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敷《茶酒论》欣赏

发布时间 : 2019-11-28
绿茶敷眼睛 绿茶敷眼袋 敷绿茶后

绿茶敷眼睛。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王敷《茶酒论》欣赏”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酒论

窃见神农曾尝百草,五谷从此得分。轩辕制其衣服,流传教示后人。仓颉致(制)其文字,孔丘阐化儒因。不可从头细说,撮其枢要之陈。暂问茶之与酒,两个谁有功勋?阿谁即合卑小,阿谁即合称尊?今日各须立理,强者先(光)饰一门。

茶乃出来言曰: "诸人莫闹,听说些些。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号之作茶。贡五侯宅,奉帝王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自然尊贵,何用论夸!"

酒乃出来:"可笑词说!自古至今,茶贱酒贵。单(箪)醪投河,三军告醉。君王饮之,叫呼万岁,群臣饮之,赐卿无畏。和死定生,神明歆气。酒食向人,终无恶意。有酒有令,仁义礼智。自合称尊,何劳比类!"

茶为酒曰:"阿你不闻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蜀川(山)流(蒙)顶,其(登)山蓦岭。舒城太湖,买婢买奴。越郡余杭,金帛为囊。素紫天子,人间亦少。商客来求,舡车塞绍。据此踪由,阿谁合少?"

酒为茶曰: "阿你不闻道,剂(齐)酒干和,博锦博罗。蒲桃九酝,于身有润。玉酒琼浆,仙人杯觞。菊花竹叶,君王交接。中山赵母,甘甜美苦。一醉三年,流传今古。礼让乡闾,调和军府。阿你头恼(脑),不须干努。"

茶为酒曰: "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千劫万劫,诸佛相钦。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打却三盏已(以)后,令人只是罪深。"

酒为茶曰: "三文一缸,何年得富?酒通贵人,公卿所慕。曾道(遣)赵主弹琴,秦王击缶。不可把茶请歌,不可为茶交(教)舞。茶吃只是腰疼,多吃令人患肚。一日打却十杯,肠胀又同衙鼓。若也服之三年,养虾蟆得水病报。"

茶为酒曰: "我三十成名,束带巾栉。蓦海其(骑)江,来朝今(金)室。将到市廛,安排未毕。人来买之,钱财盈溢。言下便得富饶,不在明朝后日。阿你酒能昏乱,吃了多饶啾唧。街中罗织平人,脊上少须十七。"

酒为茶曰:"岂不见古人才子,吟诗尽道:渴来一盏,能养性命。又道:酒是消愁药。又道:酒能养贤。古人糟粕,今乃流传。茶贱三文五碗,酒贱盅半七文。致酒谢坐,礼让周旋。国家音乐,本为酒泉。终朝吃你茶水,敢动些些管弦!"

茶为酒曰:"阿你不见道:男儿十四五,莫与酒家亲。君不见生生(狌狌)鸟,为酒丧其身。阿你即道:茶吃发病,酒吃养贤。即见道有酒黄酒病,不见道有茶疯茶癫。阿阇世王为酒煞父害母,刘零为酒一死三年。吃了张眉竖眼,怒斗宣拳。状上只言粗豪酒醉,不曾有茶醉相言。不免求(囚)首杖子,本典索钱。大枷( )项,背上抛椽。便即烧香断酒,念佛求天,终生不吃,望免迍。"

两个政争人我,不知水在旁边。

水为茶酒曰:"阿你两个,何用忿忿?阿谁许你,各拟论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人生四大,地水火风。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人肠胃。茶片干吃,只粝(砺)破喉咙。万物须水,五谷之宗。上应干象,下顺吉凶。江河淮济,有我即通。亦能漂荡天地,亦能涸煞鱼龙。尧时九年灾迹,只缘我在其中。感得天下钦奉,万姓依从。由(犹)自不说能圣,两个何用争功?从今已(以)后,切须和同。酒让发富,茶坊不穷。长为兄弟,须得始终。若人读之一本,永世不害酒癫茶风(疯)。"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道法自然”的时令茶酒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这是我们江浙一带的端午节谚语。我总认为,很多传统习俗的产生不是没有缘由的,也不仅仅只是传说、迷信那么轻巧,而是有更加科学的季节依据,顺节气行事,就是从前农业社会“道法自然”的智慧。端午节饮雄黄酒也不是《白蛇传》中“白蛇喝了雄黄酒以后显出原形”一个故事而已,雄黄含硫化砷,具有抗菌与驱逐吸血虫的作用,在这个蛇虫百脚齐出动的季节,喝一点点雄黄酒不是抗菌解毒的民间偏方吗?那么端午茶呢?绍兴的传说端午茶是为解端午酒而设的“时令茶”,杭州人没有喝端午茶的习惯,而来自浙南遂昌的同事又说她小时候听说过端午茶,为此我去拜访了方回春堂的老中药师陈学群师傅。

【端午茶没听说,清热消暑茶倒有不少】

陈师傅六十开外,在中药行业工作了40多年,现在方回春堂药店担任“头柜”,老字号大药铺都设有头柜、二柜、三柜,头柜是第一个面对顾客的专业服务人员,精通业务知识,对顾客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能对答如流。我也是第一次领教头柜的厉害。打开话匣子,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我对陈师傅说自己是嵊州人,以前夏天家里喝一种茶,用方言发音叫“牛季露”,有一股浓浓的药味。陈师傅马上说,“有的,学名叫‘刘寄奴’,口感是不太好,我们这里也有的。”果然是对答如流啊!

【雄黄酒不能喝,但可以拿来消毒外用】

先请教端午酒。陈师傅说,雄黄有毒,现在都不建议喝雄黄酒,以前的人喝雄黄酒也只是喝一点点而已,主要是喷洒消毒用的。雄黄的消毒功效真的很好,蛇闻到雄黄的味道都要昏掉的,所以啊,一些住在花园别墅或者楼房底楼的人家,如果附近有蛇虫百脚出没,端午节这天在地下车库、房前屋后洒点雄黄酒还是有用的。除此以外,可以自制一瓶雄黄药水备在家里,有蚊虫叮咬或无名疱疹,蘸取一点雄黄药水搽一搽就好了。端午节前后,很多老年人都要来问问的,有没有雄黄卖,以前家家户户都要备一瓶雄黄酒的,我们家里现在都有的,具体做法是把一包雄黄粉泡到一小瓶白酒里面,再放一个大蒜头进去就好了。

由于《药品法》对雄黄销售有严格的规定,普通市民平时很难买到雄黄。一些大药店为了尊重民俗,往往会在端午节这天临时出售雄黄。方回春堂也是在每年的端午节“极限量”供应雄黄,原则上每人限买两包,每包1.5克,价格也很便宜,只要一元一包。

雄黄酒的药用:无名肿毒、带状疱疹(民间俗称蛇缠,是一种神经性病毒)、蜈蚣蚊虫蜜蜂叮咬等等,有消肿祛毒之效。

【端午茶没听说,清热消暑茶倒有不少】

陈师傅说杭州人不喝端午茶的,所以没有一个端午茶的正宗配方,但是浙南东阳、义乌一带有一种端午茶,是用六月霜和青蒿作为配方,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关于端午茶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端午临中夏”,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我希望陈师傅给我们推荐一些凉茶配方,端午节能喝,端午之后喝了也有好处的凉茶。陈师傅说我前面提到的“刘寄奴”,也叫消饭花,它有消食祛暑的功效,如果端午节这天粽子吃多了喝喝刘寄奴作为端午茶消食也是不错的,哈哈。

讲到凉茶,方回春堂的春夏季礼数茶(从每年的5月1日到10月1日)就是一种名为“六月神仙茶”的药茶,配方由青蒿、六一散(滑石粉和甘草按6∶1兑成)、荷叶组成,有清热解毒消暑降浊利湿的功效。让客人进门便有口茶喝是老底子药铺的待客礼数,“六月神仙茶”是方回春堂春夏季的礼数茶,秋冬季的礼数茶选的是“决明子苦丁茶”。

方回春堂供应免费凉茶已经有些年头了,药店一楼进门边上有个茶桶,病人、街坊或过往游客皆可自取一次性杯子倒一杯清凉药茶饮用,闻着清香四溢的中药味,喝一口“六月神仙茶”,是一种很特别的享受吧?盛夏时日,“六月神仙茶”茶桶旁的垃圾箱里一天可以积起三四千只杯子。

也有的顾客在喝完免费凉茶后,顺便买上几包“六月神仙茶”配方带回家喝,一元一包,倒入水壶煮一煮或直接用开水泡,作为夏日的饮用茶,比喝白开水好多了。另外还有消暑茶(刘寄奴、银花组方),三花清凉茶(杭白菊、黄菊花和金银花组方),莲心茶(莲心)等凉茶配方,都能清热解毒、利湿消暑和泻心火。

【杨梅酒可消暑,很多中药都不能入酒】

眼下杨梅开始上市了,看着这种紫红色浆果,就会令人产生嘴巴吃到酸味的条件反射。买来杨梅浸酒也是这个季节许多家庭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我问陈师傅,杨梅酒的功效到底如何?陈师傅说,杨梅在百果中是最没有禁忌的一种水果,比如有些人不能多吃桃子,但吃杨梅没有问题,多食不仅无伤脾胃,且有解毒祛寒之功效。杨梅有多种药用价值,具有消食、御寒、消暑、止泻、利尿、治痢疾以及生津止渴、健脾开胃、除烦愤恶气等作用。腹泻时,取杨梅熬浓汤喝下即可止泻,具有收敛作用。因为杨梅是季节性水果,用白酒浸泡便于长时间保存。大热天感到胸闷乏力时喝一点杨梅酒,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感受,会顿觉气舒神爽,消暑解腻。

最后,向陈师傅请教有没有中药可以入酒消暑,陈师傅说,芳香型的东西一般不能泡酒,因为中药是上升的物质,而酒属于下沉的物质,在中医当中,阴阳不调就不好了。

大观茶论之“茶论”品赏


大观茶论之茶论

原文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

①,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

②,尤团凤饼

③,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

④,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

⑤。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

⑥,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注释

①丝枲之干寒:枲,音xi1,麻。《玉篇〉:“麻,有籽曰苴,无籽曰枲。”

②岁修建溪之贡:建溪,原为河名,其源在浙江,流入福瓯县境内。所产的茶气味香美,唐代即为贡品。宋初,朝廷更派专使在此焙制茶叶进贡。③龙团凤饼:茶名,为福建北苑精制的“贡茶”。

④垂拱密勿: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形容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密勿,勤劳谨慎。颜师古〈五经定本〉注:“密勿,犹黾勉从事也”。

⑤时之汗窿:汗隆,即隆污,指世道之盛衰或政治的兴替。

⑥世既累洽:累洽,世代相承太平无事。

茶酒争胜 三教论衡


茶和酒在争吵时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身份,援引不同的文化传统来为自家张本。茶与酒的争吵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冲突。文化有冲突有斗争是好事,不参与文化竞争,一味地强调多元文化并存,并不现实,往往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茶和酒是中国人生活中最普遍的两种传统饮料。很多传统的生活物品都被西方或现代的东西代替,可是,茶与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并没有多少撼动,茶酒的贸易也是国民经济中的稳定项目,其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往往分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物质易变,制度次之,精神难变。今天我们就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谈谈茶酒之道。

茶与酒的百年“争吵”

《易经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然而“百姓日用而不知”。在中国人的饮食之道中,茶可以说是阴的,代表着安静、自我、沉思、智慧;酒可以说是阳的,代表着热烈、群体、抒情、超越。但由于我们和它们朝夕相处,习以为常,不知其所以然。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编过一本《广笑府》的笑话集,当中有一个“茶酒争胜”的故事:茶对着酒自夸:“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成吟兴更堪夸。亡家败国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酒却反驳说:“瑶台紫府荐琼浆,息讼和亲意味长。祭祀筵宾先用我,何曾说着淡黄汤(茶水)?”

可别以为这故事是冯梦龙的原创,其原作其实是唐代俗赋《茶酒论》,唐人编的故事比冯梦龙编的复杂得多,在《茶酒论》中,茶与酒反复进行了五次辩难,仍争斗不下。

虽然《茶酒论》从五代之后就被历史的尘埃掩埋,直到19世纪才重见于敦煌石室,但茶酒争斗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不然,冯梦龙等何以知晓?可以说,从《茶酒论》到《广笑府》,茶与酒已经争吵了好几百年。

如果我们仔细“审理”一下他们的百年诉讼,就不难发现,茶与酒的争吵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冲突。

茶:从道家的仙药到佛慧的普及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比饮酒晚,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还没有“茶”字。茶在最开始,是被人们当做药吃的。大约在汉代时,南方人开始饮茶。《神农本草》说茶“味苦,生川谷,治五脏邪气。”东汉名医华佗说:“苦茶久食益意思。”魏人张揖《广雅》说:“其饮,醒酒,令人不眠。”由于是药,中国的神仙道教便对茶发生了兴趣。因为道教要成仙飞升,身子太胖、太重就飞不起来,于是他们就提倡饮茶减肥,把茶当作仙药。《神异记》载湖北武陵有“丹丘山大茗,服之生羽翼。”东晋陶宏景说:“苦茶换骨轻身,丹黄石君服之仙去。”

一件东西被神秘化之后,就不容易普及。我们今天能喝上茶,其实还要感谢佛教。

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的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于佛教过午不食,长时间坐禅吃不消,降魔师便让他们饮茶。此后北方寺院转相仿效,成为风气,王公朝士乃至边塞邻国从此开始喝茶。

目前出土的唐代茶具,往往以莲花为纹饰,这也是佛教审美的影响。《茶酒论》中,茶自夸道:“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千劫万劫,诸佛相钦。”茶俨然就以佛教的代表自居。

由于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佛教的人生智慧为百姓所接受,佛教徒的生活习惯渐渐流入民间,茶馆便与酒肆一样多了起来。从唐人诗文中可以看到,茶还是诗人与僧侣之间交往的媒介,佛教与中土的思想在这样的交往中必然有冲突,但也培养起了友谊。

酒:儒家道家的寄托

佛教是外来文化,其中的“五戒”之一便是禁酒。所以《茶酒论》中说:“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

一些诗人在给僧人写诗时也往往顺从佛教的立场,如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以诗》说:“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从唐代起,文人对茶文化开始研究,《茶经》的作者陆羽在唐代被奉为茶神,他是一个由僧人养大的弃婴,寺院的饮茶生活深深地影响了他。至宋代蔡襄、米芾、苏轼等皆有专著或笔记涉茶论。

儒家与道教对酒都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

在《茶酒论》中,酒自夸道:“君王饮之,叫呼万岁,群臣饮之,赐卿无畏。”“致酒谢坐,礼让周旋”;又说“有酒有令,仁义礼智。”

儒家倡导行酒尊礼,所谓“礼让乡闾”,指的是儒家利用饮酒来制作祭祀典礼以表彰孝道,制作“乡饮酒礼”用来表示尊老,“投壶礼”,用来和睦朋友、君臣等。唐太宗贞观六年就曾下诏,令州县官吏每年在地方举行“乡饮酒礼”。

“玉酒琼浆,仙人杯觞。”品酒养生,是道家的风范。道教经典《神异经》中说:“西北荒中有酒泉,饮此酒,人长生不死。”《十洲记》中说:“瀛洲有玉膏,如酒味,名曰玉酒,饮数升辄醉,乃令人长生。”

唐人饮酒的酒具大多有道教的装饰,道教是一个注重养生与感官享受的宗教,茶和酒都被当作长生不死、达到自由的精神境地的重要工具。

水与帝王:政治礼仪中的“三教圆融”

在《茶酒论》中的茶和酒论争不休,各夸己能的时候,水出场了。“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水不急不缓地说,“万物须水,五谷之宗。”“(犹)自不说能圣,两个何用争功?从今以后,切须和同。”

我们知道,中国汉赋中的对话方式往往是所谓的“抑客伸主”,但《茶酒论》却是第三者出来仲裁。这是从唐代“三教论衡”的仪式中脱衍而来的形式。从以上所说的茶酒争吵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儒、道、释,都赋予了茶和酒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们在争吵时都以不同的文化代表的身份出现,援引不同的文化价值来为自家张本。但最后还是由水出来调和。而水的理论其实很简单,一是没有我就没有你们;二是希望茶酒和同,和睦相处。

在中国历史上,儒、道、释有过不少争吵,佛教没有进入中国时,儒、道二家吵得厉害,佛教进来后,二者又反对佛教。这种理论斗争一直存在。正由于有这种理论上的斗争,才有魏晋玄学、才有中国的禅宗、才有吸收了道、释精华的宋明理学。这三者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的巅峰,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文化有冲突有斗争是好事,不参与文化竞争,一味地强调多元文化并存,往往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文化只有通过交流、竞争才能相互融合,共同为人类的文化供献普世价值,其自身才能发展进步。

只是交流的形式是受历史、时代的影响的,有时受到专制政策和文化偏见的影响,文化交流便会蒙受灾难,在中国历史上,有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北朝至唐代也有过政府组织的灭佛运动。但在中国古代也发展出过百家争鸣和三教论衡等比较文明的文化交流与对话方式,这种交流也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仲裁:这就是《茶酒论》中表现出的茶酒辩论方式以及水的调解方式。

到了唐代,帝王渐渐倾向于调和三教。采取的方式就是举行“三教论衡”的仪式。帝王承认三教对国计民生和道德教化皆有作用。这种辩论往往在皇帝的生日或重要的节日举行,三教名流辩论到最后,总是由皇帝出来进行评议、调和,对三教均予以肯定。《册府元龟诞圣》记“三教论衡”说:“数十人迭升讲座论三教。初若矛戟森然相向,后类江河同归于海。”到中晚唐时,“三教论衡”,同样流为形式甚至谐谑,因此,《茶酒论》中,具有儒佛道文化内涵的茶和酒,采取了这种戏剧化的争论方式。正是这种行礼如仪,不必较真的方式,才使得“三教论衡”成为“三教圆融”,争论是形式,圆融才是目标。

(根据徐兴无在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纪念讲座上的演讲整理)本报记者杨频萍整理

论茶之道


我们总在讲茶道,那么到底茶道有哪些内容?有哪些值得我们反复品尝的滋味?

首先是尊人之道,天地人,合为三才,这在饮茶时的茶具命名上有体现,比如杯托为“地”,杯盖为“天”,而杯子是“人”,天大地大,都比不上人大,尊人便是尊心,以人为本,才能逍遥天地。饮茶时将杯托、杯盖、杯子,一同托起饮茶,名为“三才合一”,既天人合一。天人相谐,奥妙无穷。

第二是贵生之道。道家文化讲求的是贵生、养生、乐生,而饮茶人多讲“茶之功”,讲求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之功,通过饮茶保健身体,增长对天地万物的感知,增长特定意义的内力。道家更喜茶,将茶视为天地所赐琼浆玉露,饮茶后不嗜睡,更能体悟天道。

第三是坐忘之道。要求在饮茶的时候做到“一尘不染,一妄不存”,至虚极,守静笃。坐忘是茶之“四谛”之一,心境安然,不染杂念,静极而生慧,物我两忘,真正融入天地,体会自然,进而逍遥。

第四是无我之道。所谓无我,非是在肉体上否认自己的存在,而是精神上消除与自然的隔阂,开阔胸怀,包容万物,物我一体,浑然不分,如此才得安然。

第五是归真之道。饮茶人多将茶视为南方之嘉木,培育茶叶过程中,不管是种茶、采摘、制茶,都需要遵循自然之道,自然生发,其香也自然,将自然归于心性,便是归真,有此念,内心才会得到真正的平静。

茶联欣赏


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谈,顺便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欲告别老道离去。老道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

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联语通俗易懂,辛酸中有谐趣。

云南大理有个“旷怡村”酒家,主要是当地名流,那时常有文人雅士集于此,谈诗论画,店主免费招待顾客。于是有人赠酒家一联,甚是有趣。联云:

爱诗爱文爱画;

赔烟赔酒赔茶。

清末民初,广州有个大同茶楼,为了招徕顾客,曾出巨资征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嵌入“大”、“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当时应征者纷纷送上征联,经店主评选,有一副佳作入选:

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

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联中巧妙的嵌入“大”、“同”二字,并写有品茗之意,兼谈经商的诀窍,故深得店主人的赞赏。于是将这副联语用良木雕刻,悬挂于店门。据说此联挂出后,大同茶楼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传说一百多年前,四川华阳县有个中兴镇,是个水陆码头,交通要道。镇上有一家“兴盛居”茶馆,对面是一家“望月楼”酒楼。某年春节,茶馆老板请本家秀才撰写一联,贴于店门。联曰:

香分花上露;

水吸石中泉。

此联写得很雅致,顾客争先围观,啧啧称赞。酒楼老板见状亦请一秀才给酒楼撰联:

开坛千里醉;

上桌十里香。

相传,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以“陶陶”两字征联,一人应征写了一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将东晋名人陶潜,陶侃嵌入联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体。

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

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

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

上海天然居茶楼一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为广大客人所喜爱。联云: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论茶宴


茶宴,亦称茶会,兴于唐,盛于宋,而其最早见诸史料,大约在南北朝时期。

公元454年,山谦之在《吴兴记》里写到,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这可能是史料里出现最早的茶宴一词。茶至唐代,日渐风行,加之有提神、消食、明目、祛邪等医疗保健功效,茶成了最为珍贵的饮料,所以,用茶宴请亲朋好友也就成了社会风尚之一种。当然,这只是上层权贵阶层的事。唐代天宝进士钱起的《与赵莒茶宴》里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唐代侍御史李嘉祐的《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里的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风送王孙,唐代诗人鲍君徽的《东亭茶宴》里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的诗句,细细品读,皆为一场场或大或小或盛或简的茶宴。而唐代户部员外郎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要算对茶宴的一次华丽铺陈了。

其词曰:

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也,诸于议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荫,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指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合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如此幽雅的环境,品茗的美妙回味,以及令人陶醉的神态,都是茶宴的组成部分。难怪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因为身体微恙没能参加浙江长兴与江苏宜兴分界处境会亭茶宴而十分遗憾,还专门写诗道出了他的无限惆怅。在那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里,他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我猜想,当时坠马伤腰卧病在床的白居易,一定因为这场缺席的茶宴而使病期延长了数日吧。

相比之下,诗人黄庭坚要幸运得多。

他的行书《茶宴》写于元祐四年(1089)正月初九记录的正是自己参加一次茶宴的光鲜经历。文曰:元祐四年正月初九茶宴,臣黄庭坚奉敕,敬书于绩臣殿中。

寥寥数字,对茶宴的敬仰之情流露无遗。

毕竟,这是在华丽堂皇的绩臣殿里举行的一场茶宴,与平时文人雅集的茶宴性质不同,所以规格也就不同,虽然少了些闲散逍遥,却多了尊贵,不可小视。大抵而言,像是今天的基层官员被上司召见一般。所以,黄庭坚写得沉重庄重有余,潇洒飘逸不足。这也是形势使然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猜想,不一定准确。也许,这与我这几年见多了当代书法家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的行状所带来的思维惯性有关吧。况且,茶宴发展到宋代,随着茶区的进一步扩大和茶艺的日渐精深,茶宴之风更加盛大以及大宋王朝的上行下效,无论官场还是民间,不管文人骚客还是寺院僧侣,茶宴之风风生水起。

官居北宋户部尚书的蔡京,在他的《太清楼特宴记》、《保和殿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里屡次提到了皇室茶宴的盛况,特别是在《延福宫曲宴记》中,事无巨细地写道: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二月癸已,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指。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如此气派的茶宴雅集,黄庭坚怎能不去,怎能不规规矩矩谦卑有加地记录在案呢。

据说,黄庭坚的《元祐四年正月初九日茶宴和御制元韵》的诗书,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茶宴手迹我无心考证这个,还是留给大学里讲授书法史的教授们去论证吧。

饮茶用水论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谈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叶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质量。水质不好,就不能正确反映茶叶的色、香、味,尤其对茶汤滋味影响更大。杭州的龙井茶,虎跑水,俗称杭州双绝。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名扬遐迩。名泉伴名茶,真是美上加美,相得益彰。

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归纳起来,其要点如下:一是水要甘而洁。宋蔡襄在《茶录》中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王安石还有水甘茶串香的诗句。

二是水要活而清鲜。宋唐庚的《斗茶记》记载: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分析得更为具体,指出:山顶泉清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三是贮水要得法。如明代熊明遇在《罗山介茶记》中指出:养水须置石子于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进一步指出: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洁瓶为佳耳。明代罗廪在《茶解》中介绍得更为具体,他说: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贮水瓮预置于阴庭,覆以纱帛,使昼挹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内闭其气,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

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其来源可分为朱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来水也是通过净化后的天然水。

泡茶用水究竟以何种为好,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兴趣。陆羽曾在《茶经》中明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一般说来,在天然水中,泉水是比较清爽的,杂质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质最好。但是,由于水源和流经途径不同,所以其溶解物、含盐量与硬度等均有很大差异,因此,并不是所有泉水都是优质的。有些泉水,如硫磺矿泉水已失去饮用价值。

泡茶用水,虽以泉水为佳,但溪水、江水与河水等长年流动水,用来沏茶也并不逊色。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写诗描绘船家用江水泡茶的情景,诗云:江湖便是老生涯,佳处何妨且泊家,自汲淞江桥下水,垂虹亭上试新茶。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也,澄之既净,香味自发。说明江河之水,尽管浑浊度高,但澄清之后,仍可饮用。通常靠近城镇之外,江(河)水易受污染。唐代《茶经》中就提到: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也就是到远离人烟的地方去取法水。千余年前况且如此,如今环境污染较为普遍,以致许多江水需要经过净化处理后才可饮用。

井水属地下水,是否适宜泡茶,不可一概而论。有些井水,水质甘美,是泡茶好水,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东传心殿内的大庖井,曾经是皇宫里的重要饮水来源。一般说,深层地下水有耐水层的保护,污染少,水质洁净;而浅层地下水易被地面污染,水质较差。所以深井比浅井好。其次,城市里的井水,受污染多,多咸味,不宜泡茶;而农村井水,受污染少,水质好,适宜饮用。当然,也有例外,如湖南长沙城内著名的白沙井,那是从砂岩中涌出的清泉、水质好,而且终年长流不息,取之泡茶,香味俱佳。

雨水和雪水,古人誉为天泉。用雪水泡茶,一向就被重视。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起》诗中的融雪煎香茗,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六么令》词中的细写茶经煮香雪,还有元代诗人谢宗可《雪煎茶》诗中的夜扫寒英煮绿尘,都是描写用雪水泡茶。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回中,更描绘得有声有色:当妙玉约宝钗、黛玉去吃体己茶时,黛玉问妙玉: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回答: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来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雨水一般比较洁净,但因季节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秋季,天高气爽,尘埃较少,雨水清洌,泡茶滋味爽口回甘;梅雨季节,和风细雨,有利于微生物滋长,泡茶品质较次;夏季雷阵雨,常伴飞砂走石,水质不净,泡茶茶汤浑景,不宜饮用。

自来水,一般都是经过人工净化、消毒处理过的江(河)水或湖水。凡达到我国卫生部制订的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都适于泡茶。但有时自来水中用过量氯化物消毒,气味很重,和之泡茶,严重影响质量。为了消除氯气,可将自来水贮存的缸中,静置一昼夜,待氯气自然逸失,再用来煮沸泡茶,效果大不一样。所以,经过处理后的自来水也是比较理想的泡茶用水。

在选择泡茶用水时,还必须了解水的硬度和茶汤质量的关系。天然水可为硬水和软水两种:凡含有较多量的钙、镁离子的水称为硬水;不溶或只含少量钙、镁离子的水称为软水。如果水的硬性是含有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引起的,这种水称暂时硬水;如果水的硬性是由含有钙和镁的硫酸盐或氯化物引起的,这种水叫永久硬水。暂时硬水通过煮沸,所含碳酸氢盐就分解,生成不溶性的碳酸盐而沈淀。这样硬水就变为软水了。平时用铝壶烧开水,壶底上的白色沈淀物,就是碳酸盐。一升水中含有碳酸钙1毫克的称为硬度1度。硬度0-10度为软水,10度以上为硬水。通常饮用水的总硬度不超过25度。

水的硬度与茶汤质量关系密切。首先水的硬度影响水的pH值又影响茶汤色泽。当pH大于5时,汤色加深;pH达到7时,茶黄毒就倾向于自动氧化而损失。其次,水的硬度还影响茶叶有效成分的溶解度,软水中含其它溶质少,茶叶有效成分的溶解度高,故茶味浓;而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矿物质,茶叶有效成分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如水中铁离子含量过高,茶汤就会变成黑褐色,甚至浮起一层锈油,简直无法饮用。这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一铁作用的结果。如水中铅的含量达0.2ppm时,茶味变苦;镁的含量大于2ppm时,茶味变淡,钙的含量大于2ppm时,茶味变涩,若达到4ppm,则茶味变苦,由此可见,泡茶用水以选择软水或暂时硬水为宜。

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于软水,泉水、溪水、江(河)水,多为暂时硬水,部分地下水为硬水。蒸馏水为人工加工而成的软水,但成本高,不可能作为一般饮用水。

李时珍论饮茶利弊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这部医药学专著中对茶的药理药效曾有详细的论述,他认为饮茶应根据各人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饮茶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有不适应症以免饮为好。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上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病胀,成疾痹,成黄瘦,成呕逆,洞泻,成腹痛,成痞胀,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提到茶能解烧烤食物之热毒,书中引汪颖语:“人好烧鹅炙博,日常不缺。人咸防”其生痛,后卒不病。访知其人每夜心啜凉茶一碗,乃知茶能,解炙博之毒也。”但《本草纲目》因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水一平,有些论述也来必正确,如李时珍在书中引用了李鹏飞的一段话,认为酒后饮茶有伤身体,引文说:“大渴及酒后饮茶,一水入肾经,令人腰、脚、膀耽冷痛,兼患水肿、挛痹诸疾。

大抵饮茶宜热宜少,不饮尤佳,空腹最忌之。”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饮茶有助于利尿解酒毒,显然,上述认为酒后饮茶有伤身体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其实,早在明代一位理学家王阳明就有廷样一句诗认为饮茶有助于醒酒,诗称:“正如酣醉后,醒酒却须茶。”

更多关于普洱茶文化资讯请访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