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杆古树的所有秘密都在这里!

发布时间 : 2019-12-04
古树花茶 古树红茶 古树红茶价格

古树花茶。

关于高杆古树,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事:

一、2014年,高杆古树概念首次提出,进入大众视野;

二、一经露出,便完成一次业界内的爆发,成为圈内资深茶客品饮方向标之一;

三、高杆古树的认定标准,从两个维度出发:高度、树围;

四、从形态方面表述,高杆古树树高10米以上,树围在0.5米以上;

五、高杆古树树龄鉴别,以植物生长必有的横向、纵向得以表述:粗壮、高大、直立;

六、时至今日,价值稀贵的高杆古树,其火热势头逐年攀升,业已成为易武高价茶的代表之一。

这,不过又是一次极为“平常”的走山。

严格地说,从5年前小马哥和王忠平认识之后,除了集中制茶的时期,走山找树,便成为了日常必不可少的事情。

此刻,王忠平席地而坐,很是感叹说,“小马哥太能走了,有一次和他走山,走得我直跳脚,他却还要坚持!”

王忠平,天门山马叭村村长,土生土长的瑶族汉子。要知道的是,对于当地瑶族茶农而言,不论走山,抑或是爬树,几乎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小马哥坐在一旁笑言,“其实那次我也快走哭了,翻高山、踏水涧、还时不时得猫着腰钻茅草从,徒步走了近九个小时。这次还算幸运,终于看到了树围达到90cm以上、树高20米左右的高杆古树,而这样类似的经历经常也会无功而返。”CY316.Com

小马哥,高杆古树概念发掘者、高杆古树品牌浮生若茶持有人。

他与一众用心做茶,并深耕于易武的制茶人,有着几乎相同的特征:因常年日晒后,呈现出的黝黑肤色,以及与当地人微不可查的本地口音。甚者,其生活早已融入茶农之中,说着外人难懂的瑶语。

实际上,不论他们此前来自天南或海北,更不论他们说着怎样的方言。一旦进入易武这个地界,也就很难告别与离开。

一切,皆因探寻一杯好茶。

与之相对应的,正如这里特有的气候、饮食与人文,将这些甘之如饴的制茶人逐步“同化”。这里的茶树,也因这片土地孕育生长出不同形态:在这里,只有在这里,当你有幸走入深山密林,你或才能窥见那些朝天而生,直立而长的高大古茶树。

而小马哥,则赋予了它们更为具象化的新名字:高杆古树。

此前,我们曾对高杆古树的市场需求、价值与标准做出了浅析。

今天,我们将借由所见所闻所品,并通过小马哥对高杆古树进行更为全面的深度解析。以期,让更多普洱茶爱好者对高杆古树茶有一个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

高杆古树固化价值:生态环境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知名山头、微型产区的茶树,都几乎生长于大山密林之中。

更为准确地说,那些能够让人念念不忘的高端普洱茶,其固化价值最终依赖的便是生态环境。

一款茶之所以好,除了制作工艺之外,其主要决定因素

小编推荐

关于古树茶和台地茶,最全的知识全都在这里了


普洱茶有古树茶和台地茶之说,其实这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

概念

古树茶,指的是生长百年以上的茶树,它只是表达了一个茶树存活的树龄,

台地茶,指的是种植方式,通常指那些运用现代茶叶种植技术,新种植的密植高产的现代茶园产出的人工种植的茶叶,它们通常树龄较短,品种较新,由于密植和过多的人工增产干预,茶叶产量很大。

从树龄上说,台地茶也有大小树之分,比如7、8年的和50年的,古树茶也有100年的和2、3百年的区别;从生态上来说,台地茶也有改造的、有机管理新茶园,不能与“施肥打药”、“农残超标”划等号;古树茶也有砍伐矮化的,过度采摘的、村寨边缘的,国有林中的。。。茶园生态要实事求是,不能简单地用“古树”或“台地”就把茶树定性了!

乔木大叶种

云南绝大部分茶区的茶种,无论是古树茶还是台地茶,其种性都是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树(少数茶区有小叶种茶),只是台地茶经过人工种植和修剪,强度采摘,改变了茶树自身的生育条件,但茶树的种性,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解除各种“限制”和“刺激”后,这些树型低矮的台地茶,也会长高、长大,而恢复它“乔木”的本来面目。

品质

认识台地和古树茶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的,更多的是需要茶友去喝,去对比。

每一个茶区,每一个山头,原料相同工艺不同做出来的茶叶滋味也是天壤之别的。需要很多的品饮经验累积。

一是茶叶品质的最终形成取决于很多方面,比如工艺和原料的问题,品质上相近的茶叶,因工艺的不同可能产生很大的差别。)

二是不同茶区茶叶的香气和内质也是不同的,对比时也只能选择同一区域内,同一时间段的茶来比较,绝对不能拿勐海的台地春茶与普洱的大树秋茶相比,那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树龄,生态的关系,古树茶的滋味饱满柔顺,口感甘甜,回甘生津快、持久、润喉。而台地茶一般比古树茶较为苦涩。化的慢一些。古树茶汤厚、味浓。台地茶汤感苦涩重、收敛性强(对口腔的刺激性)。

台地茶的香气没有古树茶柔长、高香,显得单薄、存留比较弱,原因是种植的环境、土壤不同。古树茶的根系比较发达,多生长在云雾缭绕、吸收微量元素多。古树茶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出台地茶,因此喝古树茶时我们的体感更舒服(身体本身的感受)。

相对来说,古树茶要比台地茶耐泡,但是也不能单一而论,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茶说茶),如果原料很好,工艺不行,那也做不出好的普洱茶来。

价值

还有些茶友很嫌弃台地茶的样子,其实,市场上古树茶重视“纯料”,台地茶重视“拼配”,二者各有利弊。

大多数古树纯料茶悠久的树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台地茶无可比拟的,古树茶滋味更加厚重、更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但在采摘难度和成本方面更高;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也高。

台地茶密植、高产,适于大批量生产,通过高超的拼配技术,可以拼出层次丰富、口感一致的普洱茶。且性价比很高,最宜适合做口粮茶只选。

台地茶与古树茶,没有谁好谁差之分,茶人喝茶,包容、理性的去看待,那么喝茶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的总体分布,所有的古树茶产区都在这里了


云南是中国西部的边疆省份,位于北纬20°8′32″—29°15′8″,东经97°31′39″—106°11′47″之间;东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贵州省为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西南同缅甸相连;南部与老挝、越南两国毗邻。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km,南北最大纵距900km,平均海拔2000m左右,最高海拔6740m,最低海拔第76.4m;总面积394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

云南省属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西部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山河相间,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南北纵列,金沙江、元江、李仙江、澜沧江、怒江等成帚状排列;东部属云谷贵高原,地形波状起伏;南部为中、低山宽谷盆地区。省内多山间盆地和断层湖泊,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分东西两部。东部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西南部地势渐趋和缓,河谷开阔。全省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

云南为低纬度高原地区。由于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连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东南亚半岛,使其常处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又因受西藏高原区的影响,加之全省地形地貌复杂,境内高山深谷纵横交错,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类型。云南的季风气候极明显,主要为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干燥的大陆季风,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全省共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7个气候类型,大部分地区都有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全省年平均温度由北向南逐渐增高,气温随地势高低呈垂直变化。南北温差19℃左右,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特点明显。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m以上,干湿季节分明,但在季节上和地区上分布极为不均。

由于地貌、气候的复杂,造成了云南土壤类型的多样性,全省土壤类型可划分为十六个土类,占全国土类的四分之一。主要有黄壤、红壤、紫色土和黑色石灰土,红、黄壤占全省面积的25%,是省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土地资源,是适宜茶树生长的主要土壤;与华南同纬度省份的红壤相比,云南省的红壤土层深厚,酸性不高,盐基饱和度高,发展茶叶生产的潜力很大。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民的辛勤劳作,使云南成为世界上茶叶的主要原产地。

云南茶树裁培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树资源十分丰富。云南省内目前存野生种、过渡型、截培种古茶树资源在中国和世界均具有唯一性。它们不仅是云南作为茶树起源中心地带的有力佐证,也是中国为茶树驯化和栽培发祥地的有力佐证,是至今尚存的记录茶树演变的“活化石”。云南古茶树中至今仍保留着的优良、完好的茶树基因,不仅是中国和世界茶产业发展中不可多得、不可或缺的重要种质资源,也是世界茶业、茶文化研究和发展中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与文化遗产。这些古茶树资源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产业资源,而且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有着极为重要的科4学价值、研发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提升价值。

但是,由于这些古茶树分布的面积大、范围广,许多古茶树又生长于深山密林之中,交通不便,现场资料的采集比较困难,致使许多古茶树资源的情况在很长时间里都不是很清楚。尽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省、市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人员进行调查,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形成相对完整、规范、系统的资料,给加强古茶树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等工作带来了困难。

为了尽快查清云南省古茶树资源的情况,云南省茶业协会决定组织专家组,开展一次全面、认真、细致的调查工作。在云南省政府办公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农科院等单位的支持下,自2010年10月起至2014年5月,专家组分赴云南省古茶树的主要分布区—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普洱市、保山市、德宏州、大理州、文文山州、红河州、楚雄州等地开展了古茶树资源的调查和建档工作,在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和开展大概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完整、系统、规范的古茶树档案资料。

从行政区域来看,云南的古茶树资源分布于全省16个州市中的12个州市,主要分布于滇西茶区的临沧市、德宏州、保山市、大理州和楚雄州,滇南茶区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滇东南茶区的红河州、文山州;在昆明市、昭通市、曲靖市仅留存有极少量零星、分散的单株。

从分布面积来看,云南现存古茶树资源总分布面积约为329.68万亩,野生种古茶树居群的分布面积约为265.75万亩,栽培种古茶树(园)的分布面积约为63.93万亩。其中,普洱市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136.10万亩,占全省古茶树总分布面积的41.28%;临沧市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65.22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的19.78%;红河州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51.60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的15.65%;文山州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31.51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的9.56%;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25.35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源总分布面积的7.69%;保山市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9.80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的2.97%;德宏州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8.58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的2.60%;大理州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0.82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源分布总面积的0.25%;楚雄州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约为0.69万亩,占全省古茶树资资源分布面积的0.21%。

从分布区域的地理环境来看,云南古茶树资源的分布面积在海拔880m—2400m之间;野生种古茶树大多分布于海拔1600m—2400m的森林中,有相当多的数量处于自然保护区内,多呈居群状分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双江县勐库大雪山野生茶树居群、镇沅县千家寨野生茶树居群等;栽培种古茶树主要分布于海拔1400m—1600m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生长于次森林或山地中,多数以单株散生或小居群的形态存在,呈块状分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境内的“六大古茶山”,勐海县的“南糯古茶山”“贺开古茶山”,普洱市澜沧县的“景迈古茶山”、宁洱县的“困鹿山古茶园”以及临沧市云县的“白莺山古茶园”等。另外,调查中还发现,古茶树分布区域内的当地居民(包括汉族、布朗族、基诺族、哈尼族、德昂族等),都有在村寨附近保留和种植古茶树的习惯。因此形成了不少生长健壮的古茶树,至今都是以单株的形式分布于村寨周围、风水林、路边,或居民的庭院内,形成古茶树与人居和谐共生景况。总的来说,云南省的古茶树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在尚存的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落后,交通尚不发达的山区、半山区和原始森林内。文字由录入,内容

高杆古树


近期,有茶友在分享品饮高杆古树的感受,溢美之词,出现频率颇高,今天我们来简单的讲解一下有关普洱茶的高杆古树。

高杆古树,顾名思义,树干很高,把它和一般古树放一起,就像是“鹤立鸡群”的“一枝独秀”。我们把未经过矮化的,树干笔直,高度超过5米的古树茶,叫高杆古树。主要分布在易武的铜箐河,弯弓,落水洞,麻黑,薄荷糖等地区,高杆古树被称为普洱茶古树中的长劲鹿。

成因

高杆古树的成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众所周知,许多普洱茶树是长在森林之中,为了争取阳光,树需要不断的向上生长,这是高杆古树形成的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为,清末,古茶园茶树被大面积矮化以达到增收的效果,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砍头”——将茶树的上部分砍掉,留下一人或者两人高的茶树。被“砍头”矮化后的古树,我们称为「砍头茶」,而有一些古树逃过此「劫」。

高杆古树未被人为矮化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有些茶树生长在深山老林中,年代久远,被人遗忘。

2、有些茶树生长在森林深处,不便采摘和运输,因此茶农直接放弃。

3、部分古树深藏在原始森林中,未被人发现。

高杆古树受欢迎的原因?

高杆古树大都生长在生态环境极佳的密林之中,保障了茶叶原材料的天然。再者高杆古树经过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生长,内含物质丰富,制成成茶后,口感醇厚,香气丰富。

高杆古树茶特征

干茶:条索紧秀,粗壮硕长,茶毫丰富,呈墨绿色,油润光亮。

茶汤金黄清透,汤质细腻饱满,香气馥郁,高扬,苦涩感低,山野韵足,甜柔润滑,回甘生津含蓄持久,茶气足,喉韵含蓄幽深。耐泡度高。

叶底鲜嫩,肥硕,柔韧性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高杆古树的产量非常少,能喝到真正的高杆古树好茶是福气。并非所有的高杆古树茶就是好茶,成茶的品质是由原料和工艺决定的,而树的生长地域决定了原料品质的好坏,部分高杆古树生长的地域过于蛮荒,口感未必好,也并不适合饮用。

普洱、毛尖、白茶、龙井,春茶品鉴妙招都在这里了!


普洱

乌龙闻香,普洱观色。制成的茶叶色泽褐红,条索肥嫩、紧结,并伴有特殊的陈香,泡好的茶汤颜色发红,通透明亮。

有人喜欢喝生普洱,有人却喜欢熟普洱,那么生普和熟普有什么区别呢?

生普洱茶香清雅,熟普洱味道醇厚。不好的普洱茶都有杂味,茶香低沉。这是最关键的辨别普洱茶质量优劣的办法。

普洱茶如果保存得当,是可以放置较长期限的,不过要记住三点:远离异味源、适度晾晒、通风干燥。

毛尖

信阳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从外形上看则匀整、鲜绿有光泽、白毫明显。

新的毛尖茶闻起来比较鲜嫩,香气上扬,旧的毛尖茶则会散发出低闷的香气。

虽然新茶比旧茶要好,不过,专家告诉我们,毛尖刚采摘下来就马上泡茶喝的行为,并不合适,因为喝刚采摘的新茶容易上火,最好还是先沉淀几天。

白茶

从2013年起,白茶开始在喜爱喝茶的茶友当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喜爱。白茶的传统产地是福建省的福鼎市和政和县。不同于绿茶,白茶存放的时间越久,它对人体的营养作用和药用效果就越好。

在喜爱白茶的茶友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话叫“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说的就是在正确的储存条件下,白茶存放的时间越久价值越高。而在同一年采摘的白茶当中,春茶尤其是茶树过冬后第一次采摘下来的单芽品质最好,也最为珍贵。这种品质的白茶称为“白毫银针”。

龙井

西湖龙井的核心产区有狮、龙、云、虎、梅之说,狮是指狮峰山,也就是地势最高的龙井村所在的位置,梅说的就是梅家坞。

要品尝到上好龙井,茶叶很关键,冲泡方式也不能忽视。冲泡龙井,80摄氏度水温就好,而且要先放茶叶,倒入杯子三分之一高度的热水后,轻晃茶水,然后再倒满水。这样泡出来的龙井味道最香。等到茶叶开始逐渐沉入杯底,就可以饮用了。如果有多余的龙井茶叶要保存,千万记得要避光。

不少消费者在挑选龙井茶时,认为颜色越绿,就越是正宗地道的龙井,这可是个误区。好的龙井是绿中带黄,并非越绿越好。

普洱生茶和熟茶,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茶种千千万,却唯独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这到底是为什么?普洱生茶和熟茶之间,又有哪些区别呢?

为什么只有普洱会分生茶和熟茶?

“生茶”“熟茶”系出同门,它们都是由晒青毛茶经过一系列加工而来的。普洱素有“越陈越香”的说法,即普洱茶如果能在环境合适的仓储环境中陈化三五年,它的口感才开始慢慢的出来!

正是因为如此,想要喝上一个杯好普洱,“熬得住”是关键。而那些“熬不住”也“不想熬”的人,选择寻找其他的方式,让自己能够更快的喝到“好喝”的普洱茶。

于是乎,人间就有了一种技术“渥堆”

1975年,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解决了普洱茶自然发酵时间过长的问题,从此,普洱茶有了“生茶”与“熟茶”的区分。

“生茶”“熟茶”,不再傻傻分不清

从定义上区分,生茶是指采摘新鲜的茶叶经过自然发酵,不经过人工发酵、渥堆处理,通过加工整理、修饰形状后各种云南茶叶(主要是砖茶、饼茶、沱茶)的统称。而熟茶则是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的茶称为普洱熟茶。

工艺上的不同,也就造就了“生茶”和“熟茶”在颜值上各有千秋。主要区别在这几个方面。

干茶颜色:生茶通常是黄绿色,老的生茶呈墨绿色;熟茶则是红褐色,甚至是黑色,并且新生产的熟茶还会有点灰蒙蒙的感觉。自然发酵的生茶则随着发酵进行,出现叶边、茶梗发红、发紫,然后逐步变红,黄绿色逐步消失,最后变为板栗色或红褐色,并有油亮的感觉。

茶汤颜色:生茶泡出来是金黄色、橙黄色、淡黄色,总之是黄色系。熟茶泡出来是红色、酒红色、深红色,总之是红色系。陈年的生茶泡出来会是淡红色、红色,但是其茶汤表面会有油气。而陈年的熟茶泡出来是红褐的,甚至到近似黑色,表面不会有油气。

气味:生茶闻起来是茶叶本身的清香味,熟茶则是一种特殊的陈香味,若是湿仓陈茶或渥堆发酵没掌握好的还会有点霉味。

口感:生茶的味道和绿茶较相似,有苦涩味,滋味比熟茶烈、刺激;熟茶的滋味是甘滑柔顺,绵甜爽口,茶性温和。

香气:普洱熟茶多为糯香、枣香、参香、药香、樟香、荷香……而普洱生茶多为花蜜香、兰花香、梅子香、槟榔香等。刚出产的普洱生茶有很重清香而熟茶有明显的陈味,一种类似湿草席的气味。

叶底:普洱生茶的叶底多为青褐、黄褐的青色系,且叶缘还能找到红边,摸起来一般较柔软有弹性;熟茶的叶底多为红褐、黑褐、深褐的褐色系,摸起来像泥巴一样。陈年的生茶叶底也会显红,但看上去特别油亮显活性,这是熟茶所没有的。

普洱熟茶的功效:

熟普洱茶有红茶素(TR)黄茶素(TF)茶褐素(TB)没食子酸和维生素C等,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普洱茶熟茶对需要提高免疫力的人群有很大的作用。

熟普洱茶里含有黄酮苷具有维生素P的作用,是防止人体血管硬化的重要物质,适合中老年人,茶多酚叶绿素维生素C等多种有效成分综合作用形成的(云南茶产区大茶树的茶多酚含量均达到30-34%,儿茶素总量达到18-24%,且其耐泡,茶浸出物达46-50%)。

含有丰富有益菌群的发酵熟普洱茶,在进入人体后不会对胃产生刺激作为,而且能够在胃的表层形成附着膜,对胃不好的人有保护作用,经常饮用可以起到养胃和护胃的功效。

普洱生茶的功效:

每餐后一杯普洱茶生茶能够有效的刺激新陈代谢,加速脂肪分解,从而达到减肥的作用。所以普洱茶熟茶对于想要减肥的姑娘也是很好的选择。

未转化的生茶和绿茶一样,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有较多的活性成分,能够清理肠道,对于便秘的朋友有好疗效。

普洱茶生茶没有经过人工快速发酵处理,保存了较多的晒青毛茶的品质特性:其香气表现为荷香气或清香中透着青草的气味,滋味浓郁、泡后呈金黄色茶汤,对于爱品青茶的朋友是不错的选择。

天气变热,喝熟茶还是生茶?

从中医学的角度,茶属于寒性的,通过了发酵和转化,变成温性和暖性。春夏季节气候较为炎热,适合喝普洱生茶,解渴除热,提高抗病能力。

此外,普洱茶还能够解油腻。吃了肉类,喝杯普洱茶,尤其老的生茶,俗语叫刮肠胃,有很强的去油腻作用。

生茶vs熟茶这样冲泡才好喝

生茶泡法:洗茶一遍,用涨水,茶量宁少勿多,水温是要沸水(100度),前面的时候可以出水快点,到了后面茶味变淡的时候可以盖下。还有些小技巧,用盖碗冲泡时开盖,特别在洗茶时。洗茶结束时不要接着泡,开盖等茶凉点再泡。

熟茶泡法:洗茶二遍,用紫砂壶比较合适,水温越高越好。用厚壁壶或出茶前用涨水淋壶。好的陈年普洱茶泡法不用太考究,浓有浓的味道,淡有淡的雅韵。

品老茶,喝熟茶,藏生茶。熟茶上口味宜人,生茶越藏喝越香。彼此间没有孰好孰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确的。

关于藤条茶,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起底藤条茶之八)


在青藏高原的南麓,滚滚的澜沧江冲破横断山脉的阻拦奔腾而下,在其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古濮人在这里种了至少三四千年的茶,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与利用茶树的民族。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的临沧与普洱一带有一种云南茶叶栽培史上的奇葩——藤条茶,其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古代茶农根据云南气候条件、乔木型大叶种的特性以及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的制作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茶树采养模式,成为一项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园艺作品,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这种茶树叶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见,岔枝上长着几十根上百根又细又软又长的细藤。一根根细藤的下段也裸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整棵茶树看上去带有一种柳树低垂柔软的姿貌。双江人将这种树上尽是长藤,叶片很少的茶树称为藤条茶。藤条茶是靠人工修整培养出来的,将茶树塑成藤条状,是双江清朝时期已有的养培法。”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在《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一书中对之作了详细的介绍。

藤条茶是云南自古形成的一种传统茶树采养方式,不仅仅盛行于双江的勐库东半山与邦协,还分布在临翔区的昔归与永德、澜沧等地,而在澜沧江的东岸,无量山纵贯普洱市的景谷、镇沅、景东三县,从景东的大朝山东镇开始,穿越镇沅的宝仓山、老乌山,一直延伸到景谷的苦竹山,这绵延将近一百公里的古茶区,拥有20万亩茶地,其中有4万亩古茶树,大多采用藤条茶采养方式,堪称天赐普洱市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

普洱市茶文化学者、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董事长包忠华,在去年底与今年初,数次考察这一带独特的茶叶资源之后,与普洱市茶人李琨合写了《老乌山:茶界的又一匹黑马》一文,提出了将老乌山打造成普洱市第二个景迈山之战略构想,其后又针对景东、镇沅与景谷三县的古茶山打造与宣传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深入规划,以及没有找到自己核心价值之弊端,于今年4月份提出了整合景东、镇沅、景谷三县在无量山系的古茶资源,以横跨镇沅、景谷两地的老乌山为核心,打造老乌山古茶区,并将藤条茶作为最核心的资源与特色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开发与宣传,使之建成“中国藤条茶之乡”。

将藤条茶作为核心名片来宣传,是要冒点风险,同时需要足够的识见与勇气。

为被低估与妖魔化的藤条茶正名

“茶树不采不发,越采越发,但光采不养,就会造成过度采摘,不但使茶叶品质下降,也往往会大伤茶树元气,甚至会导致其衰亡。云南先民在长期种茶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云南大叶种乔木型茶树的采养方式,一方面保证了产量,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养护手段,保证了茶树的旺盛生机,这就是云南特有的藤条茶采养方式。”长期耕耘在种植与加工第一线,对藤条茶有深入研究的普洱市资深茶人李琨说。

建国以来,云南茶叶大规模与现代丰产茶园理论接轨,普洱茶的传统采养模式被抛弃,采用了追求产量、卖相、嫩度的绿茶化茶园管理模式,一片片老茶园被台刈改造成丰产茶园,同时大面积定植台地茶。到了2003年普洱茶兴起之后,随着原生态与古树茶的价值被挖掘出来,云南茶叶又走向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茶树越少人工干预越好,最好是不施肥,不修枝叶,让其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任其生长。但所谓的不干预理论,在古树茶紧俏的今天,在追求靠产量来换取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茶农面前不堪一击。于是,这几年“过度采摘”成了行业的一大热词,但正义人士除了指责茶农杀鸡取卵之外也束手无策。

当云南茶叶摆脱了现代过度干预的绿茶思维,采取了几年黄老无为而治,而治理不了过度采摘之痼疾之时,是不是该回到老祖宗的传统去看一看,有什么可救当今之时弊,这样一来被低估与妖魔化的藤条茶就走到前台。

其实,藤条茶是背负“疯狂追求产量与过度采摘之典型”的骂名闯入人们的视野的。“很多专家、学者与游客看到采摘后的藤条茶树,周身无芽,满地是叶,残枝、花果散落一地,非常震惊,认为这是一种杀鸡取卵、掠夺式的采摘行为。而茶农给茶树松土、除草、施肥,也被指责为片面追求产量,会导致茶叶品质严重下降。其实它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经验总结,是结合茶树的生长特性、普洱茶之原料——传统晒青特性,以及茶区气候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采养模式。”李琨说,“藤条茶采养方式的原理跟种果树是相通的,都需要修枝打叶,疏花疏果,松土施肥,老百姓在采藤条茶的同时,进行修枝叶、疏花果的工作,自然会造成满地枝叶的现象。茶树养得好,产量自然也会提高,这是适度采摘,根本不是什么过度采摘。”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某种程度上现代丰产茶园管理模式、最近流行的不进行人工干预模式与云茶传统采养模式都有其生存空间。比如在追求产量、卖相与嫩度的时代,密植的灌木型台地茶园就大受欢迎,而到了古树茶概念兴起之后尽量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的茶园就深受欢迎。但在利益驱使下,老百姓往往会对茶树进行人工干预,以提高产量,增加利润。这时,藤条茶这种云南传统的采养方式就到了隆重登场唱主角的时候了,因为其兼顾了产量与养树的统一,能让广大茶农学会正确的、科学的干预茶园,在兼顾品质、产量与可持续开发的前提下探讨出云茶产业大开发之全新路径。

将老乌山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不但能为藤条茶正名,也是探索一种区别于自然放养与过度开发利用的第三种茶树开发利用模式。

老乌山拥有全球最大的藤条茶区

4月8日,在景谷县凤山镇文绍村丫口村民小组,也是老乌山著名的大石寺古茶片区,包忠华向笔者详细介绍了老乌山古茶区打造思路。

“我以前在普洱市茶业局工作,镇沅、景谷、景东都到过,都是直接去单个的山头,没把无量山系的“二无量”走通。今年大年初三,我与李琨从景东西北部的漫湾出发,沿着无量山一直向南走,经过的地区属于历史上景东县的西五区、南五区(西五区在如今的景东县西境,而南五区在解放初期划给了镇沅、景谷两县),即沿着漫湾、林街、景福、大朝山东镇、里崴、勐大、振太、小景谷、凤山,用三天时间顺着有茶山的山路走,人们把这条山习惯称为二无量,山的最高顶和核心区为老乌山,为了方便统一宣传打造,我就做主把它统称老乌山古茶区。我们发现这一片区,气候、海拔、土壤、茶树品种、种茶历史类似,最大特点是留养模式为藤条茶,总茶叶面积20万亩,以藤条为主百年以上的古茶有4万多亩,呈现种植密度不高,小区域分布的特点,以老乌山古茶区的名义,打造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中国藤条茶之乡。”包忠华说。

老乌山为无量山的一条支脉,自古为银生辖地。老乌山横跨镇沅县振太镇、按板镇、勐大镇,景谷县小景谷乡、凤山乡等,方圆近百公里。当地居民以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为主。海拔15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降雨量1390—1502毫米。这里有近似的气候、海拔、植被、土壤及茶树栽培历史,森林植被好,气候温凉,土壤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通透性好,是生长优质茶叶的好地方。

据介绍,以老乌山为核心的大老乌山茶区南北直线距离60公里,走公路的话将近一百公里,包括景东的大朝山东镇,镇沅的按板、振太、勐大,景谷的小景谷、凤山、民乐,总共7个乡镇。从老乌山茶树王“和尚寺大茶树”——树龄600到800年,以及苦竹山两棵五六百年的大茶树来看,当地栽茶历史至少在800年以上,而且这些大茶树都采用藤条茶的采法,表明当地早在数百年前就形成了独特的云南传统大叶种采养方式,并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推广。

打造云南茶叶第二个景迈山模式

光就茶叶而言,景迈山不是最耀眼的,老班章、冰岛地位在其上,但对茶区进行整体综合性开发,打通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用庄园经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打造最具特色的名片等方面来看,景迈山是云南茶产业深度开发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具有广泛而深远的范本意义。构建老乌山大茶区,就是借鉴景迈山模式对古茶山进行综合性的深度开发。

“过去这一带是以县为单位分别打造,景谷打造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镇沅打造老乌山古茶山、勐大古茶山等,多以行政名称为主的山头,分得太碎,不利于品牌推广。在大茶区整体打造之下,可以学习易武茶区的先进经验,像易武大茶区下面推介弯弓、麻黑、刮风寨顶级品牌一样,我们可以在大老乌山茶区之下推诸如文山、秧塔、苦竹山、打笋山、大石寺、和尚寺等顶级名片”包忠华说。

据了解,老乌山,不但拥有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澜沧江从旁边奔腾而过,留存多处新石器遗址,茶叶的始祖——3540万年之前的宽叶木兰化石,以及千家寨野生茶王就位于附近,而且其为银生节度故地,是“茶出银生”的地方,也是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与傣族文化大融合之地,自古当地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农耕文化发达,拥有凤岗、按板等多处盐井,多条茶马古道分布其间,各路马帮往来于山涧,其地盛产的茶叶与盐巴被驮往四方,繁荣的商品贸易,催生了对茶叶的巨大需求,在古代老乌山的先民们就长期种茶,探索出了一套兼顾产量与养护茶树独特的采养结合方式,堪称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老乌山大茶区拥有的各种资源并不输于景迈山,可围绕茶这张名片,对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立体开发。

当古树茶成为稀缺资源之时,各路资本都去追捧名山茶,台地茶乏人问津,2010年在普洱市政府的引导与大力推动下,景迈山做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将景迈山古茶园周边的上万亩台地茶通过砍二留一进行稀疏留养,并广植覆阴树,禁止施农药、化肥,为之营造类似古茶园的生态环境,通过茶园生态系统的再造大幅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益。

景迈山开创的稀疏留养茶园管理模式,在普洱市、版纳州与临沧市等得到大面积推广,云南掀起了对低效茶园进行升级改造的浪潮。

包忠华认为,在过去追求产量的年代,云南茶园流行的是“低改”(低产茶园改造)模式,而到了追求品质的时代,我们也要提“低改”,不过实质完全不同,是低效益茶园的改造,也就是所谓的提质增效工程。

新时代的“低改”,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密集种植的有机茶之路,另一种是以景迈山为代表的稀疏生态留养模式。而老乌山大茶区构建的“中国藤条茶之乡”,可以探索第三条道路,对台地茶园进行云南大叶种茶传统采养方式的改造。

“老乌山古茶资源有限,最大面积的茶园还是台地茶,怎样对之进行提质增效,政府还是要引导老百姓回到藤条茶采养方式,对之进行升级改造。坚持二三十年后,就可以形成区别于景迈山的另一种生态留养模式。景迈山台地茶是稀疏生态留养,2010年开始留一砍二,产量下降,使用农药、化肥模式改变,恢复生态,不打药,也很少有病虫害,二三十年后景迈上的3万多亩台地茶跟古茶差不多。景迈山是一米留一株。我们推广老乌山大茶区藤条茶留养模式,留一砍一,把枝条留养,用三到五年来推动这项工作,二三十年后结合周边自然人文景观,以茶产业为主线,并深度挖掘茶马古道文化,打造云南最大的古茶区,使之成为第二个景迈山。”

包忠华对这项事业,信心满满,“今年春茶价格不理想,景迈古茶500—600元/公斤,生态留养100—120元/公斤,台地40元/公斤左右。而我们老乌山这边,藤条古茶120—200元/公斤,藤条生态留养70—80元/公斤,一般台地茶30元/公斤左右。这可以看出采用生态留养方式,效益增加非常明显。”

大茶区构建需要大品牌带动

要说明景东、镇沅、景谷茶叶的现状,老乌山大茶区的小景谷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从云南茶叶发展史来看,景谷、镇沅、景东茶区兴起于清朝,盛于民国,解放后沦为下关茶厂原料基地,复兴于近几年,茶叶重镇小景谷一直见证着其百年风雨。漫步小景谷街头,家家户户做茶卖茶,一间间房子堆满了毛茶,许多人坐在街边捡剔黄片,其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原料大仓库,是除了思茅之外普洱市最大的毛茶交易中心,每年从小景谷拉出去的茶叶当在五千吨以上。可惜了,小景谷,继续为他人作嫁衣,何时才能复兴号级沱茶时代的辉煌?

要说各大品牌不重视这里的茶叶也不是事实,只是大家每年来这里大量收购优质毛茶,却将其当做二三线茶区来对待。以这里的古茶为主打的,有李记谷庄、茶马司等屈指可数几家知名品牌,由于缺乏大格局下的整体规划,显得形影相吊,孤掌难鸣。

由于,老乌山大茶区的茶卖不起理想的价格,许多茶农转而求其次去追求产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做的是茶叶品质很难提升,极大影响声誉的事,让市场上形成一种观念,景谷茶芽头大,滋味淡薄,只适合撒面,以增加茶饼的卖相。

出生在镇沅,与镇沅、景谷一带的茶叶打了将近20年交道的李琨认为,老乌山遍地产好茶,具有色乌润、毫满身,劲足、汤厚、底够之特点。这里多为丹霞地貌,地表‘猪肝石’虽被开采利用,但深层烂石密布,茶树根深体壮,能吸能藏,并在长期的生长中与烂石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制茶骨风岩韵,老枞香幽。且香沉凝重,存之,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为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其“把把茶”“藤子茶”更深得茶客喜爱。

由此观之,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提质增效,整体打造大茶区品牌。包忠华认为可从三方面来入手:首先,统一规划建设大交通,打通各县只修自己的而造成的断头路;其次,大茶区统一规划,打造最具特色名片——中国藤条茶之乡;最后,大品牌带动大茶区整体崛起。通过大茶企、大品牌的引导与支撑作用,整合传媒与渠道资源,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引导茶农与初制所提质增效。

目前,天下普洱茶国正在积极牵头做大茶区构建落地的几项实事:一是由高产迈向高效。在过去是低产茶园改造,现在是低效茶园改造。政府引导,企业在收购价方面进行倾斜,让老百姓形成藤条茶留养习惯。二是加工水平的提升。天下普洱茶国整合景谷3家、镇沅2家、景东3家合作社,输出晒红等技术标准,确定合理的毛茶收购价格,从鲜叶开始把控质量,保证合作者的利润空间。三是产品研发。天下普洱茶国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老乌山晒红、老乌山紫茶、老乌山古树藤条茶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茶品,以市场口碑的形式打响老乌山的名气,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四是藤条茶申遗。建议镇沅县尽快启动构建“中国藤条茶之乡”工作以及藤条茶独特的采养方式申遗工作。

关于藤条茶,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起底藤条茶之六)


接作者上文《关于藤条茶,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起底藤条茶之五)》。自2003年普洱茶进入第三个兴盛期开始,云南茶产业迅速向传统轨道回归,传统种植与加工模式得到推崇,其产品附加值不是现代丰产茶园所能比拟。在这种复古风潮下,云南的老茶园受到追捧。

老茶园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开辟的混农林茶园、满天星纯茶园、等高条植茶园,其跟后来出现的密植台地茶园有着本质的区别。等高条植茶园也是现代农艺的一种产物,但其属于从近代农业向现代丰产农业的一种过渡,茶树种植得还不太密,而且提倡在茶园种遮阴树、防护林,设排水沟,修建道路等,为茶树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故归为云南老茶园的范畴之内。

至于1980年代以后大面积推广的密植速成茶园、高产优质生态茶园(含有机茶园),都是密植型茶园,其区别在于前者只顾追求产量,而后者在产量的基础上兼顾了生态健康理念的述求,其属于云南现代新式茶园的范畴。在原生态观念的冲击下,密植速成茶园迅速边缘化,其加工而成茶叶往往被归为市场的中低档货,高产优质生态茶园(含有机茶园)因为有生态观念在做底子,其附加值要大大高于前者,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密植台地茶园通过改造成为高产生态茶园或有机茶园,其将在未来面临残酷的市场同质化竞争。

由此看来,品质不但要提升,产量还要下降到适度水平,不能再盲目去追求高产,才是云南茶产业原生态浪潮之主流。于是,我们看到云南现存的80年代以前的老茶园受到人们追捧,明清与民国茶园更是以古树茶的名义笑傲中国茶之江湖;对于,现存面积最大的80年代以后定植的丰产台地茶园,人们也纷纷对之进行升级改造,一种是在茶园产量下降不大的情况下将之升级为现代生态茶园与有机茶园,另一种是通过稀疏留养方式将之改造成传统茶园,通过牺牲产量,打原生态牌,来大幅度提升茶园附加值。稀疏留养茶园,就是云南最新的一代茶园(第六代茶园),其是原生态消费观念兴起以后对台地茶进行返祖式改造的产物。

老茶园、新兴仿老茶园大都采用自然放养与藤条茶采养法两种茶园管护模式。自然放养模式,主要是云南第一代茶园的产物,其产量太低,就商品化而言,其能作为一种奢侈品存在,满足少数高端消费圈子人群的需求;藤条茶采养法是云南第二代茶园的产物,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其做到了一定的量产,其适应于云南大多数老茶园以及新兴的稀疏留养茶园,适合当做中高端市场的主流来推。

在古树茶的热潮冲击下,按照自然放养模式管理的茶园,由于产量太低,茶农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往往按捺不住,拼命给茶树施肥,松土与除草,并把遮阴树砍了,增加光照强度,促进茶树的光合作用,以促使茶叶发得更快,更多,而茶农采摘的轮次也在大大增加,留给茶树休养生息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过多人为干预下,许多非常出名的古树茶滋味变淡变薄,原始野韵逐渐成为传说,而古茶树也因为过度采摘利用而迅速衰老甚至死亡。于是,从2010年起,人们纷纷指责茶农对古茶树进行过度管理与采摘。同时,藤条茶采养法也从澜沧江中游两岸向易武等地传播,在许多以前自然放养的茶园茶农纷纷学做外面传来的藤条茶,这也让许多坚持自然放养概念的茶人、茶商乃至专家,大呼狼来了,藤条茶这个片面追求产量的怪胎,会把云南最宝贵的古树茶资源彻底毁掉。

许多人只看到了藤条茶增加产量与对茶园进行深度干预的一面,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干预,是云南先人在农艺方面的智慧结晶。云南茶园从第一代混农林茶园向第二代满天星纯茶园过渡之时,我们的先民已经找到了一种合理的人工干预,升级了很难量产的自然放养茶园。到了21世纪,云南茶叶掀起了复古之风,我们不但要大力弘扬自然放养的价值,更要认真继承与发扬藤条茶采养法,因为其更能代表云南茶叶发展的主流。

当自然放养模式遭遇不能量产瓶颈,要量产必须过度管护与采摘之时,我们是否该回到云南第二代茶园的传统去,其采用藤条茶采养法,做到了“既增产,又把茶树养得生机勃勃”。因此,当自然放养茶区纷纷学习藤条茶之做法时,其实是一种历史进步,藤条茶作为云茶传统采养法值得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其不但可以用在老茶园上,也可以用在台地茶园的升级改造上,将之改造成稀疏留养原生态茶园。

当然,传统也有不足的一面,比如满天星纯茶园只种茶树太过于单一,其可以学习云南第三代茶园——等高条植茶园的优点,在茶园种遮阴树、防护林,设排水沟,修建道路等,加强了水土保持功能,以改变纯茶园单一的种植结构,使得其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更加彰显。还有关键的一点,藤条茶园怎样做好采与养的平衡关系,这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好传统,另一方面也要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对之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不断的扬弃,使之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此外,对于茶农不严格遵循藤条茶管理原理与操作手法之行为也要进行大力引导,比如藤条茶一年最好只采三次,尽量不要超过四次,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养树,可是许多地方的茶农一年常常采四到五次,这就会造成茶树过早衰弱甚至死亡。

堪称藤条茶问题专家的李琨说:“采用藤条茶采养方式,只要根部不出问题,茶树就一般不会出问题。根部出问题往往是由于土壤板结、干旱与水涝,只要管理到位,一般可以避免。”

春夏秋冬普洱茶,最全知识都在这里了


在谈到普洱茶原料的时候,许多人都会谈及的茶是“春茶”和“秋茶”。为什么都说“春茶”的茶叶质量是最好的?为什么不说“夏茶”和“冬茶”?

采摘时间

春茶:从3月初到5月底,一般情况下,云南的茶区的采摘时间延续比较长,2月中下旬已经开采台地茶,3月中下旬开采大树茶,到5月底还能采一波。

按照采摘时间的不同,春茶又有头春茶(早春茶),春中茶(正春茶),春后茶(春尾)之分。

头春茶:大规模采摘是在3月20日左右也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那时的茶树大部分都发第二茬芽了。头春茶的采摘工作在“清明”过后十天左右就结束了。

正春茶:早春茶的采摘结束后就到了采摘正春茶的时候了,这时候也到了二十四节气的“谷雨”,随着降雨量的逐渐增加,茶树再次发出新芽。至此正春茶(明后茶)开始采摘到5月20日也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小满”的前一天春茶就全部采摘结束。

春尾茶:春尾茶的界定实际上是和正春茶相互交叉的,包括“谷雨”至“立夏”所采的茶叶。实际上是包含在正春茶的时间段内,甚至包含一些夏茶,因此,如果有人给你推销春尾茶,可要当心了,很可能是夏茶!

夏茶:夏茶,又叫雨水茶,每年5月5日前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夏“,此时春茶采摘以接近尾声到了5月21日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小满”就进入夏茶的采摘了,每年5月中旬一直到8月下旬这一段时间采摘的茶夏茶是一年之中产量最高,采摘季节最长的,从“小满”到立秋后的“白露”前都是夏茶。

秋茶:又叫谷花茶:“立秋”后的“白露”随着降雨量的减少,天气也逐渐转凉了,这时就进入了秋茶的采摘季节了,同时茶花也基本含苞欲放了。秋茶从“白露”到“霜降”后“立冬”前采摘就结束了。

冬茶:冬茶也称冬片,冬茶(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下旬采收)─俗称冬仔茶。所谓的冬茶,严格说来是秋芽冬采,所以冬茶生长环境相较於秋茶生长环境会更具制成好茶的优势。冬茶采收之候,种茶人还需仔细规划枝条与肥培的管理计划,好为明年春天的好茶作最完善的准备。

茶性特点:

头春茶:头春茶茶质厚重,但因为雨水不足,所以叶条偏小,苦涩重,刺激性强烈。

谷雨茶:条索肥壮,牙毫显露,入口口感醇和,水质厚重,香气饱满,也因此,正春通常被认为是一年中最佳的原料。

春后茶:采于立夏之后,比起前两采的品质下降较多。

夏茶:到了五月,云南进入雨季,雨水的充沛加快了茶叶的生长,同时也让茶叶的品质迅速下降。这一季采摘的茶产量占全年产量的60%以上,但它的品质与春茶相比差距很大。一般而言,夏茶生长迅猛,浸出物质少,不如春茶气味芬芳,味道也不如春茶那么清甜。价格也只是春茶尤其是头春茶的一半,甚至更低。夏茶通常叶大而薄,梗长而细,口感苦涩重且难化,水质较薄,用夏茶制作的生茶,基本可以认定为劣质普洱茶,价格低廉。

秋茶:秋茶要优于夏茶,苦涩味低,香气好,但不及春茶滋味浓厚,有厂家拿秋茶去作为生茶,也有的拿来渥堆做熟茶,秋茶最大的标志,就是外观比较漂亮,苦涩味低。

冬茶:因为云南相对比较干燥,冬季气温也没有春天和秋天那么热,发芽来说相对比较少,且叶小显芽易老,所以冬茶采摘是特别少的,这种茶叶一般甜度比较高,但是涩度也会增加犹如头春茶一般,整体品质比起春茶和秋茶来说稍微差了些。

夏茶主要是去了哪里呢?

夏茶的品质比起春茶和秋茶差得太多,春茶油光鲜亮,芳香四溢,而夏茶条索松散颜色低沉泛黄,香味低微,叶片轻飘。一般不做生茶,夏茶的茶汤汤色没有那么鲜亮,也不耐泡,被经验丰富的茶友们戏称为“垃圾茶”。

但夏茶产量极多,商家为了利益,收购价格相对便宜的夏茶,偷梁换柱去充当春茶。

主要用于制作中低档的绿茶,许多中低档的花茶原料就是用夏茶制作的。还有一部分是用于制作普洱茶熟茶,有部分也用于制作生茶。

因为春茶发酵难度大,容易发酸,而夏茶偏涩,茶多酚含量较高,如果拿来渥堆发酵成熟茶,夏茶品质也很不错。所以,夏茶也并非一无是处。

部分夏茶制作熟茶和生茶时也会拼配一些春茶进去,少量的春茶拼进去以改善口感和香气,将茶的价值提升。

为什么不提冬茶?

冬天天气寒冷,茶树都进入了休眠阶段,茶树经过冬眠后,内部储藏了许多营养成分,在阳光照射弱,茶树生长缓慢,茶叶中形成了某些香气物质,而到了春天,由于雨水、光照充足,使得茶树生长非常快,把冬天积留在根部或者是树梢的养分在很短的时间内输送到芽孢部,待春风春雨来时,在结合茶树生长环境,芽叶迅猛生长。所以一般茶农们都不会去采摘冬茶,在茶树休眠阶段采摘茶叶不仅很伤害茶树,而且也会因此使得春茶的质量大幅下降,非常得不偿失!这也是导致市面上是没有冬茶的原因!

春茶、夏茶、秋茶的品质辨别,总结起来就是:

头春茶,叶条小,苦涩重,口感刺激;正春茶,水质厚重,香气饱满;夏茶叶大而薄,梗长而细,口感苦涩重而难化,水质薄;秋茶外观漂亮,苦涩味低,但不及春茶醇厚。

关于藤条茶,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起底藤条茶之四)


接作者上文《关于藤条茶,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起底藤条茶之三)》。要认识藤条茶独特的价值,必须将其放在云南茶树种植模式的变迁之中来认识。藤条茶出现在清代,应该诞生于普洱茶第一个兴盛期,其是云南本土的农艺与内地农艺交汇影响的产物,而在普洱茶的第二个兴盛期,即清末民国,在澜沧江中游两岸地区得到大规模推广。

千百年来,云南茶树种植模式的发展经历了6个阶段(六代茶园):混农林茶园、满天星式纯茶园、等高条植茶园、密植速成茶园、高产优质生态茶园(含有机茶园)、稀疏留养茶园。藤条茶采养方式流行于云南第二代茶园,即满天星式纯茶园。

云南茶叶科技专家以往总结出云南存在五代茶园,笔者对之进行了适当修改,并加上云南茶叶种植史上最新的成果——稀疏留养生态茶园,将其改进为“云南六代茶园”。其介绍如下:

混农林茶园。这类茶园建立于汉末至清代中叶,是最古老的茶园结构模式和最古老的茶树栽培农艺技术,茶树与其他一些林木混种,同时长成,茶树间距1.67m见方,挖穴单株种植,每亩100—200株。西双版纳、普洱市等地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属于这种类型。这类茶园以多种植物成分、动物成分、微生物成分组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持了良好的环境。它带有采集农业的印记,由于生产的需要,先民们把茶树从森林中迁移出来,在茶树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种植,反映出在栽培技术上持有谨慎态度。

满天星式纯茶园。这类茶园大都建于晚清和民国时期,这种茶园模式成分结构单一,单纯种植茶树,无其他植物成分。棵对棵,顺山坡栽种,1—1.67m一株,每亩200—600株。凤庆、临沧、云县、景谷、景东、澜沧等地的老茶园属于这种模式。它的产生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经营者要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混林茶、混农茶作为副业性的商品生产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必须向主要副业和专业生产转变,茶树必须从林子里走出来,茶园中的其他效益低的植物必须清除出去,为在单位面积上少投入、多产出,势必要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管理水平,于是纯茶园就出现了。纯茶园在我国东南文化与商品发展较早的地区出现较早,在西南较晚。纯茶园与大茶区应是同时出现。

等高条植茶园。这种茶园和技术早期可能是在中国东南形成,在新中国诞生后,输入西南,它是现代茶园结构和农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把大量科技人才输送到云南,特别是在毛泽东的“农业八字宪法”的指导下,在60年代开始发展等高条栽、合理密植的新式茶园,这种茶园,从茶树本身改善了茶园种植结构,第二次提高了密度,每亩种800~1300株,与坡向垂直,等高排列。有的还开了梯台,提倡在茶园种遮阴树、防护林,设排水沟,修建道路等,加强了水土保持功能,提高了单位产量和效益。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国包括云南所建立的茶园都是这种模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专业茶场。在云南,这种茶园有70万亩。

密植速成茶园。上世纪80年代在全省推广应用。这种茶园是在等高条栽的基础上,以土肥为基础、以密植为中心,把握好修剪养蓬采摘的技术关键,进一步把种植密度提高2.5—4倍,每亩3000—5000株,以高标准、高质量作建园指导思想,以高投入、快速高产出作建园原则。

高产优质生态茶园(含有机茶园)。生态茶园遵循自然规律,按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建立起来的多成分、多层次、多功能、结构稳定、系统平衡和具有稳定持久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应的茶园。1986年开始,在云南省茶叶综合示范区的勐海、澜沧、双江、腾冲、临沧等县试验示范。

稀疏留养茶园。2010年普洱市开始尝试此种种植模式并在全省推广。其做法是,对密植的台地茶园施行砍一株留一株,或者砍两株甚至多株留一株,以减少茶树的种植密度,在数年内对茶树不采摘,或者少采摘,尽量让茶树自然生长,并广植覆阴树,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营造茶树原生态的生长环境。

通过这六代茶园的逐一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混农林茶园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形态下的茶园,满天星纯茶园是云南茶叶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专业化茶园,这两种茶园都是云南传统茶园;等高条植茶园、密植速成茶园与高产优质生态茶园,都是云南茶叶与现代丰产茶园理论深度接轨的产物,其从解放初期起一直盛行到21世纪初,云南传统茶园种植模式被归为落后的生产方式,大面积的老茶园在低产茶园改造名义下被台刈;到了2010年,随着古树热与原生态观念的兴起,云南茶叶种植又出现了返祖现象,即返回到第一代与第二代种植模式,现存的老茶园受到追捧,效益不高的台地茶除了升级改造成现代生态有机茶园之外,还通过稀疏留养的方式将之改造成传统老茶园模式。

关于藤条茶,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起底藤条茶之五)


接作者上文《关于藤条茶,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起底藤条茶之四)》。混农林茶园与满天星纯茶园都是云南传统的茶树种植模式,前者的优点在于模拟了茶树的原生态生长系统,属于典型的放养型茶园,种出来的茶山野韵味十足,缺点在于产量低,很难满足大规模商品化的需求;后者是针对前者产量不足而专门开发的专业化纯茶园,种植密度要大得多,除了茶树几乎没有其他树木和农作物,并往往将之培养成藤条茶园,做到了采摘与养树的深度结合,也就是改变云南第一代茶园尽量不进行人工干预的方式,对茶园经常松土、除草与施农家肥,并培养树形,发挥茶树的顶端生长优势,让其多长生长分枝,增加鲜叶产量。

混农林茶园采用的是自然放养的茶园管护模式,以放养为主,采摘利用为辅,而在满天星茶园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藤条茶采养方式,做到了采养的有机结合,采茶即是养树,把树养好,即是为了更好的采茶,因此其是云茶传统采养方式的一个代表。

“这种茶树叶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见,岔枝上长着几十根上百根又细又软又长的细藤。一根根细藤的下段也裸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整棵茶树看上去带有一种柳树低垂柔软的姿貌。双江人将这种树上尽是长藤,叶片很少的茶树称为藤条茶。藤条茶是靠人工修整培养出来的,将茶树塑成藤条状,是双江清朝时期已有的养培法。”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在《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一书中对之作了详细的介绍。

李琨认为藤条茶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经验总结,是结合云南大叶种乔木茶树的生长特性、普洱茶传统晒青毛料特性以及山区茶区的气候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茶园管护采养模式。他详细介绍了藤条茶采养法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手法,兹整理记录如下:

藤条茶基本原理与操作手法(总结人李琨):

1、茶不采不发,越采越发。多采可促进其分泌生长素,刺激茶树再发芽。故按采养结合方式管护茶园,现实养树与增产的有机统一。

2、培根塑型

培根:施肥,深翻,松土,挖断须根,改善茶树的土壤生长环境。

塑型:实施采芽打顶分杈,建立一级生长枝、二级生长枝、三级生长枝,等级续生生长枝,使生长枝多而不细,密而不乱,建立好树形,扩大采摘蓬面,确保丰产。

为何要打顶分杈?云南大叶种茶是乔木茶树,如果不打顶分杈,它会像其他乔木树一样“长高不长蓬,树大无产量”。

为何建分级生长枝?生长枝不够,蓬面少,茶树生长不健康,产量少。生长枝过多,茶树吸收不好,供给能力弱,鲜叶小而碎细,外观品质差,采摘还耗工费时,芽叶数量多,产量(重量)不增,质量下降。

3、富长芽,穷生花

如果土壤有好的条件,好的肥力,好的供给,那么茶树会多长生长芽,反之产生花芽,使整株茶树花果满枝,过早进入繁殖期与衰亡期。一般老百姓采用常翻土,勤施肥,附清除(清除附在茶树上的寄生物)的方式来进行人工干预,让茶树保持旺盛的生机。

4、保生长,抑繁殖

具体方法:顶留叶,侧修枝,隐修除。

顶留叶:采摘时,将枝条上的芽叶一次采净,只在枝条顶部留两片叶子,到下一拨的采摘时会产生两个芽,产量就因此倍增。采摘时,壮芽,留叶采;弱芽,连马蹄将叶片一次清除,减少分枝(留马蹄会长分枝),以确保顶端能获得有效的营养供给。

侧修枝:建立起来的蓬面,很多会弱化,会衰退。这些衰退的枝条就要修掉,减少其对营养物质的占有,这有利于通风透气,增加阳光的照射,让树体更健康。

隐修除:是指清除隐患,因为每一片叶柄都有一个隐藏芽,大叶片(老叶)制造的养分供这个芽,其多数为花果芽,清除隐藏芽,也就是清除了花果芽萌发机会。

5、耗生长,保持续

鲜叶肥壮的时候,要留养,形成小芽、空心芽的时候要及时采摘,在一天内一次性将一棵树采完,所以经常有七八个人同时采一棵藤条茶单株的现象。

将芽叶养成熟了再采,这是因为采摘嫩度高的话,茶树生长素没耗尽,促使隐藏的芽萌发,品质不高,使茶树凌乱,缺乏后续生长能力。这些潜伏芽在生长芽与花果芽之间转换,如果过早的消耗潜伏芽,一旦茶树发生意外,茶树再次恢复生长萌发的机会减少。

关于藤条茶,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起底藤条茶之三)


接作者上文《关于藤条茶,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起底藤条茶之二)》。我们梳理云南茶叶发展史,其实也是在梳理云南茶叶的商品经济发展史。我们知道,一个产业要获得蓬勃的发展,离不开旺盛的市场需求与繁忙的贸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商品经济在推动产业的进程。相对于内地而言,云南是边疆落后地区,茶叶种植与加工水平低下,虽然存在外部的市场需求,但因各地大都处于部落割据状态,经济与文化呈现封闭特征,加上交通不便,路途遥远,战乱、疾病与土匪等让商旅望而生畏,在明清以前云南茶叶的贸易量是非常小的,大都是佤族、布朗族、彝族、傣族、拉祜族、德昂族等民族种茶以自用为主,剩下的拿来交易,交易的半径大都方圆百里而已。囿于当时的条件,一个商品要贩卖到几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以外,要么是珠宝、金银、丝绸与香料等奢侈品,或者是盐巴、铁器等具备稀缺性的生活必需品与战略物质才行,不然中低档商品的利润很难支撑巨大的交易成本。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明清以前,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虽然寨寨种茶、家家种茶,但都是一小片一小片的零星种植,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拿去交易的只在附近地区,种植与加工水平低下,商品化程度非常低,当然也有贵族茶,比如车里宣慰司、双江勐勐土司用来朝贡、送礼,开展与邻邦的战略性贸易的茶,其价格不菲,但量小,不能代表云南茶叶的整体发展水平。

云南的发展基础太弱,光靠自己的原始积累,云南茶产业的商品化进程十分缓慢,其要获得超常规的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外力,以打破“低度发展平衡陷阱”。元跨革囊,将宋太祖玉斧一挥不要的云南这个化外之邦,重新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而到了明清两朝,随着中央统治深入滇西南,部落割据与封闭状况被打破,汉人及汉文化也大规模涌入边疆的一个个村寨。尤其是,随着滇西南的盐矿、银矿等矿产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其采用汉人带来的先进冶炼技术,大量招纳汉人矿工与工匠,委任汉人进行管理,于是大量高品位的优质矿料被开发出来,在滚滚的利润面前,闭塞的交通不再是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条条向内地及缅甸、泰国与越南运输矿产的通路被开发出来。滇西南矿产业的崛起必然会拉动一系列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普洱茶就深受盐矿、银矿、锡矿之惠,这就是明清两朝流行的“以矿养茶”的路数。

茶马古道,在某种程度上要称之为“盐茶古道”才更贴切,因为在过去盐巴与山货是古道上最大宗的运输物,接下来才是茶叶。滇西南的茶叶产地往往也是盛产盐巴的产地,镇沅、景谷、宁洱的盐巴给当地带来了滚滚利润,也带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而名满天下的古六大茶山,主要是石屏人在拓殖,其深度开发茶产业的本钱就有许多来自其在滇南蒙自、个旧、开远一带经营锡矿。总之有钱了,才谈得上消费与投资,有了钱就可以购买更多更好的茶叶,来提高生活水准,也会重视藏区与京城的普洱茶外部市场需求,从而投资茶山,开办商号,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品,并响应官府的号召,商人们集资修路修桥,方便盐巴、山货与茶叶的运输。

云南的茶叶一直到现在都呈现一个特点:远离销区,运输成本高昂。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走粗放式的道路,以低价来行销天下,云南销往藏区的紧茶,销往西北的绿茶,销往北方市场的花茶(以云南烘青茶为茶胚)都走的是价廉物美路线;另一个是走高端的名茶路线,倚邦、易武向天朝瑞贡的普洱茶,就将高端玩到极致,光制作贡茶的鲜叶就要“五选八弃”(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叶、选茶枝;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食虫、弃色紫),把普洱茶做成奢侈品,极大提高了其的附加价值,而民间的商号对于内销与侨销的圆茶也精工制作,将之做成中高端茶品,走上流路线,如今古树纯料市场的崛起,不过是满清民国的普洱茶高端市场在当代的复兴。

这两种做法,是从产品发力的,一个采取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来冲抵运输费用,另一个是大幅度提高茶品的附加值,而让运输成本不再是问题。而直接降低运输成本之举措,深度改变了普洱茶的种植、加工与贸易版图。

纵观清末民国普洱茶的第二次兴盛,我们可以发现,其种植、加工与集中交易的重心已经从易武与宁洱转移到其他地方。先是加工与集散地迁移到思茅,何以故?因为思茅有海关,彼时普洱茶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海关借道法国的殖民地——越南出境。后来思茅闹瘟疫,普洱茶的加工与集散地就转向了勐海、小景谷、下关、临沧等地。转向勐海,是因为普洱茶边销藏区找到了借道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缅甸、印度这条全新的道路,从勐海装茶,经过打洛,就进入了缅甸的景栋,然后就可以通过缅甸便捷的公路、铁路与水路运输,从伊洛瓦底江口入海,再海运到印度、西藏。而转向小景谷、下关、临沧等地,是因为其在地理上更靠近藏区,可以节约运输时间与成本.

普洱茶的第二次兴盛,为什么勐海与澜沧江中游的茶区会崛起,主要是降低运输成本使然,在距离普洱茶最大销区——藏区最近的地方种植、加工茶叶与集散茶叶,从而兴起了双江、凤庆、临翔、景谷、镇沅、景东等普洱茶全新产区,也涌现了临沧、小景谷与下关这些全新的普洱茶集散地。而勐海距离藏区表面上遥远,但在近现代的交通体系下,可谓曲线运输大幅降低成本的典范,勐海也因此成为了民国著名的茶叶城与贸易城。

普洱茶的三次兴起靠的都是旺盛的外部市场需求,从而推动了产区茶农、商家与政府兴办茶事的热情,大面积的新茶园被开辟,采用良种和先进的种植管理模式,并按照市场反馈信息不断提升加工技术,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品。千百年来,云南茶叶一直存在强大的外部需求,但囿于当时云南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运输成本过于高昂,各地部落分散割据,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因此明朝以前光靠云南本土社会经济的发展很难萌生茶叶商品经济。只有到了明代,汉人及其文明大规模深入滇西南腹地,而且滇西南各种矿产的大规模开发带来了滚滚利润,将古老的边疆地区迅速拖进商品经济社会。在矿业这个支柱产业的支撑下,滇西南具有资源优势的茶叶才能得到深度开发,才能在巨额的投入下完成由山货到名茶的惊人一跃。

关于藤条茶,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起底藤条茶之二)


接作者上文《关于藤条茶,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起底藤条茶之一)》。云南是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也是人类最早利用与栽培茶树的地方。但是,千百年以来,云南由于地处西南边疆,远离中原文明腹地,被归为蛮夷之地,与中原发达的农耕文化及商品经济相比,云南被称为不毛之地,其所种植与加工的茶叶也被唐人樊绰所著的《蛮书》归为“散收,无采造法”。由此可见,与中国内地的主流茶区相比,云南茶区的种植与加工水平,以及茶叶商品化程度很低。

云南茶产业真正崛起是在明清两朝完成的。此前,虽有秦开五尺道,汉武帝征服西南夷,诸葛亮大规模治理南中,南诏与大理国积极学习唐宋先进文化,以及元朝将云南重新收回中央帝国之版图,并建立云南行省,大规模推行土司制度,中原文化千年来绵延不绝的传入云南,与印度文化、东南亚文化、藏文化、云南本土文化一起在云岭大地上交相辉映,使得云南农耕文化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明代以前中原文化只深入影响了云南的昭通、曲靖、滇池及洱海等地,云南茶叶的主产区滇西南地区受汉文化影响不深,使得云南茶产业的发展缓慢,显得原始落后。

这一切从明代开始改变。从明初起,中央政权就大规模在云南推行军屯、民屯与商屯,并从江南移民至少250万人以上来到云南驻屯,开发边疆,使得云南的汉族人口在明代第一次超过本土民族,让其变成少数民族。大量汉人的迁居,带来了先进的农耕、冶炼与制造技术,并盘活了商品交易,整治交通,使得大规模商品流通变成可能。明朝沿袭元朝的土司制度,加大对土司的控制力度,积极引导土司上层人士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在土司辖地大兴文教事业,并于明代中后期启动改土归流进程。云南古老的种茶制茶传统与来自中原的先进农耕文化相结合,终于在明代后期结出硕果,以致于成书于1620年的《滇略》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而到了清代,云贵总督鄂尔泰在滇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于1729年置普洱府,将古六大茶山从车里宣慰司划出,先后置攸乐同知与思茅同知进行管辖,并制定贡茶制度,规范商民种植与交易行为,大量汉人涌入倚邦、易武等地种茶、制茶及进行茶叶贸易,使得云南茶叶第一次以普洱茶的名义名满天下,“京师尤重之”。

我们梳理普洱茶在明清两朝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普洱茶在明朝后期已经有些名气,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官府与民间合力对之进行大规模改造提升,不但能做出顶级茶上贡朝廷,还以民间商号(即过去的专业经营机构,为现代公司的雏形)的形式进行专业经营,使得古六大茶山的种植、加工与贸易迈向了专业化的快车道,从而使得普洱茶在乾隆、嘉庆与道光年间大放异彩,成为举国追捧的名茶。这是普洱茶的第一个兴盛期。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杜文秀、李文学的回族、彝族、哈尼族、白族大起义,普洱茶的主要北方销售通道被阻隔,普洱茶一度沉寂了二十多年。到了光绪年间,普洱茶进入了第二个兴盛期,在传统的版纳茶区之外,相继崛起了双江、凤庆、临翔、景谷、镇沅、景东、澜沧等新兴茶区,这是自澜沧江下游的传统老茶区——古六大茶山之后,澜沧江中游两岸茶区的崛起。第二个兴盛期,横跨清末民国,一直到1942年日寇犯边而结束。

目前,普洱茶处于从2003年开始的第三个兴盛期。藤条茶作为普洱茶的第二个兴盛期高度商品化的产物,主要种植于澜沧江中游两岸,为什么云南在清末民国会大面积种植藤条茶,其能给普洱茶的第三次兴起带来哪些福德资粮,正是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关于高杆古树的所有秘密都在这里!》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