喝懂“三容三茶”,便是人生赢家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三茗黑茶 黑茶三尖 黑茶三级

三茗黑茶。

能容人之难听之言,是一种修养;能容人之不公之事,是一种气度;能容人之不雅之事,是一种胸怀。佛教中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宋代学士苏东坡曾说过:“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可谓一语中的,茶即是禅,禅亦为茶;佛教之境界也可为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一个气度大,胸怀宽的人。

好话、坏话、刺耳话,都能听得进。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是风度,是胸怀坦荡。让人把话讲完,是大度是谦恭,是强而不锐,是有力量的体现。容言要有勇气,没有勇气则听不得诤言;容言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则听不到真言。容言,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容言不是是非不辨,良莠不分,要有智慧,分得清哪是良言哪是谄言;更要有气量,听得进甜言蜜语,也容得下直言不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用别人的态度来纠正自己的言行,用外界的声音明辨是非己过,是智慧之人必有的品质。

易事苦事、难事好事、窝囊事,凡事皆能装心中,一丝不苟地去办。易事认真办,苦事用力办,难事不急用心办,好事朝更好的方向去办,窝囊事更要理智地去办。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相信一切总会给你想要的回报。不因其易而轻视,不因其苦而放弃,不因其难而退缩,不因有功而自傲,也不因无过而自喜。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不纠缠他人的身外事,事无巨细,一一用心,不求回报,但求安心。

常人、能人、有功过之人,均应一视同仁,以诚相待。无论是常人、能人,还是有功之人,只是相互的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功过有区别,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平等待之,礼貌待之,以诚待之,这是为人的准则。以貌取人者,是俗人;以衣取人者,是庸人;以官取人者,是小人。无论地位尊卑、年龄大小,有功还是有过,均能以诚待之,方为容人。容人才能得人得心,容人者方能为他人所容。

茶若人生,也可分喝茶、品茶、悟茶三种境界。喝茶,只是为了解渴或保健,大口大口喝茶,谓之牛饮;品茶,从茶叶到茶具,都用心讲究,用心地欣赏、品味,主要还是以物质、生理享受为主;悟茶,在品茶中领悟,即品心,以精神为主,也就是修行的过程。三种茶境可来去随心,全由茶人当下心境决定。

“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人把茶归于一般日常生活饮品,与柴米油盐并无二致,区别是并非生活必需品。就像必不可少的饭,吃什么无所谓,肚子不能饿了,喝什么茶无所谓,馋了就要泡一壶。渴了喝茶补水,累了喝茶提神,饱了喝茶解腻。这个境界的人看中的,是茶的健康和功效,更注重实际意义和感官体验。cY316.cOm

“缓火烘来活水煎,山头卓锡取清泉”品茶有讲究,一杯茶分三口,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品茶人是把泡茶饮茶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用来安神静心、陶冶情操,重视的是茶的艺术审美功能。在这个境界中品茶,讲究的不只是茶的营养和功能,而是更注意环境的和谐,器具的精致和动作的优美。文人雅士喝茶都不会单单喝茶,他们还会焚香、挂画、插花、抚琴,这正是品茶境界的体现。

“缘来缘去缘如水,茶浓茶淡茶有情”悟茶是把茶作为一种修行悟道的载体,能把茶喝出七情六欲,喝出天地智慧。正所谓“禅茶一味吃茶去”,他们就是要以茶助禅,以茶释禅,禅茶一味,重视的是茶开启智慧的作用。“座,上座,请上座;茶,喝茶,请喝茶”这副对联中就有茶道智慧的体现。“悟”字,是“心吾”,即用心去感受真身,再用真身去品味茶,达到心茶合一的状态。悟茶境界的深浅,还看喝茶人心的城府。

是是非非,皆由一颗心怀去容纳,苦苦涩涩,都是一杯好茶的味道。人生的境界,喝茶的追求,学习与自省两不误,才是喝茶最大的赢家。

精选阅读

茶味人生 “最是知己便是茶”


原标题:茶味人生

情有独钟,人各有好。有人慕松,有人喜竹,有人赏梅,我独爱茶。

茶,自在。一株茶树,简简单单,只要有立身之地,就什么也不会计较,山坡上、田埂边、岩缝里自在生长, 而且往往“高山云雾出好茶”,鲜见有人将茶树当盆景来伺候。一片茶叶,朴朴实实,尽采山川风露之精华,率先绽放鲜嫩之新叶,即使让人采摘殆尽,也无怨无悔。一座茶园,密密匝匝,树与树、枝与枝、叶与叶互帮互衬,从不你争我夺,宛若一堵绿色城墙,又像一支整齐的队伍。正因为茶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人们在享受茶的无穷意蕴时,有谁牵挂过茶树呢?《庄子》里边讲,“相忘以生”、“忘适之适”。茶悠然自处、恬然自适,答案就在“忘”字。脱离了名缰利锁,活出了率性真实,故能圆融自在。

常言“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事是市井瓦肆、寻常巷陌、乡间村野的百姓生活,素来不离人间烟火,俗得不能再俗,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粗茶淡饭,“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既是俭之所在,也是人之常情。在开门要办的七大俗事中,茶尽管排在最末,实际上又占据首要的位置。除了老话讲的“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其实是口腹之欲满足后的更高层次需求。窘可“大碗茶”,闲则细品茗。如若衣食足,便有闲工夫喝茶。可见,茶与人息息相关,既是日用必备,也是精神追求。

人固不能免俗,然人皆有雅致。一碗茶不仅折射俗世生活,而且映照精神世界,承载文化景观。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古人把茶称作“嘉木”、“瑞草”、“仙茗”,是要“贡五侯宅,奉帝王家”的。过去民间进贡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这说明,茶的出身其实是蛮高贵的。而在文士眼里,“琴棋书画诗酒茶”七大宝,茶是贯通其他六艺的,古诗词中常见有“听琴煮茗送残春”、“茶烟一榻拥书眠”、“诗清只为饮茶多”、“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堂空响棋子,盏小聚茶香”等等之类的吟咏。不仅如此,茶还是状物感怀、抒发胸中块垒的仰赖之物。据说,东晋志士刘琨每“闻鸡起舞”必先饮茶,原因即在“体中溃闷,常仰真茶”。至于佛门寺庙,种茶、制茶、饮茶之风向来盛行,东晋时名僧慧远就曾在庐山植茶,敦煌行人单道开以饮茶苏助修,故有“禅茶一味”之说,意思是品茶如同参禅。到了唐代,喝茶蔚然成风,出现了茶圣陆羽写的《茶经》。自兹,茶作为一种文化广泛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制茶法有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由此又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画、茶道。茶由药用而食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这就有了艺术身段和文化意蕴。茶还是茶吗?不是,而是文化。茶溶于水,茶亦融入文明。古代中国不仅“以茶治边”,还借由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把茶叶运往境外,茶在诸多重大事件中串演了文化使者、政治筹码的关键角色。由是观之,茶出入雅俗之间,无俗即无雅,其雅亦若俗,此间意蕴,尽显茶之本真。

世人都讲“最是知己便是茶”,苏东坡也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是人格化的“知己”、“佳人”,是助人排忧解愁的心爱之物。饮茶与其说是孤苦无助的内心独白,不如说是从容淡定的心灵对话,人道沧桑、万般心事都收纳于它的浮浮沉沉之中。因此,茶性蕴含茶德,茶德可悟茶道。何以见得?一曰隐忍。从采摘,杀青,揉捻,到焙火,最终还要经受沸水的考验,哪个环节不是百般蹂躏,万般折磨。茶始终隐忍,不忘初心,越是揉捻越能浓缩生命的精华,一遇沸水反能散发奉献的清香,为众生解渴、排毒、提神、怡情、静心、养性,从不讲求回报,可以说是“证得涅槃、普渡众生”。人生之修亦如是,只有历经栉风沐雨的砥砺,才能释放出人生的一脉幽香。古代的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居士修行先要“焚香”“煮茗”,都喜欢把日子浸泡在茶里,为的是过滤杂念、悟出菩提。坐禅、参禅的背后,下的正是一番隐忍的功夫。佛学大师赵朴初说,“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禅师从一片茶叶悟出许多佛法,涵养出云水禅心,难怪“无僧不爱茶,有寺必有茶”。次为贞洁。据《茶经》载,煮茶对水的要求最高,“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有诗言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都讲的是煮茶重水品,须是纯净、不受污染的活水,表明茶质玉洁不染、不容浊物。在古代婚俗中,之所以流行以茶叶作聘礼,就是因为“茶性不移”,象征男女爱情的专一和坚贞。再则清和。采茶讲时令,煮茶重火候,茶汤求均匀,水质决优劣,体现了和美、清静的自然法则。“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茶使人从杯盏中得到豁达、平和、恬淡,对清心修行、澄心静虑大有裨益。唐代有人把饮茶的好处提炼为“十德”,即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养志。照此说来,这“十德”既是茶性、茶品,也是茶德、茶道。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有情怀。有人说,喝咖啡的潇洒,喝酒的狂放,喝茶的含蓄。是的,茶没有咖啡苦,没有白酒烈,有的是本色滋味。杯盏之间,缕缕芬芳扑鼻而来,似空谷幽兰,又如桂香来袭。啜一小口,神清气爽;再啜一小口,沁人心脾;细细品茗,荡气回肠,正如古人所说“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很多时候,煮茶品茗更像是面对人生。饮茶不过拿起、放下两个简单的动作,过于执念于色、香、味、形,则难免举放失宜。人生的得失、宠辱、进退、甘苦,更应拿得起、放得下,很多事不能纠结于心、一味执着。茶香氤氲的日子最为悠闲,“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或夜对明月,或晨伴朝霞,水是沸的,心是静的,“心注一境”,宁静致远。如是,三五个友人围坐香樟院落,打来深山老泉,煮茶论道,畅谈古今,吟诗作对,泼墨挥毫,正如有联所云“说地谈天,且以烹茶寻雅趣;怡情悦性,还从赏月借春风”,其情其景,品的还是茶吗?分明品的是一种心情、一种缘分、一种氛围、一种精神状态。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在开水中浮沉,人在社会中沉浮。品茶就是品人生。茶要细细品味才有滋有味,人生也是这样。茶浮茶沉、茶暖茶凉、茶盈茶虚、茶浓茶淡,都是人生滋味。有此心境,何来人走茶凉、茶尽杯空的感叹。

大理三道茶品茶亦品人生三境界


云南大理是个好地方,大理有个三道茶,很有意思。三道茶指上三次茶,每道茶烤煨的方法与配料都不一样。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这品哪是茶,品的分明是人生,茶映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层人生境界。

第一道茶:称为苦茶,寓有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

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正如孟子所言:“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一份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奠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念。

第二道茶:称为甜茶,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

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给付出的回报。当我们在鸟语花香里,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之时,我们又怎么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称为香茶,因呈甜、苦、辣等味,故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很多的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的诱惑,等等。要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辽阔的气度。如果一味地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淖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的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无舒”的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博大精深,这大理三道茶便是深得茶道艺术,三道茶一道苦二道甜三道回味,也代表了三层人生境界。

茶道;人生有如三道茶


人生的第三道茶

三毛曾说过,人生有如三道茶,第一道苦如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这些年来的人生,我仿佛在一一品茶,品这三道茶:想起从前,那些求学路上的艰辛,初涉社会谋生的不易,无一不是苦味;而后邂逅爱情,那般精彩浪漫,日子无比蜜甜;而今,我已三十多岁,开始步入中年。回首来时道路,只是过往云烟,放眼未来旅途,又是遥遥不可预期。忽然觉得,此刻才是刚刚好。虽则少了一份生命的激情,却多了一份内心的恬淡,恰似那人生的第三道茶,淡淡的,有如微风!

如果一定要选择,且只能三选一,那么,我选择这人生的第三道茶,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品饮下去!事实上,现在的我,每时每刻,无论身处何方,都和这人生的第三道茶须臾不离!

有旧日同学邀请一起去茶馆喝茶,他告诉我这些年来奋斗的辛苦,人生低谷期的无奈孤独,以及如今成功带给他的快乐幸福,万丈豪情溢于言表。忽然他指着茶杯问:“这是龙井茶吧。明前的?”我微笑着点头,猛然间我捕捉到他瞬间掠过的神情,端显的是发达之后的娇贵!我当下沉默不语,只是小口饮茶。是非成败转头空,功名利禄一场梦,倒不及眼前这杯龙井茶,清淡可人,是我人生的第三道茶!

要好的姐妹聚会喝下午茶,我们点了一壶柚子茶。闲聊中,有为情所困的姐妹大叹人海茫茫,都等不到一个有缘人!是吗,想起刘若英在上海的演唱会上苦苦唱着情歌,她的师傅陈升对她当头一句:“你等的人不会再回来了!”等不到又何妨?不如放下心情,放松心态,细细品味眼前这柚子茶加点蜂蜜的感觉。她们喝起来都说太酸甜,只有我,因为悠然于她们的情事外,心无挂碍,这柚子茶在我的味蕾间倒是浓淡适宜,味道刚刚好,恰似人生的第三道茶!

上个星期天,在南禅寺,遇见一个好久不见的熟人,是以前生意场上的客户。彼此打过招呼后,他似有很多话要对我说。我们找了一家露天茶吧茶座,要了两杯红茶。他告诉我,这一年来,他在股市上仿佛坐过山车,大起大落,高峰时一天账面利润可达十几万,而今,股指跌破四千点,他不但一年的努力全白忙活,连自己后半生的养老钱亦全部深套。股市有风险啊!他苦叹道。忽然他指着茶杯问我:“这是哪里产的茶?我这人对喝茶一向不讲究的。”这是祁门红茶,茶汤晶莹馥郁,是红茶中的上等好品!他把时间都花在股票上了,自然就没有多余的心思来关心股票外的物事了!而我,索来对股票不感兴趣,所以才会有此刻的闲情雅致。我轻啜一口红茶,饮这人生的第三道茶!

黄昏时分,我已吃好晚餐,洗好碗筷,家务全部做好。坐在干净的客厅里,我闲闲地听着收音机,此刻,什么都可以想,亦什么都可以不想!先生泡了一壶上等的功夫茶和我分享,我细细品味,这款茶是我以前从未喝过的。“这是杉林溪,台湾茶。”先生告诉我,果然是好茶,七泡有余香,我和先生不停地品了又品。先生说,杉林溪属于乌龙茶的一种,而四季的乌龙茶中,又属秋茶最好,原因是日照最充分!我说,杉林溪属于我人生的第三道茶的一种,而人生的三道茶中,又属第三道茶最好,就像我们的爱情,在走过年少的激情后,而今无须张扬,淡淡的,有如微风的感觉,刚刚好!

三道茶文化:白族三道茶的由来和人生寓意


众所周知,白族待客喜欢用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而且在婚庆和节日里也会喝三道茶,这个白族茶俗礼节在最初只是长辈对晚辈求学、学艺、经商,以及新女婿上门时的一种礼俗,它的形成和由来有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他带有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还只学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树锯倒,锯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师。”徒弟不服气,就跟着师父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栗树,立即锯起树来。但还未等徒弟将树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只好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师父不依。到傍晚时分,还未锯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口里咀嚼,想用来解渴。师父看了徒弟又皱眉头,又咂舌的样子,笑着问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实说:“好苦啊!”师父这时才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怎行啊?”

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虽然锯好,但徒弟已筋疲力尽,累倒了。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觉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于是赶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从此以后,师父就让徒弟出师了。

白族三道茶

分别时,师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去后,问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么味都有。”师父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茶中情由,跟学手艺、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还得好好回味。”

自此开始,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辈学艺、求学时的一套礼俗。以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客,特别是在新女婿上门、子女成家立业时,长辈谆谆告诫晚辈的一种形式。

品味人生三道茶 苦 甜 香 人生境地


第一道茶:称为苦茶

寓有贫苦之意,说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拔腿维难,守业之始,苦字抵押。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于苦境,咱们唯有学会忍受并让岁月渗透在香甜之中,渐渐品出茶的幽香,体味一份生涯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于人生有深入的认识,并奠定对于将来美妙生涯的信心。

第二道茶:称为甜茶

寓苦去甜来之意,说的是人生的甘境。通过困难的煎熬,通过岁月的浸泡,斗争时埋下的果实终究抽芽,生长。这是对于辛勤付出应有的报答。当咱们正在燕语莺声里,明月清辉上品味甘甜的种子之时,咱们又怎么能没有主张生涯的快意?

第三道茶:称为香茶

因是甜苦辣等味,故别称余味茶,说的是人生的淡境,一个人的终生,要阅历的事太多太多,有上下,有逶迤,有平整,有甘苦,也有很多的诸如名利势力贫贱荣华的引诱之类。如何做到“贫贱于我如浮云,”“逆境有余喜,顺境有余忧”,需有恬淡明志的心怀和恢宏广大的气派。假如一直地沉溺于顺利或者失利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固执,就会玩火自焚,堕入生涯的泥淖不能自拔,损失了许多的人生乐趣。

因为,这道茶明确地告知咱们:关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咱们不妨看得轻淡些,没有必要让生活接受那些彻底能够遗弃的重担,只有这样,才能到达“宠辱没有惊,闲看庭前花结果落;离开有意,漫随天外云积云舒”的人生境地。

清清三杯茶,品味人生事


茶香淡淡品人生

拿出珍藏的宜兴茶具,倒上好友赠送的婺源绿茶,一柱温水注入,顺着蒸腾的热气飘来阵阵扑鼻的淡香。茶的香气将我那颗喧闹的心送入平静。

片刻过后,斟出第一杯茶,看着杯中波动的淡绿色茶汤,好像是一颗洋溢而跳动的少年的心。这其中蕴含着无限的力量与青春的畅想。只需一滴就可以撼动这片小小的水面。几片溜出的茶叶在水面漂浮轻动,仿佛在诉说着少年的任性与无忧无虑的生活。浓厚的青芳刺激着脑部的中枢神经令人想起至真至醇的少年,在脑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怀揣着一颗少年的心,迫不及待地去品味杯中的茶,茶入口中方才感到一股灼热和麻木的苦涩。这不正是青春的写照,看似美丽,实为苦涩。忆起少年时沉重的书包,忆起那唯一的一次不及格,忆起那第一次的心动……

滑入腹中的茶,使呼吸中都带着浓浓的茶香。其实追寻是青春的旋律,少年活泼的心不免会划出不和谐的音符。这暂时脱离原点的振荡酝酿出一种珍贵的苦涩,在记忆中留下了永恒的清香。

起身加入少许,炮制第二杯茶。此时水中的茶与叶已清晰的分开,两者都得到了充分的浸泡,新茶的清苦与碎沫都经过第一水的冲洗而无影无踪。如若第一杯茶是青春的寄寓,那么第二杯便代表着饱润充实的中年。那无比浸润的茶叶平稳地沉落在杯底,犹如稳健与冷静的中年心志专一地孕育着茶汤。经过冲刷的叶片,使得汤色不再有那样浓重的绿。而是显得柔和、不愠不火。当茶入口中,瞬时会感到至醇的与些许的甜。

喝到第三杯茶,人生的品味已至暮年。暮年的人生正如杯底的叶片,无限的舒展,用宽厚而博大的叶片维系着身边的宁静。浅绿的茶汤诠释着老年淡薄名利看破尘世的心境,流入口中的不再是苦苦的茶而是一口口甜甜的蜜。这让我解读了每次探亲回家祖母那安详快乐的笑;读懂了父亲那举杯时骄傲的笑;品味到母亲送别时眼中的泪。

清清三杯茶,品味人生事。青年是苦涩,中年是甘醇,晚年是甜蜜。我愿自己如一杯清香的绿茶,让有限的生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茶人生三味,这不正是人生过程的写照么?


当茶水中融进了信仰文化

茶禅一味。禅文化具体体现在茶上。文章中禅语有:茶具有人生三味。日本某僧《煎茶训》:“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说得真是深刻,这不正是人生过程的写照么?

在禅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经典故事,就是“赵州茶”,古时候的赵州禅师,对于苦心参禅的学生总是苦口婆心地借茶说法,让学生自己“吃茶去”;又有刘琨 《与儿子兖州刺史演书》:“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汝可致之。”可见,茶对于人类不仅是饮品,早已演绎成人类净悟心灵一种象征。

有一男士戏言,女人好有三比,妻子如白水,情人似醇酒,朋友胜清茶。比喻倒是有点确贴。白水淡而无味,一生却离不开,少不得;美酒酩酊浓香却多饮不得,过饮则伤身乱性,铸成大错;而清茶可以净气平神,清心养性。

禅学有个著名的公案,“吃茶去”。不但是人与人是平等的,包涵的更是无碍的平常心。这样的平常心若执意了解本相,就会背离其原意。平常心应无是非、 无取舍、无凡圣,蕴涵了超越理性的智慧。来去自如、当舍则舍,当取则取,或浅或深、或甜或苦,都用自然本性取去面对,以自然本性的心去体悟,便是平常心的 真谛吧。只怕人生不经过一番磨难,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待茶过三味,无味无色、无形无气,已经体老发白,身掩半土。也有人说的好,禅是什么?什么也不是,是 超脱语言之外,存在于人心之中。禅是大海,有的人从海中看到虾、鱼、只是一瓢水或是整个世界,取决于个人的观点。

又有当代净慧大师对向他请教“吃茶去”滋味的人所言:赵州茶是什么滋味,我个人虽然喝了这么多年,也说不出来,只好请你自己喝,自己品味。芸芸众生 中平淡的人,对于人生的体会和感受,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赵州茶不过是一种蕴涵一种信仰的象征而已,人体味的不单单是茶本身的味道,而是体味茶所蕴含的 茶道之外的一种人生的感悟。

在我所了解不多的茶禅文化中,感觉到对人生的体悟和对禅学的参悟都要有超脱的心态,如果刻意品味禅学的意义,就歪曲了悟禅的本意。《红楼梦》中宝钗 对宝玉悟禅机一段释法,讲的就很精彩:“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 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 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真正的彻悟就是无影无迹无形式。

平常的水放入几片茶叶便成了茶水,一样平常的茶水溶进了信仰文化,就有了不同的寓意,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其实,心若真的超脱顿悟,就可以任何形式也讲,就像跛足道人对甄士隐所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从一篇文章中看到,明朝文人陆树声在《花寮记》中,讲饮茶的理想环境为凉台、静室、明窗、松风、行吟、清谈、把卷等等,喝茶达到这种境界,不但讲究 文化底蕴,还要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否则在破瓦乱砖中,哪里去找寻这样的清净之地?如果这样饮茶成癖,多少有点偏激了吧。不过不同的环境饮茶的确是不同的感 受。清风徐徐,皓月当空,心情便大不相同,在仿古的雕花香炉里查一根香,沏上一壶观音茶,这样静静的坐着,两人竟好大一会也没有言语,好想一说话就把眼前 的美景破坏了似的。袅袅的香烟在月光下升起,品着观音茶,很有一种神仙地府的意味,那种感觉真静真好。

黑茶之三增、三抗、三消、三降 !


黑茶是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数百年来与奶、肉并列的“一日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由于以肉、奶为主食,长期摄取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极易导致高血脂,但由于长期饮用黑茶,发病率降低。

一、三增

增力: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防病除痛。由于茶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从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开始,茶被定为运动员可以饮用的唯一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增智:茶能增强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思维能力。

增美:茶能减肥保健,增强皮肤的透气、吸收性能。茶中的茶多酚是目前开发出来的最好的天然化妆品。

二、三抗

抗衰老:原理是茶能有效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被称为高能连锁炸弹;茶中的Vc能阻止脂肪的过氧化。

抗辐射: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调查中,凡有饮茶习惯的人群受害普遍较轻。从此,茶叶被称为“原子时代的饮料”。

抗癌症: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发现,茶能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主要是茶中茶多酚和Vc-Ve的作用。每天饮5杯茶,就能有效预防癌症。

三、三消

茶具有消炎、消毒、消臭的作用。

据试验,一般细菌在茶汁中20小时即死亡,伤寒、赤痢菌8-11小时即可杀灭,霍乱菌2小时内即可致死。茶汁除对原细菌有消亡作用外,对一些引起人体皮肤的病原真菌,如头状白廯真菌、斑状水泡白廯真菌和顽廯真菌等寄生性真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四、三降

茶具有降血脂、血糖、血压的作用,黑茶暖味健脾、消食降脂、减肥降压、养心安神,晚上喝黑茶不会引起失眠。

黑茶中的茶色素、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等有明显的降血脂、血压的效果。

茶多糖是一种酸性糖蛋白,结合有大量的矿物质元素,具有降血糖、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抗凝血,抗血栓,耐缺氧,抗紫外线,抗辐射等系列特殊保健功能

人生的第三道茶,淡淡的,有如微风


人生的第三道茶

是非成败转头空,功名利禄一场梦。

三毛曾说过,人生有如三道茶,第一道苦如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这些年来的人生,我仿佛在一一品茶,品这三道茶:想起从前,那些求学路上的艰辛,初涉社会谋生的不易,无一不是苦味;而后邂逅爱情,那般精彩浪漫,日子无比蜜甜;而今,我已三十多岁,开始步入中年。回首来时道路,只是过往云烟,放眼未来旅途,又是遥遥不可预期。忽然觉得,此刻才是刚刚好。虽则少了一份生命的激情,却多了一份内心的恬淡,恰似那人生的第三道茶,淡淡的,有如微风!

如果一定要选择,且只能三选一,那么,我选择这人生的第三道茶,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品饮下去!事实上,现在的我,每时每刻,无论身处何方,都和这人生的第三道茶须臾不离!

有旧日同学邀请一起去茶馆喝茶,他告诉我这些年来奋斗的辛苦,人生低谷期的无奈孤独,以及如今成功带给他的快乐幸福,万丈豪情溢于言表。忽然他指着茶杯问:“这是龙井茶吧。明前的?”我微笑着点头,猛然间我捕捉到他瞬间掠过的神情,端显的是发达之后的娇贵!我当下沉默不语,只是小口饮茶。是非成败转头空,功名利禄一场梦,倒不及眼前这杯龙井茶,清淡可人,是我人生的第三道茶! 

要好的姐妹聚会喝下午茶,我们点了一壶柚子茶。闲聊中,有为情所困的姐妹大叹人海茫茫,都等不到一个有缘人!是吗,想起刘若英在上海的演唱会上苦苦唱着情歌,她的师傅陈升对她当头一句:“你等的人不会再回来了!”等不到又何妨?不如放下心情,放松心态,细细品味眼前这柚子茶加点蜂蜜的感觉。她们喝起来都说太酸甜,只有我,因为悠然于她们的情事外,心无挂碍,这柚子茶在我的味蕾间倒是浓淡适宜,味道刚刚好,恰似人生的第三道茶!

上个星期天,在南禅寺,遇见一个好久不见的熟人,是以前生意场上的客户。彼此打过招呼后,他似有很多话要对我说。我们找了一家露天茶吧茶座,要了两杯红茶。他告诉我,这一年来,他在股市上仿佛坐过山车,大起大落,高峰时一天账面利润可达十几万,而今,股指跌破四千点,他不但一年的努力全白忙活,连自己后半生的养老钱亦全部深套。股市有风险啊!他苦叹道。忽然他指着茶杯问我:“这是哪里产的茶?我这人对喝茶一向不讲究的。”这是祁门红茶,茶汤晶莹馥郁,是红茶中的上等好品!他把时间都花在股票上了,自然就没有多余的心思来关心股票外的物事了!而我,索来对股票不感兴趣,所以才会有此刻的闲情雅致。我轻啜一口红茶,饮这人生的第三道茶! 

黄昏时分,我已吃好晚餐,洗好碗筷,家务全部做好。坐在干净的客厅里,我闲闲地听着收音机,此刻,什么都可以想,亦什么都可以不想!先生泡了一壶上等的功夫茶和我分享,我细细品味,这款茶是我以前从未喝过的。“这是杉林溪,台湾茶。”先生告诉我,果然是好茶,七泡有余香,我和先生不停地品了又品。先生说,杉林溪属于乌龙茶的一种,而四季的乌龙茶中,又属秋茶最好,原因是日照最充分!我说,杉林溪属于我人生的第三道茶的一种,而人生的三道茶中,又属第三道茶最好,就像我们的爱情,在走过年少的激情后,而今无须张扬,淡淡的,有如微风的感觉,刚刚好!

茶之三味人生:可道可名亦可悟


日本禅师这样说饮茶“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这茶的味道,不也正与人生的过程一样吗?”。这就是这位禅师品茶悟出茶道有“人生三味”之高见。

人生或者浓烈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茶,亦同品味漫漫人生。

用感恩的心态品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体不二的精神,而化解戾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品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

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茶的洁净,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就自有感受,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