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四年的几点经验和大家分享

发布时间 : 2019-12-04
喝茶的好处和坏处 乌龙茶四年 喝茶叶茶的好处和坏处

喝茶的好处和坏处。

和大家分享几点喝茶的认识:

1:买茶什么最重要?

很多茶商宣芽头,现在很多芽头的茶很贵,芽头是采茶,选茶工艺的一部分。

2:有的人说苦涩度要高?

苦涩转化度呢?当然是越快越好。那些苦涩化得很慢的茶,也卖贵确实不值了。苦涩化得越快,茶品质越优质。

3:锁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卖茶的都会说能改变,需要时间。还有故事和例子。茶叶锁喉,这个是很难改变的情况。锁喉具体表现有农残,化肥,制作工艺,茶叶可能已经变质。

4:异味。

如果茶叶的异味你不喜欢,建议不要买,因为只有卖你的人喜欢,因为卖的人需要卖出去。很多异味是无法去除的,比如刺鼻的异味。霉变的茶。

5:卫生。

茶叶当然干净很重要。除非你自己喝。

6:茶汤浑浊。

茶汤浑浊是很多方式造成的。比如生态被人为改变,采摘的天气,制作工艺,仓储的环境。

7:茶香。

这个是很多人认可的。可是很多人认为,以后慢慢就会转换成什么香味了。转换是有前提的。好的生态,好的茶树,好的工艺。只有好茶才能转换得更好。

8:口感

这个每个人有不同的见解。你喜欢喝就好。好茶的标准:香甘柔顺滑细甜厚,两颊生津,舌底鸣泉,唇齿留香。喉韵要好。

茶如女人化妆,

长相好,化妆后会惊艳。长相普通,化妆后也会更好看。

请最后你会怎么选择前者还是后者?

过去的老茶有什么优势?

生态,因为当时国民经济普通,吃饱饭很重要。茶叶大家关注比较少,经济效益普通。茶叶生态也不错。人也很单纯。随着市场经济改变,提升茶叶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也很重要。很多茶叶流通方式更加便利。

如果茶叶都一样,为什么产区不一样,价格不一样?

如果茶树都一样,纯料价格不一样?

同样的茶山,同样的纯料,单株为什么更贵?

当然,有的拼配茶比纯料更好喝,有的拼配茶比单株更好喝。

也有很多土豪确实不懂,当然也有非常厉害的纯料,也有非常厉害的单株。

也不是所有的土豪不懂茶,也有很多土豪很懂茶。因为他可能在认真做茶,品茶。

在金钱面前,很多人保持善良心灵。也有一些只想赚钱不顾道德的大师。

茶叶还是茶叶,品质参差不齐。

买茶需要擦亮你眼睛。相信你的嘴。你的鼻子,相信你的眼睛。茶故事可能是编的。

审评茶叶喝缺点,买茶也需要先了解你喝的茶的缺点。你能接受缺点,再了解优点。

好茶一年内可以品,三年内可以喝,五年内进入适饮期。好喝才是硬道理。

小编推荐

几点经验,把熟茶泡得更好喝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笔者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略有心得有体会。在此与诸位茶人探讨。

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

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

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地;

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

下面,我先就这几点一一展开,最后在实际演练一次冲泡全过程。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

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茶事用水需一整篇文章详加论述。

3、适当的醒茶。

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

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

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低冲:水线短,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最少,注满盖碗需时最短,水与叶底的激荡较大。

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

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如上图所示一般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下面实战中,为了演示的便利,我用盖碗代替紫砂壶。盖碗比紫砂壶难于控制,也因而更锻炼技术。如果控制得当,盖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壶一般的茶汤。

四、实战演练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

110ml盖碗,投茶7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杂味。

依上一节第4点的方法,自行选择。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则盖碗不太好烘,二则比较浪费水。烘与不烘,我们都可以通过冲泡技巧抑制杂味,提升口感。

3.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提高水温洗茶。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洗茶时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洁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来的茶水温杯。我个人推荐直接使用烧水器皿中的开水烫盏。无论视觉还是实际效果,都更清洁。

小技巧:在洗茶温杯时,请将置茶容器开盖放置,便于杂味逸出,也便于叶底降温。

4.前三泡:抑制杂味,提升汤感。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但没有什么气味。

每泡出汤完毕后,建议沥净茶底。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5.中间三五泡:有香有水,协调交融。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不可猛冲。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下图中左边是第四泡旋水加猛冲的茶汤,注水4秒,浸泡26秒;右边则是同一茶第三泡稳定缓慢旋水注入产生的茶汤,注水9秒,浸泡21秒。可以明显看到,左侧茶汤深,暗且浊,右侧浅,亮且透。区别很大,简直让人不能相信泡是同一泡茶,仅仅调整了注水手法所致。

因此,稳定旋水说来简单,实则很考技术。大略的动作可以参考前面第三节第6点中图示的技巧。但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汤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叶底保持持续高温。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茶叶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紫砂壶由于其本身导热性差,保持叶温的能力天然较强。而盖碗则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这就是如上第三节第5点中提到的技巧。

7.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摇、搅、拨动叶底。

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顺势而动,以和为贵。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心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习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好的心境,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茶道茶道,以茶入道。

把熟茶泡的更好喝几点经验总结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

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

其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

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地;

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

下面,就这几点一一展开,最后在实际演练一次冲泡全过程。、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茶事用水需一整篇文章详加论述。

3、适当的醒茶。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

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低冲:水线短,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最少,注满盖碗需时最短,水与叶底的激荡较大。

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如上图所示一般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下面实战中,为了演示的便利,我用盖碗代替紫砂壶。盖碗比紫砂壶难于控制,也因而更锻炼技术。如果控制得当,盖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壶一般的茶汤。

四、实战演练

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

110ml盖碗,投茶7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杂味。

依上一节第4点的方法,自行选择。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则盖碗不太好烘,二则比较浪费水。烘与不烘,我们都可以通过冲泡技巧抑制杂味,提升口感。

3.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提高水温洗茶。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洗茶时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洁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来的茶水温杯。我个人推荐直接使用烧水器皿中的开水烫盏。无论视觉还是实际效果,都更清洁

小技巧:在洗茶温杯时,请将置茶容器开盖放置,便于杂味逸出,也便于叶底降温

4.前三泡:抑制杂味,提升汤感。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但没有什么气味。

每泡出汤完毕后,建议沥净茶底。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5.中间三五泡:有香有水,协调交融。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不可猛冲。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下图中左边是第四泡旋水加猛冲的茶汤,注水4秒,浸泡26秒;右边则是同一茶第三泡稳定缓慢旋水注入产生的茶汤,注水9秒,浸泡21秒。可以明显看到,左侧茶汤深,暗且浊,右侧浅,亮且透。区别很大,简直让人不能相信泡是同一泡茶,仅仅调整了注水手法所致。

因此,稳定旋水说来简单,实则很考技术。大略的动作可以参考前面第三节第6点中图示的技巧。但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汤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叶底保持持续高温。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茶叶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紫砂壶由于其本身导热性差,保持叶温的能力天然较强。而盖碗则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这就是如上第三节第5点中提到的技巧。

7.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摇、搅、拨动叶底。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五、余话。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顺势而动,以和为贵。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形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习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好的心境,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茶道茶道,以茶入道。本文抛砖引玉,望与诸位有志于茶者思考交流,共同精进。

最后补充一点小花絮。前面第四节第5点中图示的两种不同手法产生的茶汤,在经历了一夜的放置之后,颜色变成了如图的样子。其中变化的种种因果,耐人玩味。

与大家分享熟普洱茶的喝法


熟普洱茶怎么喝,熟普洱茶的喝法和生茶有什么不同吗?今天小编就爆料一下关于熟普洱茶的喝法。

熟茶也要看是饼茶等紧压茶、散茶或者茶头。茶头一般用干净的壶煮着喝,才能煮出茶头的精髓。散茶的级数不同耐冲的程度也不一样。散茶出茶味较快,而且相对紧压茶和茶头来说没这么耐冲。所以一般用大杯或者壶和盖碗冲都可以。

但是不要焖的时间太长,尽量出汤快一些。紧压茶也就是一般的饼茶、砖茶、沱茶。熟茶一般很少是一口料的。大多是中间包心和外面洒面的。所以冲的时候,最好用手掰下来,这样口感比较均匀,面、里、底三层都有。这个前几泡可以稍稍的闷一会,这样可以将茶叶泡透。三泡左右就开始正常出汤。而且每次把壶里的水倒干净。不要留上一泡的茶水在里面。而且茶在冲之前,至少要先洗二泡。然后水一定要烧开。

喝熟茶的时候可以让茶的温度在温的时候,一般在40—60度之间来喝这样比较方便体会茶的味道,一杯茶可以分三次喝完,茶汤入口之后可以在口腔里面停留2—3秒让口腔里面的器官充分感受普洱茶的味道。

熟茶在品饮的时候还有就是要感觉茶的厚度,一种质感,因为普洱茶的水浸出物含量要在38%以上,普洱茶的质感明显与否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指标是否可达到。

熟茶在喝的时候就是要感觉茶汤入口如喉的爽滑程度如何,在舌面和喉部可以感觉到润滑,就好象在用手轻轻触摸非常光滑圆润的于石一样,丝毫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熟茶生津没有生茶那么的强烈,但是品质好的熟茶生津依然持久。

茶友真实经验分享|醒茶前和醒茶后的口感差别竟如此之大


茶友@行云流水寻茶道说:昨晚喝了泡十年期的熟茶,记得刚拆开时与当时眼中的“高手”一起喝,被“高手”告知是发霉茶,现在一喝还出来熟茶中很难喝到的滑的感觉。此茶是一个很小的牌子,记得是07年去云南旅游时以150元左右的茶,难道,醒茶有这么大的功力?

以下是整理的其他茶友的观点:

@风月茶话:醒茶的根本,无非就是去除杂味、仓味,让茶叶从陈化中醒来,还原本真面目。通过解散茶叶使之通风透气,让其自然呼吸,散去本不应当属于茶叶的,闷、杂、堆、沉等味道,令茶叶在冲泡时释放出最佳的品质。

@行云流水寻茶道的回复:确实如此,只不过此茶的鲤鱼翻身,太意外;当时被眼中的高人定为发霉茶时,也就认为是烂茶了,但一年多月饼盒里的“野放“,却让此茶有了惊喜的滑。

@无痴真茶:07年买的,现在最少9年了,是时间给了茶的转化力量。如果茶发霉了,程度不重的话,醒茶是有作用的。如果发霉比较严重,管它茶汤滑不滑,都不要再喝了。

@寿南山:上周买了一饼广仓的茶,下午收到,好奇晚上就直接开了一泡,喝了两口实在喝不下去了,倒掉换茶,心想不该啊,那饼面,茶也是2010的,也不算很新不该这样呀。放在通风处,昨日再试,心情就是一个360大转变,上周的感觉基本没有,准备伏击这款茶了,市面上已不多见,呵呵。

@董玥说茶:醒茶的目的是让茶叶与空气、水分进一步接触,打破原本的稳定状态,排除不良因素,使其性质变得相对活跃,让茶叶内含物质能够稳定析出。常见的醒茶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对于经过存储的、有陈期的,需要进行冲泡前醒茶和冲泡时醒茶;另一种就是没有经过存储的、鲜新度较好的一般处于密封保存的红茶、绿茶之类,通常只需要进行冲泡时醒茶。详细请参阅董玥说茶公号(ID:dyshuocha)发布的《原来醒茶这么重要,96%的茶友不懂》一文。

熟茶的发酵经验和想法


普洱茶熟茶最大的特点,就是发酵带给我们的变化,同一厂家、同一年份、同一批次的茶,不同地区的存储、不同水质的冲泡,口感与内涵都有所不同。普洱茶熟茶的主要工艺是渥堆发酵,在渥堆的过程中,茶叶是处在温湿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也比较容易滋生细菌。因此茶厂渥堆发酵的车间卫生条件状况,对普洱茶的产生就显得相当重要。

由于渥堆发酵缺乏一套科学客观的标准工序,而随着普洱茶消费市场的逐步扩大,少部分小型茶厂在卫生条件的硬件设施投入上不尽理想,所以建议普洱茶消费者在购买茶品时也应当考虑卫生问题。近几年云南大多数茶厂的卫生条件都已经开始大幅度改善,如果相关的生产管理体系及产品质量认证能够随茶品一同出现,相信这不仅是对消费者一种保证,更多的是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熟茶发酵其实是个通过加水增热与温湿度控制让益生菌大量繁殖的过程,采用小堆发酵,其加水增温的方式,与温湿度的控制跟传统大堆发酵有极大的不同,需要通过长期实验来构建一套完善的发酵箱发酵技术体系。

传统与创新发酵工艺,红浓明亮的汤色让其历尽时间洗礼之感悠然而生,高扬的香气中一丝甜意顿上心间,浓郁的滋味中独特的甜香溢满口腔,为之释放的味蕾中充满的蜜糖香气是如此的霸道而又熟悉,它带来的甜是自然赋予的,亲切且沉醉,而茶体的饱满醇厚,又将这份甜香久久留于口中。

总的来说,“渥堆发酵”是形成和奠定普洱熟茶特殊品质的关键工艺。那么在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把握?谈谈你对熟茶发酵有何经验和想法吧。

2005年之前大家对待普洱茶都是这样的


普洱茶2005年之前的风气,特指广东荔湾区和芳村茶叶市场,别的地方我不太了解,没有发言权。

2005年之前,普洱茶的价格正常、平稳,就是有点涨价,也是正常合理的范围。当时,人们试茶、品茶,都是以茶论茶,没有多大的功利心。比较正气,茶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各抒己见,各讲自己的感觉、看法,没有利益冲突。朋友之间,发现什么好茶,或者什么新发现,都会相约一起品茶,试茶,相互友好,愉悦,不亦乐乎!到茶叶市场,品茶也一样,茶老板也是就茶直说,他们不会忽悠,也还没懂得忽悠,他们都在学习,也想知道什么是好茶,找到好茶,生意就好。

当时,大家没有什么存茶,就算有也是不多,所以不用忌讳,直说无妨,品茶客观,真诚,这种风气很好,这对品茶的提高大有益处。而且,对整个行业,市场也是大有益处,因为这种风气是就茶论茶,大家相聚品茶时,都会问这个茶好不好,哪个茶好,有什么好茶。大家都想品到好茶,都在找好茶,而且大家的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自然就优胜劣汰了。

但05年以后,经过06、07年的大炒作,这样风气就不复存在了。看了《普洱茶的纠结》一文,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经过06、07年大家的存茶都多起来,相互之间有了利益冲突,谁也不会说茶好不好,一方面容易得罪人,二方面会招至别人攻击。吃力不讨好,损人不利己的事谁也不会做。懂茶的人不会说,不懂茶的人不懂说。大家都不说茶好不好,只说茶涨了没有,升了还是跌了。试想,这样可以得到传承吗?以前,普洱市场好,无不跟这种好风气有关,可以说,好的风气功不可没,甚至是基础,先决条件。

我们要重建好的普洱市场,不妨可以考虑先重建好的普洱茶风气。当然鉴于普洱茶的纠结,要重建好风气,可能更多地靠普洱茶的新生代,和广大有识之士。

喝普洱茶这些实用的经验和技巧


很多茶友在喝茶时都能遇到普洱茶的“大师”,看他厉害得可以喝出年份、产地、存储,甚至“神”到让这个茶品出自哪个山头都不会差别太远,让茶友们敬佩不已,喝的时候一个劲的点头,茶毕大家都会思考大师们是如何做到的?其实很简单,普洱茶喝的多了这些就是一个喝茶经验的分享,喝的多了自然就记住了那种感觉,但是也并非没有诀窍可言,喝懂普洱生熟也略有不同。

「生茶」

先说生茶,看到一个完整的包装的话,观察包装,大厂还是小厂还是私人珍藏产品,其次打开饼闻干茶香,有无杂味,陈味,霉味,了解存储的环境,接着观察条索外观,有很多地方的茶是有个性的,如勐库大户赛的茶外观油黑,条索肥壮舒展,勐海班章或者勐海很多古树茶白毫显露,芽叶肥壮等,倚邦,景迈古树茶条索细。

接着撬茶注水冲泡,试茶建议采用盖碗,投茶量掌握好,水温要够,再就是要稍微重泡,重泡不代表苦闷很久,但是掌握必要的出水时间即可,如每次一分钟出汤等,出汤后闻干茶香,有无异味,杂味,烟味等。

再就是观察汤色,是否干净,明亮,还是过于浑浊,悬浮物多等。接着就可以喝了,喝的时候茶汤入口用心体验,感觉是口腔的什么部位反应强烈,按照个人的经验判断,一般的感觉就是树龄越小的茶树舌尖的反应稍微猛烈些,如一般的台地茶,苦涩不化,生津部位始终集中于舌的前段打圈子,无法向后带来更舒畅的感觉等,再就是感觉的持久性,苦涩难熬但是生津回甘只就那么一刹那,让人感觉很不爽,喝了就过了。

而古树茶的感觉则更多的综合特征于向下,一般的制程稳定的古树茶大致的感觉是茶汤入口也有苦涩,但是苦涩过后舌底,舌根部位集中生津留口水,细心体验者感觉更佳,重泡两杯下去,感觉喉咙是有凉凉的貌似回甘生津的感觉,就是一般大师们说的“喉韵”,韵本来是文学术语,通俗的讲就是凉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你在口腔中能感受到带着自然山野气韵的凉凉的从喉咙下去,沉下去,越持久越好,越深沉越好。

我们在判别古树(乔木)还是台地大多是借助喉韵以及茶汤在口腔的表现力来分辨的,当然古树新茶有时候表现力也不是那么理想,但是正常摆放一年后完美的古树茶都能有那种三杯下口,苦涩刹那而化开,接着满口生津,甘韵深沉持久的表现。

但是即便是古树因产区不同品饮中也要区别对待,如勐海古树和古六大茶山的古树茶表现力是不尽相同的,勐海古树如班章,茶味很重喝进去非常厚实,香气很好,但是刺激性也稍强,所以生津回甘的速度也是很快的(通常说外功很强)。而六山古树如倚邦,易武,茶汤柔和,很难体验到不舒服的苦涩,但是绵绵的软软的带有蜜香甘韵的茶汤入口后,较勐海古树而言猛烈的生津回甘是需要点时间的,但是带给你的感觉又是那么的舒服久久而不能散去(通常说内功很强)。

「熟茶」

熟茶的品饮,觉得熟茶的品饮是稍简单的,普洱生茶的制作体现在选料用料上,但是熟茶的制作却体现在发酵工艺和拼配工艺上,这个从大益的产品中已经证明。个人觉得普洱熟茶的品饮简单的可以用三个词概况:干净,纯正,适口,干净是指茶汤红浓明亮,干茶无非茶的物质,茶汤沉淀物少等。纯正是指香气有舒服的陈香,无杂味,茶汤入口甜而顺滑,不苦不涩不燥。适口就是喝了口不干,舌不燥,喉不锁,不酸,不麻,不腥,不怪!喝了还想再来一杯。熟茶品饮最后的工作是查看叶底,叶底的活性是很关键的,所以,喝熟茶记得看叶底!

如何泡好一杯普洱熟茶?(茶友经验分享)普洱熟茶冲泡方法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尤其是新制的熟茶。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笔者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略有心得有体会。在此与诸位茶人探讨。

我的大体思路是: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其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地;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

一、分析茶性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为了能泡好熟茶,必须需要很好的水质和茶具,为了这个目标,就要选择最为适合的: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砂壶。

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

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令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

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

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是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

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得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经验分享:为什么在茶店喝的茶与买回家后泡的口感不一样


每当我摩拳擦掌想往泡茶台上一坐,总会被人无情地拉住,顺便再附上一句:“求你了,别毁茶了。”一时间各种悲愤交加,却始料未及每次和朋友诉苦的时候,太多人表示“我们同病相怜”!在茶叶店或者茶友处,能喝到非常好喝的茶品,可一旦自己兴致勃勃地开泡,却完全不是当初的味道,怎么喝怎么不对。

是商家偷换了茶叶?还是有什么不外传的泡茶秘诀?很多茶友对此感到费解,并失望的认为“自己怎么都泡不出来当初的味道”。其实,影响泡茶味道的几个原因,我找到了。

1、投茶量

在同一款茶叶的冲泡中,投茶量是决定茶汤质量的关键因素,投茶量过大,则茶汤过浓,投茶量过少,则茶汤寡淡。

一般来说100毫升左右大的盖碗,放5—7g干茶,能够充分体现一款茶的特质。在刚开始时,最好使用电子称来称量,以求得到准确的投茶量。

2、泡茶器具

有一位茶友曾经询问:“为什么我在家里泡茶,和在店里喝的不是一个味道?我是严格按照1:15的标准投茶量放茶的啊”,后来当这位茶友展示自己的泡茶器具时,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茶友使用紫砂壶来冲泡。

紫砂壶相较盖碗而言出汤更慢,不但投茶量需要酌减,冲泡时间也需要适当缩短。而且由于不同紫砂壶,器形不同,壶嘴不同,投茶量也不同。可以说每一款都有适合自己的投茶量,建议大家多做实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3、冲泡动作

冲泡动作也会影响茶汤味道?

真的会!如有些茶因为强调汤感,其茶本身内涵物质丰富,咖啡碱含量高,所以对冲泡手法要求较为独特。如注水时沿杯壁定点注水,避免击打茶叶,出汤时也应避免出汤过急。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稠厚的汤感,另一方面是避免咖啡碱过度析出,使得茶汤过于苦涩。而且注水出汤的手法不同,所消耗的时间也不同,自然又会改变整体的冲泡时间。

4、冲泡时间

冲泡时间对茶汤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细节的地方常常容易忽略。如注水和出汤的时间,也是计算在冲泡时间中的,最好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注水和出汤时间。

虽然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冲泡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但第二泡要比第一泡的时间短些,因为经过第一泡的浸润之后,第二泡茶叶内含物质析出速度要比第一次快,所以要缩短一些时间。

另外茶叶的整碎程度、紧压程度,用壶还是用盖碗冲泡,都需要调整冲泡时间,不能一概而论,建议大家多做调整,多多交流探讨。

5、水温水质

不同的茶叶对水温的要求都不一样,一般来说大公司的茶叶针对其冲泡方法和技巧都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验,建议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以获取更佳的口感。

对于用水,一般市场上的矿泉水都能够基本满足泡茶的需求。自来水因为硬度较高,水中杂质较多,所以并不建议用来泡茶。土豪们还可尝试铁壶、银壶煮水,提高水温,改善水质。

6、储存

曾经有茶友拿着自家的茶给大家品鉴,结果喝过的人纷纷表示说喝到了一股“异香”,一股香皂的味道。研究一番才发现茶叶的包装袋已破损,此茶竟真的和香皂摆在了一起。

茶叶非常容易吸味。提醒大家存放茶叶要准备一个单饼密封袋,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都说茶叶“三分茶,七分仓”,仓储对茶叶的保存至关重要,没有一个合格的仓储,不但茶的味道会变差,还会根本无法再用。

结语:很多茶友觉得“自己泡的茶不好喝”、“自己泡的和茶艺师泡的不是一个味道”,其实主要是忽略了一些泡茶中的小细节,对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不熟悉,只要广泛交流,细心观察,不断练习,用不了多长时间,泡茶水平就会有不小的飞跃。

喝茶不失眠要注意以下几点失眠


许多人都说,晚上不能喝茶,喝了会失眠。在晚上的时候喝茶,一定会影响睡眠吗?其实未必。茶有提神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茶也能安神,只要科学的调整饮茶种类及方法,不仅不会影响睡眠,还能帮助保证睡眠质量。

喝茶失眠主要原因:

大家常说喝茶会失眠,是因为茶叶里含有咖啡碱,它既能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也会使人精神振奋没有睡意。但是,说喝茶会失眠,不可一概而论。

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要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茶叶品种、生长条件、采摘季节、采摘标准、加工等,还有冲泡都会影响;每个人因体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对茶叶咖啡碱的耐受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有些人在睡前喝了一小杯茶就辗转反侧不能寐,而很多常喝茶、爱喝茶的人,睡前喝茶照样睡得香甜。

这样喝茶,让你不失眠:

1、提前至睡前3-5小时饮茶

如果晚上11点钟睡觉,那就在白天和晚上8点钟之前喝茶,一般对晚上睡觉都是不会有明显影响的。因为对于健康成人来说,咖啡碱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开始在身体里发挥作用,摄取剂量温和的咖啡碱,在3到4个小时内作用就会消失。

2、洗茶1-2遍

因为咖啡碱极易溶于热水,热水冲泡2分钟,大约70%—80%的咖啡碱就已溶解到水中,弃去主要是咖啡碱的前2道茶汤,对避免喝茶失眠也有一定作用。

3、喝淡一点的茶

咖啡碱的作用需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发挥作用,同时人体一般对咖啡碱有一定的耐受度,比如常见的可乐、咖啡、巧克力均含有咖啡碱。所以一般而言,淡茶所析出的咖啡碱有限,可以减弱对睡眠的影响。

4、喝发酵程度高一些的茶

比如全发酵的红茶。红茶因为发酵,茶多酚转化为茶黄素、茶红素等多酚类氧化产物,降低了其对肠胃的刺激性;同时,这类多酚类氧化产物极易与咖啡碱作用,因此可以降低喝茶时直接摄入咖啡碱的含量,从而间接降低喝茶失眠的风险。

5、喝口感带甜的茶

茶汤的甜味形成主要是茶叶中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还有带甜味的氨基酸,比如茶氨酸等。大量研究表明,茶氨酸在神经保护、镇静、调节情绪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保健作用,这样的功效对睡眠是很有助益的,且无任何副作用。比如清香甘甜的白茶,其茶氨酸含量居六大茶类之首。

6、喝熟茶、老茶

熟茶、老茶,性情较平和,刺激性较弱。而绿茶则含有较为丰富的咖啡碱和茶多酚,对神经刺激作用明显。红茶、熟普、老白茶之类,不仅不会让人失眠,反而是有助睡眠的。尤其是老白茶,煮着喝效果更佳。

7、吃点甜食

偶尔一次饮茶过量,只要吃些甜食或者茶点“解茶”,就不用担心睡不着了。

普洱茶仓储经验谈:三十年之陈期口感,人生有多少三十年


普洱茶讲究年份,因其茶质丰富,制程特别,萎凋——杀青——揉捻——晒青,没有破坏其内质活性,有越陈越香之美,所以如何存放好手中的普洱茶,让它的美好能在岁月里升华,并在不远的未来展示在我们面前,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普洱茶友们在存茶,其实普洱茶商也在存茶,就是一个量的问题,一方多点一方少点,如何放好普洱茶,使之越陈越香的品质能一直延续下去,正是我们要去研究的,所以笔者当作为一个普洱茶爱好者,也是茶业从业者,在学习过程中所知道的和了解的信息作一个总结跟大家分享。

(一)目前市场上的四类普洱茶仓储环境

从上图可以看出目前市场的茶仓有四个大的仓储状态,诸位朋友可以以此作为对比进行参考。

(二)普洱茶茶仓存放之难

在与身边茶商探讨仓储之余,大家都在感叹普洱茶仓储之难,最难是在于温湿度之控制。而普洱茶的转化却恰恰需要一定的温湿度。因普洱茶的茶料等级,压制形态不同,所需的温湿度也略有不同。

每一年的自然气候都不一样,尤其在盛行普洱茶的广东地区,每年三四月份的“回南天”,墙面、地面都挂着水滴,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接近百分之百。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存好普洱茶品,让它们有个合适的转化环境,十分之困难。特别是从夏天起,南方的台风开始携带着大量雨水席卷而来,常常三四天都是雨天,有时仓库进水都要跑去仓库排水。这些都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只是尽量的找适合的存放地点,并且尽量的控制温湿度之变化。

因此而衍生的仓储费用,温湿度控制费用也是茶商的一大成本支出,尤其在如今城市的电费还分为商业用电、生活用电,成本之重可见一斑。请参看图1-2。

而之前大盛的香港港仓,要入仓存放出市场认同的适度“入仓茶品”,也是极为困难,因为香港地方狭小,仓租沉重,仓库还特别小,所以茶仓的存放技巧十分关键,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香港茶商都懂得入仓。在九十年代末,在香港回归的情况下,对香港茶市造成冲击,加上大陆开始加大普洱茶产量,而且大陆市场对普洱茶品的消费能力的提升,供港普洱茶品的降低,港人移民也使部分香港老字号茶楼关门大吉,此间由广东商及台湾的普洱茶商与普洱茶收藏家纷纷前往香港炒底。

(三)关于一年中普洱茶品的最佳转化期的探讨

在与身边茶商探讨的时间,大家都认同在一年四季的自然气候变化中,有一个自然气候时间段是普洱茶转化的最佳时间点,这样是普洱茶在一年转化中最剧烈的时候:夏季至秋季。

进入每年的夏季,通风状态下,自然气候之高温高湿,是生普洱茶品一年中变化最大的一个时间段,茶品的内质在温度和湿度的双重影响下,开始了剧烈的转化,此时间如人在上学,开始学到知识并成长,使普洱茶品之苦涩慢慢消磨去,颇似香港茶仓“入仓”之效。而之后的秋季,通风状态下,自然之高温低湿,高温则将之前的转化环境延续,而低湿而减弱其活性,使之慢慢恢复茶叶静止的状态,不再高速变化,使之更为醇滑,则如香港茶仓“退仓”之效。请参看图1-2与图1-3。

而每年之夜晚状态下,温度与湿度都降低,普洱茶的转化速度是相对最慢了,这样普洱茶的转化期就只剩半年,而半年里会遇上雨天之阴雨天气,这个时期,又使普洱茶的转化也可能走向另一极端(霉变),所以茶友茶商都非常注意防护,尽量低温低湿,又使普洱茶转化时间减少,只剩一二个月的最佳转化期,这需要多少年来转化,才能达到所需的陈香。

之前香港传统仓的普洱茶入仓理念是:让普洱茶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类似每年夏季的最佳入仓期,存放一年即可有五年或六年陈放期之效果。然后转入类似每年秋季的最佳退仓期,以此为一个周期,能达到陈放一年有三年之转化。

因人生苦短,一饼普洱茶品,需十年时间,即可达到三十年之陈期口感,人生有多少三十年。而且现今市场上基本所有的茶商茶友都认可的普洱印级茶品,普洱号级茶品都是经过港仓,至今之口感已臻化境。

【干货分享】普洱茶头春和正春的区别


普遍认为普洱茶春茶品质优于秋茶,秋茶又优于冬茶,冬茶优于雨水茶。而春茶又分为:头春茶、正春茶尾春茶。

一、头春茶是在每年3月中旬左右到清明节前后采摘的茶叶,

很多人认为明前(头春)茶是最好的,这主要是受江南茶区绿茶的影响。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南部,浙江、湖南、江西等省,以及皖南、苏南、鄂南地区,这些地方主要产绿茶和红茶,这些地方四季分明。

茶树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种,而云南境内的普洱茶树多为乔木型或小乔木大叶种茶,也有一部分是中小叶种茶树。

云南的气候环境和茶树类型都与江南茶区不同,因此不能拿评判江南绿茶的标准来评判云南普洱茶。

在3月中下旬,云南高海拔地区的古树大多还没有发芽,即便抽了芽,它的叶片也比较薄、条索较短、汤感涩而薄,耐泡度也不如正春茶,只是香气比较高扬。

每年清明节采摘的,叫头春茶。

这也就是每年第一批发芽出来的茶。这批茶叶片较小;芽头较大,较多;颜色白;香气好;茶味饱满厚重;苦涩味相对较轻,是一年之中最上等的茶叶。产量应该占全年产量的1/4不到,价格也是全年中最贵的,通常比6~7月份产的茶贵一至两倍以上。

说头春香气高,茶味饱满,韵味好是从它的口感、观感上看。头春茶绒毛比较多,茶叶本身的颜色比较浅(白),芽头饱满,叶片较小,相对来说,比较厚实,叶间距也同样较短,整个茶叶看上去鲜活度较好。还有部分产区的头春茶带有马蹄。

头春茶的耐泡性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在过去茶叶产量很低的时候,很少用头春茶单独作原料生产普洱茶,它仅仅是作为像调味品一样,拼配进其他季节出产的茶叶中,以提升整个茶叶的品质。

现在虽然也有同头春茶做为原料单独生产的,但数量也不是太多。大部分头春茶依然是当做配料去拼配其他季节生产的茶。

二、正春是指每年4月上旬到4月下旬采摘的茶叶,

正春茶的条索比头春茶要长,叶间距和叶片厚度适中,汤质厚重、苦涩协调,喉韵也比较明显,耐泡度也比正春茶要好。

香气相比于头春茶稍弱,茶味稍微淡一些,但无水味。苦涩味也重一点,整个品质与头春茶差距不是太大,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的价格与头春茶的差距大约差20%左右。

外形上与头春茶差别很小,比较难做区别。因此,许多地方把这一季茶也都统称作春茶。其实这一季茶是最受欢迎的,成本低,品质也比较好。

市场上的什么春尖,头春之类多半是由这一季的茶加上一点头春拼配出来的。同时,也留下一部分作为配料去和夏茶拼配,作为头春茶的补充。

三、春尾茶是每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的茶。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喝茶四年的几点经验和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