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燥口与燥火的原因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叶与茶叶的区别 茶叶的功效与作用 茶叶与红糖的功效

茶叶与茶叶的区别。

燥口的原因:记得一次吃爆米花,吃得快了,感觉口干舌燥,咽不下去,之后喉咙充血火燎燎的咽口吐沫都难受。这是由于爆米花入口瞬间吸干口腔水分,口腔粘膜脱水导致口干舌燥引发炎症。这个只和爆米花的干度有关,和怎么爆出来的没关吧?都炒过花生米吧?大火就会外面焦糊里面才熟,吃起来会燥口,小火温度太低,多长时间也熟不透干不透不脆不好吃,只有掌握好火候才又脆又香,这个和积温长短有关吗?由此,启发我对“新制普洱熟茶燥火感由积温热效应引起”一文存有异议,也对茶叶的燥口感的有了新认知。

人们对入口食物都是通过“5感”表达出来对其喜爱还是厌恶,有人闻到榴莲的味道垂涎三尺,有人闻到赶紧逃离,我一闻到炸臭干子的味道就反胃。我们对茶叶也是一样,通过“5感”对茶叶做出相应反应,对茶叶色、香、味、形做出好坏评判。(五感就是:形、声、闻、味、触,也即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茶叶加工制作全过程,就是通过对水与火的把控,让茶叶的氧化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成就了我国六大基本茶类。就是最后包装运输存放都是为了控制水分温度防止霉变。制茶的目的是更好喝、更安全、更健康、更容易存放。

茶叶燥口只能说明此款茶现在的品质不合格,不是味道难闻就是苦涩难当,给人的嗅觉和味觉不好的体验,让人做出难以下咽的反应。再不就是某种物质可以导致机体水与电解质失衡或减少口腔腺体的分泌的缘故,刺激到口渴中枢,出现烦渴。

新制烘青绿茶高温干燥产生燥口,新制普洱熟茶温度积累和叠加就产生燥口,这些和热效应没关系。学过热力学定律的都知道,能量是守恒的,不论是高温茶叶得到的热能还是长期积累得到的热能,在茶叶冷却后都不存在了,而传到大气中,更不会传到人体,更何况还要受到热水洗礼呢。

茶叶干燥的目的无外乎是:1、耐存放、防霉变;2、定型色、提香固味。

烘青绿茶怎么可能产生燥口呢?干燥是烘青绿茶最重要的制作工序,分为毛火烘焙和足火烘焙两种,其中茶叶整形做形、固定茶叶品质、发展茶香都包含这一工序中。普通烘青多用于花茶,细嫩烘青要求滋味鲜爽回甘,我们知道的有黄山毛峰、安吉白茶、六安瓜片等。燥口的烘青绿茶肯定不是好茶。至于新制的烘青绿茶会不会引起燥火,那得看人的体质状况了。

新制普洱熟茶燥口那是发酵时间越长,土腥味、堆味、异味浸润茶叶越多越深,加之中间产物多,杂菌、袍子等异物多,没有醇化到位就出品,导致口腔不爽,就别想当然的认为热量积累时间越多燥口就越严重的歪理邪说了。只能说发酵水平还不行,产品品质不合格。别把不是当是说,让人误入歧途。

燥火的原因:人们认为新制的绿茶喝了会上火,新制的焙火乌龙茶喝了会上火,温性的茶会上火,都是用个性代替共性的说法。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在他著名的“相火论”里说:人的“火”始终处于蓄势待发中,往左偏一点就是火少了,就是“衰”,就是阳虚,往右偏一点就是火多了,就是“妄动”,就是上火。因为人的进化特点(生物是从热量消耗低的物种,向热量消耗高的物种进化是的,从鱼→两栖类冷血动物→爬行性变温动物→鸟类→哺乳类恒温动物。人是最高级的,热量消耗最高的,自然也是阳多于阴的,也是最容易“上火”的动物--这都是进化出来的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正常人往右偏的可能性更大,阴虚、上火很常见。

现代人属于阴虚的比属于阳虚的要更多,失眠、神经衰弱、糖尿病、高血压等多以阴虚的体质出现。根本原因就是营养过剩、运动不足,压力太大,时刻想着挣钱、升迁、过好日子,被欲望逼得脑子动得太厉害,“火”很旺,于是消耗阴液,体质成了阴虚自然就多。

由此我们可知,如今人都爱上火,但上火的因素很多,不论新制茶还是温性茶能不能引起上火,和人的体质有关,和人的调节能力有关,和人喝的浓淡多少有关等等。

其实,不是每个人喝了新制的茶叶都上火,体质不同;当然有人喝红茶熟普上火,实热体质;但是也有人喝晒干的普洱生茶也上火,虚热体质。

新制茶叶喝了容易引起上火,并不是新制茶有什么火气,更多的是爱上火的现代人正赶上新制出来的茶的季节正是更容易引发的上火季节,巧合导致人们认为新制茶容易上火,再有就是新制出来的茶在干度上、碳火余味上给人以燥热的感受,就像同样的两个泡沫体,一个是白色一个是黑色,人们就感觉黑色的会重,体积也小。

就拿新制绿茶来说,新制出来是常温,没有多余的外来能量,有保鲜,我们存放个把月内质也不会有改变,都用热水泡开,新制的茶和两个月后的茶有区别吗?为什么说新制茶就上火呢?

不论什么茶存放保鲜的都要求保证品质不变,要求越存越好喝的,也会随着时间变温,怎么还有新制茶火气大一说呢?

cy316.com扩展阅读

新茶为什么不养生?杀青、烘焙残留火燥之气


清初才子周亮工在《闽茶曲》里写道:“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

诗中明确指出了新茶在杀青、焙火的工艺中,会残留火燥之气。尤其是春秋节气,燥邪伤肺,不利于健康。茶应储藏陈化一段时间,等茶汤色深红,火气全消后再品,品饮价值和经济价值会更高数倍。在诗词中,提出喝茶不宜太新的养生观念,周亮工算是首次。

梳理六大茶类的历史,茶的品质基本是这样形成的:稳定靠杀青、生香靠发酵、提香靠烘焙、成型靠贮存。

传统杀青工艺的绿茶,如碧螺春、西湖龙井等,在制作完毕后,常常会放置在生石灰缸里,贮存一周或数月不等,待茶中水分降低,青草味道转化,寒性减弱,火气褪尽后,始才品饮。此时香纯味厚,无口干舌燥之虞。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茶区没有冰柜,没有电焙,茶的干燥依靠辉锅和炭焙实现。那时的传统绿茶,吃火足,香气厚,耐储存,不易变质。现在,喝茶人被商家误导,过于注重茶的外观颜色,过于在乎芽头是否细嫩漂亮,因此,多会选择刻意低温杀青的绿茶。这类茶,往往青涩气较重,不耐高温冲泡,不耐久存。

武夷岩茶和铁观音等传统青茶类,发酵适中,焙火到位,待以时日,火气褪尽后,茶的香气入水,茶汤会更厚滑。经年的铁观音,兰花香里会衍生出更温润的乳香。保存良好的岩茶,花香会向更成熟的花果香转化。茶老性温、有年份的青茶,有暖胃安神、降脂降糖的药理效用。清末连横的《雅堂文集》里,对铁罗汉老茶的应用曾有记载:“新铁罗汉滑而无骨,旧铁罗汉浓而少芬,必新旧合拼,色味得宜,嗅之而香,吸之而甘,虽历数时,芳流齿颊,方为上品。”

红茶是发酵程度较高的茶类,经干燥或过红锅工艺,新茶火气较重。炭焙的红茶,陈化后,香气滋味趋于醇和,耐泡度增加。二十多年的祁门红茶,除保留幽微的玫瑰花的品种香外,茶汤里多了类似哈密瓜的果香。三十年的传统切碎正山小种,桂圆汤香里有了薄荷糖的味道,饮过喉吻清凉。老红茶,调理肠胃的药效明显,夕饮有助睡眠。

白茶不炒不揉,轻微发酵,是六大类茶里,最能保持茶叶原始状态的茶类。陈化后的白茶,是婴幼儿解表透疹的圣药,故民间有“一年为茶,三年药,七年为宝”的说法。新茶青气较重,茶性寒凉。陈化后的白茶,茶性逐渐趋于温暖。二十年以上的白茶,适合煮饮。叶色渐深,叶片开始碎片化。茶汤桔红,乃至深红。清甜的茶汤里,成熟的果香、木质香、枣香,会相继呈现。

普洱茶、安化黑茶、藏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等黑茶类,只要品质可靠,工艺到位,后期茶的陈化,会逐渐趋于醇和厚滑,这些已经得到证明,“越陈越香”的观念,被更多的人接受。

新茶得春天生发之气,虽滋味鲜爽、色泽悦目,但生发之性太过,需存放时日,等茶性收敛、火气渐消之后,会更有益身心。否则易引发陈疾,导致他病。茶质稍陈后,沉香凝韵,性趋温和。茶的内含物质里的大分子物质,随时间的陈化,逐渐裂变为小分子的物质。茶汤就会变得细腻厚滑,易于吸收入血,表现出陈茶特有的体感。此时,茶气趋强但滋味平和,更具滋养潜阳、暖胃祛湿之功,适于年长者久饮。

喝完茶口干舌燥,为什么?原因如何主要是


原以为喝茶可以解渴,不想有时喝茶后,不少茶友反映有时喝茶会感到口干舌燥。这种情况正常吗?是不是茶叶不好?

引起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总结了喝茶时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这里首先需要排除的,是饮茶人自身身体状况欠佳的背景。正常人舌面一般会有津液滋润,反映为舌面的润燥,在中医上,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

正常舌苔不干不湿,而津液过少就会口感舌燥,无苔干燥表明体内津液已耗,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经常性的口干舌燥,这跟喝茶本身关系并不密切,另当别论。

除去病理的原因不讲,喝茶感到口干舌燥的主要原因:

1、茶多酚物质引起的干涩

茶叶中含有多酚类物质,这种物质入口会在舌头上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让舌头发干、发涩。这层膜破掉之后,便转化成了大家常见的回甘,这也是一种好茶的标志。同时,这种状况一般也会在茶多酚含量较高的茶类比如绿茶、生普等往往会更加明显。

2、饮用过热茶引起的干涩

饮茶提倡热饮或是温饮,但过热饮用会烫伤口腔,产生一种干涩感。其实我们喝过热的开水,也会有相似感受。此外,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提到:“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气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

3、一些茶所谓的“火气”较大

一方面,传统医学认为,食性有“四性五味”之分,寒、凉、温、热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茶类中,则以绿茶、白茶最凉,青、黄茶则相对性平温和,红茶、黑茶茶性相对温热。

另一方面,一些新加工出来的茶叶,如刚刚经过杀青干燥的绿茶或是刚刚烘焙过的茶叶,往往“火气”未消,这时饮用,一些人往往舌面、喉咙会有一种干涩感;而绝大多数茶类经过一段时间后,都不会出现这种状况。

此外,一些人对茶毫反映敏感,对于一些多毫的茶如碧螺春、白毫银针等,喉咙受到刺激,会有种痒与干的感觉。

如此,我们便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喝茶会有舌面发干的感觉。其实,它如同我们感受其他味觉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大可不必担心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