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的不凡传奇

发布时间 : 2019-12-05
普洱茶膏制作 好的普洱茶膏 香君普洱茶膏

【www.cy316.com - 普洱茶膏制作】

普洱茶膏的不凡传奇!即便是如数家珍,号称尝遍“天下佳茗”的茶人雅士,通晓熟稔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众多茶品,但如被问及“普洱茶膏”,或许竟不能道个清楚明晰。因为普洱茶膏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笼罩着贡品、御用的神秘光环,而在民间,却鲜有企及。

时至今日,茶膏依然珍贵稀缺。其前世今生依旧充盈着些许神秘而传奇的色彩。

“茶比金贵”的轰动事件

2004年,广州一场拍卖会上,周海婴拿出了被鲁迅和许广平珍藏多年的重约3克的清宫普洱茶膏委托拍卖,以8000元起拍,最终以1.2万元的价格被人买走。每克高达4000元,超过黄金价格近十余倍。

2010年6月1日,一盒重约105.6克的普洱茶膏清代宫廷普洱茶膏在北京拍出了100.8万元的价格,每克将近10000元。尽管黄金价格十余年来一再飙升,普洱茶膏的拍卖价还是超过了黄金价格20余倍。

这些拍卖的清宫御用普洱茶膏之出处来源至今仍是谜团。但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明确表示,普洱茶膏在清朝是宫廷御用茶品,只偶尔会有少量赏赐给王公大臣或外国使臣,民间绝无流通。

每克约万元的单价,创出了中国茶叶品类拍卖价格的新高,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引发更多业内外人士对普洱茶膏的普遍关注,掀起一波又一波对普洱茶膏的寻根探源热潮。

三千里风雪贡茶膏

两百多年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公元1729年冬天,一支来自云南的马队顶风冒雪,行程三千余公里来到北京,带着云南土司寻求庇荫的偏安愿望,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这件礼品就是南唐时期皇室贵族热衷饮用的普洱茶制品---普洱茶膏。但此时的雍正是否喜欢?云南土司心中忐忑。

土司的良苦用心没有付诸东流。

茶膏缓缓融化时一丝丝如祥瑞般晕染开来的水墨画效果,如琥珀般透亮清滢的汤色,茶膏馥郁的香气、温润爽滑的口感,令雍正龙颜大悦!尤其是解酒护肝、健体养生的显著功效,更为宫廷上下爱之有加。由喜爱而更到嗜饮,雍正成了普洱茶膏最为忠诚的“粉丝”。自此,普洱茶膏成为云南每年必贡的贡品之一。云南土司偏安一隅的愿望自然也得偿所愿。

其后,为安全起见,雍正皇帝下令专由御茶房制作普洱茶膏供帝王饮用。多数学者认为,茶膏成于唐,兴于宋,至清朝复达鼎盛。

据《十国春秋》记载,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普洱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玉蝉膏”和“耐重儿”两款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说明当时已将普洱茶膏列为单独的茶品。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和皇室贵族的喜爱,普洱茶膏达到了空前鼎盛,并作为国礼,于1793年礼赠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深得英国国王珍爱,将获赠的普洱茶膏与埃及罗塞塔碑(RosettaStone)、雅典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刻等绝世珍宝一同,藏于大英博物馆。

cY316.com延伸阅读

“古董”普洱茶膏的传奇


“古董”普洱茶膏的传奇!普洱茶膏自诞生起,就是一个传奇,一直为“贡品”、“皇家”、“御用”、“国礼”这样的荣光所笼罩。辛亥革命以后,普洱茶膏这一皇家专享的尊贵饮品,也随着御茶房的解散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上世纪50年代,中茶公司按中央指示,安排勐海、下关等几个茶厂依照民间方法为援藏干部制作了一批茶膏,仅试制千余斤便停止生产。究其原因,选料没有较高的标准、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这才造成了此次试制戛然而止。

2000年前后,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简称:贡润公司)在对普洱茶市场冷静思考后,首先对云南大叶种乔木茶资源进行摸底调查,走遍了云南普洱茶产区的每一寸土地。其间,首次接触到普洱茶膏这一普洱茶的加工产品。经过反复科学的研究和论证,结合对普洱茶市场的认知,认定以普洱茶膏这一产品为代表的精加工、深加工发展方向,具备形成大产业的资源优势,计划通过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实现品牌化与产业化运营。

贡润公司坚信,只有好的原料,才是做出好产品的先决条件。首先在选料上做足文章。在不断的考察和对比后发现,勐海是最佳的普洱茶膏原料产区。这里海拔1700-2200米,人迹罕至,远离空气、水土污染,茶树自然生长;年平均降雨量1341毫米左右,有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湿度;年平均气温18.7℃,温润清新;北纬21.7°,东经101°,属于典型的横断山脉西南季风区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包括茶树等植物生长。这里恰到好处的日照、气温、降水量等自然条件,形成了全球唯一的优质普洱茶黄金产区——“五度空间”。贡润茶叶依托“五度空间”的优质普洱茶资源,为好产品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贡润公司坚信,有了好的工艺,才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贡润公司投入巨资,倾注极大的人力和物力,携手著名植物学家虞泓教授,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组成最具实力的普洱茶膏研发团队。以清代文献中“以玉泉山水”为线索,创新将纯净水作为介质,将普洱茶精华完美析出;通过对“花梨木为炭”的解读、破译,在大量试验中独创“常温仿生浸提工艺”,保证普洱茶中有益物质在析出的同时不被破坏,原茶中香源物质不挥发,保证了产品的口感和普洱茶的养生功效。引进高新技术,严格品质标准,通过去除农残、重金属技术,将可能存在的农残和重金属物质以及植物残渣一一滤除,保障了产品的高品质。历时九年,经过300余次试验,2009年秋,真正具备清宫茶膏品质的产品——贡润祥普洱茶膏在贡润公司制作成功。普洱茶膏这一传奇的茶饮,历经一个世纪,在当代复活。

贡润祥普洱茶膏成为云南首家通过QS认证的茶膏企业,经国家质监部门检验,贡润祥普洱茶膏富含茶多酚、儿茶素、茶多糖、茶皂甙等有益物质,其中茶多酚含量更高达60%,属于真正的绿色健康产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化酶活性的作用,促进微循环,软化血管,降三高,清脂减油,防治高脂血症引起的疾病。茶多酚也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对于人体,可以预防衰老,美容养颜。茶多酚是天然的防腐剂,所以在每克贡润祥普洱茶膏凝积数十倍普洱原茶养生精华,小分子形态的各类有益物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作用更为明显。

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好的老茶千金难求。贡润祥普洱茶膏完整保留了原茶的天然活性,所以也保留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由于更为纯粹,陈化效果也更好更快,滋味非凡,犹胜老茶,并兼具很高的收藏价值。

传奇的普洱茶膏,它从历史中走来,带着百年前宫廷的尊贵雅致,另具当今的时尚品位。它像一个禅者,将人生的百态百味凝于一盏,品者自知,颐心养性,豁然开朗;它像一个医者,将万千功效汇于一壶,娓娓施治,调养兼顾,健康平衡;它像一个佳友,与你分享每一次成功每一次登顶,荣辱不惊,张弛有度。这就是普洱茶膏,一粒茶膏,一个传奇!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2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2!普洱茶膏自诞生起,就是一个传奇,一直为“贡品”、“皇家”、“御用”、“国礼”这样的荣光所笼罩。辛亥革命以后,普洱茶膏这一皇家专享的尊贵饮品,也随着御茶房的解散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上世纪50年代,中茶公司按中央指示,安排勐海、下关等几个茶厂依照民间方法为援藏干部制作了一批茶膏,仅试制千余斤便停止生产。究其原因,选料没有较高的标准、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这才造成了此次试制戛然而止。

2000年前后,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简称:贡润公司)在对普洱茶市场冷静思考后,首先对云南大叶种乔木茶资源进行摸底调查,走遍了云南普洱茶产区的每一寸土地。其间,首次接触到普洱茶膏这一普洱茶的加工产品。经过反复科学的研究和论证,结合对普洱茶市场的认知,认定以普洱茶膏这一产品为代表的精加工、深加工发展方向,具备形成大产业的资源优势,计划通过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实现品牌化与产业化运营。

贡润公司坚信,只有好的原料,才是做出好产品的先决条件。首先在选料上做足文章。在不断的考察和对比后发现,勐海是最佳的普洱茶膏原料产区。这里海拔1700-2200米,人迹罕至,远离空气、水土污染,茶树自然生长;年平均降雨量1341毫米左右,有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湿度;年平均气温18.7℃,温润清新;北纬21.7°,东经101°,属于典型的横断山脉西南季风区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利于包括茶树等植物生长。这里恰到好处的日照、气温、降水量等自然条件,形成了全球唯一的优质普洱茶黄金产区——“五度空间”。贡润茶叶依托“五度空间”的优质普洱茶资源,为好产品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贡润公司坚信,有了好的工艺,才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贡润公司投入巨资,倾注极大的人力和物力,携手著名植物学家虞泓教授,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组成最具实力的普洱茶膏研发团队。以清代文献中“以玉泉山水”为线索,创新将纯净水作为介质,将普洱茶精华完美析出;通过对“花梨木为炭”的解读、破译,在大量试验中独创“常温仿生浸提工艺”,保证普洱茶中有益物质在析出的同时不被破坏,原茶中香源物质不挥发,保证了产品的口感和普洱茶的养生功效。引进高新技术,严格品质标准,通过去除农残、重金属技术,将可能存在的农残和重金属物质以及植物残渣一一滤除,保障了产品的高品质。历时九年,经过300余次试验,2009年秋,真正具备清宫茶膏品质的产品——贡润祥普洱茶膏在贡润公司制作成功。普洱茶膏这一传奇的茶饮,历经一个世纪,在当代复活。

贡润祥普洱茶膏成为云南首家通过QS认证的茶膏企业,经国家质监部门检验,贡润祥普洱茶膏富含茶多酚、儿茶素、茶多糖、茶皂甙等有益物质,其中茶多酚含量更高达60%,属于真正的绿色健康产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化酶活性的作用,促进微循环,软化血管,降三高,清脂减油,防治高脂血症引起的疾病。茶多酚也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对于人体,可以预防衰老,美容养颜。茶多酚是天然的防腐剂,所以在每克贡润祥普洱茶膏凝积数十倍普洱原茶养生精华,小分子形态的各类有益物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作用更为明显。

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好的老茶千金难求。贡润祥普洱茶膏完整保留了原茶的天然活性,所以也保留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由于更为纯粹,陈化效果也更好更快,滋味非凡,犹胜老茶,并兼具很高的收藏价值。

传奇的普洱茶膏,它从历史中走来,带着百年前宫廷的尊贵雅致,另具当今的时尚品位。它像一个禅者,将人生的百态百味凝于一盏,品者自知,颐心养性,豁然开朗;它像一个医者,将万千功效汇于一壶,娓娓施治,调养兼顾,健康平衡;它像一个佳友,与你分享每一次成功每一次登顶,荣辱不惊,张弛有度。这就是普洱茶膏,一粒茶膏,一个传奇!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3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3!普洱茶膏是一个传奇的饮品。在清代紫禁城中荣光四射,在雍正、乾隆等清代帝王心中妙绝无双,在马嘎尔尼使团手中置若珍宝,在末代皇帝溥仪笔下的饮普洱茶膏,仿佛是紫禁城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时光回到二十一世纪,2004年,鲁迅、许广平夫妇收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被神秘买家以1.2万元高价购得;2010年,广州拍卖会,28块清宫普洱茶膏以100.8万天价拍出,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

普洱茶膏如此尊贵,价值完全可以与金玉媲美,缘何坊间对它不甚了解,甚至不知何物。因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帝王等上层阶级专享的饮品,清代特有的御用制度,更是对其保密有加,王公贵族、宠臣近侍也只是偶有赏赐,寻常百姓更是闻所未闻了。

其实茶膏的出现是具有必然性的,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对制茶工艺归纳为七步,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而且陆羽认为,真正好茶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间进贡的“茶膏”,都未能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的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玉蝉膏”和“耐重儿”两款茶膏纳入其中,说明当时已将茶膏列为单独的茶品。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以茶膏涂抹饼茶表面,以示其优。宋代蔡襄在其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作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为:看茶的表面,就像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清代,御茶房制作茶膏是在借鉴云南民间制作茶膏的工艺基础上,再加上选料精细、加工考究、精确控温等多方面的环境,而形成了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普洱茶膏选料及制作方法。在相关史料中,关于清朝普洱茶膏制作工艺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基本方式与唐朝陆羽记载的一脉相承,其“轻蒸、慢熬”之后,也是“小榨去水,大榨出膏”,但工艺程序却更加复杂。

御茶房普洱茶膏的生产需要以花梨木作炭,而且是三百年以上的花梨木。因为这个树龄的花梨木,材质比较均匀,燃烧时释放出来的温度和热量能够保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从而保证普洱茶膏的恒温熬制。因为温度过高,会破坏茶叶中的有益物质,而温度过低,则茶叶中的有益物质又不能析出,只有保持在恒定的温度,才能保证茶膏的品质。

除温度之外,清宫茶膏在用水上也极为考究。皇家茶膏必用北京“玉泉山”之水,“玉泉”是北京的名泉,素有“清泉先含三分味,掘土三尺可闻香”之说,结合现代科技可以发现:玉泉水属于弱碱性水,总矿度只有0.02-0.1g/kg。又因玉泉水中富含二氧化碳,而且氯化物极少,故水质优良,以此水制作茶膏,能减少水中硬物对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损害,保持茶膏独有香气和口感。

此外,御茶房熬制普洱茶膏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极为苛刻。因为温度、湿度、空气的流通、光线的明暗、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熬制,从而影响到普洱茶膏的品质。贡润祥普洱茶膏专家团研究发现,按清宫惯例,在一年中只有100天左右的时间适合熬制普洱茶膏;熬制过程中必须对温度、湿度、火候、时间严格掌握。精品普洱茶膏的出品,需要整整72天。这也是为什么清朝普洱茶膏只能满足皇宫需求,而在达官贵人之中也很少流通的原因。而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在对普洱茶膏的研究中发现,普洱茶膏具有很多特殊的功效,对其大为推崇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记有:“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效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

正因完美的口感,独特的皇家工艺,尊贵的气质和品位,超乎寻常的养生保健功能,普洱茶膏被清代帝王视为奇珍。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二十八匣普洱茶膏与其它中华特产代表康乾盛世下的大清帝国,作为国礼赠送给前来贺寿的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传奇,因时光的推移而兴衰沉浮,辛亥革命后,帝制终结,御茶房也随之解散,二百多年积累起来的清宫御制普洱茶膏工艺技法因严苛的条件、繁复的工艺以及其他一些原因,逐渐湮没在时光中。传奇,它在等待,静静等待盛世的到来;它在等待,安然等待中华文化的复兴;它在等待,等待那个复活的机缘。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4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4!2000年,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后简称云南贡润)张光辉董事长在对云南的普洱茶资源进行摸底调查的时候,意外的在基诺山攸乐看到老茶师采用民间的传统方法制作茶膏。茶膏这一神秘的普洱茶制品引起了张董的高度关注。

带着一小块基诺山攸乐老茶师赠送的茶膏,云南贡润董事长张光辉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昆明的植物学、茶学、历史学甚至是民族学知名专家,终于将茶膏的来龙去脉梳理得逐渐明晰起来。茶膏作为一种制茶过程产生出来的副产品,却在人们对茶性熟悉后,加强选料的精细度,辅以严苛的制成工艺,加之普洱茶膏极低的出产量,在中华漫长的饮茶史中,普洱茶膏早早确立了浓缩普洱茶精华的奇珍妙品地位。

无论是南唐闽康宗时“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还是“金缕耐重儿”、“玉蝉膏”两款茶膏载入北宋陶谷所著《茗荈录》,都已经超出了一般名茶的概念,成为一个独特的皇室专享饮品,开启了传奇的历史。

普洱茶膏首次焕发荣光是在公元1729年,清雍正七年,云南土司向雍正皇帝进献了普洱茶膏,雍正皇帝品尝后大加赞赏,深深的被这一来自西南边陲的神奇饮品吸引。经过一段时间的规划,雍正一方面令云南当地官员勘察茶山茶园,在其中若干佳者中择优归为御贡茶园悉心照料,每年向紫禁城进贡优质云南茶叶,另一方面责御茶房在海内搜集茶师匠人,专门制作普洱茶膏以供皇室饮用。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以京郊玉泉山之水为介质的工艺技法。玉泉山泉水质清纯,而且水质软硬度适中,既保证了浸润出的茶汁纯净,又保证了浸提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一套近似我们现今恒温工艺的花梨木炭加热,保持一定温度范围内的恒温,保证茶叶原有的自然物质不破坏,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台阶。“普洱茶膏”以其犹如精雕细琢般的工艺,近乎神奇的养身功效,造价极高、产量有限的珍罕,成为皇家精致生活的代表之一,为传奇的大放异彩插上了翅膀。

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造访中国,为乾隆皇帝贺寿,乾隆为彰显天朝上国之威,向英国使团赠送了大量礼品,其中就有普洱茶膏28匣。当载有普洱茶膏的帆船抵达普斯茅斯港,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对首次将国礼的至尊荣耀播撒到东西方的两个强国、大国,写就了一个中国茶国礼的传奇。

辛亥革命后,帝制终结,御茶房随之解散,二百多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清宫御制普洱茶膏工艺技法也因严苛的条件、繁复的工艺以及其它一些原因,逐渐湮没在时光之中。传奇因时光推移而沉浮起落,只待机缘重焕光彩。

云南贡润通过对云南特有的大叶种乔木普洱茶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审时度势,将产业化和品牌化确定为云南茶产业发展的方向,以普洱茶膏作为突破口与着力点,全力支持普洱茶膏的研究工作。云南贡润深知,只有集思广益才能以创新实现理想。与贡润祥首席科学家虞泓教授携手,联合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科学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建成业内最具实力的普洱茶膏研发平台。研发团队首先对云南的茶资源进行多方测评,最终选定勐海2000米海拔的黄金产区作为贡润祥普洱茶膏的原料产地。通过史料文献的研究,对“玉泉山泉水”、“花梨木为炭”的解读破译,通过百余次试验最终确定以纯净水为介质,独创常温仿生浸提工艺,将优质普洱茶中的有益物质及原香原味完整保留,通过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剔除可能存在的杂质、农残及重金属残留,极大的提高了产品品质。公元2009年,贡润祥普洱茶膏这一真正具备清宫御用茶膏品质的产品制造完成,普洱茶膏这一传奇在当代复活,业内人士更习惯将这一年称之为“贡润元年”。

贡润祥九年磨一剑成功复活普洱茶膏这一传奇,三年积跬步,求实、踏实、务实,以实为根,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完善产品系列,推陈出新,不断向消费者献上具有深厚文化承传、良好品饮体验、丰富养生价值的普洱茶膏。这是传奇的延续,这是新传奇的开启。截止2012年5月,贡润祥普洱茶膏专卖店(专柜)突破70间,遍及中国一、二线重点城市市场,并积极拓展海外。贡润祥普洱茶膏成为高端人群饮茶养生的绝佳选择。2012年3月,从50余个品牌茶饮中脱颖而出,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茶礼,国礼传奇,至尊殊荣就此得以延续。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6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6!普洱茶膏自诞生起,就是一个传奇。一直为“贡品”、“皇家”、“御用”、“国礼”的荣光所笼罩。辛亥革命后,普洱茶膏尊贵饮品,也随着御茶房解散湮于时光中。

上世纪50年代,接中央指示,几个茶厂依照民间方法制作了一批普洱茶膏,仅试制千余斤便停止生产。究其原因,普洱茶膏的选料没有较高的标准、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这才造成了此次普洱茶膏试制戛然而止。

2000年前后,云南一家名为贡润祥的公司在对普洱茶市场冷静思考后,首先对云南大叶种乔木茶资源进行摸底调查,走遍普洱茶产区。其间,首次接触到普洱茶膏。经反复研究和论证,结合对普洱茶市场的认知,认定以普洱茶膏具备形成大产业的资源优势,计划通过普洱茶膏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实现普洱茶膏品牌化与产业化运营。

我们了解到贡润祥非常坚信,只有好的原料,才是做出优质普洱茶膏的先决条件。首先在普洱茶膏的选料上做足文章。在不断的考察和对比后发现,勐海是最佳的普洱茶膏原料产区。这里恰到好处的日照、气温、降水量等自然条件,形成了全球唯一的优质普洱茶黄金产区——“五度空间”。贡润祥普洱茶膏依托“五度空间”的优质普洱茶资源,为优质普洱茶膏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贡润祥荣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茶礼。

访谈过程中贡润祥执着于,好的工艺,才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贡润祥投入巨资,倾注极大的人力和物力,携手著名植物学家虞泓教授,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组成最具实力的普洱茶膏研发团队。通过大量试验,独创“常温仿生浸提工艺”,保证普洱茶中有益物质在析出的同时不被破坏,原茶中香源物质不挥发,保证了普洱茶膏的口感和养生功效。引进高新技术,严格品质标准,通过去除农残、重金属技术,将可能存在的农残和重金属物质以及植物残渣有效滤除,保障了产品高品质。历时九年,经过300余次试验,2009年秋,真正具备清宫茶膏品质的产品——贡润祥普洱茶膏在云南贡润制作成功。普洱茶膏这一传奇的茶饮,历经一个世纪,在当代复活。

访谈中我们品饮了普洱茶膏,谈话中方知贡润祥是云南首家通过QS认证的茶膏企业,经国家质监部门检验,贡润祥普洱茶膏富含茶多酚、儿茶素、茶多糖、茶皂甙等有益物质,普洱茶膏中茶多酚含量更高达60%,属于真正的绿色健康产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普洱茶膏中的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化酶活性的作用,促进微循环,软化血管,降三高,清脂减油,防治高脂血症引起的疾病。其中的茶多酚也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对于人体,可以预防衰老,美容养颜。茶多酚是天然的防腐剂,所以在每克贡润祥普洱茶膏凝积数十倍普洱原茶养生精华,小分子形态的各类有益物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作用更为明显。

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好的老茶千金难求。贡润祥普洱茶膏完整保留了原茶的天然活性,所以也保留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普洱茶膏由于更为纯粹,陈化效果也更好更快,普洱茶膏滋味非凡,犹胜老茶,好的普洱茶膏并兼具很高的收藏价值。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1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1!有这样一个人,他求学完成后,就投身到云南的建设中。三十多年来,凭借着超卓的眼光和兢兢业业的坚韧,以实业建立自己的事业王国。他一直坚持以良知为做人做事的出发点,遵循“宽绰以心,行君子之道,繁修厚德,载大善润泽天下”的道德标准,在伙伴、朋友、员工中赢得了尊重。

他爱云南,喜欢云南温润清爽的气候,喜欢云南质朴淳和的人民,喜欢云南丰富的物产。他喜欢喝茶,也喜欢收集云南的茶。云南的茶东柔西刚、北苦南涩,那些年,普洱茶还没有被很多人知晓和接受,云南在中国的茶版图上,只是一个出产茶叶的地方。

他爱茶,总喜欢按传统的方法,将长条的绿茶储藏在锡罐中。当茶从锡罐中取出,放入杯中,冲入沸水,茶叶在水中上下沉浮,静静舒展,如莲花绽放。茶味略有苦涩,茶汤过喉,却尽是甘冽,清爽在口,怡然在心。他在想,云南有那么好的茶叶资源,却一直没能有像龙井、碧螺春一样叫得响的品种。他在思考,云南的茶路在何方?

2000年,普洱茶市场方兴未艾,普洱茶也只是少数人知道的产品。他明锐的意识到,普洱茶是云南特色茶叶的突破点,只有走差异化,云南茶产业才会有出路;只有实现产业化,云南茶才能实现发展;只有坚定走品牌化,云南茶产业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他希望能在普洱茶的市场中能有所作为,本着求是的态度,他开始利用工作间隙,到茶山、茶园去看看,从最基本的开始了解和研究。在曼撒、在易武、在倚邦、在革登、在布朗……,他用手眼去看,用手去触,用鼻去闻,用舌去尝,用心去思考,普洱茶如何才能更具市场价值?

在基诺山的攸乐,他走访了闻名中外的古茶园,苍天的树木中间散落的一株株枝繁叶茂的古茶树,空气中满是悠然的原茶香。他看到一位老茶师将茶叶和新发出的茶枝一同放在陶罐中烹煮,煮出的茶汁汇集在一个更大的陶罐中。他感到很疑惑,便向老茶师询问,老茶师告诉他,这是做茶膏。

茶膏?以前未曾听过,他很想知道这个叫茶膏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与普洱茶相比,又有哪些异同?他带着老茶师送的一小块茶膏,在昆明、北京、香港等地讨教了很多植物学、茶学、甚至历史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的专家,终于弄清楚了茶膏的来龙去脉,开始着手研究茶膏生产的可行性。民间保留的大锅熬煮的茶膏口感有焦糊味,而且品质不能保证,也无法达到国家食品安全的标准,如何能完整保留原茶的香气、汤色、有益物质,成为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开始整理和研究之前的资料,利用专业所长,并且携手志同道合的权威专家虞泓教授,投入人力物力,与全国知名的科研院所组成最具实力的茶膏研发团队。团队根据文献中的只言片语,以及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技法。通过60多次试验,终于找到用纯净水做介质,模拟自然环境下的茶叶成分天然析出,解决了茶膏口感与茶品存在差异以及有益成分被破坏的重要问题。引进高新技术,历经300多次试验,历时九年,终于成功生产出真正具备清代御用茶膏品质的产品。

他以“君德无声、养生悟道”为企业理念,以“君子之德润泽天下,瑞气祥云福施苍生”为企业文化的延伸,2009年创立了“贡润祥”这一茶膏品牌。当贡润祥普洱茶膏的第一间专卖门店在昆明世纪金源商业中心隆重揭幕时,他没有想到,一年后的广州茶博会,贡润祥大放异彩;他没有想到,两年后的高尔夫赛场,“贡润祥”普洱茶膏已经成绿地、氧气、阳光、友谊外的“第五元素”,他没有想到,三年后的博鳌亚洲论坛,贡润祥能从亚洲诸多名茶中脱颖而出,荣膺“亚洲博鳌论坛唯一指定茶礼”称号;他没有想到,但是他坚信,茶膏一定能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随着产业的成长,品牌的提升,茶膏一定会像立顿、可口可乐一样,成为世界性的饮料!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5


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5!2009年中秋节前,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将第一批真正具备清代御用普洱茶膏品质的产品——贡润祥普洱茶膏正式投放市场。同时,在云南昆明新落成的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开设了第一家专营普洱茶膏的店铺。不需要鞭炮,因为贡润祥普洱茶膏更像一个沉稳的长者,淡定于心,从容于行;不需要舞狮,因为贡润祥更像一个智者,以德立言,以身践行。没有举办隆重的开业庆典,但云南贡润把高品质的产品——贡润祥普洱茶膏,这一极具养生价值和深涵中国传统文化的顶尖茶饮献给广大的消费者。

贡润祥普洱茶膏上市之前,虽然经过大量产品性能的测试、市场研究以及消费者调查,但是广大消费者,甚至是贡润祥普洱茶膏的市场营销团队,对这个只在史料典籍和高端拍卖会上偶有现身的传奇茶饮,都还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市场上更未得到广泛的认知。贡润祥普洱茶膏的总经理王大斌并没有对此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因为新产品的推广与实现消费者认知、认可,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产品上市只是跨出了第一步。贡润祥普洱茶膏首先把提高产品品质放在第一位,将上市以来的消费者反馈整理成产品改进的意见,贴近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改进和提升,不断延伸产品线,提高产品品质,不断挖掘和丰富产品的内涵价值。顶级茶饮,传奇的贡润祥普洱茶膏就如同一株神形初具的树木,在贡润人的精心栽培养护下,发枝萌叶,焕发出勃勃生机。

云南,昆明,中国西南的重要门户,云南贡润的总部所在地。贡润祥运营团队将昆明作为最重要的市场进行耕作。2009年,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开拓昆明市场,辐射、带动云南全省。同年,昆明饭店专卖店、绿洲酒店专卖店等一批选址合理、形象典雅大方的贡润祥普洱茶膏专卖店开张营业。在昆明、楚雄、在曲靖、在普洱、在西双版纳……贡润祥普洱茶膏以其高品质的产品、规范有效的市场运作、健康高尚的品牌形象与完美的消费体验,得到了消费者的首肯。

正确的战略方向是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般成长的基本保证。贡润祥运营团队并没有满足既有的成果,坚持以做品牌的思路来完善和提高整体的运营能力。贡润祥自品牌创立之初,就以“根植云南、拓展全国,放眼世界”为方向,以务实的作风稳扎稳打,不盲目追求所谓的“跨越式”、“跳跃式”发展。2010年,布局华北、华东,设立北京、山东分支机构。至2012年5月31日,贡润祥普洱茶膏已在包括北京、上海、大连、郑州、太原、乌鲁木齐、苏州、无锡、常州等全国一、二线中心城市、重点城市开设了超过70间普洱茶膏专卖门店,贡润祥普洱茶膏的市场占有率突破70%。

理念创新是推动贡润祥普洱茶膏传奇般成长的核心动力。贡润祥运营团队在市场推广的同时,创新将大量的消费者教育与引导融入到推广中,针对各具优势的平台,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推广。2009年至今,《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经济日报》等云南地方媒体多次报道贡润祥普洱茶膏,2011年,贡润祥普洱茶膏广告登上《参考消息》、《环球时报》;随着东航、南航、国航的每一个航班与百千万旅客一道分享旅途中的闲暇惬意;2012年,腾讯、新浪、雅虎、搜狐、网易等一级媒体对贡润祥普洱茶膏进行了深入的追踪和报道,引发了贡润祥普洱茶膏的热潮。贡润祥运营团队不但精于媒体宣广,而且善于因势利导,完美切入,市场活动有声有色。贡润祥普洱茶膏深谙高尔夫运动心身合一,历练至臻的高尚内涵,鼎力支持高尔夫运动。总经理王大斌不但亲力亲为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各项赛事,更为高尔夫人群特别定制“高尔夫第五元素”贡润祥普洱茶膏,得到广大高球人士的亲睐。

2012年3月贡润祥普洱茶膏从数十个亚洲著名茶品中脱颖而出,荣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茶礼”殊荣,与沃尔沃、大众、茅台等著名品牌一道,闪耀博鳌亚洲论坛。续写国礼传奇,重现历史荣光。当贡润祥普洱茶膏赠与参加论坛的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的时候,拉莫斯对这个充满诱人醇香的产品赞不绝口,得知云南贡润成立时间不长,贡润祥普洱茶膏上市更是三年不到,连说“想不到”。他在论坛现场遇到参会的云南贡润王大斌总经理时,握着王总的手说道,中国是个诞生传奇的国家,贡润祥普洱茶膏就是一个新的传奇,云南贡润的成长更是传奇!

普洱茶膏传奇故事 诠释健康的养生文化


公元1729年,一支神秘的马队冒雪进京,在行程3000多公里之后,它们要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消失了将近300年,现在,马帮要把这个存活在民间的茶制品再次带进宫廷。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喜怒无常的雍正皇帝会怎样对待这个礼物呢?

这次冒险的进贡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以及后来的乾隆皇帝,着迷的皇帝因此召集了中国最好的茶艺师来到宫廷,发掘了186道制作茶膏的古老工艺,成为大清宫廷中最为神秘的工艺之一。宫廷秘制的茶膏,很快风靡了整个皇室和士大夫阶层。而在遥远的布达拉宫,茶膏也成为活佛们青睐独享的特权饮品。1792年,茶膏还以国礼的身份飘洋过海,至今仍然珍藏在大英博物馆。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里描述道,“普洱茶膏能治百病,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详实地记载了普洱茶膏的养生之道……”而一百多斤顶级普洱茶,也只能秘制出几斤茶膏。百年来,茶膏作为可以收藏的礼品,被社会名流竞相收藏。2004年,曾被鲁迅先生珍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拍卖,以12000元成交。2007年,一块82克的清宫普洱茶膏被人以85万的高价收购!

到了近代,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宫廷秘制的茶膏工艺,再次面临失传!

悠久的历史,尊贵的血统,怡情养生的品质,如今的云南普洱茶膏不仅是一种顶尖国饮、养生圣品,它还给人提供了一种尊贵的生活模式,一种健康时尚的养生文化。

普洱茶膏探秘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运。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掛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掛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既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普洱茶传奇与魅力共存


普洱茶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形成时间也是非常漫长的。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对普洱茶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的。普洱茶的史料记载很少,只留下少许而零碎的片语供人们参考、研究、探索。使得普洱茶更具传奇与魅力。传奇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它的历史与产地,魅力则来源于茶叶本身给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味觉、嗅觉、视觉、触觉之美。进入到中国近现代史,在六大茶类中,人们对普洱茶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也是最多的,常常拿它与有诸多共性的安化黑茶相比较,在某段时间里两者跃居茶叶排行榜前列,其知名程度也一直居高不下。

普洱茶经过历史的不断变化,朝代的更迭,从宫廷到宫外,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一路走来,可谓曲折艰难而充满传奇色彩!明、清朝时期,普洱茶外销,靠马帮运输。马帮把“茶”运到西藏,京城,东南亚等各地,在路上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茶”在马背上颠簸、晃动,摩擦发热,途经山区,湿度非常大,造成了普洱茶非人为自然发酵。而这种非人为的发酵也造就了普洱茶的与众不同,在后期的陈放过程中又会出现让人难以想象的转变,结合多种因素,使得普洱茶充满了传奇色彩!这种传奇的色彩不仅表现在茶叶本质上,更表现在长期过渡的一个过程中。它不像绿茶,红茶,乌龙茶那样,在整个茶叶本身的流通过程中时间相对较短。普洱茶则不然,从一饼茶的面世,到最终被喝掉,这个中间过程可长达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而在这段期间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什么都可能改变。一段生命的历程充满着悲喜交加,就单指一饼茶来说,对于生命长河来说它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个人而言,却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饼被陈放了几十年的普洱茶都没被喝掉的前提下,不管居于何种原因,那它对于你个人来说收藏价值将大于品饮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这饼普洱茶同你一道见证了岁月的变迁,生命的无常,实事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它已不再是单纯一件饮品,它可能是岁月遗留的痕迹,可能是回忆,可能是情感浇铸的思物,此时它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古董”,其价值也就无可估量!这种价值对于个人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最终达到“物我两相惜”的境界!

普洱茶膏探秘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编者按:陈杰老师的《拾起悠远的记忆----普洱茶膏探秘》一文在文献梳理考证和实物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展示了茶膏由唐至清起落浮沉的历史,尤其从实验和工艺制作的角度考辨了清代“宫廷普洱茶膏”的来龙去脉,并在厘清茶膏发展史的基础上,论及现代茶膏的特点及鉴别,实为现代茶膏行业的奠基之作,对现代茶膏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陈杰《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一书。

普洱茶膏作为云南普洱茶五大系列品种(即普洱团茶、普洱饼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普洱茶膏)之一,有着上千年的生产历史。

与普洱茶前四个系列品种(团、饼、沱、砖)不同,普洱茶膏从诞生之始,就始终深居一隅,笼罩着一种神秘光环,极少被外界所知。即使在当今,云南普洱茶大红大紫之时,各种关于普洱茶的专著与文章层出不穷,可谓“泛滥成灾”。但仔细研读发现,关于普洱茶膏的介绍极为罕见,即使有,也只局限陈述古人的话语,对其产生、演变、特性、工艺及生产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与剖析,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学术空白。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中的团、饼、沱、砖四种茶品,从一出现到现在,同属于“雅俗共赏”的茶品,即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乃至普通百姓,都可品尝品质不同的茶品,而唯有普洱茶膏不同,则是“非雅不能赏”,是皇家的专属贡品,非平民百姓所能得到。它不仅具有特殊的营养功能,同时也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没有普洱茶膏的普洱茶家族,是不完整的。而且,普洱茶膏也是普洱茶家族中最高贵的成员。

我们从现今能够查阅的历史资料证明,普洱茶膏的名称是与普洱茶同时定名的。即1729年(雍正七年)。当时,清朝皇室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统管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样就使在普洱府地区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因此茶叶史专家们认为,普洱茶名称是以地方名称定名的。也就在这一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普洱茶团、普洱女儿茶及茶膏,进贡朝廷做为贡品。这里指的茶膏就是普洱茶膏。由此可见,在1729年之前,即普洱茶及普洱茶膏正式确定名称之前,普洱茶及普洱茶膏就已经存在,否则,清朝皇帝不会在圣旨中明确点明。

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洲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洲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象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先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洲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亇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绞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嗄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风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风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独有情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的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迷。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溫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

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而忽视内在品质。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官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消声匿迹。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普洱茶膏的不凡传奇》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普洱茶膏的不凡传奇》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普洱茶膏制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