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红历史及发展

发布时间 : 2019-11-28
红茶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绿茶的发展 茶叶发展历程

红茶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筠连红历史及发展”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筠连红茶的历史

筠连红茶产自四川省筠连县。这里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余脉,自然条件十分适合优质茶叶的生长。茶园土壤多为山地黄泥及紫色砂土,一般地势较高,伏旱影响不大,最宜发展红茶生产。川红珍品——“早白尖”,即为筠连地方群体品种,当地古称“黄芽茶”,曾作为皇宫贡茶,当地曾流行“天子未尝黄芽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雀报讯将茶采,筠连红茶销华夏”赞语。

早在一千多年前,筠连县就开始有茶叶生产。建国以来,筠连县作为全国茶叶创汇基地县,以川红进入东欧市场,筠连所产红茶,在贸易上称为 “川红”,其优秀品质的形成,除优越的自然条件外,“早白尖”优良的茶树品种也是重要的物质基础。CY316.coM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筠连县是“川红”茶叶的主要生产基地。所产“川红”茶叶直接销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国家创了大量的外汇,也使筠连的知名度大大提高。虽然“川红”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其优良品质却使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与久誉盛名的“安徽祁红”、“云南滇红”相媲美,成为中国三大高香工夫红茶之一。

由于筠连红茶较好的特质,赢得了市场青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筠连茶叶发展迅猛,茶园面积达到5万余亩,成为当时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基地县之一,并由此奠定了国家重要的出口创汇基地县地位。筠连红茶年产量达到2500多吨,占四川红茶产量的一半以上,年创汇近200万美元,对筠连地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西南农业大学吕元福教授在全省茶叶会上,曾赞誉筠连是“川红的故乡”。

红茶的主要功效

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脏功能。红茶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中医认为,茶也分寒热,例如绿茶属苦寒,适合夏天喝,用于消暑;红茶、普洱茶偏温,较适合冬天饮用。至于乌龙茶、铁观音等较为中性。

红茶能辅助血糖调节,但仍无确切的定论。 在冬天胃容易不舒服,冰瓜果吃太多感到不适的人,可以红茶酌加黑糖、生姜片,趁温热慢慢饮用,有养胃功效,身体会比较舒服,但不建议喝冰红茶。

cy316.com延伸阅读

祁门红历史渊源及发展


祁门红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祁门红茶是中国历史名茶,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茶叶的自然品质以祁门的历口、闪里、平里一带最优。祁门山区自然环境优越,云雾弥漫,空气湿润,极宜茶树生长,品种亦极为优良,又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质最佳,经精工细作,更显其独特魅力。

祁门茶叶在唐代就已出名。据史料记载,这里在清代光绪以前,并不生产红茶,而是盛产绿茶,制法与六安茶相仿,故曾有“安绿”之称。光绪元年,有个黟县人叫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因羡福建红茶畅销利厚,想就地试产红茶,于是在至德县(今池州市东至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效闽红制法,获得成功。次年就到祁门县的历口、闪里设立分茶庄,始制祁红成功。与此同时,当时祁门人胡元龙在祁门南乡贵溪进行“绿改红”,设立“日顺茶厂”试生产红茶也获成功。并取号牌“胡日顺”,从此“祁红”不断扩大生产,形成了我国的重要红茶产区。胡元龙也成为了“祁红”鼻祖。

祁红一经问世,就以其优异的品质成为红茶中的后起之秀,它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齐名,被誉作“世界三大高香名茶”。

英国人最喜爱祁红,在英国伦敦市场上,祁红被列为茶中“英豪”,每当祁红新茶上市,人们争相竞购,甚至英国的皇家贵族都以拥有祁红为自豪,并用此茶向皇后祝寿,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以致祁红一度获得“群芳最”、“红茶皇后”之美誉。有诗为证:“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

1980年,祁红获国家优质产品奖章,1983年获国家出口商品优质荣誉证书。曾两度荣获国际金奖。祁红的“祁门香”香飘五洲,主要出口英国、荷兰、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国事礼茶。

宁红工夫茶的发展及文化历史


宁红工夫茶以佳品著称,最早可追溯到后唐。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毛文锡《茶谱》载:“洪城双井白芽,制作极精”。洪城即江西南昌,双井即宁红茶叶基地。黄庭坚即修水双井人,他将茶送苏东坡并言:“我家江南摘云腴,落展霏霞雪不如。”《义宁州志》:载说“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马龙白毫,茶砖等各种。”故而欧阳修《归日录》誉“草茶第一”。《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隆兴府惟分宁产茶”。当年产茶二百余万斤。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宁红畅销欧美,成为中国名茶。光绪四年(1878年)宁红贡品茶在南洋劝业赛会上获取最高等文凭。光绪十七年,俄国太子赠宁红太子茶匾额并题“茶盖中华、价高天下”。1904年宁红生产朝廷贡品茶。1914年宁红极品白字号太子茶参加上海赛会,每磅售价48两白银,被英、美、法、俄、波五国商人誉为“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 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1894年),宁红工夫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步入鼎盛时期,每年输出30万箱,销量达750万公斤。光绪三十年,宁红输出达30万担。仅修水一县出口茶叶占全国总数十分之一强。1913年,俄国驻汉总领事贝勒成润闻向修水每年输出红茶20余万担。1934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到英国伦敦考察,当时伦敦市场茶叶小包装写的是宁州红茶,但里面装的是我国祁门等地红茶。吴觉农先生说:"宁红是历史上最早支派,宁红早于祁红九十年,先有宁红,后有祁红"。至于宁红工夫茶所获奖项更是不胜枚举。1914年,宁红工夫茶参加上海赛会,荣获"茶誉中华,价甲天下"的大匾;1983年,荣 获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品质优良荣誉证书。高级宁红工夫茶"山谷红"还被作为招待外宾的礼茶。1985年,宁红特级工夫茶宁红金毫,是我国十大功夫茶中的珍品,该产品延用"太子茶"的原料,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现代科技的指导精心制成,条素紧结秀丽,金毫显露,多锋苗,色泽油润,滋味鲜嫩浓郁,叶底红嫩多芽,汤色红艳,荣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评选为金奖。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挥毫题词:"宁州红茶、誉满神州、努力革新、永葆千秋"、"宁红祁红并称世纪之首"。

乌龙历史及发展


乌龙茶简介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些传奇的色彩,据《福建之茶》、《福建茶叶民间传说》载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遂之成了乌龙茶的著名茶乡了。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 健美茶”。

形成乌龙茶的优异品质,首先是选择优良品种茶树鲜叶作原料,严格掌握采摘标准;其次是极其精细的制作工艺。乌龙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为“跳动做青”、“摇动做青”、“做手做青”三个亚类。商业上习惯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亚类。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乌龙茶是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现在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革登茶山历史及发展


革登茶山是著名的古六大茶山之一,也是历史上因战乱等原因人为破坏严重的古茶山之一。在《普洱府志》中记:“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独高大,土人常采茶时,先具酒礼祭于此”。茶王树早已死去,但历史上的格登山一年产茶有500担之多。

革登等茶山的衰落一是杜文秀起义军攻占普洱的影响,二是曹氏家族结束对五大茶山统治的影响,三是攸乐起义军攻占倚邦的影响,四是1956年后茶叶统购销后交通不便使茶山无人收茶的影响。当普洱茶重新兴旺后,人们重回大山,清去灌木,零落的古树茶仍分布在许多山林之中,见证当年的繁盛。在当年普洱茶兴盛的时代。有大批的四川人迁居到革登、莽枝茶区,至今他们的后人还在,讲着一种不同于当地的也不同于四川音的方言,他们当年带来的小叶种茶籽种植的茶树叶继续在大山中生长。

革登茶区位于莽枝茶区和倚邦茶区之间,历史上的革登茶区和莽枝茶区本就交错在一起,现在随着行政区划的改变就更难划分了,现在革登、莽枝茶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辖区内,安乐村委会下辖安乐、秧林、红土坡、曼丫、董家寨、石良子、新发、值蚌、新酒房、白花林、牛滚塘一队、牛滚塘二队等14个自然村,共有322户。现存的革登古茶主要分布在值蚌、新发、莽枝古茶主要分布在秧林。

安乐村委员会地处秧林村前的一道山梁上,过去叫牛滚塘。

目前革登茶区古树茶最多是在值蚌村,茶园旁原来的寨子已外迁一公里左右,由于茶树多年来已淹没在密林里,生长缓慢,现在清理出来,其高大程度一点不像有几百年的茶树。茶树成乔木状生长,树高多在2米以上,干径多在10厘米以上,大小叶种混生。

值蚌村位于北纬22°05′东经101°11′,海拔1311米,土壤以红壤为主。

革登茶的特征是:条索黑亮但不够紧结,属泡条系列,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强,杯底香好,苦涩不显,苦显于涩,苦中带甜,涩短,回甘较好,汤饱满顺滑。

现代径山及历史发展


浅谈现代径山茶文化

径山茶是历史名茶,它兴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愈1200余年历史。期间虽经曲折,然一直延绵不断。新中国成立以来,径山茶得到新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径山茶走上了恢复创新的复兴之路。与此同时,伴随着径山茶的1200多年历史,形成了特有的径山茶文化。

根据《辞海》注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同时,文化的结构包括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次。联系当前社会上热议的茶文化,它应该是包括制茶和饮茶的文化,应该包括上述的四个层次。那么,我们所谈的径山茶文化,也自然应该包括径山茶的制茶、饮茶的文化,并据此形成了径山茶所特有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

一谈起径山茶文化,人们自然会谈到古代的法钦在径山植茶并采以供佛,陆羽“更隐苕溪”著述《茶记》、《茶经》;也一定会津津乐道古代的“茶禅一味”理念及其所打造的径山茶和径山寺的兴盛历史文化,并因此引来几代封建君主辛临径山所带来的辉煌;更会引经据典去挖掘体现“茶禅一味”、贯彻宗教礼仪的《禅苑清规》,适应寺庙和宫廷饮茶方式的“径山茶宴”及以此为源头的“日本茶道”。从浩瀚的史海中,人们钩沉出了径山茶的辉煌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并把径山定为“陆羽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这些,都是值得现代径山人和径山茶从业者引以为荣的,也需要现代径山人和径山茶从业者把径山茶深厚的文化传承下去。

然而,走过1200多年的径山茶,目前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它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创新,茶叶的形态已从原来的沫茶、饼茶、碎茶,演变成了以卷曲型毛峰为代表的现代径山茶;饮茶的对象己经从寺庙的僧人、皇宫的贵人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普通百姓;它的功能已从古代的和尚僧侣用径山茶这一物质以 “茶禅一味”理念坐禅做“功课”,演变成为现代人迎客奉茶、人际交往甚至劳作之余解渴的绿色饮料;径山茶的加工制造,也已经从粗放原始的作坊式生产,发展到了具备当前食品生产要求的企业化、工厂化生产了。在这样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能再把径山茶称作“径山禅茶”,甚至刻意去加工制造所谓的“径山禅茶”;不能再把径山茶文化狭隘的理解为“径山禅茶文化”,甚至荒唐地提出要弘扬“径山禅茶文化”。在改革开放以来径山茶恢复创新发展的历史和成就面前,我们应该总结并提炼现代径山人和径山茶从业者在传承古代径山茶文化基础上创造的现代径山茶文化,使之服务现代社会并得到弘扬和传承。

笔者认为:如前所述,我们应该在挖掘和传承古代径山茶文化的基础上,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面去总结提炼现代径山茶文化。

从物态文化层面来看,现代径山茶具有它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精湛的制茶工艺。径山地处东天目山余脉,径山茶基地的山体特征、地理纬度、土壤条件、气候因子,为径山茶独特的品质特点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径山茶之“径山毛峰”,又具有它独特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之外形细嫩显毫、色泽绿翠,内质嫩香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用玻璃杯冲泡一杯径山茶,就会品尝到它的真色、真香、真味及其真态。从上述特点可以领悟,这“四真”所传递的自然本色,构成了现代径山茶物态层面的文化。

从制度文化层面来看,现代径山茶具有它恢复创新发展的特有历史轨迹、品牌创建的艰辛历程、行业组织的鲜明特征、管理制度的完善规范。从1978年开始恢复创新的径山茶,既传承了古代径山茶的特色,又突破了传统,没有此,就没有现代的径山茶。同时,从恢复创新径山茶开始,径山茶行业就坚持品牌创建不停步,几乎囊括了斗茶、评茶比赛的各种最高荣誉,还不断攀登品牌、名牌的高峰,从而于2010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随着径山茶产业的发展,径山茶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日臻完善,协会所有成员共同享用“径山茶”商标品牌并从中共享品牌创建带来的发展成果。与此同时,径山茶行业协会所特有的统一基地认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标识包装、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行业监管的“六统一”管理制度,更使径山茶的社会影响力、公众认知度和市场信誉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总结这些成功的经验,就是弘扬现代径山茶制度层面的文化。

从行为文化层面来看,人们在品尝现代径山茶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方式。现代径山茶已经不再是寺庙僧侣们坐禅专用的饮品了,也己经不再是皇宫贵族们特别享用的奢侈品了。现在,所谓的“禅茶”只能是极少数僧侣的“自我陶醉”,“径山茶宴”也只能是一种表演。现代径山茶已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用,成了人们养生的健康饮品,人们不但用径山茶消暑解渴,更在品饮径山茶过程中享受健康和快乐。它已经成为人们交友的媒介,人们客来奉上径山茶,会友品茗径山茶,探亲赠送径山茶;在农村,邻里之间用径山茶“打茶会”、饮“烘豆茶”已经成为一种享受。它已经成为人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需品,人们在茶馆或咖啡馆里边品茗径山茶边商谈业务、会见好友。它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人们有纠纷需要调解时,双方坐下来喝一杯径山茶谈谈话、消消气;有困难需要倾诉时,喝一杯径山茶缓缓神、平平心。总之,在现代社会中,径山茶已是人们健康快乐的饮品、礼尚往来的礼品、交友商谈的必需品。现代社会人们饮用和消费径山茶的行为习惯,已经在行为文化层面给了径山茶文化新的诠释.

从心态文化层面来看,恢复创新发展径山茶的实践和人们饮用消费径山茶的行为习惯,赋予了径山茶新的精神内涵。径山茶恢复创新三十多年来,经历了恢复和创新现代径山茶的艰苦努力,经历了整合品牌、抱团发展的观念转变,经历了品质不断提升、品牌不断攀登的发展历程。三十多年实践的历史,既体现了现代径山茶人“传承历史、开拓创造”的理念,又诠释了“自强不息、抱团发展”的精神,更反映了“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境界。径山茶的品质特点,向人们传递了“真色、真香、真味”的真诚品德。品饮径山茶,冲泡时,人们观赏着朵朵茶叶象天女散花般徐徐下降,享受着愉悦的观感;品茗时,感受到“清静、和谐、舒畅、愉悦”的心境。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传承创新的时代理念、严谨规范的管理特色、自然本色的真诚之心、和谐愉悦的心情境界,难道不是现代径山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吗?

滇红历史渊源及发展


滇红茶又称云南红茶,是世界茶叶市场上著名的红茶品种。滇红茶是云南省传统出口商品,多年来行销欧美、中东、日本等地,久负盛誉。

滇红的发展历史,从1938年秋到1941年秋,经历了调查、创制、建厂成批生产三个阶段。

1938年,著名的红茶专家冯绍裘被中国茶叶总公司派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以求扩大茶源,增加出口。冯绍裘遍寻云南各大茶区,于11月初到达顺宁(凤庆)。时届秋末冬初时节,却见凤山茶树成林,一片黄绿,茶壮叶肥,白毫浓密。于是,冯绍裘亲自动手试制了少量红茶,以观察其品质的优劣,结果使人不胜欣喜: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桔红),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省小叶种的红茶所未见。试制的红茶样品邮寄香港茶市,被誉为红茶之上品。12月将顺宁茶区茶叶产销情况和试制的红绿茶样品向民国政府云南省经委汇报,取得同意,筹建云南茶叶公司和顺宁实验茶厂。

1939年,第一批“新滇红”约五百担终于试制成功,当时,开始拟定名为“云红”,意同安徽“祁红”,湖南红茶称“湖红”,故云南所产红茶亦可称“云红”也,同时又想借天空早晚红云喻意其中,但云南省茶叶公司方面提议用“滇红”雅称,即借云南简称“滇”,又借得巍巍西山龙门瞰下秀丽的滇池一水,也别有妙处,冯绍裘则不违众人之意,最终以“滇红”定名。

冯绍裘创制的滇红名茶,开创了我国“滇红”的历史。1940年以后,滇红茶年有发展,品质不断提高,成为祖国茶史上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昆明访问,滇红特级工夫茶被作为礼品馈赠给英国女王。据说,英国女王将“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在酷爱喝红茶的英国,滇红茶备受青睐。英国人还为滇红茶起了一个很英国的名字——王子冠。

凤庆太华历史及发展


凤庆太华茶是历史名茶。据《徐霞客游记》中的相关记载,明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十四日,徐霞客从凤庆走到高枧槽(今马庄)时已黄昏,他走到路边的一草屋叫开了竹门,走出一位老人将徐迎进家中安排食宿。当晚徐霞客在火塘边与老者聊天,得知老人姓梅,当梅姓老人听说徐霞客是从江苏来时,马上煎出了有名的“太华茶”招待贵宾。当晚徐霞客在游记中写下:“宿高枧槽梅姓老人家,梅姓老人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的佳话。

为探索334年前风庆太华茶的产制技术,1983年,凤庆茶厂茶试站从1978年在清水大队选择高香型的茶树单株育成的优良无性系品种茶园,采摘细嫩芽叶,采用传统绿茶炒制方法和汤仁良高级农艺师的玉露茶炒制工艺,制成“太华茶”,经当时茶厂副厂长,审评师杨仕宏和审评师徐德赋审评,认为造型别致,香味独特。

1983年,中茶公司黄国光大师鉴评,认为“鲜香袭人,外形色泽油绿,茶汤保持风山茶味甘香隽的特点,是茶谱中异峰突起。”1992年,凤庆太华茶在全省名茶鉴评会上被评为云南名茶风庆太华茶条索紧细、圆直,外形白毫显露,色泽苍翠润绿,形如松针,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醇爽,叶底嫩绿匀整。

茯砖历史及发展介绍


茯砖茶

茯砖茶是一个最具特色的黑茶产品。“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泾阳茯砖茶因茶品中生长繁殖有“金花菌”,极大地改变并提高了茶品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这是茯砖茶的品质比其他茶品独特的原因所在。

泾阳茯砖茶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泾阳位于岭北,本不植茶,但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因而,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塞外的集散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

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茯砖茶能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金花菌”孢子是原茶自身就带有的,为什么在其他地方长不出来,而到泾阳就长出来呢?一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二是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位于冶峪河和泾河两河下游之间,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一独有气候条件,恰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三是技术因素,也是人为因素。包括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发花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古时没有温度计和干湿仪,全凭工匠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泾阳之外去,均未成功。也说明历史上的“三不离”——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是有道理的,泾阳是茯砖茶最佳筑制生产地位也是不可动摇和替代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