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的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巧巡茶艺术品评质量为一体的完整茶道形式

发布时间 : 2019-11-28
功夫茶泡绿茶 什么叫泡功夫茶 功夫茶怎么洗茶

功夫茶泡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潮汕地区的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巧巡茶艺术品评质量为一体的完整茶道形式”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功夫茶,流行于福建、广东等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广东的潮州和汕头地区流行的功夫茶。这种功夫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已形成了融精神、礼仪、沏泡、巡茶和品茶为一体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茶道艺术。如今,饮功夫茶是集品茶、保健、社交于一身,并将生活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一种既有古老风韵又有现代意识的休闲方式,已传播和推广到我国和华人世界的各个角落。

功夫茶之所以备受欢迎,除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的人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消遣外,还与人们扩大交往、会见亲朋,以及商务洽谈有关。饮用功夫茶还对于身心保健有积极作用。三两知己,聚会茶馆,品尝香茗,谈笑风生,悠闲惬意,就会使人气定神闲,精神愉悦,对于消除烦恼,消解压力,健脾开胃,解酒除腻,也大有裨益。

功夫茶之所以备受欢迎,除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的人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消遣外,还与人们扩大交往、会见亲朋,以及商务洽谈有关。饮用功夫茶还对于身心保健有积极作用。三两知己,聚会茶馆,品尝香茗,谈笑风生,悠闲惬意,就会使人气定神闲,精神愉悦,对于消除烦恼,消解压力,健脾开胃,解酒除腻,也大有裨益。

由于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巧、巡茶艺术、品评质量为一体的完整茶道形式”,所以对茶具、水质、茶叶、冲泡和饮法都很有讲究和严格要求。

首先是茶具。功夫茶所用的茶具,包括茶炉、水壶、茶壶、茶池、茶盅、嗅盅及几件附属用具。过去的茶炉是烧炭火,如今都改用电炉;水壶是用于烧开水的壶;茶壶,小巧玲珑,大不过拳头,多为紫砂或潮州泥制作的袖珍壶;茶盅只有酒盏般大小;嗅盅是用来闷茶,然后嗅茶香的器具,比茶盅稍大一圈,以便盖在茶盅上;茶池或圆或方,圆者为鼓形,方者似空匣。表层如盘,散布着很多小孔,以便冲洗茶盏时将水漏下。

其次是水质。泡功夫茶,不用普通的水,而是特地去汲山上的清泉;烧开水不用木柴,而是薪炭。水刚刚开时被称为“蟹眼水”(水花涌起像蟹眼似的),冲茶用的就是这样的开水。

第四是冲泡。功夫茶的冲泡,要求技巧高超。第一泡的茶,并非饮用,而是用来洗盏之用 谓之“开茶”或“洗茶”。冲入第二道水,茶叶的性味才逐渐散发出来。接着是“行茶”,又称“关公巡城”,就是以盛有精茗的小壶巡回梭于杯盏之间,直到每个杯盏斟至七分满,二泡之茶水恰好大体用完。最后是点余津,又称“韩信点兵”,就是将壶中余茶一点一抬头地点入各杯盏中,含有主客相聚、巡回圆满之意。这时再用嗅盅盖住茶盅片刻,拿起嗅盅放到鼻孔处嗅香气。

在饮用时,主人双手捧茶盏依长幼次第奉于客前。饮者不能一饮落肚,而要让茶水巡舌而转,充分体味茶香后再将茶咽下。然后再闻茶香,还要向主人“亮杯底”,表示真诚领受主人厚谊和对主人高超技艺的赞美。经过几巡之后,将茶壶里的茶叶用竹夹夹出,请茶客“赏茶”。如果茶叶片回到自然的本质,就意味着茶叶的味道已尽,这道功夫茶也就完成了使命。

功夫茶所用的茶是乌龙茶,它的香气有高低、长短、强弱、纯浊的不同。饮茶时绝对不能一口吞下,要用舌头在口腔中吮吸打转,充分体味茶的滋味。凡是滋味醇厚、清香爽口、馥郁绵长者则为乌龙茶的上品。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道”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是茶文化的传承精神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

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茶艺之艺术品茶体现修养


想了解《茶艺之艺术品茶体现修养》知识吗,丰富的《茶艺之艺术品茶体现修养》内容等你来看!

茶艺与个人的艺术修养有密切的关系。饮茶、艺术地品茶是个人艺术修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茶艺姿态与行为修养

茶艺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姿态,包括几个方面。

1、个人的坐姿、走姿,要显得文雅、端庄、稳重,大方得体。

2、茶艺操作技艺显得高雅、文明、卫生,为高尚的艺术姿态,并且彬彬有礼。如执拿茶具、冲点、斟茶等。

3、品茶的礼貌,接茶要三个手指文雅地端杯,细闻幽香,慢慢地品尝滋味,何等高尚。

所有这些,都直接地体现个人的行为修养,是艺术的修养、艺术的追求。

二、茶艺过程与行为修养

茶艺的整个过程,同样是艺术的体现。品茶过程有节奏地一步接一步地开展,动作优美,形式艺术化地完成。可见,茶艺过程正是个人的行为艺术修炼过程。

三、茶艺精神与内在艺术修养

品茶表达于艺术形式,感受现于精神意境。品饮茶过程引发的精神意境可划分不同层次,我就个人的理解,提出把精神层面划分为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及其含义列表如下:

第一层和和睦相处,和好,以茶联谊相处层次

第二层敬尊敬长辈,敬重他人,以茶为礼礼貌层次

第三层雅雅志,雅量,雅观,以茶修养修养层次

第四层明明理,明达,以茶悟理理性层次

本文《茶艺之艺术品茶体现修养》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中华功夫茶艺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中华功夫茶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功夫茶艺

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功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功夫茶的程序和规划是:恭请上座、焚香静气、风和日丽、嘉叶酬宾、岩泉初沸、盂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壶初倾、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细啜甘莹、三斟石乳、领悟神韵。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40厘米;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6~7厘米,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10厘米;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3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嘉宾,自己最末。

探索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


饮茶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茶是一种文化,每个地方的茶风和文风是相同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吧。

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也称为潮州工夫茶,起源于明代,不仅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汉族饮茶习俗,也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在当地十分普遍,不分雅俗,均以茶会友。

特点

潮汕功夫茶,最大的特点是: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及以茶寄情。泡饮潮汕功夫茶,一般选用半发酵的乌龙茶、铁观音等,相对来说,潮汕功夫茶,更讲究的是茶具器皿。

茶具

潮汕功夫茶,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必须精细、小巧,质量上乘,如若一套工艺品,这是体现潮州功夫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潮汕功夫茶的茶壶,多选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茶壶宜小,茶杯也宜小宜浅。

烹法

潮汕功夫茶之功夫,在于茶的烹法。具备好的茶具、茶叶,没有进行恰当的烹法,等于全功尽废。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步骤分别为: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通称“十法”。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也可以分述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品饮

潮汕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需要小杯小杯地品味,意在品味茶的香味,以茶叙情。此外,潮州工夫茶最讲究的是品茶的礼节,泡好茶之后,主客会先请长者、贵宾先尝,闻茶之香,细尝茶味。潮汕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是中国传统的“茶道”礼仪。

以上是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相关内容介绍,朋友相聚,知己相逢,不妨一同品一品潮汕功夫茶,说不定能品味出另一番味道哦。

茶艺礼仪:茶艺师教你奉茶的技巧


想了解《茶艺礼仪:茶艺师教你奉茶的技巧》知识吗,丰富的《茶艺礼仪:茶艺师教你奉茶的技巧》内容等你来看!

我们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礼法,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也应该是这样,这样一杯滚烫的茶汤,让客人从何下手呢。你知道客人到来之后,茶水倒几分满才最合适?

清洗茶具

首先,茶具要清洁

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茶水适量

其次,茶水要适量

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端茶要得法

再次,端茶要得法

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请试想,让客人的嘴舐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吗?

添茶

最后,添茶

如果客人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本文《茶艺礼仪:茶艺师教你奉茶的技巧》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功夫茶艺程序介绍


茶艺程序介绍

第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功夫茶具

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祥和,肃穆,无比温馨的气氛。希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旷神怡,也但愿你的心会伴随着这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开屏

叶嘉酬宾

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我们借助孔雀开屏这道程序,向嘉宾介绍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叶嘉”是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第三道:大彬沐淋,乌龙入宫

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他所制作的紫砂壶被后代茶人叹为观止,视为至宝,所以后人都把名贵的紫砂壶称为大彬壶。大彬沐淋,就是用开水浇烫茶壶,其目的是洗壶并提高壶温。

潮汕功夫茶:三只茶杯的规矩文化


在传统的潮汕功夫茶中,无论几个人,只用三个杯是“铁律”。潮汕当地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一个人喝茶,一杯杯地喝;四个人喝茶,三人喝完烫了杯子冲第二道再给第四个人喝,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尊重与信任。所谓“三口成品”,对传统的一种坚持,就是一种传承。

传统功夫茶使用盛水的茶盘,属于湿泡法,今天,杯小茶给大家展示一套更为简洁的干泡功夫茶席设计。因潮汕功夫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文人也偏爱如此传统的泡茶方式,茶友们也不妨试一试。功夫茶讲究“壶必孟臣,杯必若琛”,孟臣紫砂可以助茶性,又小又薄的若琛杯品茶更显滋味。

干泡法需使用壶承,三只小杯则用另一只浅盘盛放。佐以茶荷、盖置,根据茶具的颜色选择深浅不一的两块棕色茶席叠加,一席简约的功夫干泡茶席就布置好了。泡茶前先温杯洁具,烫杯可使用茶夹辅助,以防烫手。地道的功夫茶,考验的就是开水滚杯的技术了。将一只杯子在另一只倒入开水的杯子里快速滚动,能将杯子口沿部分和里里外外全部温热。

茶叶使用潮州本地所产的凤凰单丛,平滑的茶荷,即使不需要茶匙也可以将茶叶顺利置入茶壶。减少茶具的使用,泡茶流程更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因为单丛茶条索较粗大,且老茶客好重口味,一般来说,茶叶要满出来才够味。注入沸水后,盖上壶盖并在壶外继续浇淋沸水。随即出汤,因不使用公道杯,为使三杯茶汤浓度均匀,必须边转圈边出汤,所谓“关公巡城”。

避免影响下一道茶的味道,需要在三只杯子上轻点把壶中的茶汤都滴尽,所谓“韩信点兵”。功夫茶与普通茶泡茶流程有所不同,茶席的摆放自然也是特别的。下次泡单丛或岩茶的时候,不妨摆放这样一个茶席,喝起来也会别有一番滋味。

一个合格的茶艺师,应具备的茶艺茶道礼仪修养


中国茶艺茶道礼仪非常讲究。下面我们一起了解。

一、容貌

人的容貌可谓“天生丽质难自弃”,但茶艺更看重的是气质,所以表演者应适当修饰仪表。着装仪容,整洁大方即可。女性可稍施淡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有失分寸。行为举止适宜得体,以神、情、技动人。整个人精神气以自信、灵动为好。

二、姿态

姿态是身体呈现的样子。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角度来看,人们推崇姿态的美高于容貌之美。古典诗词文献中形容一位绝代佳人,用“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句子,顾即顾盼,是好秋波一转的样子。或者说某一女子有林下之风,就是指她的风姿迷人,不带一丝烟火气。茶艺表演中的姿态也比容貌重要,需要从坐、立、跪、行等几种基本姿势练起。

1、坐姿

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必须端坐中央,使身体重心居中,否则会因坐在边沿使椅(凳)子翻倒而失态;双腿膝盖至脚踝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敛,舌抵下颚,鼻尖对肚脐;女性双手搭放在双腿中间,左手放在右手上,男性双手可分搭于左右两腿侧上方。全身放松,思想安定、集中,姿态自然、美观,切忌两腿分开或翘二郎腿还不停抖动、双手搓动或交叉放于胸前、弯腰弓背、低头等。如果是作为客人,也应采取上述坐姿。若被让坐在沙发上,由于沙发离地较低,端坐使人不适,则女性可正坐,两腿并拢偏向一侧斜伸(坐一段时间累了可换另一侧),双手仍搭在两退中间;男性可将双手搭在扶手上,两腿可架成二郎腿但不能抖动,且双脚下垂,不能将一腿横搁在另一腿上。

2、跪姿

在进行茶道表演的国际交流时,日本和韩国习惯采取席地而坐的方式,另外如举行无我茶会时也用此种座席。对于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南方人极不习惯,因此特别要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免动作失误,有伤大雅。

(1)跪坐:日本人称之为“正坐”。即双膝跪于座垫上,双脚背相搭着地,臀部坐在双脚上,腰挺直,双肩放松,向下微收,舌抵上颚,双手搭放于前,女性左手在下,男性反之。

(2)盘腿坐:男性除正坐外,可以盘腿坐,将双腿向内屈伸相盘,双手分搭于两膝,其他姿势同跪坐。

(3)单腿跪蹲:右膝与着地的脚呈直角相屈,右膝盖着地,脚尖点地,其余姿势同跪坐。客人坐的桌椅较矮或跪坐、盘腿坐时,主人奉茶则用此姿势。也可视桌椅的高度,采用单腿半蹲式,即左脚向前跨一步,膝微屈,右膝屈于左脚小腿肚上。

3、站姿

在单人负责一种花色品种冲泡时,因要多次离席,让客人观看茶样、奉茶、奉点等,忽坐忽站不甚方便,或者桌子较高,下坐操作不便,均可采用站式表演。另外,无论用哪种姿态,出场后,都得先站立后再过渡到坐或跪等姿态,因此,站姿好比是舞台上的亮相,十分重要。站姿应该双脚并拢,身体挺直,头上顶下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女性双手虎口交叉(右手在左手上),置于胸前。男性双脚呈外八字微分开,身体挺直,头上顶上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双手交叉(左手在右手上),置于小腹部。

4、行姿

女性为显得温文尔雅,可以将双手虎口相交叉,右手搭在左手上,提放于胸前,以站姿作为准备。行走时移动双腿,跨步脚印为一直线,上身不可扭动摇摆,保持平稳,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收,两眼平视。男性以站姿为准备,行走时双臂随腿的移动可以身体两侧自由摆动,余同女性姿势。转弯时,向右转则右脚先行,反之亦然。出脚不对时可原地多走一步,待调整好后再直角转弯。如果到达客人面前为侧身状态,需转身,正面与客人相对,跨前两步进行各种茶道动作,当要回身走时,应面对客人先退后两步,再侧身转弯,以示对客人尊敬。

三、风度

泛指美好的举止姿态。在茶道活动中,各种动作均要求有美好的举止,评判一位茶道表演者的风度良莠,主要看其动作的协调性。在“姿态”一节中所述的各种姿态,实际都是采用静气功和太级拳的准备姿势,目的是为人体吐纳自如,真气运行,经络贯通,气血内调,势动于外,心、眼、手、身相随,意气相合,泡茶才能进入“修身养性”的境地。茶道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圆活、柔和、连贯,而动作之间又要有起伏、虚实、节奏,使观者深深体会其中的韵味。养成自己美好的举止姿态,可参加各种形体训练、打太极拳、跳民族舞、做健美操、练静气功等等。

四、礼节

心灵美所包含的内心、精神、思想等均可从恭敬的言语和动作中体现出来。表示尊敬的形式(礼节)和仪式即为礼仪,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茶道活动中。宾主之间互敬互重,美观和谐。

1、鞠躬礼

茶道表演开始和结束,主客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1)站式鞠躬:“真礼”以站姿为预备,然后将相搭的两手渐渐分开,贴着两大腿下滑,手指尖触至膝盖上沿为止,同时上半身由腰部起倾斜,头、背与腿呈近90°的弓形(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略作停顿,表示对对方真诚的敬意,然后,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对对方连绵不断的敬意,同时手沿脚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鞠躬要与呼吸相配合,弯腰下倾时作吐气,身直起时作吸气,使人体背中线的督脉和脑中线的任脉进行小周天的循环。行礼时的速度要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以免尴尬。“行礼”要领与“真礼”同,仅双手至大腿中部即行,头、背与腿约呈120°的弓形。“草礼”只需将身体向前稍作倾斜,两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头、背与腿约呈150°的弓形,余同“真礼”。

(2)坐式鞠躬: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凳)上的,则客人用坐式答礼。“真礼”以坐姿为准备,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但头、颈与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顿,慢慢将上身直起,恢复坐姿。“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礼”。“草礼”只将两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3)跪式鞠躬:“真礼”以跪坐姿为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相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间只剩一个拳头的空档(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身体呈45°前倾,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同样行礼时动作要与呼吸相配,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速度与他人保持一致。“行礼”方法与“真礼”相似,但两手仅前半掌着地(第二手指关节以上着地即可),身体约呈55°前倾;行“草礼”时仅两手手指着地,身体约呈65°前倾。

2、伸掌礼

这是茶道表演中用得最多的示意礼。当主泡与助泡之间协同配合时,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种物品时都简用此礼,表示的意思为:“请”和“谢谢”。当两人相对时,可伸右手掌对答表示,若侧对时,右侧方伸右掌,左侧方伸左掌对答表示。伸掌姿势就是:四指并拢,虎口分开,手掌略向内凹,侧斜之掌伸于敬奉的物品旁,同时欠身点头,动作要一气呵成。

3、寓意礼

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的礼节。如最常见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针方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来!来!”的意思,欢迎客人来观看,若相反方向操作,则表示挥手“去!去!去!”的意思。另外,有时请客人选点茶,有“主随客愿”之敬意;有杯柄的茶杯在奉茶时要将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面,所敬茶点要考虑取食方便。总之,应处处从方便别人考虑,这一方面的礼仪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和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