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跨越了千百年

发布时间 : 2019-12-05
百年普洱茶 普洱茶膏制作 好的普洱茶膏

百年普洱茶。

茶膏跨越了千百年!茶膏之由来和演变已有史料记载,诚如所见,从唐代至现代,穿越三毫米的品茗杯,茶膏走了千百年。

茶膏,始于唐。公元770年,唐朝设立贡茶院,专业制作贡茶。唐朝是茶业发展的重要时代,蒸青作饼为茶叶加工的主流。在制茶中,茶叶产生了“膏化”现象,这样的茶是民贡上品。茶膏在唐朝亮相,便具备这种特殊的身份,被载入史册。

茶膏,兴于宋。宋代制茶者对茶叶表面的膏化现象极为重视。其制膏,先将茶蒸熟,经过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过程,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茶品,并在饼茶制作过程中多以“珍膏油其面”。宋帝徽宗将“膏”作为鉴茶标准,认为膏稠者,是宋代好茶代表。茶膏在宋代弥足珍贵。

直至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罢造团茶,使茶中上品茶膏一度消失。

茶膏,盛于清。伴随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兴起。最初采用大锅熬制法制作茶膏,到了乾隆年间,清宫御茶房革新了“压榨制膏”工艺,以保证茶膏的品质和安全。公元1765年,普洱茶膏被纳入《本草纲目拾遗》中,正式定名。公元1792年,普洱茶膏作为国礼馈赠于英国马嘎尔尼使团,并流入海外。清朝,是普洱茶膏兴盛的时代。

茶膏,复活于当代。公元2004年,周海婴拍卖鲁迅收藏之清宫茶膏,茶膏再次重现。

cy316.cOm扩展阅读

穿越三毫米的品茗杯,茶膏走了千百年


茶膏之由来和演变已有史料记载,诚如所见,从唐代至现代,穿越三毫米的品茗杯,茶膏走了千百年。

茶膏,始于唐。公元770年,唐朝设立贡茶院,专业制作贡茶。唐朝是茶业发展的重要时代,蒸青作饼为茶叶加工的主流。在制茶中,茶叶产生了“膏化”现象,这样的茶是民贡上品。茶膏在唐朝亮相,便具备这种特殊的身份,被载入史册。

茶膏,兴于宋。宋代制茶者对茶叶表面的膏化现象极为重视。其制膏,先将茶蒸熟,经过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过程,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茶品,并在饼茶制作过程中多以“珍膏油其面”。宋帝徽宗将“膏”作为鉴茶标准,认为膏稠者,是宋代好茶代表。茶膏在宋代弥足珍贵。

直至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罢造团茶,使茶中上品茶膏一度消失。

茶膏,盛于清。伴随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兴起。最初采用大锅熬制法制作茶膏,到了乾隆年间,清宫御茶房革新了“压榨制膏”工艺,以保证茶膏的品质和安全。公元1765年,普洱茶膏被纳入《本草纲目拾遗》中,正式定名。公元1792年,普洱茶膏作为国礼馈赠于英国马嘎尔尼使团,并流入海外。清朝,是普洱茶膏兴盛的时代。

茶膏,复活于当代。公元2004年,周海婴拍卖鲁迅收藏之清宫茶膏,茶膏再次重现。2005年,蒙顿成功破译并继承清宫制膏工艺,独创低温萃取、低温干燥技术成功制膏。2006年,普洱茶膏中的极品“玉龙胜雪”成功研制,现代普洱茶膏走向成熟。

蒙顿开创了现代普洱茶膏行业,所用技术为当今最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从而在保留了普洱茶后续陈化特性的同时,更凸显了茶膏的安全、便捷、营养。

茶膏百年不腐之谜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展出的一批文物,可谓个个都是奇珍异宝,件件都价值连城,然而其中一个展柜却格外扎眼,既非金银亦非珠宝,仅仅是一个锦缎的匣子,里面整齐排列着一些黑色的小方块,乍看之下略显普通,与周围的展品相比显得不太协调。它到底是何方神圣?是什么使得它能与其它的珍宝并驾齐驱?据介绍这是一种被称为“普洱茶膏”的茶品,为清朝道光年间宫廷御茶房生产,除少许碳化外,茶膏没有任何霉变。很难想象,一个食品在自然条件下被存放了100多年,不仅没有变质,且至今仍可以食用。这种茶品的制造者们到底采用了何种防腐的手段?这百年不腐的秘密又是什么?现代食品防腐和安全问题是否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2011年5月,中国首家茶膏博物馆在云南省昆明市康乐茶文化城正式落成,这是一家专门从事研究茶膏历史文化、生产工艺的机构。记者带着诸多的疑问,有幸参观了该茶膏博物馆,藉此对茶膏百年不腐的秘密一探究竟。

据了解,早在唐代就有关于茶膏的记载,而“茶圣”陆羽正是茶膏的第一发现者。陆羽发现在制茶过程中,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陆羽在《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出膏者光,含膏者皱”。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在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然而,唐代虽然出现了茶膏雏形,但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属于茶叶中“含膏”的性质。到了宋代,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出现,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这种茶膏制做的特点为高温制茶,压榨出膏。由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饼茶,全部改为“散形茶”,致使延续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包括茶膏在内至此消失。唐宋虽有茶膏及其制作的记载,但并没有实物流传下来。

茶膏的再次出现是清朝。然而,清代的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随着清王朝的解体而失传。通过整理故宫存留的有关于普洱茶膏的资料,人们终于破译了清朝宫廷普洱茶膏极其复杂的“压榨制膏”工艺,此种工艺共有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该法工序苛刻,用料考究,若非皇家亲自承办,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这套工艺的特点是,采用压榨制膏的方法,所有工序都在常温进行。然而,要解释茶膏百年不腐这一现象,光从工艺上是很难得到答案的。有人运用这种方法以普通绿茶为原料制作的茶膏,其保质期并未得到延长。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其原料——普洱茶上。

我们首先得从发酵食品说起。众所周知,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又能够长期保存不变质的食品,目前只有高度酒和一些发酵食品,如奶酪等。而且大凡发酵食品在其发酵期内,由于有益菌的分解和合成作用,原本很多难以被人体吸收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较易吸收的小分子,另外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原茶所不具有的特定的代谢产物,因此其营养价值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普洱茶就是发酵食品,在有益菌和生物酶的作用下,保质期远超其它茶类。清宫普洱茶膏整个制作过程都在常温下进行,以现代的观点来看,这恰好保护了其原料普洱茶中的有益菌及生物酶的活性,因此普洱茶膏很好地保持了普洱茶“活性茶”的特点。固态的普洱茶膏,在有益菌和生物酶的作用下,保质期延长到了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至于故宫收藏的普洱茶膏还能有多长的保质期,谁也说不清楚,有的说还有几十年,有的说还有上百年,也许这又是一个谜,而只有时间才能解答。

以现代食品的观点来看,茶膏其实是一种速溶茶。更准确地讲,是一种固态茶速溶茶。第一次听说茶膏的人,都会以为茶膏是一种半流体状态的膏体,其实不然,包括保存在故宫的宫廷普洱茶膏在内,也是呈固态的小方块。一款名为“茶石”的普洱茶膏,生动地说明了固态茶的特性。顾名思义,“茶石”质地和形状如石子一般,茶膏落于公道杯的时候(一般冲泡茶膏用公道杯即可),叮当作响,声音清脆,却能很好地溶解于温水,且汤色透亮,没有一丝浑浊,相当神奇。

我们很难想象,世界第一款速溶茶居然来自中国,古老的中国居然跟“速食”有关。尤其是速溶茶这种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产物,似乎和中国人的传统品茶观格格不入。说到速溶茶,多数人仅知道茶粉却不知道茶膏,我国的速溶茶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才开始小规模生产速溶茶粉,以出口为主,国内销量很少,到90年代,在茶饮料的带动下,速溶茶粉产业才迅速兴起。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茶膏作为顶级速溶茶品,很久以前就已经在皇帝的杯盏中流动,作为皇家养生饮品,秘而不宣地独自发展着。研究茶膏的历史我们发现,茶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朝历代都是顶级茶品的象征,代表着当时茶制品的最高端。在陆羽去世的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一词才悄然出现,且茶膏一亮相,就作为贡品出现。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清朝乾隆年间,茶膏的制作更是被搬进了御茶房,由清宫亲自督造,“宫廷普洱茶膏”更因此得名。作为皇家饮品,食品的安全性是放在第一位的,乾隆将茶膏的制作搬进御茶房,其目的之一就是防止投毒,其二而则是杜绝了高温熬制茶膏容易破坏营养成分和产生有害物质的问题。普洱茶膏之所以会被定为皇家的饮品,另一重要的原因则是看重它的养生价值。清代药学家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有这样的记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我们不难发现,茶膏之所以会跃居高端茶品的顶端成为皇家茶饮,正是因为其具有安全、营养的特点。由此看来,虽然茶膏被分类为固态速溶茶,其实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养生价值来看,茶膏和普通的速溶茶,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受到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制作工艺的启示,人们在低温条件下制作具有“活性”的普洱茶膏。利用现代发酵工程和超膜过滤技术,生产出的茶膏不仅可以媲美陈放数十年“老普洱”,还能完全剔除农残,无重金属超标,成为了安全、营养、快捷的现代高端茶品的代表。近年来普洱茶膏的养生价值,不断为世人所认识,普洱茶膏也因此越来越受到青睐。目前市场上“玉龙胜雪”、“红运当头”等产品,受到了广大茶膏爱好者的喜爱。这一本来属于皇家的神秘饮品,正在融入当今社会,成为现代茶文化和养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百年不腐的茶膏


百年不腐的茶膏!200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展出了一批文物,可谓个个都是奇珍异宝,件件都价值连城,然而其中一个展柜却格外扎眼,既非金银亦非珠宝,仅仅是一个锦缎的匣子,里面整齐排列着一些黑色的小方块,乍看之下略显普通,与周围的展品相比显得不太协调。它到底是何方神圣?是什么使得它能与其它的珍宝并驾齐驱?据介绍这是一种被称为“普洱茶膏”的茶品,为清朝道光年间宫廷御茶房生产,除少许碳化外,茶膏没有任何霉变。称奇的是,经由现代生化手段检验,没有发现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很难想象,一个食品在自然条件下被存放了100多年,不仅没有变质,且至今仍可以食用。这种茶品的制造者们到底采用了何种防腐的手段?这百年不腐的秘密又是什么?现代食品防腐和安全问题是否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2011年5月,中国首家茶膏博物馆在云南省昆明市康乐茶文化城正式落成,这是一家专门从事研究茶膏历史文化、生产工艺的机构。2011年全国网络云南行,记者带着诸多的疑问,有幸参观了该茶膏博物馆,藉此对茶膏百年不腐的秘密一探究竟。

其实早在唐代就有关于茶膏的记载,而“茶圣”陆羽正是茶膏的第一发现者。陆羽发现在制茶过程中,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陆羽在《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出膏者光,含膏者皱”。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在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然而,唐代虽然出现了茶膏雏形,但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属于茶叶中“含膏”的性质。到了宋代,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出现,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这种制做茶膏特点为高温制茶,压榨出膏。由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饼茶,全部改为“散形茶”,致使延续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包括茶膏在内至此消失。唐宋虽有茶膏及其制作的记载,但并没有实物流传下来。

清代的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随着清王朝的解体而失传。通过整理故宫存留的所有关于普洱茶膏的资料,人们终于破译了清朝宫廷普洱茶膏极其复杂的“压榨制膏”工艺,此种工艺共有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该法工序苛刻,用料考究,若非有皇家亲自承办,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这套工艺的特点是,采用压榨制膏的方法,所有工序都在常温进行。然而,要解释茶膏百年不腐这一现象,光从工艺上是很难得到答案的。有人运用这种方法以普通绿茶为原料制作的茶膏,其保质期并未得到延长。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其原料——普洱茶上。

我们首先得从发酵食品说起。众所周知,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又能够长期保持不变质的食品,目前只有高度酒和一些发酵食品,如奶酪等。而且大凡发酵食品在其发酵期内,由于有益菌的分解作用,原本很多难以被人体吸收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较易吸收的小分子,因此其营养价值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普洱茶就是发酵食品,压制出来的普洱茶饼等,由于缺乏氧气的参与而进入厌氧发酵,使得发酵的时间大大延长,也因此保质期也大大延长,远超其它茶类。清宫普洱茶膏的全制作过程都在常温下进行,以现代得观点来看,这恰好保护了其原料普洱茶中的有益菌及生物酶的活性,因此普洱茶膏很好地保持了普洱茶“活性茶”的特点。固态的普洱茶膏,很好地将这些有益菌和活性酶封存到了无氧环境,致使发酵缓慢进行,保质期延长到了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至于故宫收藏的普洱茶膏还能有多长的保质期,谁也说不清楚,有的说还有几十年,有的说还有上百年,也许这又是另一个谜,而只有时间才能解答。

以现代食品的观点来看,茶膏其实是一种速溶茶。更准确地讲,是一种固态茶速溶茶。第一次听说茶膏的人,都会以为茶膏是一种半流体状态的膏体,其实不然,包括保存在故宫的宫廷普洱茶膏,也是呈固态的小方块。一款名为“茶石”的普洱茶膏,生动地说明了固态茶的特性。顾名思义,“茶石”质地和形状如石子一般,茶膏落于公道杯的时候(一般冲泡茶膏用公道杯即可),叮当作响,声音清脆,却能很好地溶解于温水,且汤色透亮,没有一丝浑浊,相当神奇。

我们很难想象,世界第一款速溶茶居然来自中国,古老的中国居然跟“速食”有关。尤其是速溶茶这种快节奏现代生活的产物,似乎和中国人的传统品茶观格格不入。说到速溶茶,多数人仅知道茶粉却不知道茶膏,我国的速溶茶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才开始小规模生产速溶茶粉,以出口为主,国内销量很少,到90年代,在茶饮料的带动下,速溶茶粉业才迅速兴起。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茶膏作为顶级速溶茶品,千年以前就已经在皇帝的杯盏中流动,作为皇家养生饮品,秘而不宣地独自发展着。研究茶膏的历史我们发现,茶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朝历代都是顶级茶品的象征,代表着当时茶制品的最高端。毋庸置疑,古代中国贡茶始终是高端茶品中的顶级代表,而茶膏的出现始终没有脱离这个“皇圈”。在陆羽去世的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一词才悄然出现,且茶膏一亮相,就作为贡品出现。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清朝乾隆年间,茶膏的制作更是被搬进了御茶房,由清宫亲自督造,“宫廷普洱茶膏”更因此得名。作为皇家饮品,食品的安全性是放在第一位的,乾隆将茶膏的制作搬进御茶房,其目的之一就是防止投毒,其二而则是杜绝了高温熬制茶膏容易破坏营养成分和产生有害物质的问题。普洱茶膏之所以会被定为皇家的饮品,另一重要的原因则是看重它的养生价值。清代药学家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有这样的记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我们不难发现,茶膏之所以会跃居高端茶品的顶端成为皇家茶饮,正是因为其具有安全、营养和快捷这三个特点。

受到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制作工艺的启示,人们在低温条件下制作具有“活性”的普洱茶膏。利用现代发酵工程和超膜过滤技术,不仅可以生产出媲美陈放数十年“老普洱”的茶膏,还能完全剔除农残,无重金属超标,成为了安全、营养、快捷的现代高端茶品的代表。近年来普洱茶膏的养生价值,不断为世人所认识,普洱茶膏也因此越来越受到青睐。目前市场上“玉龙胜雪”、“红运当头”等产品,受到了广大茶膏爱好者的喜爱。这一本来属于皇家的神秘饮品,正在融入当今社会,成为现代茶文化和养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懂茶的喝“膏”了


懂茶的喝“膏”了!“普洱茶膏是通过特殊工艺将普洱茶中的有益物质高纯度萃取浓缩后制成的一种块状或晶体状茶饮品,除了具有普洱茶的养生保健功效外,高品质的普洱茶膏在深加工过程中用高科技手段剔除了农残等有害物质,安全更有保障;普洱茶膏中的有益物质经高纯度浓缩后是普洱原茶的数倍至数十倍,养生保健效果也更好。”“懂茶的都喝膏了”这句广告语近来被炒得沸沸扬扬,一些专业人士和爱茶懂茶的消费者达成了共识。

普洱茶膏是普洱茶精华的浓缩,因有益物质的浓缩形成“量”的增加,养生保健效果自然比普洱茶更明显。茶多酚及其衍生物是普洱茶中最重要的一类功能性成分,占茶叶原料干物质的18~36%,以御香君普洱茶膏为例,每百克原料干物质仅可制成5克茶膏,因此其中茶多酚及其衍生物的含量可达60.7%。实验表明,在茶多酚、生物碱、茶多糖等多种有益物质综合作用下,御香君普洱茶膏具有促进脂肪分解、抑制黑色素生成、降三高等养生效果。

当前,消费者对茶类饮品的健康安全性关注度日益提升,这也是越来越多人选择普洱茶膏的主要原因。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出品的御香君普洱茶膏今年才上市,但加工工艺就应用了多项创新科技。其中,“小分子纳米筛”技术有效截除了以大分子及大分子团形式存在的农残、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分子团切割技术”则截除了多余的氟含量,既保证人体正常所需,又避免了饮茶过多导致的钙流失。有别于普通茶叶的是,御香君普洱茶膏采用标准化生产,每一批次产品的内含物质都统一标准,经质监部门严苛检验合格后方可投放市场,品质和安全有保障。而另一项该公司独创并获得国家专利的“常温仿生浸提”技术,可以把以小分子形态存在的茶多酚、有益酶等普洱原茶中的有益成分、活性成分完整保留,在保证茶膏安全健康的前提下,也保证其养生保健价值和越陈越香的茶膏活性。

懂茶的都喝“膏”了


中国讯:在2013年4月于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以下简称“北京茶博会”)上,“懂茶的都喝膏了”迅速成为热词,这也让中外客商对来自云南的御香君普洱茶膏充满了好奇。近日,该茶膏将于本月在昆明上市的消息吸引了众多业者和新闻媒体的眼球。

“懂茶的都喝膏了”是御香君普洱茶膏的主打广告语。尽管深加工产品已成为普洱茶发展的趋势,但是否懂茶的人都喝“膏”了还有待核实,不过,御香君普洱茶膏确实在北京茶博会上出尽了风头。北京茶博会是我国北方举办最早的春季茶博会,此次吸引了来自日本、英国、瑞典、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新西兰、印度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参展企业,展品囊括了六大茶系、茶具、茶食品、茶机械等茶产业上下游的产品。4天时间里,新颖抢眼的御香君普洱茶膏展馆人山人海。据不完全统计,用掉的一次性饮杯达4000多个,现场零售额近20万元。而在所有参展的茶饮品中,御香君普洱茶膏的零售额也是最高的。该茶膏的出品者是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其负责人表示,参展本届北京茶博会,主要是想进一步检验御香君普洱茶膏的传播与市场需求,为正式上市做准备。

据了解,因茶多酚、茶褐素等有益成分可以高效排毒、清理血管内垃圾,具有促进肌肤细胞生长,促进脂肪分解等平衡养生功效,普洱茶膏在清代雍正时期是由御茶房司制专供皇室独享的养生饮品,乾隆时期曾作为“国礼”回赠大英国王乔治三世,至今仍藏于大英博物馆内。御香君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传承了清代御茶房的秘制工艺,经186道工序、历时72天成膏,其实就是高纯度的茶多酚、茶褐素等普洱茶养生物质的浓缩。难得的是,贡润公司在传承中融入科技创新,独创荣获国家专利的“常温仿生浸提工艺”,应用“小分子纳米筛”技术,有效剔除了可能存在的农残、重金属和陈化中可能产生的不良物质,从原茶到生产的每个环节,环环严苛。

相较于传统普洱茶品饮方式的限制,普洱茶膏显得方便快捷,这也正是御香君普洱茶膏诞生的原因。制成晶体来冲饮的方式更适应时下上班族生活、工作与差旅的实际情况,满足快节奏高效养生的需求。据悉,这款普洱茶膏将于本月在昆明正式上市,届时广大消费者可以在各茶城、零售店、超市和便利店等场所,一睹其风采。

爱茶的人都喝膏了


普洱茶膏

自古即是珍罕之物:

为雍正、乾隆所钟爱;

被清代著名药学家赵学敏编入《本草纲目拾遗》,亦是近代文坛巨匠鲁迅收藏珍爱之物。

这种对普洱茶膏的偏爱,源自他们对养生的重视。对于当代人来说,我们的身体出现问题

源于突出的环境污染以及过分的营养摄入,

现代人的身体更加需要“平衡”调养。

︱现代养生︱=︱高效︱+︱高质︱+︱贴身︱

普洱茶膏,与复杂的茶道不同,随手一杯,却富含数十倍的养生精华,高品质的口感,随身享用,以享受茶道结果的方式感受现代高效高品质生活。

贴身融入生活。

以晶体冲饮方式,满足当代高效生活需要,是居家,工作,差旅的随身佳茗,道随心走,养身润性。

︱“膏”品质︱=︱点滴坚守︱

普洱茶膏选料严苛,工艺繁复,随清朝灭亡后,几近失传。

秉承千年茶膏文化,历十年虔心研究,独创仿生浸提工艺,复原清宫普洱茶膏工艺,使普洱茶膏得以重现于世。从原茶到工艺,层层坚守,保证普洱茶膏的上乘品质。

︱“膏”品质︱=︱省心、安心、放心︱

不再担心农残

小分子纳米截留:剔除原茶生产中有可能存在的农残和陈化中产生的不良物质。

不再担心钙流失

分子团切割技术:剔除多余氟含量,不再顾虑喝茶过多易导致钙流失的现象。

为何懂茶的都喝膏了?


为何懂茶的都喝膏了?最近网上流行着对茶膏大赞之意的言语,其中,最能体现茶膏好处的恐怕就是“懂茶的都喝膏了”这句,那为何会这样流传呢?今天小编将为您揭开谜团。

为何懂茶的都喝膏了?这是因为普洱茶膏属于浓缩就是精华,小小的茶膏中,所含的成分是比较多的,人们每日适量的饮用普洱茶膏,所起到的好处是较大的:

1、普洱茶膏中所含的生物碱主要是嘌呤碱类,较多的是甲基嘌呤衍生物。嘌呤碱类衍生物的结构特点是都有共同的嘌呤环结构,即由一个嘧啶环和一个咪唑环稠合而成。普洱茶膏的生物碱主要由咖啡碱(CaFFe-ine)、可可碱(Theobromine)、以及少量的茶叶碱(Theophyl-line)、其它还有黄嘌呤、拟黄嘌呤、次黄嘌呤、鸟嘌呤及腺嘌呤等,其中以咖啡碱为主。普洱茶膏的咖啡碱含量是普洱茶的两倍,是绿茶等其它茶类的三至四倍。咖啡碱是一种特殊的生物碱,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就是对腺嘌呤受体的竞争性拮抗作用。在药理上,具有兴奋神经中枢,消除疲劳,减轻酒精、烟碱、吗啡等物质的毒害,增加肾脏血流量,利尿和强心等作用。咖啡碱还可以升高血压、增加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含量、增强血液中高血压蛋白原酶的活力、提高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利尿和增加胃酸的分泌。研究表明,咖啡碱能够刺激小肠分泌水分和钠,其利尿的功能一是对膀胱刺激作用协助利尿;二是通过肾,促进尿液中水的滤出而实现的。

2、普洱茶膏含有可溶性总糖(即茶多糖)是目前已知的茶叶中最高的。这主要是它所采用的原料本身是粗老茶叶所至。目前研究成果已公认的一个原理:茶多糖含量随原料粗老程度的增加而递增。原料越老,茶多糖含量越高。普洱茶的六级晒青茶的茶多糖是一级茶的两倍。普洱茶膏内含的茶多糖是由多糖、蛋白质、果胶等组成,其多糖的成份有:葡萄糖、阿拉伯糖、核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及果糖等。普洱茶膏中的茶多糖最明显的生理功能是降血糖,它不仅能显著降低血糖浓度,还能够对抗肾上腺素和四氧嘧啶所导致的高血糖,因此,普洱茶膏中所含的茶多糖对人体糖代谢的影响与肝素类似。

3、普洱茶膏中所含的游离氨基酸属于茶氨酸(Theanine),又称谷氨酰乙胺,属酰胺类化合物。它的主要药理学原理是茶氨酸由L系输送系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中,使脑线粒体内神经传达物质多巴胺显著增加,多巴胺是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前驱体,是对传达脑神经细胞兴奋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多巴胺缺乏会引发帕金森症、神经衰弱症等。

4、普洱茶膏所含茶叶多酚类(即茶多酚)的含量高于普洱散茶和饼茶。它的四大主体: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黄酮醇类;花青素、花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等在特殊的厌氧发酵过程中相互制约与转化,而产生特殊的生理功能和药理作用。其中,除酚酸及缩酚酸外,其它三种均具有a-苯基苯并吡喃为主体的结构,都统称为类黄硐物质,其基本碳架为C6-C3-C6。这种类黄硐物质通过食道进入胃和小肠,并由小肠黏膜吸收进入门静脉,在肝脏酶作用下转化为各种代谢物;它能降低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促进总脂和胆固醇的排泄,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阻止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进而促进胆固醇的流动和转化,减少血清胆固醇以及胆固醇在血管内膜上的沉积;抑制12-脂氧化合酶和环氧合酶,改变花生四烯酸代谢,增加前列腺环素,减少血栓素合成而起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和促纤溶作用;同时,它还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增强血管壁和调节血管壁通透性,从而达到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具有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

5、普洱茶膏中所含茶色素是属于水溶性色素,是在普洱茶膏加工过程中由黄酮类化和物和儿茶素氧化聚合的产物。主要由茶黄素、茶褐素、茶红素组成。质量高于普洱茶,更远远高于绿茶等其它茶类。茶黄素是普洱茶膏汤色“亮”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形成茶汤“金圈”的主要物质;茶红素是普洱茶膏汤色“红”的主要成分,由于其分子结构中有两个羧基,因而显酸性。茶色素能够松弛平滑肌痉挛以解除微动脉高压,协调血管内膜分泌,降低剪性应力而活跃微循环,通过调整红细胞压积,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小板黏附性,改善血浆组分以降血黏,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清除自由基以防止脂质过氧化而延缓衰老,因此有很多专家认为茶色素对脑早衰有辅助治疗作用。

朱元璋为何禁止了茶膏的生产


朱元璋为何禁止了茶膏的生产?纵观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明代对中国茶叶的研究也是最薄弱的。虽然明朝出版的茶书最多,据不完全统计,高达五十五种之多,而唐宋只有七种,后来的清朝也只有十一种。但明朝的茶书质量一般,没有超越唐宋时期如《茶经》、《大观茶论》等茶书的内容。绝大部分为茶区概要,风土人情,或唐宋茶书的翻版。

朱元璋之所以禁止了茶膏的生产,有三点原因:

一是这种制茶法因为工艺复杂,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被朱元璋斥之谓“奢侈”。它只满足少数人的享乐,大部分人或者说平民百姓根本消费不起。那时的团饼茶素有“一朝团焙成,价与黄金逞”的说法。真正是黄金有价,贡茶无价。朱元璋少时贫穷,深知社会底层人的辛苦。他知道,这种龙团凤饼制茶方式的延续,距离普通人民大众愈来愈远。因此下决心取缔这种制茶模式,改用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的“散形茶”,目的是要使普天之下,他的臣民都能享用饮茶的快乐。

二是唐宋延续下来的贡茶制度,造成当时的各级官吏对茶农与茶工的剥削愈演愈烈。到元代时,多次爆发了小规模农民暴动,反抗朝廷对茶农的盘剥,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朱元璋取缔“龙团凤饼”的同时,也一并撤销北苑贡茶苑,不再设皇家茶园。

三是宋代过分强调制茶技艺,追求工艺至高至极。在制茶技艺达到顶峰之时,反倒出现无技可施。这就使一部分制茶工匠在技穷之后开始走向“旁门左道”。为了提高茶叶的香气与滋味,他们便将龙脑及一些香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香味添加剂的东西,混入茶中,使品茶者明显感到不同于其他茶的味觉,以便胜出。这种近似“掺假”的方法在当时不是少数,而是一个普遍现象,被记录在很多茶书里。可见,中国的制茶领域里的“造假”现象,自宋代起始,就一直作为行业内的“潜规则”存在,有的甚至被奉为“祖传秘方”、“祖传秘制”,一直延续至今。今天我们市场仍盛行的一部分所谓的“奇香”与“高香”茶,都与香味添加剂有关。

但不管怎么讲,明朝朱元璋的一道圣旨:罢龙团凤饼,改散形茶,使延续上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很多茶叶史专家对明朝朱元璋的做法至今耿耿于怀。他们认为,中国的制茶技术发展在宋朝达到顶峰之后,则由盛转衰。其转折点就在明朝朱元璋开国之始。这里我们暂且不对史人进行任何的评论!

茶膏凸显了中国的养生文化


茶膏凸显了中国的养生文化!中国的茶叶最早就是作为“药”来使用的。后来一点点演变成为饮品。虽然很多的医药经典中都涉及到了茶,但侧重点都由原来治病的功效向养生与保健的方向转化。这可能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有关。因为中医药倡导的是“治未病”,主张预防为主,并提倡“药食同源”,这就使中医药对养生与保健格外的关注,也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主流。

有一个有趣的典故,说明了这一问题。

扁鹊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人,也是尽人皆知的神医,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扁鹊的两个哥哥也颇懂医理。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我的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的时候,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铲除病因,反而觉得他的治疗没什么明显的效果,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的时候,看上去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在我们乡里流传。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已经严重的时候。一般人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让人昏迷,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议的大手术,自然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远远大于我的两位哥哥。”文王叹道:“你说得好极了。”

这个典故实际上说的是“治病观”。它的意思是说,医术最高的人不是药到病除的人,而是能在病发前把病铲除的人!这与西方的医学有很大不同。正是沿着这种思路,清代的著名药学家赵学敏将普洱茶及普洱茶膏纳入了他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之中。

中国的古代医学家将普洱茶膏纳入中药的经典书籍中,并不是单纯从治病的角度,更侧重在养生的范围。如《本草纲目拾遗》在评价普洱茶膏时,第一句话就说“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这句话是人们在探讨普洱茶膏功效中,经常引用且使用频率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很多人对普洱茶膏感受最深的一句话。“醒酒第一”不是治病,而是养生的需求。

自中国的清代起始,人们对普洱茶膏的饮用,不管是皇帝,还是那些能够得到它的达官贵人,基本上都是从养生的角度品饮的,保健的功能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但是,普洱茶膏除了养生的功能外,也有对某种病具有独特的疗效。如胀腹所产生的不适,饮用普洱茶膏就可很快解决;如口舌出现轻微的溃烂,可口含一小块茶膏,过夜即愈。这些也同属于中医药的范畴。

实际上,中国的古人不愿将其单纯归类为药物,就在于它还是茶,是浓缩了普洱茶的精华的茶珍品。既然是茶,其养生的概念就是第一位的。这与“药”的概念截然不同,因为没病的人可以不吃药。我们也可以这样分析,在“普洱茶膏”这四字中,“茶”是第一位的,是老少皆宜,健康的人和有疾病的人都可品饮。而“膏”因为有“药”的概念,但却是第二位的。

普洱茶膏凸显了养生文化


普洱茶膏凸显了养生文化!中国的茶叶最早就是作为“药”来使用的。后来一点点演变成为饮品。虽然很多的医药经典中都涉及到了茶,但侧重点都由原来治病的功效向养生与保健的方向转化。这可能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有关。因为中医药倡导的是“治未病”,主张预防为主,并提倡“药食同源”,这就使中医药对养生与保健格外的关注,也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主流。中医理论里医术最高的人不是药到病除的人,而是能在病发前把病铲除的人!这与西方的医学有很大不同。

正是沿着这种思路,清代的著名药学家赵学敏将普洱茶及普洱茶膏纳入了他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之中。中国古代医学家将普洱茶膏纳入中药的经典书籍中,并不是单纯从治病的角度,更侧重在养生的范围。如《本草纲目拾遗》在评价普洱茶膏时,第一句话就说“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这句话是人们在探讨普洱茶膏功效中,经常引用且使用频率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很多人对普洱茶膏感受最深的一句话。“醒酒第一”不是治病,而是养生的需求。

自中国的清代起始,人们对普洱茶膏的饮用,不管是皇帝,还是那些能够得到它的达官贵人,基本上都是从养生的角度品饮的,保健的功能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但是,普洱茶膏除了养生的功能外,也有对某种病具有独特的疗效。如腹胀所产生的不适,饮用普洱茶膏就可很快解决;如口舌出现轻微的溃烂,可口含一小块茶膏,过夜即愈。这些也同属于中医药的范畴。

实际上,中国的古人不愿将其单纯归类为药物,就在于它还是茶,是浓缩了普洱茶的精华的茶珍品。既然是茶,其养生的概念就是第一位的。这与“药”的概念截然不同,因为没病的人可以不吃药。

我们也可以这样分析,在“普洱茶膏”这四字中,“茶”是第一位的,是老少皆宜,健康的人和有疾病的人都可品饮。而“膏”因为有“药”的概念,但却是第二位的。

故宫博物馆展出的百年茶膏


故宫博物馆展出的百年茶膏!在故宫博物馆里,有一件百年的茶品古董,外行大多不识此物,但熟知中国茶文化的人却知道,这件国宝,正是赫赫有名的普洱茶膏。它虽然历时百余年,但不腐不坏,突破食品大都有保质期的规则,且可泡食饮用。二是此物数量稀少,可谓奇货可居,留存于世的仅仅有区区数盒。

事实上,普洱茶膏,在公元一千多年前,便跻身庙堂之高。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则在《本草纲目拾遗》里详细描绘到:“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清肺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医学大家对普洱茶膏的药用价值有深刻解读的清代,也正是它风华正茂,风靡于大清皇宫和达官贵人之间的嘉年华。

谈到清宫与普洱茶膏的渊源,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千里送茶膏风雪漫京城的故事”。公元1729年的冬天,大地银装素裹,千里内一片银白。在大清版图的西南部,一支来自云南的神秘马队冒雪进京。在行程3000多公里之后,他们要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沉寂了近300年,现在,马队带着云南土司寻求荫庇的偏安愿望,要把这个存活在民间的茶制品再次进献宫廷。

然而雍正喜怒无常,这一次大胆的尝试究竟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并且正式成为了清宫贡品。然而,由于有吴三桂叛乱的前车之鉴,大清皇帝对地处偏远的“云南番邦”的忠诚一直心存怀疑,担心云南土司在进贡的茶膏里下毒。另外,普洱茶膏虽属云南特产,但是在清朝,云南毕竟是边疆蛮夷之地,人才、工艺、科技和清宫自然不能相提并论。英明睿智的乾隆皇帝觉得云南进贡的普洱茶膏虽好,但还有提升的空间。于是,他下旨创建御茶坊,专司制作茶膏。眼皮底下生产出来的东西,喝起来毕竟放心些。

清宫茶膏神秀贡润祥承传扬

古人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客观地讲,皇宫大院确实是天下英才云集之地。大凡民间奇珍异宝,很多都被纳入皇室彀中,经过皇室权威的衬托及天下精英之士的锤炼提升,从而让其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更加闪光。普洱茶膏,就是这样一个由民间而至宫廷,由宫廷而福泽民间的尊贵养生饮品。清宫的御茶坊云集了天下才华横溢的茶叶专业人才和奇能异士。而普洱茶膏的这一次卧在君王侧,其制作工艺和品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由于工艺极度复杂和制作周期长,清宫的御茶坊茶膏产量还是非常稀少,仅够皇室饮用。从而成了皇权的象征,王公大臣只有受皇恩所赐,方的一粒珍藏。

公元1792年,英国派遣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戈尔尼勋爵为首的观见团一行九十五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八十大寿为名,要求清朝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贺礼。乾隆虽然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的礼物,其中就有普洱团茶一百五十八个,普洱茶膏二十六匣的详细记载。这段史实反应了两点,一是尽管清宫的茶膏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数量仍然稀少;二是作为代表天朝上国回赠“番邦”的礼品,茶膏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可见清宫对茶膏品质的自信。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普洱茶膏这一次远渡大洋,深得英国女王钟爱。但她舍不得品饮,仅留纪念。据说,大英博物馆仍有当年清宫普洱茶膏珍藏。

贡润祥茶膏开创了平价之路


贡润祥茶膏开创了平价之路!在我国的古代,皇帝饮用的茶膏,属于御用饮品,在封建王朝集权统治下显然不能在品质上有所差池,无论色泽、气味、口感都应达到最佳才能成为皇室用品;把茶膏作为国礼馈赠英国来访使团,更显清代皇室对茶膏品质的自信。

贡润祥茶膏,延续清宫普洱茶膏品质,其汤色、香气、口感、韵味皆以清宫普洱茶膏为标准,真正延续皇室的血脉一路传承。

皇室普洱茶膏,首先应该清亮通透,色泽饱满,无混浊,无沉淀,在色泽上要优于同年份普洱茶叶;贡润祥茶膏,汤色红浓鲜亮有光彩,清透丰满泛金辉。

皇室普洱茶膏,无论是否冲泡,都应该有香气散发,且香气必须自然,清雅,而不是添加香精的浓烈、厚重;贡润祥茶膏,暗香幽幽独持久,唇齿长蕴如兰芳。

皇室普洱茶膏的口感的评定标准应接近现代普洱茶品饮标准,口感厚滑、醇和,味道优于同年份普洱茶叶;贡润祥茶膏,口感生津如甘露,醇厚顺滑味绵长。

品饮贡润祥茶膏就是一个省心涤性、修行检德的过程:从色泽光亮的固态茶膏到触水时如娇嫩婴儿般的淡红微香,逐渐辉映、舒展,活力越来越强劲、汤色越来越通透明亮、香气越来越浓郁芬芳,抵达一尘不染的纯净空灵、心旷神怡的虚极静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中恰当放松紧绷的神经,在现代都市中重现帝王享受。

以皇家茶膏的豪华精粹传承品质,以御茶坊的精工秘制勇拓未来,贡润祥茶膏的傲岸英姿,无论历史如何变迁,都以其永远的夺目显耀当仁不让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延续清宫皇家茶膏一贯演绎的尊贵奢华和胸怀天下的领袖气度,作为古时上奉太后远赠外国使团、现代政商精英专属的至尊之礼,承载了无数尊贵、沉稳和豪迈!

《茶膏跨越了千百年》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3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百年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