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返乡种茶 几经坎坷办茶园

发布时间 : 2019-11-30
中茶黑茶园 绿茶的茶种 茶的五种味道

中茶黑茶园。

陈坤华是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城市里事业也做得风生水起的,然而,看到家乡日益遭受生猪养殖业污染后,在乡亲们一致不看好的情况下,他毅然回到家乡创办生态茶场,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头雁,直至县里为保护环境采取综合整治行动,孤独的“书生茶农”才逐渐被村民认可。

“傻子”返乡种茶叶

2009年3月,武平县象洞镇光彩村传来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消息:陈坤华要回乡种茶叶。

陈坤华是光彩村首批考出去的大学生。其时山里孩子往外走,他竟要返乡干农活,兄弟梓叔都骂他是傻子,脑子进了水。

最为痛苦的是他的母亲陈开莲。母亲含辛茹苦供他上大学,好不容易熬出头,如今儿子却要回来种田。母亲闻讯好几天都睡不着觉,在暗夜里独自掉泪,埋怨儿子没出息。

同样为大学生的妻子罗裕芳,虽然满心不情愿,但为了丈夫的事业,只好放弃城里的优越生活,随他当起了“山大王”。

说起当初的选择,陈坤华说,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他看中家乡适宜生态种茶,二是家乡养猪污染日益严重,他试图以“一亩茶园消化十头猪粪”的方式来抵御污染保护家园。

“自从乡亲们送我走出村口上大学,我就暗想,以后万一有钱了,一定要回报家乡。”历经挫折考上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的陈坤华,每年暑假除了帮父母干农活,就在村子里做社会调查。他发现农村贫穷,主要是没有充分利用资源,田里仅种水稻,山中的竹木没有深加工。

真正让他受启发的,是台湾商人在泉州开办的生态休闲农庄。陈坤华毕业后受聘于泉州国土资源局评估中心,后来干脆辞职卖楼盘,很快赚了第一桶金。但由于做评估时落下颈椎病,他便经常开车到生态农庄喝茶。一段休闲时间下来,不仅缓解了他的颈椎病,还让他脑洞大开——原来农业可以生态的方式来发展。

2009年初陈坤华花了三天三夜,做了“光彩村立体种养发展生态茶园”的可行性报告,并和村里签订了创办示范茶园的合同。

几经坎坷办茶园

2009年4月,陈坤华租赁了光彩村大牛坪的200亩荒山坡地。

陈坤华来到大牛坪时,横亘面前的是一蓬蓬比人还高的茅草。他请来钩机,经过半年开垦,于当年10月种下了120亩茶叶。

看着一排排茶叶苗迎风招展,陈坤华感到十分欣慰。不过很快他就皱起了眉头,原来翻动过的田垄,野草就像和茶叶苗竞赛般疯长。为此陈坤华每天要请20多人除草,一天下来单工钱就超过1千元。

随后陈坤华在山坡上盖起了茶叶加工厂,按现代化茶园标准实施茶园道路硬化,建起蓄水池,铺设灌溉水管。这远远超出他的预算。当时陈坤华预想40万元即可建好生态茶园,但2年下来没采摘一片茶叶,就已经花了140多万元。开弓没有回头箭,陈坤华只好忍痛把泉州的2套房子卖了。

糟糕的是第三年陆续出产茶叶,陈坤华却不会制茶。他只好请来制茶师傅,整天跟在后面“偷学”手艺。就这样,当年那个坐在休闲农庄里的“品茶人”,变成一个滴着汗水的制茶人。可惜制茶要害处全在口传心授,陈坤华偷着学,最终只成为“半个师傅”。

更为糟糕的是,2013年陈坤华的茶园进入盛产,他的茶叶却不被市场认可。陈坤华挑着无人问津的茶叶,面对商家冷若冰霜的表情,心头腾起一阵阵凉意。

生态发展领头雁

2014年广东蕉岭县多宝茶厂郭焕生老板看中了陈坤华茶园的生态环境。经过磋商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引入多宝茶厂管理技术,按生态茶场要求整改茶园,陈坤华负责生产茶青,多宝茶厂负责制茶、销售。

多宝茶厂原是粤东有名的国营茶厂,改制后主要生产富硒红茶,产品销往深圳东莞等地。陈坤华的红土地农业开发公司和多宝茶厂合作后,很快迎来双赢局面。如今陈坤华的茶场年利润可达四五十万元。

面对陈坤华的示范,乡亲们异常冷淡。他们习惯了养猪,谁也不愿意改行种茶叶。陈坤华只好动员一些贫困户到茶园打工。他的茶园为此集结了谢秀娣等十多个贫困农户。

为切实保护生存环境,2016年武平县对象洞镇生猪养殖污染采取“百日攻坚”综合整治行动。拆除猪舍后的村民,陆续把目光转向陈坤华的生态茶场。陈进文、谢东京等10多户农户,纷纷向他索要茶苗。目前光彩村已经变成无猪村,乡亲们跟随陈坤华发展种植生态茶50多亩。

望着渐渐走上“生态农业”道路的乡亲们,陈坤华说,销售渠道已经打开,只要乡亲们愿意,他将无偿把茶叶树苗送给他们。

同样遭遇“珠海市”(猪害死)的象洞镇太山村,支部书记冯八妹多次要求县里把他们村列入综合整治。她说,不养猪了,他们就种生态茶。

精选阅读

90后小伙返乡创业 开荒种茶


返乡创业是现在不少人的选择,但在大城市有房有稳定的工作却还能返乡创业却也是难得。杨雪锋就是如此,作为一个年轻创业他无疑是成功的年纪轻轻就在“北上广深”中的广州拥有房子,但他为了自己梦想选择了卖房创业和老父亲一起开荒种茶。

掉广州的房子,放弃大都市的生活,回到家乡与父亲一起进山开荒种茶,努力将家乡的茶文化传播得更远……饶平县浮滨镇90后小伙子杨雪锋对家乡的茶叶有特殊的情结,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开拓他的“茶乐园”。

今年27岁的杨雪锋是个地道的潮州人,毕业于服装设计专业的他,原本在广州经营服装生意。但在几年前,他卖掉了广州的房子,回到老家与父亲一起种起茶来。

8年前,杨雪锋的父亲杨永成在浮滨镇岭头村海拔八九百米高的山头一口气承包了1600多亩山地用以种茶,做起了“开荒牛”。“爸爸是典型的‘茶痴’,他爱茶叶,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茶叶上,一心把家乡的茶叶做强做好,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岭头白叶茶。”杨雪锋告诉记者,他父亲种茶制茶至今已有30多年。父亲杨永成对茶叶的情有独钟,对杨雪锋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坚定了他回家与父亲一起开拓“茶乐园”的信念。

生态茶园

在杨雪锋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他家的茶园,与其它修整得齐整的茶园有些不同,这里的茶园有些像是“野生野长”的,随处可见的灌木丛、肆意生长的草株,与满山坡的茶树相互交融,织成漫山绿野。“从茶园开辟以来,我们在种茶的同时延续了这里原有的生态体系,保留山上所有的老树,让茶树在原始生态环境下自然生长。”杨雪锋说,这样生长起来的茶树根系能够扎得更深,可以很好地吸收土壤下层的矿物质,制作出来的茶叶散发着一种“自然味”。

在保证茶叶质量方面,杨雪锋延续了父亲一直以来的管理方法。“生态种植管理和制作方式直接决定着茶叶品质的好坏。”杨雪锋介绍道,无论是种茶或是制茶,他们都始终坚持最原始的方法,对茶园里的茶不施肥也不喷药,把茶园里割下来的杂草覆盖在茶株上,变成“绿肥”。而在制茶工艺上,也仍然采用手工摇青的方式,坚持手工制作,以保证茶叶的高品质。“尽管这样出来的茶叶无法做到高产,却能很好地保证它的质量。”杨雪锋说。

茶叶质量保证了,杨雪锋开始思索着如何更好地拓宽销售和传播渠道。近几年,他带着自家茶园生产的茶叶参加国内的各大茶叶展会,并创建了自家品牌的公众号,通过线上线下两步走,不断扩大茶叶的品牌影响力。“如今有不少客人慕名而来,到岭头村参观我们的茶园种植,购买我们的茶叶。”不仅如此,杨雪锋还在汕头市区开设了一间茶叶体验村,让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岭头白叶茶,了解并且爱上潮州茶文化。

对茶的追求,杨雪锋还远不止于此。“我的梦想是想让岭头白叶茶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岭头白叶茶。”杨雪锋说。

心中怀抱着梦想,用诗和远方的心去创业,他是在创业但这更多是在梦和诗,这就是一个年轻的理想主义者,这在一步步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透视凤冈打工农民返乡种茶热


随着凤冈茶叶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凤冈锌硒茶叶已进入了全国200多家高级宾馆,茶叶价格持续上涨,销路看好。

发展茶叶政策好

今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把茶叶产业作为继烟、酒以后的第三大农业产业来抓,在全省范围内拟建500万亩优质茶园,遵义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打造100万亩优质茶园,凤冈县委、县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直接投入茶叶产业发展,连续5年投入,并将国家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的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投入到8个茶叶专业镇村,对新发展茶园的农户每亩补助150元,对发展500亩以上的茶叶种植大户,在茶叶基地实行水电路三通。县里聘请37名茶叶“乡土人才”,脱产进驻茶叶产业乡镇,进村入户和到田间地头指导帮助农民种茶增收。为让更多的人参与茶叶产业发展,县里积极鼓励干部职工带薪留职发展茶叶基地,全县上下掀起了投资种茶的高潮,涌现出干部职工投资建园,20多家外地客商来凤投资发展茶园良好态势。同时,新建、永安、绥阳等乡镇还向在外务工农民写信,鼓励他们返乡种茶,致富增收。

从贵阳市打工回来的朱俊植说,他每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一年要回家好几次,两头牵挂,两边花钱,到年底腰包里就剩不下多少钱了。如今,家乡发展茶业,于是回家栽了10多亩茶叶。在茶园里套种辣椒、黄豆等经济作物,每亩收入2000元不成问题,不比在外打工收入差。

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外打工农民收到地方政府信件和从网上看到发展茶叶的消息后,纷纷带着资金、带着新观念、带着技术回乡创业。仅新建乡返乡发展茶叶的打工人员就达200余人,绥阳镇金鸡村返乡发展茶叶的打工人员人员100余人。他们回到家乡后,用自家责任地和承包别人荒坡荒田荒地,发展优质茶园,带头种茶致富的场面随处可见,仅长碛寨村民组就新发展茶园1500余亩。

齐心协力打造茶叶品牌

为积极探索和推广“猪—沼—茶—林”生态循环经济建园模式,提高茶叶的内在品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提高森林覆盖率。全县以发展沼气池建设为突破口,挤出资金对建沼气池的农户进行补助,使全县沼气池建设达2万余口,现正以每年7500口的建设进度稳步推进。积极组织参加各级举办的茶事活动,并在《中华合作时报·》等媒体上进行宣传,营造人人谈茶、喝茶、论茶的良好环境;组建茶叶办和茶叶协会,投入资金保障,出台茶树育苗、茶园建设、基地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加工企业、市场建设和开发、品牌打造、文化和人才开发等8个方面50条优惠政策。按有机、绿色、无公害的标准生产、加工,提高茶产品内在质量,保证食品安全;按市场规律和政策,重点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整个茶叶发展,减少和避免风险;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凤冈特色的“寸心草”公共品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核心基地,带动农户发展茶园,规划建设茶产业带、专业镇、重点村、示范户来扩大规模、推动加工、支撑品牌,赢得市场;按“企业+协会+基地”的模式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效益。

“富锌富硒”茶在获得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今年10月,县里组织农业局、茶叶办和省茶叶协会撰写了《凤冈锌硒乌龙茶》地方标准,11月《凤冈锌硒乌龙茶》地方标准通过专家评审。省里将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发布。2004年,凤冈2847亩21块有机茶基地和三间茶叶加工厂获国家环保总局认证颁证后,今年,又组织7家企业申请了5881.5亩23块有机茶基地和一家茶叶加工厂,并顺利通过有机评审。县里对来凤投资建优质茶园的客商,在茶园基地实行水电路三通和茶水配套工程,对投资商建茶叶加工厂,帮助进行厂房选址、土地协调,完善水电路等相关配套设施。

据了解,凤冈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茶园达到20万亩,建成一个以上茶叶综合批发市场,打造一个以上全国知名品牌,力争一家以上茶叶出口创汇企业,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把凤冈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

茶农种茶显现经济效益

近年来,凤冈茶园已发展到8.2万亩,有机茶园2847亩,有7家大型茶叶加工企业和近80家茶叶加工户,2万多户茶农。目前,全县茶叶产值突破亿元,茶农户均收入达2600元。

在田坝村,一幢幢造型别致、同茶区环境协调一致的民居格外醒目。村内一条条平整的镶边水纹路在茶区纵横交错;农家院落花果飘香,林中有茶、茶中有树、林茶相间的美景映入眼帘……说起这几年家里的变化,村民们显得很激动。茶农陈世久激动地说,他家的茶园由于管理较好,一亩茶园盛产后高的收入达7000元左右。他家一个孩子上大学,一个上高中,全靠茶叶收入支付。如今,种茶最早的田坝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00元,全村每年人均来自茶叶的收入达2350元。加上辣椒、生猪等,收入更是锦上添花。现在全村90%以上的人家有电话、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此外,还有16位茶农购置了小轿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在茶区更是随处可见。今年,田坝新村改建新式农家住房,茶区村民自发集资300多万元建设新农村,创建“四在农家”。

据悉,今年凤冈县新增种茶面积将突破5万亩,目前,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近10万亩,茶叶产业将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成为该县农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紫阳大学生返乡重整千亩废弃茶园


在安康紫阳县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毛坝镇岔河村有着上千亩荒废的茶园,28岁的龙伦增带着交往一年多的女友返乡,想让家乡千亩废弃茶园重焕生机。

脸被毁容,但并没有影响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龙伦增说:“从小就这样,也就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不一样。”从小学到大学,龙伦增的成绩在班里都是拔尖的,2014年,龙伦增返乡创业,养鸡、做电商、开垦荒废的千亩茶园。

谈了一年多的女朋友也来到他身边和他一起创业,准备明年结婚。

岔河村种茶制茶历史悠久,但后来上千亩茶园荒废了。去年8月,龙伦增开始流转村民的废弃茶园。如今,龙伦增已开垦出300亩茶园,今年已生产了1500公斤富硒绿茶,检测结果令人欣喜,他们茶叶为符合欧盟标准的零农残茶叶。

最近龙伦增还补种了不少茶苗。龙伦增还要动员村民把还没开垦出来的茶园开垦出来,让家乡的千亩茶园重焕生机。他的茶园采用的是生态种植,用太阳能杀虫灯、色板、引进植物等方式除虫,施用有机饼肥,并坚持人工除草。

龙伦增的茶厂已建成,明年开春就可以在新茶厂制茶了,明年计划做2吨红茶2吨绿茶。龙伦增说:“我们走的是高端市场,明年应该能收回开垦流转茶园及建茶厂的300万元投资,2019年我们就能盈利。”

龙伦增的女朋友陈蓉今年22岁,安康旬阳人,他们相识已经一年多。陈蓉大学学的是设计,到龙伦增这里一起创业,陈蓉开始学茶叶质检和茶艺师。陈蓉说:“第一次见面是在机场,我从东北学校回家,他来咸阳机场接,第一次见到她,我也没有想到他的脸伤得那么严重。但慢慢地我被他的进取心和脚踏实地做事的精神打动,他对我特好,有一颗包容的心。”

事业刚刚起步,一天有忙不完的事要走,龙伦增对家乡的富硒生态茶充满了信心。

信阳毛尖路途坎坷


“信阳毛尖”的正宗产地信阳市河区地处大别山腹地,位于秦岭至淮河地理分界线以南,这里山势起伏,云雾迷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信阳毛尖嫩香鲜爽、甘醇浓郁的优良品质,自古就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美称。

茶叶已经成为信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信阳毛尖也日渐成为信阳的象征。特别自1992年以来,信阳市利用信阳毛尖品牌优势,以“茶叶搭台,经贸唱戏,扩大开放,树立形象”为主题,连续成功地举办了11届“中国信阳茶叶节”,引来了外资、展示了形象、发展了生产、产生了效益,开创了信阳茶叶发展的里程碑。优质毛尖使信阳出了名,也让信阳茶农富了起来,许多原来种植水稻的农民改种茶叶。然而,信阳毛尖虽然品质优良,但在茶叶加工、质量认证和宣传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信阳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信阳毛尖在发展上遇到了瓶颈。

喜忧参半

2003年3月14日,是信阳人值得庆贺的日子———申请一年多的信阳毛尖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生效。信阳毛尖成为河南省继原阳大米后又一个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信阳市茶叶协会受信阳市政府委托,成为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的注册人。这意味着信阳毛尖告别了过去无法自我保护的历史。但是被“证明”的良好感觉并未在信阳当地茶商和茶农脸上维持几天。

4月的信阳弥漫着一股茶叶的味道,大街小巷都是茶叶,信阳毛尖的“身影”最活跃。当地人说,每年的这时候,茶农和茶商成了最忙碌的人。由于气温偏低,今年的春季来得晚一些,茶叶抽芽也推迟了一段时间,真正的信阳毛尖才开始陆续上市。但实际情况是,在3月中下旬,全国各地茶叶市场都涌入大量“信阳毛尖”新茶,就连信阳大街小巷的茶叶店中,信阳毛尖新茶的叫卖声也不绝于耳。

“信阳茶叶还未发芽,哪里来的新茶?明摆着,那些都是假冒货”,在信阳毛尖主产区之一白龙潭村,茶农们愤愤不平。有业内人士说,那些在3月份上市的“信阳毛尖”新茶并不是产自信阳的信阳毛尖,这些率先流入市场的“毛尖”中,有的是外省茶叶按信阳毛尖的工艺炒制而成的,属假冒货;有的则纯粹是伪劣产品,滥竽充数。

内忧外患

信阳毛尖是中国公认的茶叶名品,属中国十大名茶,出口多个国家。据载,信阳毛尖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陆羽《茶经》称其在唐代即为贡品。苏东坡曾赞曰,“淮南茶,信阳第一”、“色香味俱佳”。但正是极高的声誉给信阳毛尖带来了眼前的伤害:有外来“李鬼”毛尖的频繁滋扰,也有本地伪劣产品的兴风作浪,加上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出现的问题,信阳毛尖在市场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其实,每年的3月都是这样,今年3月的毛尖市场也只是去年的翻版,信阳茶叶市场情况只反映出“李鬼”毛尖在全国茶叶市场横行的冰山一角。笔者从信阳市茶叶生产开发办公室了解到,信阳市茶叶年总产量约1460万公斤,毛尖的实际产量还要小于这一数字,但实际情况是全国每年销售的信阳毛尖要几倍、十几倍地高于这一数字。这表明有大量的非毛尖产品以信阳毛尖的名义充斥市场。

但是,市场上的信阳毛尖自身问题也不少。首先是炒制工艺与质量问题。在信阳当地,绝大多数毛尖还是出自农民的土作坊。“家家有一灶,户户有一锅”便是对当地茶叶主产区的真实写照。信阳浉河区西南有一片土地俗称“五云两潭一寨”(即车云山、连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白龙潭、黑龙潭、何家寨),这是毛尖的产区之一。那里绝大多数家庭都有土锅、筛子、簸箕、扫帚等炒制工具。据说,这些家庭作坊炒制的茶叶后来大多经茶商流入市场。虽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茶叶协会一再声称毛尖茶有严格的质量体系和工艺要求,但分散的炒制模式很难让信阳毛尖在质量上以“步调一致”的姿态面市,市场上毛尖质量参差不齐就不难理解了。其次,包装的问题也不小。目前,市场上毛尖包装袋和包装盒绝大多数属“三无”产品,没生产单位、没联系电话、没包装物产地。包装设计无特色,并且保鲜效果极差。尤其让人不安的是,这些包装物能随意定制和买卖。在一些茶叶店中,“毛尖”被随意装在大塑料袋或玻璃容器中,如有人买,现卖现包,给人的感觉不卫生也不上档次。另外,信阳毛尖的市场价格较混乱,定价随意性大,每公斤高的数千元,低的十几、几十元,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同时,作为一个知名品牌,信阳毛尖缺乏统一的形象宣传和营销网络,为了获得高利润,茶商们八仙过海,“托关系”等短期市场行为在茶叶销售过程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指向模糊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信阳毛尖的指向一直是云里雾中:是一种产品、一个品牌,还是一种工艺?业内人士介绍说,真正的信阳毛尖,形状细、圆、光、直并多白毫,茶质清香、味浓、汤色绿,因茶叶茸毛显露,峰尖紧直,“毛尖”由此而得名。从这种意义上讲,毛尖更像是一种产品,但很多消费者并不熟悉这种“毛尖”。郑州一茶店的老板说,他曾经遇到过一位顾客,上门就嚷着要买些绿茶,但拒绝信阳毛尖,理由是:“毛尖是毛尖,绿茶是绿茶,两码事儿。”此例虽然极端,但却能反映出一个现实:消费者对毛尖缺乏了解。人们被市场上多如牛毛的信阳毛尖搞得晕头转向,对其质量和档次缺乏最起码的直观判断能力,市场混乱也就不难理解。还有一种情况让信阳毛尖处境尴尬。专家介绍说,如果其他地方茶叶的鲜叶按照信阳毛尖工艺炒制,外观也是“毛尖”,外行很难辨认。在没有证明商标的时候,即使辨认得出,也很难有效管制。按照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的要求,其使用范围必须是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符合信阳毛尖品质特点和加工工艺的茶叶。这种描述很容易给外行一个错觉:在信阳地区生产的茶叶就是信阳毛尖。专家否认了这种说法。信阳新县八李畈镇曾被誉为中原茶叶第一乡,年产茶叶40万公斤,但这些茶叶大多不是信阳毛尖,而是被称为“新林雨露”。据称它是由一家中日合资企业———河南新林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其老总胡骏表示,毛尖和“新林雨露”二者根本不是一码事:新林雨露采用的是日本蒸青工艺,全自动化生产,而毛尖则是烘青(或炒青)工艺,大多还是手工炒制。因此在信阳茶叶产区内,虽然鲜叶一样,但因工艺不同,所产茶叶并不一定都是信阳毛尖。由此看,信阳毛尖便成为一种工艺的代名词,而工艺本身很容易被模仿,结果市场上真假信阳毛尖一哄而上、鱼目混珠,而真正受害者是信阳的茶农和茶商。

2001年11月,信阳市茶叶协会受信阳市政府委托,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出注册证明商标的申请。2002年7月,信阳市茶叶生产开发办公室又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原产地标记,2002年10月份被正式批准,成为受WTO原产地标记保护产品,信阳毛尖的原产地被盖上了国际通行的标记。用行话说,“它(原产地标记)是知识产权范畴,是打破进口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003年3月14日,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也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生效,信阳毛尖终于“找准”了自己的坐标,寻来了一把保护自我的尚方宝剑。

任重道远

“千辛万苦盼来的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并不是事情的终点,而是起点。”这是很多业内人士的共识。今年3月份就开始热闹的信阳毛尖市场还是“涛声依旧”,假冒依旧,伤害依旧,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的作用并未立竿见影。

信阳市茶叶协会办公室中,两块方正的匾额被整齐地摆在文件柜的顶部,一块是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一块是原产地标记。按照《商标法》有关规定,证明商标和普通的商业商标“谁注册,谁使用”不同,证明商标是公益性商标,“谁注册,则谁不能使用”,而只能授权符合条件的单位使用。作为注册人,茶叶协会对该证明商标拥有管理权,但没有执法权。

在管理方式上,信阳市茶叶生产开发办公室是茶叶生产开发的指导机关,茶叶的加工和成品质量一般由质检部门监管,市场归工商部门管理,茶叶协会则是行业协会,同时扮演着信阳毛尖证明商标注册人和管理者的角色。这种架构表面看是茶叶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受到严格监控,但要在实际操作中运转自如需要各方付出很大努力,特别是要想有效保护信阳毛尖不受外茶冒名侵扰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所幸的是,现在有了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茶叶协会有关负责人说,信阳市有关部门近期将会采取行动,发布“管理办法”之类的地方性法规,落实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的相关要求,让各部门协调立场,通力合作。同时,按照《商标法》的相关要求,对茶园、茶农、茶商、茶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让“二者”发挥更大的作用。

冬季茶园雪灾怎么办?茶园雪灾补救措施科普


冬天受寒冷天气影响,茶园雪灾冻害屡有发生,如何抵御雪灾冻害减少经济损失已经成了茶农茶园冬季管理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那么,遭受雪灾的茶园有哪些挽救措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及时清除积雪

大雪积压较厚的茶园应及时摇落茶树上积雪,防止枝干被压断或撕裂。对苗圃拱棚(大棚)根据情况清除棚面的积雪,及时修复被积雪压坏的苗圃棚架。此外,被大雪压、冻坏的茶园坎、梯、沟、路等也要进行及时修复,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将来排水不畅而造成二次受害。

雪后的茶树

2、适时修剪

遭受冻害后,茶树部分枝叶失去活力,因此必须进行修剪,使之重发新梢,培养骨架和采摘面。要掌握“照顾多数,同园一致”的原则,根据茶园受冻程度的轻重采用不同深度的修剪方法,(1)轻度冻害(仅叶片受害):不修剪或酌情轻修剪。(2)中度冻害(生产枝受害)和重度冻害(骨干枝受害):在冻死部分与健康部分界线分明时修剪,剪口比枯死部分深1-2cm,防止整个枝条枯死,刺激剪口以下的腋芽或不定芽萌发。冻害严重的1~2年生幼年茶树,如果冻死率不高,可采用定型修剪,剪去部分枯枝,并补植缺丛;如大面积幼年茶树冻死,要移植归并重新种植。修剪时期一般掌握在2月底3月初,当地气温稳定回升后进行,过早易遭倒春寒,过迟则会延误复壮。

3、浅耕施肥

受冻茶树修剪后,必须加强肥水管理,恢复生机,重建树冠。越冬期冻害发生后,要重视春芽催芽肥,施肥量应比原来增加两成左右,同时配施一定量的磷、钾肥。春季解冻后用0.4%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进行根外追肥1-2次,并适量进行根际施肥,以利恢复树势。

茶园雪灾

4、复壮树冠

受冻茶树经修剪后,应适当留养,以恢复树冠。修剪程度较轻的茶树,春茶早采嫩采名优茶,后期留叶采。受冻严重的采用台刈或重修剪的茶树,其要求与老茶树改造培养树冠的技术要求相同,以养为主,重新培养优质高产的树冠。

5、抢时铺草保温

对冬季未进行铺草的茶园,低温冰冻来临前应抢抓时机,割草铺园,厚度10厘米以上,可减轻冻土程度和深度。有条件的茶园可用遮阴网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抵御雪冻。

茶人返乡,与家人共享一杯茶


茶与生活,似乎总是割裂开来的,普洱茶更是小而美的存在,就像余秋雨先生的《极端之美》里所书写的普洱茶、书法、昆曲,极端的美,具有生命力的美。我们渴望它走向大众,又怕它失去这样的极端之美。

在矛盾中寻找路径,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扩张,不断尝试更多的可能,于是我们推出了二十四节气茶会。再没有什么能比二十四节气,更好的衔接茶与生活这个主题了。

“传统生活化,饮茶日常化。”不再是口号,而是一个具体的方案。

茶业复兴一直在倡导着茶文化的复兴,也在思考如何衔接起茶与生活,中间如同有着无法跨越的鸿沟。而吉普号这个年轻的团队,一直努力的在做最基本的知识传播。继《易武与古六山》的年度合作之后,新的一年,两个团队将再次携手,共同举办二十四节气茶会。

即将到来的二月四日立春,将是新年的第一场茶会。

立春茶会

“立”则为开始,“春”则意味着万物生长。东风化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而这一天,刚好是除夕与家人团圆之夜,所以立春茶会的主题定为:

茶人返乡,与家人的一杯茶

周重林老师经常跟大家说,要让你的家人、你的朋友知道你在做什么,这是一份骄傲,也是一份心安,而我们最值得骄傲的身份,不就是茶人吗?如何告诉家人你的身份,还有比泡一杯茶和他们分享更好的吗?

在外打拼的茶人,总会归家

茶人,一年皆因茶而忙碌,不管是在无尽的茶山之中,还是在性格各异的城市之间,所有的奔波与付出,也只是为家,为岁末家的团圆与喜悦。

离别的长长短短,终将是岁末返乡,回到生命开始的地方,回到记忆开启的家乡;为家而付出,为梦而艰辛,所有的苦与甜,如一杯茶汤,消融在收获后的憩息里,也消融在返乡的时间表里、返乡的路途上,每一天、每一段,都洋溢着思念的喜悦以及重逢的喜庆,再没有比团圆更浓的年味了,这是岁月最好的犒劳,是一杯温暖的香气浓郁的茶汤。

老茶园换种改植技术


老茶园换种改植,是新茶园建设的一部分,是一项科学实用的新技术。针对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1年提出的用10年时间,实现全省茶树无性系良种化60%的要求,各地和服积极响应,一方面进行无性系良种新茶园的建设,另一方面着重进行老茶园的换种改植。5年来,浙江省开展了良种化工程建设,至2005年春茶结束,全省茶园面积236.0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就达12.28万亩,包括换种改植面积2.25万亩。目前,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34.73%。但要再用5年时间达到无性系良种化60%的预期目标,还需要继续努力。

目前,全省茶园面积已达236.06万亩,今后再要大面积开发新茶园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按照无性系良种化60%的要求,还有近100余万亩老茶园需要改造,因此对现有荒芜、衰老的有性系茶园进行换种改植就成了当前良种茶园建设的关键。老茶园换种改植技术对推进各地无性系良种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老茶园的挖掘

用人工或挖机连根挖去老茶树,机械挖掘深度一般在60cm以上。挖掘机由外向里或由低向高挖掘,并每次用挖掘机敲击根部带起的泥土,减少我工整理强度;挖起的老茶树可立即人工整理出园,亦可干燥后原地焚烧,以增加土壤肥力。焚烧老茶树时,四周必须要有专人看管,注意安全,严禁在有风时进行。目前绍兴、上虞等许多县(市)采取了这一措施。

2、土壤消毒和平整

老茶园土壤中的害虫或成虫卵以及有害病菌大量存在,会对新种茶苗构成威胁,因此在土地平整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可将5%毒死碑均匀地撒地土壤上,每亩1.5kg,结合土地平整,翻耕入土。茶园内原路、沟、道路规划合理的可继续使用,如需调整的,可按规划进行重新布置。在坡地茶园,如采用人工挖掘的,梯面可保持不变,只要对土壤进行平整即可;采用机械挖掘的,梯面宽度应根据茶树行距而定,一般行距1.5m,沿等高线而筑,梯田略向里倾斜,茶园平整也要按照行距1.5m进行。

3、基肥的施用

茶苗移栽前,在茶行中间开一条种植沟,将基肥施入种植沟中。基肥应选用熟化后的有机肥,如厩肥、饼肥,并配施磷钾肥。种植沟的宽度按基肥种类而定,如施用厩肥,开50cm×50cm的沟;基肥为饼肥或复合肥的,则开40cm×40cm的沟。每亩基肥用量以厩肥2t以上,或饼肥200kg,或复合肥150kg为标准。蔡肥也可混合施用,并每亩配施钙镁磷肥20kg、硫酸钾15kg。磷钾肥可掺入基肥一起施用,肥料施入种植沟后,应在上面覆一层土,以避免茶苗根系直接接触肥料后造成伤根死苗。

4、良种茶苗的挑选

茶苗在选购时应严格把关,要选用一年半生(俗称单春苗),或一年生的茶苗,要求苗木新鲜,茎杆粗壮,须根系发达。

5、良种茶苗的移栽

茶苗移栽一般在每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或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最为适宜。茶苗采用双条播,按大行距1.5m,小行距0.3m,株距0.4m的标准种植,采用两条平行种植或凹沟栽植。技术要点为:在开好种植沟后,要在沟内施足基肥,然后回填生土,间隔一段时间后进行种植。种植时,每穴2株,要大小茶苗分别种植,即大苗两株或小苗两株一起种植。每亩所需茶苗约5300株。种植茶苗时要把并排的2株茶苗放入种植沟内,用小锄挖穴,然后一只手扶茶苗,另一只手将土填入沟内,当填土至茶苗不露须根时用手将其轻轻往上一提,使根系自然舒展,再适当加细土分层压实。待整块茶园种植结束后,浇足定根水。定根水浇过之后,茶苗会下陷,需再覆一层松土至茶苗根颈处。当天移栽结束后,为减少茶苗水分蒸发,统一将茶苗地上部距根颈20cm以上的主枝剪去,保留3-4片真叶,对于分枝较高的迎霜等品种,可压低修剪高度至16cm左右。另外,把多余的茶苗种植在茶园边上,以备茶园缺苗时,进行补苗之需。

6、幼龄茶园补苗和施肥

茶苗种植后要定期检查成活情况,发现缺苗、死苗的及时补齐。种植后3天内,每天早晨或傍晚浇水1次、雨天除外,以后视天气而定,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种植约1个月后,当新根发出时,应施1次稀薄水肥,以后每隔20天施1次水肥,并逐渐增加施肥量。种植后的第2年,施肥时要注意开沟5cm左右,通常在春茶前、春茶后和夏茶后各浅耕1次并结合除草和施肥。尤其在秋季,要开深沟施氮肥与复合肥。

7、幼龄茶园的铺草和套种

茶苗种好后,工在茶行间铺上杂草、秸秆等覆盖物,以保水保温,减少杂草生长,提高茶苗成活度。因幼龄茶树间空隙比较大,也可在行间因地制宜地种植绿肥植物和毛豆、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用,不仅可减少杂草的生长,还能起到保水保温的作用,同时也可提高茶园经济效益。但在经济作用还没有彻底成熟时,将其拔起铺在茶行间作绿肥使用,最经济有效。

衰老茶园的改植换种


1.深挖老茶树,连根拔起。注意清除残根。

2.实行深翻,结合施足底肥。翻垦深度50~60厘米以上,有条件的可进行土壤消毒。消毒剂常用的有二溴乙烷(EDB)及氯化苦等。确定茶行后,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厘米、宽60厘米,种植沟内施足底肥,每亩施人畜肥2~3吨,加饼肥200~400千克、磷肥300~600千克,施后覆土,间隔一段时间后种植。

3.完善茶园基础设施。①整修梯坎和人行道路,在茶园周围、路旁、沟边及山顶,种植适合茶园的树木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比如杉树、桉树等。

②完善茶园灌溉系统,修建蓄水池,以利于茶园管理。每10~15亩修建一个15~20立方米的蓄水池。

4.茶树种植。①茶行布置。要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耕作、采摘管理和保持水土。

②种植密度。不可太稀,也不可太密,依地形和品种而有不同,同时有利于茶园机械化管理。实行双株双行,大行距1.5米、小行距0.33~0.4米、穴距0.3~0.34米左右,亩植无性系良种茶苗5000株左右。茶树品种选择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茶类品种要求而定。重庆地区适宜生产名优茶的品种主要有巴渝特早、福鼎大白等品种。

③茶苗移栽。茶苗移栽最佳时间为9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茶苗的移栽宜选择无风的阴天定植。定植时要保持根系舒展,加土后一手轻提茶苗,一手将土压实,茶苗“泥门”平地。定植后要浇1次定根水。移栽后若连续晴天,一般隔3~5天浇水一次,每次浇水要浇透,使根部土壤全部湿润,为节约用水,在种植最后覆土时,应使茶行两边盖土略高,使种植坑形成凹形,有利于再次浇水时水分集中,不致流失。

5.幼龄茶园的管理技术。①定型修剪。第一次,定高度,促分枝。在移栽定植时,离地20厘米下剪;第二次,培养骨干枝。在上一次定型修剪后,茶树长到40~50厘米高时,在第一次剪口基础上提高15~20厘米下剪;第三次,形成丰产树冠骨架,在第二次修剪的基础上提高10~15厘米修剪,把茶树高度控制在60厘米以下。

②施肥及抗旱保苗。幼龄茶园追肥要做到少量多次,薄肥勤施。定植后的茶园,第一年初夏,可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用腐熟人畜粪尿50~100千克或尿素2~3千克对水稀释后浇施。当年夏、秋季节还应再施追肥(或根外追肥)2~3次。第二年开始每年分春、夏、秋三季施追肥3~5次。幼龄期茶园的追肥用量应随树龄增长逐年增加。注意抗旱,及时补苗。

③茶叶采摘。幼龄茶园以培养树冠为主,幼龄期实行打头采摘。按照以养为主、以采为辅、采养结合的原则,采用打顶留侧、打高留低、采中留边的方法。第一年不采。

④茶树病、虫、草害防治。茶树的病虫草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掌握病虫发生规律,加强预测预报,做好防治工作。一是以农业防治为主,采取加强肥培、增强茶树抗病虫能力、清除虫源等有效措施。二是开展优化防治,做到科学用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在生产茶园中用药要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三是在茶园中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天敌,应用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重点防治螨类、叶蝉类虫害。合理间作,及时锄草。

老茶园改接换种新技术


项目简介:我国茶园无性系良种化水平不高,到目前为止,无性系茶树良种仅占茶园面积的19%左右。随着名优茶生产的迅速发展,占茶叶产量29%的名优茶,产值占了78%左右,使人们认识到良种是效益之源,对现有茶园改植换种有了迫切的要求。然而,传统的老茶园换种方式,周期长、投资大,换种初期山地水土冲刷严重。采用嫁接换种新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改植换种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特点:利用该技术,减少改植换种过程中挖去老茶树、重新开垦园地、育苗移植等工作;技术易于掌握,见效快;嫁接换种第二年即可收回嫁接初期的成本投入;对山地茶园水土保持、维护生态平衡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技术指标:该项技术的应用,平均成活率可达85%以上,在生长季节,接后3个月苗高可达30―40cm,比常规改植换种提早2―3年成园。

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换种一年后可产良种接穗约150公斤/亩,并收回换种成本,茶树长势达常规茶树2-3年生长水平。

技术成果提供方式、条件及适宜推广地区范围:全国各茶区均可采用此项技术进行茶园的改植换种。长江中下游茶区,在3―10月间,如没有干旱或冻害发生,有适宜的接穗均可进行茶树嫁接换种工作。其它地区视各地的气候条件进行。

技术成果提供方式:技术服务、培训或现场指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