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茶文化、茶道三者的辨析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文化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红茶介绍以及茶文化

茶文化。

当茶已经融入人的社会,茶的定义再一次发生变化。

茶艺、茶文化、茶道随之诞生。

在这一层里,茶已经不单单是本质那般只有解渴、提神功能,它还被赋予了诸多精神、思想层面的东西。

有些茶友认为这三者很高深莫测,难以摸索,从而产生对茶望而却步的念头,甚至会因此出现杯小茶开篇时被问到的问题,即喝茶中有没有优劣之分?

答案在开篇同样也回答了,这三者,或者说不同的喝茶方式并没有明确的优劣之分。

希望茶友不要因为这三者的“高深莫测”而却步。

因为这三者,是可以用汉字说清楚的。

茶艺、茶文化、茶道这三者,我们用表现形式来进行区分:

强调有形的部分,例如泡茶的动作、茶器、礼仪,或泡茶时的外在表现,称之为茶艺。

强调无形的部分,如思想、审美、意境等,这些内在的变化,则是茶道;

强调茶叶知识,如茶的历史、制作工艺、地域、品种等知识,这些称之为茶文化。

在这一重境界里,茶的内涵物质与延伸出来的茶艺、茶文化等相比较,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

这个阶段,茶不再是一片树叶,而是某些思想、审美、人生哲理。

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不正是如此吗?

对事物多了一些思考,也多了些不一样的认识,透过事物的外在,思考更“深层”的东西。所谓花非花,雾非雾,便是如此。连庄子在逍遥游篇中都提到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这个阶段,看似很清楚,其实最困惑,对事物的认知更多,但也更复杂。

茶,根本上就是一片叶子的故事,从一片树叶采摘下来,经过复杂的工艺制作,再将之投入茶器,与水交融。

好了,一杯可以解渴、提神,让人身心愉悦的茶就这么制作完成。

对茶叶,我们从最初对茶品类的认识,再学习冲泡技法,了解茶的制作工艺、历史,再慢慢的,接触茶艺、茶文化、茶道,一步步提升……

这是一位茶人的转变过程。

经历了前面两重境界,再去琢磨,就会发现,茶之根本,不过是煮水点茶这般。

抛开华美的茶席、免去复杂的茶技,以最简单、最恰到好处的形式煮水泡茶。茶水交融,只为了解渴、提神、解乏,只为了暖心暖胃。

发现了吗,茶是什么?

一片初生的树叶,经过工艺的折磨,成为一片茶叶。再经历滚滚沸水的冲击,方成就这杯玉汤。过程多么不易,这不正是一片叶子的故事吗?

始于鲜叶,落于器皿,终成就玉液。

这便是第三重境界,也如同人生的第三个阶段。

经历了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少年时期,也过了雾里看花,不明就里的中年阶段,已是世事洞明,参透人生的阶段。

看尽人生百态,却仍对生活充满热爱。

这阶段看人,正合了那句话,叫:醒眼看醉人。

大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悟,看着过往人的忙碌,心中都会不自觉浮现出司马迁那句话:

cy316.cOM编辑推荐

日本茶艺|茶文化的知识


日本的“茶室”,又称“本席”﹑“茶席”,为举行的场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芦草编成。茶室面积一般以置放四叠半“榻榻米”为度,约9-10平方米。小巧雅致,结构紧凑,以便于宾主倾心交谈。茶室分为床间﹑客﹑点前﹑炉踏达等专门区域。室内设置壁龛﹑地炉和各式木窗,一侧布“水屋”,供备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洁用具。床间挂名人字画,其旁悬竹制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种视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的茶具因日本源于中国,故而日本的茶具也源于中国功夫茶具。其基本茶具与潮州功夫茶具一样也分四大件:凉炉,煮水用的风炉;茶釜,煮水用的铁制的有盖大钵;汤瓶,泡茶用的带柄有嘴罐,称“急须”;茶碗,盛茶汤用的瓷碗。

另外,还有研磨茶叶的“茶磨”﹑夹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盛白炭的“炭篮”;清洁茶具用的“水翻”;装香用的“香盒”;沏茶时用于搅拌的“茶筅”;取茶粉用的竹制“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盛茶叶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鸟羽毛制成﹑用于拂尘的“羽帚”;盛炭的“炭斗”;盛炉灰的“灰器”;取水用的“水勺”等。日本的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还有“和物”(日本)与唐物(中国)﹑高丽物(朝鲜)之区别。

教你识别大红袍、肉桂、水仙三者的区别


水仙

武夷岩茶当家品种之一: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

水仙成品茶特征:条索肥壮(壮实)、色泽乌绿润带宝色、叶背常现沙粒,叶基主脉宽扁明显,香幽长似兰花,棕叶响,香味浓醇而厚回味甘爽,汤色浓艳呈深橙黄色或金黄色,叶底软亮、朱砂红边明显,耐冲泡。水仙属于半乔木型的,叶片大而肥厚,是武夷山的传统名茶,内质香气浓郁清淳,如幽兰意蕴悠长。滋味甘清爽口,汤色浓艳,叶片肥嫩明净。

水仙,很优美的,名字,闻其名便能知其香,兰花香味,与肉桂相比,比较柔和。水仙条索肥壮(壮实)、色泽乌绿润带宝色、叶背常现沙粒,叶基主脉宽扁明显,香幽长似兰花,棕叶响,香味浓醇而厚回味甘爽,汤色浓艳呈深橙黄色或金黄色,叶底软亮、朱砂红边明显,耐冲泡。

老枞水仙树龄30--50年以上,“老枞味”明显,岩韵烈,香气中等,汤色金黄,橙黄。滋味甘滑甜爽,极耐泡,水中可以闻到了老枞水仙特有的类似老茶树根的香味。

肉桂和水仙最明显的便是在这汤色上。肉桂红、水仙黄!

肉桂

肉桂原为武夷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呵呵,说的很百度吧!其实刚开始喝岩茶的朋友是喝不了肉桂的,很多入门级茶友喝肉桂,觉得像在喝中药!

肉桂成品茶特征:条索紧实、色泽乌润砂绿,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滋味醇厚甘爽带刺激性,汤色橙黄至金黄、透亮,叶底绿叶红镶边显、软亮。

近年来肉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不仅仅具武夷茶的传统的滋味特征,更以其持久的香味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当今武夷岩茶的“新贵”。在近几年来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中,肉桂茶多次容获金奖,倍受推崇。

肉桂和水仙最明显的便是在这汤色上。肉桂红、水仙黄!

大红袍

干茶条索壮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大红袍和前两款茶比较,是更具鲜爽度和活力,茶香茶味茶韵更加具有变化感,给人活力四射的感觉。

有“岩茶之王”之美誉,其品质优异独具特色,是从名丛中单列出来的名丛(是名丛之首和公认的武夷茶王)。“岩韵”极为明显。滋味清醇、香气馥郁。大红袍为武夷岩茶中单列出来的一个种类,既然称为大红袍它所达到的香气,滋味就应该在一般的武夷岩茶之上。外形条索紧结、壮实、稍扭曲。

岩韵明显、醇厚、回味甘爽、杯底有余香。汤色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其品质还必须稳定,在香气与滋味上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武夷岩茶之代表。

后语

除了共同的特征岩韵之外。

大红袍主要的成分是奇丹或者北斗,而奇丹、北斗的茶口感绵甜,滋味悠长,这是大红袍的主要特征,如果有拼配,那要看拼入的茶显出什么香调了。

肉桂的话,茶劲较足,显出花果香或者桂皮香,茶汤里带有明显的辛辣感。

水仙的话,茶显出特有的兰花香,而且水仙茶的甜味夹带着特殊的鲜甜感。

茶艺|普洱茶茶艺|茶文化的知识


一﹑用具1.碳炉一个2.陶制烧水壶一把3.根雕茶桌一张4.兔毫盏若干个5.茶洗一个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7.香炉一个8.香一支9.木鱼一个10.磬一个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12.一套13.佛乐磁带一合二﹑基本程序1.礼佛──焚香合掌2.调息──达摩面壁3.煮水──丹霞烧佛4.候汤──法海听潮5.洗杯──法轮常转6.烫壶──香汤浴佛7.赏茶──佛祖拈花8.投茶──菩萨如狱9.冲水──漫天法雨10.洗茶──万流归宗11.泡茶──涵盖乾坤12.分茶──偃流水声13.敬茶──普渡众生14.闻香──五气朝元15.观色──曹溪观水16.品茶──随波逐浪17.回味──圆通妙觉18.谢茶──再吃茶去三﹑解说词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我们这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希望大家能放下世俗的烦恼,抛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1.礼佛:焚香合掌同时播放《赞佛曲》﹑《心经》﹑《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我们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我们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2.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叠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3.煮水:丹霞烧佛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4.侯汤:法海听潮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5.洗杯:法轮常转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陈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6.烫壶:香汤浴佛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欢喜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7.赏茶: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我们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8.投茶:菩萨入狱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9.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10.洗茶:万流归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一尘不染清静地,万善同归般若门。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11.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12.分茶:偃溪水声“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13.敬茶:普渡众生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14.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15.观色:曹溪观水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凤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16.品茶:随波逐浪“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17.回味:圆通妙觉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乾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我们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

茶艺 | 中式乌龙茶茶艺|茶文化的知识


1、备具候用:将所用的茶具准备就绪,按正确顺序摆放好,主要有:紫砂水平壶、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等。2、恭请上坐:请客人依次坐下。3、焚香静气:焚点檀香,营造肃穆详和气氛4、活煮甘泉:泡茶以山水为上,用活火煮至初沸。5、孔雀开屏:介绍冲泡的茶具。6、叶嘉酬宾:叶嘉是茶叶的代称,这是请客人观赏茶叶,并向客人介绍此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特点。7、孟臣沐淋:用沸水冲淋水平壶,提高壶温。8、高山流水:即温杯洁具,用紫砂壶里的水烫洗品茗杯,动作舒缓起伏,保持水流不断。9、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拨入紫砂壶内。10、百丈飞瀑:用高长而细的水流使茶叶翻滚,达到温润和清洗茶叶的目的。11、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壶口的泡沫。12、玉液移壶:把紫砂壶中的初泡茶汤倒入公道杯中,提高温度。13、分盛甘露:再把公道杯中的茶汤均匀分到闻香杯中。14、凤凰三点头:采用三起三落的手法向紫砂壶注水至满。15、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壶体,洗净壶表,同时达到内外加温的目的。16、内外养身:将闻香杯中的茶汤淋在紫砂壶表,养壶作用的同时可保持壶表的温度。17、游山玩水:将紫砂壶在茶船边沿抹去壶底的水分,移至茶巾上吸干壶底。18、自有公道:把泡好的茶倒入公道杯中均匀。19、关公巡城: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快速巡回均匀地分到闻香杯中至七分满。20、韩信点兵:将最后的茶汤用点斟的手式均匀地分到闻香杯中。21、若琛听泉:把品茗杯中的水倒入茶船。22、乾坤倒转:将品茗杯倒扣到闻香杯上。23、翻江倒海:将品茗杯及闻香杯倒置,使闻香杯中的茶汤倒入品茗杯中,放在茶托上。24、敬奉香茗:双手拿起茶托,齐眉奉给客人,向客人行注目礼。然后重复若琛听泉至敬奉香茗程序,最后一杯留给自己。25、空谷幽兰:示意用左手旋转拿出闻香杯热闻茶香,双手搓闻杯底香。26、三龙护鼎:示意用拇指和食指扶杯,中指托杯底拿品茗杯。27、鉴赏汤色:观赏茶汤的颜色及光泽。28、初品奇茗:在观汤色、闻汤面香后,开始品茶味。29、二探兰芷:即冲泡第二道茶。30、再品甘露:细品茶汤滋味。31、三斟石乳:即冲泡第三道茶。32、领略茶韵:通过介绍体会乌龙茶的真韵。33、自斟漫饮:可让客人自己添茶续水,体会冲泡茶的乐趣。34、敬奉茶点:根据客人需要奉上茶点,增添茶趣。35、游龙戏水:即鉴赏叶底,把泡开的茶叶放入白瓷碗中,让客人观赏乌龙茶“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36、尽杯谢茶:宾主起立,共干杯中茶,相互祝福、道别。

茶艺分类|台式乌龙茶艺|茶文化的知识


主要茶具:紫砂茶壶、茶盅、品茗杯、闻香杯、茶盘、杯托、电茶壶、置茶用具、茶巾等。主要茶品:冻顶乌龙、文山包种、阿里山茶。1.摆具将茶具一一摆好,茶壶与茶盅并排置于茶盘之上,闻香杯与品茗杯一一对应,并列而立。电茶壶置于左手边。2.赏茶用茶匙将茶叶轻轻拨入茶荷内,供来宾欣赏。3.温壶温壶不仅要温茶壶,还要温茶盅。用左手拿起电茶壶,注满茶壶,接着右手拿壶,注入茶盅。4.温杯将茶盅内的热水分别注入闻香杯中,用茶夹夹住闻香杯,旋转360度后,将闻香杯中的热水倒入品茗杯。同样用茶夹夹住品茗杯,旋转360度后,杯中水倒入涤方或茶盘。5.投茶将茶荷的圆口对准壶口,用茶匙轻拨茶叶入壶。投茶量为1/2至2/3壶。6.洗茶左手执电茶壶,将100摄氏度的沸水高冲入壶。盖上壶盖,淋去浮沫。立即将茶汤注入茶盅,分于各闻香杯中。洗茶之水可以用于闻香。7.高冲执电茶壶高冲沸水入壶,使茶叶在壶中尽量翻腾。第一泡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将茶汤注入茶盅,分到各闻香杯中。8.奉茶闻香杯与品茗杯同置于杯托内,双手端起杯托,送至来宾面前,请客人品尝。9.闻香先闻杯中茶汤之香,然后将茶汤置于品茗杯内,闻杯中的余香。10.品茗闻香之后可以观色品茗。品茗时分三口进行,从舌尖到舌面再到舌根,不同位置香味也各有细微的差异,需细细品,才能有所体会。11.再次冲泡第二次冲泡的手法与第一次同,只是时间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以此类推,每冲泡一次,冲泡的时间也要相对增加。优质乌龙茶内质好,如果冲泡手法得当,可以冲泡几十次,每次的色香味甚至能基本相同。12.奉茶自第二次冲泡起,奉茶可直接将茶分至每位客人面前的闻香杯中,然后重复闻香、观色、品茗、冲泡的过程。台式茶艺侧重于对茶叶本身、与茶相关事物的关注,以及用茶氛围的营造。欣赏茶叶的色与香及外形,是茶艺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冲泡过程的艺术化与技艺的高超,使泡茶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此外对茶具欣赏与应用,对饮茶与自悟修身、与人相处的思索,对品茗环境的设计都包容在茶艺之中。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联,将品饮与人性修养相融合,形成了亲切自然的品茗形式,这种形式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感受江南茶文化太极茶道


[摘要说明]感受江南茶文化太极

早在1765年(清乾隆已酉年),江南郑家一脉从江西上饶一带出发,沿着婺源、祁门一路做茶和贩运茶叶,逐渐汇聚到上海。年轻后生郑祥栋,在上海苏州河边一家小茶馆落户帮徒,诚实、勤劳、厚道,讲究水质,泡茶得法,把生意愈做愈好,颇得老板和邻里百姓夸赞。有一次,老板遗失了巨额当票,郑祥栋拾金不昧,完璧归赵。老板当即承诺,日后将把茶馆赠送与他。1785年,老板去别处开大茶馆,将小茶馆送给郑祥栋,郑家就此立“太极”字号,邀亲戚帮忙打理,又得到英记怡和洋行委托采购外贸茶叶货源,使茶馆得以长期生存发展。

郑家太极历史始于1765年,得字号于1785年。1938年前后,由于战乱频仍,家族茶人南迁杭州河坊街一带。如今在河坊街太极(总部所在地),附设有博物馆,陈列着中国唯一部茶人家族族谱《郑姓家谱》,陈列着当年所用茶罐、招贴、茶器、家具,清晰再现郑姓茶人家族一个个历史片断,也记载着前辈茶人以身许茶无数传奇经历。

当历史翻到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随着郑家茶人第四代、第五代慢慢淡出茶界,郑家茶人第六代开始踏上社会,他们知识层面较高、年轻好学,仰赖前辈茶人提携和庇荫,较快形成一批优秀茶学人才群体,成为各茶叶公司、茶行、茶厂、茶场技术骨干。许多年来,第六代茶人对于太极字号和家族流派虽情感尤深,却对恢复字号和流派有无力回天之憾。 中国茶叶品牌网cyppw.com

一九八五年春,第六代传人郑纯辉,作为国营杭州茶厂主要青年领导人,在杭州组织开办第一家茶文化休闲场所——青春茶乐厅,获得极大成功,曾经创下连续十八个月“满座”奇迹。初露锋芒以后,郑纯辉代表中茶公司浙江公司在“望湖楼”开办更高层面茶艺馆,首次尝试推出茶艺套餐化服务,也获得成功。一九九四年六月,在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李嘉志先生倡导和支持下,郑纯辉为恢复太极字号和家族流派迈出关键一步,他以百分之百个人资产独立开办第一家私立茶艺馆——太极苑,独立开设流派培训和推广,实现了太极字号和家族流派全面恢复。 许多爱好者都记得,当年太极创始者郑纯辉在六公园附近的一条小路上开出杭州第一家馆,开了现代茶艺馆先河。取名太极苑的小小茶艺馆于1994年开办,只有40多平方米的面积。它质朴自然的环境、幽雅清新的氛围、自在随意的服务模式、精湛深奥的技艺以及价格、音乐、茶具、茶叶、门面风格、茶艺师造型等等,折服了社会。这家以木条坊为基本定位的茶馆,后来扩大面积,设立分号,曾红极一时。加上太极几年来的培训推广,迅速在全国绝大多数茶馆中形成风尚,太极也因此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艺术流派和茶馆经营模式。 如今,杭州茶艺馆已经成为一个行业并充满活力。水茶坊,顾名思义,在于交流和演绎人们对茶与水、茶与自然、茶与人的关系的认识。与教场路原太极苑相比,水茶坊面积扩大十倍,理念转而以水作艺术基点,着力展示茶性与水性美、人性美的内在联系,在服务规范、技术程序、环境风格、经营技巧各方面均有新意。水茶坊作为太极精心归整策划的新模式,预料将会给茶艺馆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走近太极水茶坊,江南民居式的门楼,正中挂着“水茶坊”的黑色匾额,进入茶坊,溪流、小桥、竹篱笆。满目绿色,古木参天,鸟雀低语。高低错落的江南民居山墙,丁丁咚咚的泉水,一切 俨如世外桃源。 清新柔美、古朴自然,人们在溪边小桌上品茶,各种美滋美味的茶点、水果从小溪中漂来,任由茶客取用。客人们不必专门起身为取茶点水果而来回奔波,并且桌面的空碗可以随时放在水渠里漂走,既方便又雅观。 泡茶所用的水讲究到了极致,虎跑泉、天目山泉、农夫山泉、龙井山泉、陈年雪水、天露水人工矿岩泉水等各种泡茶用水多而精采,精于此道者大可随意选配自己中意的水来冲泡各地名茶。茶艺师应客人要求可演示不同的水彻泡同样的茶后体会其不同的结果。 在水茶坊二楼,展示给客人的是一片江南民居式样的品茶屋,低矮的栏板犹如江南水乡河边的石条凳,主人给它取了很雅致的名称“茶人街”。人们可以在茶屋内品茶聊天,也可以在“街”上选一张小凳子凭栏而坐,一楼的世外桃源景色尽收眼底,古琴演奏和表演还能使客人领略更多民族艺术的精华。 水茶坊三楼是另一条陈设考究的“茶人街”,九间大小菜屋临“街”排列,除了按惯例专设的陶坊、书斋以外,新近推出了可以感受太极不同主题氛围的金轩、木坞、雨厅、茗居、云厢、随园、翠寓等特色茶屋。各屋创意独特、功能完善,其中多数茶屋陈列有文物级的古家具、字画、陶器、壁挂等。 在茶坊三楼,可享受的特色服务最具底蕴和实力。如西湖龙井茶宴、梅花三弄茶艺表演、日本抹、日本煎、韩国茶礼、清代宫廷茶礼、南宋斗茶礼、台湾乌龙茶风俗等,几乎都是太极藏在深闺的看家绝活。每间茶屋没有专门的表演区和后台,而服装、器具、音乐、环境陈设力求正宗原始,这在国内均为首创。

茶文化界对茶艺的分类


[摘要说明]茶文化界对茶艺的分类

目前茶文化界对于茶艺的分类比较混乱,有以人为主体分为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俗茶艺,有以茶为主体分为乌龙茶艺、绿茶茶艺、红茶茶艺、花茶茶艺……,还有以地区划分为某地茶艺,甚至还有以个人命名的某氏茶艺(),不一而足。茶艺是饮茶艺术,岂可以人、以地区分类?难道有的茶艺专供表演?有的茶艺只能待客?事实上茶艺是两者兼而有之。不同的茶类、同类的不同种茶可以有相同的饮法,又岂能以茶来命名茶艺?至于某氏茶艺,非茶茶艺更是荒诞不经。   笔者非常赞同陈文华先生的观点:"如果我们承认茶艺就是茶叶的冲泡技艺和饮茶的艺术的话,那么以冲泡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应该是较为科学的。"笔者也曾指出:"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发、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先后产生了煎、点、泡三种形式。"茶艺的分类标准首先应依据习茶法,亦如此。依习茶法,中国古代形成了煎(艺)、点(艺)、泡(艺)。日本在吸收中国的基础上结合民族文化形成了"抹"、"煎"两大类,两类均流传至今,且流派众多。但中国的煎(艺)亡于南宋中期,点(艺)亡于明朝后期,仅有形成于明朝中期的泡(艺)流传至今。从历史上看,中华茶艺则有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三大类。   茶艺分类标准第二应依据主泡饮茶具来分类。在泡茶茶艺中,又因使用泡茶茶具的不同而分为壶泡法和杯泡法两大类。壶泡法是在茶壶中泡茶,然后分斟到茶杯(盏)中饮用;杯泡法是直接在茶杯(盏)中泡茶并饮用,明代人称之为"撮泡",撮茶入杯而泡。清代以来,从壶泡法茶艺又分化出专属冲泡青茶的工夫茶艺,杯泡法茶艺又可细分为盖杯泡法茶艺和玻璃杯泡法茶艺。工夫茶艺原特指冲泡青茶的茶艺,当代茶人又借鉴工夫茶具和泡法来冲泡非青茶类的茶,故另称之为工夫法茶艺,以与工夫茶艺相区别。这样,泡茶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五类。若算上少数民族和某些地方的饮茶习俗--民俗茶艺,则当代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民俗茶艺六类。民俗茶艺的情况特殊,方法不一,多属调饮,实难作为一类,这里姑且将其单列。  在当代的六类茶艺中,工夫茶艺又可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武夷工夫茶艺是指源于武夷山的青茶小壶单杯泡法茶艺,武夷变式茶艺是指用盖杯代替茶壶的单杯泡法茶艺,台湾工夫茶艺是指小壶双杯泡法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是指用盖杯代替茶壶的双杯泡法茶艺;壶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壶泡茶艺、红茶壶泡茶艺等;盖杯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盖杯泡茶艺、红茶盖杯泡茶艺、花茶盖杯泡茶艺等;玻璃杯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玻璃杯泡茶艺、黄茶玻璃杯泡茶艺等;工夫法茶艺又可分为绿茶工夫法茶艺、红茶工夫法茶艺、花茶工夫法茶艺等;民俗茶艺则有四川的盖碗茶、江浙的薰豆茶、江西修水的菊花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等。

略论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


□张大为(北京茶叶学会)

一、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公元前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当前,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最普遍的天然饮料。有50多个国家生产茶叶,115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茶叶,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有饮茶习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9年27个主要产茶国生产茶叶245万吨。溯本求源,各国的茶树种子、茶叶名称和有关茶的文化,均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至于英语称茶为Tea,是由于中国茶叶从海上输出欧洲是从厦门开始的。厦门方言茶字发音为Te,辗转翻译的原故。茶含有11大类350多种化学成分,既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又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茶同陶瓷和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二、诗歌与中国的思想文化背景

诗歌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对人情美的联想,因而自古就成为诗歌吟咏的对象。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其中收有多首与茶有关的诗句。如:“采茶新樗,食我农夫”《樗音出,椿叶)“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晋代诗人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中赞茶为“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被后人作为绝妙的茶联,流传至今。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盛世,也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饮茶成为一种高雅的风尚,也成为陶冶情操和友谊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和卢仝等著名诗人都写下了富有哲理的茶诗。

李白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饮一种名叫《仙人掌》的茶,虽已年过八旬,仍面如桃花。他在得到玉泉寺为僧的侄儿赠送的《仙人掌》茶后写道:“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色的蝙蝠)白如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这首诗把茶的保健作用描写成一个神话。

杜甫在一首诗中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心情之愉悦,环境之幽美,写得如同一幅高雅清逸的《品茗图》。

白居易流传下来的茶诗有50多首。他曾在庐山结草堂而居,过着“架岩结茅屋,断壑开茶园”的隐居生活,使他成为对茶叶生产、采制、煎煮与鉴别样样精通的行家,并以此自豪。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说:“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人自称是鉴别茶叶的行家是当之无愧的;诗人还在另一首诗中“无由持一盏,寄与爱茶人”创造了一个“爱茶人”的名词。

唐人元稹写的一首茶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前岂堪夸。

短短的55个字从茶的自然性状,茶碾茶罗、煎煮过程、饮茶情趣直至茶功全面作了咏唱。尤其是“慕诗客,爱僧家”更是将茶拟人化了。“爱僧家”道出了茶与禅宗的密切渊源。僧人以茶敬施主,以茶供佛,以茶助禅功,正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所写的“僧言灵味宜幽寂”那样,僧人坐禅以茶驱睡意,有助于提高禅功,达到进入幽寂的境界。随着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寂”字已被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引为日本精神之一。

唐诗人韦应物认为茶是高雅圣洁的仙草。他在《喜园中茶生》诗中写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借茶抒怀把饮茶升华到富有哲理境界的代表作,是唐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后人称的《七碗茶歌》。诗人在抒发了品尝到友人赠送的“天子未饮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阳羡茶》喜悦心情之后,咏唱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飞去……”。

卢仝诗作不多,在唐代名声不大,但他的这首《七碗茶歌》却以其富有哲理性,为历代爱茶的诗人广为传颂,如:“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宋·梅尧臣);“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魏帝指魏文帝曹丕);“卢仝七碗诗难得,念老三瓯梦亦赊”(元代大臣耶律楚材,“念老”指唐代赵州高僧从念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机锋语);“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明陈继儒)。现代文人、佛学家、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也有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偈ji佛经中的唱词,梵语Gatha)。

诗言志,这些茶诗,实际上是中国思想在文学上的表现。

三、《茶经》,中国的经典著述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是核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一词。

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又写道:“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从上述文献可知:是《茶经》确立了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精神;而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名称。

《茶经》问世之后,相继出现了多种茶文化专著,形成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唐代苏?0的《十六汤品》专门评论茶汤优劣;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槎音茶)则是评论煎茶用水优劣的专著;宋·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的发展情况和特点。从《大观茶论》中可以看出,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把煮沸适度的水先灌进汤瓶,然后冲入茶碗,再用一种状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搅拌均匀,称为“点茶”。《大观茶论》对点茶技法做了精辟而详尽的描述。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这些内容丰富深刻的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

古代众多的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刘禹锡在一首煎茶诗中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苏东坡则更加形象地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蟹眼形容水沸时的小气泡,鱼眼指随后出现的大些的气泡);(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为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北京茶叶学会和北京茶叶总公司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组建了供内部进行茶文化交流的《北京馆》,以“俭、和、敬、美”为本馆精神。“俭”俭朴,返朴归真,提倡清茶一杯;“和”和平,祥和安定,和睦相处;“敬”尊敬,互敬互爱;“美”美好,提倡真善美。使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寓于活动之中。

论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


一、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

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庄子·盗跖篇》说:神农之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由狩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至公元前1100年,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公元前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文字记载。

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当前,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最普遍的天然饮料。有50多个国家生产茶叶,115个国家和地区诓枰叮?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有饮茶习惯。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9年27个主要产茶国生产茶叶245万吨。溯本求源,各国的茶树种子、茶叶名称和有关茶的文化,均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

至于英语称茶为Tea,是由于中国茶叶从海上输出欧洲是从厦门开始的。厦门方言茶字发音为Te,辗转翻译的原故。茶含有11大类350多种化学成分,既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又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茶同陶瓷和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

二、诗歌与中国的思想文化背景

诗歌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对人情美的联想,因而自古就成为诗歌吟咏的对象。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其中收有多首与茶有关的诗句。如:“采茶新樗,食我农夫”《樗音出,椿叶)“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晋代诗人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中赞茶为“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被后人作为绝妙的茶联,流传至今。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盛世,也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饮茶成为一种高雅的风尚,也成为陶冶情操和友谊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和卢仝等著名诗人都写下了富有哲理的茶诗。

李白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饮一种名叫《仙人掌》的茶,虽已年过八旬,仍面如桃花。他在得到玉泉寺为僧的侄儿赠送的《仙人掌》茶后写道:“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色的蝙蝠)白如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这首诗把茶的保健作用描写成一个神话。

杜甫在一首诗中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心情之愉悦,环境之幽美,写得如同一哐徘逡莸摹镀奋肌贰*?白居易流传下来的茶诗有50多首。他曾在庐山结草堂而居,过着“架岩结茅屋,断壑开茶园”的隐居生活,使他成为对茶叶生产、采制、煎煮与鉴别样样精通的行家,并以此自豪。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说:“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人自称是鉴别茶叶的行家是当之无愧的;诗人还在另一首诗中“无由持一盏,寄与爱茶人”创造了一个“爱茶人”的名词。

唐人元稹写的一首茶诗:“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僧家,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至醉后岂堪夸。”短短的55个字从茶的自然性状,茶碾茶罗、煎煮过程、饮茶情趣直至茶功全面作了咏唱。尤其是“慕诗客,爱僧家”更是将茶拟人化了。“爱僧家”道出了茶与禅宗的密切渊源。僧人以茶敬施主,以茶供佛,以茶助禅功,正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所写的“僧言灵味宜幽寂”那样,僧人坐禅以茶驱睡意,有助于提高禅功,达到进入幽寂的境界。随着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寂”字已被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引为日本精神之一。

唐诗人韦应物认为茶是高雅圣洁的仙草。他在《喜园中茶生》诗中写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借茶抒怀把饮茶升华到富有哲理境界的代表作,是唐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后人称的《七碗茶歌》。诗人在抒发了品尝到友人赠送的“天子未饮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阳羡茶》喜悦心情之后,咏唱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飞去……”。

卢仝诗作不多,在唐代名声不大,但他的这首《七碗茶歌》却以其富有哲理性,为历代爱茶的诗人广为传颂,如:“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宋·梅尧臣);“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魏帝指魏文帝曹丕);“卢仝七碗诗难得,念老三瓯梦亦赊”(元代大臣耶律楚材,“念老”指唐代赵州高僧从念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机锋语);“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明陈继儒)。现代文人、佛学家、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也有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偈ji佛经中的唱词,梵语Gatha)。

诗言志,这些茶诗,实际上是中国思想在文学上的表现。

三、《茶经》,中国的经典著述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是核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一词。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又写道:“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从上述文献可知:是《茶经》确立了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精神;而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名称。

《茶经》问世之后,相继出现了多种茶文化专著,形成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唐代苏?0的《十六汤品》专门评论茶汤优劣;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槎音茶)则是评论煎茶用水优劣的专著;宋·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的发展情况和特点。从《大观茶论》中可以看出,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把煮沸适度的水先灌进汤瓶,然后冲入茶碗,再用一种状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搅拌均匀,称为“点茶”。《大观茶论》对点茶技法做了精辟而详尽的描述。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汀卑烁鲎帧U庑┠谌莘岣簧羁痰牟璧?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古代众多的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刘禹锡在一首煎茶诗中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苏东坡则更加形象地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蟹眼形容水沸时的小气泡,鱼眼指随后出现的大些的气泡);(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为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北京茶叶学会和北京茶叶总公司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组建了供内部进行茶文化交流的《北京馆》,以“俭、和、敬、美”为本馆精神。“俭”俭朴,返朴归真,提倡清茶一杯;“和”和平,祥和安定,和睦相处;“敬”尊敬,互敬互爱;“美”美好,提倡真善美。使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寓于活动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