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规格考据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规格 普洱茶多少克 桑植白茶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规格。

导读:时下市面上的普洱七子饼茶,其规格多为每饼357克,每筒茶七饼。那么这一饼357克的规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发现当下不少人的观点源自于“七子圆茶,七圆一筒,每圆七两,重四十九两,折合每片357克,每筒5斤(7*357=2499克)”。更有甚者,将术数命理引入,从357这个数字中看到了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先不提术数命理这么高大上的话题,单只探寻七子饼茶规制的形成,发现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有如下记载:

“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从其中“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可知当时的圆茶(饼茶)确实是一饼七两,确与前文观点吻合。

可是在“雍正十三年”的那个时代,一两是50克么?

我们常听到一句成语“半斤八两”,比喻不相上下之意。可是“半斤”如何与“八两”相当呢?秦皇统一六国,制定度量衡,其中便设十六两为一斤。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十六两为一斤”被一直沿用。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库平度量衡制,一斤仍然是十六两。清康熙颁布的《御制数理精蕴》中对度量衡详加考订,并用万国权度原器与营造尺、库平两进行校验。当时的一斤相当于公制596.816克,而一库平两=1/16斤,约合37.301克。

民国4年(1915年)1月7日,北洋政府公布《权度法》。其第二条明定甲制营造尺库平制以及乙制万国权度通制并行,重量基本单位是库平两,等于0.037301公斤(千克)。可见此时的度量衡制度仍有沿用旧制,只是增加了“万国权度通制”(公制)与之并行。

国民革命之后,取代北洋政府的国民政府以市用制取代营造尺库平制,于1929年(民国18年)2月2日制定2月16日公布、1930年(民国19年)1月1日施行《度量衡法》,其第二条:“中华民国度量衡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称曰市用制”,其第五条规定“重量以公斤二分之一为市斤(简作斤)……一斤分为十六两”,其第六条规定“两:等于斤十六分之一即十钱(0.0625斤)”。此时的一斤已经等于500克,但一两为一斤的1/16,即31.25克。但民间仍多沿用旧制,即一斤约600克的算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的市用制沿用了一段时间。195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但也规定“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成十两为一斤”。此时沿用了1市斤=500克的旧制,但将一斤十六两改为一斤十两,一两的重量亦改为50克。

从“每圆七两”推出一饼茶重357克,只能发生在1959年以后(且不提此时7两=350克≠357克),决计不可能发生在“雍正十三年”。而《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和后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显然也是和术数命理扯不上关系的。

清代1两=37.3克,1斤=596.816克≈600克。即使在普遍同行公制的今天,司马斤、库平两制度仍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地区中的粮食、菜市场、中药材等传统民生领域沿用,现在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和地区中仍多有可见,比如在台湾,1台斤=0.6千克=600克。台湾乌龙茶常见的300克包装,正是“半台斤”一包。而香港澳门地区多采用与库平两略有不同的司马斤,1斤=16两≈605克,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亦如是。

按照我国近现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在颁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时代,一个圆茶七两,应该约相当于现在的261.3克,而并非是357克。从“每筒四十九两”——“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百斤给一引”则可认为是为了方便计算,将98斤约做100斤。在库平两时代,即使是改变茶饼规格,也应该是整数的“两”或“钱”,而不会有357克这样颇具“现代气息”的规格。

现代的“357克”,应该是在采用公制之后,一筒7饼=2499克≈2.5公斤,一件12筒约等于30公斤。出口商品多衡量整件的规格重量,一件30公斤,无疑是便于计算的。至于现今业界常见的15公斤一件(6筒)的规制,则是起于2004~2005年间,石昆牧老师为此时期较早使用这种规格者。这种包装规格在现代流通体系下更为便于普洱茶以件为单位流转搬运。

太过久远的普洱茶,或因无实物资料无法考证,或因老茶多存于香港等地,仓储转化造成了较为明显的重量衰减,无法还原最初的重量。现在可靠的老茶中,知名的“可以兴”茶砖,重约375克,约为旧制10两,明显有“取整”以便于计算的意涵。

石昆牧老师2013年推出的力作——金石·鑫昀晟,便承袭使用了375克规格,亦可算是对于经典茶品的致敬。当今普洱茶的规格已然多种多样,虽然357克饼茶仍是市场主流,但市场上已可见更多规格及型制的茶品。在选择如此丰富多样的今天,聊到357克的前世今生,既是一种对历史的负责,也不妨聊作茶间的玩笑。

cy316.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规格考据:普洱茶为什么是357克?


时下市面上的普洱七子饼茶,其规格多为每饼357克,每筒茶七饼。那么这一饼357克的规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发现当下不少人的观点源自于“七子圆茶,七圆一筒,每圆七两,重四十九两,折合每片357克,每筒5斤(7*357=2499克)”。更有甚者,将术数命理引入,从357这个数字中看到了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先不提术数命理这么高大上的话题,单只探寻七子饼茶规制的形成,发现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有如下记载:

“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从其中“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可知当时的圆茶(饼茶)确实是一饼七两,确与前文观点吻合。

可是在“雍正十三年”的那个时代,一两是50克么?

我们常听到一句成语“半斤八两”,比喻不相上下之意。可是“半斤”如何与“八两”相当呢?秦皇统一六国,制定度量衡,其中便设十六两为一斤。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十六两为一斤”被一直沿用。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库平度量衡制,一斤仍然是十六两。清康熙颁布的《御制数理精蕴》中对度量衡详加考订,并用万国权度原器与营造尺、库平两进行校验。当时的一斤相当于公制596.816克,而一库平两=1/16斤,约合37.301克。

民国4年(1915年)1月7日,北洋政府公布《权度法》。其第二条明定甲制营造尺库平制以及乙制万国权度通制并行,重量基本单位是库平两,等于0.037301公斤(千克)。可见此时的度量衡制度仍有沿用旧制,只是增加了“万国权度通制”(公制)与之并行。

国民革命之后,取代北洋政府的国民政府以市用制取代营造尺库平制,于1929年(民国18年)2月2日制定2月16日公布、1930年(民国19年)1月1日施行《度量衡法》,其第二条:“中华民国度量衡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称曰市用制”,其第五条规定“重量以公斤二分之一为市斤(简作斤)……一斤分为十六两”,其第六条规定“两:等于斤十六分之一即十钱(0.0625斤)”。此时的一斤已经等于500克,但一两为一斤的1/16,即31.25克。但民间仍多沿用旧制,即一斤约600克的算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的市用制沿用了一段时间。195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但也规定“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成十两为一斤”。此时沿用了1市斤=500克的旧制,但将一斤十六两改为一斤十两,一两的重量亦改为50克。

从“每圆七两”推出一饼茶重357克,只能发生在1959年以后(且不提此时7两=350克≠357克),决计不可能发生在“雍正十三年”。而《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和后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显然也是和术数命理扯不上关系的。

清代1两=37.3克,1斤=596.816克≈600克。即使在普遍同行公制的今天,司马斤、库平两制度仍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地区中的粮食、菜市场、中药材等传统民生领域沿用,现在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和地区中仍多有可见,比如在台湾,1台斤=0.6千克=600克。台湾乌龙茶常见的300克包装,正是“半台斤”一包。而香港澳门地区多采用与库平两略有不同的司马斤,1斤=16两≈605克,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亦如是。

按照我国近现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在颁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时代,一个圆茶七两,应该约相当于现在的261.3克,而并非是357克。从“每筒四十九两”——“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百斤给一引”则可认为是为了方便计算,将98斤约做100斤。在库平两时代,即使是改变茶饼规格,也应该是整数的“两”或“钱”,而不会有357克这样颇具“现代气息”的规格。

现代的“357克”,应该是在采用公制之后,一筒7饼=2499克≈2.5公斤,一件12筒约等于30公斤。出口商品多衡量整件的规格重量,一件30公斤,无疑是便于计算的。至于现今业界常见的15公斤一件(6筒)的规制,则是起于2004~2005年间,石昆牧老师为此时期较早使用这种规格者。这种包装规格在现代流通体系下更为便于普洱茶以件为单位流转搬运。

太过久远的普洱茶,或因无实物资料无法考证,或因老茶多存于香港等地,仓储转化造成了较为明显的重量衰减,无法还原最初的重量。现在可靠的老茶中,知名的“可以兴”茶砖,重约375克,约为旧制10两,明显有“取整”以便于计算的意涵。

当今普洱茶的规格已然多种多样,虽然357克饼茶仍是市场主流,但市场上已可见更多规格及型制的茶品。在选择如此丰富多样的今天,聊到357克的前世今生,既是一种对历史的负责,也不妨聊作茶间的玩笑。

普洱茶规格考: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七子饼的由来


当下市面贩售的普洱七子饼茶,其规格多为每饼357克,每筒茶七饼。那么这一饼357克的规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发现当下不少人的观点是“七子圆茶,七圆一筒,每圆七两,重四十九两,折合每片357克,每筒5斤(7*357=2499克)”。更有甚者,将术数命理引入,从357这个数字中看到了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先不提术数命理这么高大上的话题,单只探寻七子饼茶规制的形成,发现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有如下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从其中“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可知当时的圆茶(饼茶)确实是一饼七两,确与前文观点吻合。

可是在“雍正十三年”的那个时空,一两是50克么?

我们常听到一句成语“半斤八两”,比喻不相上下之意。可是“半斤”如何与“八两”相当呢?秦皇统一六国,制定度量衡,其中便设十六两为一斤。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十六两为一斤”被一直沿用。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库平度量衡制,一斤仍然是十六两。清康熙帝颁布的《御制数理精蕴》中对度量衡详加考订,并用万国权度原器与营造尺、库平两进行校验。当时的一斤相当于公制596.816克,而一库平两=1/16斤,约合37.301克。

民国4年(1915年)1月7日,北洋政府公布《权度法》。其第二条明定甲制营造尺库平制以及乙制万国权度通制并行,重量基本单位是库平两,等于0.037301公斤(千克)。可见此时的度量衡制度仍有沿用旧制,只是增加了“万国权度通制”(公制)与之并行。

国民革命之后,取代北洋政府的国民政府以市用制取代营造尺库平制,于1929年(民国18年)2月2日制定2月16日公布、1930年(民国19年)1月1日施行《度量衡法》,其第二条:“中华民国度量衡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称曰市用制”,其第五条规定“重量以公斤二分之一为市斤(简作斤)……一斤分为十六两”,其第六条规定“两:等于斤十六分之一即十钱(0.0625斤)”。此时的一斤已经等于500克,但一两为一斤的1/16,即31.25克。但民间仍多沿用旧制,即一斤约600克的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国的市用制沿用了一段时间。195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但也规定“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成十两为一斤”。此时沿用了1市斤=500克的旧制,但将一斤十六两改为一斤十两,一两的重量亦改为50克。

从“每圆七两”推出一饼茶重357克,只能发生在1959年以后(且不提此时7两=350克≠357克),决计不可能发生在“雍正十三年”。而《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和后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显然也是和术数命理扯不上关系的。

清代1两=37.3克,1斤=596.816克≈600克。即使在普遍同行公制的今天,司马斤、库平两制度仍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地区中的粮食、菜市场、中药材等传统民生领域沿用,现在在中华文明圈的国家和地区中仍多有可见,比如在台湾,1台斤=0.6千克=600克。台湾乌龙茶常见的300克包装,正是“半台斤”一包。而香港澳门地区多采用与库平两略有不同的司马斤,1斤=16两≈605克,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亦如是。

按照我国近现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在颁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时代,一个圆茶七两,应该约相当于现在的261.3克,而并非是357克。从“每筒四十九两”——“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百斤给一引”则可认为是为了方便计算,将98斤约做100斤。在库平两时代,即使是改变茶饼规格,也应该是整数的“两”或“钱”,而不会有357克这样颇具“现代气息”的规格。现代的“357克”,应该就是在采用公制之后,一筒7饼=2499克≈2.5公斤,一件12筒约等于30公斤。出口商品多衡量整件的规格重量,一件30公斤,无疑是便于计算的。至于现今业界常见的15公斤一件(6筒)的规制,则是起于2004~2005年间,石昆牧老师为此时期较早使用这种规格者。这种包装规格在现代流通体系下更为便于普洱茶以件为单位流转搬运。

太过久远的普洱茶,或因无实物资料无法考证,或因老茶多存于香港等地,仓储转化造成了较为明显的重量衰减,无法还原最初的重量。现在可靠的老茶中,知名的“可以兴”茶砖,重约375克,约为旧制10两,明显有便于计算的意涵。

石昆牧老师2013年推出的力作——金石·鑫昀晟,便承袭使用了375克规格,亦可算是对于经典茶品的致敬。当今普洱茶的规格已然多种多样,虽然357克饼茶仍是市场主流,但市场上已可见更多规格及型制的茶品。在选择如此丰富多样的今天,聊到357克的前世今生,既是一种对历史的负责,也不妨聊作茶间的玩笑。

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她的前世今生你未必知道普洱茶饼357克为什么


今天,茶友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云南的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为什么不是350克或400克这样的整数呢?”

我们拨开历史的迷糊,来了解一下这个神奇的数字。

357克自古有之?

其实,这个357克,最初也是“源于生活”的。

我们都知道,普洱茶在古代是边销茶,为了方便保存和运输才做成紧压茶,并且做成了外形美观、酷似满月的圆饼茶,所以又称“圆茶”。

而对于普洱茶这类涉边交易,政府为了规范管理也是煞费苦心。为了减少度量方面的纠纷,为了便于统计、交易、征税,政府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

每圆重7两,7圆为1筒(又称“七子饼”),重49两(古代16两为1斤,49两就是3.06斤),32筒为1引(98斤),接近100斤。

有一种说法,357克自古就有。理由是:357g*7=2499g≈2500g(2.5kg)

这种说法应该不准确!秦始皇统一六国,制定度量衡,其中便设十六两为一斤。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十六两为一斤”被一直沿用。

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有如下记载:

“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简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从其中“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可知当时的圆茶(饼茶)确实是一饼七两。

357克之始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普洱茶饼变成357克了呢?应该是建国以后,中国全面实行公制(1959)之后了。

195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但也规定“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成十两为一斤”。

此时沿用了1市斤=500克的旧制,但将一斤十六两改为一斤十两,一两的重量改为50克。

建国后,普洱茶的重量也与计量制度的变革相关,七子饼被定为357克,使得每筒和每篮的重量更接近整数,此时,我们前面说到的公式才变得有意义:

一筒7片×357克/片≈2.5公斤;一篮重12筒×2.499公斤/筒=29.988公斤≈30公斤。

这样一来,原本零碎的数字在加总之后就成为一个整数,便于普洱茶生产厂家的进销管理。亲,这下知道了吧?普洱茶饼的357克重量是这么来的。

网上还有很多与357克相关的解读,有些从玄学、命理的角度去分析,例如:3+5+7等于15,15是相聚的日子,象征团圆,15为月圆之日。

所有这些,听起来都有些玄。今天只是聊聊357克的真实身世,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可供亲们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普洱茶膏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膏的前世今生!公元1729年,一支神秘的马队冒雪进京,在行程3000多公里之后,它们要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消失了将近300年,现在,马帮要把这个存活在民间的茶制品再次带进宫廷。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喜怒无常的雍正皇帝会怎样对待这个礼物呢?

这次冒险的进贡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以及后来的乾隆皇帝,着迷的皇帝因此召集了中国最好的茶艺师来到宫廷,发掘了186道制作茶膏的古老工艺,成为大清宫廷中最为神秘的工艺之一。宫廷秘制的茶膏,很快风靡了整个皇室和士大夫阶层。而在遥远的布达拉宫,茶膏也成为活佛们青睐独享的特权饮品。1792年,茶膏还以国礼的身份飘洋过海,至今仍然珍藏在大英博物馆。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里描述道,“普洱茶膏能治百病,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详实地记载了普洱茶膏的养生之道……”而一百多斤顶级普洱茶,也只能秘制出几斤茶膏。百年来,茶膏作为可以收藏的礼品,被社会名流竞相收藏。2004年,曾被鲁迅先生珍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拍卖,以12000元成交。2007年,一块82克的清宫普洱茶膏被人以85万的高价收购!

到了近代,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宫廷秘制的茶膏工艺,再次面临失传!幸运的是,今天的贡润祥人,历时3年之久,破译了清朝皇室普洱茶膏的秘制工艺,建立国家级研究室,国际化研发团队,专业皇室工艺茶膏生产厂房,通过智能分子仿生复制3大皇家工艺,7道保密工艺流程确保皇室品质。同时还获得了原产地首家茶膏QS认证,云南普洱茶膏标准备案,成为云南普洱茶膏标准制定者。

悠久的历史,尊贵的血统,怡情养生的品质,如今的贡润祥普洱茶膏不仅是一种顶尖国饮、养生圣品,它还给你提供了一种尊贵的生活模式,一种健康时尚的养生文化。

普洱茶饼357克的解读


云南七子饼茶,357克每片,没研究起于何时。当说起357,普洱茶界再熟悉不过了。

三百五十七克的饼好卖,超过了400克、500克等茶品,这是不争的事实,出了普洱茶的马帮传统外,有什么神奇吗?

有人从中国的文化传统解读了357,寓意是:3+5+7等于15。15是相聚的日子,象征团圆。

也有人从易经的角度来解读了357克的意义,

首先357都是阳数(阳数为1.3.5.7.9,阴数为2.4.6.8.10),阳为日,为火,变动不拘;阴为月,为水,凝静,水平。

阳数之和为25(1+3+7+9),为太阳律的运行规律,而阴为月,阴数之和30(2+4+6+8+10),这也是每个月30天的暗藏玄机,月就是这么来的,易经包含的天文历法,中国传统文华多么伟大啊!

357之数字玄机,3为三才:天、地、人,5为五行,7为少阳,为震为雷为龙。可以说普洱茶357之精髓在于,以龙之精神,遁阴阳五行之规律,达到天、地、人之合和,龙之精神及中国文化之精神,缩小到茶文化来说,就是茶道精神。

七者,少阳,为龙,变动不居,普洱茶变化多端,收藏品饮丰富多彩。

五者五行,变化之规律,五味,普洱茶五味调合为最高境界。

三者天地人,三生万物,品茗收藏需天时地利人和。

357之易经数字为“大有”,火天大有,神啊。

357之易经卦象,3为上卦为离卦,为火,57为下卦,57除8(八卦之意),余数为1,为乾卦,为天。八卦之数: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

357之卦象为上火下乾,是火在天上,“大有”之卦,象为一片火明,富足大有,大有者,什么都有了。357克的普洱茶,神奇的数字。

为何普洱茶是357克


喝普洱茶的朋友们都知道,普洱茶每饼都是357克,有不少朋友在问为什么普洱茶每饼要制成357克?357这个数字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357克便于计量与管理:对于云南普洱茶饼357克的来历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明白,我们试图从历史开始来述说,普洱茶兴于两千年前的古人,盛于清朝时期的皇族,普洱茶饼,也有称七子饼茶的,每饼重357克,古代涉边交易,政府为了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纠纷,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化措施,目的是便于统计,便于征税,便于交易。古代称茶饼为圆茶(即七子饼),每桶7圆5斤重,所以每圆平分得357克。

建国后,七子饼的重量定为357克,则每筒和每篮的重量更接近整数,如“一筒重7片×357克/片约等于2.5公斤;一篮重12筒×2.499公斤/筒=29.988公斤约等于30公斤。这样一来,原本零碎的数字在加和之后就成为一个整数,便于普洱茶生产厂家的进销管理。所以普洱茶饼的357克重量就是这样定下来的。

从易经的角度来解读:首先357都是阳数(阳数为1、3、5、7、9),阳为日,为火,变动不拘,阳数之和为25,为太阳律的运行规律。而阴为月,;阴为月,阴数为(2、4、6、8、10),阴数之和30,这也是每个月30天的暗藏玄机,月就是这么来的,为水,凝静,水平。易经包含的天文历法,中国传统文华多么伟大啊!取3、5、7为中阳,吉数。

其他茶文化方面深度解读,有人从中国的文化传统解读了357,寓意是:3+5+7等于15。15是相聚的日子,象征团圆,15为月圆之日。

还有数字本身的意义

3为三才:天、地、人,天地人之合。

5为五行,金、水、木、火土,中国文化之发源。

7为少阳,为震为雷为龙。

可以说普洱茶357之精髓在于,以龙之精神,遁阴阳五行之规律,达到天、地、人之合和,龙之精神及中国文化之精神,缩小到茶文化来说,就是茶道精神。

七者,少阳,为龙,变动不居,普洱茶变化多端,收藏品饮丰富多彩。

五者五行,变化之规律,五味,普洱茶五味调合为最高境界。

三者天地人,三生万物,品茗收藏需天时地利人和。

357克是相对于传统普洱茶圆饼而言,普洱散茶、沱茶、砖茶和小饼茶等各自有其行业约定重量。

普洱茶357克的真正原因


今天我们就跳过曾经的一斤十六两,直接从七子饼的一斤十两说起,这样最容易理解了。七两茶是古代旧制度的延续,曾经的一斤为十六两,相当于今天的595-605克,按照旧时的换算来说,七两茶换算成现代的分量约为264克不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国的市用制沿用了一段时间。195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可以保留”,但也规定“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成十两为一斤”。此时沿用了1市斤=500克的旧制,但将一斤十六两改为一斤十两,一两的重量亦改为50克。

也就是说一饼七两茶就是350克,不是357克。我们说350克计量一筒的茶,分量就是2450克,按照目前的6筒一箱来说只有14.7公斤,计算时候很麻烦,怎样规整到15公斤?那么在每一饼茶上多加7克,这样也就在一筒上增加了7*7=49克,2450+49克为2499克也就约等于2.5公斤,这样每一箱就凑到了15公斤的分量了,我们认为这是357的真相,仅仅是为了计算方便,规整用的。

虽然我们浅析了357克的含义,但是我们仍旧没有理解清朝为什么规定是七圆一筒的含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为什么是七?仅仅是因为尊重少数民族对七的崇拜么?

为什么想不通?四十九两为一筒,三十二筒九十八斤,没有到一百斤,这两斤需要干嘛呢?在古代一斤十六两的寓意来说,做买卖时商人手提着那个绳纽,叫做秤毫。它的意思是叫你在约秤时要明察秋毫,决不可粗心大意。秤一提起来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提醒商人要权衡一下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缺斤短两。如果给人短斤少两则损阴德,其中少一两叫“损福”,少二两叫“伤禄”,少三两叫“折寿”。以此暗示人们做生意要诚实,不能昧着良心干那损人利己的事。为什么是七圆一筒,半斤八两不是更好记?更不会缺斤短两么?可能悟性不够,我们还是没想通。

普洱茶为什么是357克?


喝普洱茶的朋友们都知道,普洱茶每饼都是357克,有不少朋友在问为什么普洱茶每饼要制成357克?357这个数字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357克便于计量与管理:

对于云南普洱茶饼357克的来历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明白,我们试图从历史开始来述说,普洱茶兴于两千年前的古人,盛于清朝时期的皇族,普洱茶饼,也有称七子饼茶的,每饼重357克,古代涉边交易,政府为了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纠纷,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化措施,目的是便于统计,便于征税,便于交易。古代称茶饼为圆茶(即七子饼),每桶7圆5斤重,所以每圆平分得357克。

建国后,七子饼的重量定为357克,则每筒和每篮的重量更接近整数,如“一筒重7片×357克/片约等于2.5公斤;一篮重12筒×2.499公斤/筒=29.988公斤约等于30公斤。这样一来,原本零碎的数字在加和之后就成为一个整数,便于普洱茶生产厂家的进销管理。所以普洱茶饼的357克重量就是这样定下来的。

从易经的角度来解读

首先357都是阳数(阳数为1.3.5.7.9),阳为日,为火,变动不拘,阳数之和为25,为太阳律的运行规律。而阴为月,;阴为月,阴数为(2.4.6.8.10),阴数之和30,这也是每个月30天的暗藏玄机,月就是这么来的,为水,凝静,水平。易经包含的天文历法,中国传统文华多么伟大啊!取3、5、7为中阳,吉数。

其他茶文化方面深度解读

有人从中国的文化传统解读了357,寓意是:3+5+7等于15。15是相聚的日子,象征团圆,15为月圆之日。

还有数字本身的意义

3为三才:天、地、人,天地人之合。

5为五行,金、水、木、火土,中国文化之发源。

7为少阳,为震为雷为龙。

可以说普洱茶357之精髓在于,以龙之精神,遁阴阳五行之规律,达到天、地、人之合和,龙之精神及中国文化之精神,缩小到茶文化来说,就是茶道精神。

七者,少阳,为龙,变动不居,普洱茶变化多端,收藏品饮丰富多彩。

五者五行,变化之规律,五味,普洱茶五味调合为最高境界。

三者天地人,三生万物,品茗收藏需天时地利人和。

357克是相对于传统普洱茶圆饼而言,普洱散茶、沱茶、砖茶和小饼茶等各自有其行业约定重量。

普洱茶的前世今生:人工发酵


人工发酵普洱茶本属偶然,是因为在香港等地保存不当,导致发酵,有人偶然尝试,觉得发酵过的茶口感另有滋味,后逐渐推广,无心插柳的产物,50~70年代香港人工发酵加工云南普洱散茶有如下数家:联兴隆,南记,生记,林记,宝泰,同安及长洲福华等。50年代,内地同香港几乎没有沟通,但香港人工发酵普洱茶的消息还是传进来。广东各地茶商开始自己湿水发酵。

根据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1973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后,公司业务员黄又新去参加广交会,发现普洱茶在广东、香港销售得不错,特别是广东发酵后的熟茶很有市场,黄又新就带了些茶样回来,向公司做了汇报,引起了公司的重视。在和广东茶叶公司沟通后,省茶叶公司决定派出考察小组对广东的普洱茶生产工艺进行初步了解,小组名单有当时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及勐海、下关两茶厂各二人(含邹炳良)。

同时,广州茶厂学习小组返昆后,省茶叶公司组建了两级审检生产营销骨干组成的技术攻关组,一次次在冷水发酵和温水发酵之间做试验,根据昆明的气候生态环境,把广州的温水渥堆工艺调整为冷水发酵。工艺调整后昆明茶厂的渥堆终于获得了成功,当年,销港普洱茶达到10.2吨(含陈佩仁试制的1吨多),随后,勐海、下关茶厂相继进入普洱茶发酵生产。这段历史,在原来昆明茶厂副厂长、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办公室主任杨唯仁先生的回忆

金花普洱的前世今生


茯茶的前世就是边销茶,何谓“边销茶”?边销茶是指专供边疆少数民族饮用的一种茶,主要就是茯茶。

一般采用老茶和粗茶,经炒青、渥堆发酵、蒸制等工艺后放入砖形模具加工压制而成,具有体积小、易保存、有效成分含量高的特点,因其种类形状像砖块,也常被称为砖茶或者茯砖。

茯茶是藏族人民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主要食物,金花茯茶提供人们一天的营养物质,藏区牧民日常饮食以牛羊肉为主,瓜果蔬菜较少,茯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正好能维持人体营养均衡,同时有助于消化和酸碱平衡,所以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说。

茯砖茶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就在于其金花菌具有的消食、暖胃、减肥、降脂等这一系列独特的功效。

金花,是“冠突散囊菌”,是对人有益的酵素类菌。“金花”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蛋白质、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使茶叶的口感等特性提高和优化。

普洱茶倍受推崇是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普洱茶水溶出物远超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水浸出物20%.普洱茶可达51%)在科学如此发展的今天,就有人打起普洱茶的主意,想要在普洱茶上长出金花菌。

陈年熟茶中较陈年生茶中的“冠突散囊菌”出现几率更高些,但也是相当少见的,毕竟“冠突散囊菌”的孢子,并不十分容易介入并适合在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中大量存活。

只有解决金花菌生长供氧量问题,才能让金花茁壮成长,现代科学技术可以让普洱茶在恒温、恒湿、供氧量可调节的条件下长满金花,金花普洱茯茶金花菌含量可达200万CFU/g(国家标准要求茯茶为20万),是茯茶国家标准的10倍。因此金花普洱更加难得,品饮价值更高。

喝茶可一人独饮,可三五成群,各得其乐。多喝金花普洱美容养颜,消脂解腻。

为什么普洱茶是357克?


喝普洱茶的朋友们都知道,普洱茶每饼都是357克,有不少朋友在问为什么普洱茶每饼要制成357克?357这个数字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357克便于计量与管理:

对于云南普洱茶饼357克的来历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明白,我们试图从历史开始来述说,普洱茶兴于两千年前的古人,盛于清朝时期的皇族,普洱茶饼,也有称七子饼茶的,每饼重357克。

古代涉边交易,政府为了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纠纷,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化措施,目的是便于统计,便于征税,便于交易。古代称茶饼为圆茶(即七子饼),每桶7圆5斤重,所以每圆平分得357克。

建国后,七子饼的重量定为357克,则每筒和每篮的重量更接近整数,如“一筒重7片×357克/片约等于2.5公斤;一篮重12筒×2.499公斤/筒=29.988公斤约等于30公斤。

这样一来,原本零碎的数字在加和之后就成为一个整数,便于普洱茶生产厂家的进销管理。所以普洱茶饼的357克重量就是这样定下来的。

从易经的角度来解读:

首先357都是阳数(阳数为1、3、5、7、9),阳为日,为火,变动不拘,阳数之和为25,为太阳律的运行规律。而阴为月,;阴为月,阴数为(2、4、6、8、10),阴数之和30,这也是每个月30天的暗藏玄机,月就是这么来的,为水,凝静,水平。易经包含的天文历法,中国传统文华多么伟大啊!取3、5、7为中阳,吉数。

其他茶文化方面深度解读:

有人从中国的文化传统解读了357,寓意是:3+5+7等于15。15是相聚的日子,象征团圆,15为月圆之日。

还有数字本身的意义:

3为三才:天、地、人,天地人之合。

5为五行:金、水、木、火土,中国文化之发源。

7为少阳:为震为雷为龙。

可以说普洱茶357之精髓在于,以龙之精神,遁阴阳五行之规律,达到天、地、人之合和,龙之精神及中国文化之精神,缩小到茶文化来说,就是茶道精神。

七者,少阳,为龙,变动不居,普洱茶变化多端,收藏品饮丰富多彩。

五者五行,变化之规律,五味,普洱茶五味调合为最高境界。

三者天地人,三生万物,品茗收藏需天时地利人和。

357克是相对于传统普洱茶圆饼而言,普洱散茶、沱茶、砖茶和小饼茶等各自有其行业约定重量。

寻找临沧云县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伟大的澜沧江自青藏高原一路奔腾南下,把茶及茶文化的光辉赐予了它中下游的这片广袤的土地,而云县正处于这一中心区域。澜沧江正是世界茶的母亲河,因而“寻问澜沧江”自然也是少不得茶的。

在云县,几乎每个乡镇都能看到野生大茶树的身影。幸福镇大宗山、涌宝镇棠梨树、漫湾镇大丙山都发现了树龄在千年以上的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这充分说明了云县正是世界茶的重要原生地之一。唐代的樊绰在《蛮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则史料被很多茶文化学者引用过了。银生城即今天的景东,与云县即一江之隔,今天,生活在澜沧江畔的云县人依然还保留了吃姜茶、糊米茶等的古老饮茶习俗。云县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茶甚至已成为云县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几乎每个云县人都会有一段关于茶的难忘的记忆。

我小时读书的地方叫茶房,这名一听就和茶有关。最早,据说这是大理国皇室制茶的作访,后来转音成了茶房。隔街子不远的树林中就有野生的大茶树。70年代中,我在桥街小学读书的时候,每年勤工俭学的任务就是摘茶果,是在生产队社员摘剩的茶果树上“捡”,那些茶树都是手臂样的粗,要爬到树上才能摘到,我们把好不容易发现的茶果一个个地摘回家,放到太阳下暴晒,不几天,茶果就裂开了,露出里面的籽来。如果实在等不及,就用嘴剥,咬开茶果皮,常会弄得一嘴的苦涩。我们把剥好的茶果交到学校,一斤是0.22元,有一年我爬遍学校四山的茶树,“捡”了50斤茶果交到学校。

我们在一个冬日的上午,排着队挑着茶果到公社的茶果收购站去卖。从桥街到茶房,一路是七公里多,肩膀都磨破了皮,挑一趟可得0.5元。这些茶果后来被送到了遥远的肯尼亚,支援了亚非拉兄弟。很多年后,我在《云县县志》里看到,我们采摘的茶树是清光绪年间,一位茶房绅士从勐库购得的30驮茶籽所繁殖的。因而,那批送到肯尼亚去的茶籽属勐库大叶种茶。这是我个人关于茶的一段难忘的记忆。一晃都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在云县寻茶,自然就得上白莺山,这中国的佛茶圣地。从漫湾镇到白莺山是20公里的崎岖乡间公路,其间的一半路程是在澜沧江以西的一座山上爬行,从车窗外看去,漫湾电站大坝锁住的高峡平湖可尽收眼底,这个季节的江水是泥土样的灰黄颜色,这种灰黄色是极具包容性的,澜沧江把一路走过的大地的颜色融在了一起。1月份,我在漫湾下游200公里左右的地方见到过它,那时它是色如碧玉。那次我们是去邦东寻访忙麓茶,忙麓茶和白莺山茶近年都是声誉日隆,追求者众了,它们都生长在澜沧江西岸,也算是同饮一江水了。

到了白莺山,就进入了一个茶的世界。这些茶树与人相伴,就生长在村子的房前屋后,当地的一个茶博士在田野上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茶课,这个茶博士指着一棵棵茶树告诉我们:这是黑条子茶、白芽子茶、藤子茶、柳叶茶、红芽口茶、豆米茶、大叶本山茶、白芽口茶、贺庆茶,十三不靠的二嘎子茶……白莺山古茶树种类多样,变异繁多,是茶树种质资源的重要宝库。茶博士的课,真让我们长了见识。

白莺山有一个传说,最早是叫白鹰山,常有白色的鹰在此栖息,宛若一树树的白花,因此被称为白鹰山,但“鹰”经常啄食村民的家禽,发生了人鹰之战。后来当地人把“鹰”改为了“莺”,白鹰也便慢慢地消失了。“白莺”是会唱歌的,于是,白莺山上,人、莺、茶也便开始出现了一片其乐融融的和谐景像。茶文化的本质是“和”,“和”字怎样写?不就是一张嘴在树上歌唱么。白莺山的人有福了,他们可以在草木中自由地行走,而“人在草木中”——猜一个字,不就是“茶”么。

2007年,云南茶价起的时候,云县白莺山一棵古茶树上采的茶卖了9800元。这条新闻上了当地的几家媒体,因为这棵茶树还引出了一段“茶为媒”的佳话。说的是,六十年前,一个年轻人向他心爱的姑娘求婚,但这个年轻人家里穷,他便以家中的一棵大茶树为聘礼,向姑娘作出承诺,如果成婚,这棵茶树每年所采的茶换来的钱都由她来支配。世事如烟,白云苍狗,一晃六十多年了,这棵茶树也见证了一段人间的尘缘。当年,被一棵茶所聘的姑娘,如今也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了。老人尚还健在,可惜这次我们没有遇到,乡里的徐书记说,可惜了,你们应该去看看她,她那饱经苍桑的脸,完全就是一种艺术。

白莺山立有中国书法大家沈鹏先生书写的“中国佛茶圣地”碑文。茶和佛有缘,自古就有“禅茶一味”之说,一禅一茶,两种文化,有相无相,不即不离。僧家敬佛、坐禅、念经、会友终日离不得茶,因而依山建寺,依寺种茶,早成古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中有寺,也有好茶。白莺山上早年就曾经有一个被称为“大河锁水阁”的寺庙。每年农历三月十六,人们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春茶会,当时,这种以品茶、评茶、茶叶交易为主的活动,在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白莺山茶也因此而声名远播。

白莺山的存在,给世人带来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和感动。上百万棵古茶树,以勃勃的生机,见证、书写了一部人类茶树的栽培史和茶文化的历史,在白莺山上万亩的区域内,保存了野生型、过渡型和人工栽培型的上百万株古茶树。这些古茶树依村附寨,每日都守护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闻得见人间的袅袅炊烟。

白莺山位于“忙怀新石器文化”的核心区,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繁衍生息了,而这,一直也正是古濮人活动的重要区域。茶,最早出现在汉文化典籍中是《华阳国志》中提到的一件事:公元前1057年,武王讨伐商纣,濮人部落参加了巴蜀远征军,帮助武王,并胜利会师于黄河之滨的孟津。正是这支濮人队伍,将带去的土物产——茶,献给了武王。濮人正是今天生活在澜沧江中下游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他们是茶最早的种植者和茶文化的传播者。今天,生活在白莺山一带的布朗族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农”。

如今,白莺山还传有关于茶的古老歌谣:“阿维人来阿维人,烤罐苦茶献祖坟”,“阿维山中好地方,茶树成林满山岗……”。白莺山人是把茶当成了图藤崇拜,他们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无论迁徙到哪,都要在房前屋后栽种茶树,每年在采摘春茶前,都要唱采茶山歌,给茶王进香,朝拜茶树王。他们盖新房要洒“土地茶”,挖房基要垫“奠基茶”,竖房架要挂“上梁茶”,定婚要送“提亲茶”,求婚要送“定亲茶”。进新房,要先洒茶和米,清明和祭祖时都要在供桌上摆茶水,在祭祀祖宗和神灵的供品中更是少不得茶的。在白莺山的布朗人看来,茶是通灵之物,可以建立起人与神之间的联系,使凡人得到神灵的庇护。

可以推断,最早的百濮先民就是和茶生活在一起,某一天,他们中的一位,在野生大茶树下捡了几苗茶秧,植到自家的房前屋后,这野生茶也便成了人工栽培型和训化型的茶了。在开始的时候,茶就已成为白莺山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白莺山是古茶树的自然博物馆,茶树种质资源的基因宝库。我以为一个茶文化爱好者,是应该到白莺山走走的。白莺山在茶界的地位该如佛家的普陀、五台,道家的武当、青城,武林中的少林、峨嵋。我想,有一天白莺山也会成为爱茶者心中的圣地的。

云县,茶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在。从茂兰的大丙山、漫湾的白莺山至涌宝、茶房、大朝山雪山,沿澜沧江一线都发现了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茶树和古茶林,这条古茶之路也正是濮人的迁徙之路,而在许多世纪之后,这条古茶之路也便必然地演变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自明清以来,滇矮马便驮着一驮驮白莺山茶、茶房茶、雪山茶……北走藏域,西走夷方。

如今徜徉在神洲渡、哨街、茂兰、茶房、大寨……古驿道上,仿佛还可以听到一串串渐去渐远的马帮铃声。这条古驿道,曾有过它“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岁月,1639年农历8月的某一天,它就曾留下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匆匆走过的身影。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孟海线”(孟定至海坝桩)通车后,它便迅速地被边缘化了。如今走在茂兰、哨街那嵌满深深马蹄印的老街,看着街边老房子的屋檐下负暄的老人,真让人有一种“白发宫女在,坐谈说玄宗”的感慨。

寻问澜沧江,最有意义的一个部分就是茶了,正如云县一位著名企业家所言:“茶就是临沧的历史,临沧最有意义的记载就是茶。”而这历史不仅是写在书上,更是写在临沧的大地之上。

澜沧江是世界茶的母亲河,寻问澜沧江,茶自然就是其中最有意义的一个部分。

《357克的前世今生:普洱茶规格考据》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规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