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爱茶茶人乾隆王帝

发布时间 : 2019-11-28
六茶茶业 著名的乌龙茶 乌龙茶茶叶

六茶茶业。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著名爱茶茶人乾隆王帝”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著名爱茶茶人乾隆王帝”相关知识!

清高宗弘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

在位当政60年,终年88岁,这一寿龄即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的诗句。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的,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的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乾隆在茶事中,以帝王之尊,穷奢极欲,备求精工,什么排场都可以做得到。他首倡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豪华隆重,极为讲究。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他还规定,凡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于极为重视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

乾隆不但品茶,还别出心裁地评水。茶圣陆羽在他的专著《茶经》中曾把煮茶用水分为20等,其中无锡惠泉名列第二。乾隆则用银斗测水,把天下奇水一一注入量斗,以轻者为佳,重者为次,评定了名位座次,并赐北京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镇江的冷泉为“天下第二泉”,无锡的惠泉为“天下第三泉”。乾隆嗜茶如命,到了晚年,更是到了病茶的地步。

乾隆晚年退位后,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88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当然他身为皇帝,使用的延年益寿之术肯定很多,喝茶是他的养生之一法。中国古代的许多防老术效果并不好,一些“丹药”之类更是弊多益少,唯有饮茶可能是唯一能够长年不厌、裨益多多的嗜好。

茶经网扩展阅读

古代著名茶人李渔介绍


李渔(1611—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在李渔的作品中,对茶事有多方面的表现。

《明珠记·煎茶》的剧情中,三十多名宫女去皇陵祭扫,途经长乐驿。这个驿站的驿官叫王仙客,听说他的未婚妻亦在其中,便乔装打扮,化装成煎茶女子,打探消息。王仙客坐拥茶炉煎茶,待机而行,恰逢其未婚妻要吃茶,他便趁机而得到了会面。在其中,煎茶和吃茶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茶,成了促进王仙客和其未婚妻情感的重要媒介。

李渔小说《夺锦楼》第一回“生二女连吃四家茶,娶双妻反合孤鸾命”。说的是渔行老板钱小江与妻子边氏有两个极为标致的女儿,可是夫妻俩却像仇敌一般。钱小江要把女儿许人,专断独行,边氏要招女婿,又不与丈夫通气。两人各自瞒天过海,导致两个女儿吃了四家的“茶”。“吃茶”,就是指女子受了聘礼。明代开始,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吃了“茶”,就算是定了亲。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述了不少的品茶经验。其卷四“居室部”中有“茶具”一节,专讲茶具的选择和茶的贮藏。他认为泡茶器具中阳羡砂壶最妙,但对当时人们过于宝爱紫砂壶而使之脱离了茶饮,则大不以为然。他认为:“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

他对茶壶的形制与实用的关系,做过仔细的研究:

“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幽便可忧,再幽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即有时闭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

李渔论饮茶,讲求艺术与实用的统一,他的记载和论述,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

乾隆帝不可一日无茶 更是嗜茶如命


说起乾隆皇帝,自然就会使人联想到他三下江南的故事,但人们却很少清楚乾隆皇帝和茶还曾结下过不解之缘。

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品尝了各种名茶,如杭州的“西湖龙井”,湖南的“君山银针”,福建的“大红袍”等。乾隆曾作过一首《观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皇帝还是一个品茗行家,他不但讲究饮名茶和饮茶器具,而且还非常重视沏茶的水质。传说他当年在杭州品尝龙井茶,沏茶的水就取自盛产龙井的狮子峰山下的狮子泉。

为了品评天下名泉水质的优劣,乾隆皇帝回京后叫人用银斗量各地名泉的轻重,因而命名天下三泉:北京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镇江金山寺泉水为“天下第二泉”;无锡惠泉为“天下第三泉”。

除了这些名泉外,乾隆皇帝还广饮天下名泉,桂林南溪山有一眼白龙泉,水质优良,清冽甘美。《峤南琐记》载有“桂泉多可饮,而白龙为最”之说,据说用白龙泉泡茶,揭开碗盖随着热气上升会蒸腾起一条隐约可见的白龙,于是乾隆皇帝下圣旨,派人马不停蹄地直奔白龙泉取水。当地人知道白龙泉为乾隆皇帝泡过茶,就把这白龙泉改称为“贡泉”了。

乾隆皇帝晚年更是嗜茶如命,在他85岁退位前夕,有一位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皇帝听了自然受用,哈哈而笑,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退位后住幽雅安静的北海镜清斋,在这个亭榭楼阁、小桥流水的花园内专设“焙茶坞”,每天悠闲品茗,安度晚年。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乾隆皇帝活了88岁,可以算作中国历代帝王中的寿魁,这与他平生爱好饮茶品茗或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古以来,文人都是爱茶人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自古以来,文人都是爱茶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古以来,文人都是爱茶人。甚至有专家研究说,茶叶在古代的政治、人文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茶叶于文人,不仅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更是惆怅时的必备之物。

李清照是我们都熟悉的婉约派女词人,她的词作广为传唱。她与赵明诚的爱情故事更是得到古人与今人的羡慕。在嫁给赵明诚之后,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精神生活却很充实,常常一起作诗,喝茶,享受生活的乐趣。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续》中曾追述到,“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余秋雨先生喜欢普洱茶,他认为,普洱茶在陈酽、透润的基调下变幻无穷,而且,每种重要的变换都会进入茶客的感觉记忆,慢慢聚集成一个安静的“心理仓贮”。

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陆游在其所作的诗作中,茶是常见的意象。茶既是排解忧愁之物,又是用来度过闲暇时间的伴友。

文人爱茶,文人饮茶,让人看到茶是一种难得的平易近人的雅物。不仅普通人喜欢喝茶,人文也喜欢,不知不觉间一股情在内心激荡,或许是以茶与文人相互激荡的欣喜吧。

关于本文《自古以来,文人都是爱茶人》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中国著名茶人汪士慎介绍


汪士慎(1686—1759年)为“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又有士峰、甘泉山人、甘泉寄樵、成果里人、晚春老人、溪东外史等别署,汪士慎是一位艺术天分较高的人,于诗、书、画、印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汪士慎自称有“茶癖”,他把嗜茶、爱梅、赋诗、绘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他诗、书、画艺术淡雅秀逸的风格而在清代的艺坛上独树一帜。他爱茶、品茶、咏茶,与茶结缘,视茶为友,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在《巢林集》中,咏茶诗即有二十多首。诗文挚友中与其同嗜者大有人在,友人高西唐为画“啜饮小像”一副,茶友陈章题赞画:“好梅而人清,嗜茶而诗苦,惟清与苦,实渍肺腑。”同好金农,诗书往还,送他雅号“茶仙”。

著名书画家管希宁亦是嗜茶者,二人交往甚密,相聚同饮同吟,称为快事。一次过寒木山房,管携惠泉水至,汪士慎大喜过望,忙开炉煮茶共品,并赋诗记其感事:“高斋净秋宇,隔院来幽人。携将惠泉水,共试家园春。泠泠若空盎,瑟瑟浮香尘。一盏复一盏,飘然轻我身。”惠泉水煮家园春,好水烹名茶,泠泠瑟瑟,饮之不觉陶然矣,传为茶事佳话。

乾隆十一年(1746年)正月,汪士慎与管幼孚等同登文峰塔览胜,管乘兴写生《文峰塔院图》一幅,士慎题诗画上,以记其胜。不久,管在自家的幼孚斋中约请巢林品赏泾县山涯之绝品香茶。论诗品画、烹茶对饮,其情深深,其乐融融;那种“共向幽窗吸白云”,顿觉“六腑皆芳芬”的兴致浓厚极了!汪士慎因以隶书题七言长诗成幅,记其兴曰:“不知泾邑山之涯,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客忘返。”诗中赞美了泾县老山深处的春茶嫩芽细叶似雀舌,芳馨可比龙山春,其色瑟瑟如碧玉。加之蒸焙工夫好,在宣州诸茶中堪称“绝伦”之品,饮之使人五脏六腑都感芳香,竟流连忘返了,表现出二人从采制到饮尝及品评的深厚情致。

汪士慎一世清苦。但其煮茶极其讲究,用山泉、雪水(落在花枝上的雪收集在瓮中备用)、花须水(花瓣上的露水)煮茶。厉鄂有诗一首道出了汪士慎一生的风貌品格:

先生爱梅兼爱茶,

啖茶日日写梅花。

要将胸中清苦味,

吐作纸上冰霜桠。

明代著名茶人茶诗名人朱权介绍


朱权(1378—1448年),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晚号仙。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宁王。谥献,故称宁献王。曾奉敕辑《通鉴博论》,撰有《家训》、《宁国仪范》、《汉唐秘史》、《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十种著作。

《茶谱》所署“仙”,故推论作于晚年,即在宣德四年(1429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万国鼎定其为约在1440年。

全书约2000字,除绪论外,下分十六则,即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其绪论中言:“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标意甚明,书中所述也多有独创。

朱棣夺得政权后,将朱权改封南昌。从此朱权隐居南方,深知韬晦,托志释老,以茶明志,鼓琴读书,不问世事。用他在《茶谱》中的话说,就是“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养之道矣”,又说“凡鸾俦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表明他饮茶并非只是浅尝于茶本身,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朱权对茶的饮品方式进行了探索,改革了传统的品饮方式和茶具,提倡从简行事,开清饮风气之先,为后世立生一整套简便新颖的烹饮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团茶“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顺其自然之性。朱权构想了一些行茶的仪式,如设案焚香,既净化空气,也是净化精神,寄寓通灵天地之意。他还创造了古来无有的“茶灶”,此乃受丹神鼎之启发。茶灶以藤包扎,后来改用竹包扎,明人称为“苦节君”,寓逆境守节之意。朱权的品饮艺术,后经盛、顾元庆等人的多次改进,形成了一套简便新颖的茶叶烹饮方式,于后世影响深远。自此,茶的饮法逐渐变成如今直接用沸水冲泡的形式。

乾隆与茶


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这一寿龄既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

乾隆十六年,即1725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乾隆在茶事中,以帝王之尊,穷奢极欲,倍求精工,什么排场都可以做得到。他首倡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豪华隆重,极为讲究。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他还规定,凡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于极为重视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的,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乾隆六十年(1796年,他是在这一年让位的)举行的千叟宴,设宴八百桌,被誉为“万古未有之盛法”。与宴者三千零五十六人,赋诗三千余首,参宴者肯定都是当时的非一般人,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名章佳句。对品茶鉴水,乾隆独有所好。他品尝洞庭中产的“君山银针”后赞誉不绝,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他还赐名福建安溪为“铁观音”,从此安溪茶声名大振,至今不衰。

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八十八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当然他身为皇帝,使用的延年益寿之术肯定很多,喝茶是他养生之一法。

中国古代的许多防老术效果并不好,一些“丹药”之类更是弊多益少,唯有饮茶可能是唯一能够长年不厌、裨益多多的嗜好。

王禹偁《茶园十二韵》贡茶茶诗鉴赏


【茶园十二韵】

勤王修岁贡,晚驾过郊原。

蔽芾余千本,青葱共一园。

芽新撑老叶,土软迸深根。

舌小侔黄雀,毛狞摘绿猿。

出蒸香更别,入焙火微温。

采近桐华节,生无谷雨痕。

缄縢防远道,进献趁头番。

待破华胥梦,先经阊阖门。

汲泉鸣玉甃,开宴压瑶罇。

茂育知天意,甄收荷主恩。

沃心同直谏,苦口类嘉言。

未复金銮诏,年年奉至尊。

【释义】

蔽芾(fèi),幼小貌。《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侔(móu),相等。 桐华节,指清明节。

华(huá)胥梦,泛指入梦。

阊阖(chānghé)门,天门。 甃(zhòu),井壁。

【详解】

王禹偁曾任贡茶督造。此诗描绘茶园景象,以及身为采贡官勤修岁贡的情景。

王禹偁《龙凤茶》赞美普洱茶茶诗鉴赏


王禹偁(chēng)(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家世务农,出身清寒。29岁中进士,曾为右拾遗、左司谏等职。在朝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龙凤茶】

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

烹处岂期商岭外,碾时空想建溪春。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似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释义】

龙凤茶,宋代多制团茶,有专为进贡而制的茶饼,上印龙凤花纹,称“龙凤团”,最为名贵。建溪,宋代贡茶主要产地之一是福建建溪的北苑,北苑贡茶多至四千余色,年贡47100多斤。九畹(wān)芳兰,典出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畹,十二亩。

【详解】

此诗又题名《普洱茶诗》,它热烈地赞美普洱茶浓郁的香气和赏心悦目的形状,自己都舍不得喝,要用以供养白头双亲,表现出诗人对普洱茶的珍视。普洱茶产地多集中在云南思茅和西双版纳,这里素有“六大茶山”之称,即易武、倚帮、悠乐、曼洒、曼庄和革登。普洱是茶叶集散地,故名。普洱茶区地处亚热带,不仅土地肥厚、疏松,而且终年湿润,云雾弥漫,全年有雾日达到140~180天,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茶树四季都能发芽,采茶期很长,可从2月上旬采摘到11月下旬。普洱茶采自优良的云南大叶种,它发芽早,白毫多,芽肥叶壮,生长期又长,产量高,质量好。其制作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和后熟几道工序,制成普洱散形茶,再经蒸压,成为形态各异、名称不同的普洱紧压茶,呈碗形的叫“普洱沱茶”,长方形的称“普洱砖茶”,饼形的叫“七子饼茶”。各种普洱茶外形端正匀整,叶底红褐色。普洱茶可解渴、提神,长期饮用对治疗痢疾、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含量有明显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