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有千种味,唯这一味不能少喝茶觉得苦正常吗?

发布时间 : 2019-11-16
黑茶陈味 红茶有红薯味

黑茶陈味。

数千年来,中国人与茶相依为命,也与茶的苦味共度了无数个春秋。苦历来是茶的原性,古代称茶为“苦茶”。这不禁让人深思,茶虽苦,为什么中国人仍然喜爱茶?

苦,对身体有益

茶汤中的苦涩味首要是茶叶中所含的多酚类、咖啡碱引起的花青素。中医药理讲苦入心,能泻火、燥湿、清热解毒等。“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苦,满足中国人精神需求

苦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是人生的真味,是生命的真味。如此,茶才意味深长,回味不尽。

茶,只有投身到沸水中,全身筋骨才能舒展开,才能将自身的能量与价值释放出来,才能散发出最浓郁的生命之香。

好茶总是苦后回甘,涩后生津;人生总是甘苦交叠,关键要一一尝过、细细品味、时时咀嚼、慢慢感悟。有时最苦涩时正是芳香将至,最甘甜时却有苦涩暗藏……

喝茶,最惬意的是把苦涩泡在茶里,喝出的是甘甜;把烦恼泡在茶里,喝出的是快乐;把痛苦泡在茶里,喝出的是幸福……把人生所有的苦一一煮沸,煮成一杯杯淡淡的清香。

在茶中体味到苦,并体味到化苦为甘的乐趣,在苦与甜中咀嚼岁月,在咀嚼岁月中参禅悟道。

其实,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们欲望过多;人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郑板桥品茶曾邀“一片青山入座”,我品茶欲请一条大河作陪。茶最喜宁静,人只有在天宁静、地宁静、夜宁静、心宁静中才能品出茶的真味与意境,实现与自然“润物细无声”的交流。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真正的品茗,是从略带苦意的茶汤,达成回甘喉韵功效,同时也藉此启示苦的真道。一泡缺少苦味的茶,对“老茶手”来说,似乎缺少了什么,不能十足够劲而美中不足。

Cy316.com延伸阅读

喝茶还有一杯一味之说?


爱玩茶的茶人很讲究,他们的茶杯独具风格,从某些意义上说,茶杯代表着茶人的品味、风格和特点。不同的材质在品茶时有着不同的口感,不同的造型代表着不同的风格。尤其是在喝普洱茶时,不同的杯,不同的味,千变万化,神秘莫测。

茶杯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挑选了几款具有代表性的茶杯,说说喝普洱茶时每种杯的特点:

永乐压手杯(孤品):杯身很厚重,托在手上,压在手心,有很沉的感觉,故称压手杯。特点:口大、壁厚、杯底约有1.5厘米,这样的茶杯风格大气,青花高雅,茶汤冷却快,口感略显粗旷,闻香真实,适合试茶、品茶用,能够把茶叶的内在特质清晰地表现出来。这是我最常用的一个杯子,我喜欢它带给我的真实。

常滑烧杯:泥工精细,光滑,聚香,汤感细腻,醇柔,韵感好。我喜欢用它喝熟茶和品老茶,尤其是易武老茶,用它,给我的那种厚韵,每次都让我回味无穷。

霁蓝釉杯:工艺精制,外蓝内白,香气极高,是所有杯中香气最好的一种,光滑细腻,唇感好,不论是从视觉到味觉,给人的都是含润天香的感觉,我喜欢用它品古树生茶、尤其是冰岛古树茶,用它来品尝,茶汤香气可以尽情的释放张扬,那是一种极美好的感觉。

紫砂口茗杯:特点和紫砂壶相同,材质密度适中,可以过滤掉一些异味,喝普洱茶时,口感陈醇,宽厚正气,有事没事得养养它,也算是陶冶情操吧。我喜欢用它来喝仓储湿度大一些的茶。

青茶瓷杯:这是大家最常用杯子,茶汤圆润度真实,聚香和聚味效果好,锐度高,日常品饮最适合。

玻璃茶杯:这种玻璃杯,茶汤漂亮,清澈悦人,口圆微收,茶气收聚好,但喝的时候需要仰脖,内为空心,有保温效果,但茶汤温度会比较高,喝前需小口先试。

白瓷敞口杯:优点在于杯浅、口敞,茶汤凉得快,液体的表面张力最大,感觉显圆润。易清洁,常用于接待客人用。

故于苦中生乐,乃禅茶一味之妙


禅茶一味从何来

对于以“苦、集、灭、道”四谛为真理的佛教思想,在生活中用茶来比拟,的确是最用心的。

首先,禅和茶同为苦中甘甜,回味悠长。无论多好的茶,必须用适当的开水冲泡;无论多高深的禅,也当在生活中体验。所以,历代高僧都强调在生活中修行,用修行来指导人生。

苏东坡和了缘禅师于河边论道,一个喝酒,一个品茶。东坡先生将吃剩的骨头扔于河上,引狗去追,东坡先生即兴一句“狗咬河上(和尚)骨”,将了缘禅师立于禅之上。了缘禅师略一思索,将东坡先生写的诗扔于河上,顺口一句“水漂东坡诗(尸)”。境界更高,无常更妙。

故于苦中生乐,乃禅茶一味之妙。

其次,禅和茶同为集中清醇,爽心宜人。集者,缘分也。所以以茶为道是要看缘分,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很多人以为天天用一套豪华的茶具,泡一壶高档的茶叶,燃一柱上等的沉香,供上鲜花、伴上雅乐,年纪轻轻,侍者伺候着,花几个小时时间在那里小口细酌,以为茶道,其实,那是在等死。

当辛苦的农民在太阳下劳累耕种一天后,满头大汗的回到家里,亲人用粗制的大碗,泡上一碗温暖的、粗制的红白茶,老农一口倒进肚中,长长的舒口气,哪个爽,才叫禅茶一味;当工作了一周后,礼拜天全家人来到公园,带上家乡的小吃,泡上几碗盖碗茶,在冬日的阳光下聊天、打牌,亲情融融,老少乐乐,这才是禅茶一味;退休了,几个老工人、老干部泡一大壶保温茶,在寺庙的后院子风中对弈欢饮,不相让步,这才是禅茶一味。

对境而生意,于缘而起禅,本不可强求。

故于集中生乐,乃禅茶一味之趣。

再者,禅和茶同为灭中妙香,回味悠长。灭者,成住坏空之无常也。所以禅和茶本无好坏、无对错、无取舍、无断常,香自本来。

无好坏:皆染污而生,本质空性,所以无需执着。

无对错:还需因人而异,绿茶凉胃,红茶生热,无论多高档,体质不同,也得各取所需才是恰当。

无取舍:用则受益,不用也不关生死。解脱非禅而在于心,生死非茶而必须水,无禅亦能解脱,无茶也能解渴。

无断常:若得个中妙,禅茶都是道,执断执常都不可取。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喝茶,但居于乡下山野,多为寺院僧团奔走,故以不渴即为大乐,偶尔闲暇,得阳光下,徒弟高兴想起了,泡杯“好茶”来,也自得其乐,悠哉游哉!

法不可说,不可问,各自欢喜就好!

禅茶一味的意境“苦 静 凡 放”参悟


禅茶一味中的苦静凡放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茶联四幅

1、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

2、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

3、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4、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上饶陆羽泉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