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茶人袁枚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1-28
清代茶叶 介绍白茶 茶叶介绍

清代茶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清代诗人茶人袁枚介绍”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24岁中进士。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致力为文,著述颇丰,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随园食单》……其中《随园食单》是一部有系统的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著作,全书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杂素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14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单”一篇,此篇对于南北名茶均有所评述,此外还记载着不少茶制食品,颇有特色。其中有一种“面茶”,即是将面用粗茶汁去熬煮后,再加上芝麻酱、牛乳等作料,面中散发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经过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色火红,肉质鲜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一个对茶、对饮食有相当研究的人。

65岁以后,袁枚开始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如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尝遍各地名茶,并且将它一一记载下来。他描写常州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说:“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评述。

此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然……”描写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彷佛进入茶世界。《湖上杂事诗》:“烟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描写身着红布裙的采茶姑娘在“万片绿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渔梁道上作》:“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可知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万壑、山涧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叶文化”,可看出他对茶的钟爱程度。

袁枚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浓苦,有如喝药”,因此他向来不喜欢武夷茶,但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他游武夷山,来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对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观。他在《随园食单·茶酒单》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这位茶叶专家从所用的茶壶、茶具到饮茶的步骤、感觉与武夷茶的特色均作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一杯好茶的确能涤净尘虑,抚平烦躁。

袁枚认为,除了有好茶必须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长久,而要泡出一壶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对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门极重要的学问。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叙:“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他以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产的茶为天下第一。

接着他继续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可说是研究得相当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独到的妙法:“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

袁枚不愿在官场上争逐名利,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无羁无绊,优游自在,故而能活到82岁高寿。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人陆羽介绍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东园先生、茶山御使,世称陆文学。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陆羽自幼得其教诲。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茶艺之术。不过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五载(746年),李齐物到竟陵为太守,成为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一次宴会中陆羽随伶人作戏,为李齐物所赏识,遂助其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和李齐物一样十分爱惜人才,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并赠以“白颅乌”(白头黑身的大牛)和“文槐书函”。崔国辅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22岁时陆羽离家远游,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他游历了宏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辗转大巴山,一口气踏访了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等八州。唐上元初年(760年),游览了湘、皖、苏、浙等十数州群后,于次年到达盛产名茶的湖州,在风景秀丽的苕溪结庐隐居,潜心研究茶事,阖门著述《茶经》。

《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宋陈师道为《茶经》作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除在《茶经》中全面叙述茶区分布和对茶叶品质高下的评价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不少典籍中还记载了陆羽品茶鉴水的神奇传说。《新唐书·列传》中有《陆羽传》。

唐大历八年(773年),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经皎然荐引,陆羽拜会颜公之后,即成刺史的座上客。颜真卿看到江南人才众多,于是就发起重修《韵海镜源》的盛举,约陆羽等数十人共同编纂。陆羽接受邀请,参与编辑,趁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全部著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封建社会,研究经学文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中国儒家学说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古代茶人“卢仝”介绍


卢仝(约795—835年)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

卢仝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而他不愿仕进,均不就。曾作《月食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韩愈称赞(时韩愈为河南令)。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 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济源县志》载: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山上还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

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如今在河南济源思礼村东口一碑亭里,还竖有“卢仝故里”碑。碑身正中有“卢仝故里”四个榜书大字,是清朝广东道监察御史刘迈园所题,两侧是“贤才工诗与日月同辉,德泽润野使荟草争妍。”

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已经演变成茶道,因此卢仝在日本久负盛名。在抗日战争时期,“卢仝故里”碑曾震慑了日本鬼子,使全村免受涂炭。据说当年有一天,日本鬼子从南门进了村,一路烧杀抢掳还杀害了三位村民。不久,又一队鬼子兵从村外向村东门走来,准备再次进村抢掠。奇怪的是,当他们走到“卢仝故里”碑前却停下了,领头的鬼子军官端详了一番石碑上的字迹之后,竟弯腰向石碑鞠了三个躬,然后带领鬼子兵匆匆离去,村子因此免去了一场灾祸。这个故事让人心生感动,卢仝温和但强大的力量,竟能在千年之后化解战争,使凶残的侵略者躬身而退。

茶人吴觉农介绍


吴觉农(1897—1989年),原名荣堂,后更名“觉农”,曾用笔名有咏唐、池尹天、施克刚等,浙江上虞人。 就像他更名“觉农”一样,为了祖国的农业,特别是茶业,吴觉农先生奋斗了一生。

他早年在浙江省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浙江农业大学前身)就读时,对茶叶发生兴趣。1916年农校毕业后,留校做了三年助教。1919年考取了由浙江省教育厅招收的去日本研究茶叶专业的官费留学生,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茶业试验场学习。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吴觉农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一文,以足够的事实,论证了茶树原产于中国。

抗战胜利后,吴觉农回到上海,与朋友一起经营出口茶叶,同时推行机械制茶,从台湾购来一套茶叶精制机械,在杭州办起了之江制茶厂。

1949年5月,吴觉农在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成立茶叶专业公司的建议。得到支持后,他积极筹备,亲自兼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迅速签订对外贸合同,组织收购和加工茶叶,大力订制制茶机械,在各主要茶区相继建立各种类型的机制茶厂,为茶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吴觉农认为,振兴茶业,必须造就大量高等专业科技人才。1939年他在香港时就和复旦大学商议开办茶叶系科,1940年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系科在重庆创建。1941年,他又率一批青年人,从重庆来到福建武夷山,办起了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他亲任所长。

吴觉农还十分注重茶叶史料的搜集和研究,20世纪40年代他组织中国茶叶研究社集体翻译出版了美国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20世纪60年代起相继发表了《湖南茶业史话》、《四川茶业史话》,1979年起,历时五年,主持编写了《茶经述评》,后来又出版了《地方志茶叶史料》一书。

吴觉农先生为中国茶叶事业奋斗了一生。陆定一在《茶经述评》序言中对吴觉农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吴觉农先生毕生从事茶事,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态度严谨,目光远大,刚直不阿。如果陆羽是‘茶神’,那么说吴觉农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

古代著名茶人李渔介绍


李渔(1611—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在李渔的作品中,对茶事有多方面的表现。

《明珠记·煎茶》的剧情中,三十多名宫女去皇陵祭扫,途经长乐驿。这个驿站的驿官叫王仙客,听说他的未婚妻亦在其中,便乔装打扮,化装成煎茶女子,打探消息。王仙客坐拥茶炉煎茶,待机而行,恰逢其未婚妻要吃茶,他便趁机而得到了会面。在其中,煎茶和吃茶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茶,成了促进王仙客和其未婚妻情感的重要媒介。

李渔小说《夺锦楼》第一回“生二女连吃四家茶,娶双妻反合孤鸾命”。说的是渔行老板钱小江与妻子边氏有两个极为标致的女儿,可是夫妻俩却像仇敌一般。钱小江要把女儿许人,专断独行,边氏要招女婿,又不与丈夫通气。两人各自瞒天过海,导致两个女儿吃了四家的“茶”。“吃茶”,就是指女子受了聘礼。明代开始,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吃了“茶”,就算是定了亲。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述了不少的品茶经验。其卷四“居室部”中有“茶具”一节,专讲茶具的选择和茶的贮藏。他认为泡茶器具中阳羡砂壶最妙,但对当时人们过于宝爱紫砂壶而使之脱离了茶饮,则大不以为然。他认为:“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

他对茶壶的形制与实用的关系,做过仔细的研究:

“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幽便可忧,再幽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即有时闭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

李渔论饮茶,讲求艺术与实用的统一,他的记载和论述,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

唐代诗人李白与茶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因喜欢饮酒故有“酒仙”之称,此外,还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除了饮酒作诗夕卜,李白也是饮茶和茶文化的爱好者,其所作名诗:“生怕芳茸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夜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尤如茗茶之芳润,千古留香。

李白天宝三年(公元744〉,在金陵偶与族侄僧人中浮相遇,其侄赠诗与仙人掌茶,李白即以-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作为答谢。在唐代众多诗歌中,这是一首早期的咏茶诗,为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留下了-段极其宝贵的资料。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诗中写道: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名仙鼠。千岁以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生长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侄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示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有青莲居士李白也。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月日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息。根柯洒芳津,采服润滑肌。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红崖夜。举世未见之,此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此诗是一首咏茶名作,字里行间无不赞美饮茶之妙处。李白在诗中极其生动地描写了仙人掌茶的独特之处。前四句写景,得天独厚;后八句写茶,好的生长环境培养了其上乘的品质;最后八句写情,并抒怀。李自获得仙人掌茶十分开心,在序文中写道,以后的髙僧大隐能够知道这种茶,就是由于中孚居士和李白本人啊!

据悉,名闻遐迩的仙人掌茶是-种佛茶,而出产该茶的玉泉山早在战国时代就被誉为“三楚名山”,此山山势巍峨,磅礴壮观。这里空中云雾弥漫,地下乳窟暗生,山麓右侧有-清泉喷涌而出,清澈晶莹,名曰“珍珠泉”。泉边的玉泉寺是中国佛教的着名寺院之-,早在隋代开皇年间由智者国师等创建,也是天台宗的重要祖庭和禅师北宗神秀大师传禅的专用道场,与江苏南京的栖霞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山东长清的灵岩寺并称为“天下四绝”。此外,玉泉寺还是关公信仰的发源地,传说当年智者大师驻锡时,关公显灵,向大师乞求归戒。由此,关公则成为保护伽蓝。护正祛邪的护法神,有时又被尊为“武财神”。至今,玉泉寺附近还有显烈祠等相关古迹。

文前提及到玉泉寺内这位中孚禅师是李白的宗侄,他既通佛理又喜欢饮茶,常年在乳窟中采茶后制成仙人掌茶,以茶供佛,并招待四方宾客。中孚禅师游金陵栖霞寺时偶遇李白,遂以仙人掌茶相赠,李白则以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作答,便有了以上的茶坛佳话。多年灾,李白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对于众多品种的茶也可谓是见多识广,但是他依然唯独对仙人掌茶特别青睐,足以证明仙人掌茶的不凡魅力所在。

清代官窑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岑岭。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肯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搪瓷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款字用笔有力、起笔见峰、住笔见顿、划多下拉、勾捺上剔,但团体布局不甚规整。

民窑款较为多样,有篆书堂名款,如玉堂佳器、继善堂、梓桑轩等,有各式花押款、伪托款。祭器多用干支纪年款。

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前期常见干支纪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本网资料库内有一对康熙青花杯,落款为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搪瓷彩器上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料款。其字体前期宽大,笔划粗重特立,顿捺显明。后期字体秀气,在详细写法上也有渺小区别,如: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少逆点。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第三横较长,且紧紧上靠,一竖较长。款字外饰有单圈、双圈、双正方框等。

康熙民窑款识更为多种多样,有图记款,如秋叶、角、爵、方胜、杂宝,还有寓意性图案,如一枝笔、银锭、如意组合为必(笔)、定(锭)、如意等。私家款如杏林春宴、北庆堂、良朋堂、若深收藏等。有光画双圈,不写字的双圈款。还有文章山斗之类的闲章款。仿前朝的依靠款,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官窑款重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从字体上分析,雍正款识由专人题写,所以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雷同。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重要用在仿均、炉均和茶叶末等器物上。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仅用于搪瓷彩瓷。

雍正细路民窑器大多数落各种堂名款,如正谊书屋、百一山房、澹宁堂、望吟阁等,一样平常民窑器款则复杂多样,如用灵芝、香炉、团花款、方块款、豆腐干款、四朵花款等。

乾隆朝瓷产量极大,官窑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款字一样平常以青花书写为主,但亦有抹红写款,在白瓷、茶叶末、珊瑚红等特别器物上每每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爱茶经网收集资料。

乾隆民窑款情势也极雄厚,堂名款和花押款多大体与正朝雷同,故鉴准时有肯定的难度。乾隆朝首次出现草记款。

乾隆朝款,字体最多,书写排列情势也最多,且官民窑款字体易混淆。一样平常来讲,官款比民款精、秀、细、润,而民窑款大都较为粗糙、草率,亦有仿宣德、成化款。

嘉庆官窑器一样平常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重要为青花、无栏框。亦有少量楷书款。粉彩器上常见抹红款。个别器物用刻划款。

民窑器中有六字篆字方款,亦有嘉庆年制四字款,大多十分草率,有的仅写半边字,还省减笔划,称为草记款,故十分难认。堂名款以行有恒堂、嘉荫堂制、植本堂等为多见。花押款除部分相沿乾隆时期的之外,新出现蝙蝠、桃子等款识。

道光官窑器一样平常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为主,也有抹红款及描金款。茶叶末、炉均釉等器物上则为六字刻款。个别粉彩器上偶见道光年制四字红地描金篆书款。道光时期落有堂名款的如退思堂制、山解竹主人造等,大多是精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读书的地方,后期也成为道光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故题有慎德堂制红款的道光朝瓷器应是道光皇帝的御用瓷此信息由爱茶经网收集资料。

民窑款器亦多有六字或四字纪年款,一样平常均不太规整,开始出现百结图记款。

咸丰及厥后的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再次鼓起楷书题款风气,大多为六字双行或六字三行大清年制款。款外均无圈框,字体工整,秀气修长,有青花、红彩、金彩、墨彩及刻款等情势。这临时期篆书款不多。其中光绪时署有大雅斋、寰宇一家春及长春同庆、永庆长春等款的官窑器最为细腻。

民窑款则多无定制,情势较多,同治时多有同治年制四字篆书戳记印款及抹红款。光绪时多伪托款,一样平常是康熙年制或若深收藏。

清代名茶


在清王朝近300年的历史中,除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外,还发展产生了乌龙茶。在这些茶类中有不少品质超群的茶叶品目,逐步形成了我国至今还继续保留着的传统名茶。

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祟安武夷山,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丛,产品统称奇种,是有名的乌龙茶。

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属烘青绿茶。

徽州松罗

又名琅源松罗,产于安徽休宁,属细嫩绿茶。

西湖龙井

产于浙江杭州,属扁形炒青绿茶。

普洱茶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集散地在普洱县。有普洱散茶与团茶、饼茶等,前者居绿茶,后者属后发酵黑茶。

闽红工夫红茶

产于福建省。

祁门红茶

产于安徽祁门一带,属工夫红茶。

婺源绿茶

产于江西婺源,属炒青眉茶。

洞庭碧螺春

产于江苏苏州太湖洞庭山,属炒青细嫩绿茶。

石亭豆绿

产于福建南安石亭,属炒青细嫩绿茶。

敬亭绿雪

产于安徽宣城,属细嫩绿茶。

涌溪火青

产于安徽泾县,属圆螺形细嫩绿茶。

六安瓜片

产于安徽六安,属单片形细嫩绿茶。

太平猴魁

产于安徽太平,属细嫩绿茶。

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属针形细嫩绿茶。

紫阳毛尖

产于陕西紫阳,属针形细嫩绿茶。

舒城兰花

产于安徽舒城,属舒展芽叶型细嫩绿茶。

老竹大方

产于安徽歙县,属扁芽形炒青细嫩绿茶。

泉岗辉白

产于浙江嵊县,属圆形炒青细嫩绿茶。

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属细嫩绿茶。

君山银针

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属针形黄芽茶。

安溪铁观音

产于福建安溪一带,属著名乌龙茶。

苍梧六堡茶

产于广酉苍梧六堡乡,属著名黑茶。

屯溪绿茶

产于安徽休宁一带,属优质炒青眉茶。

桂平西山茶

产于广西桂平西山,属细嫩绿茶。

南山白毛茶

产于广西横县南山,属炒青细嫩绿茶。

思施玉露

产于湖北恩施,属细嫩蒸青绿茶。

天尖

产于湖南安化,属细嫩芽茶。

政和白毫银针

产于福建政和,属白芽茶。

凤凰水仙

产于广东潮安,属乌龙茶。

闽北水仙

产于福建建阳和建瓯,属乌龙茶。

鹿苑茶

产于湖北远安,属细嫩黄茶。

青城山茶

沙坪条

以上产于四川灌县,属细嫩绿茶。

名山茶

雾钟茶

以上又名蒙顶茶,产于四川雅安、名山,属细嫩绿茶。

蛾眉白芽茶

产于四川娥眉山,属细嫩绿茶。

务川高树茶

产于贵州铜仁,属细嫩绿茶。

贵定云雾茶

产于贵州贵定,属细嫩绿茶。

湄潭眉尖茶

产于贵州湄潭,属细嫩绿茶。

严州苞茶

产于浙江建德,属细嫩绿茶。

莫干黄芽

产于浙江余杭,属细嫩绿茶。

富田岩顶

产于浙江富阳,属细嫩绿茶。

九曲红梅

产于浙江杭州,属细嫩工夫红茶。

温州黄汤

产于浙江温州平阳,属黄茶。

中国著名茶人汪士慎介绍


汪士慎(1686—1759年)为“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又有士峰、甘泉山人、甘泉寄樵、成果里人、晚春老人、溪东外史等别署,汪士慎是一位艺术天分较高的人,于诗、书、画、印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汪士慎自称有“茶癖”,他把嗜茶、爱梅、赋诗、绘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他诗、书、画艺术淡雅秀逸的风格而在清代的艺坛上独树一帜。他爱茶、品茶、咏茶,与茶结缘,视茶为友,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在《巢林集》中,咏茶诗即有二十多首。诗文挚友中与其同嗜者大有人在,友人高西唐为画“啜饮小像”一副,茶友陈章题赞画:“好梅而人清,嗜茶而诗苦,惟清与苦,实渍肺腑。”同好金农,诗书往还,送他雅号“茶仙”。

著名书画家管希宁亦是嗜茶者,二人交往甚密,相聚同饮同吟,称为快事。一次过寒木山房,管携惠泉水至,汪士慎大喜过望,忙开炉煮茶共品,并赋诗记其感事:“高斋净秋宇,隔院来幽人。携将惠泉水,共试家园春。泠泠若空盎,瑟瑟浮香尘。一盏复一盏,飘然轻我身。”惠泉水煮家园春,好水烹名茶,泠泠瑟瑟,饮之不觉陶然矣,传为茶事佳话。

乾隆十一年(1746年)正月,汪士慎与管幼孚等同登文峰塔览胜,管乘兴写生《文峰塔院图》一幅,士慎题诗画上,以记其胜。不久,管在自家的幼孚斋中约请巢林品赏泾县山涯之绝品香茶。论诗品画、烹茶对饮,其情深深,其乐融融;那种“共向幽窗吸白云”,顿觉“六腑皆芳芬”的兴致浓厚极了!汪士慎因以隶书题七言长诗成幅,记其兴曰:“不知泾邑山之涯,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客忘返。”诗中赞美了泾县老山深处的春茶嫩芽细叶似雀舌,芳馨可比龙山春,其色瑟瑟如碧玉。加之蒸焙工夫好,在宣州诸茶中堪称“绝伦”之品,饮之使人五脏六腑都感芳香,竟流连忘返了,表现出二人从采制到饮尝及品评的深厚情致。

汪士慎一世清苦。但其煮茶极其讲究,用山泉、雪水(落在花枝上的雪收集在瓮中备用)、花须水(花瓣上的露水)煮茶。厉鄂有诗一首道出了汪士慎一生的风貌品格:

先生爱梅兼爱茶,

啖茶日日写梅花。

要将胸中清苦味,

吐作纸上冰霜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