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茶不交”:茶成待客必需品竟是因为他的推动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包无好茶 品乌龙茶 乌龙茶无糖

【www.cy316.com - 茶包无好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无茶不交”:茶成待客必需品竟是因为他的推动”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标题:“无茶不交”:茶成待客必需品竟是因为他的推动

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推动者恰是宋太祖赵匡胤。

如果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对赵家皇权的威胁,那宋太祖之前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则是在文臣面前立威。正、野史都说到这事,960年二月,“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召宰相范质等议政。召见之初设座赐茶,与之“坐而论道”。范质行礼完毕刚要坐下,赵匡胤就说:“朕最近有些眼花,看不清东西,烦请爱卿将奏折拿到朕面前。”范质上前递折子的空当,早已受命的内侍便把宰相的座位与茶全部撤走。范质回身欲坐,发现座位与茶都不翼而飞,只好站着搭话。从此,大臣们上殿议政再也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

宋太祖这一举动,对大臣们而言,皇帝赐座赏茶就成了荣耀、就是给面子。如此一来,得到皇帝所赐御茶便成大臣梦寐以求的事。皇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而“赐茶”成了施恩臣子的妙招。cY316.CoM

宋王巩《甲申闻见二录补遗》记载了宋神宗在议政的崇政殿召见时任太子少师的张方平时就“赐座啜茶”。当然,与议政殿赐一杯茶相比,大文豪苏东坡就更幸运。王巩《随手杂录》说,宋哲宗曾经派太监秘密赐茶给苏东坡。赐茶的使者极其神秘地对苏东坡说:“某出京师,辞官家,官家曰:‘辞了娘娘来。’某辞太后殿,复到官家处,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语:‘赐予苏轼,不得令人知。’出所赐,乃茶一斤,封题皆御笔。”这个故事。至今读来令人捧腹,不过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贡茶之珍贵,连皇帝都把它当成一等一的好东西。苏东坡得到这样珍贵的赏赐后,并没有独吞,还分赠给朋友,的确是豪迈慷慨,加上他文学造诣,称“千古一人”也实不为过。

皇帝赐茶、大臣分茶、文人咏茶,喝茶习惯遍行于宋境,由此进化出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习俗,“非茶不交,点汤送客”。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四谓:“迨至我朝,往往与盐利相等,宾主设礼,非茶不交。”宾主对坐,桌案上总会摆着一副茶具、热着一碗茶。至于喝茶规矩,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茶汤俗”条说得明明白白:“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草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宋代迎客喝茶,送客喝用甘草香药熬煎的汤水,即所谓“点汤送客”,这一习俗延续到元末。清朝以后,茶饮取代了甘草药汤,送客时,端起茶杯就行。

小编推荐

待客茶礼


宾客临门,一杯香茗,既表达了对客人的尊敬,又表示了以茶会友、谈情叙谊的至诚心情。主人亲自沏茶则是对客人的最佳礼貌,茶具要清洁,茶杯内外不能有丝毫污垢,即使洗涤过的茶具,沏茶前最好也要当着客人的面用清水荡涤,以示尊重。

敬茶很讲礼节,首先一定要在与客人寒暄问好、安排客人落座后,才能沏茶。水以现烧的最好。如沏名贵绿茶,选用玻璃茶杯,不加盖;如沏好红茶、花茶或普通绿茶,选用白瓷杯,加杯盖;如沏乌龙茶,则宜用小陶壶、小茶杯。

取茶时不能用手抓,要用瓷、铜、竹制的小勺。沏茶时动作要轻柔持重,把茶壶上下拉三次沏成,称为凤凰三点头。敬茶时,主人必须将茶双手捧上。主人陪客饮茶,边饮边叙情谊,客人所饮茶汤只剩三分之一左右时,主人宜起身为客人添水。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高,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

细嫩的高级绿茶,以85℃左右的水冲泡为宜。如沏碧螺春、明前龙井、太平猴魁、武夷大红袍、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切勿用沸水冲泡。而乌龙茶、花茶宜用90℃~95℃的开水冲泡;红茶如滇红、祁红等可用沸水冲泡;普洱茶要用沸水才能泡出其香味,且要即冲即饮,沏水后以浸泡2-3分钟为佳,勿超过5分钟,以保持茶香;一般绿茶、红茶、花茶等,也宜用刚沸的水沏茶。

茶的待客之道


电视剧中我们看到客栈的镜头时,小二招呼客人总是说“请上座”“请用茶”而不说“请喝茶”,一个“用”字,学问多多。

如今招待客人,茶已是约定成俗的物品,而在招待的过程中,是有很多讲究,如果不懂这些讲究,很可能已经惹得客人不开心了,而自己毫无所知。

客人来时,双方寒暄,落座,做主人的要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茶具,合适的茶。

最基本的茶具选择,如“茶色白,茶具黑”“茶色黑,茶具白。”

如果客人是一位年老的长者,那么应该用陶瓷或者青瓷,如果是年轻人,那么应该用白瓷或者玻璃器皿。

要注意基本的卫生,茶具一定要事先清理干净,尤其是白瓷、青瓷、玻璃器皿等,不能有茶渍。在茶叶的选择上,如果是年老长者,可以是条茶,适合含英咀华,慢慢品味。如果是年轻人,不会有那么多耐心,适合碎茶,出汁快。如果是女士,可以是乌龙茶或者花茶,因为有清香。

在给客人倒茶的时候,一定不要倒满,七成就可以,另外的三成是情谊。

在品茶的时候,如果是茶杯,通常是右手拿杯,左手拿盖子。如果是玻璃器皿,需要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握杯,无名指和尾指托住茶杯底部。

在饮茶过程中,如果茶水很烫,不要用嘴吹凉,那样很粗鲁失礼,应放到一旁让其自行变凉。当发现客人杯中茶喝掉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时候,要及时续茶。

茶的礼仪直接反映人的素养,大意不得。

古人,“非茶不交,点汤送客”


原标题:古人“无茶不交”

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推动者恰是宋太祖赵匡胤。

如果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对赵家皇权的威胁,那宋太祖之前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则是在文臣面前立威。正、野史都说到这事,960年二月,“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召宰相范质等议政。召见之初设座赐茶,与之“坐而论道”。范质行礼完毕刚要坐下,赵匡胤就说:“朕最近有些眼花,看不清东西,烦请爱卿将奏折拿到朕面前。”范质上前递折子的空当,早已受命的内侍便把宰相的座位与茶全部撤走。范质回身欲坐,发现座位与茶都不翼而飞,只好站着搭话。从此,大臣们上殿议政再也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

宋太祖这一举动,对大臣们而言,皇帝赐座赏茶就成了荣耀、就是给面子。如此一来,得到皇帝所赐御茶便成大臣梦寐以求的事。皇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而“赐茶”成了施恩臣子的妙招。

宋王巩《甲申闻见二录补遗》记载了宋神宗在议政的崇政殿召见时任太子少师的张方平时就“赐座啜茶”。当然,与议政殿赐一杯茶相比,大文豪苏东坡就更幸运。王巩《随手杂录》说,宋哲宗曾经派太监秘密赐茶给苏东坡。赐茶的使者极其神秘地对苏东坡说:“某出京师,辞官家,官家曰:‘辞了娘娘来。’某辞太后殿,复到官家处,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语:‘赐予苏轼,不得令人知。’出所赐,乃茶一斤,封题皆御笔。”这个故事。至今读来令人捧腹,不过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贡茶之珍贵,连皇帝都把它当成一等一的好东西。苏东坡得到这样珍贵的赏赐后,并没有独吞,还分赠给朋友,的确是豪迈慷慨,加上他文学造诣,称“千古一人”也实不为过。

皇帝赐茶、大臣分茶、文人咏茶,喝茶习惯遍行于宋境,由此进化出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习俗,“非茶不交,点汤送客”。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四谓:“迨至我朝,往往与盐利相等,宾主设礼,非茶不交。”宾主对坐,桌案上总会摆着一副茶具、热着一碗茶。至于喝茶规矩,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茶汤俗”条说得明明白白:“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草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宋代迎客喝茶,送客喝用甘草香药熬煎的汤水,即所谓“点汤送客”,这一习俗延续到元末。清朝以后,茶饮取代了甘草药汤,送客时,端起茶杯就行。

茶会的兴起:以茶待客


茶会。中甸藏语称“扎礼”,意为请人喝酥油茶聚会。是中旬藏族青年自发举行的赛歌晚会。旧时汉族生产风俗,流行于请人喝酥油茶聚会。为一种聚众护山茶的活动。

节日或农闲日子,几个侣伴一同出游或赶会,就常酝酿出一个茶会。途中遇到中意的集体(自然为异性青年群)就邀请。邀请形式不拘,常以嬉乐开始。邀请一方中的一人想法接近对方中的她(他)的身旁,出其不意地抢去他(她)的头巾或帽子,然后嘻笑着跑开。被枪者则作出坚决要讨还东西的样子,紧追不舍,跑离人群后,两人即可协商,约好时间和地点,到时双方就在既定时间相会,一会儿便开始唱歌,歌声起处,茶会仪式就开始了。

双方边唱边走,缓缓来到房舍。一路上借物三咏叹,直唱进家中正屋火塘边。分宾主坐定后继续唱和。火塘边备有糖茶水润喉。至午夜时分,邀请的一方献上汤元、米酒供大家吃喝。直至次日晨曦临空时,方终止而散。

甘南夏河县的藏族,每到新春佳节就举行“斗姆”,意为歌会。这种活动是由出面主办人准备茶和酒及场地,还要准备木柴,供晚间烤火用。歌会开始时,宾主各一方,成半圆形,另一边是盛装的妇女,首先主方男子起来,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拿着帽子,慢慢地移动着脚步,唱着赞歌,边唱边选择客方的对象,然后请客方接着唱。对方也以同样的姿态和形式接唱。这样往返不已,不时还有妇女出场跳舞。

到了晚上就转为对唱情歌(当地藏语叫“拉依”)。男女分坐。首先男方起来,一手拿着帽子,另一手作某种手势,边唱边走向女方,到他选好的对象面前,用帽子盖一下女方的头,这就是请这位妇女接唱,女方不离座位就唱起来了。歌手们对歌时,在场的人们静静地听着,唱完一曲总是发出一阵吆吼声,喝彩助兴。这种歌会,给藏族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正当的社交活动场合

茶会的礼仪

会议、茶会,由于出席人数较多,入场也较集中,一般不采用高杯端茶的方法,而是提前将放有茶叶的高杯摆在桌上,在活动开始前,由服务员用暖瓶直接在桌前往杯中倒水。采用这种方法上水的优点是快捷、便利,但要注意防止出现漏倒空杯的情况。服务员倒过水后,要逐杯加以检查。检查时,可用于触摸一下杯子的外壁,如果是热的,表明已倒过水,如果是凉的,说明漏倒水了,要及时补倒。

续水,一般在活动进行30--40分钟后进行。如果往小茶杯中续茶水,应将一把茶壶茶,经过滤倒入另一把茶壶,然后再续水。倒续水时瓶口要对准杯口,不要把瓶口提得过高,以免溅出杯外。如不小心把水洒在桌上或茶几上,要及时用小毛巾擦去。不端下茶杯,而接在桌上或茶几上往杯中倒水、续水,是不符合操作规范的。

在往高杯倒水、续水时,如果不便或没有把握一并将杯子和杯盖拿在左手上,可把杯盖翻放在桌上或茶几上,只是端起高杯来倒水。服务员在倒、续完水后要把杯盖盖上。注意,切不可把杯盖扣放在桌面或茶几上,这样既不卫生,也不礼貌。如发现宾客将杯子放在桌面或茶几上,服务员要立即斟换,用托盘至托上,将杯盖盖好。

倒水、续水都应注意按礼宾顺序和顺时针方向为宾客服务。

以茶叶相馈赠,在我国历史上实际出现很早,但在唐朝以前的文献中记述不多,在《全唐诗》中馈赠茶叶成为常见的题材。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来新茶见赠酬之以诗》、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等,经粗略查点,《全唐诗》关于答谢馈赠茶叶的诗篇,多达30余首,这也多少说明了茶在当时受人重视的一斑。

与唐朝以茶为礼,以茶相馈盛极一时相关,在社会上围绕茶的饮用,还兴起了其他一些新的风尚,茶会即是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一种。“茶会”(即今之茶话会)一词,最早就见之于唐诗。在《全唐诗》中,除前面引及的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一诗以外,还有刘长卿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钱起的《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以及周贺《赠朱庆余校书》“树倚池岛鹤,茶会石桥僧”等诗篇和诗句。可能由于茶会在当时尚属初出,在有的诗篇中,又称为“茶宴”和“茶集”等等。如李嘉祐即席诗《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内弟阎伯均归江州》,钱起《与赵莒茶宴》,以及王昌龄的《洛阳尉刘晏与府县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等即是。

这些不同的称法、特别是钱起一人的二诗,一名茶会、一称茶宴,表明当时社会上对茶会或许还未形成一致和确定的提法。另外,从上述诗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记的茶会、茶宴或茶集,差不多都与寺庙僧人有关。

在我国,以茶待客的礼仪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江南一带,在两晋、南北朝时,“客坐设茶”,便已成为普遍的待客礼仪。到唐朝,茶会更发展为全国性的礼俗。如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吟:“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白居易《曲生访宿》称:“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李咸用《访友人不遇》记:“短棒应棒杖;稚女学擎茶”;以及杜荀鹤《山居寄同志》所说:“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等等。

为什么我们喜欢过圣诞节?有没有想过,可能是因为一杯茶


12月的寒冬,本来是萧瑟的。

但有了对圣诞的期待,

周围的气氛都活跃了起来。

为什么我们都喜欢过圣诞?

在《圣诞颂歌》里狄更斯说:

“据我所知,在漫长的一年之中,

唯有在这个时节,

人们似乎不约而同的敞开心扉,

将所有人视为人生旅途的同伴,

而不是殊途同归的异类”。

圣诞节是个仁慈、宽恕、慷慨,

令人愉快的时节。

它的魅力就在于,

我们想要让自己与他人都快乐起来。

就像一杯普洱茶,可繁可简可中可西,

那都不是我们喝它的本意。

我们向往的是,

在冬日里,捧一杯热茶在手,

那份温暖与柔和,从掌心、从舌尖传遍全身,

传递给自己,也可传递给他人。

圣诞前,大益茶庭「金普芮」再次上新。

这款“史上卖出最多的普洱茶饮”

甚至还推出了圣诞限量版。

当今年的圣诞钟声响起,

我们希望有这杯茶陪你……

圣诞限定

麦热可可金普芮

MaltedHotCocoaKingpuresso

麦热香浓,豆奶相融

伴随着COCOA翻开了童年

普洱是温暖,黑巧是醇香

一杯金普芮

慢慢与你回忆时光

品味儿时无忧

新品,已上市

黑芝麻金普芮

BlackSesameKingpuresso

粒粒芝芒,馥郁生香

普洱椰浆,醇滑共享

一杯金普芮

给你生活需要的力量

享受当下无忧

椰香金普芮

CoconutKingpuresso

椰片香脆,洒出了期待惊喜

奶泡绵柔,唇舌间性感交融

一杯金普芮

想象爱的温柔模样

学会爱人无忧

经典,新版本

经典金普芮

ClassicKingpuresso

经典熟普萃制的茶叶精华

与轻柔奶泡相融

甜、香、醇、滑、润

这是金普芮的原始风味

松子金普芮

PineNutKingpuresso

脱去坚硬外壳

松子的香与甜曝露在空气

凝结的普洱精华

醇香顺滑的松子风味

以大益宫廷级熟普精华为基底,

大益茶庭「金普芮」不断玩出新花样。

茶香、奶香、可可等充分融合,

创造出普洱茶的无限可能性!

节日让我们放下戒备、变得感性,

也许这时我们才会留意茶杯上的纹理,

围巾的柔软,杯中的温暖,

普洱茶的芬芳,牛奶的甜香,

以及身边人关怀的目光。

在等待中,大家都期盼着,

今年,要过一个有热茶、圣诞树、

雪绒花、红色外套与白色毛衣……

能被温暖与快乐包裹的圣诞节。

那么,

我们在大益茶庭等你!

白族待客“三道茶”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地区。好客的白族人待客有独特的礼节三道茶。头道茶。主人热情地迎客入门,边交谈边架火煨水,待水开,把专作烤茶用的小砂罐放在火盆上烘热,然后放入一小撮茶叶,并执罐不停地抖动,待茶叶颜色微黄,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时,才冲入开水,只听哧嚓一声,罐内茶叶翻腾,涌起一些泡沫溢出罐外,像一朵盛开的绣球花。白族人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等泡沫落下,又冲入沸水,茶便煨好。

这就是第一道茶,人们也叫它雷响茶。这头道茶,色如琥珀,晶莹透亮,主人往盅里斟上两三滴,兑入少许开水,便双手举杯齐眉递给客人;白族人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尊客例规,所以那盅内的茶水只够品一两口。头道茶水不多,可是那味道苦中带香醇,别有一番韵味。

二道茶。品完头道茶,主人便往砂罐内重新注满开水,接着拿出一个小碗,碗里盛有切成薄片的核桃仁和红糖,沏入热茶时,那碗里茶水翻腾,薄仁片抖动似蝉翼。品尝之时,茶香扑鼻,味道甘甜。这就是第二道茶,又叫甜茶或糖茶。

三道茶。先舀半匙蜂蜜,再加上三两粒红色花椒放入盅内,沏上茶水后,客人边晃动茶盅边饮,其味甜而微辣又略苦。接着主人把用牛奶加工的乳制品乳扇取一张,放在火上烤烤,待乳扇发泡呈黄色后,揉碎放进茶碗里同时加入一些红糖冲入热茶水,稍用筷子搅拌后再敬客。这样既可以饮到香茶,又能品到白族特产乳扇,故而有的地方把第三道茶叫扇茶。

据说,头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原来是白族人家接待女婿的一种礼节,后来演变成了白族人待客的独特礼俗。

以茶待客需要遵守的礼仪


日常生活中,居家待客时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些该有的泡茶礼仪,这可能会让客人觉得不够礼貌,甚至有可能让别人误认为是一种常识的缺失,俗话说“倒茶七分满就好,‘杯满就欺人’了”,那么在饮茶时我们需要遵循哪些礼仪呢?

一、器具准备:

1.先说出准备好的茶种类,然后问客人喝什么茶。准备好几种茶后,主人简要地介绍一下所冲泡的茶叶名称、产地、品质特征、冲泡要点及文化背景等,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

2.冲洗器具——温杯、汤壶。

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90°以上的开水冲烫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温壶不仅要温茶壶,还要温杯。用左手拿起碗盖,注满盖碗,接着右手拿壶,注入茶盅。本3、放置茶壶时。本帖来源:岩茶论坛

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正对他人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二、冲泡:本帖来源

1、将茶荷中的茶叶放入壶或盖杯中。乌龙入宫时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若没有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或杯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落入壶或杯中。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入。

2、“浸茶”,也称为“洗茶”。是将沸水冲入盖碗或壶中,待盖碗或壶满时,用杯盖轻轻刮去碗口的泡沫。再冲洗掉残留在盖口的泡沫。高长的滚水注入盖碗使茶叶翻滚,达到温润和清洗茶叶的目的。这样不仅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更不失为一种礼貌的表现。切记:一定要“刮沫”,有些人泡茶时忽略这一点。

3、泡茶。

冲泡第一泡茶,倒茶时应将小茶盅一字儿排开,提起茶壶来回冲注,俗称“巡河”。切忌一杯倒满后再倒第二杯,以免浓淡不均。冲泡第二次冲泡的手法与第一次相同,只是时间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还要注意高冲低斟,低斟是以免香气散失,防止茶汤溅出滴到客人的手,造成不礼貌。

三、敬茶

1、将泡好的茶端给客人时,最好使用托盘,若不用托盘,注意不要用手指接触杯沿。端至客人面前,应略躬身,说"请用茶"。也可伸手示意,同时说"请"。

2、“七茶八酒”

茶倒七分满即可,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一方面暗喻了“七分茶三分情”之意,另一方面客人在拿茶杯时也不容易烫到手。

与茶相伴,有着岁月沉淀后的平静与追忆,轻捻苦涩,口中咀嚼,心内回忆。风月的往事,都挂在了嘴角那一抹笑靥上。

无与禅茶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

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会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

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