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方程式”泡茶法的辩证审评思路

发布时间 : 2019-12-04
茶叶的泡茶方法 泡茶绿茶 怎么泡茶

茶叶的泡茶方法。

长期以来,“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都一直在琢磨普洱茶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什么是最好的消费型普洱茶?阮殿蓉女士认为“长期稳定的口感,利于传播,符合标准化,可推广的才是可消费型普洱茶。真正的消费性普洱茶性价比高又要建立在安全卫生好喝的基础上,同时价格合适,方便携带,这就是最好的消费型普洱茶了。”

为了做出一款能够适合大部分消费群体的合适的“消费型普洱茶”六大茶山推出了消费型普洱茶的代表之作——窖藏。这个系列应该能够满足几乎所有普洱茶消费群体的要求了,然而相当多的消费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冲泡。他们质疑自己冲泡的方式,有的人感觉自己在店里喝到的味道,和自己回去泡出来的味道不一样。这个时候,阮殿蓉忽然发现,推行冲泡标准与推行消费型普洱茶是同样重要的事情,是时候要制定一个合理又便于推广实践的冲泡标准了。

在摸索冲泡标准的过程中,阮殿蓉更喜欢和一些观念现代甚至是刚入门的人一起探讨普洱茶的审评和标准,她更想了解这些没有先入为主,跳出传统思维桎梏的人们喜欢喝什么样的茶。“2014年开始,我们开始选择用不同年份的同一款茶叶或者同一种茶品相同年份的不同仓储来进行比较,每个星期聚集各路茶友开茶叶品鉴会,还为此成立了六大茶山品质分析中心。

这样的品鉴会非常受欢迎,有很多人参与。”在创立63方程式之前,这样品鉴会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进行品鉴——冲泡和开汤。从当时茶会所用的品鉴表格上能够看到,除了茶品名称、投茶量、温度和水温等常规项目,只有朴素的第一泡到第十泡的简单罗列,冲泡时间除了前三泡的10秒、15秒和30秒,后三泡的40秒、50秒和50秒,其余泡数的时间统统为30秒。所喝茶品不分生熟新老,都是10泡标准且时间固定不变,大家通过品饮写下自己认为所喝之茶最理想的口感出现在第几泡。

由于每个人都事先知道是什么茶,喝过10泡之后,按照表格的固定模式记录下来一起讨论。“这样的品鉴会持续了一年,我发现这样的冲泡没有特色和对比,大家就这样一起喝一款茶然后罗列出这个茶的优势和劣势,虽然也能够一起分享但是品鉴效果不明显,比如第三泡30秒,闷出来很浓,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好喝,那就不可能推广给经销商和别人来实践。”不断的对比品鉴能够有效的梳理出普洱茶的变化曲线,在没有发现更适合,更被人们所接受的品鉴方法之前,阮殿蓉还是一直坚持将品鉴会做到2016年底,直到她发现这个模式实在没有办法比较出普洱茶好喝不好喝。

因为所有的普洱茶都有生老熟之分,山头不同、树龄不同以及年份不同,在熟识茶性的基础上,尤其对自己产品谙熟于心的阮殿蓉而言,时间就不能太死板,这不科学。

随着品鉴会彻底走进一个瓶颈期,每个人都觉得茶会已经没有新意了,所以阮殿蓉根据两年品鉴会的宝贵经验,重新确定了品鉴会的品饮方式,创立并命名了经得起推敲的冲泡模式——“六三方程式”。学过代数的都会认识方程式,63方程式中的X=6次出水,Y=3次开汤,这套冲泡品鉴方式适用于所有茶类。

其中6次出水阶段,需要准备1个盖碗,6个公道杯。干茶投茶量统一标准为8克。经过10秒的醒茶之后,接下来的6次出汤时间均为20秒,不能估算时间或者数数,需要用计时器来准确计时。每一次浸泡20秒之后所出的茶汤分别倒入6个公道杯中,参与品鉴的人员将依次闻茶香、观茶汤、品茶味,然后将这些感官数据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明显发现6次出水的茶汤在香气和滋味上的变化,尤其是茶汤颜色的浓淡。

在3次开汤的过程中,选择的器具则是标准评审杯,投茶量为5克,茶叶闷泡时间分别为5分钟、3分钟、3分钟。在这3次开汤的过程中,每个人同样能够感受到茶汤由浓变淡的层次感,然后记录下香气、汤色、口感和叶底变化。值得一提的是,63方程式的品鉴采用盲品方式,这样的品鉴方式区别以往大家事先知道茶品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整个品鉴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保持安静尽量不要交流,避免相互干扰影响判断。每个人专注记录自己的品饮感受,就算不会使用专业词汇评价也没关系,可以发挥想象力来描绘这款茶带给你的真实触感。

在茶品品鉴过程中,所有的茶将按照同样的时间,统一的器皿,相同的水温——泡茶三要素来进行的,在这些所有都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闷茶时间。63方程式通过对时间的控制来进行认识一款茶的味道,产地,茶叶品种甚至猜到大致的价格,十分有趣。

6次出水,目的是寻求茶叶的基准参数,每一泡都不能代表最佳品饮效果。固定投茶量为8克,选择150ml标准盖碗。这样冲泡的好处在能够将大部分的茶叶内涵物质浸泡出来,然后再通过品饮这6泡茶汤颜色滋味的表现,再进行时间上的调整,最后得出每一泡的最佳出汤时间,力求每一泡茶都好喝。“我们可以把6次每一泡20秒的出水看做一个模板,一个基准线,为的是要把茶叶浸出物全部泡出来,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根据每一杯的口感汤色来进行调整。比如哪泡浓了就要冲泡减少时间,5泡或者6泡淡了就要增加时间。

时间方面,灵活机动,短了增加,相反就减少,然后得出最适合这泡茶的出水时间。用这种方式进行口感上的微调,然后回过头之后大家再一起讨论这款茶在某一泡上是该增加10秒还是减少15秒提供依据,然后得出更好喝一点的泡法。”阮殿蓉这样解释。

3次开汤,目的是寻求茶叶的品鉴误差点。固定投茶量为5克,250ml标准开汤杯。阮殿蓉曾经接待过不少香港老茶客,他们都选择这样的方式开汤闷泡5分钟,为了要看这个茶叶到底好不好,5分钟之后还会再继续闷3分钟,若还有茶味就再闷泡3分钟。用“533”方式来感受这个茶叶到底耐泡度有多好。

普洱茶的耐泡度,稳定性,平衡性包括它的在每一泡当中变化的魅力都表现再其中。当所有茶友们都完成了63方程式的品鉴记录之后,主考官会安排茶友们沟通交流,提出问题让大家回答茶品的茶叶品种,产地,山头和价格等等。

这样品鉴会的训练方式十分有效,在整个茶会过程,气氛活跃,一扫从前的沉闷,每个人会凭借自己感官对茶叶的记忆参与其中,就算回答是错误,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通过重复、总结和强化认知来得到锻炼。这样主动训练的过程,会充分调动人的记忆、推理和感知。通过观察,感知和表达,一场63方程式的茶会结束之后,整个人得到提高的地方真的不止一点点。

cy316.COM编辑推荐

363更适合普洱茶的审评法?


茶叶审评,是指用感官鉴别茶叶的过程,通过确定茶叶的品质优劣,价值高低,从而划分等级。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审评体系:“五因子评茶法”,运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以及叶底五个方面做出审评,从而鉴定茶叶品质。

60年代以后又在五因子评茶法的基础上,把外形细分为:条索(颗粒)、整碎、净度、色泽四个项目,衍生出“八因子评茶法”。这套体系在我国通行了半个多世纪,极少被质疑,直到普洱茶这个特立独行的茶品风行全国以后,业内人士开始思考,这套体系是否还适合普洱茶呢?

普洱茶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经历了百年断代后,再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已经是21世纪以后的事情了,这时早已是绿茶、红茶、乌龙茶的天下,尤其是绿茶,人们对茶叶的认知,业界对茶叶的体系建设常常都是从绿茶开始的,五因子、八因子评茶法也是如此。

在五因子评茶体系内,基于视觉的评判要素占了很大比重,干茶、汤色、叶底都是通过视觉做出判断,五个因子里就占了三项,对于绿茶等注重外形、适合即时品饮的茶类来说,五因子评茶法非常适用,八因子评茶法把外形又细分为四项,更是强调视觉要素。而只有香气和滋味是通过嗅觉以及味觉和触觉来评判。在绿茶、红茶以及乌龙茶的审评过程中,这套评茶体系都非常实用,可以很容易辨别茶品好坏。

来看看这特立独行的普洱茶,其外形是压制成形的紧压茶状态,进行审评的时候,需要把茶拆散,以饼茶为例,需从饼面、饼底、里窝、边缘进行四分法取样,必然无法保证叶片的完整性,在外形(条索、整碎)和叶底方面都居于劣势。此外,香气一项,普洱茶与绿茶、乌龙茶(铁观音)等茶类的香气也无法相提并论。尤其是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质,传统的审评体系缺乏对茶叶未来的评判方式,并且是一次性冲泡,只能对茶品的溶出多少做出评定,对于溶出的稳定性却无法审评,比如普洱茶强调的耐泡度,绿茶却不需要。

五因子审评体系无法完整地评价普洱茶的品质特点,并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因此,普洱茶市场需要更适合自身特点的审评方法。对此,许多业内人士也开始研究探索适合普洱茶的审评方法。周云川就是其中代表,他是滇红茶叶科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国家高级评茶师,从事茶叶研究、审评、制作二十余年。

在多年的从业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研究实践、从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四个方面,针对普洱茶的外观、汤色、香气、口感、耐泡度和叶底,对普洱茶的品质进行评价,总结出了一套能反应普洱茶品质特点的方法,也就是“363普洱茶审评法”。周云川通过16年的时间,对4000余个普洱茶样本的梯度对比研究,对普洱茶的品饮价值、工艺以及收藏价值进行评判,经过不断的修正、完善,验证了这套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63普洱茶审评法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三次冲泡出汤,来对普洱茶的品质特点做一个综合的判断。通过三次冲泡(注水时间5秒钟,第一次冲泡30秒,第二次60秒,第三次30秒),不但对茶品的品种、外观、工艺做出感官评价,而且对茶品以往存储以及后期走势也同时做出评价,比较简单易学。

“363普洱茶审评法”首先对茶的外观(饼、砖、沱等)做出评分,然后在各阶段相应对茶品的汤色、气息、味觉、触感以及韵味做出评价,同时对于各阶段茶汤表现做出对比,最后对湿茶叶底评价,完成所有感官审评项目。把触觉从原来的滋味中提出来作为一个因子、把越陈越浓越香密切相关的耐泡度单列为一个因子,是“363普洱茶审评法”与五因子评茶法最大的区别。

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口感、叶底、耐泡度,各个因子都能对应从采摘到加工工艺到存储各个环节体现到感官的表现。通过“363普洱茶审评法”所有审评项目,根据冲泡和品饮过程中是否有花香、水果香,茶汤苦味是否剥离、涩味是否明显,汤色是否发黄,第三次冲泡对比第一泡,香气、滋味是否明显下降等等,分别可以识别被审评普洱茶品是否使用了萎凋工艺、揉捻程度、是否有闷黄工艺、茶品的耐泡程度如何等等。

“363普洱茶审评法”不仅对茶品的加工工艺、自身经历、当前品质做出判断,同时对未来走势做出判断,对于普洱茶当下的品饮和日后的储藏都能给出一定的指导。能有效指导普洱茶消费者、收藏者、投资者找到可以“越陈越浓越香”的普洱茶。

所以,“363普洱茶审评法”被认为是更适合评审普洱茶的方法,同时也是多款普洱茶对冲比较时更适宜使用的方法。“363普洱茶审评法”现在还分为入门版和专业版,分别针对普通消费者和专业生产者。目前“363评茶助手”app程序已经开发并成功上线,手机用户只需下载安装,就能够轻松评茶、选茶了。

细说普洱茶的“十一子”审评法


审评名词

芽头:未发育成茎叶的嫩尖,质地柔软。

茎:尚未木质化的嫩梢。

梗:着生芽叶的已显木质化的茎。

筋:脱去叶肉的叶柄、叶脉部分。

条:条状茎、梗、叶。

碎:呈颗粒状细而短的断碎芽叶。

夹片:呈折叠状的扁片。

单张:单瓣叶子。

片:片状叶。

末:细小呈砂粒状或粉末状。

朴:叶质稍粗老,呈折叠状的扁片块。(粗茶梗大茶叶)

红梗:梗子呈红色。

红筋:叶脉呈红色。

红叶:叶片呈红色。

渥红:鲜叶堆放中,叶温升高而红变。

丝瓜瓤:渥堆过度,叶质腐烂,只留下叶脉的网络,形成丝瓜瓤。

麻梗:隔年老梗,粗老梗,麻白色。

剥皮梗:在揉捻过程中,脱了皮的梗。

绿苔:指新梢的绿色嫩梗。

上段:筛摇后,上层较轻、松、长大的茶叶。也称面装或面张。

中段:筛摇后,集中在中层较细紧、重实的茶叶。也称腰档。

下段:筛摇后,沉积于底层细小的碎茶片末。也称下身或下盘。

审评虚词

高:程度明显的好或某项因子明显的好。

低:程度水平差距大,明显的差或某项因子明显的差。

强:程度总水平要好些。

弱:程度总水平要差些。

微:程度上很轻微时。

稍:程度不深时。

略:程度稍不深时。

较:有一定差距。

欠:在规格上或程度上不够要求,且差距较大时。

尚:程度有些不足,但基本还接近时。

有:表示某些方面存在。

显:表示某些方面比较突出。

盖碗泡茶法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使用。制作盖碗的材质有瓷、紫砂、玻璃等,以各种花色的瓷盖碗为多。

杯托与茶杯、茶盖相互配合,也符合“天、地、人”三才的文化意涵。茶盖在上,谓之“天”,杯托在下,谓之“地”,茶杯居中,是为“人”。茶托托住茶杯,既美观,又可避免端茶烫手或茶汤溢出沾染桌巾,饱含人文关怀。

普洱茶的盖碗冲泡有一套严格的步骤,这些步骤都是古人不断摸索实践后得出来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常见的普洱茶盖碗冲泡的步骤包括:孔雀开屏、温杯洁具、普洱入宫、洗净沧桑、行云流水、玉液移壶、普降甘露、敬奉香茗等程序。

1、孔雀开屏:向来宾展示泡茶所用的精美器具。

2、温杯洁具:用开水烫盖碗和品茗杯,以此来提高器皿的温度,便于散发茶的香气。

3、普洱入宫:将茶叶放入盖碗中。

4、洗净沧桑:就是洗茶,注意洗茶时要快速倒出,避免茶叶中的营养物质过多流失,洗茶同时也是在“唤醒”茶叶。

5、行云流水:将开水冲入盖碗中。

6、玉液移壶:又称出汤入壶,即将泡好的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出汤时要低斟,以免茶香过多散发。

7、普降甘露:将茶汤均匀分到每个品茗杯中。

8、敬奉香茗:请大家细品普洱茶的茶香真味。

茶叶消费市场决定茶叶包装设计思路


包装设计公司在接到客户的订单的时候,都会根据具体的商品特点,面对的消费者对象,宣传的重点等,来综合的考量设计的方向。同时也因为商品的不同,会呈现很大的不同。

如果是科技产品,商品的特点是先进,科技,实用性,创造未来等特点,同时面对的对象也多是中高端的消费者群体,所以在设计上的时候,就要具有非常强烈的想象力,让客户在看到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里面产品的先进性,里面蕴含强烈的科技含量,能够带给他们更加美好的未来等。这样就能强烈的引发他们的消费欲望。

同时如果是茶叶等一类的商品就不用了。首先茶叶在中国具有“国饮”之名,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茶,当今主要的消费是作为礼品赠送和自己喝。所以茶叶包装设计就必须有不同的系列针对不同的消费者。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作为礼品赠送系列中加入茶文化元素是每个做茶叶包装设计的设计师都会想到的,但在当今社会,时尚的80后以为消费主体,在茶叶包装设计上注入流行的时尚元素,以及如何把时尚元素和古典茶文化元素融和,才是茶叶包装设计主要思考的方向。

除了确定茶叶包装的方向外,色彩也尽量采用这方面特性的色彩,如淡色系等。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尽量选用环保的材料。避免过分的外包装,给消费者一个真实的感觉。

品茶论道:你很少接触的泡茶法


导读:平时泡茶,最常见的是盖碗、紫砂壶、飘逸杯。除了这些外,茶叶圈里还流行一些较为特殊的泡茶方法,诸如把虹吸壶、冰滴壶、滴泡法等西方冲泡咖啡的用具用于泡茶,或把茶叶碾成粉末使用日式抹茶泡法,也有一些较为复古的冲泡法如煮茶法和碗泡法。甚至有人研究使用意式浓缩咖啡机通过高压高温的方法纯粹茶汤。

当然,使用这一系列听上去稀奇古怪的方法泡中国茶,除了是极个别人对泡茶方法有独特理解和追求外,更多的是为了标新立异、故弄玄虚。但除了使用意式浓缩咖啡机这一类令人无法理解的泡茶方式以外,其他的泡茶方法还是有一些独特的追求。

虹吸壶泡法和煮茶法有相通点,都是利用不间断的加温使茶叶的溶出更快,茶汤更饱和。但不同的是,虹吸壶加热时,底层玻璃壶会不断地往上壶通入蒸汽,使茶汤沸腾翻滚;而煮茶法则是对壶内的茶汤直接加热且保持接近沸腾的状态。这两种泡茶方法的重点在于控制水和茶叶的比例、加热的时间以及火候的大小。两种方法冲泡的茶汤均有香气浓郁滋味浓酽的特点,通常多用来冲泡普洱茶、红茶、岩茶、白茶。

冰滴壶是一座又三层玻璃瓶组成的专业咖啡用具。可调节流速的上层用来盛放冰块,带有滤网的中层用来盛放咖啡粉或茶叶,底层用来盛放咖啡或茶汤。上层冰块自然融化成冰水,通过阀门滴入中层茶叶中,茶叶吸水后溶出茶汤,通过滤网滴入底层的容器中。通常冰水的流速控制在每分钟40滴左右,整个过程需要4—6小时。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控制冰水的流速和投茶的分量。

冰滴壶无论是用来泡茶还是泡咖啡都是一种比较奢侈的冲泡方法,由于茶汤是在接近零度的水中溶出,所以每次使用的茶叶分量很大。冰滴壶冲泡的茶汤香气和滋味都非常清爽飘逸。通常多用来冲泡普洱生茶、乌龙茶、红茶、绿茶等香气浓郁的茶品。

滴泡法是将茶叶放置于底滤杯或者法兰绒滤网中,然后冲入热水直接冲泡。跟冲泡咖啡不同的是咖啡粉颗粒间空隙很小,且接触到热水后会膨胀延迟水通过滤网的时间。但是在冲泡茶叶的时候由于茶叶之间的间隙很大,水流通过速度相当快,很容易造成茶汤滋味淡薄。所以在使用滴泡法冲泡茶叶时,重点在于控制注水的流量,尽量用细水柱均匀淋到茶叶表面。滴泡法冲泡的茶汤特点是杂味较少,通常可用来冲泡芽叶较细的茶叶。

至于抹茶泡法,由于抹茶是茶叶和茶汤一同饮用,在日本通常使用蒸青绿茶粉,而目前使用抹茶法冲泡中国茶的人在茶叶选择上局限较大,通常用来冲泡芽叶极其细嫩的高级绿茶或白茶。

碗泡法是目前茶叶圈内最流行的小众冲泡方法。碗泡法是把茶叶置于茶碗中直接注入热水浸泡,待茶汤达到合适浓度后用勺子分到茶杯中饮用,可以反复注水冲泡。碗泡法是圈内公认难度最大技术最高的冲泡方法。无论是茶叶和水的比例、水温、注水手法(通常使用定点注水)、浸泡时间、循环冲泡的时机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同时,这些冲泡的要点会因不同茶叶的特性各不相同,要求冲泡者对所冲泡茶叶的茶性极其了解才能冲泡出一杯高质量的茶汤。碗泡法可以通过冲泡过程中对不同冲泡技巧的灵活运用调整出需要的口感,且在冲泡时我们可以观赏到茶叶吸水膨胀的过程,是集合视觉、嗅觉、味觉的综合享受。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冲泡方法,都对茶叶质量都有较高要求。特别是卫生程度,因为这些冲泡方法都基本没有洗茶环节或不能洗茶,所以多用于冲泡优质的有机茶、高级芽茶、品质优异的普洱茶等。

从吃法走向品饮的泡茶法


始于五代的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北传辽、金,并于宋代东传日本后流传至今,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到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法存在。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实际上依旧是点茶法,到明后期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时候兴起的就是我们至今仍在采用的泡茶法,而我们对茶叶的利用,也正式终结了“吃茶”时代,步入到了“饮茶”“品茶”的时代,茶叶正式告别了食品形态,以饮品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明初朱元璋废除龙团凤饼后,散茶独盛,炒青散茶制法日趋完善,绿茶、黄茶、红茶、黑茶均有生产,茶风也为之一变。明代陈师在《茶考》说:“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明时称“撮泡”,这种方法从此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到茶盏中饮用。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现今流行于闽、粤、台地区的“工夫茶”就是典型的壶泡法。

其实泡茶法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到明朝全面散茶化后才盛行起来而已。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采用的就是全叶冲泡法。这是茶在饮用方式演进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元虽然盛行点茶法,但全叶冲泡法也是一直存在的。

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基本上就以全叶冲泡为主了。许次纾对泡茶方法有独到见解,手中撮茶,把热水注入茶壶,然后迅速把茶投入开水中并把壶盖盖严。等大约呼吸三次的时间后,把茶水全部倒在盂中,然后再把茶倒入壶中,等大约呼吸三次的时间,让茶叶下沉,然后把茶水倒在茶瓯中,献给客人。

到了清代,白茶、乌龙茶开始制作,闽粤盛行工夫茶泡法。纵观历史上饮茶方式的演变,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一个由简入繁,又从繁出简的过程。

由简入繁是指制茶工艺日趋完善,从直接利用鲜叶到加工制作技艺不断提升,最后演变出六大茶类的过程。从繁出简是指品饮方式日趋精简,从添加各种配料调味到逐步减少配料,直至饮用清茶,追求茶叶原味的过程。

这两者之间,时间上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当制茶工艺不足以满足人们品饮需求的时候,我们需要相对复杂的饮茶方式,而当制茶工艺提升到一定程度时,饮茶方式就可以简单起来。比如现在市场上出现的普洱茶膏、茶(粉)等深加工型速溶产品,不仅易于携带和冲饮,而且也便于调饮,未来或许会开创出一种新的饮茶方法也不好说。

回到普洱茶的冲泡本身,尽管普洱茶也曾作为贡茶走进过红墙黄瓦的深宫大院里,但历史上并没有专用的冲泡器皿出现,也没有形成过程序化的冲泡流程。现在普洱茶的冲泡器皿和冲泡方法,实际上是跟乌龙茶学习借鉴后发展起来的。放在大的饮茶方式中,现在的普洱茶当然属于泡茶法。但具体到细微的泡茶方法上,普洱茶因为有生茶、熟茶、新茶、老茶、纯料、拼配之分,再加上仓储情况的不同,以及茶客们对茶性了解的不同,所以在基本冲泡步骤的基础上,一些泡茶手法也就不尽相同,甚至出现了“南泡”“北泡”等不同的流派。然而不论怎样泡,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泡出一杯更好喝的普洱茶。

解析茶叶审评中的色泽


色度和光泽度是审评干茶色泽的两个重要方面。茶叶的颜色及其深浅程度即为色度;外来光线照射到茶叶上后,一部分被吸收了,一部分被反射回来,从而使茶叶色面呈现出不同的亮暗程度,即为茶叶的光泽度。

不同种类的茶叶,其对色泽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比如,色泽乌黑油润是上等红毛茶的重要特征,若呈黑褐色或红褐色则品质一般,而棕红色则是品质较差的表现;上等绿毛茶色泽翠绿,若绿中带黄或黄绿不匀则表明品质一般,而枯黄花杂则是品质较差的表现;颜色青褐且有宝石般的光泽是上等青茶的重要特征,色呈黄绿或枯暗花杂都是品质较差的表现;如果黑茶看上去如墨般黝黑且有光泽,则表明其品质较高,而黄绿色或铁板色则是品质较差的表现。另外,不同产地的茶所呈现出来的色泽也不同,如高山茶色中带黄,光泽较好,给人以鲜活感;低山茶或平地茶颜色深绿,光泽较差。

审评干茶的色泽时,应将色度与光泽度结合起来,可以从润枯、鲜暗和匀杂这几个方面进行评比。成茶以色泽润为优,枯则差。茶叶的色泽有鲜暗之分。原料鲜嫩、初制合理的新茶所呈现出来的色泽即为鲜,看起来鲜艳、鲜活,给人一种新鲜感。茶叶色调一致为匀,给人以正常感。

普洱茶的审评术语


1、条形

细紧:条索细长紧卷而完整,锋苗好。一般多为高档普洱散茶和高档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结:卷紧而结实,有锋苗。多为大叶种生熟普洱毛茶,中档小叶种红,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实:嫩度比紧结稍差,但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少锋苗。

粗实:原料较老,尚能卷紧,但身骨稍感轻飘,多为7级左右的普洱茶青形状。

粗松: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身骨轻飘,多为下档茶的形状。

挺直:光滑匀齐,不曲不弯。

弯曲:不直,呈钩状或弓状,与钩曲同义。

显毫:茸毛含量特别多,与茸毛显露同义。

锋苗: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身骨:茶身轻重。

2、普洱生茶色泽

深绿:绿得较深,有光泽。

墨绿:深绿泛乌,有光泽,与乌绿同义。

绿润:色绿而鲜活,富有光泽。

灰绿:绿中带灰。青绿绿中带青。

黄绿:经绿为主。黄中泛绿。

露黄:面张含有少量黄朴,片及黄片。

枯黄:色黄而枯燥。

3、普洱熟茶色泽

乌润:色黑而润,稍有活力。

乌黑:色黑而褐,有光泽。

栗褐:色似熟栗壳色,褐中带深棕色。

枯红:色红而枯燥。

4、净度

匀净:老嫩整齐,不含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花杂:以不同嫩度的老嫩茶和片,末,梗等混杂在一起。

含梗:茶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粗老茶梗。

筋皮:嫩茎和梗揉碎的皮。

毛衣:茶叶中的细筋毛,碎茶中含量较多。

5、普洱生茶香气

清高:清香高而持久。

清香:清鲜爽快。

纯正:茶香较低,纯净正常。以适用于普洱茶熟茶香气。

粗气:粗老叶的气息。一般陈年生茶所具有的味道。

青臭气:带有青草或青叶气息。一般生饼新茶多有的味道。

6、普洱熟茶香气

鲜甜:鲜爽带甜感。以适中于滋味。

甜和:香气虽不高。但有甜感。

果香:类似某种鲜果香。好的普洱茶有桂圆香味,糯香。

7、汤色

普洱生茶汤色

黄绿:以经为主,绿中稍带黄的汤色。

绿黄:经黄为主,黄中稍带绿的汤色。

浅黄:物质欠丰富,汤色黄而浅。

莹黄:汤色晶透,无杂质。一般多是5年以茶的生茶所具的汤色。

黄红:汤色显酒红色,莹透无杂质。陈年的普洱生茶所具的汤色。当然湿仓茶也会这样,但茶底不净,有刺鼻霉味,汤色混浊。

普洱熟茶汤色

红艳:鲜艳明亮,油面厚而艳,是茶汤中物制质丰富。普洱茶品质好的表现。

红亮:红而透明光亮。

红明:红而透明,亮度次于红亮。

深红:红较深。

浅红:泛红色,深度不足,多为陈年熟茶,发酵过重的汤色。

8、滋味

回甘:回味较佳,略有甜感。

浓厚:茶汤味厚,刺激性强。

醇厚:茶味纯正浓厚。有刺激性。

浓醇:浓爽适口。回味甘醇。刺激性比浓厚弱而比醉厚强。

醇正:清爽正常,略带甜。

醇和:醉而平和,带甜。刺激性比醇正弱而比平和强。

平和:茶味正常,刺激性弱。

淡薄:入口稍有茶味,以后就淡而无味。

涩:茶汤入口后,有麻嘴厚舌的感觉。

苦:入口即有苦味,后味更苦。

9、叶底

细嫩:芽和细嫩叶含量多,叶质嫩软,用于高档普洱生茶。

柔软:芽叶嫩度好,手按如绵,按后伏贴盘底,无弹性,不易松起。

嫩匀:芽叶匀齐一致,嫩而柔软,大叶乔木所具有的品质。

肥厚:芽头肥壮,叶肉肥厚,叶脉不露。

摊张:叶张摊开,叶质较硬。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有弹性。

匀:老嫩,大小,厚薄,整碎等均匀一致。

细说普洱茶的审评


冲泡,运用不同的投量;不同的冲泡茶的器具,水冲撞茶叶不同的力度和速度;以及不同的水温和浸泡时间,及其不同的组合,可冲泡出不同口感的茶。

如果掌握该茶的茶性,还可以避开该茶的缺点,把该茶的优点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冲泡出最适合最可口的口感。审评,则是使用相同的投茶量;相同的器具;水冲撞茶叶的力度和速度亦相同;相同的水温;相同的浸泡时间,对一款或以上的茶叶评判或比对。

市场上有专门的审评杯售卖,一套审评杯包括一个盖杯(杯口带凹位,方便倒茶汤),一个汤碗,一个汤匙。一套十多块钱。一般称3克茶放入盖杯,用大开水迅速倒入盖杯,冲撞茶叶至杯满,盖好杯盖,浸泡3分钟,把茶汤倒入汤碗。打开杯盖可以闻香和看茶底,汤碗可看茶汤的汤色,汤匙用来试口感,一次性完成对茶色,香,味的评判,操作简单快捷、方便。还可对两款或以上的茶的比对,评判,多少款茶,就用多少套审评杯,定量茶,同水温,同时间浸泡。

在相同条件下,有助于我们较客观地比对那款茶的优劣。我们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茶,跟不熟的茶比对;可以用知道价格的跟不知价格的比对,这样性价比就出来了。还可以不同品种的比对,这样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口感的茶。很多朋友说,喝茶喜欢简单,随意,喝茶不就是图个清心,清雅吗?何必搞得那么复杂呢?搞得那么复杂不是违背了喝茶的初衷吗?我们说,喝茶的心境,跟学懂茶的过程是两回事。

茶是一种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要学懂它当然是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相当困难和复杂的。不懂茶,随便喝茶,是糊涂喝茶;学懂茶,随意喝茶,是由聪明变糊涂喝茶,是两回事,不在一个层次上。不懂茶的人不见得他喝茶的心境有很高;懂茶的人也不见得他喝茶的心境一定不高。懂不懂茶跟心境没有多大关系的。反而觉得这倒给了一些不努力追求的人的一个借口。如果这个借口成立的话,茶就真的是简单了,甚至可以回到原始了。但相信茶会朝着文明,文化,发扬光大的方向走的,这也是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这是远大的理想,有点不着实际的,说实际的,把茶说得更清晰,透切,明白,让更多人更容易,方便地学懂茶却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普洱茶的审评名词


审评名词

芽头:未发育成茎叶的嫩尖,质地柔软。

茎:尚未木质化的嫩梢。

梗:着生芽叶的已显木质化的茎。

筋:脱去叶肉的叶柄、叶脉部分。

条:条状茎、梗、叶。

碎:呈颗粒状细而短的断碎芽叶。

夹片:呈折叠状的扁片。

单张:单瓣叶子。

片:片状叶。

末:细小呈砂粒状或粉末状。

朴:叶质稍粗老,呈折叠状的扁片块。(粗茶梗大茶叶)

红梗:梗子呈红色。

红筋:叶脉呈红色。

红叶:叶片呈红色。

渥红:鲜叶堆放中,叶温升高而红变。

丝瓜瓤:渥堆过度,叶质腐烂,只留下叶脉的网络,形成丝瓜瓤。

麻梗:隔年老梗,粗老梗,麻白色。

剥皮梗:在揉捻过程中,脱了皮的梗。

绿苔:指新梢的绿色嫩梗。

上段:筛摇后,上层较轻、松、长大的茶叶。也称面装或面张。

中段:筛摇后,集中在中层较细紧、重实的茶叶。也称腰档。

下段:筛摇后,沉积于底层细小的碎茶片末。也称下身或下盘。

干泡法泡茶怎么泡?干泡法不用水吗?


时下,很多人都说,茶的“湿泡法”落伍了,有一种更为简洁方便、更为艺术雅致的泡茶方法——“干泡法”在悄然流行。

茶的“干泡法”和“湿泡法”,有何区别,你真的弄懂了么?有人说:湿泡法,那就是把茶叶泡湿咯,干泡法就是不用水泡哦,果真如此吗?

对于喝茶的人来说,茶喝到一定程度后,每次泡茶都是生活中一个享受的动作。以往有段时间,在一些专业茶人的桌面上,茶水横流,水汽淋淋,大而笨重的湿泡茶盘立在显眼处。

而如今,想要冲泡出想要的那口茶香,可以安静、简约地进行,因为清心雅致的干泡法正当时,现已成为主流。那么,什么是茶的“干泡法、湿泡法”,他们之间有何区别呢?

什么是湿泡法?

湿泡法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那种泡法,平日看到在大茶台上随意洗茶具茶叶,水直接倾倒茶台的做法称为湿泡。

湿泡法最直观的判断方法是茶桌上有没有茶盘,或者说水能不能直接倒在桌面上。

茶盘的作用就是可以将洗具、洗茶的水或泡茶时多余的茶水直接倒入,正因这样,你的整个茶桌看上去是湿湿的,所以就叫湿泡法。

现在的湿泡茶盘,源于潮汕工夫茶。由于淋壶等的需要,湿泡茶盘渐渐从一个小茶盘,发展成了现在更加方便的湿泡茶盘、茶台,各种材质,各种形状,近几十年来,大行其势。

什么是干泡法?

干泡法相较于湿泡法而言,一般不使用茶盘,废弃茶水直接倾倒在垃圾桶而不是茶盘。

这样能保持桌面干净且易收拾,还可以随心更换竹席和茶巾的款式,既不乏泡乌龙茶古香古色的风格,又增添了布置茶席的乐趣。

一些媒体认为是台湾,一些认为是日本,甚至有认为是闽南的。其实,干泡法源于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泡茶的方式,是否真正符合工夫茶的核心价值。

湿泡法使用的茶具

1、茶盘

2、随手泡

3、茶巾

4、茶刮

5、茶夹

6、水盂

7、茶荷

8、紫砂壶或盖碗

9、公道杯

10、品茗杯

干泡法使用的茶具

1、壶承

2、随手泡

3、茶巾

4、茶刮

5、茶夹

6、水盂

7、茶荷

8、紫砂壶或盖碗

9、公道杯

10、品茗杯

11、花器

干泡法的过程

干泡法是简洁方便、更为艺术雅致的泡茶方法。讲究的是随时随地,追求的是意境和心情,因此,做表演或者学习时,必须要注意力集中,身心要自然舒适,如果不集中或者不自然很容易把水滴的到处都是。

前期:铺好茶巾,准备好茶具。

1、先用开水把茶坏,茶壶都清洗一次,把水倒到垃圾桶里或者水孟里;

2、把茶叶放进茶壶,加水,洗茶,把洗茶的水倒进垃圾桶里;

3、正常泡茶,分茶,大家饮用;

4、使用干泡法来泡滇红或者绿茶。

干泡法和湿泡法的区别

两种泡法的区别:湿泡法用茶盘,泡茶时可以打湿茶盘。干泡法用的一般都是壶承,小而简单便于携带,桌面要求保持干爽,收拾方便。

一般做表演均有用干泡法,泡茶席不囿于地点,室内户外,溪畔山间,皆可成席。茶兴浓时,席地而居,随手把茗。

茶与器皆出于自然,又复归于自然——美茶、美器、美境、美心,天人合一,方为茶之道。

泡茶,不管采取“干泡法“还是”湿泡法”,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客人到来之前应将这一切茶具准备就位,等客人到来之后进行洗具、赏茶、泡茶等后续工作。

2、洁具只是个形式而已,茶具应该在准备时就已经清洗干净,而不是当着客人的面把脏兮兮的茶具洗一遍。

普洱方茶对这种人喝了效果最好,你可以看看方茶的作用方茶的功效方茶减肥效果好处


1、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法国巴黎圣安东尼医学院临床教学主任艾米尔·卡罗比医生用云南普洱沱茶临床试验证明:“云南普洱茶对减少类脂化含物、胆固醇含量有良好效果”。中国昆明医学院也对云南普洱沱茶治疗高脂血病作了55例临床试验,并与降脂效果较好的药物安妥明治疗的31例对比,普洱茶的疗效高于安妥明。长期饮用普洱茶能使胆固醇及甘油脂减少,所以长期饮用普洱茶有治疗肥胖症的功用。饮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减少等生理效应,所以对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有良好治疗作用。

2、防癌、抗癌。梁明达、胡美英教授用细胞培养及电子显微镜方法,对普洱茶的抗癌作用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发现普洱茶杀癌细胞的作用最为强烈,甚至常人喝茶百分之一的浓度即有明显作用。饮普洱茶能防癌。

3、养胃、护胃。在适宜的浓度下,饮用平和的普洱茶对肠胃不产生刺激作用,粘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进入人体肠胃形成的膜附着于胃的表层,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层,长期饮用普洱茶可起到养胃、护胃作用。

4、健牙护齿。普洱茶中含有许多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湖南医科大学曹进教授用普洱健齿茶进行抑制变形球菌附着能力试验,发现普洱健齿茶具有抗菌斑形成的作用,浓度为1%时效果最佳。5、消炎、杀菌、治痢。医药界研究及临床实验证明,云南普洱茶有抑菌作用,浓茶汁日服十次,可以治疗细菌性痢疾,这与云南大叶种茶内含丰富的茶多酚直接相关。

6、抗衰老。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含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云南大叶种茶所含儿茶素,总量高于其他茶树品种,抗衰老作用优于其他茶类。同时,普洱茶在加工过程中,大分子多糖类物质转化成了大量新的可溶性单糖和寡糖,维生素C成倍增加,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起到了养生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63方程式”泡茶法的辩证审评思路》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茶叶的泡茶方法”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