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龙扯塘山头茶、南板箐山头茶茶树生长环境如何位置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的山头 乌龙茶的生长环境 毛尖茶的生长环境

普洱茶的山头。

龙扯塘山头茶

龙扯塘小组属景谷乡的景谷村,茶园主要在看马箐,属西半山茶从景谷乡沿J32县道向西南驱车约5千米,在龙扯塘左转,驶入泥巴路,行驶约3千米便到看马箐茶园。看马箐茶园四面环山,山坡种满针叶松,茶地里没有伴生树木生长,茶树大部分被矮化过,基本呈藤条状。

南板箐山头茶

南板箐小组归云盘村管辖,南板箐山头茶为西半山茶的代表。从景谷乡到南板箐约2千米,有便道通行。由南板箐到大瓦房茶园需步行前往,沿着山谷边的溪流向上走,茶地就在森林里,森林里生态环境优良,常年有野生猴群出没。茶园所在地唐房梁子,海拔最高点2100米,古茶园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据考证,古茶园的茶树树龄为180多年,是景谷乡最大、生态最好的古茶园。这里以前是小景谷前往民乐镇的必经之路,翻过山就是民乐镇。原先这里有株大茶树,树围为1.1米,树高5米,树幅4米,后来被人砍伐,遗留的树根已长出新的枝条。村民先前对大瓦房茶园的茶树疏于管理,故茶树老化较为严重,近两年茶园被重新开发,没有过多采摘,茶质尚可。从茶地往东眺望,可以看到景谷乡全景,远处的景谷河水库犹如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大山之中。此外,九台坡山头茶已经名声在外,不管是茶园的环境,还是茶品都可圈可点。西半山还有丫口、柏木箐、昔挡河茶地,茶树也多为藤条茶,树龄均在百年以上。

cy316.COM编辑推荐

解读威远山头茶、联合龙塘山头茶、云海山头茶生长特点以及茶树口感特点如何位置


威远山头茶

威远镇为景谷县政府所在地,位于景谷中部,土地面积42平方千米,年平均气温20.8℃,年均降雨量1554.9毫米,平均海拔1320米。威远江由北向南从县城东边流过。1978年,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现的距今约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的地址就在县城东南方向芒线傣族村后的山坡上。

联合龙塘山头茶

历经风雨见彩虹。联合龙塘酸枣村,苦竹民乐大白茶。纪老天庭问茶事,景谷茶农笑逐颜。威远镇联合村与龙塘村茶地部分相连,酸枣树茶地是联合村最有特色的茶品,龙塘村茶和酸枣树茶的茶气相似度颇高。与苦竹山茶不同的是,这两个村的茶树大都生长在森林中,有多种不同的伴生林,茶气山野韵更强,苦轻涩弱,喉韵幽长,其蜜香略似易武茶。此外,邦良河小组的古茶树也比较大,生态环境较好。从县城沿222省道北行8千米,过芒冷大桥后左转直行进入J31县道再行驶8.7千米过芒玉大峡谷后,左转进入通村公路,即可到达联合村。

云海山头茶

云海山头茶可以说是城边上的山头茶,从景谷县城沿323国道西行约13千米即可到达云海古茶园。茶园在公路右边的山坡上,茶树以藤条茶为主,乔木型的比较少,部分被矮化过,大的茶树树围约80厘米,茶园海拔1680~1800米,茶园面积不大,茶树植株较密。周边伴生林木繁多,茶园生态环境良好。

田坝山头茶,老海塘山头茶,茶山箐山头茶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田坝山头茶

田坝乡位于镇沅县城西南部,横跨无量山东南支脉的东西坡,西与景谷凤山乡毗邻,山高谷深,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6℃。海拔在1260-2260米之间,最高点为三合村大营盘主峰,海拔2260米;最低点在联合村小盐井高帕河,海拔1260米。土壤为红壤及黄棕壤,极负盛誉的老海塘茶就产自于此。

老海塘山头茶

从田坝乡向北沿J37县道行驶5千米即可到达海塘小组,道路全为铺装路面。海塘小组归瓦桥村村委会管辖,是瓦桥村唯一有古茶树的小组,属于无量山东南支脉西坡茶。有农户32户,村民全为彝族。古茶园约1400亩(树龄75~800年不等),当地人称这里的茶为“大山茶”或“大树茶”,这些茶树植株的特点是高大,树幅半张开,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叶片稍斜向上生长,呈椭圆形,色深绿。茶园海拔在1680~1850米之间,土壤为红棕壤和红砖壤。老海塘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设立官员管理恩耕井盐,盐茶贸易开始兴盛,海塘茶也从此名扬四方,后来人将瓦桥村所产的茶一并冠名为“老海塘”茶。老海塘茶条索肥硕略长,汤色金黄,汤质饱满浓邰,回甘持久,韵味悠长,杯底留香,饮之有荡气回肠之感。

茶山箐山头茶

茶山箐小组归民强村村委会管辖,为本村古茶树最多的一个小组,三合、杨家寨、高坎子3个小组也有分散生长的古茶树,属于无量山东南支脉东坡茶。茶山箐小组只有6户彝族人家,连片的古茶园约500亩(树龄在75~200年之间)。其中草籽地有大小不一的十几片古茶园,分布于村子周边的山坡上,茶树树龄在100~400年,其中已知最大的一株树围约14米,树高约9米。茶园海拔在1600~1900米之间,土壤为黄棕壤和红砖壤。茶山箐山头茶的特点:香气清雅,汤色透亮,口感较为醇厚着味显而涩弱,回甘较持久。驾车可进入茶山箐,从田坝乡出发向东南行驶,翻过无量山大营盘主峰,即到达三合村。从三合村过文帕河到草籽地的路况不佳,只有越野车才可到达。

探秘【按板山头茶、罗家山头茶、文立山头茶】村寨情况及茶树特点如何位置


按板山头茶

按板山头茶茶园位于无量山东支脉西坡及西支脉的东坡,距镇沅县政府所在地60千米,全镇土地面积470平方千米,年平均气温23℃,年降水量1280毫米:按板山头茶主要集中在罗家、文立、联盟3个村,其中罗家与文立都在无量山西支脉。

罗家山头茶

从按板镇前往罗家村约28千米,基本上是黄土路,道路崎岖,弯多谷深。罗家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均为彝族,其中上村、下村、大坝、街子、马家、卫家、李家、许家8个小组均有古茶树,由于采摘方式的关系,古茶树大多长成藤条状。罗家大坝小组有一株树龄约1300年的古茶树,树高约7米,树围1.74米,是目前镇沅境内发现的第二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年产干毛茶约45公斤。罗家山头茶属于老乌山茶系(老乌山古茶园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藤条茶区),茶园平均海拔在1800米左右,茶树以片状分布于村小组周围的山坡上。下村何云春先生过去在西双版纳打工,2008年辞去工作回到老家,在红毛树梁子自家地里建立了一个茶叶初制所,每年制作干毛茶20吨左右,家庭收入不断增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2014年初在原初制所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建,准备将它打造成为一个普洱茶体验会所。

从罗家出发,经过泥泞曲折的通村公路,可直达文立村的黄桑树小组,路程约27千米。文立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村民全部为彝族。其中黄桑树、董家、岩脚、长陆、新村5个小组有古茶树,茶树主要生长在村民房屋周围,连片的古茶园有6个。最大的一株茶树树围约1.17米,树高6米左右,树幅跨径约9米,该树为目前镇沅境内发现的第三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龄约1200年,每年可采干毛茶约35公斤。在大茶树周围,三四百年树龄的古茶树随处可见。文立村茶园位于海拔1800~2000米处,茶树以中、小叶种为主,大部分为藤条茶,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

正兴山头茶、黄草坝山头茶、通达山头茶其生长环境与口感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正兴山头茶

正兴镇位于景谷最东边,东邻宁洱德安乡,南接宁洱,西连景谷的威远镇、益智乡,北靠风山乡,无量山东支脉贯穿全境。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62千米,土地面积883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905米,年平均气温20.1℃,年平均降雨量1251毫米。

黄草坝山头茶

从景谷县城向东沿323国道行驶40千米,在暖里河二道桥左转进入J85县道,行驶46千米后左转,向北沿黄草坝公路行驶40千米即达黄草坝村村委会,黄草坝公路全强为水泥路面。由于黄草坝的茶地名气已较大,价格也在不断紫升,原来从村子迁的农户已陆陆续续迁回村里,黄草坝较大的乔不型茶树都生长在村民房屋周围和坡地的田砍边上,这些树一般都未修剪过,比较高大粗壮,都是自然状态生长不,而生长在山坡上连片的老茶树干径略小,生长的不太高大,却是村里数量最多的古茶树类型,另外,有一片生长在干凅的水库堤围边上的古茶树,茶地名为“小沙滩”这里的茶树两三人高,千径约10厘米,生长茂盛。村里最大的古茶树在困中小组二台坡的茶地上,这片古茶园是黄草坝中生态最好,海拔最高的。

通达山头茶

进入通达村的道路全为水泥路,除了弯多,还算平坦。村委会位于海拔约1245米处。该村共有12个小组,民族有彝族和汉族,其中8个小组有古茶园,分别是回萨、新寨、团山、七丘田、田坝、毛家箐吕家寨、回板箐。从村委会到这些小组,道路泥泞崎岖,山高路容,行车必须十分小心。通达村茶园生态环境优良,茶树多为野放型,甚少人工管理。茶汤口感细腻平和,入口甜滑不苦略涩,山野韵较强,回甘绵长。回板箐小组的古茶树主要生长在村后名为“金铺厂”的山坡上、与杂木林伴生,生态环境较好;团山小组的茶树较大;新寨小组牛山箐的茶园生态环境最优。茶园海拔在1500-1800米之间,全年茶时产量约3吨。

解读【象明山头茶、蛮砖山头茶】村寨及茶树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象明山头茶

一进象明茶花香,四大茶山在彝乡;要看颜色嫩的好,要喝味道老的香。一曲象明茶歌道出茶山人对占树茶的认知。由于历史上的古六大茶山中,有四座茶山在象明乡的管辖范围之内,而且这四座茶山相对易武茶山来说小得多,因此本书在描述倚邦、蛮砖、莽枝、革登四座茶山时,将其归纳为象明山头茶。象明乡位于勐腊县西北部山区,是西双版纳和勐腊县唯一的彝族乡,也是全县最大、最远的山区乡,距离县城160千米,全乡土地面积1066平方千米。地势东部高、南部低海拔565~1950米,年平均气温在17℃-19℃之间,年降雨量1500~1900毫米。“象明”为汉语地名,“象”是野象山,“明”是孔明山。此两山为境内有名的山峰,故名“象明”。象明乡下转的五个村分别为曼庄、倚邦、安乐、曼林、龙谷。古六大茶山中的莽枝茶山和革登茶山归安乐村村委会管辖。

蛮砖山头茶

蛮砖——是否因为诸葛亮当年在此理下铁砖而得名已无从考究我们只当它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吧。“蛮砖”是“曼庄”的古称,是泰语“大寨子中心之村”的意思。曼庄村的村支书丰林伟告诉我,这里过去是土司头人们经常聚集开会,商议解决各种事务的地方,而曼庄村的确是当时最大的两个村子之一(另一个大村子是曼林寨)。蛮砖茶山位于古六大茶山中南部,面积约300平方千米,北邻倚邦茶山,东接易武茶山,西与革登和莽枝茶山相邻。驱车从易武向西北行,经大丫口易武牌坊,沿218省道向江城方向行至象仑公路口左转,沿象仑公路过承天桥,先后经过曼迁、落水洞、么连、曼庄、瓦毫、新曼拱、八总寨、小曼帝才到达象明乡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全今保存较好的一座古茶山,有不少的古茶园。蛮砖茶山历史悠久,清朝阮福《普洱茶记》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亚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巾此可见,阮福认为倚邦、蛮砖出产的茶叶味道最好。蛮砖山头茶的特点在于茶芽白而亮、叶片色泽较深,汤色橙黄,香气沉郁,入口可即化但略慢,醇厚香滑、苦涩味显,回H强、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蛮砖茶山包括曼庄、曼迁、八总寨、瓦毫、么连、曼林、小曼毫新曼拱、落水洞、丫口寨、大谷仓、高山、老孟寨、小曼乃、纳龙坝大歇场等地。曼松王子村今已划归曼庄村村委会管辖,曼松贡茶已落户蛮砖了。清末民初,易武的茶号都至到蛮砖茶山买原料,易武七子饼中一半是蛮砖茶。足见蛮砖茶的产量之多,地位之盛蛮砖茶区几乎都是丰家、卫家、权家的后人,他们的心中有一种与茶树割舍不掉的情感,他们一直守护着祖宗留下的这片古茶园,这些茶树也养育着他们。

解读【振太山头茶、芦山山头茶、打笋山山头茶】村寨情况及茶树特点如何位置


振太山头茶

振太乡位于镇沅县城西部,距县城90千米,全乡土地面积66平方千米,年平均气温19C.平均降雨量1560毫米,境内海拔774~2530米。振太乡有13300多亩古茶园,汉族和彝族杂居,茶叶以中、小叶种为主,产茶区主要集中在山街村。兴隆村,塘坊村、文帕村、沙河村,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茶树在文帕村,占茶园比较集中的是文兴村和山街村。

芦山山头茶

振太山头茶中较有名的为打笋山茶、打笋山与卢山都隶属于山街村。从振太乡前往山街村芦山甲程为23千米、全为土路,雨后前往时道路相当泥泞湿滑,越野车挂上四驱小心翼翼地行驶需一个半小时。芦山村44户人家均为汉族,据村民李光红介绍,他们祖从湖南迁徙到此定居。全村有连片古茶园5个,位于村边的山坡上,与杂木林混生生态环境良好,其余都是散落于房前屋后及梯田田坎边,茶树多为中小叶种,茶树树龄多在100-800年之间。最大的一株茶王树在田坎边上,有一人抱粗,茶地海拔1800-2000米。该地古茶冲泡出的茶汤色泽透亮,呈现出香槟黄,香气较柔和清雅,回其一般,汤水甜润。

打笋山山头茶

从芦山小组前往打笋山小组需要翻越一座海拔2200米的石崖,山路崎岖艰险。从石石崖往下走,进入打笋山小组的大平掌,此处有少量的古茶树,继续下行至海拔1940米处,便是打笋山最大的连片的古茶园,当地称此处为“长孙地”,面积在30亩以上,与芦山小组不同的是此处的古茶树全是藤条茶。还有两块面积较小的茶园,房屋前后、田坎边也有一些茶树,茶树的生长状态比较分散。茶园周边的生态环境极好,茶地土壤为红壤。全村共有100~300年的古茶树约700亩。打笋山的茶气较霸道,显苦与涩,汤感较甜柔,回甘稍慢。

勐大山头茶,砍盆箐山头茶村寨及故事介绍如何位置


勐大山头茶

勐大镇是镇沅第一大镇,距县城57千米,土地面积869平方千米,年平均气温18.9℃,年降雨量1300~1700毫米,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理位置在无量山东支脉和西支脉分水河——勐统河河边,东面为无量山东支脉的西坡,西面为无量山西支脉的东坡。该镇山头茶小部分生长在西支脉东坡的里崴山心、多依箐和马台村的山坡上,此处的古茶树大多以分散状生长在山坡梯田的田坎边上,茶地海拔在1690米左右,更多的生长于东支脉西坡的文况村砍盆箐村小组。

砍盆箐山头茶

砍盆箐山头茶位于无量山东支脉的西坡上。从勐大镇至文况村委需沿XJ96县道行车15千米,全程为柏油路面。到村委会后左转前往砍盆箐,全程13千米,道路顺铅田河逆流而上,沿途经半坡小组(袁家村)三家村抵达铅田河的源头,即砍盆箐,道路全为土路,只能容纳辆汽车单向行亍驶,路况极其险峻崎岖,坡陡谷深,沿途森林茂密,植被繁盛,生态良好砍盆箐小组现有常住农户10户,民族为彝族,村民房屋分散在河两边的山坡上。村小组里共有古茶树1000多株,树幅较大的有200多株,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成片的古茶园主要集中在大亮山山脚下,海拔在1630~1800米之间,其余的大多生长在坡地的田坎边,茶树树龄在100~400年之间,茶树品种均为大叶种。村民对茶园疏于管理,茶树老化比较严重,产量偏低,茶园土壤为红砖壤。

砍盆箐茶叶在当地颇负盛名,由于产量少,茶味好,因此售价比较高。据砍盆箐村小组组长陈斌介绍,陈家从景谷搬至此地后已是第十代人,听家中老人说祖先搬至此地时已有大片古茶园,按一代人约20年计算,陈家搬至此地已经约200年。加上陈家祖先到此地后栽种的茶树,推算该地茶树树龄在100年以上,像这样的古茶树有1000多株,年产古树毛茶约1.5吨。如今砍盆箐人在享受先人所栽古茶树带来的馈赠的同时,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着这里的稀缺资源。

砍盆箐又名砍船箐,据陈家祖上相传,原来由外地进入砍盆箐没有道路可走,陈家的祖先带着一把斧子,从山中砍倒大树,制作成船形的木盆,逆流而上到此地定居,需要出去时又砍倒大树,制作成船形木盆顺水漂流而下,因而得名。文况村除了砍盆箐山头茶外还有三家村的古茶,树龄大小与砍盆箐的茶树相当,也是乔木大叶种,毛茶产量低。三家村小组有农户30户,全为彝族。此外,大五朵小组、文况小组每组约有古茶树地100多亩。邦卡小组、半坡小组、小五朵小组、小平掌小组各有古茶树地约50亩,茶树为乔木大叶种,生长环境、状态与砍盆箐相似。

易武弯弓山头茶—古茶园茶树特点生长环境及历史介绍如何位置


弯弓山头茶

谈到弯弓茶,不得不提慢撒茶山,喜爱普洱茶的人都或多或少了解古六大茶山,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以前古六大茶山中有慢撒而无易武。从詹英佩写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书中记载的资料可知,清咸丰帝以前,慢撒茶山最大的寨子是弯弓大寨,有400多户人家,分为汉族寨、回族寨两个寨子。现汉族寨还存留关帝庙的遗址,而回族寨盖有清真寺。当年的关帝庙占地6000多平方米,为木质结构,是当时古六大茶山中最精美的建筑。而今我们来到此地,见到的只是建庙时留下的地基及断壁残垣,遗址上有一块功德碑可见,上有建庙时各村寨及个人的捐银数目。慢撒老街与弯弓大寨相隔2500米,在弯弓大寨的西面,属于慢撒茶山的中心地,这里生长的古茶王树是弯弓山头茶中最大的茶树。将慢撒茶归为弯弓山头茶,是因为近年来普洱茶爱好者进入易武,往往重视弯弓茶多于慢撒茶。

弯弓山头茶故事

弯弓古荼园是易武茶区中较优秀的山头茶茶园之一,弯弓大寨在清咸丰帝以前也是慢撒茶山的中心,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三次大火灾,令热闹喧嚣多年的慢撒茶山从此一蹶不振,到1895年,原人口过万的慢撒茶山只剩下50多户人家。可以说慢撒茶山的衰败成就了易武茶山的崛起。由1于以上原因,弯弓大寨的茶树被丢荒,现今只剩30多株古茶树,其中树龄800~1000年的有19株。此外,黄竹蓬和一扇磨有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片人工栽培型古茶树。

弯弓口感特点及生长环境

一扇磨位于普桑河上游,此地长有几十亩树龄令800年以上的古茶树,有些茶树树围已超过140厘米,茶树形态已显古拙,茶树老化严重。弯弓茶条索长而黑、芽头银毫显现,茶汤汤色透亮,除了具有易武茶的蜜香口感外,更突出香气馥郁、汤感滑而醇厚、涩味较落水洞茶重、口舌生津、喉韵悠长、山野气韵足之特点。近年来,广大普洱茶爱好者以执着的精神在弯弓茶区不断探索寻找,发现了一些深藏在原始深山密林中的被遗弃的古茶园及茶树。如薄荷塘发现的古茶树,树龄老,植株大,而且参差不齐,大部分树高5~8米,最大的一株高约11米。这些茶树鲜叶采摘异常困难,整个茶园算下来,毛茶也就200多公斤。薄荷塘茶是易武茶中的顶尖代表之一,口感清新细腻,香甜润滑,几乎没有苦涩感,山野韵极强。因为生态环境的不可复制性以及茶叶具备的优良品质,这种茶被普洱茶玩家热捧,由于数量极少,度被炒出天价,甚至超过冰岛茶的价格,不愧为茶中逸品。坊间有人将薄荷塘的古树茶形容成“天上有地下无”,还望文生义,说“仿佛喉间有淡淡薄荷凉”,足见其神奇的魅力,其吸引力已快超越曼松贡茶。

解读民乐山头茶、秧塔大白茶的生长环境和茶叶有何特点如何位置


民乐山头茶

民乐镇位于景谷的西北部,仝镇土地面积724.8平方千米,年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雨量1411.6毫米,海拔880~2200米,箐沟河流纵横交错,海拔相差大,属亚热带气候。东邻景谷乡,南连永平镇,西与临沧市临翔区接壤,北靠镇沅的振太乡。从景谷县城向西沿323国道行驶15千米后,右转进入J32县道再行驶37千米即到民乐镇。

秧塔大白茶

民乐镇秧塔的大白茶,与传统茶品分类中的白茶可不是一回事。它是云南茶树品种中特有的一种,现生长于民乐镇大村村秧塔自然村的古大白茶树只有1000株左右。据景谷秧塔大白茶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大昌先生介绍,“秧塔大白茶”因其制作成毛茶后,芽头雪白肥大而得名。因为目前尚不能用茶果作为种子繁殖实心苗栽培,只能用扦插苗进行培育繁殖,这在植物学上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1000株左右的古茶树又是如何繁殖留传下来的呢?多年来,云南省的专业植物研究所一直用大白茶的种子进行育苗试验,但未获成功,所以这到现在还是个谜。

大白茶的由来

秧塔村居住着30多户农户,全为彝族。村旁的坡地上长着连片的树龄170~200年的大白茶荼树。据有关史料记载,秧塔大白茶大约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从江迤(今澜沧双江一带)茶山坝引种于景谷民乐镇秧塔村。茶树从外形上看与普通古茶树无太大区别,但当茶树春天发芽时,芽头有成人食指的两节长,而且茸毛特别多,制成干毛茶以后,芽头肥大,白毫显露。早在清朝末年,村民就将采摘下的大白茶茶叶用红头绳连接扎起,呈稻穗形制干后,犹如白龙须一般,当地茶农将其取名为“白龙须茶”,并交给当地土司,由土司进贡到朝廷,便有了“白龙须贡茶”一说。由于不能以种子进行繁殖,如今大白茶苗都靠扦插繁殖,现在景谷、景东各地都在大范闱种植大白茶,市面上所见的“月光白”茶饼就是由大白茶的芽头制作而成。此外,大村村的牛尖山、牛泥塘、糖梨树以及大河边村的徐家村金竹园、魏家村木小组也有不少的古茶树,金竹园与小景谷、镇沅接壤,所产的茶叶品质比较优秀。

阿卡洛垛山头茶村寨茶园生长环境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阿卡洛垛山头茶

从江城县城向北沿214省道行驶1.2千米,再转入通村公路行驶约6千米即可到达阿卡洛垛村口。哈尼族人一般居住在高山1上,族中有个支系自称为“阿卡”,居住地附近有一泉眼,水流清澈,终年不干,就是遇到大旱之年仍然是流水淙淙。阿卡人在步行到这里的旧时候都会坐在泉边休憩,饮水解渴,后来由于人越来越多,便在泉眼边挖了口井,这口井便被当地人称为“阿卡洛垛”,“洛垛”是水井的意思。而后彝族人在此聚居建村,并以“阿卡洛垛”作为村名。

现在因村里通了自来水,这口井已不常被使用,村民便在井头建起纪念碑,刻上“幸福泉”三个字。由于田房寨、富贵村距这里很近,我便把这两村的古树茶也归入阿卡洛垛山头茶。阿卡洛垛的古茶园主要集中在村后右侧山坡上,茶园生态良好茶树基本没被矮化过,树龄约200年。田房寨的古茶树数量比较多,除了较为集中的古茶园,茶树还生长在村子周围的山坡林间。较为集中的古茶园在村子坡下的苦竹箐,这里空气比较湿润,周边森林茂密,土质为红棕壤,非常适合种植茶树,白文学家的古茶树是村里最大的一株,茶树直径约20厘米,高8米左右,春茶可以采2.5公斤左石富贵村现存的古茶树并不多,村民说这里原先也是成片的古茶园,但后来开山造田种粮食,茶树几乎全被砍伐,现只残留零星的大茶树生长在道路边和房屋周围。

【曼迁山头茶、曼庄山头茶、曼林山头茶】茶树特点知识介绍如何位置


曼迁山头茶

从易武镇往象明乡走,进入蛮砖茶山的第一个茶园曼迁古茶园,曼迁古茶园在象仑公路左侧的山坡下,茶树与杂木林伴生,有部分被矮化过。茶树有部分为中叶种,茶的苦涩味略重,但转化比较快,冷杯香较强、回甘较为强劲、汤色偏青黄、较耐冲泡。为了保护古茶园,曼迁村已迁至茶园前方约3千米右侧的山坡上,古茶园周边已无人居住。

曼庄山头茶

从曼迁古茶园沿象仑公路继续前行约10千米;左侧便可见曼庄小组。小组有农户32户。该寨的山洼里有一茶园,当地人称为荔枝园,分属于4户人家,面积约100亩,年产毛茶约2吨。茶园伴生林木茂盛,茶树粗壮,茶地里长满不知名的野花和青草。茶园里有一株巨大的荔枝树,树围4.8米,高约20米,据丰林伟说此树属于丰家,过去每年收成的时候整个寨子都会来帮忙采摘,然后各户平均分享。该茶园的茶条索比较肥壮,茶气较强,苦涩味重于曼迁山头茶,但转化后口腔的甜度及喉韵更深,比较适合喜欢茶汤“有力”的茶客。其他农户的茶园分散在周边的山坡上。

曼林山头茶

曼林村有10个小组,分别是高山、曼赛1组、曼赛2组、曼底、保甸、曼配、臭水河、小曼乃、长林冈、曼林。10个小组中只有曼林小组有成片的古茶园,茶园位于村小组篮球场后垭口两边的山坡上,茶园海拔1300~1400米。曼林高山小组三叉箐的国有林中有很多自然生长的野放型古茶树,生态环境非常好。曼林古茶园的茶树是目前为止我考察过的古六大茶山中保存得最好的,大约有上千亩,茶树密度较高,株距1~4米,树龄多数在300年左右,树围大多在100厘米以上,高3~4米。伴生林非常茂盛,而且大部分未被矮化,自然生长着。

走进【莽枝山头茶、秧林山头茶、红土坡山头茶】了解村寨情况和茶树特点如何位置


莽枝山头茶

莽枝茶山东接蛮砖茶山,西南与攸乐茶山相连,东北邻革登茶山,古茶园主要分布于秧林、红土坡、曼丫、安乐、江西湾几处。莽枝茶山在元朝时已有成片的茶园,莽枝山脚的曼赛、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明朝末年有内地商人进入莽枝茶山贩茶。清康熙年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成为六大茶山的茶叶集散地之一,传说诸葛孔明南征至此地,埋铜(莽)于此,因而取名为“莽枝”。莽枝茶山虽然面积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清代倪蜕的《滇云历年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记载“雍正六年(1728年),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可见当年入莽枝茶山收购茶叶者与今人到此收茶叶者相仿,都寄宿于茶农家中,等行待收齐所需茶叶后,运往加工地加工成成品后,再运至市场贩卖。清朝时期外来的生意人和茶商主要集中居住于牛滚塘街,当时牛滚塘街是象明“四街”之中最繁华的一条,今天的秧林村就是当年莽枝茶山培育茶苗的地方,而大寨是种植茶叶的地方。今大寨已无人居住全部搬迁到秧林村与曼丫去了。

秧林山头茶

秧林村隶属于安乐村村委会,有农户26户,人口180人。从象明乡出发沿象仑公路西行约12.7千米,至曼赛村转入安乐通村公路行驶约16千米即到达秧林村。途中要穿越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路面为弹石路,比较湿滑。沿路各种奇花异木映入眼帘,不时有各种珍禽从车前、车侧掠过,走出森林后便可见路两侧全是古茶园。在进入秧林村之前的公路两旁的山坡上有一片古茶园,当地人称为“大荒地茶园”。这里的茶树粗大苍老,大部分树龄在400年左右茶园里伴生杂木繁茂,生态环境优良。茶园里有多株乔木型的紫芽古茶树,专家说是古茶树的自然变异,紫芽古茶树叶片所含的花青素比一般茶叶要高。茶园大、中叶种混生,茶树受人工干预少,基本上呈自然生长状态。此茶园与革登茶山隔箐相望。村东还有一块当地人称为“大茶园”的古茶园,全村年产毛茶约2吨。秧林山头茶汤色橙黄透亮,香气柔和饱满,苦涩味微弱,回甘强劲,喉韵深厚。

红土坡山头茶

红土坡小组归安乐村村委会管辖,从秧林村向西行2千米至牛滚塘左转,向南行走3千米后即可到达红土坡小组。农舍建于两山之间的垭口上,林木葱茏,常年云雾缭绕,土质大部分为赤红壤,因而得名红土坡。村中有农户33户,人口120人,基诺族有10户,其余为彝族。茶园就在垭口坡下两侧,右边为茶园梁子,左边是阿他家鹅梁子,一直延伸到莽枝大寨。生态较好的茶园包括阿他鹅冬叶箐、芒果树梁子、强特茶园、甲鹅茶园、对门山茶园等,总面积约700亩,茶树干径不算大,大、中、小叶种混生,生态环境非常好,伴生林木郁郁葱葱。由于近年来茶价不断攀升,茶农做茶愈发认真,不少农户都自建初制所,进入此地收购茶叶的商贩也越来越多。红土坡山头茶汤色橙黄透亮,茶汤黏稠润滑,入口甘中带涩,舌面刺激感较强,茶气足,香气饱满,回甘强,生津快。曼丫小组、江西湾、竜夺也有不少古茶树,约250亩,生态环境茶品与红土坡茶相近。

《解读龙扯塘山头茶、南板箐山头茶茶树生长环境如何位置》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3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的山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