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味(六):茶的14种滋味、9种香味和味外之味(上)

发布时间 : 2019-11-16
橘子味的茶 黑茶陈味 黑茶的陈味

【www.cy316.com - 橘子味的茶】

在昨日茶百科分享了“茶味(五):不同茶不同味茶相同而味有异”,今天继续分享茶的14种滋味和9种香味及味外之味。

14种茶叶滋味

茶有百味,其中主要有“苦、涩、甘、鲜、活”。

苦是指茶汤入口,舌根感到类似奎宁的一种不适味道;涩是指茶汤人口有一股不适的麻舌之感;甘是指茶汤人口回味甜美;鲜是指茶汤的滋味清爽宜人;活是指品茶时人的心理感受到舒适、美妙、有活力。

在此基础上,审评师们对茶的滋味有鲜爽、浓烈、浓厚、浓醇、醇爽、鲜醇、醇厚、回甘、醇正等赞言。

1、浓烈型:原料采用嫩度交好的一芽二三叶,芽肥壮,叶肥厚,内含的滋味物质丰富或采用良种鲜叶,制法合理,一般用于描述绿茶的滋味,这类味型的绿茶还具有清香或熟板栗香,叶底较嫩,肥厚,外形较壮,尝味时,开始有类似苦涩感,稍后味浓而不苦,富有收敛性而不涩,回味长而爽口有甜感,似吃新鲜橄榄。属此味型的茶有屯绿、婺绿等。

2、浓强型:采用嫩度较好,内含滋味物质丰富的鲜叶或良种或大叶种鲜叶为原料,红茶制法,萎凋适度偏轻,揉切充分,发酵程度偏轻的红碎茶滋味属此类型。所谓“浓”表明茶汤浸出物丰富,当茶汤吮如口中时,感觉味浓黏滞舌头,“强”是指刺激性大,茶汤初入口时有黏滞感,其后有较强的刺激性。此味型是优质红碎茶的典型滋味。

3、浓醇型:鲜叶嫩度较好,制造得法,茶汤人口感到内含物丰富,刺激性和收敛性较强,回味甜或甘爽。属此味型的茶有优质工夫红茶、毛尖、毛峰及部分青茶等。

4、浓厚型:鲜叶嫩度较好,叶片厚实,制法合理,茶汤入口时感到内含物丰富,并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回味甘爽。属此味型的茶有舒绿、遂绿、石亭绿、凌云白毫、滇红、武夷岩茶等,浓爽也属此味型。

5、醇厚型:鲜叶质地好,较嫩,制工正常的绿茶,红茶,青茶均有此味型。如火青、毛尖、庐山云雾、水仙、乌龙、包种、铁观音、川红、祁红及部分闽红等。

6、陈醇型:鲜叶尚嫩,制造中有发水闷堆的陈醇化过程。属此味型的有六堡茶、普洱茶等。

7、鲜醇型:鲜叶较嫩,新鲜,制造及时,绿茶、红茶或白茶制法,味鲜而醇,回味鲜爽。属此味型的茶有太平猴魁、高级烘青、大白茶、小白茶、高级祁红、宜红等。

8、鲜浓型:鲜叶嫩度高,叶厚,芽壮,新鲜,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制造及时合理,味鲜而浓,回味爽快。属此味型的茶有黄山毛峰、茗眉等。

9、清鲜型:鲜叶为一芽一叶,新鲜,红茶或绿茶制法,加工及时合理,有清香味及鲜爽感。属此味型的茶有蒙顶甘露、碧螺春、雨花茶、都匀毛尖为、白琳工夫及各种银针茶。

10、甜醇型:鲜叶嫩而新鲜,制造讲究合理,味感甜醇。属此味型的茶有安化松针、恩施玉露、白茶及小叶种工夫红茶。醇甜、甜和、甜爽都属此味型。

11、鲜淡型:鲜叶嫩而新鲜,鲜叶中多酚类、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少,氨基酸含量稍高,制造正常,茶汤入口鲜嫩舒服、味较淡。属此味型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12、醇爽型:鲜叶嫩度好,加工及时合理,滋味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者属此味型。如黄茶类的黄芽茶及一般中上级工夫红茶等。

13、醇和型:滋味不苦涩而有厚感,回味平和较弱。如黑茶类的湘尖、六堡茶及中级工夫红茶等。

14、平和型:鲜叶较老,整个芽叶约一半以上已老化,制造正常。属此味型的茶很多,有红茶类、绿茶类、青茶类、黄茶类的中下档茶及黑茶类的中档茶。属此味型的各类茶除具有平和、有甜感及不苦不涩的滋味外,还具有其他品质特点,如红茶伴有红汤、香低、叶底花红;绿茶伴有黄绿色或橙黄色,叶底色黄绿稍花杂;青茶有橙黄或橙红汤色,叶底色花杂;黄茶伴有深黄汤色,叶底色较黄暗;黑茶伴有松烟香等。

相关阅读:茶味(一):味的感知、特征与审美多样性

茶味(二):古人的茶味今安在?和名师名家共品茶味

茶味(三):茶味中的神秘存在到底是什么?

茶味(四):为什么茶的滋味变化万端、捉摸不定?

茶味(五):不同茶不同味,茶相同而味有异(上)

茶味(五):不同茶不同味,茶相同而味有异(下)

Cy316.com延伸阅读

喝遍茶味道,识别14种茶滋味


品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需要长期喝茶慢慢感受。对初学者来说,感觉大部分茶的味道都差不多,得出的也是好喝或不好喝的初步感受。但是随着喝茶的增多,慢慢就能分辨茶中的细微差别。以下常见的14种茶滋味,您都有体验过吗?

1、浓烈型:

一般用于描述绿茶的滋味,尝味时,开始有类似苦涩感,稍后味浓而不苦,富有收敛性而不涩,回味长而爽口有甜感。

2、浓强型:

红茶常常有这种口感。所谓“浓”表明茶汤浸出物丰富,当茶汤吮如口中时,感觉味浓黏滞舌头,“强”是指刺激性大,茶汤初入口时有黏滞感,其后有较强的刺激性。

3、浓醇型:

茶汤醇和甘爽,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属此味型的茶有优质工夫红茶、毛尖、毛峰及部分青茶等。

4、浓厚型:

茶汤入口时感到内含物丰富,有一定的稠度,并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回味甘爽。属此味型的茶有舒绿、遂绿、石亭绿、凌云白毫、滇红、武夷岩茶等。

5、醇厚型:

制工正常的绿茶,红茶,青茶均有此味型。如火青、毛尖、庐山云雾、水仙、乌龙、包种、铁观音、川红、祁红及部分闽红等。

6、甜醇型:

味感甜醇。属此味型的茶有安化松针、恩施玉露、白茶及小叶种工夫红茶。醇甜、甜和、甜爽都属此味型。

7、鲜醇型:

鲜叶较嫩,新鲜,制造及时,绿茶、红茶或白茶制法,味鲜而醇,回味鲜爽。属此味型的茶有太平猴魁、高级烘青、大白茶、小白茶、高级祁红、宜红等。

8、鲜浓型:

鲜叶嫩度高,叶厚,芽壮,新鲜,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制造及时合理,味鲜而浓,回味爽快。属此味型的茶有黄山毛峰、茗眉等。

9、清鲜型:

红茶或绿茶制法,加工及时合理,有清香味及鲜爽感。属此味型的茶有蒙顶甘露、碧螺春、雨花茶、都匀毛尖为、白琳工夫及各种银针茶。

10、陈醇型:

制造中有发水焖堆的陈醇化过程。属此味型的有六堡茶、普洱茶等。

11、鲜淡型:、

鲜叶中多酚类、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少,氨基酸含量稍高,茶汤入口鲜嫩舒服、味较淡。属此味型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12、醇爽型:

鲜叶嫩度好,滋味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者属此味型。如黄茶类的黄芽茶及一般中上级工夫红茶等。

13、醇和型:

滋味不苦涩而有厚感,回味平和较弱。如黑茶类的湘尖、六堡茶及中级工夫红茶等。

14、平和型:

鲜叶较老,整个芽叶约一半以上已老化,制造正常。属此味型的茶很多,有红茶类、绿茶类、青茶类、黄茶类的中下档茶及黑茶类的中档茶。

从零学茶,了解茶中的14种滋味


品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想学会品茶,没有捷径,主要还是要多喝。

会喝茶的人,“咻”的一声,茶汤就吸进了嘴里。

看似不雅观,但却是最专业最地道的品茶方法,用吮吸式的方法喝茶,只为让茶汤与口腔充分接触,品出茶最好的味道。

所以,喝茶一定要放得开,要是一口一口的抿,就太外行了。

舌头是怎么感受味道的?

我们伸出舌头,照照镜子,就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突起的小红点,叫做菌状乳头。味蕾就隐藏在这些突起下方。

味蕾由很多的味觉细胞该组成,唾液中食物的味道从舌头表面的味孔进入味蕾,与味觉细胞接触。

这些味觉细胞就通过电信号把这些感觉传到大脑,因此就感知了不同的味道。

味觉因人而异,一杯茶一千个人喝,有一千种味道。

每个人对味道的敏感度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的味蕾数不一样,每个人大约有3000-10000个味蕾。

味觉灵敏且记忆里好的人,有品茶的天赋,但一般人多喝茶,久而久之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品茶水平。

一些厉害的评茶师,每天品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茶,需要五年时间才能练就出“黄金舌头”。

茶的14种常见滋味类型

学品茶之前,先了解一下茶味有哪些类型。

这些描述可能对初学者来说有点抽象,感觉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随着喝茶的增多,慢慢就能分辨茶中的细微差别。

1、浓烈型:一般用于描述绿茶的滋味,尝味时,开始有类似苦涩感,稍后味浓而不苦,富有收敛性而不涩,回味长而爽口有甜感,。

2、浓强型:红茶常常有这种口感。所谓“浓”表明茶汤浸出物丰富,当茶汤吮如口中时,感觉味浓黏滞舌头,“强”是指刺激性大,茶汤初入口时有黏滞感,其后有较强的刺激性。

3、浓醇型:茶汤醇和甘爽,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属此味型的茶有优质工夫红茶、毛尖、毛峰及部分青茶等。

4、浓厚型:茶汤入口时感到内含物丰富,有一定的稠度,并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回味甘爽。属此味型的茶有舒绿、遂绿、石亭绿、凌云白毫、滇红、武夷岩茶等。

5、醇厚型:制工正常的绿茶,红茶,青茶均有此味型。如火青、毛尖、庐山云雾、水仙、乌龙、包种、铁观音、川红、祁红及部分闽红等。

6、陈醇型:制造中有发水焖堆的陈醇化过程。属此味型的有六堡茶、普洱茶等。

7、鲜醇型:鲜叶较嫩,新鲜,制造及时,绿茶、红茶或白茶制法,味鲜而醇,回味鲜爽。属此味型的茶有太平猴魁、高级烘青、大白茶、小白茶、高级祁红、宜红等。

8、鲜浓型:鲜叶嫩度高,叶厚,芽壮,新鲜,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制造及时合理,味鲜而浓,回味爽快。属此味型的茶有黄山毛峰、茗眉等。

9、清鲜型:红茶或绿茶制法,加工及时合理,有清香味及鲜爽感。属此味型的茶有蒙顶甘露、碧螺春、雨花茶、都匀毛尖为、白琳工夫及各种银针茶。

10、甜醇型:味感甜醇。属此味型的茶有安化松针、恩施玉露、白茶及小叶种工夫红茶。醇甜、甜和、甜爽都属此味型。

11、鲜淡型:鲜叶中多酚类、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少,氨基酸含量稍高,茶汤入口鲜嫩舒服、味较淡。属此味型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12、醇爽型:鲜叶嫩度好,滋味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者属此味型。如黄茶类的黄芽茶及一般中上级工夫红茶等。

13、醇和型:滋味不苦涩而有厚感,回味平和较弱。如黑茶类的湘尖、六堡茶及中级工夫红茶等。

14、平和型:鲜叶较老,整个芽叶约一半以上已老化,制造正常。属此味型的茶很多,有红茶类、绿茶类、青茶类、黄茶类的中下档茶及黑茶类的中档茶。

最后来说,品鉴茶对于初学的茶友来说,是有不小难度的。

很多人自己尝不明白,分辨不出茶中的细微差别,这也是很正常的。

学会品茶的14道茶味


品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想学会品茶,没有捷径,主要还是要多喝。学品茶之前,先了解一下茶味有哪些类型。这些描述可能对初学者来说有点抽象,感觉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随着喝茶的增多,慢慢就能分辨茶中的细微差别。

1、浓烈型:一般用于描述绿茶的滋味,尝味时,开始有类似苦涩感,稍后味浓而不苦,富有收敛性而不涩,回味长而爽口有甜感,。

2、浓强型:红茶常常有这种口感。所谓“浓”表明茶汤浸出物丰富,当茶汤吮如口中时,感觉味浓黏滞舌头,“强”是指刺激性大,茶汤初入口时有黏滞感,其后有较强的刺激性。

3、浓醇型:茶汤醇和甘爽,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属此味型的茶有优质工夫红茶、毛尖、毛峰及部分青茶等。

4、浓厚型:茶汤入口时感到内含物丰富,有一定的稠度,并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回味甘爽。属此味型的茶有舒绿、遂绿、石亭绿、凌云白毫、滇红、武夷岩茶等。

5、醇厚型:制工正常的绿茶,红茶,青茶均有此味型。如火青、毛尖、庐山云雾、水仙、乌龙、包种、铁观音、川红、祁红及部分闽红等。

6、陈醇型:制造中有发水焖堆的陈醇化过程。属此味型的有六堡茶、普洱茶等。

7、鲜醇型:鲜叶较嫩,新鲜,制造及时,绿茶、红茶或白茶制法,味鲜而醇,回味鲜爽。属此味型的茶有太平猴魁、高级烘青、大白茶、小白茶、高级祁红、宜红等。

8、鲜浓型:鲜叶嫩度高,叶厚,芽壮,新鲜,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制造及时合理,味鲜而浓,回味爽快。属此味型的茶有黄山毛峰、茗眉等。

9、清鲜型:红茶或绿茶制法,加工及时合理,有清香味及鲜爽感。属此味型的茶有蒙顶甘露、碧螺春、雨花茶、都匀毛尖为、白琳工夫及各种银针茶。

10、甜醇型:味感甜醇。属此味型的茶有安化松针、恩施玉露、白茶及小叶种工夫红茶。醇甜、甜和、甜爽都属此味型。

11、鲜淡型:鲜叶中多酚类、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少,氨基酸含量稍高,茶汤入口鲜嫩舒服、味较淡。属此味型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12、醇爽型:鲜叶嫩度好,滋味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者属此味型。如黄茶类的黄芽茶及一般中上级工夫红茶等。

13、醇和型:滋味不苦涩而有厚感,回味平和较弱。如黑茶类的湘尖、六堡茶及中级工夫红茶等。

14、平和型:鲜叶较老,整个芽叶约一半以上已老化,制造正常。属此味型的茶很多,有红茶类、绿茶类、青茶类、黄茶类的中下档茶及黑茶类的中档茶。

茶的14种常见滋味类型茶叶有哪些常见的滋味


品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想学会品茶,没有捷径,主要还是要多喝。学品茶之前,先了解一下茶味有哪些类型。这些描述可能对初学者来说有点抽象,感觉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随着喝茶的增多,慢慢就能分辨茶中的细微差别。

1、浓烈型:一般用于描述绿茶的滋味,尝味时,开始有类似苦涩感,稍后味浓而不苦,富有收敛性而不涩,回味长而爽口有甜感,。

2、浓强型:红茶常常有这种口感。所谓“浓”表明茶汤浸出物丰富,当茶汤吮如口中时,感觉味浓黏滞舌头,“强”是指刺激性大,茶汤初入口时有黏滞感,其后有较强的刺激性。

3、浓醇型:茶汤醇和甘爽,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属此味型的茶有优质工夫红茶、毛尖、毛峰及部分青茶等。

4、浓厚型:茶汤入口时感到内含物丰富,有一定的稠度,并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回味甘爽。属此味型的茶有舒绿、遂绿、石亭绿、凌云白毫、滇红、武夷岩茶等。

5、醇厚型:制工正常的绿茶,红茶,青茶均有此味型。如火青、毛尖、庐山云雾、水仙、乌龙、包种、铁观音、川红、祁红及部分闽红等。

6、陈醇型:制造中有发水焖堆的陈醇化过程。属此味型的有六堡茶、普洱茶等。

7、鲜醇型:鲜叶较嫩,新鲜,制造及时,绿茶、红茶或白茶制法,味鲜而醇,回味鲜爽。属此味型的茶有太平猴魁、高级烘青、大白茶、小白茶、高级祁红、宜红等。

8、鲜浓型:鲜叶嫩度高,叶厚,芽壮,新鲜,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制造及时合理,味鲜而浓,回味爽快。属此味型的茶有黄山毛峰、茗眉等。

9、清鲜型:红茶或绿茶制法,加工及时合理,有清香味及鲜爽感。属此味型的茶有蒙顶甘露、碧螺春、雨花茶、都匀毛尖为、白琳工夫及各种银针茶。

10、甜醇型:味感甜醇。属此味型的茶有安化松针、恩施玉露、白茶及小叶种工夫红茶。醇甜、甜和、甜爽都属此味型。

11、鲜淡型:鲜叶中多酚类、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少,氨基酸含量稍高,茶汤入口鲜嫩舒服、味较淡。属此味型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12、醇爽型:鲜叶嫩度好,滋味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者属此味型。如黄茶类的黄芽茶及一般中上级工夫红茶等。

13、醇和型:滋味不苦涩而有厚感,回味平和较弱。如黑茶类的湘尖、六堡茶及中级工夫红茶等。

14、平和型:鲜叶较老,整个芽叶约一半以上已老化,制造正常。属此味型的茶很多,有红茶类、绿茶类、青茶类、黄茶类的中下档茶及黑茶类的中档茶。

14个节气的14种茶


不同时令采的茶有不同的偏性,对人的身心状态,时令茗茶或补,或泻,或升,或降,以茶之偏性纠人身心之偏,以求阴阳平衡。

明前茶:清明前采摘的茶叶为明前茶。

明前茶是春季采摘的第一轮茶叶。经过一冬天的潜藏,茶树芽破皮而出,如同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母亲之初乳,稚嫩但充满勃勃生机。明前茶又像初生婴儿,虽然茶性很淡,但有极强的生发力量,可称为“婴儿茶”,有婴儿的厚德,是茶中极品。不明理的人因其茶味淡而弃用,却不知无味胜过有味,“于无声处响惊雷”。

清明茶:清明至谷雨前采摘的茶叶叫清明茶。

清明至谷雨,往往是天清地明的时空状态,由于光照较好,大地温度得以提升。谚语“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是指一种适宜植物生长的气候,即清明日照提升地温,草木发芽,万物更新,茶农开始采摘茶叶嫩芽。清明,天清地明,阳气上升于地表,催草木芽生。清明茶截取的是这一能量。

谷雨茶:谷雨后立夏前采摘的茶叶叫谷雨茶。

谷雨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渐暖,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地区会迎来每年的第一场大雨,对植物抽芽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时,江南地区万里碧绿,千里飘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正是茶农采茶、收茶、制茶的重要阶段。

谷雨,谷之初乳。草木得水则活,草木从寒冬中苏醒,得到一年之中天地较早的乳汁,唤起潜藏的能量迅速向上。谷雨茶截取的是这一能量。

立夏茶:立夏后小满前采摘的茶叶为立夏茶。

立夏后气温大幅度提高,生物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江南地区将至梅雨季节,雨量和降雨频率均明显增多。

立夏是阳气由“生”向“长”转化。草木的叶子舒展长肥,茶叶的香味渐浓。“婴儿茶”生长为“少女茶”,既有性之分别,又羞涩含蓄;茶汤含在口既有淡淡茶香,味美不浓,又令人神清气爽。立夏茶截取的是初夏的自然时空能量。

小满茶:小满后芒种前采摘的茶叶叫小满茶。

小满标志着阳气呈饱满状态,尚未到鼎盛时期。这时,江南大部分地区气温在22℃以上,进入多雨季节。

小满茶性如同美貌的少妇,丽而不艳。小满茶截取的是阳气上升而不过的自然时空能量。

芒种茶:芒种后夏至前采摘的茶叶叫芒种茶。

芒种之后气温更高,雨量增大,梅子也已成熟,人称“梅雨季节”。此时夏茶的生长接近鼎盛,茶叶的绿色逐渐加深。

芒种是阳气接近鼎盛前的状态。这时的茶味浓而不涩,饮后令人阳气上行而头脑清净。芒种茶截取的是朝气蓬勃向上的盛夏自然时空能量。

夏至茶:夏至后小暑前采摘的茶叶叫夏至茶。

古人讲“夏至是一年阴之始。”夏至后我国除少数常年无夏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在22℃以上。较高的气温和充足的光照,给予草木全年最充足的阳气,是草木生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茶树叶片肥硕,颜色加深,茶性十足,茶香浓郁,入口微苦,反水为甜。这是“物极必反”的缘故。夏至到小暑15天,阳气在鼎盛中藏有内敛。阳气生“甘”,降而生“苦”。

夏至时阳气呈现出鼎盛的状态。物壮则老,夏至茶截取的是阳气处于鼎盛时期开始内敛的时空能量。

小暑茶:小暑后大暑前采摘的茶叶叫小暑茶。

小暑处于农历六月,是一年的“长夏”,属土,土生湿,标志着气候进入一年中最湿热的阶段。小暑之后,江南地区正处于湿热的季节。湿热之气有利于草木灌浆,这正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天地间阳气鼎盛,湿气补给水分,草木阳长,这时的茶树叶片变得肥美,茶叶喝在口中带有醇香。

小暑时阳气、水气合为湿热。小暑茶截取的是天气和地气交融的时空力量。

大暑茶:大暑后立秋前采摘的茶叶叫大暑茶。

大暑是小暑的继续和扩大。这时是草木灌浆的关键时期,为秋收的果实圆满做了准备,使得秋收“阳”气十足。大暑茶的品味先微苦,后反甘,醇香回荡于口鼻。

大暑呈现天地之气水乳交融的鼎盛状态。大暑茶截取的是天地交融强烈的时空力量。

立秋茶:立秋后处暑前采摘的茶叶叫立秋茶。

立秋之前茶树的生长繁荣茂盛。立秋之后,茶树的生长如同一辆急驶的车突然减速,并渐渐地转向。这段时间闷热的气候有所收敛。茶树的叶片增厚,内在的密度加强,茶的香味略显厚重。

立秋茶截取的是万物趋于成熟的自然力量。

处暑茶:处暑后白露前采摘的茶叶叫处暑茶。

处暑后,北方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湿气渐退。此时空气中透着清爽,昼夜的温差开始显明,草木处于一个稳定的收敛状态,茶树的生长明显缓慢,茶叶的厚度、色深进一步加强,茶味苦、涩渐浓。

处暑茶截取的是湿去燥来的自然力量。

白露茶:白露后秋分前采摘的茶叶叫白露茶。

白露之后北风南下频繁,大地积聚的热量被吹走,阴气渐重,露气越来越重,在植物上凝成白色水珠,故称这一时段为“白露”。草木凝水,说明地表温度下降。金秋季节天高气爽,云淡风轻。此时茶树生长缓慢,茶叶的味道浓厚,香醇并带苦涩,令人肺气肃降。

白露茶截取的是天地由暖变凉阶段的自然力量。

秋分茶:秋分后寒露前采摘的茶叶叫秋分茶。

秋分后北半球渐冷,中国南方大部地区渐凉,此时秋茶的生长速度缓慢,但茶的密度增加,茶叶香涩凝重,令人寻味。

秋分茶截取的是平和收敛的自然力量。

寒露茶:寒露之后采摘的茶叶叫寒露茶。

“露先白而后寒”,寒露后气候明显凉了。寒露至霜降15天,采摘茶只有7天。霜降标志着草木开始准备休眠。采摘茶叶要给茶树留有休眠前的缓冲期。如果一直采茶到霜降,不利于树的休养生息。茶叶寒露之后变化较大,里面带有“寒气”,对于血热的人凉血不可多得。寒露茶截取的是冷峻内敛的自然力量。

从“明前茶”到“寒露茶”,茶叶储藏了每一节气的天地之气,供人类调节阴阳使用。正如“茶”字的构架:“草木之间藏人性,人字变化草木中。”

茶味(五):不同茶不同味,茶相同而味有异(上)


在前几日茶百科分享了“茶味(四):为什么茶的滋味变化万端、捉摸不定?”,今天继续分享不同茶的不同味,即使相同茶而味有异。

茶里总有滋味

有人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是的,茶里,总有滋味,不同茶不同味。哪怕是茶相同,也味有异。

茶味的纯异

茶味是评茶人、喝茶人的口感反应。茶叶是饮料,其饮用价值取决于茶滋味的好坏。辨别滋味先要有基本的能区别是否纯正,纯正的茶滋味可区别其浓淡、强弱、鲜、爽、醇、和。不纯的区别其苦、涩、粗、异。

纯正

指品质正常的茶应有的茶味。

“浓”指浸出的内含物丰富,有厚的感觉。

“淡”则相反,指内含物少,淡薄无味。

“强”指茶汤吮入口中感到刺激性或收敛性强。

“弱”则相反,入口刺激性弱,吐出茶汤口中味平淡。

“鲜”似食新鲜水果感觉。

“爽”指爽口。

“醇”表示茶味尚浓,回味也爽,但刺激性欠强。

“和”表示茶叶平淡正常。

不纯正

指滋味不正或变质有异味。

其中苦味是茶汤滋味的特点,对苦味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区别:如茶汤入口先微苦后回甘,这是好茶;先微苦后不苦也不甜者次之;先微苦后也苦又次之;先苦后更苦者最差。后两种味觉反映属苦味。

“涩”似食生柿,有麻嘴、厚唇、紧舌之感。涩味轻重可以从刺激的部位来区别,涩味轻的在舌面两侧有感觉,重一点的整个舌面有麻木感。一般茶汤的涩味,最重的也只在口腔和舌面有反映,先有涩感后不涩的属于茶汤滋味的特点,不属于味涩,咽入茶汤后一直涩感存在的才属于涩味。涩味一方面表示品质老杂,另一方面是夏秋季茶的标志。

“粗”指粗老茶汤味在舌面感觉粗糙。

“异”属不正常的茶味,如酸、馊、霉、焦味等。

茶味与香气关系密切,品味时能嗅到的各种香气,如花香、熟板栗香、青气、烟焦气味等,往往在滋味上也能感受到。品饮评价茶味时,与香气是可以互相辅评的,一般来说,香气好的茶,滋味也好。

茶味共同的交流暗语

喝茶、交流茶,总不能只会说“好喝”或“不好喝”,有时还会时常听到别人口中的不同“暗语”,在这些方面,早已经有了通用的茶味感官术语用语,了解下,更能准确的表达自己对茶味的形容。

浓烈:味浓不苦,收敛性强,回味甘爽。

鲜爽:鲜洁爽口,有活力。

浓厚:味浓而不涩,纯而不淡,浓醇适口,回味清甘。

浓强:味浓,具有鲜爽感和收敛性。

鲜浓:口味浓厚而鲜爽,含香有活力。

浓醇:口味浓,回味爽略甜,无刺激性。

甜爽:滋味味清爽,带有甜味。

醇爽:滋味醇和鲜爽。

鲜醇:滋味鲜爽欠浓,刺激性不强。

回甘:茶汤入口后回味有甜感。

醇厚:茶汤鲜醇可口,回味略甜,有刺激性。

醇正:清爽带甜,刺激性不强。

醇和:滋味欠浓,鲜味不足,无粗杂味。

淡薄:味淡而正常。

平和:味正常,有一定浓度,缺乏鲜味。

涩口:茶汤入口有麻舌之感。

粗淡:味粗而淡薄。

粗涩:因原料粗老而表现出的涩口感。

生涩:涩味中带有生青味。

苦:茶汤入口,舌根感到类似奎宁的味道且持续存在。

苦涩:涩中带苦。

熟味:熟闷,一种软弱不快的滋味。

足火味:带焦糖香的滋味。

老火味:烘炒温度过高引起的特定滋味。

生青:干茶叶具有青草气。

粗青:粗老而生涩。

浓涩:味浓而涩口。

焦味:茶叶经高温灼焦后形成的焦气。

陈味:茶叶因贮藏过久而产生的陈变气味。

异味:非茶叶本身具有的气味,包括污染的各种异味。

日晒味:经日晒后,茶叶具有的一种特别的滋味表现。

相关阅读:

茶味(五):不同茶不同味,茶相同而味有异(下)

茶味(一):味的感知、特征与审美多样性

茶味(二):古人的茶味今安在?和名师名家共品茶味

茶味(三):茶味中的神秘存在到底是什么?

茶味(四):为什么茶的滋味变化万端、捉摸不定?

学品茶,从了解茶中的14种滋味开始


品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想学会品茶,没有捷径,主要还是要多喝。会喝茶的人,“咻”的一声,茶汤就吸进了嘴里。看似不雅观,但却是最专业最地道的品茶方法,用吮吸式的方法喝茶,只为让茶汤与口腔充分接触,品出茶最好的味道。

所以,喝茶一定要放得开,要是一口一口的抿,就太外行了。

舌头是怎么感受味道的?

我们伸出舌头,照照镜子,就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突起的小红点,叫做菌状乳头。味蕾就隐藏在这些突起下方。味蕾由很多的味觉细胞该组成,唾液中食物的味道从舌头表面的味孔进入味蕾,与味觉细胞接触。这些味觉细胞就通过电信号把这些感觉传到大脑,因此就感知了不同的味道。

味觉因人而异,一杯茶一千个人喝,有一千种味道。每个人对味道的敏感度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的味蕾数不一样,每个人大约有3000-10000个味蕾。味觉灵敏且记忆里好的人,有品茶的天赋,但一般人多喝茶,久而久之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品茶水平。一些厉害的评茶师,每天品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茶,需要五年时间才能练就出“黄金舌头”。

茶的14种常见滋味类型

学品茶之前,先了解一下茶味有哪些类型。

这些描述可能对初学者来说有点抽象,感觉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随着喝茶的增多,慢慢就能分辨茶中的细微差别。

1、浓烈型:一般用于描述绿茶的滋味,尝味时,开始有类似苦涩感,稍后味浓而不苦,富有收敛性而不涩,回味长而爽口有甜感,。

2、浓强型:红茶常常有这种口感。所谓“浓”表明茶汤浸出物丰富,当茶汤吮如口中时,感觉味浓黏滞舌头,“强”是指刺激性大,茶汤初入口时有黏滞感,其后有较强的刺激性。

3、浓醇型:茶汤醇和甘爽,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属此味型的茶有优质工夫红茶、毛尖、毛峰及部分青茶等。

4、浓厚型:茶汤入口时感到内含物丰富,有一定的稠度,并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回味甘爽。属此味型的茶有舒绿、遂绿、石亭绿、凌云白毫、滇红、武夷岩茶等。

5、醇厚型:制工正常的绿茶,红茶,青茶均有此味型。如火青、毛尖、庐山云雾、水仙、乌龙、包种、铁观音、川红、祁红及部分闽红等。

6、陈醇型:制造中有发水焖堆的陈醇化过程。属此味型的有六堡茶、普洱茶等。

7、鲜醇型:鲜叶较嫩,新鲜,制造及时,绿茶、红茶或白茶制法,味鲜而醇,回味鲜爽。属此味型的茶有太平猴魁、高级烘青、大白茶、小白茶、高级祁红、宜红等。

8、鲜浓型:鲜叶嫩度高,叶厚,芽壮,新鲜,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制造及时合理,味鲜而浓,回味爽快。属此味型的茶有黄山毛峰、茗眉等。

9、清鲜型:红茶或绿茶制法,加工及时合理,有清香味及鲜爽感。属此味型的茶有蒙顶甘露、碧螺春、雨花茶、都匀毛尖为、白琳工夫及各种银针茶。

10、甜醇型:味感甜醇。属此味型的茶有安化松针、恩施玉露、白茶及小叶种工夫红茶。醇甜、甜和、甜爽都属此味型。

11、鲜淡型:鲜叶中多酚类、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少,氨基酸含量稍高,茶汤入口鲜嫩舒服、味较淡。属此味型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12、醇爽型:鲜叶嫩度好,滋味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者属此味型。如黄茶类的黄芽茶及一般中上级工夫红茶等。

13、醇和型:滋味不苦涩而有厚感,回味平和较弱。如黑茶类的湘尖、六堡茶及中级工夫红茶等。

14、平和型:鲜叶较老,整个芽叶约一半以上已老化,制造正常。属此味型的茶很多,有红茶类、绿茶类、青茶类、黄茶类的中下档茶及黑茶类的中档茶。

茶味(七):如何品味茶滋味?


在前几日茶百科分享了“茶味(六):茶的14种滋味、9种香味和味外之味”,今天继续分享茶味系列的最后一篇小文:如何品味茶滋味?

三知:知茶品、知茶技、知茶意。

为了更好的品饮茶滋味,需要了解些基本的茶知识,认知基本的不同的茶类、茶品,认知不同茶不同的基本品质特征,了解一些茶的基本产地地域环境,对所要品尝的茶品,了解愈多,越有利于品饮滋味。这就是所谓的“知茶品”。

了解了不同的茶类、茶品,再懂得一些基本的不同茶不同的泡茶方法、品茶的技巧,学会泡茶,泡好一杯茶,比泡一杯好茶,来得实际和重要。虽然说茶越来越便捷,学会掌握些茶的技能,才能更好的将茶性充分激发出来,更有利于品茶,品味,这就是“知茶技”。

喝茶,品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或增加一点白开水的味道,随着物质条件的满足,爱茶人品茶,更多的有了精神、心灵感知的参与,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喝茶、品茶之时,使自己身心与之契合,清心神、怡情悦性、或修身悟道,这样的茶味,已经有了更高的满足感,此即为“知茶意”。

品茶味需引导

品茶味,是人的嗅觉、味觉,乃至全身心参与感知的过程,由于每人的嗅觉神经、味蕾细胞受体、身体体质等个体差异,对同一杯茶的味道感知会不同。先天对味道特敏感出众的人并不多,因此,就需要味觉嗅觉训练和口感引导。

喝茶需坚持,品茶需训练。不论是对不同茶多喝、多品味的了解学习,还是有朋友或老师或茶友的引导,品茶味,是一个逐步提升感知的过程。

品茶味,需要训练和引导,只是要注意跟对人、看对书、有茶样、勤坚持、多对比。

增加知识和阅历

品过的茶,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就是你的视野和格局。

茶味更多的是与人的生活、阅历、知识修养息息相关的。

茶里总有滋味,那是生活的滋味。

提升美的认知

茶,是一种生活方式,茶味,是茶人的人格品味。

茶里的滋味、茶人茶味的描述、语言之美、心灵之悦,更多的是人的美学投射,是自己对美的认知和把生活美学修养投射、移情至一杯茶汤里。

一个人对美的认知越高,对一杯茶的滋味感受更加独特和幽远。

仪式感

茶人更有趣,茶有更多味,是因为有较严格的仪式感。

生活的仪式是内心与世界之间的一座桥,让人更专注地体味日常中的趣味与美好。品味茶滋味,静下来,依照一定的仪式感去泡茶、品茶。

童话《小王子》中,有这样的对白。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意思是,在弹琴之前,要沐浴焚香,营造出氛围、创造出意境,既是对音乐的尊重,也能奏出好曲子。这与茶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赏茶、煮水、洁具、温杯烫盏、注水、出汤、敬茶、品饮,繁琐的细节有虔诚之心,品出的是茶香、茶味,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人借茶的仪式感,让茶味更丰盈,生活慢一些、庄重一些、色彩丰富一些,也让日常生活有一些不同的体验。

用不同的方式

品茶味,眼、耳、鼻、舌、身、意的悉数调动与参与。

以口品茶。

以口品茶,让茶汤在口腔里打转,以不同的厚薄,平均分布于口中及缓慢吞咽,忠于自己,品尝出苦、涩、甜、酸、鲜、柔、刚、醇、陈、木、爽、厚、浓、津、淡、薄、寡、刺、活、无味之味及胶质、顺滑、回甘、生津等,属于个人主见以及对整体美味的要求,也牵涉个人儿时对嗅觉、味觉的记忆。

心身品茶。

以身品茶,人体中充满着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等,负责人体的感知和行为控制,细细体味茶所带给自己的茶味、茶气。茶气的有无,一直被争论不休,而我们只需要明白中华上千年谈论的“气”的存在有无,即可认识到“茶气”的有无,只是不常被人感知到罢了了。感知不到,不代表它不存在。

以身品茶,先是体会茶的凉意与甜度,凉意会发生在口腔与喉咙,此往往是一款有好茶味的优质茶表现。而高山茶,优质古树茶,质朴荒野茶大多甜度很高。二是体会过喉时及过喉后的感受,回甘入喉的深度,以及是否有让人生厌的锁喉感。三是感知高山茶韵,高山茶大多由于高海拔,气候冷峻,反映在茶味及口感上,是整个口腔的凉爽感。四是品饮之时,全身的舒适感,发汗通透感,及品饮过后的身心愉悦感,幸福感。以身品茶,好的茶味,喝着舒服,喝后还舒服,这即为一款好茶。

以心品茶。

荀子在《解蔽篇》中言:“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虚”是指不满足,虚心求教学习;“壹”是专心一意于正确的选择;“静”是抛弃心中杂念。王阳明即言“心者,天地万物之主。”

茶农以慈心做茶,茶才干净;茶商以善心卖茶,茶才养生;人以心品茶,茶方能知味养身心。

品茶味,眼看的只是表象。入口后,茶入全身,闭上双眼,以身感知茶气、茶韵、茶味的游走,一幅山水移情的自然祥和、茶味缤纷便更容易被感知和出现,此时,会发现,身心与茶同呼吸。

好茶味,不是机械的产物,只因有心的内观、正念注入在茶汤里。

拥有平常心

唐朝时,有两位云水僧前往河北赵县的柏林禅寺,参访赵州禅师。

禅师问:“以前来过吗?”,一僧答:“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另一僧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见此景,立于一旁的监院不解,问赵州:“来过的,没来过的,怎么都要吃茶去?”,赵州向监院说:“吃茶去!”

这就是禅林中有名的“赵州茶”“吃茶去”,到过的、不曾到过的、对此不解的,都得“吃茶去”。只因他们都不曾觉悟赵州禅师佛法在茶汤中的那颗禅心,即平常心。

不同茶不同味;不同人不同味;不同器不同味;不同境不同味;不同水不同味;不同季不同味;不同阅历不同味;不同生活不同味......

茶味的丰富多样性,变化无穷,皆需一颗平常心感知。

借由了解茶的不完美,学会包容,了解自己的不完美。平常心造万千世界,平常心感受非常有层次的茶味。茶如其人,映射着茶人的内心。破除完美,学会内省,感知不同的茶味,皆是体认不同的人生况味。所谓茶道,就是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

正如日本茶道用语中的“一期一会”,珍惜所有的,周遭的人、事、物;因为爱茶,而了解习以为常的一切,这些都可能在明天结束、不再重来。平常心,活在当下,爱所拥有的瞬间,日日是好日。

相关阅读:茶味(一):味的感知、特征与审美多样性

茶味(二):古人的茶味今安在?和名师名家共品茶味

茶味(三):茶味中的神秘存在到底是什么?

茶味(四):为什么茶的滋味变化万端、捉摸不定?

茶味(五):不同茶不同味,茶相同而味有异(上)

茶味(五):不同茶不同味,茶相同而味有异(下)

茶味(六):茶的14种滋味、9种香味和味外之味(上)

茶味(六):茶的14种滋味、9种香味和味外之味(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