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说茶|“普洱”新诠释:“普润万物,惠泽天下”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润普洱茶 润土普洱茶 吾润普洱茶

【www.cy316.com - 润普洱茶】

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市因普洱茶而闻名中外。但普洱的内函解释一直困扰着人们,一种比较普遍的解释,“普洱”用哈尼语是“水湾寨”,我觉得这个解释比较局限,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符。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州市。

普洱这块土地,在唐代时,为南诏国的银生节度使管辖,称为“步日赕”;宋代时,为大理国属地,改为“步日部”。

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元代改“步日部”为“普日部”;明代洪武年间,改“普日”为“普耳”;清代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普洱成为府级建制,府台驻宁洱。

1913年撤普洱府,设“滇南道”,1914年更名“普洱道”,道署由宁洱迁驻思茅。1926年道署迁回宁洱县。1929年撤普洱道,改设“普洱殖边督办区”。1940年改设“普洱行政督察区”。1950年改设“宁洱专区”,1951年更名“普洱专区”。1955年专员公署迁驻思茅,更名“思茅专区”,2003年思茅地区改设“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

下面我就从中华文化中去寻找“普洱”名字的演变过程:

普洱这地方在元代以前为蛮荒之地。元朝是中国历代国土面积最大的王朝。元代把“步日”改为“普日”,一方面是近音,在中华文化中“普”字《史记·秦始皇本纪》:“~施明法。”《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天一统,于是定矣。”所以把“步日”改为“普日”符合时代背景。

明代把“普日”改为“普耳”,也许是官方看到东汉·许慎《说文》一一“普,日无色也”。或是读着押韵,故而把“日”改为“耳”。

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他在云南实行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即为“改土归流”。也就是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从而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设置“普洱府”属于顶层设计范畴,不可能去釆用一个毫无话语权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意思“水湾寨”,而必有深层含意。

“洱”水名。《水經注》洱水,出弘農郡盧氏縣之熊耳山。《楊愼·雲南山川志》西洱海,在府城東,古葉楡河也。一名渳海。又名西洱河。普洱这个地方与洱海较近,洱有惠泽之意,故把“耳”改为“洱”。

所以我认为古“普洱府”名字的诠释应为“普润万物,惠泽天下”的意思。今天被称为“天赐普洱”,也就很好理解了。

小编推荐

手把手教你冲泡新熟普、老熟普


有人说,喝普洱茶,喝的是时光。

因为,这时光,让茶不断蜕变,幻化为不同的香气与色泽,让人懂得岁月的模样。只因岁月,普洱茶内在不断地蜕变,渐渐地不再青嫩幼稚,转而变得更加温婉柔和。茶叶中的营养物质随着岁月而转,流转出数百种香气成分,这些香气成分不断重组、不断分散。

惟有时光不可辜负,试着在里面品饮到时光的流转滋味吧。

如何辨别新老普洱熟茶?

存放1-3年:颜色为深褐色;茶饼/砖较紧实,捏上去能清晰的感到茶品的紧致和厚实,带有堆味。

存放3年以上:颜色逐渐由深褐色转为褐色;堆味渐散,逐渐呈现出熟茶的清香也可能伴随着焦糖香和稻谷香。

存放10年以上:颜色由褐色转为红褐色。因在存放过程中发生一系列酶化反应,老茶可能会发生木质化反应,条索变得松散,重量变轻。捏上去会感到散和轻,并呈现出明显的陈香。

新熟普

水温:通过高温(沸水)洗茶除去杂味,(将沸水倒入公道杯自然静置30秒左右即可,或者使用可控温热水壶温度95摄氏度。)略降温冲饮。

器具:新熟茶可以说和紫砂壶是绝配,紫砂壶因为双气孔结构能够吸附掉茶中的一些异味,而新制的新熟茶因为经过洒水渥堆发酵,最大的短板就是这一时期的“渥堆味”,所以新制熟茶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存储将“渥堆味”散去;

而紫砂壶就能很好的吸附“渥堆味”以及一些其他的杂味、异味,新制熟茶的短板能够被紫砂壶很好的避免。冲泡普洱熟茶使用身筒高、容量大的紫砂壶效果较好,例如井栏壶、秦权壶、葫芦壶、美人肩壶等……

但如果是试茶的话,那就最好是选择盖碗,避免紫砂壶结构因素而导致的对茶品的影响,不能准确判断新熟茶额的滋味品质。

要点:新熟茶的水浸出物溶解很快,所以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冲泡节奏略快,以避免出现苦涩味和“酱油汤”。

老熟普

水温:高温洗茶,高温冲泡。

器具:盖碗或者紫砂壶。对于老熟茶冲泡,使用盖碗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出汤,避免内含物过多浸出,导致茶汤过浓形成“酱油汤”。紫砂壶因其材质特点,其优点是利于保温、便于提温,用来冲泡老熟茶能够使茶汤更为醇厚。

要点:低冲注水,快速出汤,可用留根泡法(5泡之后每次出汤后留下一部分茶汤,再注水冲泡,一般采取“留二出八”或“留半出半”,能够增加耐泡度,调节茶汤滋味)。

老包说茶|凤冠山古茶,茶中之冠


凤冠山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县景福镇盆河、勐片等村。这里有近距离观看黑冠长臂猿的大寨子,是世界上黑冠长臂猿生存的主要区域,有《天龙八部》里的神仙姐姐隐居于此的无量剑湖。这里的茶园最早由侎俐人(滇南彝族的一个支系)种植,当然神仙姐姐也种了,是唐代《蛮书》里记载“茶出银生”的地方,是“世界茶源”。

凤冠山属无量山中段的一支山脉,因山形似凤凰头而得名,山上分布着凤冠山、大园子、龙树、大寨子、叶家坝、王家等9个自然小组,古茶树最集中、风光最美的是凤冠、大园子、龙树。民族以彝族、汉族为主,海拔1600一一1900米,房屋建筑为青瓦青石板砌墙的独特结构,主要经济作物茶叶、核桃。

凤冠山有千年以上种茶历史,茶树品种比较原始混杂,古茶面积2000多亩,五百年以上古茶树一万余株,茶叶品质上乘,过去被划归金鼎古茶山而长期未被关注。这里不得不用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等词汇来形容。

云南的名茶山我基本走遍了,从自然风观、民族文化、古茶资源、旅游潜力等角度来看,在我眼中前三甲为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老班章(贺开古茶山)和凤冠山古茶山。

凤冠山古茶茶中之冠,一个遗落人间的伊甸园,一个待开发的五A级风景区,2016年元宵节后将隆重登场,期待你来发现、你来观光。

如何区别新柑普和陈皮普洱_新柑普茶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陈皮作为广东三宝之一,药用价值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可,由于陈皮与寒凉之药同用能降低寒性,与温热之药同用又能降低燥热的性质,陈皮被誉为中华第一和药。

广东人喜欢喝茶,特别是普洱茶,广东人也喜欢吃陈皮,泡茶时加陈皮一起饮用在广东有悠久的历史,广东茶商也因此把这种陈皮茶作为地方特产的柑普推向全国,成为时下茶叶圈的新宠,但是很多茶友并不知道柑普和陈皮普洱有什么区别。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一般有福橘、茶枝柑、蜜柑等品种,其中又以广东新会地区产茶枝柑品质为佳,称之为“新会陈皮”或“广陈皮”。据测定,广东新会产的陈皮含有24种挥发油,而其他产地或其他品种的陈皮一般只含有7-12种挥发油,而陈皮药用价值的高低正由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种类和含量来决定。用广东新会茶枝柑制作成的广陈皮挥发油含量高达3.5%以上,而其他品种的陈皮挥发油一般只在1.5%-3.1%之间,而广陈皮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产地陈皮的含量,其中部分物质含量甚至多于其他产区近10倍。

陈皮有行气健脾、消食和胃之功效,普洱熟茶则有养胃、降脂、降压之功效,两物搭配饮用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而且,很多人发现普洱茶和陈皮的陈放条件相仿,且随着陈放年限的增长食疗功效更加,人们便开始把普洱茶放进新鲜柑皮中,然后制作成柑普饮用。看起来这很顺理成章,但是笔者认为柑普茶的加工工艺有待商榷,而且普洱茶和陈皮虽然陈放条件相仿,但陈放技术却和普洱茶不同。鲜陈皮为了保留营养物质的活性,一般使用日晒干燥,干燥后的含水量在13%。刚制作好的陈皮一般只能称为新皮或柑皮,只有陈放三年以上的才能称为陈皮,且药用价值才会体现出来。而普洱茶成品含水量一般在7%左右,存储时要求避光,把普洱茶装到鲜柑皮中日晒干燥其实并不合理,制作成的柑普中茶叶含水量也会过高,容易造成茶叶发霉,现在很多工厂采用机器烘干方式加工,这样一来有可能会破坏柑皮中的营养成分。而在日常存储中,10年以内的陈皮性质不稳定,一般需每半年或一年复晒一次,这和普洱茶的陈放要求也是不同的。

广东人喝的陈皮普洱还有没有别的讲究?首先,广陈皮按果实采摘的成熟度不同可以分为青皮(未成熟)、黄皮(半成熟,又称二红皮)、红皮(完全成熟,又称大红皮),虽则同出一物,但其中的药效可不一样。青皮挥发油含量高,味苦涩,药性较为峻烈,行气力猛,用于破气舒肝、散结消滞。而红皮则多糖类物质含量高,味微甜,药性温和不峻烈,行气力缓,用于理气、健脾化痰。广东人会因自身的身体状况使用不同的陈皮配合普洱茶饮用,而时下的柑普,除了陈放时间不够长以外,很难区分柑皮的种类,胡乱饮用有违日常保健的目的,如果长期大量饮用青皮制作的柑普由于药效过强,有可能造成气虚。

老包说茶:追着马帮揪马尾,用马尾毛逮麻雀


我的家在景东县无量山西坡的保甸,一条从景谷、镇源、景东等县沿澜沧江东岸的无量山脚下经过的茶马古道从门前经过,直到大理、丽江、拉萨。今天已经难寻古道的踪迹了,也见不到马帮驼铃的身影,只能去追忆儿时的马帮情结。

70年代我们那里没有通公路,离家不远处是保甸人民公社。儿时我家的门前每天有很多马帮和行人路过。说是马帮,在我的记忆里是骡子多,马少,我们区分马和骡子的方法很简单,马的马尾毛比骡子长。马尾毛不仅长而且有韧性,可以做捕鸟的扣子。

村里比我大6岁的自老二是个捕鸟的高手,他用马尾毛做成的扣子,经常在稻谷田里捕到斑鸠,在自家院子里捕到麻雀等,我经常屁颠屁颠跟在他身后。

从马尾上揪下尾毛不是一件容易事儿,首先马会蹄人,其次是赶马大叔不让揪。下手只有两个机会,一是马帮在我家下面田里放马时,趁赶马大叔在村里做饭时下手;二是马帮在生产队仓房里驮公粮时得手的机会多,因为马这时是拴着的,我装做给它喂草,自老二悄悄去揪。有一次不幸肚子被马蹄了一脚,让他在床上躺了几天,也不敢告诉家人,只能装生病。

用马尾毛逮麻雀

那时,鱼网线之类东西我们是弄不到的,只能使用马尾毛,马尾毛下扣子捕麻雀之类小个头的鸟是没有问题,要是捕斑鸠这类较大的鸟,如果不是勒到脖子经常被逮断,我们不是心疼鸟飞了而是心疼马尾毛没有了。

那个年代麻雀特别多,晚上到生产队仓房的墙筒里去捉,可以捉几十只。白天在院子里拿簸箕用一根棍子蹭着,簸箕下面撒些麦子,当麻雀来吃麦子时,一拉绳子,簸箕下来准能罩住几只麻雀。

在童年里,自老二带着我们打陀螺、做三轮滑板车、踩高跷、捉鱼、捕鸟等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不缺童年的乐趣。后来我离家到外面上学、工作、成家,离家越来越远,几年才回家一次。8年前的一天,母亲突然告诉我自老二得癌症不在了,那时他只有44岁,说是酗酒引起的。

箐沟里都是大头鱼

我家下面箐沟里鱼很多,我们经常放学后去捉鱼,当凭用手捉几个小时也能捉到一、二斤的大头鱼。记得在1977年冬的一个星期天,我、我弟包忠荣和邻居自贵华一起到磨房田去放猪。队里看水磨房的伊大爷家里杀年猪,下午看到他回家后,我们就去把水磨房的水断了捉鱼,可能是很久没有断水的缘故,沟渠里的鱼特别多,都是大头鱼,小一点的都不要,3人用藤子串鱼,只拿了一小段距离,每人拿了10多公斤。

太阳快落山了,也怕伊大爷吃完饭回来得修理,伊大爷脾气火爆,人人害怕,只能去把沟渠水还原。回到家我们兄弟二人收获的鱼有一大盆,晚上一家人用这些鱼酥了很多酥肉,吃了很久。现在家乡的大头鱼说是早就绝迹了。80年代修通了公路,马帮就渐渐少了。我家门前的石板路也冷清了,很久见不到一个陌生人。我们那里没有石头,这些石头据说是几百年前从一公里之外的河里背来铺成的。直到20年后才知道这些是茶马古道上的石头。

两分钟教你辨别和冲泡新熟普、老熟普


有人说,喝普洱茶,喝的是时光。

因为,这时光,让茶不断蜕变,幻化为不同的香气与色泽,让人懂得岁月的模样。只因岁月,普洱茶内在不断地蜕变,渐渐地不再青嫩幼稚,转而变得更加温婉柔和。茶叶中的营养物质随着岁月而转,流转出数百种香气成分,这些香气成分不断重组、不断分散。终究一天,陈香里便可找到各种意象的香气:荷香、兰香、枣香、樟香……

如何辨别新老普洱熟茶?

存放1-3年:颜色为深褐色;茶饼/砖较紧实,捏上去能清晰的感到茶品的紧致和厚实,带有堆味。

存放3年以上:颜色逐渐由深褐色转为褐色;堆味渐散,逐渐呈现出熟茶的清香也可能伴随着焦糖香和稻谷香。

存放10年以上:颜色由褐色转为红褐色。因在存放过程中发生一系列酶化反应,老茶可能会发生木质化反应,条索变得松散,重量变轻。捏上去会感到散和轻,并呈现出明显的陈香。

新熟普

水温:通过高温(沸水)洗茶除去杂味,(将沸水倒入公道杯自然静置30秒左右即可,或者使用可控温热水壶温度95摄氏度。)略降温冲饮。

器具:新熟茶可以说和紫砂壶是绝配,紫砂壶因为双气孔结构能够吸附掉茶中的一些异味,而新制的新熟茶因为经过洒水渥堆发酵,最大的短板就是这一时期的“渥堆味”,所以新制熟茶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存储将“渥堆味”散去。

而紫砂壶就能很好的吸附“渥堆味”以及一些其他的杂味、异味,新制熟茶的短板能够被紫砂壶很好的避免。冲泡普洱熟茶使用身筒高、容量大的紫砂壶效果较好。

但如果是试茶的话,那就最好是选择盖碗,避免紫砂壶结构因素而导致的对茶品的影响,不能准确判断新熟茶额的滋味品质。

要点:新熟茶的水浸出物溶解很快,所以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冲泡节奏略快,以避免出现苦涩味和“酱油汤”。

老熟普

水温:高温洗茶,高温冲泡。

器具:盖碗或者紫砂壶。对于老熟茶冲泡,使用盖碗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出汤,避免内含物过多浸出,导致茶汤过浓形成“酱油汤”。紫砂壶因其材质特点,其优点是利于保温、便于提温,用来冲泡老熟茶能够使茶汤更为醇厚。

要点:低冲注水,快速出汤,可用留根泡法(5泡之后每次出汤后留下一部分茶汤,再注水冲泡,一般采取“留二出八”或“留半出半”,能够增加耐泡度,调节茶汤滋味)。

老包说茶:茨竹林古茶山_茨竹林古树茶价格?


走进鹦鹉的天堂

多年前就在媒体上知道普洱市思茅区有个“鹦鹉寨”,但一直没有去目睹中国最大鹦鹉群齐飞共鸣的盛景,也对其了解甚少,一次听到唐建国老师介绍:“茨竹林村的忙坝不仅是知名的鹦鹉寨,还是个很古朴的布朗族村寨。”

由于香港新华集团计划在普洱选择“布朗族”作为精准扶贫对象,将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素质等方面开展工作,需要在普洱范围内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子作为扶贫试点,为此在五月利用周末两次拜访忙坝。第一次到忙坝已是下午五点多,在李勇社长的带领下,还没有进村就听到“嘎-嘎-嘎”的鸣叫声,不时有一群群鹦鹉从头顶掠过,非常激动的带上相机走进村头,村子周边的大树上到处是鹦鹉的身影,整个山寨笼罩在鹦鹉的世界里。在一棵大树下巧遇四位来自北京的摄影爱好者,用各自的“长枪短炮”摄下一幅幅照片,我们相互问候攀谈起来。

茨竹林村隶属思茅区思茅港镇,距思茅城105公里,离国家大型电站糯扎渡电站大坝15公里,全村拥有国土面积160平方公里,辖15个自然村,有人口2048人,其中这里世代居住着全国较少数民族布朗族358人;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6℃,年降水量1230毫米,这里植被茂盛,土壤肥沃,有近300年树龄的古茶树数百亩;已之相邻的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生存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有亚洲野牛约20头,亚洲野象数十头,有野生鸟类240余种,其中栖息着最特别的大紫胸鹦鹉400余只。

忙坝小组距离村委会5公里,海拔1,360米,有农户67户,269人,为传统的布朗族村寨,男女老幼都讲布朗族语言,着布朗族服饰,因受傣族文化的影响,信奉南传佛教,每年都过传统的泼水节,建筑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忙坝寨子周边有十来棵高大的榕树和菩提树,成为400余只鹦鹉的家,有了“鹦鹉寨”的美名,被摄影界称为“中国的鹦鹉天堂”和“中国一流的观鸟摄鸟基地”。

大紫胸鹦鹉又叫大绯胸鹦鹉,体长35一50厘米,是国内体形最大的一种鹦鹉,羽色艳丽,姿态优美,善于仿效人语;主要以树木果实、种子为食,特别喜食松树球果、浆果;多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和混交林中,曾经分布很广泛,随着森林的消失,人为的捕着,近几十年来日渐稀少,目前仅在我国云南、广西、四川、西藏东部等地区少量生存,在国外也仅见于印度北部,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世界濒危物种之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澜沧江两岸栖息的大紫胸鹦鹉随处可见,我的家乡景东县保甸就有很多,但由于鹦鹉外形漂亮又能学舌说话,成为人们争相饲养的宠物,市场价接近一头肥猪的价格,所以人们就上树掏鹦鹉的幼鸟售卖,甚至掏下鸟蛋拿回家用母鸡孵化,渐渐地很多地方的鹦鹉也就绝迹了。

在茨竹林村的忙坝目前能有这么多的鹦鹉,一定有很多未解的秘密,听了陶培新老人的讲述,终于解开了谜团:“在两百年前,一场瘴气瘟疫席卷思茅。有十几户布朗族人隐居在一个叫大山寨的山林里,以种茶、狩猎为生,但瘴气还是关顾了这群苦难的人们,寨子里近一半的人因染病而亡。一天中午,老寨主绝望的躺在一棵茶树下,突然一对鹦鹉从头顶飞过,落下几枝树叶在身上,老寨主顺手把树叶放入口中咀嚼,不知不觉到了下午,感觉发冷发抖的身体好了许多,第二天身体就痊愈了,他就到山里找来哪种树叶熬了让全寨的人喝,几天后全寨的病人奇迹般好了。老寨主带着人去找寻救命恩人,终于在山的对面一棵大树上发现两只鹦鹉,鹦鹉见到这些人后一直在他们的头顶盘旋、欢叫。

老寨主回家召集族人商议,鹦鹉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就搬家到对面鹦鹉歇的树下居住,守护神灵吧。全寨人一致同意搬迁,分别居住在山梁上,与鹦鹉朝夕相处。相传这些布朗族人的祖先来自一个叫忙的地方,而这道山梁象一座坝提,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忙坝。

由于鹦鹉需要选择高大的树洞为家,忙坝人就在寨子周围种植了很多榕树和菩提树,树越长越大,为鹦鹉提供安全的家园,渐渐的这群鹦鹉越来越多。忙坝的布朗族人也把鹦鹉当作神鸟,把鹦鹉的头像作为族人的图腾,无论在屋檐、服饰上都留下鹦鹉的图腾。

后来,市场上的鹦鹉价格越来越贵,村里有位年轻人挡不住诱惑,悄悄上树掏了一对稚鸟出售,族人知道后备加谴责,年轻人只能去赎回小鸟放回鸟巢。近年来鹦鹉的数量增长很快,忙坝的大树已经满足不了鹦鹉安家繁殖后代,到了繁殖季节,部分鹦鹉就到相离五六公里外的又一个叫忙蹦的地方筑巢产卵,待小鹦鹉出窝飞翔后又回到故土忙坝。忙蹦也是个传统布朗族村寨,是从忙坝分过去的,鹦鹉到忙蹦也是与亲人相处。

正因为山好、水好、人更好,忙坝人绘制了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画卷。人长寿老人多是这里的一景,实际了解才知,忙坝小组全村269人中,90岁以上有4人,80岁以上5人,70岁以上老人比比皆是,前两年一位102岁的老寿星才去世,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全村”绿树村边舍,青山郭外斜“的古朴意境,让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感到格外的幸福,也让来到这里的人衷心的期望茨竹林的鹦鹉家族与布朗族人民一同和谐相处、兴旺发达。

几代人梦想一座佛塔

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国家,约在13世纪时,南传佛教又由泰国经缅甸传入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德宏等少数民族地区,逐渐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所接受,并替代他们的原始宗教而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布朗族聚集的寨子一般都会修建一座佛塔、佛寺。现存忙蹦寨子后山的佛塔高6米左右,塔基为四方基座,四面石碑雕刻有龙、凰、麒麟、麓的精美图案,塔的中上部分由五级圆形石塔组成,佛塔前面还有当年佛寺的墙基、柱脚等遗迹,占地面积约3亩有余,能看出有四栋建筑的模样。据区民宗局局长介绍:“这个佛寺曾经很辉煌,在思茅、澜沧、景谷一带的布朗族和尚都要到这里修佛。在民国年间,一个名叫苏三的景谷县土匪,到此抢窃,由于受到当地布朗族人的围攻,恼羞成怒的窃匪并放火焚烧了佛寺,只留下这个佛塔。”

忙坝寨子的佛塔、佛寺遗迹就更加模糊,巧遇放牧归来的钱忠贵,现年74,他给我们介绍:“我们这里曾有三地方建过佛寺,最先佛塔、佛寺建在寨头,现在的村活动房哪里,因失火被毁。后来又建在寨子的右前方的菩提树旁,但因地势陡,最后建在寨子后山的大榕树下。我父亲年轻时到版纳专门学佛归来,解放前是佛寺的住持,寺里有几个长驻的和尚,但在破四旧时佛寺、佛塔被毁,父亲就只能在家务农;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佛寺恢复了宗教活动,但我们这里交通闭塞,经济条件差,没有能力重建佛寺。父亲在1987年去世时已是89岁,临终前一直在说,你们有一天有能力了一定要修复佛寺、佛塔,重建一座佛寺、佛塔成了我们几代人的梦想。”

如何让茨竹林古茶香飘世界?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总人口9.19万人,是中国极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代称为“濮满”、“蒲蛮”“朴子蛮”、“扑子”等,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属南亚语系,无文字,至今仍然保留着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文化等;布朗族兼通傣语,多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普洱被誉为“世界茶源”。古代濮人是最早利用和栽培茶叶的民族。

在实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茨竹林村仅有的两个布朗族村寨忙坝、忙蹦,是思茅区布朗族聚集人数最集中,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相传在300多年前,陶姓、钱姓等姓氏的几户“朴子蛮”从澜沧江对岸迁入茨竹林,以狩猎、游牧为生,后来在大山梁子的半山腰开始刀耕火种,过上的定居的生活,从其他布朗族寨子里引来茶树种植,这个布朗族寨子被称为大山寨。后来大山寨的布朗族搬迁至了忙坝。

思茅在清代是云南普洱茶的集散地,茨竹林茶叶在那时就有一定的知名度,陆续有汉族、彝族人何家、罗家、宗家等到大山上开垦茶园,安家居住,慢慢的人多起来,就形成了大山寨、老安寨等寨子。这里的茶园是由不同的族人开垦种植,种植面积多为数十亩,最大的一片也就近百亩。由于发生瘟疫最初的种茶人离开了哪里。后来进山的人也种植了部分茶园,在包产到户时都把茶树分到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移民搬迁,人门都离开了茶山,茶山也就此荒废,至今未通公路。

在普洱市2005—2006年的古茶资源普查中,茨竹林有百年以上的古茶260多亩,这些古茶树大多生长在柏枝树等各种树林杂草之中,属野化型生长,树冠不大,茶叶品种与困麓山古茶园相似,以大、中、小叶种混杂种植,茶叶产量低,但茶叶的品质很好,茶叶香气独特。因面积不大,没有列入普洱市26座古茶山,思茅区也就成为普洱市唯一没有古茶山的区县,成为遗憾。

2006年以来,有几个小初制所建到山上,今年古树春茶的鲜叶价卖到300多元一公斤,成为思茅区茶价之最。但很多茶商把它称做困麓山古茶销售,这也造成茨竹林古茶山目前没有知名度的原因。

茨竹林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成为思茅区现代茶园发展的主要地区之一,有台地茶近4000余亩,以加工绿茶为主,茶叶品质很好,但大多用群体种实生苗种植,茶叶卖相不好,茶价偏低。如今应该对茨竹林进行重新审视,建议定位为“茨竹林古茶山”,从茶叶、文化、交通、生态、旅游、扶贫等综合进行规划打造。因为茶叶的品质主要决定于土壤、气候、茶叶品种、茶树留养模式、加工工艺等,这里的前三个要素都已具备,只要政府加以重视、引导、支持,对台地茶进行生态稀疏留养,采用景迈山和困麓山的成功模式,同时加大宣传,几年后云南将增加一座知名的茨竹林古茶山。原题《小鹦鹉将带飞思茅茨竹林腾飞》

特此声明:

刀哥说茶:普洱茶年份新的比年份老的还贵?


最近有茶友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普洱茶年份新的比年份老的还贵?

茶贵新鲜这是通常人们对一般茶的认知,有些茶类则贵在陈,越陈越好、越陈越香,普洱茶也在此类,并以“越陈越香”为其核心价值。既如此,越陈岂非越贵,事实上一直以来普洱茶却有个奇怪现象:新茶比老茶贵!

细加分析,造成这一反常规的奇葩现象,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1、涨得太快

近几年普洱茶以火箭般的速度骤然上涨,无论是价格还是销量,上涨幅度在茶类中无出其右。涨得快的原因之一便是它具备一大特质——越陈越香,既有品饮价值又有收藏价值自然好卖,以至于其它茶类也争相效仿,市场上纷纷冒出老铁、老白、晒红等许多以陈为贵的茶类。

成品茶价格涨得快,反过来刺激了原料价格的上涨,云南各大普洱茶主产区原料一年一个价,成几何倍数的上涨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普洱茶既然贵在陈,即越老越好,按理每年的新茶应该比往年的老茶便宜才对吧,但恰恰因为每年原料上涨速度过快,新茶的原料价格远远超过陈茶当年的原料价,在当今通讯快捷信息透明的年头,客户们只需一个电话就能探明两种茶的原料价差,商家存的老茶成品价如果跟着调整超过新茶,任何一个客户在心理上就难以接受,极少有人会去为这种老茶买单。所以商家虽然知道普洱茶越陈越好,却很少有人敢对老茶轻易调价。

2、老得太慢

新茶价比老茶价高,固然有商家顾忌原料价差大、客户心理上难以接受的原因,也是因为老茶陈化期太长的原因。普洱茶无论生茶熟茶,要达到最佳品饮期是需要时间的,一般普洱生茶如果正常存放,不到二十年(刻意做仓催熟的除外)的陈化期,都难以称得上是好的老茶,即使熟茶也要摆放三五年才好喝,现代普洱茶热起来也就二十多年光景,哪有那么多足够老的陈茶。现存的年份茶大多处于较为尴尬的转化期,品饮起来即无新茶的爽口生津,又无老茶的陈香醇滑,没有足够耐心的大批茶客们只好弃其不顾,奔向那些价格虽高却特点更鲜明的新茶去解馋了。

3、新的有理

新的普洱茶的生茶类似绿茶,泡出来的味道鲜香,茶汤也比较清澈,喝惯了绿茶的人们更容易接受。与传统绿茶相比,普洱茶的原料选用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水浸出物的含量首屈一指,内质丰富的新茶滋味醇厚、生津迅速、回甘强烈,韵味十足,更加让人留恋。

云南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大量的古茶树得以留存,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特征,使普洱茶独具山头茶“一山一味”的特点,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自然、生态、健康的古茶资源,品鉴山头、古树、纯料成了人们竞相追求的时尚。与处于转化期的年份茶相比,无论判别是来历不明的身份,还是品评那种琢磨不定滋味口感,辨识度更高的普洱新茶显然更胜一筹。

4、陈的可疑

普洱茶虽然贵在陈,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一是它的转化期要达到一定的年限,过长过短都会影响其品质,这在前面部分已提过;其二是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的仓储问题,不同地域的温湿度、存放环境的空气洁净度、通风状况、包装材料等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改变、影响甚至不可逆地损害所存放茶品的品质。老茶当然是好,但存放够一定年限而且没有存坏的老茶却极难得到,原因在此。

假如一片有年份的老茶放在你面前,你首先想到的绝不是价格,而是质疑它的年份够不够长,仓储有无问题,如果可以开汤,当然一试了然。如果商家说只此一饼不让试,你会不会因为它的价低而直接买下来呢?

老包说茶:金鼎古茶山,古茶圣地探险乐园


金鼎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部,主要辖林街乡清河、岩头、丁帕、龙洞、箐头及景福镇公平、金鸡林、岔河、勐令村等,是彝、汉族混居区。分布在无量山西坡,澜沧江北岸的深山密林里,海拔1800米—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0.6℃—14.5℃,年降水量1290毫米—1410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透气透水性好。这片净土滋养出几百年上千年的古茶树。

面积万亩树龄百年

金鼎山共有生态茶园面积6.6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15000亩。古茶园零星分散,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茶树品种多为有性系群体种,品质混杂,有7、8个之多,树龄大多为数百年以上。

金鼎古茶山的很多茶树成为茶商用于单株收藏。主要代表性茶树植株有勐令村过渡型大茶树基部干围284cm,岩头村过渡型箐门口坝茶,树高11.0m,基部干围159cm;清河村过渡型清河大茶树,树高7.8m,基部干围170cm;岔河村过渡型凤冠山白茶,树高6.5m,基部干围168cm及金鸡林村三组的栽培型金鸡林茶,树高7.0m,基部干围90cm等古茶树。

茶香淡雅,回甘久远

巍峨的金鼎山雄居于了无量山西坡的林街乡丁帕村,海拔2900多米,气势雄浑,仰望金鼎山主峰高不可攀,悬崖峭壁,登上山顶仿佛一览众山小,只见深涧幽谷、绿树簇拥、古木枯藤、万花叠翠。金鼎山为滇西南道教名山,有诗云:“沧江两岸万壑峰,老梅新枝傲苍穹。道人已随夕阳去,此处杜鹃依旧红。”只可惜古寺庙百年前被火焚烧损毁,古迹遍布山头。金鼎山山下的磨刀河、二道河、大平掌、背阴山4个自然村隐藏于无量山1800米海拔的深山中的,有古茶园面积800多亩,树龄大多在600年以上,是金鼎山古茶山中面积最连片,种植密度较高的代表性古茶园,也是景东茶清香淡雅、回甘之久的代表茶园之一。

生态良好,探险乐园

公平村是景福镇的高寒贫困村之一,这里最出名的一是古茶,二是青菜。古茶园面积虽然有些零星,但总面积有1000多亩,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古茶园管理粗放,但优越的品质引来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到此投资建厂。

景福乡岔河村是一个珍奇物种、奇风异俗、古茶苍翠、秀美风光为一体好地方。这里曾经是“古道铃响马帮来,牛歌悠扬耕作忙”的山野情怀。古茶园傍的“无量玉壁”羊山瀑布,清代景东文化名人程月川曾写诗赞道:“紫石山头万仞峰,银涛洒落几千重。凌虚化作轻烟起,疑是层霄舞玉龙。”金庸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多以无量山为背景,而书中所描述的“无量玉壁”及“玉壁仙影”让无数人神往。大寨子的黑冠长臂猿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素有“世界仅有,中国之冠”的美誉,在大寨子能目睹见黑冠长臂猿轻盈的身影从茶园边荡过和聆听到他们在林中鸣叫说话。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描写,如今只有在大寨子才能听到猿啼声的深切感觉。大寨子凭借它完美的生态环境和珍稀资源,已经成为动物爱好者和探险旅游者梦中的天堂。

诠释普洱茶压制形态


请问:普洱茶有几种压制形态?

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57克,每七个为一提,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饼。

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250克,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至5克。

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250克至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克到数百斤均有。

香菇紧茶:压制成香菇状的普洱茶,重量约在250克之间。

柱茶:压制成长柱状的普洱茶,再用竹片或荀壳包扎在外面,重量小至100克,大至干克以上。

七子饼:圆形的茶饼通常七饼包装成一提,所以称为七子饼,重量小至25克,大至3公斤。

小沱茶:圆形的沱茶,时尚携带、网络最为流传。

老茶头:老茶头,也叫自然沱,是晒青毛茶中比较肥嫩的芽叶,由于嫩度高,果胶含量高,在熟茶的漫堆发酵过程中,自然卷曲或纠结成块,形成了茶头。陈年茶头紧结,发酵充分,非常耐泡,为熟茶中精华,口感汤色极佳。

老包说茶:普洱有个叫“曼歇坝”的地方,它的来历不简单


在距离普洱主城区十公里左右有个美丽的地方叫曼歇坝,又名曼昔坝,属思茅区南屏镇曼昔坝村委会。如今昆曼高速公路出城连续穿过四个隧道,从树林上架起一条彩带般的公路,行车好像从森林顶上飘过,穿越时空隧道、森林、茶园、村庄、鱼塘、花果、薄雾、……

在离城七公里的地方设有曼歇坝收费站出口,这段公路成为“昆曼高速”国内段中最美的公路之一。正在修建的“泛亚铁路”并行而过,曼歇坝将成为普洱未来最有开发价值的地方。

从古普洱府出发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五条,其中一条为普洱到澜沧的茶马古道;从古普洱府(今宁洱)到思茅,经曼歇坝、黄龙山、整碗坝,在糯扎渡过澜沧江,达澜沧县、孟连县并进入缅甸,连接东南亚各国,古道全长二百多公里,是一条出国门最近捷的古道,这条古道由于很多路段行走在澜沧江边的悬崖峭壁上,又要用渡船将人马渡过汹涌的澜沧江,在雨季江水暴涨时不能通过,因此又称为“早季茶马古道”。

从曼歇坝走茶马古道到思茅古城需小半天的路程,曼歇坝自古是傣族人居住的地方,一条小河从坝子中间穿过,小河两岸有近千亩良田,秀美的傣族姑娘常在河边洗衣、洗菜,穿着漂亮的围裙,舞动着飘逸的长发,竹楼客栈歇着舒适实惠,傣族风味的美食自古美名远扬。加之这一段为V形山路,马帮行人都借此欣赏美景、美人、美食……停下匆忙的脚步,马放南山,休息歇气,马帮经常在此地住宿过夜后第二天早上再进城,这地方也就成为一个古驿站。

狭长的坝子里分布有数个大小不同的寨子,茶马古道旁傣族人建了曼歇大缅寺,当时的缅寺成为思茅城周边最知名的寺院。从缅寺向南行两千米左右的半山,地势平缓,视野开阔,风水极佳,建有文昌宫,成为当地读书、求官人拜祭的地方,目前曼歇坝水库边的茶厂三队就是建在文昌宫的旧址上,如今古柏树、古榕树、古遗迹犹在。

这个坝子为什么叫做“曼歇坝”?

“曼”字在傣语中是村寨的意思。这个小坝子里的村寨是马帮行人歇息、过夜的好地方,就把它称作“曼歇坝”。

解放后成立行政村,因“歇”与“昔”同音,同时“昔”字方便书写,使用较广,就取名“曼昔坝村”。

1956年元月思茅劳改农场进驻曼歇坝,用缅寺作场部,在此开荒种茶及其它农作物,成立了曼昔坝农厂。后来破四旧时,缅寺和文昌宫旧址都被拆了改建成茶厂。

曼歇坝、黄龙山成为普洱周边风景最美的地方,目前正在规划建设有汇源小镇、国茶庄园、同景康养城等项目,几年后一个南部康养旅居森林新城将形成。

诠释普洱茶的茶气


普洱茶的茶气,炁,精气神之真气:

炁,气也。气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极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古来常规中非常宝贵,同时更是独有的文化资产。在西方国家的文化里,向来都未曾有过气的概念,尤其他们比较重视科学,而科学的功能又未全面开发的以往,虽然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气的资料,但未能透过科学来剖析,常常被西方视为不切实际的迷信或神话。

精、气、神是我中华文化总体之根源,诸如武艺、医学、文哲,乃至于算命卜运以及饮食起居,无不受其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思维方法以及表达方式,都是围绕着精气神发展,并都以其作为常道的核心,形成一贯薪传承接的文化历程。一般较为深入内层地欣赏中华文化,或诠释中华文化的常规及发展,都应以精气神作为其根本的起点。

「炼精化气,炼气冲神,炼神返虚。」是道家修身养生的指南。精气神而气位在当中,有承前启后的功能。气也是介乎于具体和抽象之间,往往作为承接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桥梁。气居中间,扮演着协调及摧化功能。当然,炼精可以化气,也就是从锻炼血肉体能,可以促进气的成长。所以,虽然西洋的体育运动,几乎全都是血肉的强化,根本没有考虑炼气的设计,但因为炼精化气之功能,这些血肉的运动多少也提升了气和神的本质。在饮食中也一样,西方的食谱或在医药处方,并无通经活络,滋补行气的强调。但在一般食物或某些药材中,都含有补气功能。同时因为血肉得到充分发达,间接带动经络中真气运行,而得以促进强化。尽管如此,西方的运动、饮食、医疗都是间接性的养气方式。在东方的中华民族常规文化中,对养血、补气、添神,在着个别而独特的处方和方法。气在西方文化是潜在性,其养成过程却是消极而间接的;在东方中华民族文化中,气已成为了具体,而其地位极为突显,早已形成了一套直接且积极处理气的方法,尤其气带给了在医学、武艺、命理风水方面,有着超乎科学的神奇境界。

炁,是一种在火焰上方看不见的东西。中国人习惯将那些与「能量」有关,而无具体识别的,统称为气。如天气、电气、气势、人的气色……等等。其中那种运行于人体经络中,促进全体机能活动和发展的「真气」,也是精气神的气,在现代医学中已得到认识,定名为「生物能」,或叫「神经能」。同时,近年来又新发现一种稀有元素「锗」,有机锗在灵芝和人参之中的含量比例最高,也叫「人参素」。在一般植物的食物中,以及许多中医药材中都含有丰富的有机锗。有机锗被吸取后而运行于人体的经络中,具有疏导和强化真气的质和量。

日本金属专家朝进先生,不但成功地从煤、铁等矿物中探测到以及提炼取出锗元素,而且更发现植物中,如竹子、茶叶等亦含有有机锗。根据临床实验证明,半导体的有机锗在人体内,很容易将氢游离子结合起来排泄于体外,使体内有更多的氧保存着,稳定各主要器官机能正常。如果体内器官经常缺氧,因而易于导致癌症形成。同时有机锗还可以将人体内,可怕的重金属阳游离子,结合而排泄出去,对人体有净血作用,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老化,增强免疫力,确保人体健康。有机锗是水溶性,予以人体吸收。但其水溶难度非常高,所以食物中的有机锗,大部分从排泄中流失掉。根据初步的认知,有机锗与多糖类起作用后,才容易溶水。所以中医师们多劝人别生咬或清开水冲泡人参服用,那样补气的功能不会强。最好以瘦肉类、大枣类以慢炖浓煎,只服饮汤汁,那样补气功效特强,应该是人参的有机锗得到了肉类,或大枣类中的多糖类,而结合溶于汤汁中,人体才能吸收大量的有机锗之故。

老包说茶|老仓福德古茶山:一座茶山的初心和家国情怀


过渡型、野生型杂生树龄逾百上千年

老仓福德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北部,与大理州南涧县相邻。主要分布在无量山东坡,辖安定镇迤仓、中仓、外仓、民福、河底和文龙镇邦迈、义昌等村,是典型的彝族聚集区。

海拔1600米—21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1.6℃—14.6℃,年降水量1280毫米—139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沙性较重,非常适宜优质茶叶生长。共有生态茶园面积2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7000亩。

古茶园呈块状分布,稀疏种植,多在村寨边以茶粮间作为主。茶树品种有7-8个之多,勐库种、大理种、过渡型、野生型等,相互杂交产生诸多新变种,这也是无量山、哀牢山古茶品种的特征。树龄大多为数百年、上千年。

创办初心振兴实业救国

老仓福德古茶山,在历史上曾几度辉煌。民国年间,爱国人士罗俊卿“因鉴于国家之贫弱,外货之输入”而“竭力提倡奋发兴起,多创实业,振兴实业以塞漏危而救国家”,遂开发老仓福德茶山并创制“老仓茶”。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老仓茶经云南省勤业会审查评定为优等奖,时任省长唐继尧签署并颁发优等奖章以示鼓励。

建国后,老仓福德古茶山的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茶叶面积发展到2万多亩。在计划经济年代建有集体企业文龙茶厂、安定茶厂。其中安定茶厂成为当时云南省四大国营茶厂下关茶厂和普洱茶厂的原料基地。

近10年来新建起了2个普洱茶加工厂,发展了十个以老仓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几十个茶叶加工微型初制所。老仓福德古茶山上生产的茶叶每年销售给大益、下关等知名茶企3000多吨,成为普洱茶优质原料基地。

种茶历史超3000年

这里种茶历史悠久,是古代濮人最早栽培、驯化茶叶的茶山之一,有3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樊绰在(公元862年)其《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当地彝族为蒙舍蛮支系,至今依然保留此饮茶之方。古茶山距离古银生府距离40—60公里,是途径南诏国的必经之地,成为古代银生茶的主要茶山之一。

在普洱市的无量山、哀牢山生长有88.6万亩的野生型茶树群落,野生茶有苦野茶和甜野茶(野生大理茶种)之分。在邦迈、义昌、河底等村发现有许多树龄在千年左右的野生大理茶种,为当地彝族先民从无量山原始森林中挖掘和採种育苗,栽种驯化而成,树型普遍比栽培型古茶树高大,树龄更长。

这是一条茶树从自然野生茶树—人工栽培野生型茶树—过渡型茶树—栽培型茶树的进化、演变轨迹。依然保留野生茶的诸多特性,叶背面光滑无绒,茶味平和、回甘生津、高雅清香,色泽通透明亮等,茶树根部径围100厘米—200厘米之间的目前还比比皆是。

也许是茶味相对于勐库茶更平和,缺少所谓霸气,及人们对清香为主要特征的普洱茶缺乏认知度的原因。这个类型的茶树200年以下树龄的茶树不多,也没有进行推广种植,因此淹没于众茶之中,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蛮荒之地的老茶厂

河底村古茶园位于安定镇河底村,在无量山自然保护区边缘。我到过二次,第一次读书时路过,那时挑着上学的东西翻越无量山,走了6、7个小时,没留下什么印象。

第二次是2000年,我受县委安排负责调研景东县茶产业。那时公路只通到河底村委会,而我们的目的地是芭蕉河。据介绍,芭蕉河曾经是于1963年景东县办的第一个县办茶厂,也就是现在景东县茶试站的前身。

从村委会到芭蕉河,当地人说是“两支烟”的距离,我们可是走了近2个小时。沿路的田边地埂、房前屋后生长有许多数百年、上千年的树龄茶树。地中间和是山坡上种植的茶树就要小得多,都是满天星式的打塘栽种,多属解放后种植。

到了芭蕉河茶厂原址,只见两间低矮、破旧的栅片房,四周的墙用石头垒砌而成。倒塌的围墙外跑出一条土狗见到我们就紧张的乱咬。一对中年夫妇正在加工茶叶,他们家住5公里外的村子里,每到采茶季节就来这里住上一段时间。

当年来到这蛮荒之地办茶厂是因为这里有400多亩古茶园,不知是何人何时栽种。从四面八方抽派了近百个工人,安营扎寨,把已经发荒多年的老茶园进行管护,还新开垦种植了200多亩。也许太过荒凉,茶厂办了2年并停厂了。

自制的揉茶机有些年份,说是当年县办茶厂制的,已经50岁了,因为没有电只能用人工推转揉捏,我们好奇的试了几下,揉出的茶叶还可以。如今这个揉茶机陈列在普洱茶博苑,成为镇馆之宝。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老包说茶|“普洱”新诠释:“普润万物,惠泽天下”》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老包说茶|“普洱”新诠释:“普润万物,惠泽天下”》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润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