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来历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乌龙茶的来历 乌龙茶来历 各种茶的茶语

乌龙茶的来历。

茶字是怎么来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对茶有不同的称呼,茶字的由来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最终才确定为“茶”。

“茶”之于秦

在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语言、文字还不统一,因此茶的名称也众说纷纭。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章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至于茶字不同字体的体现,我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

公元前316年蜀国王曾以“葭萌”(古代茶的称呼)作为人名地名。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于古长沙国置“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直到如今湖南省株洲市还有茶陵县这个地名。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的20多种药物名称中有“荈诧”一名,荈音川,是巴蜀茶的方言,提到的“荈诧”就是茶。

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茶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

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茗”等称谓,均认为是茶的异名同义字儿。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为“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

荈:茶叶老者。——《玉篇》。

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精于茶道,嗜茶成瘾的陆羽一生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其著作《茶经》中将“茶”的所有称呼统一规定为“茶”,茶圣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减少一划,改写为茶,自此,茶字的音、形、义便固定下来。

cy316.cOM编辑推荐

藏茶的来历


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听闻过藏茶,有的人也有品尝过藏茶,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藏茶的由来以及之前藏茶的名字都有哪些叫法。

藏茶是少数民族中近三百万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属于最典型的黑茶,它的颜色呈深褐色,又是全发酵茶。

藏茶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当时的藏茶还没被叫做藏茶。

藏茶的中心产地从古至今都在四川雅安。雅安原为西康省省会,称雅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理学上称“雨极”)。

雅安境内的高山自古出名茶,到了唐宋时期,雅州出产的茶叶源源不断地通过西南边陲运往西藏,形成初具规模的“南路边茶”。

中央政府曾用茶来换取西藏的战马,这就是著名的“茶马互市”。

雅安作为茶马贸易的中心,又是扼川藏、川滇的咽喉之地。所以“茶马互市”的政策法令都以雅安首发。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雅州碉门茶马司规定,西藏的上等马给茶40斤,中等马给茶30斤,下等马给茶20斤。……”到了战马稀缺年份,雅州碉门茶马司又改规定“上等马给茶120斤,中等马给茶70斤,下等马给茶50斤。”说明雅安在“茶马贸易”及藏茶的运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古到今,按历史时期和各地风俗不同,藏茶又称为大茶、紧压茶、马茶、乌茶、粗茶、黑茶、砖茶、条茶、团茶、南路边茶、边茶等。

碧螺春的来历


传说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东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小伙子,名叫阿祥,打鱼为生,两人相爱着。但不久灾难来临,太湖中出现了一条恶龙,作恶多端,扬言要碧螺姑娘作它的妻子,如不答应,便兴风作浪,让人民不得安宁。阿祥得知此事后,便决心为民除害,他手持鱼叉潜入湖底,与恶龙搏斗,最后终将恶龙杀死,但阿祥也因流血过多而昏迷过去。碧螺姑娘将阿祥抬到家中,亲自照料,但不见转好。碧螺姑娘为了抢救阿祥便上山寻找草药。在山顶见有一株小茶树,虽是早春,已发新芽,她用嘴逐一含着每片新芽,以体温促其生长,芽叶很快长大了,她采下几片嫩叶泡水后给阿祥喝下,阿祥果然顿觉精神一振,病情逐渐好转。于是碧螺姑娘把小茶树上的芽叶全部采下,用薄纸包好紧贴胸前,使茶叶慢慢暖干,然后搓揉,泡茶给阿祥喝。阿祥喝了这种茶水后,身体很快康复,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然而碧螺姑娘却一天天憔悴下去,原因是姑娘的元气全凝聚在茶叶上了,最后姑娘带着甜蜜幸福的微笑,倒在阿祥怀里,再也没有醒过来。阿祥悲痛欲绝,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上,从此山上的茶树越长越旺,品质格外优良。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乡亲们便把这种名贵的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龙井茶的来历


关于龙井茶的来历相信大家是一问三不知吧,下面让小编告诉您吧。

龙井茶

龙井是我国有名的绿茶品种,至今的历史可是相当的悠久,总计有一千两百多年。其有颜色鲜绿、闻则香郁、味道甘爽、形色美观四大独特之绝境。其中因产地不同可以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和越州龙井三种。但除了西湖所生产的叫做西湖龙井外,其他的两地生产的俗称为浙江龙井茶。龙井茶的由来也有是着典故传说。

龙井茶的来历

典故传说一

从前,在龙井村旁边住着一个老妇人,在其所住的地方周围有十多棵的茶树,这边的道路上有很多商人和过路人来来往往,老人家因此就在自家门口放上桌子倒上茶水,让过路的人可以停歇下喝口水休息下,慢慢的此事也就被传开了。可有年冬天,天气很寒冷,茶树都被冻死了,没法泡茶了,不过过路者还是会停下休息。其中有个过路者了解情况后,对老人家说要买走破石臼,老人家不要钱,不过那个人留下钱就走了。等到第二年后茶树又活过来了,过路者又可以喝上茶了。这就是龙井茶的由来。

典故传说二

还有个是根据历史典故有关,相传有年乾隆皇帝来江南视察民情,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时,看到有采茶女在菜茶感觉挺好玩的就自己也上前去采摘起来。采了一会儿,突然有个太监回来报告说太后病了,大家知道乾隆皇帝是个大孝子,因此马上要回去,刚好顺手就把茶叶扔在了自身的袋子里。回京来到太后住所,太后感觉有股清香传来,就问乾隆,乾隆闻香原来是自己带的茶叶,经过几天干掉了,于是就泡了给太后品茗,太后喝后人感觉好多了,乾隆看到很高兴就封这些茶树为御茶。

这两则就是有关龙井茶的由来了,大家如果有机会不妨也去杭州龙井村这边看看吧,顺便品尝下当地的正宗茶品吧。茶乡第一村相信大家不会陌生——龙井村。此地因盛产西湖龙井茶而出名。龙井茶内也是个旅游胜地。其中的御茶园、胡公庙、九溪十八涧、十里琅珰都是景区之点缀。可谓是大自然与村落的结合体现出了茶乡之一大特色。

细解“茶”字的起源


早在中国西周时期,茶叶就被作为祭品使用了。到了春秋时期,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那么,“茶”字是如何起源的呢?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 《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荼草”或“选”;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 “茗”、“荼”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茶”字是由“荼”字演变过来的。“荼”字首见于《六经》,西周初期著作《诗经》的《豳风七月篇》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初次表示茶的含义。由于茶事的发展,加之唐初发明蒸青团茶,饮茶很普遍,广大群众对茶的认识显著提高,茶是木本植物,就把“禾”改为“木”,从“荼”字去掉一划而衍生出“茶”字。“茶”字首见于苏恭的《本草》。《唐本草》是唐高宗李诒永徽中 (公元650至655年)李劫等修编,显庆中(公元656至661年)苏恭、长孙无忌等22人重加详注。自后不再写“荼”字,而都是写“茶”字。

唐代宗李豫前至德宗李适年间,所有写在唐碑上的“茶”字都写为“荼”。如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圣善寺沙门某写灵运禅师碑上的荼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徐浩写不空和尚碑的荼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吴通微写楚金禅师碑上的的荼毗等,都是写“荼”字。至文宗李昂(公 元827至840年)、武宗李炎(公元 841至846年)、宣宗李忱(公元847年至859年)时所立的唐碑上,文章来自“荼”字都变为“茶”字。如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玄秘塔碑,大中九年(公元 855年)裴休写来峰慧禅师及令狐楚撰文、郑纲写的百岩太师怀晖碑的茶毗,都是改变的显著明证。中唐以后,所有茶字意义的“荼”字都变为“茶”字。同时废用所有的别名、代名,统一为茶字。除茗字至今偶然沿用外,其它所有代用字都已不用。

含“茶”字的地名有哪些?


冯骥才先生在《地名的意义》中写道:“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的文化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产茶地区亦十分广泛。历史上凡与茶的材质、贸易相关的地区,地名中多有茶字,从中可见一斑。

杯小茶整理了一份带茶字的地名,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有人曾对1990年编辑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名志》进行研究,并实地作了一些调查,结果发现该县所辖地域从政区地名到名胜古迹、从人工建筑到地理实体均有用茶命名的茶地名。

茶园村、茶园乡代表行政区域。

茶园岭,便是一条两边种满茶树既陡又长的山岭。

如茶排,就是指沿山腰或山头延伸的较长较平坦的山径地段都种有茶。

茶坪、茶畈,就是指一块较大平坦的丘陵山地亦种上茶。

茶湾、茶坑、茶岙、茶壑字的,说明茶树栽培分布地域广泛。

总之在畲乡景宁,大量的地名用茶命之,使茶与地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地具有深刻的茶文化内涵。究其茶地名的来历,总的讲都是因产茶而得名。

浙江省绍兴地名中以茶亭、茶亭弄、茶亭庙命名的居多,如金柯桥大道上有座茶亭江桥,平水镇上有个茶亭弄,安昌镇国际村有个茶亭桥,鉴湖镇江口村前面原有一座茶亭庙,这地方就叫茶亭庙前。还有越城区央茶湖村。

浙江省新昌县芸峰路、龙井路、碧芽路、毛峰路、贡熙路等路充分反映了新昌的茶文化。

浙江定海各乡镇也有许多带有茶字的地名、山岭名或岛礁名。茶山村东邻东荡田,南近万塘。在双桥街道与小沙街道相交的大潭岗以南、狭门水库以东有茶人谷。此外,定海南端的盘峙岛,有大茶岙和小茶岙,旁侧有茶叶山嘴;长峙与本岛之间有一个长500米,宽120米,计0.6平方公里,海拔33米的茶山岛;干览镇小圆山岛之南有一茶叶礁。

陕西省汉中市茶镇属西乡县。早在汉、唐时期,西乡的午子仙毫、罗镇炒青,就是宫廷贡品和百姓的最爱。西乡茶叶外销有多条旱路,如子午道、金牛道等,还有一条水路,却鲜为人知。水路是茶叶沿牧马河进入汉江,到茶镇集中后,装上大船,再沿汉江下襄樊、汉口、南京,直至漂洋过海。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茶叶交易码头为镇,故名茶镇。汉中市勉县茶店镇古称“沮水戍”,是汉水上游沔水(沮水)源头重要的交通要道,运输便利,自古商贸发达。这里是南方茶叶贸易向北销售的重要一站,旧时茶商云集,承销茶叶的店铺很多,故名茶店。

江西上饶十六道金街北茶道位于十六道金街北入口,龙潭路中段,毗邻陆羽公园,集萃品牌旗舰、各类茶馆、茶文化衍生品牌店、养生等诸多精品业态,将成为万里茶道新起点,为上饶商业带来新的辉煌。

福州闽清县塔庄镇茶口为梅溪源头的一个村落。因村之井水清香可口,象溶进了香茶,故得名茶口。

湖南茶陵,地名。见《前汉·地理志》长沙国茶陵。

龙井,既是茶的名称,又是茶种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谓“五名合一”。“龙井茶,虎跑水”则被称为杭州双绝。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的名字,就

茶字的出现及其由来


在荼、槚、茗、荈、设五种茶的称谓中,以荼为最普遍,流传最广。但“荼”字多义,容易引起误解。“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本。但从《尔雅》起,已发现茶是木本,用荼指茶名实不符,故借用“槚”,但槚本指楸、梓之类树木,借为茶也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础上,造一“搽”字,从木茶声,以代替原先的槚、荼字。另一方面,仍用“荼”字,改读“加、诧”音。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荼,埤苍作搽。”《埤苍》乃三国魏张揖所著文字训诂书,“搽”字至迟出现在三国初年。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廿部”第一百六十二,“荼,杜胡切。……又除加切。”隋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下·释木第十四》:“荼,音徒,下同。埤苍作搽。按:今蜀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初加切,直加切,音茶。“荼“读茶音约始于南北朝时期。“荼“(音徒)形改音未改,“荼”(音茶)音改形未改,所以,荼在读音上及荼在书写上还会引起误解,于是进一步出现既改形又改音的“茶”(音茶)和“搽”。隋陆法言《广韵》“下平声,莫霞麻第九;荼,春藏叶可以为饮,巴南人曰葭荼。”“茶,俗”。“茶”字列入“麻韵”,下平声,当读“茶”,非读“徒”。“茶”字由“荼“字减去一画,仍从草,不含造字法,但它比“荼“书写简单,所以,所以“荼“的俗字,首先使用于民间。“荼”(音茶)和“茶”大约都起始于陈隋之际。《茶经》注云:“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茶经》原注者认为“茶”字首见《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撰的一部分,已失传。尽管《广韵》、《开元文字音义》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场合,仍用“搽”(音茶)。初唐苏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陈藏器撰《本草拾遗》,都用“搽”而未用“茶”。直到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