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带路:茶小白茶路进阶秘籍(初学者必备知识)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菜茶就是小白茶 茶必备知识 荒野小白茶是什么茶

菜茶就是小白茶。

对于很多刚刚进入茶行业的茶友来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特别是在学习浩如烟海的茶叶知识的时候,那些平时在我们看来非常轻松愉悦的休闲时刻就会变得格外地痛苦难熬。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我们在学茶的时候在潜意识里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被我们臆想出来的无形的心理障碍,我们打从心眼里就觉得这些问题是难以解决的。

不知你是不是对这样一幅漫画有点印象:一个有目标有梦想,心态十分积极的人,把目标和障碍做一个具象化的描述,以柱形图的方式来表达出来,我们看到目标的高度远远超过障碍,我们在用眼睛仔细一看,看到的也只有目标。反之,一个消极的人来看它们则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回归正题,其实笔者最想说的是,这些只是我们眼中的障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我们做到了下面的这些,那些我们眼中的问题都不能称之为问题。

学茶:天不怕地不怕是打怪升级的第一块敲门砖

作为一个茶行业的“新新人”来说,刚刚接触茶行业,碰到的第一个大难关就是去攻克茶叶相关术语了。关于这一点,作为同样刚摸着一点点门道的笔者来说,要提的一点建议,就是初次接触茶,别管其他的,先喝茶。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喝茶的过程中,在茶的初体验中先把自己对茶的爱好给培养起来,从身心上去体验那种由喝茶带给我们的愉悦的喝茶感受,以此来培养我们对茶的一种极为自然的心理接纳度,克服由旁人被给我们的恐惧认识。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喝茶来“吊胃口”,来进一步激发我们的学茶兴趣。这其实和作家写小说时设计出来的一些神秘莫测的前情铺垫极其相似,所以大概不难理解。

不管是茶行业,还是其他的行业,只要我们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从容心态,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学着去接触,去了解它。那么,那些被我们无意识放大的东西就能自然而然地回归到一个正常的规格和视角。

学茶:从入门级常识学起,让你越来越有“主见”

对于每一个想要学茶,甚至是想要把茶学好、学精通的茶人来说,开始的时候最容易被外界给我们灌输的诸如“一入茶门深似海”等的看法给捆绑起来,容易丧失自己的主见,容易被别人带着走,以至于越学越困惑。

因此,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在我们有对茶的自我主见和个人意识之前,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博采众长”什么都听,什么都学,而是从最基础的开始,先把必须要学的那些入门级的茶叶常识学起来,在脑子里记清楚记牢固。慢慢地随着我们的茶叶知识积累多了起来之后,不仅能够唤醒我们的主观意识,而且成长为一个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茶行业资深茶人。

学茶:也是一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过程

对于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来说,不管是之于茶还是其他的一些东西,我们当然还是应该秉承着一种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态度。虽然听到这个你可能觉得多少显得太过俗套了一点,但要学懂茶,还非得从这一点开始不可。

尽管前面提到只要有天不怕地不怕那样一种无所畏惧的态度,我们也能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英雄”,但却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去脚踏实地地认真学习。另外还要重申一点那句貌似在喊口号的学习宣言对于一个想要学好茶的人来说,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

开始的时候之所以要给大家营造一个学茶不难的“假象”,只是为了消除一点大家由学茶滋生出来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它们要成立,要从梦想走到现实,完全建立在我们自发自觉、积极主动学习这一前提上。

正是因为这世界变得太快,所以我们每天必须得去面对许许多多未知,与此同时那种由未知事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让我们内心的恐惧感如影随形的显现出来。而我们要想拿到进入茶行业的对通关秘籍,绝对是怎么也绕不开学习这个主题。

茶叶,从一片躲在深山人未识的小小树叶,到如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金叶子,一路走来,它也在漫漫的成长之路中建立了一套属于独属于自己的系统完善的茶叶知识体系。大到各个茶叶的分类,小到茶叶品鉴知识里的一个如水路、香气等的知识,都有一大批的茶学研究者和茶知识爱好者投入其中,孜孜不倦的学习它,研究它。

我们作为一个茶行业里的后来人,要做的只是把前人的茶叶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记忆方法来使它们保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所以,从这个点来说,学茶其实并非一件难事。所谓的学茶之事,属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多的也只是在向大家强调学茶时需要有的一点脚踏实地的务实性,比说说要学那些让我们听起来云里雾里的茶叶相关的行业术语,我们是不是可以拿出笔来把那些初次见到晦涩难懂的词汇做一个简单的摘抄和梳理呢?在翻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由自己来做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梳理和框架建构。拿笔者自身的学茶经验来讲,这一点可能是最为奏效的,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很多东西,你不亲自去梳理去整合,别人的东西终究是别人的,这种梳理方式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个人思考和认知在里面,因此也就更容易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些深刻的印象。

所谓再难的东西,再复杂的知识,如果说你不付诸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在里面,该抽象的还是抽象如故,丝毫不会有任何改变。

都说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它不会偏袒任何人,你越是努力,就越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学茶也丝毫会有不例外。

学茶: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

在浩瀚的茶叶知识海洋中,各种各样的茶叶知识、相关定律、加工工艺等等,都是我们的祖先在一步步深入实践,认真总结而得出的,他们是这样为我们建立一个“铜墙铁壁,无坚不摧”的茶叶王国的,我们也大可同样去效仿这样的方式,学茶之前,先在大脑中建构起对各个知识点的基本认知,接下来在通过自己的一些喝茶体验来深入体会它们。

也就是说学茶,先要在大脑当中建立一个初期的理性认知,有一个茶之初印象,然后再通过深入的体验学习和个人的体悟把原本抽象的认知具象化。

以比较抽象的茶叶品鉴知识学习为例,对茶的接触时间不长,了解不够充分的话,我们似乎会觉得茶叶品鉴好难,喝茶不应该是那么复杂,但其实我们如果想要真正进入茶行业,成为一名“职业选手”,我们就必须要接受它的难与不难。

例如要学懂资深茶人口中被形容的玄妙的各种香气,我们得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先去了解学界对它们下的一些官方的定义,然后通过大量的喝茶体验,在抽象的认识过程加入一些个人合乎想象的理解,来感悟出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香气之所在。比较有效的一点就是在种种的抽象认知中找到事物之间的连接点。假如你要喝懂普洱熟茶里面自带的“油润感”,喝出它的“厚”,你就想象一下比较常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比较频繁的米汤,想象我们喝米汤的时候,它的汤汁里面所呈现的粘稠,润滑的感受,再把这种我们比较熟悉的感受与相对陌生的茶汤中的“油润感”,一联系,一对接,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又比如“舌底茗泉”这个词汇。如果把如此高大上的词汇和小溪潺潺,泉水叮咚的那些场面和具象情景一对一的连接起来,绝对要容易得多。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小白进阶,茶汤究竟怎么品?


品汤,品什么?

简而言之,品汤,品的无非是茶汤的优劣,这个优劣表现在茶汤滋味是否有层次感,入喉口感是否顺滑,回味是否持久等,具体怎么品呢,诸位且往下看:

品茶汤滋味的层次感

茶汤的口感大致有:浓,鲜,甘,醇,苦,涩等类型。

许多好茶有多种层次的滋味,因为茶中所含内质丰富,能产生多种层次的气味;有时候虽然只是一种气味,但是当茶汤在口中来回游走而厚薄不一时,也能产生不同的层次感,这表示这款茶的内质足够厚实。

品入喉口感是否顺滑

茶汤入喉后,茶汤入口时是否顺滑,吞咽是否容易是最为直观的感受。

如果顺滑,则有两个原因,一是胶质,二是生津。胶质丰厚的茶汤润滑的效果显著,可以轻易感受到吞咽容易,而生津,则是唾液腺受到刺激产生唾液,从而达到顺滑的效果。

品回味是否持久

然后在饮茶后吞咽口水,同步感受口水在吞咽时的顺滑度。

饮茶后吞咽口水,是进一步确认茶汤的顺滑度,与顺滑的持久度。

岩茶中有一种“啜饮法”可略窥一二。

传统的老茶客在喝岩茶的时候喜欢以类似漱口的方式,将茶汤以不同的厚薄,平均分布于口中。茶汤“咻~”地跟随空气进入口腔,形成漩涡,“咕噜噜~”在整个口腔内翻转、舌面上循环滚动。从而制造出不同的厚薄,使得舌面在茶汤不同厚度时感受到不同的味觉。如此,既完整的感受到了茶汤的滋味,也甚为大快朵颐。

其实在品茶的过程中,要忠于自己的味觉,每个人偏好不同,可能这泡茶的苦对我而言极为惊艳,但对其他人而言,可能苦口难咽,这也就是被说烂了的适口为珍奥义之所在。

如果一款茶只是产生短暂性的香气,香气的留存只有茶汤还在口中时产生,而在饮入后,余味无法停留在口中,则是一款普通的茶。

而饮入三杯后稍事休息不再喝茶,等待一分钟到数分钟不等,看茶汤的香气是否还能留在口腔中,同时开口说话,看能否感受到满口的芳香,再试着吞咽口水,是否有感受到即使吞咽口水都甘甜有味。

一款好茶,其内质所形成的薄膜是有一定的厚度的,能在口中持久的停留,从而发挥茶质丰厚的本质。

什么温度喝?

品尝茶汤滋味的温度以40-50℃最为合适,当然我们平时喝茶时可能会比这个温度略高,但也不要太烫!

一般来说,高于70℃,味觉器官容易烫伤;而低于40℃,味觉品评茶汤的灵敏度变差。而且,溶解于茶汤中的物质,在温度下降时会逐渐被析出,茶汤滋味会变得不协调哦!

何为品?

品尝茶汤滋味,一般每口茶汤的量以5毫升左右最适宜,过多时,感觉满嘴是汤,在口中难有回旋的空间,过少时,不利于辨别。就拿15毫升的茶汤来算,最宜分三口喝,每次在3~4秒内将5毫升茶汤在舌中回旋2次,品位3次,是谓品。

其实喝茶,真的不是立于神坛之上的可望而不可即。

其实怕的不是零基础,而是因为社会上给茶叶强加的高贵气息,把新手带歪了,茶未进嘴,就先拉开架势,那就不是喝茶了,那是装。

每个人的水平都不一样,心有存疑就要问出来,才能在日后有所精进。

普洱茶初学者掌握这八大“香事”,就再也不会不懂普洱茶了!


普洱茶香共有四大类: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陈香。成品的茶上通常都同时具有此四种香气。

工艺香:此四类香气中,唯有工艺香来源于工艺,区别于其它三种的是:凡工艺香,都是从外而内的,所以,此类香气的特征是开始时比较香,越泡越不香。

陈香:陈香主要来源于淳化,即新茶没有,老茶有,又不是工艺香的,即为陈香,陈香的特征是越泡越香。

品种香和地域香:因为制作陈茶的原料主要是群体原始种,遗传基因不稳定,形态各别,而不同的种群又受到相同地域的影响和趋于同化,相同地域的茶呈现出种别复杂,但风格相对统一的特征,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相同地方品种香和地域香是合起来进行辨别是更加科学和合理的。

品种和地域香是工艺香和陈香的基础,四者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变异性”,工艺香越浓烈,地域香和品种香就越不清晰,同样,陈香越浓郁,地域香和品种香也会越不清晰。于陈茶来说,地域和品种的差别更多的反应在人体诸如“回味”“汤感”等感官范畴,因此,一味的靠香气来判断茶的产地是不科学的。

品种香和地域香在新茶的时候容易体验,其方法和体验陈香一样,越泡到后面越显的,即是品种和地域香。

一、吊水对比识别普洱茶里的工艺香

这种方法,目的是剥离茶的工艺香,因为工艺香一直被频繁的用来假冒“山头气”,是最大的羊头。

工艺香的特征:开始香,越泡到后边越不香。工艺香的弊端:和茶汤的融合度不好。

方法:以同一泡茶,分两组对比,水,投茶量,器材保持一致,一组注水急,冲注,另一组从正中心缓慢吊水,尽量保持茶底不动,三十秒或一分钟出汤,对比饮用。

工艺香越严重,越会呈现出以下特征:

1、滋味重,吊水后苦涩味尤其重。

2、滋味融合度区别大,冲注的茶汤和滋味融合度不错,吊水的很差,苦涩味游离。

3、气味愉悦度差别大,工艺香较重的茶,挥发性降低后,其愉悦度大大降低,吊水的气味对比冲注的愉味度差别大。

一般来说,工艺香越少的茶,越利于淳化。

另,存放不当的茶,也可以此法做鉴别。

二、对比叶底和茶汤的气味辨别陈茶的仓储

茶在淳化的过程中,非常讲究“临界点”,过于干燥,香气容易挥发,质感容易下降,而过于湿热,香气容易沉闷,回味容易丧失,所以,淳化环境对于陈茶来说,是异常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仓储过于跌宕起伏的,会留下很多异杂气味,环境过于极端的,也会产生不可逆的后果,这里提供一个小窍门,针对过于干燥和湿热的仓储的鉴别。

方法:泡茶的时候,不要弄破茶胆,注水不可过急,进入后水(通常指总泡数的后三分之一),边泡边体验茶汤的气味,对比嗅叶底的气味。

叶底的气味浓郁于茶汤的,通常存放环境过于沉寂,空气循环不好,叶底气味淡于茶汤的,说明存放环境过于流动。

叶底的气味闻起来比茶汤中香气更显陈的,说明存放环境过湿,叶底气味比茶汤年轻的,说明存放环境过干。

理想的淳化,在杜绝了异杂气味的前提下,叶底和茶汤的气味呈现出大概一致的特征,茶汤的气味稍稍比叶底的陈一点点。

三、体验五个层次的茶香

初级的茶香,水飘香,茶香肤浅飘扬,闻得见,喝不着,其特征是,泡茶时散发在空中的气味,以及茶汤杯盖等,嗅起来很香,但入口后,香气即大幅下降,甚至没有什么香气,光剩苦涩。

次级的茶香,香入水,茶香大部分弥散开,少部分融入茶汤中,此类茶香给人的体验是: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香,不过没有闻着那么香。

中级的茶香,水含香,茶香少部分弥散,大部分融入到茶汤中,融入到茶汤中的香气下沉,一部分从口齿中发散,一部分从喉咙中发散。体验这样的茶香,方法是,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下喉后,闭嘴,从鼻腔中缓慢深出气,注意体验香气的源头。

高级的茶香,水生香,茶香和茶汤的融合度极好,闻起来几乎不香,但喝完后,香气从喉咙深处缓慢回出,异常持久。此类茶的汤感,通常比较油润。

顶级的茶香,水即香,这类茶,必须是原料工艺淳化都很优质的陈茶,其陈香浓郁丰富,和茶汤完全的融为一体,茶汤流到哪里,陈香就到哪里,且茶汤会随着茶香的挥发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化感”,饮之,有“汤即是香,香即是汤”的美妙感觉。

初学时,体验不同层次的茶香,最主要依靠反复的对比,重点是注意力的分配,体验香入水,最关键是比较泡茶时挥发出来的香气和喝茶时的香气,若喝起来比较香,则应当将注意力移到喉咙和口腔中,体验水含香的程度,若茶汤喝完后比含在嘴里还香,则将注意力长时间放在喉咙部位,体验水生香,重点关注茶汤下咽后喉咙部位的香气的散发特征,持久度和浓度。

四、香气的融合度,饱满度,以及挥发度之间的关系

融合度:指香气和茶汤的融合程度,融合度越高,越具水生香的特性。

挥发度:指香气的挥发程度,挥发性越高的茶,越让人觉得香气浓郁,飘扬。

饱满度:指香气的总和。在不走水的前提下,一道茶所有泡数加在一起,挥发出来的和融合在茶汤中的香气总和。

饱满度很高的茶,会呈现出香气不但融合度好,而且挥发度也高,喝起来甚至会产生“水既是香”的美妙感觉,常见于醇化比较好的号级茶。

香气融合度很高的茶,方具备饱满度高的特性。原因是一个未经醇化的香气挥发性教高的新茶,其香气挥发性会随着醇化而递减。虽然后期的醇化也许会增加其陈香的浓度,但前期的损耗会影响到其香气的总量和品质,就如同一个从小拉小提琴,后来改学钢琴的乐手,其钢琴演奏技能会赶不上同资质的一直在学钢琴的乐手,而改学钢琴后,自己的小提琴演奏水平也会下降。

理论上,在相同原料的前提下,以香气的饱满程度来说,陈茶要优于任何一种工艺的新茶。

而一泡新茶中香气的融合度,是醇化后饱满程度最大化的最关键指标。

五、陈香和谈恋爱一样,越沉越幽越迷人

陈香由内而外,幽沉不扬,淡而久远。

越沉的香,越不显,越考人功夫,早年我喝茶,茶汤刚入口就夸夸其谈,数年来品茶无数,却仅得表面飘香和汤中浅香而已,一叶障目,一香封鼻,终不识庐山真面目,暴敛天物无数,惭愧。

后来常喝同一泡茶,经过茶山和城市中的反复对比体验后,发现,同一个茶,在茶山总是更快容易体验得到香气,越在茶山住的时间长,体验到香气的速度越快,在城市中会慢很多,住得越长越慢,始知,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乃不虚真言。

再做仔细体验后发现,原料工艺自然的茶,静静吊水一两泡后(开始一两泡总会有些氧化导致的甜香),入口将不会体验到太多的香气,但会有一种茶气,将鼻腔中,甚至蝶窦额窦中的杂霾之气一扫而光,若干秒钟后,清香袅袅,自喉咙回出,整个鼻腔中变得越来越清透,大脑随之清醒,有类似吸氧的感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身体状况良好且足够敏感,则连肺部以及整个胸腔都有润泽通透感,实在是妙不可言啊。

唯需静下来十多秒钟,对比喝茶前的状态,可得其妙。

茶中真味,非淡定者不能得之。

六、品香切忌过度联想

人的嗅觉比较敏感,思维反应速度快,容易体验到最初发生的香气,并马上会产生联想,大脑会根据记忆内容对嗅觉进行指示,继而令嗅觉不再准确,意淫和分析令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思维上,从而忽略了过程中香气的凝聚,变幻,发散,以及呼吸通道在整个过程中状态的改变,让人体验到浅表的一部分香气,而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

一个茶汤中的气味往往由多种气味组成,之所以人们能够对其进行辨别和区分,是因为不同的气味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挥发特性和节奏,譬如挥发性高的气味会在最初出现,而融合度好的气味会持久存在,因此,要辨别一个茶的香气特征,需要的是全过程的体验。

人脑,是人体产生意识的主体器官,当人们的大脑在分析和运算时,其嗅觉就会停止工作,从而令品茶者体验不到整个过程中的多种香气。

品茶过程中联想的作用,是为了形容香气,以交流让别人共鸣,品茶在先,交流在后,因此,合理的状态是先体验,后动脑经,最后再交流。

喝一口茶所产生的香气,会在至少十多秒钟内持续存在,好的茶香可持续更长时间,而我们却很难做到在那么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在嗅觉上。原因就是我们的大脑喜好思考和分析联想。

品香,也是需要锻炼的,重点不在于锻练呼吸的敏锐,而是锻炼放松思维的能力,尽量不去跟随大脑的联想和意淫。

锻炼呼吸的敏锐可以让人具有快速的辨析某种香气的能力,而放松思维,则可以让人体验到更全面和真切的香气。

七、体会茶香,要由,不要逐

“由”的甲骨文,像一盏油灯,灯中油随火燃,由者,随顺也。

人的主观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大脑指挥一切,通常状态下,我们常常会在一口茶汤刚一入口,就捕捉到一个香气,继而引发猜测,判断,回忆,归类,甚至大量的联想行为。

如同马路上过去二十辆车,第一辆红色的法拉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于是我们的目光一直盯着这辆车,当二十辆车过去后,其余的十九辆统统被我们忽略,此谓逐。

茶中香气性状复杂,博大精深,逐者得其表,由者得其里,逐者得其专,由者得其全。

由香:放松身体和相关感官,跟随品茶过程中的茶香。从嗅知,到发散,渗透,弥散,回觉,渐逝等完整体验。。。。

由香三要决:由动不由静,由根不由表,由全不由专。

八、由香过程的整体性异常重要

每泡茶汤中,都有很多种香气,人的感官有限,所以缉毒需要靠狗,刨松露需要靠母猪。

虽然如此,但善于品茶者,往往还是能够把很多中香气区辨开,这个并不是因为高手的嗅觉更加发达,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方法。

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一个茶中的多种香气,会有着不一样的挥发性和散发节奏,因此会在不同的阶段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假设一个茶中有三种香气,若都遵循同样的散发节奏和稳定强弱规律,绝对整齐的呈现出来,那我们就区别不出来了,若是第一种挥发得快,第二种很平稳,第三种后出现,这样,我们就能够有条不紊的把它们一一区辨出来。

比较困难的是,人体的机构导致了大脑过度灵活,因此很多人在茶汤一入口就开始跟着最开始的气味去联想和分析比较了,也有的人会长一点,茶汤入口后数秒钟,才开始分析运算。

但有的更加自然的香气,其挥发性很低,往往在饮茶后数秒钟才开始隐隐出现,十多秒甚至几十秒之后才达到挥发性的高峰,茶汤入口就开始联想对应者,往往就失去了体验的机会了。

由香过程中的整体感,指两方面:其一,一口茶汤从开始喝到喝完后的回味结束。其二,一泡茶从第一泡到最后一泡。

初学者若坚持这样做些时日,香气的鉴别能力就会大大提升。

6个细节暴露喝茶“老司机”


大多数人一开始喝茶,就是用水冲了就行,但所谓“一年虎,二年狼,三年四年小绵羊”,跟身边的老茶客聊天才发现,喝茶也是有讲究的,真正会喝茶的人会有这6种小症状。

喜好浓醇口感

老茶客阅茶无数,一般清汤寡水的茶还真满足不了他们的口感,要喝就喝浓醇回甘的茶,同时又得带着鲜爽的口感。所以,老茶客对雨前茶很是偏爱。

不同水温泡不同的茶

茶小白往往是用100℃的水泡遍6大茶类!但老茶客甚至每种茶有不同的冲泡温度,他们欣赏绿茶85℃的清爽活力,喜欢红茶90℃的温柔醇滑!

走哪都带茶杯

老茶客不一定带茶杯出门,但带茶杯出门的八九不离十,就是老茶客!毕竟“茶瘾”犯了,喝上自己泡的茶,心里别提有对舒坦了。

不相信别人

老茶客都是修炼多年的品茶高手,有着自己的投茶量、注水、出汤时间掌握等等,要是你凑上去说一句“这么泡茶不对”,保证你会收到十句该怎么泡茶的干货。

很喜欢藏茶

老茶客有一个梦想,就是遍尝好茶!所以不管是新茶上市,还是多少年的陈年普洱……他们都会买上一点,不知不觉,都得弄个专门的柜子存茶了。

很注意存茶方法

前面也说到,老茶客有着数量惊人的茶,这源于他们对自己存茶方法的自信,掌握了低温、避光、密封、防潮这样的基本法则!

茶知识——巧妙煮老白茶!


喝白茶?泡就行了,为什么还这么麻烦去煮呢?没错,泡茶是很快就能喝到茶,很迅速很方便。而煮茶,一时间长,二还要掌握火候。太麻烦了吧!茶友们都知道白茶是相当耐泡的,在普通泡法下可达二十余泡,且到后面仍然滋味尚佳,如果老白茶用紫砂壶煮,那就能完全显现出它的神韵和精髓;新茶可依从个人习惯泡,七泡且滋味尚佳,乃为新茶上品。

那闲话少说,怎么煮呢?

老白茶属于陈茶,耐泡型。根据自身需求,将适量的茶叶和冷的山泉水(纯净水也可以哦)一起放入壶中。

开火煮开,然后文火慢熬(火太大茶水就干了,所以要不得),只要保持壶不会凉掉就可以了,出水就能喝,喜欢喝浓茶的就多煮一会,不需要太浓的就少煮一会。茶汤甘甜出乎意料。

再教大家一个绝招

第一道和第二道老白茶可以用泡法,出汤在公道杯。第三道把茶叶转移到提梁壶中去煮。待煮好后出汤和原来泡法出的汤混合起来喝,看看和直接煮出来味道有什么不同?估计是久煮易分解的成分先用泡法浸出,和煮出的茶汤混合则更丰富。

煮老白茶的有用提梁紫砂壶的,有用陶壶的,有用银壶煮,有用咖啡机的。(咖啡机以蒸汽蒸老白茶,出汤的好处是汤色亮,茶汤不浑浊。茶香也不错。)

但如果你希望那股浓稠醇厚的味道,紫砂壶煮是好选择,又可以去多年储存可能存在的杂味异味,又可以让茶和汤完全水乳交融充分浸出全部味道。(紫砂提梁壶也是需要特制,一般的紫砂壶在电炉上煮易裂。)

银壶煮白茶:不仅仅可以杀菌,还可以软化水质,令水更甘甜清冽。所以银壶煮白茶也是不错的选择。

煮茶的巧妙已经学会了,哪种白茶更适合煮?

其实白茶中“寿眉”更适合煮!

因为寿眉有粗大的叶和梗,内含物更丰富和耐煮。同等年份的白茶,陈年寿眉煮起来味道更浓厚,药香更显。

饮用花草茶前的必备知识


你知道什么是花草茶吗?而其历史来源为何?现代人应如何以花草茶养生?还有应该如何冲泡及煎煮呢?

什么是花草茶

花草茶简单地说就是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或皮等部分,加以煎煮或冲泡后,此外,香味道的草本饮料。与咖啡、酒类等饮料相比,花草茶更具有天然、健康的概念。

花草茶中的花草,英名为Herb,是由拉丁语Herba演变而来,源自于地中海地区的古语,意指口味十本植物。而欧美国家为了区分Herb与一般草类植物,所以特将带有香味,并兼具保健作用或具有药效的植物一律统称之。现今在国外的书籍中都把Herb定义为“举凡根、茎、叶、花朵、果实、树皮或种子具有特殊香味,或其所含成分,可供药用、食心品、料理、饮料、香水或美容的植物”.所以也可将木本植物包括在内。译成凌中文时,早期以“本草”“药草”或和“香茶”等译名出现为多,现今则多用源自日本的“香草”一词称之。

现今国外的统计报告中,已有700多种植物可归于“香草”类别中,甚至每个种类也因区域、栽培方式,或培育品种的不同而有不一样的称呼。目前常用于花草茶的有薄荷、玫瑰、甜菊叶、薰衣草、迷迭香、百里香、洋甘菊、柠檬香茅、柠檬马鞭草、鼠尾草等,近30几种香草。

花草茶的历史来源

HerbTea在西方,就如同药草茶在中国,长期被民众流传使用。到了近二、三百年,吹起自然健康风、提倡自然疗法养生后,欧美开始将老祖宗用于治病、养生的花草茶,转化为健康饮品加以推广,并将这股风潮逐渐蔓延至全世界。也因为其气味芬芳、不似中国药草般苦涩,且冲泡简单又有疗效,还可当作日常保健茶来饮用,所以在世界各地都十分受到喜爱!

饮用花草茶的最早记载,应是于约5000年前居住在幼发拉底河的苏美尔人开始的。随后在4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与之后印第安人的历史中,也都发现有运用花草治病与将花草用于茶饮中的记载。公元前5世纪,西方的医药之父--希波克拉底,也熟知许多药草的功效;而公元前200年的《中国神农本草经》中也记载有多达200多种的药草。从这些纪录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古人都对药草植物有相当的了解,且是因应医疗需要而发展出来的智慧结晶。而现今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些香草的功效。

现代人如何以花草茶养生

忙碌的现代人,常因压力过大而产生各种如头痛、胃痛、腰酸背痛或便秘、失眠等文明病。而花草中含有精油、维生素、矿物质、类黄酮等成分,可以舒缓头痛或紧张情绪,让心情放松、消除失眠,并对消化与呼吸系统有益,减少肠胃道疾病,为你轻松抵抗文明病,并能温和地调理身体机能,从根本上调整体质,且少有副作用。

此外,花草茶不含咖啡因、低单宁与低卡路里的优点,不但让对咖啡因过敏的人多了个健康选择,也让它成为想要减重的女性的最爱。然而,虽说依各种花草特性不同,可改善某些病症,但生病时仍最好求助于医生;把花草茶当日常保健与舒压解烦用的生活茶饮,才是花草茶正确的饮用观念。

冲泡花草茶使用器具介绍

1.茶壶:以腹部广大近似球形减少脂肪堆积因为可促使沸水的热对流效应,使香味释放得更好,且以可以盛装400~500ml的水量为最好。具有不规的材质有玻璃及陶瓷两种:玻璃壶材质轻,并可欣赏美丽的花草茶材在壶中伸展开的样子,但缺点是保温不易、汁甜者易流失;而陶瓷优点是外型精致、材质细密,不易起化学变化又可保温,但缺点是无法看到花茶在壶中伸展的形状。

2.加温器:为了补足玻璃壶保温不易的缺点所使用的器材,而需要购买的器具是玻璃皿、壶座板和蜡烛板。使用时应枸玻璃壶放在玻璃皿口的座板上,借由蜡烛座摆放的烛火,促使座板让茶壶均匀受热,达到绍持茶温的目的。

3.沙漏和计时器:可用来正确掌握各种花草茶的焖泡时间。

4.量匙:可以借由量匙来正确了通风处,壶中的香草分量,或者借由小量秤秤量。

5.把手茶杯、汤匙:玻璃杯明亮的特性可衬托花草茶澄亮的色泽、增添喝茶乐趣;而使用陶瓷杯则具有保温的特性,但选择时以内侧纯白为佳。

6.蜂蜜罐、砂糖罐:不习惯花草茶清淡、少味特质的人,这些调味是不可以少的。

7.滤勺:大多的陶瓷茶壶,并没有滤筛的设计,所以必须借助滤勺放干杯口上,以过滤碎小的花草茶杂质。

8.密封罐:花草茶中的香草大多容易受潮,一定要放在密封罐或保鲜盒中,置于干燥、阴凉处或置于冰箱冷藏,以避免香气散失,还可阻绝虫子进入。

花草茶的冲泡方式介绍

常见的冲泡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先放茶材,后冲水:容器中放入所应冲泡的分量后,注入90℃以上的热水,静置l~2分钟后搅拌,待茶色释出即可饮用。通常以玫瑰、薰衣草等香气浓郁的花草最适合此种冲煮法,优点是立即香气四溢;缺点为易有碎屑产生。但此法也易随着水温的降低,而使香味消散较快,且花草浸泡太久,也会产生苦涩味,因此最好能尽快饮用完毕。

2.先盛满热水,后放茶材:壶内盛满滚水后,再将花草茶材放入。优点是可以保持花草的颜色,适合耐泡、口感微酸的花草茶材使用。

3.两段式泡法:壶中先冲入热开水至壶身1/2处,续入花草茶材后,再冲满热开水。优点是较能得到干净的茶汤,且香味较持久。

4.凉水冲泡:若想让花草茶材的颜色深入溶于水中,且放置再久也不会变色,并使香气持续至饮用完毕,不妨试试以凉水冲泡,且冲出的花草茶,香气也较接近原有花香味。通常此种方式适合带有紫色系的花草茶材,而花瓣薄、颜色深的花草茶材也很适合这种方式。

依照上述方法冲泡出的花草茶,饮用时皆可依照个人口味喜好,加入如蜂蜜、砂糖、柠檬片等提味的调味品。

泡花草花的注意事项

想泡出一壶香味四溢的花草茶,仅要注意下列事项,就可以轻松达成!

1.茶材要依分量冲泡:茶材用量要依据各个茶材应有的用量使瞩,以免对人体太过刺激,如茴爵就不可超过10克。原则上干燥茶材为3~5克、新鲜茶材则为干燥的2~3倍。

2.特殊体质要小心:有些茶方因有通经或活血化淤的作用,因此不适合孕妇、高血压、过敏体质及特殊疾病者使用,如迷迭香、百里香、玫瑰、洋甘菊、茉莉、香蜂草等等。所以饮用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各种花草茶材的特性及饮用禁忌后才可使用。

3.了解最合适的焖泡时间:每种花草茶都有最合适的焖泡时间,应视花草的特性及取用部位而定。如花、叶应以3~8分钟不等;若是果实或根部就要浸泡10分钟以上。且花茶茶材中都含有低成分的单宁酸,泡太久会有涩味产生,也会使茶色略为混浊,因此第一泡可浸泡久一点,回冲时则要缩短时间。

4.冷饮冲泡的方法:若想作成冰饮饮用,则要泡得浓一些,以免加入冰块后使茶味变淡。而方法是花草茶材用量不变,但水量减少1/3~1/2.

5.一次别泡太多:最好是想喝多少就泡多少,以免使花草味散失。如果真的喝不完,可放入冰箱中冷藏,但再饮时滋味必定打折。此外,放入冰箱也切勿超过3天。

花草茶材DIY

若觉得市面上花草茶材过于昂贵,不妨自己动手栽种香草盆栽,也可增加生活乐趣!

新鲜花草最佳的摘取时间为清晨,摘取后可依各种花草茶的饮用特性,用橡皮筋捆成一束倒挂待干;或一朵朵、一片片分别摊于纸箱星(适合如安神菩提等体积较大的花草);或放在铁丝架上以白热灯照射,距离约20厘米,并要时时变换位置,连续照射3~4小时(适合玫瑰等熏瓣的花草,可使香气持久、维持花朵原型,另外也可采用放人烤箱但不关烤箱门的方式,以l50℃分钟,加热约30-50分钟即可。

茶叶审评术语,茶人必备知识


要审评茶叶的品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掌握大量的茶叶知识。当你品完一款茶叶的时候,应该如何熟练的运用一些专业术语去评论茶叶的品质呢?在此,分别从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滋味和汤色五个方面,总结出一些茶叶审评专业术语,仅供大家参考。

一、外形

1.细嫩:多为一心,一至二叶,鲜叶制成,条索细圆浑,毫尖或锋苗显露。

2.紧细:鲜叶嫩度好,条紧圆直,多芽毫,有锋苗。

3.紧秀:鲜叶嫩度好,条细而紧且秀长,锋苗显露。

4.紧结:鲜叶嫩度稍差,较多成熟茶条索紧而圆直,身骨重实,有芽毫有锋苗。

5.紧实:鲜叶嫩度稍差,但揉捻技术良好,条索松紧适中,有重实感,少锋苗。

6.粗实:原料较老,已无嫩感,多为三,四叶制成。

7.粗松: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条空散,孔隙大,表面粗糙,身骨轻飘。

8.壮结:条索壮大而紧结。

9.壮实:条索卷紧,饱满而结实。

10.显毫:芽叶上的白色戎毛。

11.身骨:指叶质老嫩,叶肉厚薄,茶身轻重,一般芽叶嫩,叶肉厚,茶身重的,身骨好。

12.重实:指条索或颗粒紧结,以手权衡有重实感。

13.匀整:(匀齐,匀称):指茶叶形状,大小,粗细,长短,轻重相近,并配适当。

14.脱档:茶叶并配不当,形状粗细不整。

15.破口:茶叶精制,切断不当,茶条两端的断口,粗糙而不光滑。

16.团块:(圆块,圆头):指茶叶结成块状或圆块,因揉捻后,解块不完全所致。

17.短碎:条形短碎,面松散,缺乏整齐,匀称,之感。

18.露筋:叶柄及叶脉因揉捻不当,叶肉脱落,露出木质部。

19.黄头:粗老叶,经揉捻成块状,色泽黄者。

20.碎片:茶叶破碎后,形成的轻薄片。

21.末:指茶叶被压碎后,形成的粉末。

22.块片:由单片粗老叶,揉成的粗松,轻飘的块状物。

23.单片:未揉捻成形的粗老单片叶子。

24.红梗:茶梗红变

二、色泽

1.青褐:色泽青褐带灰光。

2.黄绿:黄绿泛黑而匀称光润。

3.灰绿:绿中带灰。

4.黄绿:绿中带黄。

5.黄褐:褐中带黄。

6.铁锈色:深红而暗无光泽。

7.黄褐:褐中带黄。

8.枯暗:叶质老,色泽枯燥且暗无光泽。

9.花杂:指叶色不一,老嫩不一,色泽杂乱

三、香气

1.清香味:清鲜淡然之意

2.毫香味:清新可人,毫香显露

3.糖香:冰糖香最为突出,它往往伴随着强劲的回甘,与凉爽的喉感

4.梅子香:梅子香嗅来有清凉之感,又略微带酸,恰同青梅气息

5.干果香:苦杏仁,或如松仁,或如槟榔等等

6.蜜香:香气持久耐闻,口中留有余韵

7.枣香:这种香气嗅来如干枣,有些甜糖香有些木韵

8.桂圆香:香气嗅来如干桂圆

9.樟香:嗅来如香樟木,有沉静自然之感

10.木香:有非常突出的木香,低沉温和

11.参香:类似于人参的香气

12.药香:草木之气,因为茶叶也是草木,在陈放久了以后,自然也会出现类似气息。

13.野菌香:嗅来诱人嘴馋,非常能勾起人的饮茶欲

14.幽香:香气文秀,类似淡雅花香。

15.纯和:香气正常纯净,但不高扬。

16.甜香:带类似蜂蜜,糖浆,或龙眼干之香气。

17.甜和:香气不高,但有甜感。

18.闷味:似青菜闷煮之气味,俗称(猪菜味)。

19.浊气:茶叶夹有其它气味,沉浊不清之感。

20.杂味:非茶叶应有之气味。

四、滋味

1.浓烈:滋味强劲,刺激性及收敛性强。

2.鲜爽:鲜活爽口。

3.甜爽:具有甜的感觉而爽口。

4.醇厚:滋味甘醇浓稠。

5.醇和:滋味甘醇欠浓稠。

6.平淡:滋味正常,但清淡,浓稠感不足。

7.粗淡:滋味淡薄,粗糙不滑。

8.粗涩:涩味强,而粗糙不滑。

9.青涩:涩味强,而带青草味。

10.苦涩:滋味虽浓,但苦味,涩味强劲。茶汤入口,味觉有麻木感。

11.水味:茶叶受潮或干燥不足之茶叶,滋味软弱无力。

五、汤色

1.黄绿:黄中带绿的汤色。

2.浅黄:汤色黄而淡,亦称淡黄色。

3.橙黄:汤色黄中泛红,似杏黄。

4.金黄:汤色以黄为主,稍带橙黄色。清澈亮丽,犹如黄金之色泽。

5.红汤:烘焙过度或陈茶之汤色,浅红或暗红。

6.明亮:水色清,显油光。

7.混浊:汤色不清,沉淀物或悬浮物多。

8.昏暗:汤色不明亮,但无悬浮物

六,叶底术语

细嫩

芽头多。叶子细小嫩软。

柔嫩

嫩而柔软。

手按如绵,按后伏贴盘底。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泽等均匀一致。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泽等不一致。

嫩匀

芽叶匀齐一致,嫩而柔软。

肥厚

芽头肥壮,叶肉肥厚,叶脉不露。

开展

叶张展开,叶质柔软。

同义词舒展。

摊张

老叶摊开。

粗老

叶质粗梗,叶脉显露。

皱缩

叶质老,叶面卷缩起皱纹。

瘦薄

芽头瘦小,叶张单薄少肉。

薄硬

叶质老瘦薄较硬。

破碎

断碎、破碎叶片多。

鲜亮

鲜艳明亮。

暗杂

叶色暗沉、老嫩不一。

硬杂

叶质粗老、坚硬、多梗、色泽驳杂。

焦斑

叶张边缘、叶面或叶背有局部黑色或黄色烧伤斑痕。

普洱茶品鉴术语,看完这篇,你也能做老司机


喝普洱茶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老司机用来形容茶的词汇,比如锁喉、收敛性、仓味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在喝普洱茶的时候,经常被提到的6个术语。

1,锁喉

品茶过后,咽喉间有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等不快感。普洱茶锁喉感一般发生新茶,陈化数年的老茶不容易出现。

2,收敛性

品茶后,舌面与口腔四周出现紧绷感、涩感。简单来说,收敛性就是茶汤的「苦、涩」味在进入口腔后,被感知至消退的过程。

收敛性较强的茶:茶汤入口,苦(涩)味即被口腔感觉到,随即又迅速消退,回甘迅速;

收敛性较弱的茶:茶汤入口,苦(涩)味即被口腔感觉到,但是后续苦涩味消退缓慢或者一直都存在于口腔内。

3,清凉感

通常口腔凉气感与茶树所在海拔有关。

海拔1700米以上的普洱,口腔前中段会有明显的清凉感。

仓储干燥、干净二十年以上的台地茶,或者制作优良的古树茶,也会有清凉,喉咙间有种吃了薄荷糖的感觉。

4,仓味

茶品吸附仓储特有气味所产生的一种综合性味道。

仓味闻起来有一股霉霉的味道,和真的发霉茶很相似,但仓味与霉味是有所区别。仓味后面带着普洱茶的真味,且仓味是可以退的,也就是所谓“退仓”。

5,水路

民间品饮的通俗用语,不是官方定义的标准。形容一种茶汤流过口腔、喉咙的感觉。

好似用绸缎和粗麻拖拽过人的皮肤,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前者为

“细”,后者为“粗”。

水路细腻的,口感上是一种绵绵密密、丝滑的感觉,很舒服,轻轻一咽就滑下去了。

水路“粗”,则表现为糙、燥,停滞感。

6,层次感

层次分两类:一是口中的香气与甘韵的转变。一种是每一泡茶汤香气口感的纵向转变。

层次感通常容易出现在拼配茶与特优质纯料茶。

每个人的味觉不同,感受也不同。

喝茶是很主观的事情,大家不必强行追求某一标准,或深或浅皆有味,适口为珍~

白茶知识丨教你辨别真假老白茶


白茶虽然历史悠久,但要说流行,也就最近十年的事情。也就是说,在十年以前,人们是不会刻意去收藏很多白茶的。如今市场上真正的陈期在十年以上的白茶,大部分都是当年没卖出去的,属于“意外的收获”。

既然如此,如今市场上怎么会有那么多老白茶呢?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市场上很大部分老白茶都是“做旧”的发酵茶。所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辨别真伪老白茶,至关重要。如何鉴别老白茶,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试试。

1、看外观

一般情况下,老白茶会被压成茶饼或茶砖,当我们拿到茶饼(砖)时,首先观其外表。真的老白茶,由于陈年,外表被氧化,整体会呈现暗色,但色泽均匀;而做旧的老白茶,往往色泽不统一,有些地方呈暗色,而有些地方又发亮。

2、撬茶饼

接着,我们可以撬开茶饼(砖),如果是真的老白茶,撬开后的茶叶与未撬开时的表面是统一的;而假的老白茶,往往是表面发酵做旧,而撬开后,里面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外观和色泽。

3、观汤色

真的老白茶,冲泡出水后,汤色呈黄色或琥珀色,年份越长汤色越深,但无论如何,色泽都是透亮鲜明,丝毫不浑浊。而做旧的发酵后的老白茶,尤其是已经变质的白茶,汤色往往浑浊不堪。

4、品茶香

真的老白茶,会有一股浓浓的药香,闻之沁人心脾,随着年份的增加这股香味会逐渐加强。茶汤入口,甘甜生津,药香融入柔滑、粘稠的汤液中,经由喉咙直击心窝,回味无穷。而假的老白茶,闻起来出来一股发酵后的茶汤味之外,别无其他。

5、看耐泡度

真的老白茶,泡过十几泡之后,汤色和味道依然不比初泡时差多少;而假的老白茶,到了十几泡之后早已淡而无光,索然寡味。

6、辨叶底

真的老白茶,即使是陈期十多年以上的,经过多次冲泡后,叶底仍然可以看到棕色;而假的老白茶,有些因为发酵过度,冲泡后的叶底往往呈黑色。

饮用中国茶前的必备知识


中国堪称是最爱饮茶的国家,而饮用中国茶之前,有一些饮茶的相关知识要先知道喔!

中国茶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茶、种茶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过去的。

茶在古代又有“茗”、“茶”等别名。传说茶叶最初被人类发现时,是在神农时代;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著作《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皆把神农氏列为发现茶功效的第一人。根据古籍记载,茶叶最初是作为药用,是采生嚼茶叶的方式;而最先用泡饮的方式喝茶者,目前则尚无定论。但在((尔雅》中,对“苦茶”一词注释为“叶可炙作羹饮”,可知茶叶利用的方式已于当时迈进一大步。

三国时代时开始注意起茶的烹煮方法;而首次记载茶叶药理功效的,是东汉末年华佗于《食论》中记载的“苦茶久食,益意思”。西晋时,茶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到了唐朝,饮茶已蔚为风气;除了将茶叶苦涩的味道改善之外,交通的便利与陆羽《茶经》的问世,都是使饮茶文化发展更加顺遂的重大因素。

唐懿宗成通15年时开始出现专用茶具;随后宋朝因制茶方法改变,与烹饮手续简化,为后代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而在南宋施岳《步月茉莉》词注中,已有了茉莉花焙茶的记载;到了宋、元,茶叶更已成为出口的重要商品;到明朝时,人们已开始在饮茶时加入牛奶、柠檬、糖等调味品。

1610年荷兰人将茶引进欧洲;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到俄国,携带几箱茶叶作为礼物送给俄皇;而后借着荷兰和法国将茶传入北非等阿拉伯国家;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已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