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姑箐茶:是乡愁更是摇钱树

发布时间 : 2019-12-09
贵州黑茶 贵州绿茶 贵州的白茶

【www.cy316.com - 贵州黑茶】

时下,明前茶采收已经结束,可纳雍县水东乡姑箐村的姑菁茶却还在散发着不一样的味道。初夏,姑箐村的高山深处,大爷大妈姑娘小伙还正在采茶,新采的鲜茶叶装满了背篓。据了解,早在明清时期,水东姑箐大树茶就成了贡茶。

姑箐村现有古茶树中,1000年以上树龄的有两百多株,400百年到1000年树龄的古茶树则多达八百多株。姑箐千年茶树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据说,有来自江西的宋氏家族为大树茶而迁到姑箐,姑箐的山上还有茶叶中的“夫妻树”。

姑箐村民宋邦贵说:“我们一直生活在姑箐村,从小就是喝着大树茶长大的,现在我已是古稀老者。因为喝大树茶,我很少生病,每天还可以下地种粮食、采茶。”

姑菁茶商陈先生说:“姑箐村海拔、气候、土壤适宜茶叶生长。大树茶里富含的硒、铁等元素,对人体非常好。大树茶一年四季都能采,夏季采摘的茶叶,更是茶叶中的上品。”

因为大树茶产量不高,总是供不应求。随着产业与生态相结合成为新的发展理念,茶商除了保护性开发古树茶外,还从2014年起开始尝试对大树茶实施嫁接育苗,目前已成功嫁接繁育50万株姑菁茶苗,今年将继续嫁接30万株。姑菁茶,不仅是姑菁村的乡愁,更是姑箐村的“摇钱树”。

cy316.cOm扩展阅读

铜箐河·古茶记!


莽野秋风劲,枯月茶更浓。

在这个寒冷的秋,取一泡铜箐河古茶,森林香,暖意绵绵。含一口茶汤闷住嘴巴用鼻腔呼吸,香气缓缓贴合口腔回旋升起,盈满呼吸间,芬芳沁心。便决定写一篇关于铜箐河的古茶记录与茶虫们分享。——昆仑说茶·题记

同庆河,也叫铜菁河。之所以用河流名称命名,是因为前往茶园需要踏遍千山万水,并要通过一条名为同庆河的河流,逆流而上,方可到达。行政上,同庆河,是属于勐腊县瑶区瑶族自治乡,归属于中山上寨和中山下寨,海拔在1450-1900米之间。但因为离易武确实很近,我们常说易武同庆河,但行政区域上,同庆河其实是不属于易武乡的。

铜箐河,逆流而上,方可到达

要想进入铜菁河,全程只能徒步而行。中间大概有三个多小时的水路,这要求你要有很好的体力。而水路,也无疑给茶园的环境增加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易武各大名山茶区里,目前为止仍然还需要纯徒步的地方已经屈指可数,其中铜箐河最具代表性。

无论是走山路还是走水路都需要百分百的徒步,且从整个山系结构来看未来几年也不可能开通,这是爱茶人之幸也!

从水路溯溪至铜菁河茶古茶园全程约6公里。

铜菁河的生长环境探秘

所幸沿途的原生态景致可以抵消部分身体的疲劳,那些参天树木上长满了野生石斛,野果,菌类,开着不同颜色的花朵,美丽极了。你会忍不住掏出手机各种拍,但是,没有手机信号,发不了朋友圈。

阳光从高密的原始森林散落下来,神秘又梦幻。我想,茶经上记载的阳光漫射就是这种感觉吧!

铜箐河的茶树散生而不聚集,应该是早期人种植的栽培型大树茶,这个时间应该远比石屏人或易武汉寨种茶的时间还早,由茶树的平均年龄就可以得知。至于为什么是散生的状态,还是由于早期的人事聚散,有许多原本的聚落因为某种原因而消散,部落迁徒,原本种植的茶树在自然选择下在树林中散生,形成自然杂生林的特有现象。

见到铜菁河古树,一切路途辛苦都是值得的,真是野味难寻啊!

茶不发三月

作为傜寨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铜菁河的茶不发三月,主要是以四月为主。现在很多傜寨的茶都有这种现象,再加上气候异常造成茶树生长周期混乱。

此发彼不发的情况常常发生,齐发齐长的情况在杂生林里面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就是铜菁河的特色。但摘采次数减少,茶气必然提升,这也是最大的好处。

茶的产量

铜菁河大小树春茶季鲜叶产量大概在4-5吨,毛茶量在1吨以上。而头春的古树量大概在800公斤左右。

而按照普洱茶的标准制作工艺,四公斤鲜叶才能制作一公斤毛茶。是的,一句话,大小树加一起,全部春茶毛茶也不过一吨。可谓产量稀少。

铜菁河普洱茶的特点

铜菁河毛茶辨识度高,外观漂亮,条索直硬、茶质厚重。喝的时候虽不会像薄荷塘、刮风寨那么香,但汤色金黄明透且有稠厚的感觉,入口微苦,有很强的胶质感,茶汤厚重,带有特殊的“野味”。

但随着缓缓入喉,苦味褪去,舌底及两颚回甘和生津强烈、持久,极富有饱满度与层次感。从体感上会感觉开始发热,会感觉茶汤是从喉咙中自己溜下去的,非常顺滑。

铜箐河有许多茶树年龄不逊于落水洞、茶王树的大茶树,只是比较分散。茶韵滋味较为强劲,茶气较茶王树弱,与落水洞有些类似,但苦感较强,强度与回甘均较落水洞为重,喉韵的深度也较落水洞出色。

走一遭铜菁河,会感觉人类即渺小又伟大,除了敬畏还是敬畏。喝一会铜箐河,你就会懂它为什么那么神秘?泡一壶铜箐河,让你读懂易武茶的柔美,更懂铜箐河的劲道!

武夷山茶乡茶树成摇钱树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福建武夷山,不仅山水著称于世,而且是中国古老的茶乡,四海闻名的大红袍茶就出自那里。近日,记者在此间探访后发现,近几年随着当地茶产业的发展,各种茶界新鲜事层出不穷,令人欣喜。

茶树成了“摇钱树”

在当地茶农的印象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卖茶青就一直是个难题。但从二00五年起,随着武夷茶行情开始回暖,卖茶青难不再困扰茶农,卖茶青的方式已由“提篮叫卖”、“口头协定”变为上门预订和承包茶山,结算由“打白条”变为现付或书面协定,而价格也由徘徊不前的低谷变为每年上涨三至五成。

兴田镇枫坡村的茶农张江告诉记者,以前到处上门卖茶青都找不到“下家”,而且资金回笼慢。但二00六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当年预订茶青的电话多了,茶贩子也来了。张江与很多茶农一样,根据出价高低确定买主,尤为高兴的是,茶青一过磅,茶钱就到手。

茶青“俏”了,价格自然就涨。以致于在很多收购茶青的协议中都有约定:“价格以市场行情为准,水涨船高”。以往有如“鸡肋”的茶树如今成了“摇钱树”。

茶农加入合作社

尽管茶青好卖,但茶农属于散户经营的范筹,受到小规模、少客户、老市场、低效益等的制约。

正是认识到茶农的“先天不足”,二00六年,星村镇黄村在当地率先试水“合作”。这个村与武夷山最大的龙头茶企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经过多次协商后,茶叶合作社这一“公司+农户”方式浮出水面。

黄村的“村官”黄正华首先在村里组织茶农加入茶叶协会,而后协会再与星愿公司、福建省农林大学茶学系共同组建茶叶合作社,形成产销纵向的联合模式。村里有四十一户茶农、茶企加入协会,并成为合作社成员,他们每年都可以从星愿公司赊欠有机肥料、生态农药,接受专家上门培训。在减轻了资金压力,解决了卖茶难题之后,“种好茶,卖好价”成为他们的共识。

小厂结成联合体

武夷山市的南岸村有着二十七家民办茶企,由于规模小、数量多、销路窄、品牌杂,导致低价竞争,利益受损。二00六年,他们意识到“单兵作战”不如“联合出击”,“门户林立”不如“统一招牌”,年底,十七家茶企协商后共同注资五百万元联合组成一家新公司,次年又吸纳了六家新办的茶企。公司成立后首先就在村里设立茶叶展销区,让客户按需购茶。

在这些茶企看来,新公司至少给他们带来了品牌共享、客户共享、技术共享、利益共享的好处。他们共同注册一个商标,共同推介一个品牌,不用相互压价,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茶叶量太少而失去客户,今年十月底,一家成员茶企的客户需要一万公斤茶,在卖出自己四千多公斤茶后,这位茶企业主又带着客户到其他合作茶厂买足了茶。此外,公司还组织茶企斗茶赛,让获奖者公开自己制茶的心得。

今年下半年,尝到 “联合”甜头的南岸村又出新招——组建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在全村茶农中统一推广先进的茶园管理技术,统一规范农药肥料的使用,统一与银行合作,实行小额联户贷款,保证资金稳定。

易武蟒蛇箐古树茶,下一个铜箐河?


易武这两年越来越多国有林和高杆古树被挖掘出来,继薄荷塘、铜箐河、天门山之后,还有一个有高杆的小众山头火了,这个地方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蟒蛇箐”,茶友们也叫它”蛇精“。

1.蟒蛇箐名字的由来

蟒蛇箐,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就很吸引人,会是蟒蛇经常出没的地方吗?是的,真有蟒蛇,就像野象谷里有野象,不过蟒蛇箐名字由来还跟茶祖诸葛亮有关。

相传孔明带领士兵南征路过此地,有士兵在山上遇瘴气中毒染病,那怎么办?得停下来休息治病啊,于是把马拴在树上休息,然后去寻找水。他们哪知道这条箐沟蟒蛇极多,等找水回来,马已经被巨蟒吞食,马背上的茶种散落一地,后来又有小动物把这些茶种带到周边,于是形成了今天的蟒蛇箐古茶树,而此处也被命名为“蟒蛇箐”。

2.蟒蛇箐的具体位置和生态环境

蟒蛇箐位于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瑶区瑶族自治乡的苗旧寨,和铜箐河一样,行政上不属于易武乡,但是距离易武近,直线距离是30公里,我们也习惯叫易武蟒蛇箐。蟒蛇箐海拔1400米,常年气温在19度左右,原始森林覆盖率高,适合茶树生长。

蟒蛇箐的现在的古树茶树龄都有几百年,以前为了种植粮食,很多低处的茶树被砍伐,如今仅存的这些稀有古树茶,大多分布在蟒蛇箐河边较陡的地方,这些地方牛耕不到,也就没有被砍伐。目前分散的有几百棵,大多属于国有林,生态环境很好。

3.蟒蛇箐高杆

蟒蛇箐是发现比较晚的一块茶地,去蟒蛇箐的路也跟铜箐河一样,要过河爬山,有一段路是沿着蟒蛇箐河流行走1小时,也是很艰辛。

蟒蛇箐近两年被小众茶友追捧,因为这里有高杆。蟒蛇箐的高杆古树,据普洱茶之家了解总共有37颗。这样笔直的高杆古树,小武把它们比作古树茶中的长颈鹿。

光看这生态,就让人垂涎三尺呀!和铜箐河高杆、天门山高杆一样,蟒蛇箐高杆树龄大,茶树很高,叶片肥厚很长,梗也长。

4.蟒蛇箐高杆古树茶的特点

条索细长,显毫,干茶蜜香,和大多数易武高端茶一样,汤水含香,而蟒蛇箐的香是独特的花果香,入口有轻微苦涩,化得快,回甘生津随之奔涌而来,很强烈,回甘甜度高。茶汤厚滑饱满,有胶质感,野性足,水路细腻柔软,像蛇精一样婉转绵柔,喉韵很深,尾水喉咙还有丝丝清凉感,很舒服。

相比普通的古树,蟒蛇箐高杆古树的茶气更足,厚度更好。一般前几泡,茶气就立马体现出来。浑厚的茶气带着山野气韵奔涌而来,像一只正在发威的眼镜蛇,气势逼人,让人后背发汗,从口腔、到后背、手臂,感觉全身通透。

易武高杆古树这几年受追捧,因为口感真的好,而且厚度好,茶气足的茶,在后期转化中常常会有惊艳的表现。蟒蛇箐高杆也是,现在蟒蛇箐的价格还不高,相当于几年前的铜箐河,喜欢的可以入手。

聊一聊今年的春茶吧!今年天气好,干旱,茶叶发得慢,很多山头到现在都还没有开采。但是今年的品质不错,由于干旱,茶叶含少水,叶片也看起来单薄,不过香气高,滋味浓,甚至有茶友说是十年一遇的品质大年。

优点当然是茶质更好,有喜欢的山头可以存点以后喝。有个小小的“缺点”,很多茶友也发现了,今年刚做好的新茶入口都会带点苦涩味,要放段时间醒醒茶,苦涩味会慢慢消退。

探秘易武蟒蛇箐


在西双版纳有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普洱茶产区,勐海与勐腊,虽然同处西双版纳,但两个产区却给人截然不同的风貌,在勐海茶区,地形分明,茶山的分布往往有着明显的界限,而每座茶山由于地理环境的相似,在口感上也往往呈现出了某种粗尝之下较为统一的风格。但勐腊茶区则不同,这里的茶地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分布也没有那么规律,在易武山,零星细碎的分布了众多的茶地,这些茶地产量并不多,分布又很散,而且由于生物及环境的多样性,使得易武茶很难被一言便概括清楚,可以说,在易武没有两块茶地的滋味是完全相同的。

探索易武的这些小产区,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坚持的,2017年我们制作了可以比肩薄荷塘的天门山以及身处易武密境的凤凰窝,这些茶都是隐匿在山林间的高杆古树,今年制作的蟒蛇箐也是如此,蟒蛇箐隶属瑶区乡黄连山村苗旧寨(瑶寨),云南人起名字向来没那么多讲究,所以顾名思义蟒蛇箐就是老百姓偶遇蟒蛇吞食野生动物的地方,整片茶园与原始森林融为一体,确实像名字那般较为阴森。

瑶区乡北面群山环绕,海拨1400米左右常年气温19℃左右,这里有遗留下的至今己有上百年的古树茶。以苗旧寨蟒蛇箐为首沿龙巴旧家河顺流而下至南赛河再到王四老寨一带都分布着这种高杆古树茶。数量以苗旧寨蟒蛇箐最多,大多分布在蟒蛇箐河边较陡的地方,以前没有人管理,直到后来易武茶逐渐出名,才逐渐被人发现。

苗旧寨距离易武60公里左右。直线距离30公里左右,开车从易武出发到到瑶区乡后要再过去10多公里才能到苗旧寨,到了苗旧寨之后便需要沿着水路趟河步行一个多小时方能到达蟒蛇箐。

从形态上来说蟒蛇箐的茶树与天门山I类很相似,像蟒蛇箐这样分布在国有林区的古茶园,本是前人种植的栽培型茶树(俗称家茶),因瘟疫、战乱等原因被遗弃在深山里。近些年,古树茶价格飞涨,部分村民开始进山寻宝。找到一块茶地,就做上标记宣示主权。国有林植被覆盖率高,土质肥沃。茶树在荒山野岭中自然生长,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形成原始的生态圈,不受病虫害的干扰,不担心土壤的肥力。由于茶树隐匿太深,躲过了低产茶园矮化改造运动,现存的高杆古茶树单从形态上来看就已经征服了不少茶友。同等环境下生长的高杆古树,价格都比现在的蟒蛇箐更高,而从茶叶的品质来看,这样的价格是很值得喜欢易武国有林茶的茶友们入手的。

寻茶记:“芳香镇沅”之茶山箐


镇沅田坝我知“老海塘”,听说“茶山箐”,已是开镇沅“天上人间”茶楼后的事;茶楼招得一女,说是镇沅田坝茶山箐人,说那有很多很多茶。听后没往心里去。这几年茶山走多了,大茶树看多了,已由追新探奇变得难于心动,多走一山少看一茶已无所谓!太和甜茶虽没量走,但茶楼生意还不错。只是酒的收入远多茶,妻说这样不是法!不久发生的事,让我一步跨进茶山箐。

一天偶遇老同学。他姓杨,在三河小学教书,正有事找我,没想就见;详谈得知他出点意外,协商得好也要赔一笔钱。以他收入无法赔,想辞工作创业,尽快把钱赔完。想听听我意见;我边喝茶边思量着。劝他工作不能辞,其它走着瞧,别样帮不上,茶到年年收。并答应他尽快上茶山箐帮他看茶。

坐一天的车才到。第二天清晨进山。爬呀爬,腿都软了还不到。好在慢慢的可看到零星小茶园,兴致顿时来了;见一老农正砍茶树,他上前与之交谈起来。才知这是他爸,这是他茶;根茎粗壮,分枝合理,树形紧凑,主枝疯长……看就是多年未采!茶长得相互交织在一起,叶盛密实,使光透不到地。那些低矮枝,瘦弱枝窜,因得不到光照而衰退枯萎。整片茶树布满地衣苔藓,让人无法入;他爸正从地后右边,从一边彻底砍出茶树,计划种上核桃树;他对爸说:不急,慢点砍!同学来帮看看可是好茶,可有价值!

这种十多公分粗的茶树在镇沅遍地都是,不足为奇。但结合它的生长环境,海拔高度,土壤肥力,茶树品种,种养方式来看,至少过百年;在他家午餐时,他才讲这还没真正到茶山箐,那里的茶比这多比这大;我又有了兴趣。接下来的路虽难行,但一路好心情。

远远就看到茶山箐一片一片树对孤立的茶地,杂草丛生早已弃荒,甚至可说是长在草地上的茶。牛羊在其间穿行,无人管,更不为称园。而且远观叶面无光,叶色淡,发白,严重缺肥退化;近看多年无耕土地板结。茶树主杆明显,分枝较高。分后生长枝多而乱,细弱板渐枯,主芽突显。但芽不大,叶不大,叶间距小。芽叶枝上都有毫,且短细密……!整个茶山箐茶,除知道是人种的,是栽培型茶外,很少能感受到人的痕迹。是我见过最原生态的茶地。

进寨以后发现,村民确不把茶当回事。其它地方多少还有点专用制茶工具,它这什么都是兼用,就连饮用的杯子也是茶酒兼用;交谈间还得知山后的“干坝子”有很多很多野茶,树老高,而且不苦,是甜的;忙让带我们去,村民说不敢去,有野牛。“野牛”!?

同学解释说,这一带山很大,老百姓自古就有放夜牛的习惯,十天半月才进山,把牛唤到一块,喂喂精料喂喂盐巴就行(很多山区都如此,我老家千家寨也如此)。但时间隔长了,牛会因食而远,因野生动物追而散,会唤不回找不到,是死是活都不知!先前山里就有走散变野的牛,在山里自行繁衍,但人常用枪围打,没发展,不算多……后来,大集体年代,放山走失的牛增加,繁殖得多,有时民讲几十头,引得城里人进山围猎,才少了下来。这两年国家收枪后,又发展了起来,时现时没,不知行踪。村民怕之避之,便很少进山了!晚上喝了他家的茶,感觉厚而回甘强;我们又长谈。除叫他别辞职外,告诉他茶有前途,补肥耕翻加强管理后品质还会提升。让他放心的做放心的收,有人买就卖,无人买我买,(我除太和外,已开始涉足普洱,为各地茶厂供料,好的有个性的我也存些。普洱茶对我来说最大优点是:压不怕,待它日,会升值)让他无后顾之忧大胆的去做。并把制茶的大至原理讲明:首先,好料得好茶。吃不好、不健康的茶自产不出好茶鲜……;交谈让他坚定靠茶渡难关,扎根山区,教书育人,建设家乡的决心。

茶山箐在镇沅景谷普洱(现为宁洱县)三县交界处,旁为宁洱梅子,景谷黄草坝,自是偏远山区,几次茶园改造没影响到它,可也太原生态了,也不至于荒得那么长久!有意询之,了解得这一带的人多是避乱而从镇沅恩乐迁来的,有的在镇沅黄草坝,有的在田坝,还有部分翻过“干坝子”到了景谷黄草坝、诺门山、宁洱困鹿山……史上这一带匪患严重,匪窜害民难缴。先前人还较多,后发生了暴乱,死的死逃的逃,人越来越少!

第二年春,同学收了近吨的茶山箐茶。我拉普洱县找厂卖,走了多家,都说水份太高不要。我找到表哥,他做得早,识人多,知行情,普洱比我懂;他了解后说茶是好茶,就是水份过高。并对我说:“表弟,你也做了多年茶了,不能老卖散料,这样赚不到钱。你得收存,开始做成品,这更赚……只有压了茶存了茶,慢慢看它变化,体会普洱为什么要存,这样你才可能了解普洱深入普洱懂普洱爱上普洱!”;我不懂压制,全权拜托表哥;来拿成品时,工人们对我讲这茶太香了。蒸时香满屋,香得都香得润,香得沁人心脾,香得提神醒脑。并要点喝;听人夸自高兴帮人交好运,我个个送。

就这样,帮同学年年收年年压,也没想过要发。可我压的第一批茶山箐茶还在“马帮进京仪式”上赚得欢;后来,又有同学投资家乡投资茶山箐,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茶山箐茶“香”;我也由太和步入普洱一步一步走得更远。我那同学也因茶渡难关,善教荣升官,当了校长。久失管养的茶山箐,得到人们的精心呵护,长得更加健壮,仿佛要把逝去的时光找回!

茶山行:香竹箐寻茶记


连年到访云南,滇西临沧市的名山头,总是叫人心生惦念。最近4年近100场的茶文化公益讲座,每次开场讲到的就是凤庆县香竹箐的锦绣茶祖。2016年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其树龄为3700年。今年当提议此行前去参观时,一行人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早上从云县出发直奔凤庆方向,导航一次次呼唤我们右转上无名道路,定眼细看,云县到凤庆之间新修的道路正在施工,竟自并无道路可循,于是不再理会导航的絮絮叨叨,先行直奔凤庆县城,再沿着昔日的路线前往。看导航的路线虽说是远了一点,但在云南茶山行,稳妥比犯险冒进是更好的选择。

从凤庆县城沿着凤腰线上山直奔锦绣村,行不多远,一眼瞥见路旁树了个牌子:前方道路施工,禁止通行。心下一沉,看看对方不断有车辆驶过来,也只好硬着头皮前进了,这个时候就只能看运气了。山路无数弯,仿佛漫无尽头。直到前方出现了一辆当地牌照的越野车,开的又快又稳,眼见前方只有这一辆车,索性来个跟跑。幸运之神的青睐,前车居然也是去同样的目的地,40多公里的路程,导航显示需要2个半小时,居然提前了40分钟到达。车至锦绣村停车场,前车也停下来好奇的回望我们。于是近前打招呼:“您就是这个村里的吗?”这个看上去淳朴憨厚的汉子点头微笑。于是索性跟着上他家里去看茶。

村子的路边,两个身材高大魁梧的外国人与几位茶农围着一棵古茶树釆摘鲜叶,其中一位身手敏捷攀上树去釆起来有模有样,另一位则用三角架支在树下仰拍。巧的是,正是给我们带路的那位茶农家来的茶友,两位来自俄罗斯的茶商。一排古树,拿随身携带的尺子逐一测量,树干围径大都在130公分,就只有正在采摘的这一棵新梢蓬勃生长,余下的仍要再等待些时日才可以。背上釆下的鲜叶一起回到茶农家里,将青叶摊放在水筛上,待其挥发水分、青草气,至适宜的节点再下锅炒茶。

等待的当口,一行人前去参观锦绣茶祖,带路的茶农名叫韩凤昌,用随身携带的钥匙打开门上的铁锁,并逐一交待:“就连茶树落下的叶子都不可以捡走。”据说有360度摄像头实时监控。隔着竹木栅栏仰望古茶树,树上挂着一块保护牌,标称其树龄为3200年,落款为凤庆县人民政府。瞻仰过锦绣茶祖的雄姿之后,又返回茶农韩凤昌家里。来得都是客,任是俄罗斯的茶友、台湾的茶友,还是河南的茶友,都团团围坐在茶桌前品茶。

下午两点半,韩凤昌开始生火,准备下锅炒茶。来自台湾的一位茶友,绑了个小辫子,从甫一见面就喋喋不休的各种说教,即便站在杀青锅前,犹自停不下来。两位俄罗斯茶友汉语非常流利,而且性格开朗,其中一位站在台湾茶友的身后,又是搖头、又是摆手、又是撇嘴。表情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私下猜度,或许是用这夸张的动作表达并不认同来自台湾茶友的各种喧宾夺主的言行吧!

韩凤昌手脚麻利的将杀青锅刷洗干净,然后站在灶前耐心等待锅温升上来。并且跟嘴巴停不下来的台湾茶友邀约:“您来先炒一锅?”台湾茶友却各种推脱。上午单株釆下的古茶树鲜叶,只有10公斤多一点,先称量过后,分作两锅来炒。鲜叶下锅,噼啪作响,升勝起白色的水气。技艺精湛的韩师傅,徒手炒茶并不借助任何工具,就连手套都没有带。虽说炒茶口诀:手不离茶,茶不离锅。但炒青时能耐住青叶60度的高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前期的翻炒抖散,后期的抖闷结合,极为消耗体力。汗水沿着韩师傅黝黑的脸庞不住往下淌,时不时用衣袖擦去汗珠。20多分钟以后,杀青完成,青叶出锅,均匀地撒在水筛上摊凉。然后接着去炒第二锅,待第二锅炒完,前面的杀青叶刚好完成摊凉,可以进行揉捻工序。

又过了20分钟,炒完了第二锅的青叶,韩师傅站在一旁笑着说:“昨天接了一拔茶友上山,今天又接了另一拔来,有些累了,吃颗烟喘口气。”然后开始手工揉捻,团揉抖散,在韩师傅的手中,茶条索逐步紧结成形。然后交由韩师傅的家人,端起来送上阳台,薄薄的撒在竹筛里,趁着大好的阳光将其晒干。

难得亲眼目睹了香竹箐古树单株釆制,从鲜叶采摘到毛茶初制的完整过程,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再继续等待下去,于是恋恋不舍的告别韩师傅,辞别香竹箐,心下安慰自己,或许在下一次到来的时候,会有机缘品鉴到香竹箐古茶吧!

回想起过往,台湾师范大学邓时海教授莅临河南郑州为茶友们作讲座,曾笑着对客串主持的我说:“小马,不要再跑云南茶山了,你已经跑了很多了,以后茶山可以放在茶桌上了。”我笑而不言,邓教授的品鉴能力是令人极为感佩的,尤其是对普洱茶的仁人用心,着意推出福禄圆茶,主要就是凤山茶,期望能带动凤庆的茶农过上好生活。每每品鉴福禄圆茶,都让人悠然神往,我想那里有锦绣茶祖香竹箐大茶树,还有让人时时回味的美好时光!

寻茶记:“芳香镇沅”之砍盆箐


砍盆箐是镇沅勐大乡文况村的一个自然组,从村委会进去还有十余公里,因为茶好而特别有名。我小时就听着它而长大,印象中没喝过,更谈不上谋面。制“太和甜茶”时,约了个摩托车高手同探。我俩都不识路,或者说根本没有路。我们就这样窜上窜下的走着,也不知对错,快没信心了!友说算了,等路好些再来,听说旁边有个地方能捡“玉石”。我们便调头撤了,另寻去处。

不久,到了个寨子边的小河旁。我们沿河而上,找呀找,就没见到与众不同的石头,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颗。后又进寨子询问,村民称,涨水后,山洪发后,能捡到,但这几年不多了。他们都这样说,都说是玉,都说家里的找不到了,让我看都不能看一眼,更不知是否是玉(实话讲,见了我也不知)。

又一次寻砍盆箐,还是摩托车。我自知车技不行,邀友同行。路上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车上,心跟着路一起颠颠簸簸,没看到多少风景。只感觉到人家不多,住房与田地也大都抛荒,山上的树都是近些年才成长起的。不知是啥原因!我经验是:古时人丁兴旺的村寨,周边都树少地多。除了自然原因外,多是人多过度砍伐使用而造成的。

这“砍盆箐”也许就是因树大而多,能砍盆砍槽砍罐而得名。摩托车不能行,又走了几公里,终到。茶树大而不多,岁月之痕都刻在身上,但腰不弯腿不软,一排排站在村头地边,显老当壮。其树体布满地衣而形成白色花斑,分技高而少;树为半开张形展开,叶多为果绿色,叶脉粗壮,长势多向内,且叶质硬。

通观整个古茶园又与它处不同,类似的好像在宝仓山见过,但茶树要少,更不像宝仓山成片密集生长,只是单棵单棵的。喝农家就火烤出的“火罐茶”,未品其味先醉其香,喝也是香。焦糖香、高火香与老茶香溶合出近似原味咖啡的香;不知是好喝喝多了,还是茶劲强,在深山农家无法入眠,满脑都是茶香。

后来听说那片茶被承包了,我也买过砍盆箐茶。只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氛围不同的制作品饮方法,让我一直没能找到从前的感觉。一直想找机会再去原产地品品。

再去已是“07普洱茶风波”之后的事了!依前几次经验,还是摩托车,找了个高手中的高手(高到可以一边骑车一边喝酒)。一路有惊无险,直抵寨子。可下车才觉两腿痛得无法行走,只得蹲坐在旁边。休息时明显感觉到寨子不对劲:虽通了电通了路,但烟不升狗不咬人不往,静得很!再看茶树,被砍了好多。有些是砍小枝,有些砍主干,有些被齐根而断……

“07风波”对这可能带来了财福,也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破坏。我们到茶场见无人紧锁门,然后上茶山看到树上有鸟蛋。无心回,见茶场的门开,但是主见客来兴致不高。自找座,看主忙,抽空与他拉家常。不大的屋院被扫得干干净净,理得整整齐齐。放眼过去,刚采回的茶堆放着,量不大,嫩度高。聊着聊着主人的话多了起来,说起了砍盆箐茶事……一言难尽!

主人姓罗,与村民协商承包加工。开头还好,07而乱。面对利益,闹上法院。人相争,茶遭殃。聊之不尽,相见恨晚!对于纠纷我无能为力,对于眼前这刚采的头春,我倒是有些建议:

我走到茶鲜旁,看着这一条二三叶的古茶鲜,掏进去,抓一把,闻一下……还好没被捂到,没有发酵……;我给他讲制茶的基本原理(当地做了近千年的晒青茶,农民自有一套方法,从小耳闻目染,无师自通),好茶必萎凋……!我边演示边讲解。他听得入耳,记得入心,对不明之处,再三询问,还把实践中的心得感受,拿出来交流探讨——他实有心制好茶。我讲着讲着,觉得他心不在焉了,他说要去掏蜂蜜给我们吃。我想拦,友把我拉住说,“让他去吧!他不去,不足以示谢!”吃过蜜,摩托一响就返回。

不久后就收到了老罗托人带来的茶。一棵棵直似针,银毫满身,光亮润泽,骨壮身实。开汤花香浓;入口鲜爽柔(晒青茶点评不能用“鲜”,但此茶做得特好,又是刚制,用“爽”不足表示),味满堂,津满腔,韵长沁脑香……!

这几年,那里开了铜矿,道路等各方面条件都得到改善。砍盆箐茶也随着普洱大势好转而步步高升,价早过千,且一茶难求。“07风波”造成的伤口正慢慢愈合,这对老茶树来讲就如身上一叶,芳华释尽,化土成泥,又成新芽。但愿这样的经历越少越好!

普洱漫湾中山箐的传奇故事︱老包开讲


叫中山箐名字的地方很多,今天就讲讲普洱市景东县漫湾镇漫湾村中山箐,这里也是我的乡愁。小时爷爷给我们讲了一个传奇故事,那时只觉得好听,后来上学学了《愚公移山》,才感觉家乡也有“愚公开渠”的传说。小时走路去过两次中山箐,也许太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后来看《走进茶树王国》一书,里面有一颗很大的古茶树吸引了我,并两次专程前往。

中山箐是一个具有特殊地理环境是一个自然村,位于漫湾村上部,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包括中山、棉花林、垭口、岔河四个小组,海拔1650-1890米,后山最高海拔2400多米,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从清朝晚期到解放前,在无量山、哀牢山等地区,大量外地人来此种植大烟(罂粟),在中国流行吹大烟的百余年历史里,云南烟土就非常出名。今天云南的烟草特别受宠,这也是云南特殊的土壤、海拔、气候等环境的造化。

我的祖上大约在清朝晚期,从四川辗转千里逃难来到这里。据说当时我爷爷的爷爷弟兄两家,拖儿带老来到这闭塞的深山,初到时全家人在一个石崖下搭建了一个窝棚居住,后来大哥家定居棉花林,我的老祖先后搬迁到几公里外的小坪掌和班独山。爷爷在年轻时依靠种植大烟也曾过上一段短暂的温饱日子,但进入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民国党天天抓兵。爷爷的父母去世得早,兄弟五人中大哥抗日战争时参加远征军,杳无音讯;二哥夭折,爷爷老三是家里的顶梁柱,四弟被抓壮丁,押送到景东县城,鬼精的他食了大量大烟,致使泻肚稀脱,被遗弃在路边,他用此计逃脱后不敢回家;老五、老六善小,爷爷只能天天躲避抓兵,加之多次遭匪窃,解放时已是一贫如洗,土改时爷爷才从山上搬迁到保甸坝子的杨尚村定居。爷爷他们那一代的口音都是四川口音,如今居住在中山箐的人大多依然保留有四川口音,当地人称我们为“三川半”。

爷爷这样给我们讲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一个漆黑的雨夜,天空突然划过一道强光,稍后传来一声巨响,大地颤抖,鸟飞兽惊,生活在山里的人们惊恐万分,后来人们终于发现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个一百多丈深,二百多丈宽的天坑,坑底巨石成堆,只见硝烟弥漫之中一个巨石金光灿灿,人们以为是天神发怒,无比敬畏。后来山上的泉水聚集坑底,越积越多,渐渐的天坑成了天池。一晚,头人做了个梦,坑底的圣石被水淹没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于是带领族人在山梁较低处不分白天黑夜的开挖沟渠排水,可怎么也排不完,终于感动了天上的神仙,神仙下凡到此用手中的飘带轻轻一扬,山谷瞬间开了一道裂口,一个犹如飘带的深谷形成,不久排干了水,只见原来发光的巨石上长满仙人掌。后来人们把这个巨石当作圣物祭拜,石头上的仙人掌多少年来一直长在哪里,曾有人攀上巨石采仙人掌,刚从巨石下来就暴毙,之后没有人再攀爬过此石。人们千百年一直在巨石下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从中山箐天坑流下的溪水成为漫湾小河的源头,河水注入滔滔澜沧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专家勘测澜沧江,规划在澜沧江建设七个百万千瓦级的阶梯电站,其中在漫湾河口选址建设澜沧江上的第一个电站漫湾电站,曾经创造过多项国内、世界第一。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的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在1942年4月,日本占领缅甸,切断滇缅公路,美援华物资必须飞越喜马拉雅山空运到达中国。与景东相距一百多公里的祥云县的云南驿机场,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枢纽机场。直到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和盟军麦瑞尔突击队夺回了缅北的密支那机场,重新开通了密支那——保山——楚雄——昆明——重庆航线,成为主要援华物资的空中通道。在抗战期间共有两架飞虎队飞机坠落在景东县境内,一次是1943年4月坠落于龙街乡戈瓦村,一名飞行员牺牲,其他机上人员得以获救,相关资料也比较多;另一次是1944年坠落于漫湾中山箐,而留下的相关资料很有限。

1944年5月的一天中午,美国十四航空大队(飞虎队)的一架运输机载着援华物资从密支那起飞,计划飞往昆明,因为是运输机,乘员没有配备降落伞,飞机在飞越澜沧江上空时,突然失事,偏离航线坠落漫湾中山箐。据当地老人者发清回忆:飞机拖着黑烟坠毁在中山箐北左山上,当地群众赶到现场,只见飞机在燃烧,弹药的爆炸声轰轰地响个不停;机上人员全部牺牲,很多尸体被炸碎,散落在山上,当地官员到场后要求拾笼遗体,保护好现场,并向上报告;不久,来了两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翻译,美国人说飞机上共有12个人,已全部牺牲。当他们找到一只高筒皮鞋里的死人脚时,拿在手上用鼻子了又闻,哭过之后,用火焚烧,把美国飞行员的骨灰带走,其他死者的遗骸用村民提供的棺木安葬在飞机落下的地方,当时用中英文刻字立下了个碑,后来建成抗日纪念地,纪念碑没有留下英烈的名字,青山埋忠魂。只是近年来每年抗战胜利日,有人用当地酿造的美酒和生产的茶叶来祭奠缅怀先烈。

离纪念地不远处还保留下来一片古茶树,最大的几十株栽种在屋后的地坎上,树龄有近千年,其中一颗高11.7米,根部最大径围2.74米,是目前漫湾古茶山中发现的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枝繁叶茂,树干苍劲弯曲,犹如蛟龙出海,被成为普洱树形最美的大茶树。只可惜2008年茶价下跌,茶农为了方便采择,砍了部分树枝,形象受损。中山箐过去像这样的古茶树很多,但过去茶叶不值钱,山区人多地少,很多大茶树被砍了种粮食和其他作物。自从2004年普洱茶热起来后,中山箐茶叶特殊的口感被很多商家看好,但商家都相对保密,卖茶时都不愿意推荐,只顾闷着发财,所以中山箐茶叶外界知道就很少,就像抗日英烈一样成为无名英雄。

普洱茶和麻姑茶的区别


历史文化区别

麻姑茶,属绿茶类名茶,产于江西省南城县西南10公里处有“洞天福地,秀出东南”的麻姑山区,以产地而得名。该山为武夷山系军山余脉。南城县麻姑山产茶,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南城县志》载:麻姑茶的制作盛于唐代。

普洱茶名重天下,源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之说,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普洱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皆因茶质优良。

制作工艺区别

采摘初展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制成。制作分采青、杀青、初揉、炒青、轻揉、炒干等六道工序。各道工序均有精细的规范要求。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渥堆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3——5年。

“生茶”指毛茶不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自然转化。自然转化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形式。

冲泡口感区别

麻姑茶条索紧结、整匀,色泽银灰翠润,香气鲜浓清高,汤色明亮,滋味甘郁等特点。分为特、一、二、三、四共五个等级。

普洱茶口感丰富多变,地域山头不同、年份不同、拼配和古树,口感也不一样。各个山头地域、年份均有其独特的滋味,例如老班章以刚猛霸道著称,而易武则以阴柔细腻闻名。由于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性,存放时间长的茶就要比新茶醇厚浓郁,刺激性减弱,价格也要贵的多。好的普洱茶可以一般能冲二十余泡,而茶味却是愈见香浓。

功效与作用区别

麻姑茶功能主治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用于头痛、齿痛、目赤、热病烦渴、痢疾。根据《本草纲目》记载,麻姑茶具有散风热、清头目、生津止渴、消食提神、消炎解毒、降压降脂等药理功能。

普洱茶功效的现代研究共列述20项,即减肥、降脂、防治动脉硬化、防治冠心病、降压、抗衰老、抗癌、降糖、抑菌消炎、减轻烟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兴奋中枢神经、利尿、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灭菌、预防便秘、解酒及其他,部分功效是与中医有关,如兴奋中枢神经与少睡有关、利尿与排毒有关等。还能能帮助消化,有效刺激人体新陈代谢加速分解小腹的赘肉。

简析普洱茶箐等级与香型种类


产制普洱茶的茶菁分为十个等级,第一级是最细嫩的,第十级是最粗老的,而细嫩与粗老并不代表质量的优劣,只是区分茶叶的老嫩级次而已。茶菁老嫩有别,所含香浓淡也不相同,前几个级别的茶叶带有荷香,大体上从四级开始摆脱了荷香的影响,七级茶菁制成的普洱茶樟香明显,九、十级的茶菁所含樟香渐渐转淡。

普洱茶具有许多细腻微妙的香气物质,在香型上主要分为:兰香、枣香、荷香、樟香、蜜香等几类。都是新鲜普洱茶菁中众多香味中的一种,也都是普洱茶菁的原香。这些普洱茶的香味都必须是经过新鲜的制作工序和自然的贮存过程才能保留下来的。尤其兰香和樟香,必须是云南旧茶园乔木茶树与樟树混生才具有。至于目前矮化灌木的新茶园所生产的普洱茶香,就只有荷香和枣香了。

樟香

关于普洱茶的樟香,有解释说,云南各地有高大的樟树林,这些樟树多数高达一、二十余丈,在大樟树底下的空间,最适合普洱茶的种植生长,大樟树可以提供茶树适当的遮荫机会,在樟树环境下可以减少茶树的病虫害发生。更可贵的是普洱茶树的根,与樟树根在地底下交错生长,使茶叶有了樟树香气。同时樟树枝叶也会散发樟香,茶树更直接吸收了樟香气,贮存于叶片中。有人则认为上述香味是因为陈化之中茶叶生成了某些酚、酯类的物质,遇热挥发出类似香气而已。不论争论如何,云南普洱茶茶性本来强烈浓郁,樟香的调和,更显现其高贵古朴、阳刚亮丽的茶质。

荷香

有荷香的普洱茶原料均为幼嫩茶菁,采摘云南大叶种茶叶幼嫩的芽茶,制成时散发着强烈的青叶香,经过适当度的陈化后发酵,好的幼嫩的芽茶去掉浓烈的青叶香,自然而留下淡淡的荷香,荷香属于飘汤茶香。荷香普洱茶,打开包装之后就能闻到荷香轻飘。冲泡时,茶汤中也能品味到这种香气。

兰香

用次嫩的三、四、五级普洱茶菁制成的散茶、圆茶,新鲜的普洱茶青那股青叶香,经过长期陈化后,由青叶香而转为青香,都能泡出兰花的香气。那些种植在樟树林下的茶树,得到樟香的参化,樟香较弱者而融合青香成为兰香,兰香是普洱茶中最珍贵的茶香。其不仅兼具荷香及樟香之美,而且比较含蓄,留在嗅觉中久不消散,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饮用欲望。

枣香

只有生长在植被非常茂盛,经常云雾缭绕而且有野生枣树的环境中的茶树才能产生这种香气,由于经常有落叶,久而久之形成了天然肥料,茶树根系吸收了这些肥料,加上茶叶吸收雾气,于是茶叶形成特殊的枣香气。

枣香的形成较为复杂,但是作为人工渥堆发酵的枣香砖,好像与这个原理不一样。

蜜香

一般来说版纳大部份乔木压饼后一至二年都会产生蜜的甜香,当然,百年古树茶有明显的空杯留香。

云南冰岛村:家家都是千万富翁,满山都是摇钱树


提到中国第一村,大家第一时间便会想到华西村,但如果提到云南第一村,估计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即便知道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有的人会说是“以历史取胜”的郑营村,也有人会说是“以美景闻名”的尼汝村,而我在这时要说的却并不是这两个村庄,而是稳藏在大山深处的冰岛村。

冰岛村,原名丙岛村,位于双江自治县勐库镇东北,海拔1680米,常年云雾缭绕。

为什么说它是云南第一村呢?这个村虽然较为偏远(我们从双江县开车过来,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但山上有许多古茶树(看相关资料介绍仅百年以上古茶树就有57022株,而五百年以上古茶树也有16664株),这些茶树采摘的茶叶制成冰岛茶,一斤能卖上万元,而且还供不应求,说这些古茶树是山上的摇钱树,可一点都不过份。

这便是冰岛村的村广场,东部沿海地区的朋友可能觉得这并没有什么特别嘛,还不如我们村呢,但是你要知道这是大西南最边远的地区,从昆明开车过去都要走一天,而且是在大山深处,所有的材料从外面运输进来都不容易,而这里每家每户都住小洋楼,都有小汽车,据说身家都在千万以上。说它是云南第一村虽然没有经过考证,但却并不过份。

冰岛村的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有几颗像这样的古茶树,基本都在五百年以上。

冰岛自然村距镇政府所在地30.5公里,现有农户46户208人,自然村年产茶叶鲜叶76吨、干茶18吨,其中:古树茶鲜叶31.2吨、干茶7.8吨。2016年冰岛古树春茶鲜叶价格最高达每公斤8000元,干茶价格更是万元起价,最高可达每公斤数万元。

云南冰岛村,以盛产冰岛大叶种茶而闻名,是勐库大叶种茶的主要发源地,也是临沧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树的地方之一。该地产茶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时间为明朝(1485年前后),而无文字记载的传说却早于明朝。

冰岛茶属典型的勐库大叶乔木树,长大叶、墨绿色,叶质肥厚柔软、茶香浓郁,持嫩性强,芽叶肥壮重实,非常独特,它是勐库大叶种茶之极品,用冰岛茶生产的普洱茶更是云南普洱茶的极品。有专家评价:“冰岛茶一芽四叶还很柔嫩,不像其它茶种一芽二叶就显老相”。

这里的茶树不使用化肥、农药等无机物,是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茶叶。冰岛茶回甘效果持久、汤色鲜亮、叶底柔软、匀称,相比茶霸“老班章”甜味更加浓厚,细腻,较多女士更为偏爱冰岛。

观其汤,色匀鲜亮、浓厚如油;品其味,变化多端、唇齿留香;饮毕,茶杯内蜜香浓厚,久久不能散去,故有“普茸之后”的美名。

当地朋友介绍说,近些年来,村民的收入因不断升值的冰岛古树茶而增加,茶商、游客纷至沓来,冰岛村茶叶协会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遂有把村子打造成为滇西生态茶文化旅游村的愿望,而当地政府也推出了五个“第一村”的概念。

所谓五个第一村,其实就是从五个维度,打造冰岛村,以助推当地发展及提升其知名度,具体是哪五个第一村呢?

千年古茶第一村

石头路、篱笆墙,木质栅栏,碧翠诱人的古茶树,古色古香的茶具,一物一景,体现冰岛村的“古朴”之意。

极边风情第一村

进村之路是一条五彩斑斓、七彩缤纷的画廊,旅客穿行其中,如置身于一幅美丽多彩的画廊之中,一草一木,一花一景,一树一坡,都是风景。这一点渝帆到是没注意到。

休闲文化第一村

茶文化广场,栩栩如生的浮雕带你走进冰岛历史,虬劲苍翠的古茶树让你穿越冰岛历史,绿树婆娑,又让你置身于现代园林艺术的享受之中。

民俗文化第一村

冰岛,一个长满青苔的地方,这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傣族居住地,泉水在冰岛涓涓流淌,茶树在冰岛世代繁殖,傣家在冰岛繁衍生息,姓俸。拉祜族、佤族是崇尚火的民族,年年要过火把节。世人皆言水火不相容,但这里的傣族、拉祜族、佤族等世代居于此,和睦相处,共同生活。

生态文化第一村

这里有世界第一的万亩古茶园,有郁郁葱葱的原始大森林,有数百年的古树茶,有上千年的古民族。饮的是山泉水,喝的是千年茶,鸡犬相闻,悠然自得,这就是生态健康第一村。

冰岛茶树王,有十多米高,24-70的镜头都拍不完,换成12-24的镜头虽然拍完整了,但却把茶树拍得显小了,其实有十几米高,树龄800年以上。

这里的人采茶可不是站在地上采,而必须要爬到树顶上去采。这里随便找一颗古树就有几米高,冰岛茶那么贵,这里的古茶树就是当地人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当地的树民正在采茶。不过也有可能不是当地树民,是他们雇的采茶工,有的还是缅甸籍的。

这可是技术活,不但要知道哪些茶叶该采,哪些茶叶不该采,而且必须要会爬树,还不能恐高,否则爬上去双腿都会打颤。

远观冰岛村,村子并不大,但家家都很富裕,他们的财富不比沿海的农村村民差,让人难以置信这竟然是藏在崇山峻岭深处的一个小山村。

这是村里的路,仅三米宽,上面都是悬崖,若非老司机,定不敢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

云南凤庆香竹箐古茶树初论


摘要:云南凤庆的先民们在优越的地理环境中,栽下的香竹箐古茶树,是迄今 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栽培型最粗壮、最古老的大茶树,为研究茶树起源、 栽培、训化、培育良种, 提供了宝 贵的活“祖源”,在世界地位独有,价值重大,应科学保护,加强利用。

一、凤庆具有古茶树形成、生长优越的客观条件

凤庆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茶树的起源。

根据古地理学家研究表明:地处 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凤庆的整个县域由于未遭受第四季冰川的侵袭,因而不少古植物能在这里存活下来。起源于第三季早期的山茶植物,在凤庆特定的地理条件下滋生、进化、繁殖。中国西南地区最大江河之一的澜沧江,由北至南穿凤庆境内而过近百公里,为这里古茶树的起源繁衍提供了充足的湿地水汽;这一区域经过第四季冰川变化之后,形成了山峦起伏,群山连绵,江河纵横,森林苍莽,存在着非常好的山地逆温,调节了四季气候,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凉同季,四季如春,非常适合茶类植物生长的气候特点;这一区域降水量十分充沛,年平均降水量都在1400毫米左右,充分满足了茶树生长的雨量需要;这一区域的光能资源充足,年平均总日照时数都在2000多小时以上,非常有利于茶树光合作用积累营养物质的健壮生长;这一区域的土地,土性偏酸,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最利于茶树生长;这些最佳的 条件,构成了最适宜世界茶树植物起源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所以,这一区域内才能生长着丰富的野生型古茶树群落和当今世界上最粗壮、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这一活生生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云南是世界茶树起源的区域,云南西南部是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云南西南部的凤庆县是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之一①。

凤庆起源了茶树繁衍了丰富的古茶树群落。

按照生物进化论的观点,适宜的生态环境起源了茶树,就孕育出丰富的茶树资源。凤庆各乡村的原始森林或次生阔叶林带,至今仍存活着丰富的乔木型野生古茶树群落,就是最好的见证。据初步统计,凤庆野生古茶树群落现有5800亩,主要分布在诗礼乡清华3000亩、郭大寨乡万明山1000亩、三岔河乡柏木1000亩、腰街乡新源600亩、大寺乡平河双龙200亩②。其它存活少量分布的还有:凤山镇和小湾镇之间的大黑龙塘箐,凤山镇和雪山乡之间的大雪山箐,勐佑乡和大寺乡之间的大尖山箐,澜沧江以北鲁史、永新、诗礼、新华等四乡镇的 博刀山、山顶塘、金堂山等山。

这些野生型古茶树群落中的古茶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载于《中国古茶树》一书中的腰街乡 新源村本山古茶树。本山古茶树属野生大理茶树,树干直径1.15米,民间称这种茶种为“苞红茶”、“本山茶”、“大山茶”。遗憾的是于2000年,本山古茶树枯死了,使当今世界永远的失去了一棵一米以上直径的罕见的野生型古茶树,实在可惜。庆幸的是现还有很多村寨仍存活着很多古茶树;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古茶树》一书中记载的郭大寨乡琼英洞老李寨农业生产合作社生长着一棵,树干直径0.47米,树高7.9米的琼英古茶树;此树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列入我国古茶树保护之一;这棵野生大茶树和新源本大茶树属大理茶种,是凤庆起源茶树中心地带之一茶树种质资源繁衍后代的活见证,对世界研究野生古茶树的起源、自然繁衍、进化等意义重大。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贵州姑箐茶:是乡愁更是摇钱树》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