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寻:南糯茶山春月明,紫鹃红茶香正浓

发布时间 : 2019-12-09
紫鹃红茶 普洱紫鹃红茶 花茶山楂

【www.cy316.com - 紫鹃红茶】

西双版纳南糯古茶山的春夜,夜风似水。姐姐经常坐在家中宽大的露台上,在一盏玉兰灯下静静地煮水烹茶。

姐姐是个单纯浪漫会享受生活的茶人。在南糯山居的时光里,总是放着舒缓的音乐,穿着她别致的民族味极浓的长衫长裙,喝茶、吃饭、聊天、劳作。对,她即便劳作时也是如此装扮,只是劳作的时候,她动作麻利地将长裙向侧边一拉,顺势往腰上一掖,就不慌不忙地干活去了。她为此颇为得意地对我们这些小姐妹们说,这叫享受生活。

今年开春受天气的影响,西双版纳境内茶山茶树的产量普遍比去年减产了一半,可姐姐还是在自家的紫鹃茶园里做着她钟爱的紫鹃红茶。采摘、摊晾、萎凋、揉捻、烘焙……所有红茶的制作程序她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当浓郁的茶香弥漫开来,她便兴奋地将本就干净整洁的茶室再整理一番,然后换上心仪的衣服静静地煮水烹茶,品赏她的作品——紫鹃红茶。

我上南糯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姐姐在春夜里一起品赏她的紫鹃红茶了。春山夜静,轻柔的乐曲回荡在山居寂静的夜色中,月亮的清辉穿过乳白色的夜雾洒在露台上,姐姐娴熟地煮水、烹茶、净手、洗杯、烫壶、洗茶、封盖、闻香、分杯,每个动作都优雅准确,如行云流水一般,银色的月光则洒在她微侧的脸颊上,和着氤氲的水汽,竟是如画般的美丽。

“姐姐,你怎么这么喜欢紫鹃红茶呢?还有,紫鹃茶这么稀少,你做红茶岂不亏了嘛?”面对我连珠炮似地发问,姐姐缓缓地咂了一口红茶后说:“紫鹃茶富含黄酮类、锌和花青素,红茶又是暖胃的,既然有这个资源,我干嘛不享受呢?”

夜风吹过露台边上的竹林,沙沙作响,看着透明的山泉水汩汩地顺着茶壶壁缓缓注入茶壶,干枯蜷缩的叶子在水里缓缓地伸长舒展,慢慢变得充盈饱满起来。盖上壶盖再缓缓倒入公道杯里,汤色瞬间如魔法般变成了漂亮的玫瑰红色。一股花蜜的香气随着袅袅的热气升腾起来,让人不由得闭上眼睛,如风的情怀竟在这风清月朗的春夜里被撩拨了起来。一种对茶的独特感觉也油然而生。茶如人生,茶味即人生之味,不同的境遇人生亦是不同。

夜深了,手中的茶有些凉了。浮云还在山间飘荡,月亮还把青辉抛洒,曲儿还轻轻荡漾在心湖,思绪却被如水的夜风吹散,伴着紫鹃红茶聚拢还散的幽香中……Cy316.coM

此一时,夜静曲幽,茶香味浓。此一刻,风轻月朗,人醉心迷。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山行:寻茶南糯山(下)南糯山古树普洱茶特点


上期给大家简单介绍了南糯山,详见《茶山行:寻茶南糯山(上)》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半坡老寨,揭开神秘面纱,细品福地茶韵。

很早以前,半坡老寨周围森林茂密,交通很不便利,茶叶外运只能靠马帮。由于当地茶叶的品质优良,大量的马帮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之后进入村庄,将茶叶驮到思茅、勐海、勐腊等地贩卖,还有些大型马帮直接就将茶叶驮到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去了。南糯山茶农说:“普洱本地虽然有茶叶,但口感远不及南糯山的大树茶。普洱人正是靠着南糯茶山的茶叶,制作出了闻名中外的优质普洱茶。同时普洱茶的兴旺也带动了南糯山的经济。”南糯山以其800年栽培型古茶王树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利用茶树的国家”,而闻名于世。南糯山被当地人称作云南古茶第一寨,此地因海拔高,气候较好,茶叶发的也比较早。

南糯山的古茶树树干看上去要比景迈山古树粗大得多,而两者树龄都差不多。南糯山的古树资源更为丰富。特别是半坡老寨,外界的干扰少,很多高大的老茶树立于茶园山坡。这片茶园的坡度很陡,我们从上面往下走,泥土比较松软,铺盖了厚厚一层落叶,坡度很大,这样徒手走都很艰难,更不用说采茶时还要背上几十斤的茶背篓!而且在树上采摘也是非常辛苦的,不过对于茶人来说,每一次上山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犹如故乡小麦秋收一般的心情!

每次上南糯山,经过半坡老寨必到访此处:“泉乐老博古茶屋”,老茶屋来往的茶人络绎不绝,每个人脸上似乎都洋溢着一种安详,眼角微微的余光透露着他们内心的喜悦,加之大量茶多酚在体内活跃,更是让人们侃侃而谈,无拘无束。确是在此处喝茶与在家里喝茶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那种释然茶友们必然喜欢,我们向往回归大自然!

细品南糯山古树普洱茶的特性概括于一个“柔”字。香气高亢,凸显出较为独特的“刚柔并济”,入口强劲的香韵,回甘生津及喉韵,汤水入口饱满,粘稠感较为强烈,且水质柔软,喉韵久留舒爽。透着糯米香、蜜香、兰香,谷花茶淡香如荷。条形饱满,冲泡后汤色清明透亮,香气高,清鲜持久,滋味纯和,回甘快,非常值得收藏!南糯山古树茶素有普洱茶拼配之王的雅号,按一定比例拼配能够使她的香柔很好的融入其他山头茶的韵味,增加提香和饱满柔和度。业内好多厂家的产品不标明山头,大多正是此因。当然洪普号始终如一只做纯料,或许是太过于执着!纯正的南糯山古树茶存放效果非常好,可以和易武茶同台较量,香韵甘甜的喉部感觉和滑爽的茶汤,对于爱茶之人是值得追寻的!

上回说到南糯山一种神奇生物,接下来这里要说到啦!请允许我的夸张形容,因为它真的很是珍贵。它是茶树上的寄生植物,当地俗称“螃蟹脚”,因其枝条为节状带毫,酷似螃蟹脚,通常在上百年的古茶树上才能找到。(很多山头也有螃蟹脚,但南糯山更据代表性)因其生长极为缓慢,加之过量采摘,野生螃蟹脚的数量已极为稀少。市场价格也是居高不下。新鲜螃蟹脚外观为绿色,晒干后转为棕黄色。冲泡出的汤色黄绿透亮,鲜时有浓郁的特殊清香,陈化后有较浓的药香味。

据说“螃蟹脚”性偏凉,味道微酸,品饮之后回甘爽甜,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胆利尿,降血脂、血压,对治疗宿食内小便赤热等有明显疗效。常饮可防止血管硬化,消除疲劳,延年益寿,注意咯!孕妇不建议喝。正宗古茶树上的野生螃蟹脚,味道清香,入口爽滑,回甘强烈,生津止渴。即可单独饮用,也可加入普洱茶中一起冲泡,可以大大提升普洱茶的口感;另外还可以用来褒汤,是极佳的食疗佐料!

南糯山古茶山:古茶山中的稀世之珍_南糯山谷熟普洱茶特点


勐海被公认的茶王树有两株:一株是巴达山深山密林中“巴达山野茶王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而另一株,则是生长在南糯山古茶山中的“西保二号”,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这一野生一驯化的茶王树,以及茶王树所代表的野生、栽培型古茶树群,“双剑合璧”奠定了勐海在整个普洱茶界的超然地位。

今天,我们要探访的便是有“古茶第一山”之称,栽培型茶王树所在地南糯山。

车辆从勐海县城出发,一路向东。行进了20多公里后,路边山坡上便出现南糯山标识。这么快就到南糯山了?我们开始觉得有点不习惯。因为在连日寻访茶山的过程中,每一次进山都是一场攻坚战。这一次“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人有点不太适应。

“这只是进入了南糯山茶区的地界,但距我们今天晚上投宿的南糯山半坡老寨还有十来公里的山路要走。”陪同的勐海县茶业局钱局长故意把“山路”二字拖得老长。

进入南糯山后,虽然是狭窄悠长的山间公路,却是一水儿的水泥路,这与去老班章时走的土路有天壤之别。咨询后才得知,原来勐海县推进旅游业,正在打造一条串起勐海所有茶区的公路,而南糯山则是旅游环线串起的第一颗珍珠。

公路宽不过三米,只能单车通行。太阳快要落山,山间渐起薄雾。

终于,前方的山谷中隐约出现了几户人家——半坡老寨到了。车辆在一栋漂亮的别墅前停下。一位热情的哈尼汉子出来迎接,他是半坡老寨的组长车杰。车杰家的别墅门口停了两辆车,一辆轿车,一辆越野。我仔细观察车杰的邻居家,发现一栋别墅两辆车,似乎是半坡村人的标配。普洱茶,给这个哈尼山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半坡老寨全村只有27户人家128人。一路上你们所见到的山林皆是这27户人家的,进山的路也是我们这27户人家专享的!”车杰有些自豪地说。

晚上,和车杰一家人在别墅旁边老式的哈尼族木屋中围炉夜话。半坡老寨的哈尼人是恋旧的民族。虽然普洱茶让半坡人迅速富裕,每家每户都建起了别墅,但老式哈尼族木楼却都没有拆除。

“父母住不惯水泥楼房。因为楼房里没办法烧火塘!”

当一伙人围炉坐定后,车杰指着火塘说,火塘在南糯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南糯山哈尼族的传统中,自从新房建起后就要在火塘里生起火,这火生起之后就不能熄灭。就像南糯山的种茶传统一般,代代薪火相传。

关于南糯山茶叶的历史,已经无从考证。坐在火炉边,车杰给我们讲述了“武侯遗种”的故事: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不服水土,纷纷病倒,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而也有人称为孔明山。从武侯留下茶种后南糯山就成为了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

“其实,诸葛亮南征没有到达滇南,所以也不可能在南糯山留下茶种。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种茶历史非常久远。”

最早在南糯山种茶的,不是哈尼族人,而是布朗族。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哈尼人继承;根据当地哈尼人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约已经历1100多年!

无论“武侯遗种”是否发生过,这传说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茶文化的继承。无论是哈尼族从武侯手中接过茶种,还是在布朗族手中接过茶园,南糯山人都把茶文化继承和发扬得无以复加:如今,南糯山茶园总面积有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12000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比较集中的是:姑娘寨有茶园3500亩,古茶园1500亩;竹林寨有茶园2900亩,古茶园1200亩;而半坡寨有茶园4200亩,古茶园3700亩……

半坡老寨的古茶树大都树龄200~500年,是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因而在茶叶从业者心中,有着超然的地位。

如果说巴达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古茶树群,是茶原产地在中国最重要的佐证。那么,南糯山古茶园中的1.2万亩的栽培型古茶就是人类训化、栽培茶树的鲜活纪录片。无数茶人奔赴南糯山,试图揭开茶树栽培的神秘历史:1951年12月,科技人员在当地哈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林中考察,发现了1株高8.8米、主干直径0.83米的古茶树,被尊称为“茶王树”。195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分所的周鹏举实地考察了“茶王树”。1954年,在周鹏举陪同下,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慕名到南糯山考察“茶王树”。1957年,科技人员一起对“茶王树”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推断茶王树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王树”。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临南糯山参拜“茶王树”后,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欣然挥毫,留下了“南行万里拜茶王”的题字……

但随着考察、观光人员的增多,“茶王树”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树体也受到许多损伤。1995年“茶王树”不幸“仙逝”。

巴达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王树“仙逝”;南糯山万亩古茶园中栽培型茶王树“仙逝”。为何这些茶王树在生长了千百年依然枝繁叶茂,但被人们发现封王之后,却飘然仙逝?是什么扰乱了它们的生命年轮?至今成迷。幸好,2002年5月,在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人们又发现另外两株较为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

第二天,在古茶园中,车杰带领我们找到了南糯山新茶王树。“经测定树龄为800多年,被命名为‘南糯山茶王一号树’和‘南糯山茶王二号树’,是整个西双版纳重点保护的古茶树!”车杰告诉我们。

茶王树的旁边被专门加了护栏。经过老茶王树“仙逝”之痛后,南糯山人痛定思痛,对古茶树倍加爱护。

南糯山“古茶第一山”的名号得之不易。今天的哈尼村民深深认识到,1.2万亩云南最大的古茶园,是古茶第一山雄厚的底蕴。而“茶王树”则是古茶山最耀眼的明星。没有底蕴,行之不远;没有明星,就没有第一山的定力!

茶山行:香竹箐寻茶记


连年到访云南,滇西临沧市的名山头,总是叫人心生惦念。最近4年近100场的茶文化公益讲座,每次开场讲到的就是凤庆县香竹箐的锦绣茶祖。2016年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其树龄为3700年。今年当提议此行前去参观时,一行人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早上从云县出发直奔凤庆方向,导航一次次呼唤我们右转上无名道路,定眼细看,云县到凤庆之间新修的道路正在施工,竟自并无道路可循,于是不再理会导航的絮絮叨叨,先行直奔凤庆县城,再沿着昔日的路线前往。看导航的路线虽说是远了一点,但在云南茶山行,稳妥比犯险冒进是更好的选择。

从凤庆县城沿着凤腰线上山直奔锦绣村,行不多远,一眼瞥见路旁树了个牌子:前方道路施工,禁止通行。心下一沉,看看对方不断有车辆驶过来,也只好硬着头皮前进了,这个时候就只能看运气了。山路无数弯,仿佛漫无尽头。直到前方出现了一辆当地牌照的越野车,开的又快又稳,眼见前方只有这一辆车,索性来个跟跑。幸运之神的青睐,前车居然也是去同样的目的地,40多公里的路程,导航显示需要2个半小时,居然提前了40分钟到达。车至锦绣村停车场,前车也停下来好奇的回望我们。于是近前打招呼:“您就是这个村里的吗?”这个看上去淳朴憨厚的汉子点头微笑。于是索性跟着上他家里去看茶。

村子的路边,两个身材高大魁梧的外国人与几位茶农围着一棵古茶树釆摘鲜叶,其中一位身手敏捷攀上树去釆起来有模有样,另一位则用三角架支在树下仰拍。巧的是,正是给我们带路的那位茶农家来的茶友,两位来自俄罗斯的茶商。一排古树,拿随身携带的尺子逐一测量,树干围径大都在130公分,就只有正在采摘的这一棵新梢蓬勃生长,余下的仍要再等待些时日才可以。背上釆下的鲜叶一起回到茶农家里,将青叶摊放在水筛上,待其挥发水分、青草气,至适宜的节点再下锅炒茶。

等待的当口,一行人前去参观锦绣茶祖,带路的茶农名叫韩凤昌,用随身携带的钥匙打开门上的铁锁,并逐一交待:“就连茶树落下的叶子都不可以捡走。”据说有360度摄像头实时监控。隔着竹木栅栏仰望古茶树,树上挂着一块保护牌,标称其树龄为3200年,落款为凤庆县人民政府。瞻仰过锦绣茶祖的雄姿之后,又返回茶农韩凤昌家里。来得都是客,任是俄罗斯的茶友、台湾的茶友,还是河南的茶友,都团团围坐在茶桌前品茶。

下午两点半,韩凤昌开始生火,准备下锅炒茶。来自台湾的一位茶友,绑了个小辫子,从甫一见面就喋喋不休的各种说教,即便站在杀青锅前,犹自停不下来。两位俄罗斯茶友汉语非常流利,而且性格开朗,其中一位站在台湾茶友的身后,又是搖头、又是摆手、又是撇嘴。表情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私下猜度,或许是用这夸张的动作表达并不认同来自台湾茶友的各种喧宾夺主的言行吧!

韩凤昌手脚麻利的将杀青锅刷洗干净,然后站在灶前耐心等待锅温升上来。并且跟嘴巴停不下来的台湾茶友邀约:“您来先炒一锅?”台湾茶友却各种推脱。上午单株釆下的古茶树鲜叶,只有10公斤多一点,先称量过后,分作两锅来炒。鲜叶下锅,噼啪作响,升勝起白色的水气。技艺精湛的韩师傅,徒手炒茶并不借助任何工具,就连手套都没有带。虽说炒茶口诀:手不离茶,茶不离锅。但炒青时能耐住青叶60度的高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前期的翻炒抖散,后期的抖闷结合,极为消耗体力。汗水沿着韩师傅黝黑的脸庞不住往下淌,时不时用衣袖擦去汗珠。20多分钟以后,杀青完成,青叶出锅,均匀地撒在水筛上摊凉。然后接着去炒第二锅,待第二锅炒完,前面的杀青叶刚好完成摊凉,可以进行揉捻工序。

又过了20分钟,炒完了第二锅的青叶,韩师傅站在一旁笑着说:“昨天接了一拔茶友上山,今天又接了另一拔来,有些累了,吃颗烟喘口气。”然后开始手工揉捻,团揉抖散,在韩师傅的手中,茶条索逐步紧结成形。然后交由韩师傅的家人,端起来送上阳台,薄薄的撒在竹筛里,趁着大好的阳光将其晒干。

难得亲眼目睹了香竹箐古树单株釆制,从鲜叶采摘到毛茶初制的完整过程,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再继续等待下去,于是恋恋不舍的告别韩师傅,辞别香竹箐,心下安慰自己,或许在下一次到来的时候,会有机缘品鉴到香竹箐古茶吧!

回想起过往,台湾师范大学邓时海教授莅临河南郑州为茶友们作讲座,曾笑着对客串主持的我说:“小马,不要再跑云南茶山了,你已经跑了很多了,以后茶山可以放在茶桌上了。”我笑而不言,邓教授的品鉴能力是令人极为感佩的,尤其是对普洱茶的仁人用心,着意推出福禄圆茶,主要就是凤山茶,期望能带动凤庆的茶农过上好生活。每每品鉴福禄圆茶,都让人悠然神往,我想那里有锦绣茶祖香竹箐大茶树,还有让人时时回味的美好时光!

普洱茶产地西双版纳之南糯山古茶山


白孟愚在1948年因为时局动荡,而离开的南糯山茶厂,1951年期间南糯山茶叶实验场在旧址上成立了云南省茶叶研究所。

南糯山是哈尼族的聚居地,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还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是唐代以前从青藏高原迁入云南的民族。

哈尼族定居南糯山有800多年了,而在民国以前南糯山又是车里宣慰司的直管地,所以每年哈尼族都要向车里送贡品,贡品中有一种叫笋酱的,而南糯在傣语里的意思就是产笋酱的地方,南糯山有十几个哈尼族村,上千户人家,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哈尼族地区生产力低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原始、传统农业十分普遍,生产落后,工业十分薄弱,仅有少量的矿业土法采冶和手工业作坊。

新中国建立起,哈尼族农民因地制宜地改坡地为梯田,改旱地为水田,修建水库,扩大灌溉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大部分地方实现了粮食加工机械化。现已建立了冶炼、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建材、能源、纺织、塑料制品、卷烟、食品加工等工业部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为全国的“锡都”。

有人说:“心中有茶,倒茶成茶道;心中无茶,茶道成倒茶。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甚至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

临沧坝糯古茶山


在双江县在整个临沧市都颇有声名,坝糯声名大师因为坝糯产生的藤条茶在双江临沧声誉最高,坝糯是双江藤条茶园保存的最好的地方,藤条茶园的面积在双江为第一,双江最古老最大的藤条茶树就在坝糯。坝糯的藤条茶树堪称天下一绝,其茶形态之美令人称奇。树龄超过百年的藤条茶树,一棵树上有几十根上百根藤,最长的藤可达三四米长,树生藤、藤缠藤,茶树成行的,数棵树伸出的藤条相互缠绕,织成一排藤网,单株茶树藤缠藤、藤绕藤,织成一个一个球状,看上去如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坝糯人能养出那样奇美的藤条茶树,其用心之细,技法之精令人赞赏,坝糯人休整养培藤条茶的技术及下的功夫,在双江无与伦比,要了解一百年前勐库的藤条茶茶园是什么形貌,那就一定要去坝糯看看。

坝糯的藤条茶形表独特,新鲜时芽头滚圆肥壮,茸毛浅绿密厚,晒干后芽头白毫中略带金黄,做成饼茶条索清晰,饼面芽茸闪光,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舍不得饮用,只想观赏、收藏。近几年坝糯的藤条茶追捧者越来越多,不少茶商千里迢迢奔向坝糯专收藤条茶,西双版纳勐海县的一些大茶厂,双江勐库戎氏茶业公司,还有广东的茶老板每年开春都要派人去坝糯候茶,坝糯的藤条茶每年可买到一斤不剩,叹的是藤条茶产量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将茶树枝修整培养成藤条状,这应该是汉人们带来的技术。在勐库小户赛拉祜族寨、公弄布朗族寨、冰岛傣族寨,不曾见这种修养法。勐库东半山汉人居多,老茶园的茶树几乎全是按藤条状培育的,勐库西半山的邦改、丙山,沙河乡的邦木、邦协,忙糯乡的滚岗等村寨,也有大面积的藤条茶园,这些藤条茶的村寨都是汉人居多。按藤条茶状培养出来的茶,只有嫩叶嫩芽,芽头肥硕毫亮,但产量低,不过价格可是平面状培养法产的茶的双倍,坝糯1949年以前有2000多亩藤条茶园,如今留下来的还有1500亩左右,其面积现在在双江仍是第一。

藤条茶坝糯有许多可看、可寻、可考的东西,坝糯是勐库东半山最高的寨子,海拔已超过1900公尺,坝糯与西半山无遮无挡的对望,站在坝糯可将西半山的公弄、三家村、豆腐寨、小户赛、大户赛全都览尽,站在坝糯看西半山,西半山是一幅巨大的屏画。坝糯是山中宝地,地势虽高但不缺水,清清亮亮的水涧蹦蹦跳跳弯来弯去地围着坝流淌,因为水量丰沛,坝糯拥有东半山最多的梯田,是一个不缺谷粮的地方,良好的生产条件、居住环境,使坝糯人口一直很多,迁走的极少。

坝糯茶历史悠久,种茶年代不会晚于冰岛。坝糯在汉人没有迁来之前,早已有拉祜人在此居住,拉祜人早已在坝糯种茶,坝糯保存着一片很大很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最大的一棵茶树树围已超过140厘米,坝糯的汉族村民都认可,那片大茶林是汉人还没迁来时拉祜族种下的。从坝糯那片最老的古茶树来分析,拉祜族500年前已在坝糯居住、种茶。

坝糯由于自然环境生存条件较好,田多、地多、水多,还有六子、茶叶可摘可买,汉人来坝糯后没有一门心思地去靠卖烤酒来换拉忽人的地,拉祜人在汉人迁来之后,失地不多、迁走的也不多,直到1950年坝糯还有30多户拉祜族。坝糯的拉祜人自成一寨与汉族寨相距约500米,二百多年来拉祜族与汉族和睦相处,没有发生过什么斗争。拉祜人帮汉人采六子摘茶叶,汉人们走马帮时还带上个别拉祜人一道走。

勐海茶山行:南糯山、勐宋、贺开、布朗山、巴达名山集


云南勐海县被称为普洱茶发祥之地,在这里处处都有茶人的身影,他们踏遍名山,遍访名茶,只为找到心中最好的那一款普洱茶。从勐宋古茶山上一千三百年历史的茶王树,到帕沙哈尼族寨子始于唐代的古茶树,再到贺开山上全世界最大的连片古茶园……让我们在茶的老家看看,茶,最原始的模样。

逶迤的澜沧江从这里穿流而过,巍峨的怒山山脉在这里延伸,山峦起伏,云雾弥漫,聚天地始和之气,孕育出无尽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种茶民族,有最古老的茶树王、最古老的古茶园、最古老种茶山寨、最醇厚的普洱茶,这就是世界茶树之源、普洱茶发祥之地、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云南勐海县。

普洱茶的世界犹如一个江湖,山头林立,各有派别。每年4月春茶采摘季节,勐海县就上演着真实版的“华山论剑”。4月中旬,第8届勐海(国际)茶王节开幕,来自各大普洱茶区的“茶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茶”比赛。经过采茶、炒茶、做茶等环节比拼,评选出了2016年“勐海茶王”。

熙熙攘攘的人群打破了这个小县城的宁静,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高手”在这里过招,当鲜亮的茶汤触碰舌尖的那一瞬间,百般滋味,万种风情,是有着“王者风范”的“老班章”更霸气刚烈,还是南糯山的古树茶更胜一筹?

与此同时,在南糯山、勐宋、贺开、布朗山、巴达等澜沧江以南的五大古茶山,以及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贺松、曼糯、帕真、帕沙、班盆、章郎、那卡等闻名遐迩的古茶园,处处都有茶人的身影,他们踏遍名山,遍访名茶,只为找到心中最好的那一款普洱茶。

我也背起行囊,开始了勐海的寻茶之旅。从勐宋古茶山上1300年历史的茶王树,到帕沙哈尼族寨子始于唐代古茶树,再到贺开山上全世界最大的连片古茶园……当我仰望那一株株经历了岁月风霜的古老茶树时,时空仿佛凝固了。岁月无声,千年的古茶树,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永远用它的宽容和慈爱,滋养着一方儿女的舌尖和心灵,而匆匆过客的我们,又怎能记录和还原这样一幅奇伟的生命画卷?

茶,这片神奇的树叶。伴随着时空的转换、历史的嬗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兴盛与沉浮。今天,茶马古道的马帮已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百年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勐海茶企业集群,创造的产值一直独尊云南普洱茶产业第一。就让我们泡上一杯酽酽的普洱,在氤氲的茶香中,去勐海——茶的老家看看,茶,最原始的模样。

高山云雾出好茶

勐海,傣语译名为“勇敢者居住地方”。勐海县位于云南最南端,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总人口30多万人,世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这里距州府景洪45公里,距省府昆明684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与缅甸接壤。

“高山云雾出好茶”,茶乃娇贵之物,茶树这种对自然环境极为挑剔的植物选择勐海绝非偶然。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地貌为茶树的起源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宋朝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序》说,“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可见,高山、早阳、阴雾是种出好茶的必备自然条件,这也是中国古今茶人、茶商、茶客判别、选择好茶的普遍标准之一。勐海县古茶区各古茶山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恰与上述描述一致。

勐海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古茶山海拔均在1200米至1600米之间,最高的勐宋华竹梁子古茶园达1800米。属亚热带高原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露重雾浓,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8℃;河流纵横交错,属澜沧江水系;土壤为花岗岩母质发育而成的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植被茂盛,空气湿度大,动植物适生范围广,正好满足了茶树生长发育对自然环境的要求。

得天独厚的“高海拔低纬度”地理和气候环境,孕育出了天生丽质,形、汤、香、味的要素俱佳的勐海大叶种茶,均为普洱茶的上好原料。

勐海,就是一个茶树资源博物馆,来到这里一定不能错过古茶园。勐海县是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茶树品种最多的古茶区,勐海县古茶树群落共计4.8万亩,占西双版纳州的一半以上,全县各个山区均有古茶树分布。多数树龄在200至500年间,少部分达600年以上,遍布境内的古茶园是茶叶发展历史的“活化石”。勐海古茶群落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包括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是先民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厚重而珍贵的财富。

据清朝《滇海虞衡志》记载,西双版纳州澜沧江北岸有攸乐、倚邦、曼庄、莽枝(革登)、曼撒、易武等江内六大茶山。同期形成的古茶山还有澜沧江南岸的江外六大茶山,即勐海境内的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贺开5座古茶山和景洪勐宋古茶山,组成了西双版纳12座古茶山。

勐海寻茶之旅,就从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历经岁月沧桑的古茶山开始。

勐宋:千年茶王树

勐宋古茶区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位于勐海北部勐宋乡境内,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那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区内有被誉为“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5米,是西双版纳境内最高的山峰。

勐宋古茶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卡古茶,可以与班章茶、南糯山茶媲美。那卡拉祜族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远近闻名,每年都要进贡车里(今景洪市)宣慰。这里曾是缅王的贡茶园,同时也是中缅贸易的主要通道。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成千上万队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将深山中的古树茶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

寻茶的第一站,就是勐宋古茶山。我跟随雨林茶山行的车队,一行人十几辆皮卡车,从勐宋大本营出发,浩浩荡荡地开进茶山。虽说茶山近在咫尺,但崎岖不平的盘山土路,加上剧烈颠簸,仍然让人疲惫不堪。“在所有的茶山上,这条路可以算做高速公路了!”司机师傅一边熟练地驾驶车辆,一边跟我们开玩笑。在颠簸中足足开了一个小时,终于到达山腰上的南本老寨。

据说,南本老寨村民,都是马帮的后裔。大理的李氏三兄弟带领着自家的马帮,跋山涉水来到勐宋,遭遇意外,骡马货物损失不少,马队无法再回大理,于是在南本老寨安营扎寨,开荒种茶。成片的古茶林绵延不绝,李氏赶走了原本的拉祜族人,在这里有了立足之地,自称“高山汉族”。

车队在南本老寨的雨林古茶坊勐宋一坊稍事休息。这是一个茶叶精制加工厂,工人正将刚刚杀青的古树新茶进行晾晒,制作成干毛茶。泡一杯当地产的古树茶,香气悠长,回甘持久,顿时打起精神来。

接下来的步行上山,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穿行于热带雨林之中,踩着前人走过的路,红土飞扬,稍不留神就会滑倒。好在一路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雨林中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漫山遍野都是上百年的古茶树。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成片的栽培型古茶树与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和平共处。古茶树长得很慢,虽然已经几百年高龄,但是高度并不高,在热带雨林中并不起眼。仔细看,一棵棵古茶树新叶已经萌出,一个茶农正攀在茶树上采摘茶叶。

车队向导马世荣在一片古茶树前停下来,向我们介绍说:“勐宋的古茶树都是清朝中期种下的,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一家茶农要管理两三百棵古茶树,古树茶一年只采摘春秋两季,采摘标准是‘一芽两叶’,一棵树的采摘量只有两公斤的鲜叶,四公斤鲜叶只能做出一公斤茶叶。不标准的鲜叶,也就是黄片,会被挑拣出来,茶农自己喝。因为古茶树上有很多寄生植物,可以克制蚊虫,所以古茶树没必要施肥、打农药,完全原生态,非常健康。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古茶树因为根系深厚,吸收土壤养分更多,因此内涵物质丰富,滋味更醇厚,也因其稀有而备受追捧。”

翻过一道道山梁,穿过一大片山顶台地茶园,勐宋深山一处陡坡处,我们终于看到了勐宋最古老的茶王树。这棵茶王树于唐朝时期种下,距今已1300年,被誉为古茶树“活化石”。茶王树高约18米,与周围的矮小灌木形成鲜明对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茶王树硬是深深在土壤中扎根超过20米,吸取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没有任何人为干预,茶王树完全呈现自然的生长形态,主干直径约40厘米,其余枝干分散向四面八方,采摘难度极大。为了保护茶王树、方便采摘,茶农搭好了攀爬的竹架。每年4月份采摘一次,促进其生长。

马世荣说:“每一年仅采摘一次的茶王树,即使是很熟练的采摘能手,四五个人,历时4个小时,也只采得茶王树鲜叶仅三四公斤而已。每次约能得到800克毛茶,每一年所得都是限量版,珍贵至极。2014年的采摘,共制成茶王饼3片,每片280克,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为懂得好茶的茶友呈现原生态古茶。”

南糯山:800年栽培型茶树

勐海寻茶的第二站,是有着“古茶第一山”之称的南糯山。勐海被公认的茶王树有两株,一株是巴达山深山密林中的“巴达野生茶王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另一株则是生长在南糯山古茶山中的“西保二号”,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这两棵茶王树,奠定了勐海在整个普洱茶界的超然地位。

南糯山系傣语地名,“南”即水,“糯”即竹笋,是哈尼族集居地,位于格朗和乡东面,隔着流沙河与勐宋茶山相望。由于雾多,茶山常笼罩于云雾之中,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具有“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点,全国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产生于此,是众多古老茶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车辆从勐海县出发,一路向东,行进20多公里就进入南糯山地界。一路沿着南糯山蜿蜒直上,进入山里后,虽是狭窄悠长的山路,却是水泥路,与去勐宋的土路天壤之别。终于,前方山谷中出现了几户人家,半坡老寨到了。老寨共有27户人家,家家都是一栋别墅两辆轿车,普洱茶给这个哈尼山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南糯山一直流传着“武侯遗种”的故事。据山寨老人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水土不服,纷纷病倒,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此也被称为孔明山,成为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茶山。传说毕竟是传说,有人质疑诸葛亮南征时没有到达滇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种茶历史非常久远,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哈尼族人继承,根据哈尼族人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已经历1100多年的时间。

如今,南糯山茶园总面积21600多亩,其中古茶树面积1.2万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其中,半坡老寨的古茶树树龄大都在200-500年之间。这里是西双版纳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也是云南省机制茶的发祥地。

无数的茶人奔赴南糯山,试图揭开茶树栽培的神秘历史。上世纪50年代,科技人员在山中考察时发现了一株树龄800年的“茶王树”,但由于考察人增多,周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995年不幸仙逝。2002年,人们在半坡老寨的密林中又发现了两株树龄在800年的新茶王树。这两株栽培型古茶树,见证了南糯山先民悠久的植茶、制茶、用茶的历史。

在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我们找到了那棵树龄为800年的“新茶王树”。这棵树高5.3米,树姿开张,树幅宽大,生机勃勃。茶王树的旁边加了护栏,经过老茶王树的仙逝之痛,人们痛定思痛,对古茶树加倍爱护。

在格朗和乡的另一个山头,与南糯山遥遥相望的就是帕沙古茶区。沿着村间小道一路前行,就到达帕沙村古茶区,寨子周边全是茂密丛林。翠色环绕中,全是树龄都在500-800年的古茶树,树直径都在30厘米以上,围径90厘米左右,最粗的茶树王甚至需要四人才能合抱。资料表明,帕沙古茶树园面积大约为5650亩,其中2987亩为年份在500年以上的古茶树园。

帕沙,属于格朗和乡所辖的村委会,是哈尼族集居地,西部与勐混镇贺开古茶区交界。帕沙村委会有5个哈尼族村寨,包括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其中帕沙老寨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以前,哈尼族寨子住户达到100户左右便要分新寨,从帕沙老寨分出来新建寨的已有七八个,大名鼎鼎的布朗山的老班章、新班章也是从帕沙老寨分出来建寨的。

帕沙古茶园分布于半山腰,面积2000多亩,因为祖辈辛勤地开山种植,给帕沙的后人,留下了用之不尽的财富。在帕沙,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处处都有古茶树。帕沙的古茶树长势很好,繁茂葱绿、叶面光亮,枝干很高,一派大乔木的势貌。哈尼人古时没有矮化茶树的习惯,所以一直保持着古树茶的长势。随手摘一芽古茶树的新叶,嚼一嚼,一种甘甜顿时侵入舌尖、从两颊到喉咙,回味悠长。

在帕沙老寨,生长着一棵高2.1米的茶王树,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一号”。这棵茶王树树龄上千年,被人们用护栏围着,历经千年仍然郁郁葱葱。领队说:“帕沙茶虽然没有南糯山、贺开、老班章的名气大,但是在平均树龄和茶树密度上却有优势,从价格上也比较亲民。”

贺开:世界最大连片古茶园

贺开,地处勐混镇境内,距勐海县城20公里。古茶区海拔在1400到1800米之间,这里常年云雾围绕,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古朴的拉祜族风情村寨错落分布于山林中,更使这片茶园增添了童话色彩,是当之无愧的“最美的茶山”。

车辆在布朗山巅的公路中穿行,相比前几日的行程,去贺开的路非常顺利。这里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林中有茶,茶在寨中”。在木制的民居前,拉祜族一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将杀青好的新茶里的黄片一一挑拣出来,他们把最好的茶叶上交到加工厂,剔除的茶叶自己喝。

在寨子不远处,就是这里最古老的古茶树“西保四号”,至今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虽然经历了千年的沧桑,但它依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遒劲树干上附着着厚厚的寄生植物,新鲜的绿叶正从枝头伸展。

攀登到山顶,一幅热带雨林壮美的画卷猝不及防地在眼前展开。在微风中极目远眺,青山翠谷中,拉祜族村寨的屋顶在阳光下闪耀,热带丛林中,成片的古茶树绵延不绝,树枝高低错落,树形奇美,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和谐统一。深吸一口气,清新的气息中夹杂着茶叶的清香,沁人心脾,顿感神清气爽。

贺开村委会古茶树面积1.7万亩,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拉祜族村寨。拉祜族是勐海的四大世居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羌人,原本是狩猎为主的民族,有“猎虎的民族”之称,拉祜的意思就是“火烤虎肉”。贺开的拉祜族主要为公元10世纪从澜沧县迁入。

在曼弄新寨的合作社,24岁的拉祜族汉子扎帕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他给我们泡了一杯当年的新茶。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跟这个羞涩的小伙子聊起来。听扎帕说,他家里兄弟两个,要管理几十亩古茶树,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养护着祖先留下的茶树。采鲜叶卖给茶叶初制所加工成干毛茶,4公斤鲜叶只能做成一斤干毛茶。今年一公斤鲜叶能卖120元,好一点的家庭年收入能达到几十万元。

对于拉祜族人来说,一天也离不开茶。拉祜族有语说“不得茶喝头会疼”,他们的火塘终年不息,因为只有火塘才能烤出拉祜族最爱的火焯茶。我也想尝尝当地的土法火焯茶,于是扎帕把我们带到自家院子里,随手在院子里的古茶树上摘下一撮老叶子,用火钳夹着放在火塘里烤,然后放在铁壶里煮。扎帕说,这还不是最传统的做法,古老的火焯茶是将茶叶放在瓢内,随后把火塘中灼热的火炭放入瓢中快速摇动,待茶叶烤出香味时放入陶罐冲上沸水。

不一会,浓郁酽香的火焯茶就做好了,这种带着烟火气息的茶果然更加浓郁甘甜,有一种原始风味。不过,这种当地人喝的茶虽然很香,对我们不常喝的人来说太烈了,我一连喝了三杯,下山的路上就感到胃部不适。

带着对贺开茶山的依依不舍,勐海的茶山行结束了。三天的茶山行,让我亲眼见证了上千年的古茶树如何滋养着后人,深山中的民族又是如何守护着先祖的茶园,传承着古老的制茶手艺。

当一片茶叶经过采摘、加工、陈化、长途运输,最终变成一杯清亮的茶汤,在舌尖打转时,醇厚美妙的滋味中又蕴含着多少历史的传承和茶人艰辛!

茶山行:探访勐海南糯古茶山,揭秘半坡老寨普洱茶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约30万人口,全县共有10余个民族,其中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是人口数量最多的4个少数民族。这里地势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境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属澜沧江水系。勐海县山区为茶叶主产地,平缓地带为稻谷主产区。

从西双版纳机场驱车前往勐海县,柏油马路非常平坦,两侧是低矮的丘陵,水稻生长非常旺盛。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我们入住的酒店。县城里,随处可见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县的广告标牌,马路两侧,也大多都是普洱茶企业的广告,即使你从事别的行业,也深刻感受到这里是普洱茶的天下。采访中,勐海县县长张世影介绍说,茶叶的税收占到了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0%,这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勐海县是名副其实的茶叶大县。

“富不富,看农民”。5月9日早上,我们驱车前往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半坡老寨,这里是南糯山古茶第一村。尽管山路蜿蜒狭窄,但已经全部修成柏油马路,山峰耸立,成百上千年的古树密密麻麻,将整个大山映得一片碧绿。这里的泥土是呈胶状的红壤,不时有泉水从山上流下,随行的陈升茶业公司的小严介绍说,茶农上山采茶,渴了就喝山里的水。一路上进山的车基本没有看到,小严说,现在已经过了茶叶生产的季节,如果是3月或4月来,会看到一些进山买茶的人,这个时候接近尾声基本没有人来了。我们的车很快到了村口,陈升号南糯山生产基地的温经理和村主任车杰已经在等候我们。村主任车杰,不到40岁,皮肤黑黝黝,个子矮墩墩,穿着少数民族服装。温经理介绍说,车杰是哈尼族,今天的午饭就在他家吃。大家一听要到哈尼族人家吃饭,兴致一下高涨起来。车杰带着大家先到陈升号茶叶基地,我一边走一边和他聊了起来,尽管他的汉语讲得并不流利,但我基本能听懂意思。车杰介绍说,半坡老寨有27户人家,全部是哈尼族,全村人都以茶为生。茶树早已按照人头分到各家各户,人口多的有好几十棵,少的也有十几棵,这里的茶树全部是百年以上的古茶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树茶价值的认识,这里的茶农富了起来,今年,一斤春茶鲜叶卖到了500元,每户农家1年的茶叶收入至少都在20万元以上,如果树多的农家收入就可观了。车杰说,过去大家没有认识到古树茶的价值,我们老寨的茶没有人来收购,茶农基本弃采,生活非常困难,住的是茅草屋。3年前,勐海陈升号茶业公司与村里签订了50年的合同,在村里建立了茶叶初制厂,茶农采摘的茶叶全部交给他们,他们就地加工,解决了我们的卖难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陈升号宣传了南糯山半坡老寨的古茶树,现在茶青的价格每年上一个台阶,来这里找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在陈升号半坡老寨的初制厂参观,记者注意到,南糯山半坡老寨全体村民小组与勐海陈升茶业公司签订了公约,公约明确村民在管理茶树时不得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不许从外寨拉茶叶进入本寨掺假冒充半坡老寨茶叶,以及对村里违规人员的处罚金额等。此外,等级标准和收购流程等也在初制厂写得清清楚楚。记者有一个问题问了温经理,如果有人来收茶,给的价格高于陈升号,茶农能守约吗?温经理说,陈升号收购的价格一般略高于市场,但由于加工能力的限制,茶叶采摘高峰时,我们收购不了那么多,茶农可以卖给市场上其他人。这里的茶农很朴实,他们还是比较守约的。

半坡老寨作为南糯山重要的古树茶产地,拥有11000余棵直径达到或超过18厘米的古树。走进半坡老寨就像走进了一个原始森林,到处都是难以计数的古茶树,每棵茶树上都挂了牌子,牌子上有古茶树的编号、户主、村名,有的还加了村民的电话。为了目睹南糯山茶王树,我们不顾一个小时爬山的艰辛,来到了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南糯山茶王树下,大家纷纷合影留念,尽管看上去与其他古茶树并无太多的区别。

人们最盼望的是中午在哈尼族村主任车杰家吃午饭了。陈升茶业的温经理介绍说,哈尼族农民和汉族农民一样,富不富要看房子。当我们来到他家时,午饭已经备好,但房子确实给我们镇住了。他家五口人,住的是二层小楼,足有1000平方米,除了正房,还有几间偏房,储存杂物用。屋前房后,全是上千年的树林植被。小楼掩映在山脚溪边。车杰3年前就接受过中央电视台《一片树叶》的采访,他将接受采访的照片挂到了客厅的正中间。寨里的人每年最忙的是采茶季3月和4月,之后就没有什么事要做了,每家养养家禽、种种菜,做到自给自足。车杰说,这些年寨里的生活好起来了,原来我们几辈人都住在茅草搭的棚子里,肚子吃不饱。也就是这几年生活才有了大的转机,村里人除修了房子,全村都在县城里买了楼房,但大家很少去住,山里住着舒服。

茶,让半坡老寨的哈尼族富了。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满足与笑容,我们一行既是羡慕又替茶农真的富裕起来而感到高兴。

寻茶记:“芳香镇沅”之茶山箐


镇沅田坝我知“老海塘”,听说“茶山箐”,已是开镇沅“天上人间”茶楼后的事;茶楼招得一女,说是镇沅田坝茶山箐人,说那有很多很多茶。听后没往心里去。这几年茶山走多了,大茶树看多了,已由追新探奇变得难于心动,多走一山少看一茶已无所谓!太和甜茶虽没量走,但茶楼生意还不错。只是酒的收入远多茶,妻说这样不是法!不久发生的事,让我一步跨进茶山箐。

一天偶遇老同学。他姓杨,在三河小学教书,正有事找我,没想就见;详谈得知他出点意外,协商得好也要赔一笔钱。以他收入无法赔,想辞工作创业,尽快把钱赔完。想听听我意见;我边喝茶边思量着。劝他工作不能辞,其它走着瞧,别样帮不上,茶到年年收。并答应他尽快上茶山箐帮他看茶。

坐一天的车才到。第二天清晨进山。爬呀爬,腿都软了还不到。好在慢慢的可看到零星小茶园,兴致顿时来了;见一老农正砍茶树,他上前与之交谈起来。才知这是他爸,这是他茶;根茎粗壮,分枝合理,树形紧凑,主枝疯长……看就是多年未采!茶长得相互交织在一起,叶盛密实,使光透不到地。那些低矮枝,瘦弱枝窜,因得不到光照而衰退枯萎。整片茶树布满地衣苔藓,让人无法入;他爸正从地后右边,从一边彻底砍出茶树,计划种上核桃树;他对爸说:不急,慢点砍!同学来帮看看可是好茶,可有价值!

这种十多公分粗的茶树在镇沅遍地都是,不足为奇。但结合它的生长环境,海拔高度,土壤肥力,茶树品种,种养方式来看,至少过百年;在他家午餐时,他才讲这还没真正到茶山箐,那里的茶比这多比这大;我又有了兴趣。接下来的路虽难行,但一路好心情。

远远就看到茶山箐一片一片树对孤立的茶地,杂草丛生早已弃荒,甚至可说是长在草地上的茶。牛羊在其间穿行,无人管,更不为称园。而且远观叶面无光,叶色淡,发白,严重缺肥退化;近看多年无耕土地板结。茶树主杆明显,分枝较高。分后生长枝多而乱,细弱板渐枯,主芽突显。但芽不大,叶不大,叶间距小。芽叶枝上都有毫,且短细密……!整个茶山箐茶,除知道是人种的,是栽培型茶外,很少能感受到人的痕迹。是我见过最原生态的茶地。

进寨以后发现,村民确不把茶当回事。其它地方多少还有点专用制茶工具,它这什么都是兼用,就连饮用的杯子也是茶酒兼用;交谈间还得知山后的“干坝子”有很多很多野茶,树老高,而且不苦,是甜的;忙让带我们去,村民说不敢去,有野牛。“野牛”!?

同学解释说,这一带山很大,老百姓自古就有放夜牛的习惯,十天半月才进山,把牛唤到一块,喂喂精料喂喂盐巴就行(很多山区都如此,我老家千家寨也如此)。但时间隔长了,牛会因食而远,因野生动物追而散,会唤不回找不到,是死是活都不知!先前山里就有走散变野的牛,在山里自行繁衍,但人常用枪围打,没发展,不算多……后来,大集体年代,放山走失的牛增加,繁殖得多,有时民讲几十头,引得城里人进山围猎,才少了下来。这两年国家收枪后,又发展了起来,时现时没,不知行踪。村民怕之避之,便很少进山了!晚上喝了他家的茶,感觉厚而回甘强;我们又长谈。除叫他别辞职外,告诉他茶有前途,补肥耕翻加强管理后品质还会提升。让他放心的做放心的收,有人买就卖,无人买我买,(我除太和外,已开始涉足普洱,为各地茶厂供料,好的有个性的我也存些。普洱茶对我来说最大优点是:压不怕,待它日,会升值)让他无后顾之忧大胆的去做。并把制茶的大至原理讲明:首先,好料得好茶。吃不好、不健康的茶自产不出好茶鲜……;交谈让他坚定靠茶渡难关,扎根山区,教书育人,建设家乡的决心。

茶山箐在镇沅景谷普洱(现为宁洱县)三县交界处,旁为宁洱梅子,景谷黄草坝,自是偏远山区,几次茶园改造没影响到它,可也太原生态了,也不至于荒得那么长久!有意询之,了解得这一带的人多是避乱而从镇沅恩乐迁来的,有的在镇沅黄草坝,有的在田坝,还有部分翻过“干坝子”到了景谷黄草坝、诺门山、宁洱困鹿山……史上这一带匪患严重,匪窜害民难缴。先前人还较多,后发生了暴乱,死的死逃的逃,人越来越少!

第二年春,同学收了近吨的茶山箐茶。我拉普洱县找厂卖,走了多家,都说水份太高不要。我找到表哥,他做得早,识人多,知行情,普洱比我懂;他了解后说茶是好茶,就是水份过高。并对我说:“表弟,你也做了多年茶了,不能老卖散料,这样赚不到钱。你得收存,开始做成品,这更赚……只有压了茶存了茶,慢慢看它变化,体会普洱为什么要存,这样你才可能了解普洱深入普洱懂普洱爱上普洱!”;我不懂压制,全权拜托表哥;来拿成品时,工人们对我讲这茶太香了。蒸时香满屋,香得都香得润,香得沁人心脾,香得提神醒脑。并要点喝;听人夸自高兴帮人交好运,我个个送。

就这样,帮同学年年收年年压,也没想过要发。可我压的第一批茶山箐茶还在“马帮进京仪式”上赚得欢;后来,又有同学投资家乡投资茶山箐,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茶山箐茶“香”;我也由太和步入普洱一步一步走得更远。我那同学也因茶渡难关,善教荣升官,当了校长。久失管养的茶山箐,得到人们的精心呵护,长得更加健壮,仿佛要把逝去的时光找回!

茶山行:白莺山寻茶记


年年春天访茶云南,转眼间已然过去了7年。犹记得2011年第一次到访云南后,与友人笑言:“今后10年,每年都要来云南。”当时朋友也许觉得是笑谈,而今距10年之约,越来越近了!

2014年,2016年两过滇西临沧市下辖的小城云县,心心念念想去白莺山,却终未能如愿。直到今年春天,从昆明下了飞机,驱车上路,从中午12:00出发,直到晚上7:30,历经7个多小时的奔波,到访云南的第一站,就直奔云县。

晚上云县茶叶促进会的曾廷润秘书长为我们一行八人接风,相约第二天共赴白莺山访茶。晚饭后,沿着街道步行往回走。这个小城的夜色是如此的美好,回顾以往的匆匆而过,想来是误会了这座小城。

3月19日上午8:00,用罢早餐后,曾秘书长亲作向导,分乘两辆越野车上路。一路沿着214旧国道直奔漫湾镇,中午饭提前到10:30分。大家的胃口显然很好,来了个光盘行动。过了漫湾镇,右转上山。越野车在弹石路面上怒吼着向上攀爬,U型弯道、麻花路线、缠绕而上。漫湾水库形成的百里长湖,赋予了这里优越的小气候。道阻且长,开车的解伟涛笑言:“把浪长线楞是看成了很长线。”路如其名,人在车里如浪摇动。从漫湾镇到白莺山巅垂直落差极大,海拔也超过2000米以上。

将近正午时分,堪堪赶到核桃林村,据曾秘书长介绍:“这里曾经满山种植的都是核桃树,山民赖此为生,因此而得名。”中途小憩,落脚处是曾秘书长妹妹家。稍作歇息后,兄妹两人带着我们去看村子周边的古茶树。茶粮间作,套种的都是小麦,这是继往云南访茶经历里所仅见。茶树品种有茶农俗称的二嗄子茶、本山茶,还有引种栽培的勐库大叶种茶树。仔细观察发现,茶树如漫天星般散落在村子的周遭。留存下来的,大都成排成行,似是前人栽种下来的。白莺山古茶园的分布地域极广,古茶树的密度并不大。让人讶异的是,留存下来的古茶树树干围径极为粗壮,两三个人合抱的古茶树四处可见。

从核桃林村出发继续前往白莺山村,天空飘来一片云,零星落下几点雨滴,兀自有些担心,风来云去,热辣辣大太阳再次当空照。一路所见,道路两旁处处大兴土木,修造房屋、茶叶初制所,路上遇到的车辆大都是满载建筑材料的大卡车。初制所林立道旁,大都空空荡荡,可见春茶上市的旺季尚未来到,偶尔在道路两旁的茶园里看到有茶农在釆摘小茶树的鲜叶。

过了白莺山村委会,将车辆停放在路边,步行前往白莺山茶树王的所在。转过街角,一棵硕大无朋的茶树就生长在房前屋后。树下有块石碑,刻有文字:二嘎子茶树王,树龄标称2800年。大家欢呼鹊跃,围着茶树各种留影。

来了一位茶农,自称是茶树王的主人,名字叫作卢正强。热情的邀请大家到家里喝茶,听闻曾秘书长说过,去年这棵茶树王春茶一季就釆下了80多公斤的鲜叶,全被一位韩国人买了去,花费了二十多万元。只是卢正强的初制所太过简陋,随口问到:“赚了哪么多钱,都花光了呀?”后来据知情人介绍:原来茶树王属于兄弟三人,继往不值钱的时候,谁釆都无所谓,值了钱就有了争执,政府都出面调解了好多次。2015年才卖了几万元,2016年卖了二十多万的那位,转过年就修造了一栋漂亮的房屋。2017年轮到卢正强,据他自己说:“谁出的价钱高,就卖给谁!”满心满眼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曾秘书长还带我们去看了一处白莺山佛茶所在,当年这里有座香火鼎盛的大河寺,或许是缘由于此,在2007年由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带着200多位僧人来开过光,树前树立着四幢石碑,其中一个石碑上刻有:“白莺山中国千古佛茶圣地!”落款为永信大和尚。

白莺山古茶园共有一万两千多亩,被称为“中国古茶树自然博物馆”。据此行所见,二嘎子茶已经竞相萌发,过不数日就可以开釆了,而黑条子茶嫩芽正初初萌发,藤条茶还看不到动静。自然有着自己神奇的属性,古茶树萌发期天然划分成早、中、晚。据当地茶农所说:二嘎子茶、本山茶价值高,茶农自己都不舍得喝,顶多喝点勐库大叶种的茶,这种茶占了多数。

眼见天色渐晚,于是恋恋不舍的告别白莺山往回返。从乡道浪长线下到山下,左转沿着漫湾电厂修造的道路直奔214新国道,从澜沧江大桥转上二级路,返回云县。

晚上相约曾秘书长喝茶,一款是白莺山勐库大叶种古树生茶,另外一款是2007年特供少林寺白莺山熟砖茶。生茶的甜美,熟茶的醇和,让人的思绪再度飞回白莺山,或许在下一个茶季,白莺山古树茶上市的时节,我们会再度相约白莺山,共同相期品鉴白莺山古茶。那该是怎样一种令人神往的美好时光?

寻茶记:走进邦崴古茶山


成名:1700多年茶树王的故乡

提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崴古茶山,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那棵生长在邦崴古茶山上已有1700多年树龄的过渡型茶树王,其树高11.8米,树幅8.2米×9米,基部干径1.14米,树冠挺拔,枝叶繁茂,并至今都在采摘食用。

这棵邦崴茶树王与有着2700多年树龄的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千家寨野生茶树王及有着1300多年的澜沧景迈芒景栽培型古茶林共同构成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古茶树演变标志,是普洱成为“世界茶源”的有力证据之一。邦崴过渡型茶树王也就成了普洱茶名茶树。1997年4月8日,国家邮电部发行《茶》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茶树》就是邦崴的这棵古树茶。邦崴古茶山也因这棵茶树王而名扬天下。

据悉,1991年3月,当时思茅地区茶学会理事长何仕华根据群众反映到邦崴村对古茶树进行了初步考察,之后思茅的多位茶专家于1991年4月和11月两次考察了邦崴古茶树和古茶林。1992年10月,云南省茶叶学会、思茅行署、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思茅地区茶叶学会、澜沧县政府共同召开了“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认为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有栽培茶树芽叶枝梢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1993年4月,“中国普洱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举行,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名专家对邦崴大茶树进行考察,再次论证了这棵大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大茶树,有力地证明了普洱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震撼:独特地理气候造就大面积的古茶林

邦崴古茶山主要位于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涉及的乡镇还有澜沧县的文东乡、东河乡、上允镇和大山乡。因大茶树在富东乡邦崴村而得名。邦崴古茶山地处澜沧、双江、景谷三县交界处的澜沧江畔,距澜沧县城155公里,是“两江并流三县交界”的地方,有澜沧江沿岸线24公里,境内河流有小坝河、打黑河、富东河、南滇河等,境内森林覆盖率61.2%,茂密的森林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邦崴古茶山坡大无平地,海拔在1900-23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8℃,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有利于高品质茶叶的生长。据说,在清末之时,邦崴古茶山是当地生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是重要的产茶之地,也曾是通往缅甸的古道站点。

在邦崴村,我们找到了这棵茶树王原来的主人魏云顺。在他家那低矮古朴的土屋里,简朴的火塘旁,他给我们讲述了古茶王树的故事。看着他那已80多岁的老父亲在火塘边烤着茶,不停地抽着旱烟袋。魏云顺说,这茶树也不是他家祖上种的,但他家已管理了六代人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感觉这茶树就已经这么大了,五十多年了,茶树也没见长大多少。魏云顺说,他奶奶曾告诉过他,虽然人最多能活到一百岁,但要想到一千年的的事情,所以茶树一定要保护好,还要不断的种植。

现在,与茶树王差不多同龄的古茶树只有9棵了,最大的那棵由政府接管外,其他均由农户自己管理着,二号古茶树就在魏云顺家的屋前,同样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今年还产了13公斤干茶叶。另外,他家还有上百年的古树茶200多棵,这几年邦崴茶名气越来越大,茶价也上涨了不少,茶叶已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经济

紫鹃茶


紫娟叶身薄而叶脉不明显,紫娟毛茶汤色紫色,汤质薄带明显苦昧. 

“紫娟”是珍稀的茶树品种,产量稀少,价格较为昂贵,而一些不法商人利用紫芽茶来冒充紫娟茶以谋暴利,为使消费者不受欺骗,这里很必要说明两者的区别,两种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截然不同。紫芽茶干茶色泽与紫娟茶相似,但冲泡后茶汤、叶底为黄绿色,香气与一般的晒青毛茶一样并无紫娟茶特殊的香气,消费者购买时应当注意。

1985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在该所200多亩栽有60多万株云南大叶种茶树的茶园中发现一株芽、叶、茎都为紫色的茶树,由其鲜叶加工而成的烘青绿茶,干茶色泽为紫色,汤色亦为紫色,香气纯正,滋味浓强。因该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并且所制烘青绿茶干茶和茶汤皆为紫色,特取名为“紫娟”。

1、植物学特征特性

紫娟茶树属小乔木型,大叶类,中芽种。树姿半开展,分枝部位较高,分枝密度中等,叶片呈上斜着生,叶长11.0~13.0cm,叶宽3.4~3.6cm,柳叶形,叶尖尖,叶色紫色,叶柄呈紫红色,叶片较硬,叶脉平均为9~11对,叶面平滑,叶缘平整,锯齿浅、钝、稀。花冠直径4.10cm×3.44cm,花瓣5~6瓣,色泽白含绿,质地软;花萼5片,直径0.45cm,花梗长0.89cm,花萼和花梗色泽呈浅紫色;花瓣、花萼和花梗都无茸毛;花柱长1.25cm,3裂,裂位多为1/3;子房茸毛多,雌雄蕊等高,雄蕊约240枚,基部连生。10月上旬为盛花期,结实率低。茶果呈球形或长椭圆形,果皮色泽微紫,平均厚度0.71mm,果实2~3室,果径1.96cm×1.77cm,种子椭圆形或半球形。

2、新梢生物学特征

紫娟茶树春芽萌发期在2月下旬,3月下旬~4月上旬为一芽三叶盛期。育芽力强,发芽密度中等,芽叶紫色,较肥壮,茸毛多,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为115g。扦插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强,适宜大叶种地区栽种,栽培方法同云南大叶种。该茶树品种产量中等,据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试验,该所实验地6~10足龄茶树平均亩产干茶103.3kg。

3、制茶品质分析

据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生化室分析,由紫娟茶树品种春茶一芽二叶所制蒸青样中茶多酚含量为35.52%,氨基酸3.49%,水浸出物44.58%;夏季红碎茶中茶黄素含量为0.91%,茶红素6.99%,茶褐素5.86%,感官鉴定浓强度得分为34.7分,鲜爽度得分为37.6分。

4、降压疗效

1991年经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林咏月等人用体重2.5~3.5kg的家猫进行多次降压实验,结果表明,紫娟绿茶降压幅度为35.53%,优于云南大叶种绿茶(29.04%)。目前,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在开发出紫娟降压保健茶的基础上,正加大紫娟茶树品种的繁殖,并期望在减肥、降血糖等方面加以开发、利用。

新八大茶山之曼糯_曼糯茶特点?


继《古六大茶山详解(易武、蛮砖、攸乐、倚邦、莽枝、革登)》一文后,笔者逐一详解了古六大茶山的具体情况。无独有偶,继《新八大茶山详解(曼糯、勐宋、南糯、帕沙、贺开、布朗、巴达)》一文后,笔者也将为各位的读者们,逐一详细介绍新八大茶山的具体情况。

当下,笔者将为各位读者介绍新八大茶山之一的曼糯古茶山。说起曼糯,所耳闻过的人还真不在多数。因其不像古六大茶山一般出名,也不如勐海的江外六大茶山一样成为了后起之秀,他只是默默的立于勐海县的最北端,慢慢积蓄自己的力量……

一、地理位置

“遗世独立”的曼糯茶山,既不接布朗山,也不连巴达山,唯独位于勐海县最北端,隶属于勐往乡勐往村,即普洱市澜沧县与思茅交界处。北纬22°24‘,东经100°25’,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二、茶山文明

曼糯主要有三个寨子,即大寨、中寨、小寨。寨中茶树与其他山头不同,并未细化到每个村落,所以曼糯茶山的茶统称为曼糯茶。

据悉,曼糯的主要居民布朗族,都是数百年前从澜沧迁移过来的。历史上的曼糯,是勐海通往澜沧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普洱茶重要产区。后因来往勐海至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便如同日益衰落!后又遭受建国初期,大跃进、土地改造等“风雨”,使得曼糯古茶园的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如今所余留下来的古树茶面积剩得2000亩左右,植被也相对变得单一。

三、曼糯茶特点

曼糯茶条索紧结黑亮,汤色金黄明亮,汤质饱满,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不似其他茶山的古树普洱茶那般快速,却回味悠长,浓郁的香气是曼糯古树茶的主要特点之一。

后续继续更新《新八大茶山之勐海勐宋》望各位敬请期待,持续关注!。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茶山寻:南糯茶山春月明,紫鹃红茶香正浓》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茶山寻:南糯茶山春月明,紫鹃红茶香正浓》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紫鹃红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