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茶叶种植面积萎缩 打造茶叶生产优势区

发布时间 : 2019-11-30
茶叶生产 种植茶叶 茶叶生产地

【www.cy316.com - 茶叶生产】

近年来,海南省茶叶种植面积萎缩,种植面积约为2万亩,产量与全国相比占比小。农业厅为发展海南茶产业,将规划海南省茶叶生产优势区,重点生产优质茶,同时以“农业+旅游”模式,推进茶产业与旅游业高度融合与发展。

海南茶园

《2016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海南茶叶产量为967.88吨,同比增长12.1%。但实际上,近年来我省茶叶种植面积在萎缩,总面积约为2万亩,产量于全国而言微乎其微。记者从海南省农业厅了解到,我省是全国唯一可以四季采茶的地区,该厅将鼓励和支持私人承包、收购茶园,支持农垦茶叶集团和民营企业创建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推进茶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海南春茶比内地早上市3个月左右,被誉为“华夏第一早春茶”,季节优势突出。海南产茶区囊括五指山、琼中、万宁等几个中、南部市县,茶叶种植面积约为2万亩,产量在全国而言占比较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介绍,海南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茶叶出口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海南茶叶出口大幅下降。茶叶种植面积萎缩,限制了海南的产业发展。

采摘茶叶

为壮大我省茶叶产业,省农业厅将规划全省茶叶生产优势区,重点生产优质茶,同时以“农业+旅游”模式,推进茶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海南茶产业的发展,将重点打生态牌,突出琼茶特色。我省将整合优势资源,支持优势茶叶品牌“走出去”;支持农垦茶叶集团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加工厂;推进茶叶品牌打造成特色旅游产品。加快育种创新,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培育高品质的新品种。同时加大对老茶园改造的资金投入,创建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在茶叶优势区建设有特色的区域性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原料市场,提高茶叶的保鲜技术。

cy316.com扩展阅读

雷山依托“两区两品”打造贵州茶叶大县


贵州雷山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地处贵州山区,山地资源丰富,而且位于亚热带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环境造就;了雷山地区不一样的茶叶品质。贵州雷山的茶叶坚持绿色、健康、无污染的宗旨,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茶叶,为当地的农业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贵州省雷山县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以“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为依托,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龙头企业带动、全民行动”的模式,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全力打造贵州茶叶大县。

建好一片“茶基地”。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水质等宜茶优势,稳步增加茶叶种植面积。2017年来,投入资金317万元,发放茶苗2341万株,完成茶叶种植面积5010亩,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16.15万亩,人均茶园面积1.16亩,茶产业已成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

管好一群“茶园区”。积极开展茶农科技文化素质提升、茶园管护水平提升工程,切实抓好新建茶园、幼龄茶园、低产茶园的管理。去年累计开展茶叶种植管理培训10期,培训1630人次,完成低产老茶园改造和提升2.1万亩。截至目前,全县可摘采面积达8.5万亩,预计年底产品产量3539.6吨,产值5.57亿,同比增长9.61%。

扶好一批“茶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帮扶等措施促进茶企入驻、茶厂落地,去年,累计投入资金805万元,扶持茶企79家,加工厂6个,建成茶青交易市场6个,大大提升了全县茶叶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目前,全县茶叶企业达156家,获得QS认证生产茶企2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州级龙头企业7家。

联好一条“茶产业”。坚持“以旅促茶、茶旅互动”的理念,充分利用成熟的景区、景点,加快旅游沿线茶园观光体验园建设,城镇茶文化一条街建设等,积极开发茶旅游,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带动茶馆、茶店经营以及运输包装等业态发展,不断拉长产业链。预计今年全县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10亿元,同比增长71.62%。

造好一系“茶产品”。建立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并按照《雷公山银球茶标准体系》和《雷公山清明茶标准体系》,严格茶质量检查验收,加大对“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着力提升好银球茶、雷公山绿茶、清明茶、脚尧茶等茶系品质。目前,全县无公害茶叶基地达15万亩,有机茶叶面积达9368亩,分别占茶叶总面积92.88%和5.8%。

宣好一个“茶品牌”。积极开展茶叶品牌宣传、推介,制作完成了《雷山县茶叶》形象片和《苗乡银球茶》歌曲,赴北京、成都等地推介10次,参与企业128家次,重庆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等媒体电视宣传100余次,客户阅读量达5000万余次。先后荣获“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华文化名茶”等各类称号奖项10余个,进一步提高了雷山茶叶品牌和知名度。

据雷山县市场监管局局长金志雄介绍:近年来,雷山县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化、农业投入品控制、环境监测和疫情疫病防控、质量安全追溯、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质量安全诚信等体系为工作目标。获贵州名牌产品5件、著名商标9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件。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牢牢站稳世界首位!


从2013至2017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牢牢站稳世界首位。5年来,在政府的政策鼓励下,山区农民通过种植茶叶脱贫致富,还出现了六大茶类全面开花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其中,贵州省茶园面积超过云南,位列全国第一位;白茶市场升温,销售遍布全国;黄茶重新恢复生产,赢得小众消费者的青睐。

茶园

2013—2017年,十八大以来中国茶园面积和产量在牢牢站稳世界首位的基础上,继续高速发展。

2013年,全国茶园面积达到246.9万公顷,占全球茶叶种植面积的59.1%;2017年,全国茶园面积预计将达到300万公顷,预计将占全球茶园面积的63%。

2013年,全国茶叶产量192.4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39.2%;2017年,全国茶叶产量预计将达到260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近50%。

中国已成为世界头号产茶大国,正努力向茶叶强国奋进。5年来,全国各产茶区政府积极发展茶园面积、优化茶树品种、加强茶园管理、提高加工技术、提升茶叶质量,全国出现了六大茶类全面开花、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

茶树

十八大以来,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脱贫攻坚计划”,以及一系列富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特别是农业部出台的《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有条件发展茶产业的地区政府,通过出台奖励、补贴等政策支持山区农民通过种植茶叶脱贫致富。

5年来,贵州省茶园面积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超过云南,位列全国第一位,这些茶园大部分为2005年之后新开辟的茶园。5年来,贵州、湖北、陕西、四川茶园增长面积始终排在全国前列,各地发展茶园面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较大,不同地域适合不同的茶树品种,西南、华南茶区适宜种植以云南大叶种为主的乔木型茶树;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省份则适宜小乔木型为主的茶树品种;我国中部、北部、西部茶区则适合灌木类型为主的茶树品种。我国农业育种专家依据不同的地域与气候,选育成功了一大批高产、优良茶树品种,对提高茶叶亩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茶叶

过去,我国主要生产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黄茶微不足道,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黑茶、白茶异军突起。

特别是近5年,白茶市场升温,销售遍布全国,昔日以出口为主、“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白茶,如今已经红遍大江南北。黄茶,曾经在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蒙顶黄芽、霍山黄芽、莫干黄芽、君山银针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几乎消失。随着我国茶叶加工科研人员对闷黄技术的突破,近年来,这些黄茶开始重新恢复生产,且赢得了市场上小众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黄茶茶类的生产加工,使得我国六大茶类全面开花,茶叶市场更加丰富多彩!

安徽大化坪镇:发挥资源优势,打造茶叶名镇


消息中国“霍山黄芽之乡”——大化坪镇,位于霍山县西南部,地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脚下,佛子岭水库上游,境内物产丰富,盛产黄芽茶,茶叶、毛竹、板栗产量居全县前列,是霍山县面积最大的农业大镇,也是“霍山黄芽”的原产地和主产地。

茶叶是大化坪镇的支柱产业,大化坪产黄芽2004年获首届霍山茶王称号,2005年获芜湖国际茶博会金奖,2006年分获第九届青岛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和第六届香港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07年获第七届“中茶杯”评选一等奖,并成功入选北京老舍茶馆奥运五环茶,作为运动员和外国使馆专用礼品茶。为了发挥这一优势,打造特色茶叶专业示范镇,多年来,大化坪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名茶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名茶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茶叶科技为支撑,紧紧围绕“茶叶增效,茶农增收”这个主题,以扩大茶叶生产面积和提高质量为目的,着力推进茶叶基地建设规模化和培植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名茶产业新格局。到目前为止,全镇茶园面积发展到1.96万亩,茶叶年总产量630吨,产值4000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500吨,产值3200万元,茶叶经济已成为全镇农业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经济,茶叶已真正成为我镇农民收入增长和加快小康建设进程的有效途径。

发挥区域特色,实施“三大工程”,加速名茶产区基地建设。

一是实施低产茶园综合改造工程,促使茶叶整体效益不断提高。大化坪镇是个古老茶区,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茶叶生长,茶叶品质好、名气大,早在唐朝时期所产黄芽就被列为御用贡茶。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化坪镇坚持巩固老茶园,集中连片开发高产优质新茶园的指导思想,自2000年开始对五、六十年代发展的老茶园进行有计划的更新改造,累计综合改造老茶园7500亩,同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立高标准优质茶园,每年以500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已有2500亩高产茶园投入生产,形成了以金鸡山村、大化坪村为中心的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产量、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加;二是实施茶树良种化工程,推进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化坪黄芽”的品质,适应市场要求,突出当地优质品种优势,选择适宜当地名茶生产的茶树良种,开发具有高品质、高档次且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茶叶品种,大化坪镇通过实地调研,科学分析,充分利用当地优质茶树良种资源,采取自繁自育,科学开发了当地“双高”茶树良种“金鸡种”,并在乐道冲等地建立了无性系良种繁殖基地26处300亩纯“金鸡种”母穗园,年繁殖“金鸡种”优质茶苗2500万株,确保了良种新建茶园1500亩,改植换种4000亩所需良种苗。通过良种开发,进一步优化了茶园品种结构,使全镇茶树良种化进程不断推进。三是实施茶叶有机化工程,加快建设生态茶园。大化坪镇着眼于未来发展,提出通过3—5年的努力把全镇建设成为全省有机茶生产示范镇,使茶园全部达到有机化的要求。多年来,在茶园建设上全面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除草剂,全面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实行有机化管理。2004年3月金鸡山、叫龙岭318.1亩茶园获得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认证中心有机茶认证。到目前为止,全镇已获得有机茶认证面积6500亩,另有8500亩茶园有机认证工作正在申报之中。有机化工程加速了我镇茶叶良种和技术推广,茶叶质量显著提高,有效地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促进了全镇茶叶生产,因此大化坪镇也成为全县著名的有机茶示范基地。

依靠科技,走精品发展之路,开发高品质茶叶。

为促使名茶生产再上新台阶,满足市场要求,大化坪镇将“霍山黄芽”原产地列入“精品黄芽”开发基地,严把茶叶采摘和加工制作关,推广机械化制茶,严格按照霍山黄芽的采摘和加工标准,组织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向茶农教授茶叶采摘和加工技术,通过不懈的努力,全镇“精品黄芽”生产已全面推开,据统计,全镇年生产和销售精品茶达300吨,产量逐年增加,茶叶价格和茶农收入明显上升。去年以来,又积极组织开发了“极品黄芽”,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在生产的同时,注重科技投入,实现茶叶品种品质的开发和创新,有效地促进了茶农种植的积极性,增加了科技含量,壮大了特色产品的知名度,有效地促进了名茶地区优化升级。

培育龙头,延伸产业链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化坪镇推行“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市场运作”的产业开发模式,将培育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动作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关键,以服务企业和茶农为宗旨,积极扶持企业和市场发展,使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首先,加大资金扶持。出台大化坪镇茶叶生产奖励办法和扶持措施,利用各类扶持资金,积极扶持茶叶企业和茶农建立基地、购买茶叶机械。通过基地建设和机械制作推广,使全镇现有茶叶加工企业达到106家,并且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茶叶质量上升明显,大大地降低了茶叶加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统一了茶叶采摘标准、外形和色泽,为茶叶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其次,壮大龙头企业。组建集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企业和公司,带动基地建设。形成了以绿力、亨大、金茗、汇丰等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近10余家,引领着全镇名茶生产向纵深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带动基地和农户共同发展的经营模式,成效显著,绿力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金鸡山建立600亩优质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第一期工程300亩全面结束。通过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基地,真正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迅速带动了全镇茶叶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化坪镇把拓展市场作为茶叶生产的关键环节来抓,全方位开拓市场,搞活镇域经济,通过招商引资,实行龙头企业带动,投入资金1500万元在镇中心地带新建大化坪镇黄芽专业街和标准化加工厂,吸引了大量客商,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发展。

加强协会建设,健全服务组织网络。

大化坪镇按照“完善镇级,充实村级,健全组级”的原则,建立健全了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以镇农办为中心,以镇农技站为技术推广为依托,以镇茶叶协会运作为纽带,不断规范村组茶农协会的服务网络建设。全镇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农技、林业、水利等部门负责技术指导,镇、村、组协会负责组织实施、协调、服务等,以协会运作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推广活动,成立了茶叶田间学校18所,年培训茶农骨干1345人,举办生产经营培训班150期,培训茶农3万人次,印发技术材料近万份,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带动,使新技术应用和推广范围逐步扩大。协会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了茶农的自主参与、民主决策能力,在茶叶生产、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茶叶产业化建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大化坪镇依托资源建基地,依托龙头活产业,依托科技促品牌,依托市场增效益,立足资源优势,打造茶叶经济专业强镇,努力寻求实现跨越发展,确保到“十一五”末实现全镇人均拥有一亩高产密植茶园,产量达1200吨,产值1个亿,茶农人均收入达5000元的目标,把大化坪镇建成名副其实、特色明显的茶叶生产大镇、经济强镇。

重振海南茶叶产业 发展海南茶文化


海南地处中国最南端,是我国几个为数不多的热带地区。受气候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海南的茶产业发展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并不是那么的成功。但是为了进一步发展海南的茶产业,壮大海南茶文化。海南省当地政府提出重振海南茶叶的发展新方向,力图改变现有状况,促进茶叶的进一步发展。

“我省虽不是重要产茶省,但也是主要产茶省,还可成为高品质红茶产地,我们甚至可提出‘海红’的概念;要重振海南茶叶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政协海南省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省政协委员容丽萍通过向大会递交提案、联席会议、大会发言的方式,提出了“关于重振海南茶叶产业”的建议。

容丽萍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共海南省委七届二次全会作出《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最近,省委、省政府明确我省五指山市等12个市县不作为城市组团进行发展,主要是作为生态功能区进行保护和建设,这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部署和举措,是完全正确的决策。

在经过前期的调研和查找有关资料,容丽萍了解到我省南部山区是云南普洱茶仓储发酵绝佳的“风水宝地”。容丽萍在提案中提出,我省可通过发展普洱茶仓储产业,吸引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茶商投资者,建立专业茶仓,进行科学仓储,精准营销市场,整合云南、海南两地优质资源并以此带动茶文化在海南的发展。

容丽萍指出,建议我省的茶园要提前做好茶园的基础认证工作,为将来的产品出口做好准备;做好海南红茶的特色宣传,尽快恢复“远洋牌”红碎茶的品牌和产品,借助“一带一路”的国家政策,让海南红碎茶重新占领国际市场;建议大力发展与茶叶相关的产业,发展与茶叶相关的论坛等活动,可开展具有我省独特优势的活动,如每年初,在天涯海角举办“天涯共此茶”活动,邀请游客品尝海南最早的、也是全国最早的早春茶,邀请全国六大茶系列来天涯海角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产品与茶文化,邀请全国著名的茶叶界专家学者来讲授茶文化、茶研究成果等。

茶叶种植


茶叶是中国人日常饮用之品,也为世界人土所普遍爱好,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这三种饮料中,以饮茶占人数最多,地区最广;茶叶对人体健康所起的特殊效用,更是其他饮料所不及的。

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在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就已经懂得利用茶叶。相传四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体字)而解之”。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还明确地指出:“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神农食经》也说:“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茶在中国古代,最初是直接采摘野生鲜叶作药用,以后进而为饮用,并从利用野生茶树发展成为人工引种栽培。《华佗食经》说:“(茶树)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古益州包括现在四川和云南。据说东汉末年,诸葛亮南征时,士兵多病,后访问该地人民,以树叶冲开水饮用,减少了生病。这种树叶,就是现在云南西双版纳的茶树,该地人民称为“明树”,并称诸葛亮为“茶祖”可见,茶叶早就受老百姓重视了。后来,饮茶之风从四川一带逐渐扩展开来,茶叶随之成为商品,茶树也向各地传播。到了唐朝,茶树栽培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达十多个省区,茶叶的收入,已成为封建王朝的重要财源。

“神农”据考证,非指一人,乃一个部落的统称,《神农本草》一书为东汉时期(公元25一22O年)所撰,是世界最早提出茶叶用於医疗的书籍。此外,西汉王褒在招买书僮的《僮约》中规定:“武阳买茶”(要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要把茶具洗于净才煮茶)。东晋郭璞注释《尔雅》,对茶树的生长、形状、饮用作了初步的描写:“苦茶。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苏,蜀人名之苦茶”。唐代陆羽(公元729—804年)的《茶经》为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这部专书,对茶叶的起源,茶树的形状,茶叶的功效,茶区的分布 ,以及烹饮的方法,作了系统的论述。据《茶经》记载,唐代产茶地区已有十三省四十二州,可见茶叶在中国源远流长,历史久远,誉中国为茶叶的故乡,是当之无愧的。

在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中,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动了茶叶采制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三国时代魏国张辑在《广雅》中已有生叶制成茶饼的记载;唐宋产茶趋兴,发明了“蒸”、“焙”制茶法,制茶技艺日益提高。到了明朝,采制技术进一步革新,出现了薰花茶,制法由晒青、烘青变为炒青,同时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茶叶的外形、内质为之一变,为中国绿茶制作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途径。十八世纪乌龙茶演变为工夫红茶,以后又创造了不少其他制法,各地的名茶品种层出不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茶叶款色品种最丰富的国家。

茶叶也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1610年,荷兰人首先从中国运茶到欧洲,当地人对茶叶惊叹不已,认为是“灵草”,是“能治百病的药”;甚至把茶叶看成是“贡熙”,是进贡绪皇帝的佳品。连往欧洲的茶叶虽然价钱昂贵,但是当地人只要能买到中国茶叶,“其价几何,在所不惜”在某些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提及中国茶的片段,如意大利作家李达斯达觉於1735年在维也纳写的名叫《中国女子》一剧中,就有人们一边饮中国茶,一边观看欧洲戏剧的情节。

中国不但出口茶叶,而且向很多国家提供了茶树或茶籽。远在公元九世纪初,日本最澄禅师到中国留学,便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首先种植在近江台鼓地区,以后就普遍引种了。现在世界上产茶居首位的印度,也是在1780年从广州运去茶籽后才开始种植。后来,印尼、锡兰(今斯里兰卡)和俄国(今俄罗斯)等国家,相继从中国引种了茶树。今世界上各国的“茶”的名称,都源出汉语,有的是广东话的读音“Cho”或是厦门方言的读音“De”。俄语的“Chat”(茶)字,是由中国北方音“茶叶”两字转变的;英国和美国的“Tea”(茶)字,就是厦门话“茶”(De)字的读音;日语的茶字的书写法和汉字的“茶”一样;茶树最早的学名——Thea sinensis即是“中国茶”的意,甚至连茶具的叫法也相同,如马来亚语的茶壶是“teh~Kowah”,就是厦门方言“茶”的读音。

目前,中国有十五个省(区)产制商品茶,全国茶叶产量近年居世界第二位。

山东省茶园面积达到55万亩 茶叶生产机械化势在必行


山东省茶园面积达到55万亩 茶叶生产机械化势在必行

这些年来,山东省茶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截至目前为止,全省茶园面积已经达到55万亩,形成鲁东南沿海、鲁中南山区和胶东半岛三大茶叶主产区,山东已经成为全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北方优质茶产区。下一步,山东将在茶园管理机械化、茶叶加工机械化方面找差距、补短板,引导茶叶生产走产业化、清洁化、智能化发展之路。

“小茶园、大文章”,做大做强茶产业,积极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增加丘陵山区农民收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补齐农机化短板、推进“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山东茶叶产业发展迅速,茶园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发展茶叶生产机械化,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是基础,标准化茶园建设是重点,茶园管理是关键,茶叶采摘加工是核心。山东将加快短板环节的机械研发创新和示范推广,为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有力装备支撑;加快茶叶品种改良,完善茶园生产设施标准、栽培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高效植保、绿色防控技术,切实保护茶园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食品安全。

各茶叶主产区要把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摆上重要位置,主动找出差距,对标对表,抓住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的机遇,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茶叶机械研发,支持茶农积极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茶叶机械,不断提高茶叶机械化科技水平。要把茶叶生产新机具新技术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加强茶叶机械化技术培训,更好地满足茶农茶企对农机化发展的需求。要积极组织开展茶叶生产机械化社会服务,努力拓展作业范围、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服务效益,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