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茶径度假村 在东方的山水间感受西式的古典风情

发布时间 : 2019-11-28
山水间绿茶 在斯里兰卡买红茶 喝斯里兰卡红茶需要洗茶吗

【www.cy316.com - 山水间绿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斯里兰卡茶径度假村 在东方的山水间感受西式的古典风情”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斯里兰卡茶径度假村 在东方的山水间感受西式的古典风情”相关知识!

原标题:斯里兰卡茶径度假村 在东方的山水间感受西式的古典风情

徜徉在仙境般的湖光山色之间,体会“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感觉。

提到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眼泪的斯里兰卡,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随处可见的棕榈树和连绵无尽的白色沙滩似乎是很多人的第一答案。然而,斯里兰卡真正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在斯里兰卡内陆壮阔的山区景观内,坐落着一片片静谧的翡翠茶园。海洋性气候的降温作用和雾气的保温作用共同轻抚着这片富饶的土壤。

拥有五种不同殖民地风格的别墅、占地超过 2,000 亩的锡兰茶径度假村(Ceylon Tea Trails)就隐匿在这些山的深处 。它散落在从 Castlereagh Lake 湖畔到 Bogawantalawa 山谷沿途一路的美景中。

每座别墅都以过去的茶农命名,虽然初建于 1888 到 1950 年之间,但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加以修复。度假村于 2005 年开业,如今总共有 26 间豪华客房可供选择。

最新加入的别墅 Dunkeld 栖息在一个海角,将山中森林和蔚蓝的湖水一览无余。四间客房内则是另一番风景,舒适的四帷柱古典床、镶木地板与针织地毯、铁艺吊灯和经典的美式单人沙发,无不营造出一种低调温馨的私人聚会氛围,劈啪作响的旧式壁炉成为点睛之笔。浴室内,复古的爪足浴缸和菱格花砖也呼应着这样的简约怀旧风格。

当你结束了一天的户外运动像是远足、水上漂流或是茶园之旅,回到酒店时,你就可以尽情放松,欣赏着湖光山色,在泳池里或按摩浴缸里泡个够。当夜幕降临之时,你还能品尝由厨师为你精心烹制的佳肴,还有比这更令人满足的吗?

cy316.com延伸阅读

择一茶室 遁世山水间


寻一间清新雅致的小小茶室,

燃一线香,

沏壶好茶,

在行云流水的琴音中

体味淡泊的心境,

细品袅袅的茶香,

这未尝不是现代生活中

返璞归真的诗意栖居。

偌大的茶室

可以只是一处茶席,

一套茶具,

一束插花,

几张木椅,

简约到了极致,

但绝不简单。

因为,

禅茶一味的茶室气息

俘虏的不单单是你迷茫不定的眼睛,

更是那份浮躁难安的心绪。

人生是一壶禅意绵绵的清茶。

拿起抑或放下,

得到抑或失去,

都在一念之间。

所谓云水禅心,

就是克制自己贪婪的欲望,

摒除外界万般的纷扰,

安然地守护自己那颗淡泊的心,

承受万事万物的荣枯和起灭。

每个喝茶的人心中,

都有一片不染尘埃的净土,

那块净土在时间的轴里可能会越来越小,

有人品出了苦涩,

有人品出了清香,

纵有万般滋味,

都掺杂了人世间的情感。

在日本感受茶道


在日本感受茶道

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应在日本留学的表哥邀请,我来到日本看樱花。晚上,表哥打来电话,告诉我明天带我去他同学家感受一下正宗的。

第二天早上,在表哥的陪同下,我们坐地铁来到东京西郊的一座民居。当我们刚跨入前院,一个身穿和服的日本青年早就站在那里迎候了,这位就是表哥的同学兼好友木村。我们走进花园中的一间小室,只见室的门口,一位身穿粉色和服的少女跪在那里向我们行礼。表哥向我介绍,这是木村的妹妹惠子,这场道仪式的主角——女师。在日本,道相当流行,许多少女在结婚前都潜心学习道技艺,修身养性,以培养自己优雅文静的举止和宽舒的胸怀。

走到室的门口,我们在一个石臼里洗了手。随后便脱鞋进入室,室的布置肃静幽雅,正中置放着烧水的陶制炭炉和釜,炉前放着碗和各式具。

落座后,木村便用生硬的中文致辞欢迎我们的到来,他的妹妹便在一旁煮水,在用过精致的点心樱花糕后,惠子便开始给大家上。道用的是精制的末,第一碗泡好后,惠子用双手将碗高举恭送至表哥前。只见表哥双手捧着碗,从左向右转一周,才将水喝进嘴里,喝了三口后,他将碗传到我的面前对我说,中有两种,一是浓,一是淡。这碗呈深绿色,味道清香略苦,属于浓。一般三人共饮一碗。饮时可每人轮流品饮,饮毕将碗递回给主人。时,主客之间可以自由交谈,但在正宗里,是绝不允许谈论金钱、^***等话题的,更不能用来谈生意,交谈的内容多是些有关自然的话题。于是,大家一起谈论了中日两国在上的一些差异,木村听得津津有味。这时,惠子的第二碗淡也泡好了,这次是单饮,每人一碗,这碗较第一杯而言,略显清淡,但不失清香。

在喝过这碗后,道仪式也宣告结束了。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木村家时,惠子站在门口给我们送别,像是一棵亭亭玉立的樱花开在春日里。

那些曾经飘荡在山谷间的采茶歌


中国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因茶之名而衍生出来的各类文化艺术,如茶诗、茶戏、茶道等,如今都成为了民间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茶歌,因其通俗易懂、容易哼唱而广泛流传。

茶歌,唱的是历史

明朝后期朝政废弛,官员腐败糜烂,贡茶制度下的苦役劳形繁重苛刻,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富阳江谣》当时便全面深刻地描述了当时老百姓苦难的处境,控诉朝廷无情压榨的历史。因茶而兴,因茶而败,为研究明朝茶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富阳江谣》

富春江之鱼,富阳山之茶。

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

采茶妇,捕鱼夫,

官府拷掠无完肤。

昊天何不仁?此地一何辜?

鱼何不生别县,茶何不生别都?

富阳山,何日摧?

富春水,何日枯?

山摧茶亦死,江枯鱼始无!

呜呼!山难摧,江难枯,

我民不可苏!

茶歌,记的是辛勤

一首《武夷山茶歌》从清代一直流传到现在,相传是每年从江西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创作的茶歌。记录的是为了谋生的劳工们风餐露宿到武夷山采茶,采茶生活困苦潦倒,反映当时采茶的艰辛与劳累,也折射出了采茶工们的辛勤劳作。

《武夷山茶歌》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

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

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茶歌,赞的是茶叶

茶,是大自然的美好馈赠,是一种超凡脱俗之物。当然也有着不少茶歌吟唱、赞美茶叶的净美的品质,用茶叶的美好来赞美人世间真挚的情感,寄寓对婚姻、生活美好的向往。

《茶茗词》

恭祝致告,茗献清芬。

仙人掌设,瑞草魁号。

龙团解渴,雀舌生津。

雨前云雾,珠宝味歆。

《赞茶歌》

说赞茶,就赞茶,我把茶籽说根芽。

人也好,水也甜,水里加糖比蜜甜。

恭喜你夫妻结百年。

茶男茶妇,成双成对。

姜盐泡茶,多滋多味。

之子于归,茶喝双杯。

宜室其家,再要糖茶。

在很多产茶地区都有流传着很多有趣丰富的茶歌,或歌颂着茶农们的辛勤劳作,或赞美茶叶美徳,或通过茶叶寄托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并用歌唱形式,在民间流传发展着、传播着中国茶文化,所以茶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茶歌的历史上来看,茶歌大都是底层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歌唱形式,记录着当地茶叶采摘制作的历史,成为了研究茶史的活化石。

斯里兰卡的茶历史


中国不是茶叶故乡吗,当年老外不就为了中国茶的那缕清香和中国丝绸的那分缠绵,拼了老命也要从丝路千山万水运走,把茶叶洒向世界。中国茶叶传到斯里兰卡的时间并不长。

翻翻历史就知道,斯里兰卡茶叶的崛起,还是晚近这一两百年,且和中国茶叶的式微辗转相关。大清的闭关锁国,中国茶难以得到,洋人们遂在殖民地印度大量种植茶叶,后来,他们在斯里兰卡的山中试种咖啡失败,偶一植茶却大获成功。斯里兰卡眼下15%的GDP,都仰赖茶业。

18世纪末,斯里兰卡沦为英国殖民地。此时斯里兰卡的主要作物是咖啡,而没有人对种茶叶感兴趣。1824年,英国人将中国茶叶引入斯里兰卡,在康提附近的佩拉德尼亚植物园播下第一批种子。

1852年一位名叫詹姆斯泰勒的苏格兰人来到斯里兰卡,在一家大咖啡种植庄园工作,当时主要负责斯里兰卡的种植业从咖啡向茶叶种植的转型项目。泰勒在一个19英亩的住宅区内进行了他的第一次商业性的茶叶种植,他把加工好的茶叶运往英国,受到好评,这为斯里兰卡茶叶种植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70年代,枯萎病使咖啡园遭受灭顶之灾,摧毁了岛上的咖啡种植业,能够抵御病害的茶叶代之而起,茶叶得到天赐良机。英国种植园主们,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在斯里兰卡中部山区购得大片土地,并从印度雇来大批劳工,开发大面积茶叶种植园,取得惊人的效益。

19世纪80年代,斯里兰卡的茶叶产业迅速扩展壮大,茶叶产量从1870年的23磅,激增到1890年的2万吨,逐渐取代了中国向西方输出茶叶的地位。

自此,茶叶为斯里兰卡带来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尽管斯里兰卡国土不大,却是世界上第三大茶叶生产国,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11%。斯里兰卡的茶叶主要用于出口,因而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在全球茶叶出口市场上拥有21%的份额。

锡兰红茶,世界四大红茶之一,被称为“献给世界的礼物”,深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欧美国家对锡兰红茶情有独钟。

馆在茶间 茶在馆内 访中国茶叶博物馆


原标题:馆在茶间 茶在馆内

——访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倚山而筑,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逶迤连绵、碧绿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首先带给人的是震惊:它没有围墙。茶叶博物馆整个地取消了围栏和围墙,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带刺植物,既通透又有效阻拦,营造出一个“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生态型无围墙博物馆。

以天然石材铺就的路面上,出人意料地镶嵌了来源于历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书法、绘画作品、陶瓷题记、摩崖石刻中的100个“茶”字或“茶”的别称(如荈、诧、荼、茗等),或行云流水,或浑厚苍劲,或奔放不羁,或古趣盎然,人们不禁陶醉于这书法篆刻的艺术天堂里,既有书香墨韵,也闻到了浓浓的茶香,茶未至,香先到。

不知不觉走完这条名为“双香径”的茶道,来到了茶博西北角,一条横贯茶博,颇具茶韵的水系,成为茶博游览的景观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水为茶之母” 的主题,力现“茶”与“水”的交融关系。水系利用山势,引进钱塘江活水,从茶博的西北角一直贯通到东南角,与馆外山涧溪流相汇合,经天然瀑布长年冲刷的天然大岩石驳岸,流过溪底铺就的一层鹅卵石。这里采用深潭蓄水、分层筑坝、涌泉、山涧、溪滩等处理手法,让水流逐级而下,恰似九溪十八涧,形成叠水效应。

公园般的博物馆,对周边植物精心配置,利用植物的特色配置凸显主题,将茶文化不断向周边环境延伸。有品种各异、属山茶科植物的茶花,能与茶树进行性状比较;有观赏性强且可供泡饮的植物,如绞股蓝、玳玳、大叶冬青、六月霜、枸杞、茶条槭、薄荷、茉莉、鱼腥草、野山楂、玫瑰、桂花、金银花、杭白菊等。

茶博还有一个独特的、开放性的茶树品种资源圃——嘉木苑,这是一个生动的专题性茶树园,展示了100多种千姿百态的茶树品种。许多品种间差异明显,除了寻常所见的灌木型茶树外,还可见到乔木型大茶树,如乌牛早、黄叶早、肉桂、毛蟹、云南大叶等大茶树。资源圃还对各种茶树品种的产地、名称、适制茶类等立牌说明,营造出一处鲜活的室外展区。坐落于嘉木苑下的焙香簃,在茶叶采摘季节还为观众表演,展示炒茶技艺和茶叶加工的重要工序,加深游客对茶叶制作工序的了解,是对展厅陈列的生动补充。

无穷魅力的茶文化

走进陈列大楼的序厅,顿时被淙淙水声吸引,只见一面水幕从十米高处徐徐而下,一潮春水浸润着偌大一个绿色的 “茶”字,显得格外清亮醒目,真是“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水幕之下,假山盆景郁郁葱葱。这动静结合的设计,象征着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诠释了茶与水、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突出了展览的主题。

茶叶博物馆的文化展示是吸引人的,这里是博物馆的精华所在。整个展览分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等六个部分,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地展示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徜徉在展厅,最让观众流连的是缤纷再现的各地茶俗。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叙述着各民族人民饮茶、爱茶的日常生活。藏民家的酥油茶,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打制;仿真的大茶树下,“竹炉汤沸火初红”的是云南傣家的烤茶;临江而设的茶摊,七星灶正旺,拾阶而上,遥望巫山云雨初霁;斜阳下回眸,徽商茶庄前迎风飘曳的“茶”幌,宛若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个年代。茶庄的一侧,福建的功夫茶道正在上演,端庄典雅的茶艺小姐正在为您泡制一壶酽酽的铁观音,驻足观赏的人早已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了。

从原始森林的野生大茶树切片,到各种栽培茶树标本;从良渚时期粗朴简陋的饮器,到明清精美绝伦的宫廷茶具;从茶籽化石到民族风格浓郁的茶俗场景,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辅以精心设计的文字、图片、图表,制作精良的模型、惟妙惟肖的雕像,以及优雅动人的音乐,演绎了数千年的文明进程。

茶萃厅陈列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等共300余个茶样实物,被分门别类地安放在圆柱状茶树形台面上,同时配有相应按钮。只要观众戴上耳机,点击标本旁的按钮,就会有一个娓娓动听的声音介绍相关的茶叶知识。同时在开放区还陈列着各种紧压茶,有金瓜茶、笋壳茶、七子饼茶、方砖茶、茯砖茶等等,小的直径不过一二厘米,大的直径竟超过一米。只要观众有兴趣,就可以用手触摸,用鼻子感受它的香味。

在茶事厅,开放的陈列再一次让观众有机会感觉茶叶的全部,从茶树的种子、枝干到果实;从一片叶子到可口的茶饮料……只要转动转盘,各类茶叶适宜的冲泡时间、茶叶用量、茶与水的比例等知识一目了然。“三沸图”形象地说明了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提出的“鱼眼、蟹眼、腾波鼓浪”的“三沸”之说。

多媒体的使用,使有限的展示得到无限延伸。整个展览共设置了五台多媒体触摸屏,将与茶文化有关的政治、经济、音乐、诗歌、绘画、舞蹈、宗教等元素有机地串合起来,编入电脑程序,只要用手轻轻一点,大量的茶文化信息源源传来。有奖竞猜的多媒体系统更加吸引观众,点击鼠标,就可以获得一份知识,一份喜悦。

最全“世界茶”展示地

从2010年开始,走过杭州西南翁家山的人都在好奇:半山腰上陆陆续续建起来的房子是做啥用的?2015年5月1日,中国茶叶博物馆新建的龙井馆区,对外开放。

整个博物馆依山而建,从大门开始,一路都是游步道,有些像爬山。有个地方,你一定不能偷懒,一定要一步步走上去,那就是翁家山山顶的茶坛。

从门口开始,一路蜿蜒往山顶走,大约20分钟以后就能到山顶。茶坛是一个木头搭成的观景平台,是特意留出来给大家看风景的。

站在茶坛上,一边是只露了一半脸、很有韵味的西湖水;一边是小半片高楼林立的主城区;转身则全都是绿意盎然、满是茶田的狮峰、龙井八景、茅乡水情,好像西湖边的茶园,在观景台上转一圈,都看得到。

龙井馆区的展厅不少,包括世界茶展厅、中国茶业品牌馆、龙井茶展厅等。

世界茶展厅,以“世界茶·茶世界”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中国茶远播的历程,展示了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与传播。在那里,还可以看到世界五大洲不同国家的茶叶,以及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土耳其的饮茶场景及茶饮、茶器。

中国茶业品牌馆里,把中国各地的好茶叶,都一一列了出来,比如英德红茶、湄潭翠芽、恩施玉露、英山云雾茶、浮梁茶、蒲江雀舌、大佛龙井等,一遍看下来,去各地买茶该买哪一种,你都能心中有数。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地的茶叶,均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茶叶之路,亦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早在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就风靡世界,当时出口茶叶的唯有中国,平均每年出口45万担,1867年出口增至131万担,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90%以上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告诉记者,世界产茶的国家约有60个,喝茶的国家约有150个,在该馆至少能看到15个国家产的上百种茶叶,可以说是国内乃至全世界,展示茶叶品种最多最完善的地方。

王建荣还表示,中国的茶产业,“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出口第三”,中国有20多个省(市)产茶,有8000多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茶叶生产大国。茶博还设立了中国茶业品牌馆,旨在建立中国茶产业品牌标准,树立中国茶叶品牌发展的标杆,助力中国茶企实现茶的中国梦。

中国茶叶博物馆倚山而筑,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逶迤连绵、碧绿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首先带给人的是震惊:它没有围墙。茶叶博物馆整个地取消了围栏和围墙,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带刺植物,既通透又有效阻拦,营造出一个“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生态型无围墙博物馆。

以天然石材铺就的路面上,出人意料地镶嵌了来源于历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书法、绘画作品、陶瓷题记、摩崖石刻中的100个“茶”字或“茶”的别称(如荈、诧、荼、茗等),或行云流水,或浑厚苍劲,或奔放不羁,或古趣盎然,人们不禁陶醉于这书法篆刻的艺术天堂里,既有书香墨韵,也闻到了浓浓的茶香,茶未至,香先到。

不知不觉走完这条名为“双香径”的茶道,来到了茶博西北角,一条横贯茶博,颇具茶韵的水系,成为茶博游览的景观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水为茶之母” 的主题,力现“茶”与“水”的交融关系。水系利用山势,引进钱塘江活水,从茶博的西北角一直贯通到东南角,与馆外山涧溪流相汇合,经天然瀑布长年冲刷的天然大岩石驳岸,流过溪底铺就的一层鹅卵石。这里采用深潭蓄水、分层筑坝、涌泉、山涧、溪滩等处理手法,让水流逐级而下,恰似九溪十八涧,形成叠水效应。

公园般的博物馆,对周边植物精心配置,利用植物的特色配置凸显主题,将茶文化不断向周边环境延伸。有品种各异、属山茶科植物的茶花,能与茶树进行性状比较;有观赏性强且可供泡饮的植物,如绞股蓝、玳玳、大叶冬青、六月霜、枸杞、茶条槭、薄荷、茉莉、鱼腥草、野山楂、玫瑰、桂花、金银花、杭白菊等。

茶博还有一个独特的、开放性的茶树品种资源圃——嘉木苑,这是一个生动的专题性茶树园,展示了100多种千姿百态的茶树品种。许多品种间差异明显,除了寻常所见的灌木型茶树外,还可见到乔木型大茶树,如乌牛早、黄叶早、肉桂、毛蟹、云南大叶等大茶树。资源圃还对各种茶树品种的产地、名称、适制茶类等立牌说明,营造出一处鲜活的室外展区。坐落于嘉木苑下的焙香簃,在茶叶采摘季节还为观众表演,展示炒茶技艺和茶叶加工的重要工序,加深游客对茶叶制作工序的了解,是对展厅陈列的生动补充。

无穷魅力的茶文化

走进陈列大楼的序厅,顿时被淙淙水声吸引,只见一面水幕从十米高处徐徐而下,一潮春水浸润着偌大一个绿色的 “茶”字,显得格外清亮醒目,真是“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水幕之下,假山盆景郁郁葱葱。这动静结合的设计,象征着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诠释了茶与水、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突出了展览的主题。

茶叶博物馆的文化展示是吸引人的,这里是博物馆的精华所在。整个展览分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等六个部分,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地展示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徜徉在展厅,最让观众流连的是缤纷再现的各地茶俗。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叙述着各民族人民饮茶、爱茶的日常生活。藏民家的酥油茶,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打制;仿真的大茶树下,“竹炉汤沸火初红”的是云南傣家的烤茶;临江而设的茶摊,七星灶正旺,拾阶而上,遥望巫山云雨初霁;斜阳下回眸,徽商茶庄前迎风飘曳的“茶”幌,宛若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个年代。茶庄的一侧,福建的功夫茶道正在上演,端庄典雅的茶艺小姐正在为您泡制一壶酽酽的铁观音,驻足观赏的人早已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了。

从原始森林的野生大茶树切片,到各种栽培茶树标本;从良渚时期粗朴简陋的饮器,到明清精美绝伦的宫廷茶具;从茶籽化石到民族风格浓郁的茶俗场景,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辅以精心设计的文字、图片、图表,制作精良的模型、惟妙惟肖的雕像,以及优雅动人的音乐,演绎了数千年的文明进程。

茶萃厅陈列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等共300余个茶样实物,被分门别类地安放在圆柱状茶树形台面上,同时配有相应按钮。只要观众戴上耳机,点击标本旁的按钮,就会有一个娓娓动听的声音介绍相关的茶叶知识。同时在开放区还陈列着各种紧压茶,有金瓜茶、笋壳茶、七子饼茶、方砖茶、茯砖茶等等,小的直径不过一二厘米,大的直径竟超过一米。只要观众有兴趣,就可以用手触摸,用鼻子感受它的香味。

在茶事厅,开放的陈列再一次让观众有机会感觉茶叶的全部,从茶树的种子、枝干到果实;从一片叶子到可口的茶饮料……只要转动转盘,各类茶叶适宜的冲泡时间、茶叶用量、茶与水的比例等知识一目了然。“三沸图”形象地说明了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提出的“鱼眼、蟹眼、腾波鼓浪”的“三沸”之说。

多媒体的使用,使有限的展示得到无限延伸。整个展览共设置了五台多媒体触摸屏,将与茶文化有关的政治、经济、音乐、诗歌、绘画、舞蹈、宗教等元素有机地串合起来,编入电脑程序,只要用手轻轻一点,大量的茶文化信息源源传来。有奖竞猜的多媒体系统更加吸引观众,点击鼠标,就可以获得一份知识,一份喜悦。

最全“世界茶”展示地从2010年开始,走过杭州西南翁家山的人都在好奇:半山腰上陆陆续续建起来的房子是做啥用的?2015年5月1日,中国茶叶博物馆新建的龙井馆区,对外开放。

整个博物馆依山而建,从大门开始,一路都是游步道,有些像爬山。有个地方,你一定不能偷懒,一定要一步步走上去,那就是翁家山山顶的茶坛。

从门口开始,一路蜿蜒往山顶走,大约20分钟以后就能到山顶。茶坛是一个木头搭成的观景平台,是特意留出来给大家看风景的。

站在茶坛上,一边是只露了一半脸、很有韵味的西湖水;一边是小半片高楼林立的主城区;转身则全都是绿意盎然、满是茶田的狮峰、龙井八景、茅乡水情,好像西湖边的茶园,在观景台上转一圈,都看得到。

龙井馆区的展厅不少,包括世界茶展厅、中国茶业品牌馆、龙井茶展厅等。

世界茶展厅,以“世界茶·茶世界”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中国茶远播的历程,展示了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与传播。在那里,还可以看到世界五大洲不同国家的茶叶,以及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土耳其的饮茶场景及茶饮、茶器。

中国茶业品牌馆里,把中国各地的好茶叶,都一一列了出来,比如英德红茶、湄潭翠芽、恩施玉露、英山云雾茶、浮梁茶、蒲江雀舌、大佛龙井等,一遍看下来,去各地买茶该买哪一种,你都能心中有数。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地的茶叶,均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茶叶之路,亦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早在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就风靡世界,当时出口茶叶的唯有中国,平均每年出口45万担,1867年出口增至131万担,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90%以上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告诉记者,世界产茶的国家约有60个,喝茶的国家约有150个,在该馆至少能看到15个国家产的上百种茶叶,可以说是国内乃至全世界,展示茶叶品种最多最完善的地方。

王建荣还表示,中国的茶产业,“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出口第三”,中国有20多个省(市)产茶,有8000多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茶叶生产大国。茶博还设立了中国茶业品牌馆,旨在建立中国茶产业品牌标准,树立中国茶叶品牌发展的标杆,助力中国茶企实现茶的中国梦。

中国古典茶文化-茶的故事-起源


说起茶,中国人自上古时期就开始饮茶。“茶”,最早写作“荼”字,清代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今茶字古作荼。”《诗经》是最早记载“茶”的古籍,在《诗经》中出现的“荼”字有5处,如“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采茶薪樗,食我农夫”等句。说明我国古代在先秦时期即有饮茶习惯。

春秋战国时期,茶已作为一种饮料。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三国时代不但上层权贵喜欢饮茶,而且文人以茶会友渐成风尚。到南北朝时,佛教兴起,僧侣提倡坐禅饮茶,以驱除睡意,利于清心修行,从而使饮茶之风日益普及。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隋唐时代,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到了唐代中期陆羽著《茶经》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书中“荼”统一改为“茶”字,不仅全面阐述了茶叶理论,而且对饮茶、茶疗方式进行了系统总结,从此饮茶之道成为一门专业,出现了茶道、茶晏、茶会等诸多的饮茶形式,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而当时的斗茶习俗,又是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的集中表现。

唐宋时期饮茶习俗的普及还体现在许多文人的诗篇中,如唐代大诗人元稹著茶颂一首:“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碥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婉转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尽洗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后岂堪夸。”对当时饮茶的意境描写可谓栩栩如生,表达了诗人对茶的爱好之情。说明茶是诗人、僧侣陶冶情操的珍品。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唐朝到明末中国商人通过陆运和海运把茶叶以及茶文化传播到日韩中亚以及欧洲各国。宋理宗开庆元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在浙江余杭的径山寺学习饮茶,学成回国后,将径山茶晏形式带回日本,并发展为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其后明清及至近代,不仅国内饮茶盛况空前,而且饮茶之风遍及欧美。

因为在闽南话里茶的发音是“te”,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就取了这个音。因为16世纪和17世纪初基本是荷兰独霸南亚,东南亚贸易,“te”这个音就被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沿用下来,就是今天的tea,并且带到了他们各自的殖民地。如今茶已经成为全世界共享的健康饮品。

茶马古道上的动人山水


从遥远的、开放的唐代,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网般覆盖了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随着茶马互市的开展,这条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有时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的美、严酷的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那水流漫漫涣涣,迅速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远山显露出它们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峻秀,又充满了张力。蓝蓝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有的是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那些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而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

在茶马古道一路,我们经常目睹前往圣城拉萨的虔诚的朝圣者,他们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踽踽而行,有的更将全身匍匐在地,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心目中具有极神圣意义的拉萨,他们磕得四肢溃烂,面额鲜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却充溢着宁和而确凿的信仰之光。

在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茶马古道上的壮丽山水


从遥远的、开放的唐代,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网般覆盖了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随着茶马互市的开展,这条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有时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的美、严酷的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那水流漫漫涣涣,迅速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远山显露出它们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峻秀,又充满了张力。蓝蓝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有的是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那些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而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

在茶马古道一路,我们经常目睹前往圣城拉萨的虔诚的朝圣者,他们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踽踽而行,有的更将全身匍匐在地,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心目中具有极神圣意义的拉萨,他们磕得四肢溃烂,面额鲜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却充溢着宁和而确凿的信仰之光。

在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