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茶属于什么茶?有哪些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 : 2019-11-30
有哪些茶是属于白茶 哪些茶属于红茶 哪些茶属于温性茶

有哪些茶是属于白茶。

下面是茶经网绿茶栏目为大家提供的关于“九龙茶属于什么茶?有哪些历史渊源?”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更多绿茶相关的知识,希望丰富的“九龙茶属于什么茶?有哪些历史渊源?”内容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九龙茶产于江西安远县境内海拔一千多米的九龙山上。这里地势高峻,峦峰重叠,山清水秀,树木茂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极宜于茶树芽叶的生长。九龙茶和龙泉水是江西省安远县久享盛名的双绝,早为民间所传颂。九龙茶是我国的历史名茶,清朝雍正五年就已列为贡品,属于绿茶。

历史

据《安远县志》记载:“尔乃披荒阜之捺荆兮,艺蒙顶之芬丛;树经冬而含秀兮,芽乘春而程工;发馨于岩壑兮,媲源瀣奚帛崇;以陆羽之元经兮,还生卢仝之腋风;会上贡于九重兮,何羡乎六安、武夷之青葱”。从这段记载里,可以看出九龙茶历史之悠久。宋朝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和他的好友邹元彪,为了抗金救国,来到九龙嶂,组成九龙寨,一面招募乡勇扩军,一面筹备军饷鼓励耕织,号召当地人民垦荒种茶,茶园面积有了很大发展。

到了明代初叶,这里产茶更有发展,并由生产团茶改为散茶,茶叶的花色品种有上春、二春、大庄、匀庄、子芽头、茶末等多种。到了清初作为贡茶,所贡茶叶都是细嫩芽叶。长期以来,九龙山人民,常以载歌载舞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和对九龙茶的颂扬。古代的“赣南采茶戏”以及现代的“茶童歌”和电影《茶童戏主》,就都是以九龙茶为背景编制而成的。

cy316.cOm扩展阅读

九龙茶是什么茶 九龙茶有什么功效


想必我们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以及源远流长这件事是不用小编再多提了吧!自古以来,我们国家都是一个产茶的大国,我们国家所产的茶是销往世界各地的,并且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很好的名声,我国所产的茶的种类其实很多,那么你们知道九龙茶是什么茶吗?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位于江西省安运县的一款茶了,这里是有一个地方叫九龙山的,其海拔是在1000米之上,那里所盛产的一种茶,是名为九龙茶的,它是绿茶之一。它是和其他的寂寞无名的茶叶相比较的话,也算得是小有名气的了,自从清朝雍正年间以来,它就是位列贡茶之一的,只不过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之后,九龙茶的产量就不多了,所以也就是渐渐的开始没落了。

那么九龙茶是一道什么样的茶呢?根据当地的县志里的记载——“发馨于岩壑兮,媲源瀣奚帛崇”,由此其实我们是可以看出九龙茶的生长环境是如何的。在九龙山的山巅的一带,是峦峰重叠的,常年是云雾缭绕的,是茶树进行一个自然生长的好的地方。不过九龙茶从宋代之前一直都是不被外人所识的,之后是随着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宋朝的末年鼓励了当地的民众开始进行开荒种茶,这才让九龙一带的茶园的面积有了一个很大的扩展。

其实九龙茶是十分具有魅力的一款茶,它往往是能吸引住大家的眼球的,让大家在品尝过它之后就对此爱不释手。小编是希望大家能够把我们国家所产的茶叶给好好的了解一下,并且将其给发扬光大,将其给传播出去。

九华佛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一)九华山茶肇始于唐

金地藏有一首情真意切的《送童子下山》诗: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拈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诗中写到“烹茗瓯中罢弄花”,可见当时金地藏与其弟子们也是饮茶的。但此诗颔联又作“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如果如此,则该诗与茶无涉。

南宋陈崖在其《九华诗集》“煎茶峰”诗中自注:“昔金地藏招道侣于峰前,汲泉烹茗。”又注:“广化寺钟楼其上”。由此可知,在九华山有座煎茶峰,其峰在宋代的广化寺钟楼的上面,而山峰的得名是因为金地藏常于峰前汲泉煎茶。陈崖“煎茶峰”诗再次说明金地藏不仅自己喜欢饮茶,还经常煎茶招待道侣。当然,仅凭此诗我们还不能确定,金地藏招待道侣的茶是九华山土产茶,还是山外茶。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封演是唐玄宗天宝进士,其生活时代与金乔觉大致同时。江淮泛指江南、淮南,是唐代茶叶的主要产地。其时,安徽的霍山黄芽、潜山天柱茶、宣城丫山横纹茶、祁门方茶,都是当时的全国名茶,而作为江南名山的九华山产茶也不足为怪。

《封氏闻见记》又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供佛徒坐禅驱睡和招待香客、游人,在佛门被广受欢迎,寺院僧人饮茶成风。唐开元以后,原本不产茶的北方,受禅宗佛教饮茶风尚的影响,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九华山地处盛产茶的江南,于盛唐、中唐时种茶是极有可能的,九华山上僧人饮茶更是理所当然。

(二)九华山茶初兴于宋

南宋时的左丞相周必大遍游九华,曾撰写《九华山录》,他游九华,“至化城寺,……谒金地藏塔,……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北苑在建州建安(今福建省建阳县),所产龙凤团茶专供皇家,是有宋一代最脍炙人口的名茶。周必大在品尝九华山土产茶后,评价其滋味可与以北苑茶媲美。显然,宋代九华山不仅产茶,而且茶的品质优异,甚至接近当时最负盛名的北苑贡茶。

陈崖《九华诗集》“茗地源”诗有:“暖风吹长紫芽茎,人向山头就水烹。”并自注:“晏生岩北溪上,产茗味殊佳。”可见,九华山晏生岩北溪上所产茶,其味特别好。陈崖此说与周必大的评价相一致,由此足见宋代九华山之茶以其卓越的品质而崭露头角。

然而,宋代九华山所产茶是什么样的茶?唐代茶有粗、散、末、饼四类,而以饼茶为主。宋代茶有片、散两类,此外尚有用散茶磨制而成的末茶。所谓片茶,也就是团饼茶,以建州的龙团凤饼贡茶最为著名。但在建州之外,则逐渐改饼为散,所谓散茶,当时乃为蒸青绿茶。宋代,连唐时最著名的生产阳羡贡茶的义兴也改生产散茶。北宋葛常之在文中说:“自建茶入贡,阳羡不复研膏,谓之草茶而已”,草茶即散茶。从南宋时起,虽然宫廷推崇北苑贡茶,仍为团饼茶,但在民间却开始风尚起散茶来,及至元朝,散茶进一步普及开来。其时,象江西洪州的双井茶、浙江的日铸茶都是当时的散茶中的名茶。九华山也不例外,其茶当为蒸青绿茶。

南宋陈崖“煎茶峰”诗:“春山细摘紫英芽,碧玉瓯中散乳花。”“缓火烘来活水煎,山头卓锡取清泉。”宋代九华山所产之茶应为芽茶或叶茶。

(三)九华山茶驰名于明清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茶录”之“产茶有名者”中有“池州之九华”。

清代,刘源长《茶史》“茶之名产”记:“九华山有‘空梗茶’,是金地藏所植。大抵烟霞云雾之中,气常温润,与地所植,味自不同。”

陆廷灿《续茶经》“八之出”记:“《通志》:池州府属青阳、石棣、建德,俱产茶。贵池亦有之,九华山闵公墓茶,四方称之。”

九华山茶在明清时期已驰名全国,为当时的名茶。明朝初年,朱元章颁旨罢贡团饼茶,客观上促进了散茶的发展。明朝前期,沿续宋元以来的蒸青绿茶。到了后期,除在浙江长兴罗岕还产蒸青绿茶外,已都改生产烘青或炒青绿茶。明朝前期的九华茶当属蒸青绿茶,晚明以后的九华茶应是烘青绿茶。据记载,九华山历史名茶有“天台云雾”“龙池云雾”“东岩雀舌”“九华龙芽”“南苔空心”“肉身仙茗”等,而据考证,“天台云雾”即现代的“黄石溪毛峰”,“龙池云雾”即现代的“闵园毛峰”。

(四)九华山茶业大发展于当代

1915年,黄石溪毛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这是九华茶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但随后是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十年动乱,九华山茶业发展缓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九华山的茶业才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林鹤松教授主持省科委下达的“九华山名优茶开发”科研项目,研制开发九华名优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世纪初,池州市进一步整合茶叶品牌,确立了以“九华佛茶”作为主打产品的战略,使九华佛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牛抵茶属于什么茶?有哪些历史渊源?


牛抵茶是汉族茶农创制于唐代,属于湖南全省审评确定的名茶之一,属于绿茶。它既保持传统茶的特点,又具有新的风格。它的芽头肥实,外形条索紧洁,银毫显露,色泽翠绿光润,肉质香气高,滋味醇爽,汤色碧绿,叶底黄绿。“牛抵茶”产于石门县二都乡境内。除了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之外,还与它精细的制茶工艺分不开。

产地

牛抵茶产于湖南省石门县的夹山地区。这里山高林密,山下的夹山寺,是早负盛名的佛教圣地。《石门县志》描述夹山风光是“猿抱子归青嶂岭,鸟含花落碧崖泉”。相传明代农民领袖李自成曾在夹山寺出家做过和尚,先后达31年之久。夹山两侧有两座大山,山顶四季葱绿,森林密布;二山之间,有一溪流,终年不渴。夹山之称,大概是由于当地的特殊地形而得。茶树大部分布在这里的山腰、山麓间。

历史由来

武陵之尾,澧水之滨有夹山,山之西坞有茶园,善会禅师手植也。唐咸通十一年,善会赴上海秀州华亭吴江畔,受船子德诚衣钵,后辗转湖南石门夹山,创立夹山大同禅院。时茶汤之礼已成禅林清规,禅僧人自怀挟,到处煮饮,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善会卓锡夹山十余年,日与寺僧以茶参禅,人皆呼为“夹山”。

夹山禅师首倡“茶禅境味”之说。《五灯会元》载:夹山吃茶毕,自烹一碗,递与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夹山缩手而问:“这一碗是什么?”侍僧一时语塞。夹山于是在禅房之侧树碑立碣,题额“茶禅一味”,众僧醍醐灌顶,恍然而悟。

一日,夹山禅师于西坞茶园采掇新芽,但见半坡茶园云蒸霞蔚,鹰嘴雀舌,绿闹茶山。园之外,又有两牛抵角相触,难解难分。夹山见之,忽发奇想,于是尽选园中一芽一叶者,将其杀青炒压、理条造形而成牛角形状,泡入碗中,但见那茶,叶柄朝下,芽尖向上,不落碗底,不浮水面,叶叶相碰,宛如两牛抵角,奋蹄争先。禅师饮之甚喜,遂将此茶名之曰“牛抵茶”。自此,夹山法嗣不绝,“牛抵”代代密传。

标准

牛抵茶的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加工工艺分为摊青、杀青、初揉、炒坯、复揉、初干、摊凉和烘茶八道工序。

鲜叶采回后,摊青1~2小时,以提高香气和滋味的鲜爽度;杀青用双手翻炒,有时也用炒耙先滚后抖,滚抖结合的方法,进行3~4分钟。杀青叶置于篾盘内,迅速抖散,以祛热气。然后将手指伸直,手掌用力,先轻后重,前后搓揉,进行初揉,待茶叶初步成条,投入锅温为75~80℃的锅中炒坯。

炒法是低扬与高抛相结合,反复交叉进行,当手捏茶叶无粘性时出锅,略经摊凉,再行复揉,其目的是使茶条更臻紧细,再投入锅中初干,方法与炒坯同,达八成干时出锅,摊凉后,烘茶至干即可。

龙峰茶历史渊源


龙峰茶产于湖北省竹溪县。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交汇处,地处秦岭南麓、大巴山脉东段北坡,该县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将传统茶的种植与加工和现代先进种植与加工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了龙峰茶。因该产品核心产区位于龙王垭,山峰雾腾如龙,相传是龙王藏身之地,此地产的茶叶锋苗挺拔,沏泡后形如百龙竞游,故名为龙峰茶。

龙峰茶历史渊源

竹溪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秦巴山区是茶树原产地,巴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竹溪远古属庸国,曾以茶纳贡。竹溪出土的汉朝文物中的陶炉及陶碗陶罐可见证竹溪民间在汉朝此时己饮茶。

据《竹溪县志》记载,竹溪自古产茶,起源于西周,在唐、宋、明、清时期,因移民因素和唐后佛教、道教的传播,为竹溪带来了优良茶种和制茶新技术。

三国魏时期,竹溪茶类生产和制茶技术已达到和巴蜀相同的水平或程度。

唐代,陆羽《茶经》列举了中国产茶的一些州县,其中“八之出”中上庸(竹溪)等4县属山南道,山南称作山南茶区。竹溪茶在唐时由僧人传入良种,开始人工种植,并由武则天钦定为贡品。

宋代,竹溪县已成片种植茶叶,竹溪梅子垭至今仍保留的四十七株成片的宋代古茶园。

竹溪茶在《中国各茶原产地茶品目录》中榜上有名。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交汇处,是连接华中地区与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竹溪古为茶人通贾之要道,是茶文化由巴蜀向全国传播的中转站。今为秦巴山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成为中南、西南、西北茶叶主要产地。

20世纪50年代初,竹溪人民又开始了对现代茶业的追求。将传统茶的种植与加工和现代先进种植与加工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了“龙峰茶”。因该产品核心产区龙王垭茶业集团总部所在地——龙王垭,山峰雾腾如龙,四季鸟语花香,相传是龙王藏身之地,茶叶锋苗挺拔,沏泡后形如百龙竞游的茶叶,故名为“龙峰茶”。

建国后竹溪茶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启动阶段(1954年—1985年)、点播向开槽换土阶段(1986年—1998年)、发展阶段(1999年—2008年)。

2004年,湖北省质监局发布省级地方标准《箭茶》,2010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

龙峰茶历史文化

龙峰茶传说为龙女种植,而龙女与真武大帝以茶结缘,“同植一山茶,共饮绿香茗”的爱情故事,更是给龙峰茶增添了神秘色彩。龙峰茶的传说凝聚着千年以来竹溪人民对茶叶的深厚感情,竹溪当地流传着古老的民歌习俗,当地的向坝民歌是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汉民族文化“活化石”。

《向坝民歌集》中有诸如《采茶歌》、《五杯茶》、《耍茶歌》、《劝茶歌》等20多首表现茶文化的民谣。每到暮春时节,竹溪漫山遍野的绿色茶园里,就会传出欢声笑语和阵阵茶歌。

九龙茶是什么茶 九龙茶的作用介绍


虽然说我们国家的茶叶有非常多的种类。但是由于一些茶叶所生长的环境和他所具有的独特的品质,使得很多人都是难以品尝到它们的美妙滋味的。这个九龙茶就是其中的一款,可能很多的朋友没有听说过九龙茶,对于九龙茶有哪些作用肯定也是不知道的了,一起去了解一下有关九龙茶的相关知识吧!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是位于江西省安运县的一种茶,这里有一个地方叫着九龙山,海拔在1000米之上的地方,盛产一种茶,名为九龙茶,它也是绿茶之一。它和其他寂寞无名的茶叶相比,也算是小有名气,自清朝雍正年间,它位列贡茶之一,只不过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九龙茶的产量不多,渐渐的开始没落了。

九龙茶是一道什么茶?根据当地的县志记载——“发馨于岩壑兮,媲源瀣奚帛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九龙茶的生长环境。在九龙山山巅一带,峦峰重叠,常年云雾缭绕,是茶树自然生长的好地方。不过九龙茶自宋代之前一直都不被外人所识,之后随着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宋朝末年,带着好友邹元彪,入了九龙嶂,组成九龙寨,为抗金救国做贡献的时机,一边招募扩军,一面准备军饷,因为当地贫瘠,于是鼓励当地的民众开荒种茶,这才让九龙一带的茶园面积有了很大的扩展。

在之后进入了清代,九龙茶的地位扶摇直上,只是可惜了如今鲜少见到它的身影,不过对于爱茶之人来说,茶贵精不贵多,九龙茶那么独特的幽香,一试过后就终生难忘,永留舌尖的是一抹醉人的芬芳。

我们可以从上文中小编所告诉你们的有关九龙茶名字的来历以及品质,去了解有关九龙茶的相关知识。虽然说九龙茶在我们国家茶类中并不是非常的出名,但是谁也不敢保证就说,那些小众的茶里是没有好茶的,有的人偏偏就是喜欢这种小众的茶叶。

黄山毛峰属于什么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所以又称徽茶。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每年清明谷雨,选摘良种茶树“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等的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茶可追溯到1200年前的盛唐时代。歙州是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置的,经唐朝,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改名为徽州,元为徽州路,明初原名兴安府,后改徽州府至清末。黄山,隶属歙州,后属徽州。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

又载:“明朝名茶:……黄山云雾:产于徽州黄山。”日本荣西禅师著《吃茶养生记》云:“黄山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又《中国茶经》茶的传说:“正志和尚与茶”。说明黄山茶在明代就很有名了。明代的黄山茶不仅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大提高,品种也日益增多,而且这时的黄山茶已独具特色、名声鹊起,黄山毛峰茶的雏形也基本形成。

弘治十五年(1502)的《徽州府志·土产》记载,“近岁茶名细者有雀舌、莲心、金芽,次者为下白、为走林、为罗公,又其次者为开园、为软枝、为大号,名号殊而一。”这种由“雀舌”而知形状、由“金芽”而知色泽,与“形如雀舌之状、色如象牙而黄”的黄山毛峰极为相似。

而黄山源和号称500里黄山第一峰--紫霞峰。在《中国茶经》“休之松萝”一文中,据《歙县志》写道:“旧志载明降庆间(1567-1572),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炒,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歙县茶有的虽“本轶松萝上”,因系仿松萝制法,也概名松萝茶。

例如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也称为“最上品”,也称为松萝茶。与松萝山毗邻的歙县北源茶,又称为北源松萝,以享其名也。《徽州府志贡品》记载:“歙之物产,无定额,亦无常品。大要惟砚与墨为最,其他则以北源茶、紫霞茶。”说明当时黄山源产北源茶和潜品紫霞山产紫霞茶,亦很有名。

明代许次纾的《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与岕颉顽,往郭次甫亟称黄山……”由此可知,黄山产茶历史悠久。《黄山志》称:“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传说这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

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记述:“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品中第一”。又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黄山毛峰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当时有位歙县茶商谢正安(字静和)开办了“谢裕泰”茶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

清明前后,亲自率人到黄山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取名“毛峰”,后冠以地名为“黄山毛峰”。

1875年试创黄山毛峰,始入上海,英商品尝称好,当即名扬上海,后来“谢裕大茶号”上批量加工洋庄及少量黄山毛峰出口,享有“名震欧洲四、五载”之雀,当黄山毛峰运往关东(东北营口),时称奉庄“谢裕大茶行”销售,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然后销向华北,遂名扬天下。

解放以后,黄山毛峰被人们以名山产名茶,并作推断为“黄山云雾茶”的后身。

1937年《歙县志》云:“毛峰,芽茶也,南则陔源,东则跳岭,北则黄山,皆地产,以黄山为最著,色香味非他山所及。”后因战乱,民不聊生,黄山小源茶民过着“斤茶兑斤盐”、“斤茶换升米”的贫苦生活,黄山大源每年也只有少量黄山毛峰生产。

1949年夏,黄山丞相源僧师对来访的政府官员,曾采用当年生的大小相似的茶叶生片,每两片面合成一对,以4-5对为一扎(即棕榈叶丝或苎麻梢捆扎),作为礼品相赠。

198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将徽州地区的太平县改为县级黄山市,并将歙县的黄山公社划归黄山市,设为汤口镇。歙县茶叶公司通过史料记载和实地考查。

1984年春开始,在富溪乡选点于新田、田里两村13个村民组生产特级黄山毛峰。其中新田村充川(原名充头源)组生产的特级黄山毛峰,品质最优。作为歙县礼茶,“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前送往北京。

1985年歙县茶叶公司在收购特级黄山毛峰时,提出以富溪乡充头源生产的特级黄山毛峰质量为标准。

1994年起,歙县茶叶公司转向黄山小源的富溪乡,在黄山毛峰原产地充头源恢复特级黄山毛峰生产,出口西德、香港。

鸠坑毛尖属于什么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鸠坑毛尖

鸠坑毛尖是产于浙江省淳安县鸠坑源的绿茶。自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中就有记载。其外形紧结,硕壮挺直,色泽嫩绿,白毫显露。鸠坑毛尖分三级,清明前采制的称毛尖,品质最好,取的一般都是嫩芽不带梗。谷雨前采制的称雨前,谷雨后者称炒青。鸠坑毛尖于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2011年,先后在哈尔滨浙江绿茶博览会、杭州中国绿茶博览会、浙江省农博会、中茶杯评比中再获金奖。常喝鸠坑毛尖,有抗衰老、抗菌、降血脂等作用。

历史发展

唐朝李肇《唐国史补》(公元825年前后)载:“茶之名品……,睦州有鸠坑”。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睦州鸠坑茶,味薄,研膏绝胜霍者”。《韩墨金书》载:“鸠坑,在黄光潭对涧,二坑分绕,鸠坑岭产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五代吴越,五代十国·毛文锡《茶谱》载:“茶,睦州之鸠坑,极妙”。北宋,乐史《太平寰手记》载:“江南东道,睦州土产鸠坑团茶”。《严陵志》:茶以“淳安鸠坑者佳,唐时称贡物,宋朝罢贡。”南宋,陈咏《金芳备祖》载:“睦州鸠坑,名茶之地。”明,王象晋《群芳谱》载:“睦州鸠坑,茶之极品。”徐渭《刻徐文长生长秘集》载:“名茶,鸠坑”。清末,鸠坑茶开始远销国外并享有声誉。

1956年,鸠坑乡试制手摇茶叶杀青机成功并在全县推广。此举得到朱德委员长的高度评价,说这象征中国茶叶初制半机械化的开始。20世纪80年代,鸠坑乡恢复生产鸠坑毛尖,并制定采制工艺技术规程,首次在浙江省名茶评比会上获同类茶第一名。1983年,茶界泰斗、浙江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庄晚芳教授在鸠坑参观,品尝鸠坑毛尖后挥毫题诗:“梅雨清溪访古茗,湖光景色倍增添,鸠坑陆羽茶经颂,味携香清传世间”。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6年,被浙江省农业厅授予浙江省名茶证书,同年参加商业部名茶评比,被评为全国绿茶类14只优质名茶之一。

2002年,获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2003年,鸠坑茶种乘神州五号遨游太空,名扬海内外。2004年,新开展的“鸠坑贡芽”在山东国际博览会中获得金奖称号。2005年,被县政府授予县级优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鸠坑毛尖产品被授予县级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万岁岭”商标被认定为淳安县知名商标。2003年至2006年,鸠坑毛尖相继在山东、上海、北京国际茶文化节上获“优质”产品称号。2007年,获得县委、县政府颁发的“茶叶强乡镇”称号。2010年,荣获“第八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鸠坑毛尖茶全程生产技术收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课程。2011年,先后在哈尔滨浙江绿茶博览会、杭州中国绿茶博览会、浙江省农博会、中茶杯评比中再获金奖。

上饶白眉属于什么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上饶白眉,是江西上饶县创制的特种绿茶,它满披白毫,外观雪白,外形恰如老寿星的眉毛,故而得此美名。其鲜叶采自大面白茶树品种,根据采摘技术和鲜叶幼嫩程度不同,分为三个等级:银毫、毛尖、翠峰,总称白眉。其制作工艺分杀青、搓揉、烘赔三道工序。

上饶白眉是1983年在上饶县尊桥乡茶场创制出新茗茶,同年就被评为江西省优质名茶,2010年,上饶白眉又获得“中国名茶金奖”。

名称由来

上饶白眉是上饶县茶技站技术人员和产区职工利用新选育的茶树良种一一大面白嫩芽叶为主要原料,新创制的特种条形绿茶。因外观雪自,白毫满披,形若寿星之眉,故命上饶“白眉”。

历史起源

饶产茶历史悠久,茶祖师陆羽晚下住在上晓茶山寺,据育志记述:育城北茶山寺,陆羽晚年在此寓居,即山种茶……”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上饶白眉解放前以河红盛名,1956年改“饶绿”。

1968年至1984年从上沪乡洪水坑群体茶园中,选得优良单株,经过系统选育,无性繁殖,而育成“大面白”良种。1984年经省级鉴定为江西茶树良种之一,荣获江西省科技成果奖。

1980年创制的名特茶,经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茶检科和有关部门专家以及茶技人员以信阳毛尖、庐山云雾、都匀毛尖等几种名特茶对照审评,大家认为品质优异,适制名特茶。

1983年在上饶县尊桥乡茶场创制出新茗茶一一上饶白眉。

仙人掌茶属于什么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仙人掌茶,仙人掌茶属绿茶类,产于湖北当阳境内的玉泉山,制成后的仙人掌茶,外形扁平似掌指,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后,芽叶舒展,嫩绿成朵,汤色清澈明亮,清香淡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

仙人掌茶加工时,经蒸汽杀青、炒青做形、焙干定型三道工序加工而成。历代本草多有记载,仙人掌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此外尚含有三萜类成分、抱壁莲、角蒂仙及绿原酸、黄酮等活性成分。经科学实验,对流感病毒、腺病毒、链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历史发展

1.创制年代

据《全唐诗》第178卷、《当阳县志》及《玉泉寺志》记载,始创于唐代玉泉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创制人是玉泉寺的中孚禅师。

每当春茶竞相迸发之际,他就在珍珠泉水汇结成的玉泉溪畔的乳窟洞边,采回茶树的嫩叶,运用熟练的制茶技术,制出扁形如掌、清香滑熟、饮之清芬、舌有余甘的名茶。

2.名称由来

史载:“唐时,玉泉山玉泉寺的中孚禅师不但善品茶,而且还善制茶,创制了一种形如仙人掌的扁形散茶。据查,中孚禅师俗姓李,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族侄。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他云游到金陵(南京)栖霞寺时,却逢其叔李白逗留于寺,于是中孚禅师将此茶献于李白。

李白品尝后,觉得此茶清香滑熟,其状如掌,并了解了该茶产于玉泉寺,又是族侄亲手制的仙人掌茶,为此欣然提笔,取名玉泉仙人掌茶,并作诗一首,以颂之。从此,玉泉仙人掌茶名声大振。”

九龙茶的适合用什么茶具冲泡 不同茶具九龙茶泡法不同


九龙茶盛产江西安远县境内,在海拔一千多米的九龙山上生长。地势高峻,峦峰重叠,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产出的九龙茶自然非同一般,清朝雍正五年就已列为贡品。那这样的好茶要怎么冲泡呢?九龙茶泡法有哪些?

九龙茶泡法——瓷杯泡法

瓷杯品九龙茶适于泡饮中高档九龙茶,在适口、品味或解渴。一般先观察茶叶的色、香、形后,入杯冲泡。可取“中投法”或“下投法”,用95--100℃初开沸水冲泡,盖上杯盖,以防香气散逸,保持水温,以利茶身开展,加速下沉杯底,待3—5分钟后开盖,嗅茶香,尝茶味,视茶汤浓淡程度,饮至三开即可。这种泡饮法用于客来敬茶和办公时间饮茶较为方便。杯泡法,茶叶与水的比例,因人口味而定,一般以200cc水泡3克茶为适中。喜浓饮者可略多加茶,喜淡饮者可略少加茶。

九龙茶泡法——茶壶泡法

一般不宜泡饮细嫩名茶叶,因水多,不易降温,会闷熟茶叶,使茶叶失去清鲜香味。壶泡法适于冲泡中低档茶叶,这类茶叶中多纤维素,耐冲泡,茶味也浓。泡茶时,先洗净壶具,取九龙茶入壶,用100℃初开沸水冲泡至满,3—5分钟后即可酌入杯中品饮。饮茶人多时,用壶泡法较好,因不在欣赏茶趣,而在解渴,或饮茶谈心,或佐食点心,畅叙茶谊。客来敬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礼节,敬客一般以杯泡法较为隆重。壶泡九龙茶法,相对而言有些粗俗。有些地区,为表达敬客心意,还在九龙茶中放糖调饮,以示甜甜蜜蜜。

九龙茶泡法——玻璃杯泡法

便于充分欣赏名茶的外形、内质。泡饮之前,先欣赏干九龙茶的色、香、形。取一杯之量的茶叶,置于无异味的洁白纸上,观看茶叶形态。名茶的造型,因品种不同,或条、或扁、或螺、或针……欣赏九龙茶制作工艺,察看九龙茶茶叶色泽,或碧绿,或深绿,或黄绿,或多毫……,再干嗅九龙茶中香气,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锅炒香,或不可名状的清鲜茶香……充分领略各种名茶的地域性的天然风韵,称为“赏茶”。然后进入冲泡。

九龙茶的茶艺鉴赏


一、特色:

1.道具简单,泡法自由十分适合大众饮用。2.冲泡步骤::烫壶,将沸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3.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4.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处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

5.注水:将烧的水注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

6.倒茶:先提壶沿茶船沿逆行转圈用意在于刮去壶底的水滴俗称“关公巡城”(是因为一般壶都是红色,刚从茶池中提出时热气腾腾,有如关公威风凛凛,带兵巡城),注意磨壶时的方向,右手执壶的欢迎喝茶时要逆时针方向磨,送客时则往顺时针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壶,则反之。

二、将壶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汤均匀。

三、另一种均匀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壶轮流给几杯同时倒茶,当将要倒完时,把剩下的茶汤分别点入各杯中,俗称“韩信点兵”。注意倒茶时不能一次倒满一杯,至七分满处为好。

分茶:将茶中的茶汤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奉茶:自由取饮或由专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将壶中茶渣清出。

以备后用:客人离去后,洗杯,洗壶以备下次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