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懂普洱生茶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普洱茶一口料 普洱茶气 普洱茶气重

【www.cy316.com - 普洱茶一口料】

生普,可能是很多喝茶人的起点,也是茶友普遍公认的最具魅力的茶,甚至被誉为茶叶的“终极追求”。作为普洱茶的大半个代表,我们对生普的了解究竟又有多少呢?

什么是生普?

生普也称为生茶。普洱生茶的定义,是以在云南一定区域内的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一定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散茶或紧压茶。云南大叶种茶内涵物质丰富,是制作生普的上佳原料。

当然,云南大叶种茶的适制性很强,通过不同的工艺可以制作普洱生茶、熟茶,还可以制作红茶、绿茶和白茶等其他茶类。所以说,很多入门茶友认为云南茶树上产的茶就是普洱茶这种说法不准确。

生普的工艺

普洱生茶的制作工艺,主要步骤有采摘-摊晾-杀青-摊凉-揉捻-阳光晒青-紧压(或散压)。其中,杀青和干燥是工艺中最关键的步骤,低温杀青起到钝化酶的作用而不是杀死酶,这保留了茶叶的活性,达到后期可继续转化的效果;阳光晒干相比于高温烘干也会起到低损耗茶叶活性物质的作用,这两步工艺也决定了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特质。

生普的特质:越陈越香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特色,而收藏普洱,业内尤其特指生普。由于工艺特性,普洱生茶有的良好的活力,制成后普洱茶还会继续转化,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口感滋味。

新茶阶段,香气高扬,蜜香型突出,口感滋味比较霸气,茶性偏凉。随着时间的延伸,生普中的刺激性物质降低,口感更加醇厚柔和,逐渐显现陈香,茶性趋于温和,汤色也会由最初的淡黄、明黄向金黄、橙黄、橙红转变,年份越久,甚至可以转化出酒红色。

生普的冲泡

普洱茶的原料云南大叶种茶,内含物质丰富,经久耐泡,冲泡次数可达20-30泡左右,茶叶取量需根据饮茶人数和个人口感喜好而定,一般情况下6-8克为宜。

生普储存方式

虽说普洱茶“越陈越香”,但需要良好的储存方法来实现。收藏普洱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茶品存放环境干燥

2、避免光照

3、隔离异味

4、生普熟普分开存放

生普在当下多选用上佳的茶叶来制作,一般为春茶、高山区大叶种茶,追求更加极致的甚至要选择数百年古树茶来制作,消费者们对于生普的理解和看法也越来越成熟,综合来看,生普是云南上等的茶叶的最佳呈现方式,而且生普人人可以品饮,人人都可以收藏。生普,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的,人人可以触摸得到的极致享受。

cy316.COM编辑推荐

说说普洱茶的“纯料”和“一口料”


说起纯料,大家都会想到一口料。甚至部分文章把二者混为一谈。其实并不是,一口料通常用来形容普洱茶饼、茶砖、茶沱等紧压茶内外用料统一。尤其茶饼和茶砖,为了使其卖相更佳,商家会用好料进行撒面。撒面并非不好,只是比起一口料,口感不够纯正。

说完一口料,我们再来说说纯料。关于纯料,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仅限定为百年乔木茶树,即茶树经济学年龄在100年以上。如今市面上,关于纯料大概有6种说法。

第一是不同山头的古树茶。只要是古树茶,不论山头、季节、批次,都叫纯料。但懂茶的人,并不太认可这种纯料。

第二种是同一个山头、同一个寨子,分季节,但不分批次和茶树年龄。同一山头、寨子里的茶树,有的100年,有的300年,有的则500年。不同年龄,口感略有差异,而此种纯料只分春茶、夏茶和秋茶。严格来说,也算不上是纯料。

第三种是同一片茶园的古树茶,但不分批次和茶树年龄。虽然是同一片茶园,但不同批次茶叶的口感差异还是明显的。再加上混有不同茶树年龄的茶,口感相较于真正的纯料还是不够纯粹。市面上诸多老字号茶厂,只要是古树茶,就混在一起压制成饼出售了。

第四种则同一片茶园的古树茶,分批次,不分茶树年龄。比如100年—300年的古树茶,不论茶树年龄采摘下来混在一起,头春茶为一批,二春茶为另一批。大多数私家茶商采收都是这样操作的。

第五种则是同一片茶园的古树茶,分批次,分茶树年龄。此种纯料是按茶树年龄来采收的,只要是300年的古树茶,无论头春茶还是二春茶,都混在一起压饼出售。这种也就是大多数私家茶商说的纯料。

就个人而言,以上5种都算不上纯料。真正的纯料应该是同一片茶园、同一批采摘、同树龄的古树茶,这种茶只采春茶前3批。还有就是单株,一般选茶园里年纪较大的茶树或是几棵茶树采摘,且只采头春茶,此茶大都是私藏品。最后就是茶树王茶,由茶树王上采摘而来,一般采前两批。但是现在茶树王大都被国家保护起来了,普通茶友是很难喝到的。

话说普洱茶的“拼配”、“一口料”和“撒面”


常有小伙伴问:什么是拼配茶?什么是一口料?是不是拼配茶就不如一口料呢?拼配和撒面是不是一回事呢?

其时,茶叶拼配也是茶叶加工的一种工艺,是指将两种以上形质不一,具有一定共性的茶叶,拼合在一起的作业。是一种常用的提高茶叶品质、稳定茶叶品质的方法。

茶叶的拼配,是通过评茶师的感官经验和拼配技术把具有一定共性而形质不一的产品,择其所短,或美其形,或匀其色,或提其香,或浓其味; 对部分不符合拼配要求的茶叶,则通过筛、切、扇或复火等措施,使其符合要求,以达到货样相符的目的。有经验的拼配师傅拼出来的茶,口感更稳定,层次感更丰富,能带给人们更加美妙的品尝享受。

我们熟悉的普洱茶一般都是拼配的,很少有一口料。特别是大厂的产品,为什么呢?因为纯料是很少的。很难做出大规模的产品。但是拼配茶,不代表不是好茶。比如,勐海的茶,有些地方回甘很好,有些地方苦底不错,还有的地方香气很足、有些地方,外形漂亮。所以,拼配师会将它们各取所长,根据不同的比例,拼配起来,这样就容易出好茶。

再来说说“撒面”,“撒面”和“拼配”完全不是一回事。撒面就是为了使茶饼、茶砖、沱等的卖相更漂亮而在表面上撒上一层等级较高的茶叶原料,使之外观条索显得漂亮,而内中却使用低等级的茶叶为原料,虽然经过撒面的普洱茶饼并不代表内里肯定用了品质低劣的原料,但此种做法却有失光明磊落,可以做为小伙伴们选购普洱茶时的一个衡量标准。

学到了上面这些小知识,小伙伴们今后在选购普洱茶饼时,这么问一下店家,想必不至于太让人家把你当外行了吧。

话说普洱茶的“拼配”“一口料”和“撒面”


常有茶小白问:什么是拼配茶?什么是一口料?是不是拼配茶就不如一口料呢?拼配和撒面是不是一回事呢?

其时,茶叶拼配也是茶叶加工的一种工艺,是指将两种以上形质不一,具有一定共性的茶叶,拼合在一起的作业。是一种常用的提高茶叶品质、稳定茶叶品质的方法。

茶叶的拼配,是通过评茶师的感官经验和拼配技术把具有一定共性而形质不一的产品,择其所短,或美其形,或匀其色,或提其香,或浓其味;对部分不符合拼配要求的茶叶,则通过筛、切、扇或复火等措施,使其符合要求,以达到货样相符的目的。有经验的拼配师傅拼出来的茶,口感更稳定,层次感更丰富,能带给人们更加美妙的品尝享受。

我们熟悉的普洱茶一般都是拼配的,很少有一口料。特别是大厂的产品,为什么呢?因为纯料是很少的。很难做出大规模的产品。但是拼配茶,不代表不是好茶。比如,勐海的茶,有些地方回甘很好,有些地方苦底不错,还有的地方香气很足、有些地方,外形漂亮。所以,拼配师会将它们各取所长,根据不同的比例,拼配起来,这样就容易出好茶。

再来说说“撒面”,“撒面”和“拼配”完全不是一回事。撒面就是为了使茶饼、茶砖、沱等的卖相更漂亮而在表面上撒上一层等级较高的茶叶原料,使之外观条索显得漂亮,而内中却使用低等级的茶叶为原料,虽然经过撒面的普洱茶饼并不代表内里肯定用了品质低劣的原料,但此种做法却有失光明磊落,可以做为茶小白们选购普洱茶时的一个衡量标准。

学到了上面这些小知识,茶小白们今后在选购普洱茶饼时,这么问一下店家,想必不至于太让人家把你当外行了吧。

纯料和一口料一样吗?是同一种茶吗?


说起普洱茶,我们总会谈起纯料和拼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纯料与一口料有些什么区别呢?

1、什么是“一口料”?

“一口料”是指用来形容或鉴别普洱饼、砖、沱、异形茶等紧压茶内外一样用料的茶。

“一口料”需要注意几个关键词:

第一:紧压茶。“一口料”是用来形容紧压成品茶的用料的,其中不包含散毛料的说辞。同时,稍微有点普洱茶知识的人都明白,没人形容别人或自己的散茶毛料是“一口料”的;

第二:内外。既然是用来形容紧压茶的,那么紧压茶在制作时,不管是饼茶、沱茶、还是砖茶的用料(纯料除外)结构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饼茶和砖茶,可能里面用的是一种料,而外面又是另外一种料作“撒面”。因此,因结构的不同强调“内外”。

第三:用料一样。这里的用料一样可以包括台地和古树纯料,但不管是二者其一,在紧压成品后用料必须是一样的。

对于特点:内外一口料的普洱饼、砖、沱、异形茶的特点是口感纯正、原汁原味。

2、什么是纯料?

纯料通茶是指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特定区域,采摘的同一个品种、同一个级别的茶压制成品后,这样才能称之为“纯料茶”。

但是说纯料,有个前提,必须是“古树”(生、熟),也就是上了百年的茶树,其中也包含古树单株,而台地茶是不谈纯料的。

对于特点:纯料有什么样的特点,每个人的出发点和站的角度不同,对它的特点总结也就不同。不过就茶而言,其特点大致是安全、内涵丰富、口感独特(关于古树茶的特点此前已经有很多资料表明,在此就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

“一口料”可以包括台地茶和古树茶。因而不管是台地还是古树,内外用料一致的紧压茶,都可以称“一口料”的茶;

纯料讲的一定是古树纯料或纯料古树,换言之,你经常听过古树纯料,可能就没有听过台地纯料吧!因此,所谓的纯料也就是古树纯料。同时,从大范围讲,说纯料时是不会讲某茶是“一口料”的;

此外,对于二者所具有的特点来看,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皆集中、皆有些“偏”。不管是“一口料”独特风格引人入胜,还是古树纯料韵味惊奇迷人,都能让人流连忘返。不同的是因用料、制作工艺不同,以及存放环境的影响,后期表现出来的结果也就会不同。

深谈普洱茶“生青气”


在品饮普洱茶的时候,能品尝出它的香气吗?常见于杀青不足的普洱茶(生茶),似青草的气味。因鲜叶内含物缺少必要的转化所致。这就是所谓的普洱茶生青气。

长知识

【绿茶的八大功能】绿茶是一种不经发酵制成的茶。因其叶片及汤呈绿色,故名。中国绿茶十大名茶是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四川蒙顶、顾渚紫笋茶。1.抗衰老绿茶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抵抗老化。

【最美颜的茶】红茶配玫瑰花红茶总是适合体寒的女人们,放一包袋茶在办公室抽屉里,方便随时冲泡,一点不麻烦。如果再放几朵玫瑰花,一杯芳香又养颜的茶饮就OK了。另外,在玫瑰红茶中放入适量蜂蜜或冰糖调味,还可舒肝解郁,放松心情。

【茶韵】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并非味道、不是香气、也不是回甘。茶韵是一种以物质为基础、让品茶人获得的主观感受。韵的要素包括:1、高雅的香气;2丰富的滋味:齿颊留香,又无苦涩;3绵长持久的回味:回甘,回甜,生津等;4品茶全过程令人愉悦、放松,兴奋等情绪。所以,好茶有“萌香雅韵”.

【蜂蜜熟普】喝普洱熟茶的时候,尤其是一些年份不太久还存有一定苦涩味的普洱熟茶时,可以加入一些蜂蜜,一方面减轻苦涩味,另一方面蜂蜜既营养又养胃,可强化普洱熟茶的养胃功能。特别是在这个季节,让蜂蜜熟普给身心来一场温暖的慰藉吧!

碎碎念

绿茶的八大功能绿茶是一种不经发酵制成的茶。因其叶片及汤呈绿色,故名。中国绿茶十大名茶是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四川蒙顶、顾渚紫笋茶。1.抗衰老绿茶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抵抗老化。

在西子湖畔喝龙井,在武夷山品大红袍,在太湖小岛饮碧螺春,在洞庭湖尝银针,在福州喝茉莉花茶,在台北泡冻顶乌龙,在丽江小试普洱,在西双版纳饮竹筒香茶,在峨眉山品竹叶青,在黄山喝毛峰,在太湖饮碧螺春,一地一景一茶。

冲泡一杯茶缘金骏眉,首先你会被它的香气吸引,那是花果香、蜜香的巧妙融合,又层次分明。抿一口金色茶汤,滋味甘甜爽口,喉韵悠长,这时你会体验到好茶的“水中香”,是嗅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最神奇的是:连泡十次,依然口感甜润。

小小茶杯就像一个大千世界,而每片茶叶则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命运不会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人生不是因为形式而生活,而是力求在融会交融的过程中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世界。

轻松一刻

朝天贡瑞

台湾某茶人对推广和提升普洱茶贡献极大,众所铭感。然而,此君所著《普洱茶》一书,将易武“车顺号”茶庄在晚清所获嘉奖牌匾“瑞贡天朝”写作“朝天贡瑞”,简直难以令人置信。想想普洱茶成为当今热潮的经过,可谓绝倒。

读懂普洱茶膏


在中国的茶叶发展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往往被茶学专家们所忽视。那就是古代的茶人,或者说极少数的“能工巧匠”一直在不间断地做着一种尝试——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并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可饮用的茶产品——茶膏。也许,这种实践由于涉及面极少,不是茶叶发展的主流,没有纳入茶学专家的视野。到了清朝,这个唯一的茶产品,开辟了二百年的风光历史。

站在历史的角度,你会发现,普洱茶膏不是某个时期、某一个人的偶然发现,而是有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在普洱茶膏没有形成之前,中国的唐朝与宋朝时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茶膏生产经验,虽然那时的很多茶膏品种没有延续下来,或者说因工艺及品质的不成熟的原因而“半路夭折”,但却为后来的普洱茶膏生产者提供了借鉴。

我们有理由这样推定:普洱茶膏是受唐宋时期茶膏的启发并在借鉴唐宋茶膏制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一、唐代:发现茶膏雏形

唐代,“茶圣”陆羽33岁时,历经十年时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初稿。此后,又经历了十年时间,特别是因编纂《韵海镜源》(唐代著名的文学著作)时掌握了大量资料,对《茶经》原稿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和增订。关于《茶经》或许有一点是茶叶史学家所忽略的,那就是陆羽也是中国第一个茶膏发现者,或者称为启蒙人,这或许是一个新的提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陆羽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个将茶叶中出现的“膏”(茶叶加工后出现的膏化物质)记录在《茶经》里的人。

让我们先仔细品味这个“膏”字。最早,在中国的《说文解字》中,对“膏”字是这样解释的:“按,膏者,脂也。凝者曰脂,释者曰膏。”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后又专指物之精华。如:膏髓(比喻事物的精华)。

再后来,古代的中医师们通过熬制的方法将动物或植物提炼出他们认为精华的东西,引申为药膏。陆羽恰恰是从唐代的制茶工艺中,发现了茶叶经加工之后自然出现的部分“膏化现象”。同时敏锐地感觉到这个“膏化现象”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的药膏有相似之处。于是,破天荒地第一次将这种物质冠以“膏”的名称记录在《茶经》里。

陆羽发现的这个“膏”与当时唐代制茶工艺有直接的联系。因为唐代制茶与我们今天的制茶方法有很大的差别。那时的制茶工艺几乎是以蒸青饼茶为主。陆羽的《茶经》主要描述的也是唐代饼茶的制作方式。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饼茶制作工艺高度概括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采之”就是采茶;

“蒸之”是将采回的鲜叶用釜蒸熟;

“捣之”是将蒸熟的茶叶未凉前放入杵臼中捣烂,成为茶泥;

“拍之”是将茶泥倒入模具中加以拍击,使其紧密坚实,不留缝隙;

“焙之”是将入模的饼茶解出,用烘焙的方法将饼茶烘干,防止发霉;

“穿之”是将烘干的茶穿成一串,便于运输和计数;

“封之”则是将茶叶成品用特有的贮藏工具进行贮藏。

这里有与茶膏相关联的几个工序。这其中——“蒸之、捣之、拍之”三个工序是与“膏”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

陆羽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他认为在饼茶的加工过程中应“畏流其膏”,意思是如果把“膏”挤压出去,会使制成的茶饼表面像箩筛,形状枯干。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这就使饼茶的表面由于“膏”的生成,形成皱纹状。因此,在唐代,陆羽认为的好茶表面上一定是“含膏者皱”,这是唐代鉴别好茶的一条标准。

陆羽在《茶经》中最推崇的好茶是“胡靴”。其外观如胡人的皮靴,有细腻的皱纹状,就是“含膏者皱”的典型代表。

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后来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陆羽去世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一词出现了。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名称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他茶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稀少与珍贵。

虽然陆羽之后的唐代出现了“茶膏”,仍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陆羽品茗图

二、宋代:茶膏的形成

宋代茶人群体中,出现了一位几乎与唐代陆羽齐名的“超级茶人”——宋徽宗赵佶。赵佶著有《大观茶论》一书,书是在大观年间写成的茶论,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茶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

宋徽宗精研过陆羽的《茶经》。他不仅深刻地理解了陆羽在《茶经》中对“膏”字的使用,而且也以专家的眼光将“膏”字尚未深化的内容挖掘出来。在《大观茶论》中,他提出一个鉴别茶的方法:“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茶饼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饼表面含的膏状物质,如果较稀的话,会出现很多皱纹。如果表面含的膏状物质较多、较厚,即膏稠者,其表面的纹理不明显,质地坚实。

在宋代,茶人已经成功地将茶叶与茶汁分离,并将茶汁还原为另一种稠状物质,即茶膏。那么,宋代是采用什么手段实现这一分离的呢?我们从宋代的另一本茶叶专著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名叫《北苑别录》。书的作者是赵汝砺,为南宋时期福建转运使主管帐司。北苑贡茶苑为宋代皇宫直属的茶园,专门为宋代皇室采茶、制茶的贡茶单位。在这本书里,赵汝砺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

“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这段话的意思是:蒸熟的茶叶称“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用布包裹起来,再用竹皮捆绑,然后放到大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这是翻榨。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从这些描述中可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着茶膏作为独立产品的存在。另一方面,在饼茶制作过程中,宋人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他说:饼茶多数用茶膏涂在饼茶的表面,因此有青色、黄色、紫色、黑色的区别。实际上,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提到的“膏稀者”与“膏稠者”都与茶膏涂在饼茶表面多少与厚薄有关。

宋代是中国名茶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从《宣和北苑贡茶录》(宋代熊蕃所著)中,可以体察到为皇家所造团饼茶那出神入化的皇室茶谱。其中尤以龙团凤饼为精致致极。熊蕃在他的书中,录有38种团饼茶模型,有方、圆、椭圆、花式等,造型多姿多彩,饰面用龙凤图腾,祥云氤氲,寄托一种神韵,其茶名“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龙园胜雪”、“玉除清赏”等更是引人入胜。这其中,如果没有“珍膏油其面”,会使这些茶逊色不少。

但是,这种制茶工艺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

宋人斗茶

三、清代:普洱茶膏被正式定名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虽然没有宋代茶品精致,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唐宋龙团凤饼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代的茶叶发展是继中国唐宋之后又一个顶峰。与唐宋时期不同的是,唐宋只专注于饼茶的制茶技艺。而清朝则是“百花齐放”——各类茶及不同的制茶技艺群芳斗艳,色彩斑斓。我们现今熟知的“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等,都是在清代得以正式定名,普洱茶与普洱茶膏也是在清代确定自己的名称。

1729年,清朝雍正七年,清朝政府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普洱府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统管当地的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就使在云南普洱府管辖区域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进而又将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团茶、饼茶、沱茶、砖茶,统称为普洱茶。就在清朝设立普洱府的当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叶,制成普洱团茶、女儿茶和茶膏,进贡朝廷作为贡茶。茶膏再次浮上水面。

清代贡品——普洱茶膏

这个茶膏其实就是普洱茶膏的前身,云南土法制作的普洱茶膏。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而初创的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与唐宋茶膏的制作工艺有很大区别。宋代茶膏是采用“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方法,将蒸熟的茶叶榨出茶汁,并将茶汁经空气氧化与干燥后演化为“膏化物质”。而云南土司的大锅熬制茶膏,则是借鉴古代中医熬制“药膏”的工艺,直接搬过来使用的一种制膏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相比宋代茶膏的制作,更简单易学,人人都可操作。而且,对制膏设备的要求也没有宋代制膏需要“大小榨床”的要求。只要有锅,无论是在家里或是茶坊都可制作。

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并且迅速推广。由于它的操作简单,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从食品生物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

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气一并挥发,必然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的缺失;

三是大锅长时间熬炼,会产生大量的铅、汞、砷、铜等一些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会很大。

因此,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初始阶段,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乾隆时期,茶膏制作被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现在的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创造了一种新的“压榨制膏”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原料仍然是云南上贡的普洱茶。

为了选料更精细,在御茶房之外建了“清水房”,将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检验—解块—漂洗—检验”。在正式压榨前对原料进行检测和“预处理”。然后将其移到御茶房正式压榨制作,其压榨的整个工艺极其复杂,所有的制作都是在常温下进行,没有任何高温的过程,使生产出的“普洱茶膏”在品质上有了新的提高,一跃成为宫廷制品(又称为“宫廷御品”),使普洱茶膏的制作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正式纳入其中。这是我们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四、20世纪50年代:茶膏销声匿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3500千克茶膏,供给援藏干部,但这几家企业仅生产了2000多千克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五、2004年后:普洱茶膏又悄然出现

先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将鲁迅先生保存的普洱茶膏(3g)拿出来拍卖,轰动一时。鲁迅先生保存下来的普洱茶膏就是来自清朝皇宫。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清朝光绪年间留存下来的极少量的普洱茶贡品——团茶和茶膏,被现今的普洱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当时因属皇宫贡品,定量加工,所以存世不多,后经文化大革命中的浩劫,现已奇货可居。目前,贡品团茶(金瓜贡茶)真品仅有两沱,分别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匣盛普洱茶膏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尚存几匣,堪称国宝,难得一见。2007年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展出。

接着,广东著名的普洱茶专家林荣坤也将自己熬制的茶膏向世人展出,并用最精彩的语言描述它:“生在山里,死在炉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饮在口里,记在脑里,爽在心里。”

普洱七问,一篇文章让你读懂普洱茶生茶和熟茶有何不同?


导读:普洱茶,原产自云南,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澜沧江流域,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蒸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茶,经一定时间贮存演变而成。因为其千变万化的香气、层次丰富的口感,以及独特的存放价值为各方茶人所喜爱。

1、如何区分生茶与熟茶?

云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日凋(晒青)直接压成饼、沱、砖,称为生饼、生沱、生砖。不压制的就叫毛茶。生茶通过科学的存放来体现的品质转化更具魅力,其滋味的苦涩味会渐渐平和,口感会越发醇厚、饱满,香气也会沉实更有韵味。从外观方面,生普洱年限10年以下颜色是墨绿色,闻气味,生普洱闻起来有股淡淡的清香,汤色,生普洱汤色是桔黄色。

云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日凋(晒青)再经过发水渥堆最后压制成型,称为熟饼,熟沱、熟砖。熟茶经过渥堆发酵后,刺激性强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生成茶色素,熟普洱呈深褐色,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和酽厚。熟茶通过科学的收藏存放,“堆味”及一些不令人愉悦的气味消散转化后,其滋味浓厚带甜,香气陈而有韵,着实令人着迷。普洱茶越藏越香,因此普洱茶的收藏价值很高,“越陈越香”普洱茶的存放价值被发现,越来越多的茶友会选择收藏普洱茶。

2、茶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方法是什么?

生茶:采摘(鲜叶)—摊晾—杀青—揉捻—晒干。

熟茶:采摘(鲜叶)—摊晾—杀青—揉捻—晒干—渥堆发酵—干燥。

3、普洱茶如何分级,等级高低的区别?

普洱茶分为高、中、低档。高级散茶分为:宫廷、礼茶、特级、一级到五级是中等级,六到十级是低等级的散茶。普洱茶碎分为高档、中档、低档茶碎。分级时,级别高的芽多,级别低的叶多梗多。级别越高只代表茶菁很嫩,和品质并无多大关系。

4、什么是干仓、湿仓普洱,有何区别?

将普洱茶存放在相对湿度在80%以下的仓库里,让其缓慢自然陈化,转化为“陈香”品质,这种茶叶习惯称之为“干仓普洱茶”。而“湿仓普洱茶”是将普洱茶放入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湿仓库里,使其快速转化,但在转化的过程中会发生霉变的普洱茶,称为“湿仓普洱”。干仓陈化,才能越陈越香,有不良商家用湿仓茶冒充陈年干仓茶。

5、如何存放普洱茶?

如果存放紧压茶,不要拆包装,如果是散茶建议最好存放在紫砂罐里,其次是环境要清洁卫生,无杂味、稳定的温度与湿度,避免阳光直射。简单讲,就是“干燥通风无异味”。

6、普洱茶主要成份有哪些?

普洱茶主要含有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单宁、咖啡碱、色素、单糖、蛋白质、有机酸、脂质、维生素等成份。

7、普洱茶的真正价值?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存放的年份越久,品质越好。这是其他茶类所不具备的特征,经营普洱茶风险较小,而且卖不出去的茶叶隔年还可以增值,商家都愿意经营,这不仅可以降低普洱茶的经营成本,而且可以带动普洱茶收藏,促进普洱茶消费。除广东、香港和台湾等传统地区的普洱茶消费外,今年其他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和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兴起的普洱茶收藏投资热,使普洱茶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一年间,珠三角地区普洱茶总销量突破1.5万吨,比一年前增长40%。

普洱茶有多重属性,第一个是礼品属性;第二个是收藏属性,普洱茶是可以收藏的;第三个是商品属性;第四个是金融属性,普洱茶的金融属性是是天然存在的,价格波幅区间极大。

普洱茶容易保存,茶性转换富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普洱茶是“活的有机体”,茶体完成之后的“后发酵作用”即陈化作用将持续进行。普洱茶饼是经过加压、加热等一系列工序后制成,只要将其放在环境适宜的地方发酵(或称陈化、后熟),茶叶中的活性成分将不断与空气接触氧化,氧化过程又可以抑制细菌产生,不但不会变质,反而放置时间越长口感越醇厚,不同陈期、不同存放地点的普洱茶所拥有的风味也不尽相同。

抛开金融属性,普洱茶越陈越香,越旧越贵,回顾过去,十多年的茶品,到现在来说,其价格上涨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茶品比比皆是。

普洱品鉴:茶气(一)什么是是什么


什么是茶气?关于茶气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一款好茶,由于其叶内所含成分,本就浓酽而丰富,在制造为成茶后,经过长期储藏陈化,茶中多糖类和有机锗产生一定的化学作用,于冲泡时即能溶于水。品饮陈年老茶后,有机锗进入人体,达到补气功效。古往今来饮茶的人多不可计,但有几人真正体会到茶气的美妙境界?一来真懂得感知到茶气的人不多,二来有茶气的好茶却得来不易。”

有人认为,茶有“三气”,即“地气”、“茶气”、“人气”。一曰:“地气”,乃茶之本味,一款茶,产于哪座山,哪块地,这就决定了它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二曰:“茶气”,这就是茶所具有的能量,茶气足的茶,必是好茶。“茶气”又有别于“茶味”,“茶气”是一种抽象无形的,需要用心才能感受到,而“茶味”是一种具体的味觉。三曰“人气”,即喝茶的人所形成的气场,可能因为大家所处的环境不同,“人气”也会相异,因此,相同的茶,对不同的人,便有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历史,不同的见证。所有这些,正是陈年普洱的妙处所在。

“茶水之中,蕴含有能够渗透和疏通人体经络的能量,这就是茶气。”这是对于茶气,最受认可的一种理解,但未必全面。一切物种的进化,都是从简单到复杂,所受到的外界干扰越大,其结构就会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同样的物种和同样的人之间,越简单,越容易互动,所以,越是自然状态下的茶,其对人体经络的渗透力就越强。渗透力越强的物质,越容易令人产生更加深入和持续的感觉。”

“茶气的体验,通常宜在晴天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进行,其实正值两餐之间,众人行谈之际,其时气候不寒不热,人也正好不饥不饱,饮道通畅,耗蓄平衡,此时饮茶,体验最接近客观,也最契合养身之道。茶气随热而发,因此要热饮,以不烫为度,浓淡适宜。”茶越自然,其气越正。真正能够体验到茶气本身的人,其身体经络必是通透无阻的,这样的身体,就像一个透明隧道,借用喜茶者兄一句话“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茶气是无形的,然而茶气也是客观存在的,有经验的人都有体会。如果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饮茶有行散的作用,散来自于辛,辛则散,散则行,行则血脉通,这就是气通。有形的茶,通过无形的气,进入人体内部,运行于经络之中、作用于人体相关部位,而引起的人体知觉的变化。一般来说,由这种知觉的变化大小,来确定茶气的强弱。如果茶气达到了一定强度感觉,促使人体微循环运转得以改善,从而使得人除能够感受到强劲口腔感觉外,还能感受到热气在体内温流、激荡升腾、毛孔松驰微张、微汗、打嗝、排气等身体感觉,并在品饮后有一种浸沐在愉悦轻松、飘然安舒的意境感受中,这说明茶气很强;相反,如果喝茶品茗时上述感受不强烈则说明茶气弱。品饮老茶,能使体气通顺,反映出人身体的微循环正常运转起来了。可以看出,饮老茶对人体的健康所起的作用非同寻常。

也有人说:所谓茶气乃茶之气进入人体内部,而运行于经络之中,如果达到了一定强度感觉,促使毛孔发出微汗,并且渐渐凝聚在骨骼中,成为一种清流,津养着全身的肌骨。所以感到筋骨在清敛,肌肤渐爽化。如果此时再增加茶气,清敛爽化逐渐浮现,交会成一股温暖而鼓荡,潜在体内窜激,最后津沐在一股飘然且安舒的意境里.

同一道茶,同一时喝,不是所有人都能明显地体验到茶气。同一道茶,有的节气喝,茶气非常明显,有的节气喝,反而不好喝。同一道茶,不同体质的人喝,每个人的身体反应也不同。同一道茶,在不同的时辰喝,茶气的作用与身体的反应也不同。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作用,只有适用于不同的体质,才更有益健康。冲泡方法不同,会影响茶气的体验。每个人对茶气的反应不同,或许,这就是人与茶的缘份吧。

【讨论】茶气强弱是判断普洱生茶品质高低的标准吗?


茶友@先苦后甜说:于普洱生茶而言,茶叶香气好的不一定值钱,但茶气强的一定有价。茶气的强弱一般茶友不容易撑握,也没什么可以量化的指标,而这又恰恰是衡量普洱茶茶质优劣的重要指标,茶气强弱不同,价格就是天差地别,所以不良商家忽悠生存的空间很大,从而造成茶市混乱。你不懂茶,许多茶商人也不希望你懂茶,所以一般茶友也很难从商家嘴里听到实话。在此建议新茶友不必听太多,专心去对冲品饮,多喝多对比反而更容易理解撑握。

很多品质差的普洱生茶也并不是没有茶味,只是茶气偏弱不耐泡,轻泡头几泡香甜四五泡以后就水味较重,许多不懂普洱生茶的新茶友往往容易被这香甜的口感而迷惑,不去更多了解茶气的重要性,殊不知茶气的强弱正是普洱生茶是否能存放的重要指标。茶气弱的普洱生茶往往是越存越淡,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存放下的老茶也不好喝的原因。所以建议新茶友一定要重视普洱生茶的耐泡度,因为茶气强的普洱生茶都比较耐泡。耐泡度相对茶气就更直观一些,新茶友也更容易了解。

总结:茶质好的甜茶依然很耐泡,品质差的苦茶,虽然苦涩重可依然不耐泡,轻泡苦茶滋味好且非常耐泡的是上品。所以用是否耐泡来检验一款茶的品质高底是相对较靠谱的,其次是看茶汤是否透亮,浓厚在且茶汤比较透亮的是上品,这也是最直观、最简单的办法。

以下是董玥说茶整理其他茶友的观点:

@河北鑫:茶底粗壮很重要,茶气比较难把握,新茶以茶气论,容易跑偏。大益08年的高山韵象,10年的黄金岁月,新茶时哪有什么茶气,连耐泡度都不行,滋味淡蔳,你能否定这是好茶吗?就像易武新茶时本就是无味无气的样子,有的易武新茶就茶气滋味甜度好,其实都是制程上弄的。

@江左梅郎:观此文而补充一点,耐泡、涩化、回甘、喉韵和茶气,此五项强则茶佳,此五项任一弱,则茶趋于中庸。

@李盛行:说白LZ的观点就是耐泡的茶就是好茶。那用料1-2级料估计LZ是不会看一眼。

@薄家的瓜瓜:越看越糊涂,到底什么是茶气,是茶的劲道,茶的活性,茶的香气,有的时候喝了有醉茶的感觉算不算茶气?茶喝下去茶香从喉部直冲鼻腔算不算茶气?

@水中的风:耐泡也看人,像俺这种**的,许多人能跑15、6道的茶俺泡到8、9道就显水味了,一直很奇怪,后来和茶友一交流才发现他们泡的茶对俺来说就是淡白开水的。

@射日神弓:至今未能明白茶气是什么东东,是不是象多年前气功大师搞讲座,大师台上一发功,台下就有人手舞足蹈,茶气足,是不是喝了就舌底鸣泉,两腋生风,放屁打嗝。

@阳春白茶:茶气就是它在你身体内表现出的生发宣散的气感,是种动量。所有的茶都有茶气,品茶像是古人品草药的性味归经一样。只有内心纯净明澈的人才能感受到气和气脉的存在。不懂茶器的人亦不懂茶,过程都类似,其实懵懵懂懂的孩子才是天生的品鉴家!

@天地留心:我交流下,对于茶气问题,我觉得抽烟的朋友吃茶或许对茶气要求重,我吃茶觉得茶气并不是最重要的,茶之层次感以及茶后安泰感更重要。我很赞赏有层次的茶,我更赞赏能周身通泰的茶,有些茶友好抽烟,茶气重他就周身通泰,我喝茶,有些茶苦是苦,茶气淡是淡,它能过后一段时间经脉通泰。我比较赞同吃普洱适口为珍,不要急下结论。

继续说下茶气问题:

茶气1,一般就是饮后牙齿至口腔上颚之间有茶气;

茶气2,一般高级点就是直通丹田,泌入肺腑甜暧甜暧的味道;

茶气3,一般中等的是喉腔鼻时不时在说话之间能够喷出茶香气;

@那年我追的普洱:不要再用理论进行阐述了,没有感同身受还是不会明白。举个例子吧,看看自己觉得啥茶有茶气。否则光是坐而论道,玄之又玄。建议结合实际的例子说说,文字描述开汤过程及品饮感受也行啊,最重要的是要用一些大家都知道的茶来开汤,做到可重复实验。

声明:

一篇文章全面读懂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茶膏发展史

根据史料,茶膏最早出现于南唐时期。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唐代时期因科技远远没有现在发达,所以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但是依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远离京城的云南依然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此时的制茶工艺远远不如唐宋时期,只是简单的模仿。即使如此,也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朝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现代普洱茶膏的研究始于2002年,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对清朝宫廷御茶膏的破译与复原。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在中国一脉相承,虽然经历了明代和民国的数百年断代,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重要的制作工艺。现代制作的普洱茶膏香味十足,陈化后的口感滋味也更好。

茶膏的特点

很多人对普洱茶膏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普洱茶膏就是黑色的膏体。其实,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指出:“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直接点出了普洱茶膏的两款产品,一个是黑膏,一个是绿膏(呈墨绿色)。就黑膏而言,普洱茶膏也不是就一款产品,且每款产品的品质与外观差异极大。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则采用当今最为先进的生物科技手段,其冷等静压、细胞破壁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冷冻干燥等技术的运用,使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过程更科学、更简便、更卫生,相比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品质更高。普洱茶膏的汤色比普通普洱茶更加通透明亮,因过滤了杂志,茶汤也更加纯净。结合高科技制作工艺后的普洱茶膏,在剔除可能存在的农残等有害物质后,饮用也更加安全。

茶膏的饮用

纯饮方法:这是目前冲泡普洱茶膏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普洱茶膏最流行的方法。它的冲泡方法简单易行,只需一个冲泡的玻璃杯(很多人用玻璃材质的公道杯),及一个或几个品茗杯(按品茶人数确定)的用具,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茶坊均可冲泡与品饮,不受环境的约束。

调饮方法:人们习惯于将不同植物果实,如大枣、桂圆、山楂、枸杞等一些补气、补血又养颜的物品调配到一起饮用,以期达到更高的品饮效果。用调饮的方法饮用普洱茶膏,是茶膏饮用中的“另类”,却也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好方法。

茶膏的功效:解酒护肝的功效、消食、解油腻的功效、养胃的功效、抗癌的潜在功能、降血压与降血脂的潜在功能、降血糖的潜在功能。

茶膏的鉴别

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

观察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通透性: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

滑感: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普洱茶膏才是佳品。

普洱茶茶膏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太多的坎坷才走到今天的辉煌。当然普洱茶茶膏的好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我认为最好的还是在其经历,所谓茶路漫漫,漫漫茶路。学无止境,我在路上,心永在茶路之上。

聊聊普洱茶的茶气普洱茶的茶气


茶气在普洱茶品茗中具有极重要地位,也是普洱茶最主要的特色之一。但茶气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很难有确切的评判标准。一般来说,茶气是指有形的茶通过无形的气作用到人体相关部位而引起的人体知觉的变化。

我们常常由这种知觉的变化大小来确定茶气的强弱。具体来说,喝茶品茗时由于有机锗随茶汤进入品茗者体内使人体微循环运转得以改善,从而使得品茗者除能够感受到强劲口腔感觉外,还能感受到打嗝、排气、热气在体内激荡升腾、毛孔松驰微张、微汗等的身体感觉,很多人常常以这样的体感来评判普洱茶茶气的强弱。

为什么喝普洱茶会有这样的体感呢?人体消化的原理告诉我们,食物进入人体后,人体会利用食物中的三大营养成分,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制造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这些化合物的转换,产生了大量的能量(热量)。普洱茶由于其淀粉、果胶、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较高,过多摄入均会引起与进食类似的发热和出汗。此外,普洱茶中过多酚性物的刺激也会引起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强烈收敛。

这种收敛会使人体兴奋而产生大量热能,当这些热能超过人体正常体温时,它就会释放到人体的皮肤表面,形成发热,多余的水分通过皮肤排出体外,形成出汗。饮茶时产生的热量越大,说明茶叶内含物质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越高。如果简单地把饮后让人体发热和出汗的茶叫做好茶,那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毕竟某种内含物质的相对较高并不能代表所有内含物质之间比例关系的相对协调。

如何品出普洱茶气?在普洱茶中所说的“茶气”怎么解释?究竟何为普洱茶茶气?何谓气感?


茶气,一直茶叶爱好者的热门话题之一。有人视身体发热、发汗、打嗝、手掌涨麻、通肠甚至茶味浓酽视作“茶气足”,有人认为喝茶后身体发热、出汗便是“气感强烈”。各家各派都提出对茶气的不同解读,那么,究竟何为茶气?何谓气感?

既然说到“气”,必然要遵循传统文化中对其的解读,也就应依循中医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所有食物都有归经(专属经络与属性),茶叶自不例外。饮茶之后,感知其经行的经络,即是茶品的“归经”。传统中医辨识某一味药材的归经与茶气归经是相通一理的,但如前文所述,现代人由于多种原因,身体感知的敏锐度大受影响。具有明确体感的人已然难得,能够明确感知气感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反茶气论”与各种对于茶气和气感的诡异解读的产生也就自然而然了。

许多中医药典曾提及茶在十二经络中归属肝、心、脾、肺、肾等五经络,但此系特指绿茶、青茶类而言。若扩及其它茶类,如红茶、白茶等又有不同。尤其是普洱茶,能够经行人体绝大部分经络。感受茶品循行经络,是为气感。

对于普洱茶而言新制生茶属寒凉,品饮新茶时身体所产生的热感,是因为驱动身体免疫机制所产生,而并非茶品本身性属温热。普洱熟茶经过类似中药炮制之法的渥堆,老茶经过时光淬炼与微生物发酵,使得茶性转变为温热。

石昆牧通过多年制作、品饮、仓储普洱茶品之经验总结发现,依经络气感大略区分,新制生茶寒凉,老生茶温热;新制熟茶燥热,老熟茶性温。新制生茶走表,老生茶走里。新制生茶走心、心包、肝、胆、膀胱、肺、肾等经络,老生茶与老熟茶入脾、胃、小肠、心包等经络。具体到特定茶品则需具体而论。

石昆牧于多年提出茶气与气感的概念,在当时的业界被其它业者斥为怪力乱神,而今当年的批评者又纷纷成了气感的拥趸,并产生了对茶气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解读,亦是茶业一怪现状。

了解口感、体感与气感的感念,明确喝茶时感知到的信息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一口气读懂普洱生茶》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