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花山:用茶叶经济重整山河

发布时间 : 2019-12-09
用茶叶插耳洞 用茶叶怎么洗脸 用茶叶洗脸毁容了

用茶叶插耳洞。

写下这个标题,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云南大旱了多年,直到去年旱情才缓解。表面上是极端异常的气候造成云南大旱,而我们这次深入哀牢山深处,从景东到镇沅,一直到墨江,发现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行,以及大量山区人口向城镇转移,云南的许多大山,比如哀牢山森林覆盖率比以前高了许多,也就是说山更青了,但这大都是涵养不住水源的青山,留不住多少雨水,大雨下在这样大山里就像滑冰,一下子就滑到溪流与江河里,一日千里地流出云南境内。

景东县花山生态茶园基地,当地的村干部指着茶园旁边的一垄垄梯田说,大家都知道元阳哈尼族梯田,但在景东花山与镇沅九甲一带也有着独具特色的彝族梯田,以前这些梯田都栽水稻,一年四季水不会干,望上去从山脚一直到半山腰都是亮汪汪的一片,大山随时得到水汽的滋养,湿度很大,而不像现在到处是干旱的大山。

“那梯田里亮汪汪的,难道不是水吗?”

“哈哈,那些地早就不种水稻了。我们这里海拔高,属于高寒山区,种出来的稻谷口感不好,没人要,卖不起价。你看到的地种的都是烤烟,上面盖着白色的地膜,那是塑料,不是水!”

“山上到处都是树,怎么还会干呢?”

“以前我们这里盛行牛经济,一到冬天就放火烧山,将杂木杂草烧成灰,但草根还在,到了春天这些草根就会萌发,被草木灰的肥力一催,长成茂盛的优质牧草,牛吃了很长个长膘。后来政府推行退耕还林政策,许多养牛的草山与耕地都种上松树等经济林木,显得山更青了。”

“松树是抽水机?”

普洱市知名茶人李琨接过村干部的话回答说:“松树本身不是抽水机,但是只种单一的松树,就会形成抽水机现象。我们这里海拔高,属于针叶林分布区,种的大都是速生用材型松树,或者种油松收割松香。一片森林要涵养水源,一年四季流水叮咚,需要多种林木共生,并且要有高大的乔木,小乔木,灌木,以及各种野草,这样一来才能形成生物多样性,这样的森林系统非常茂密,阳光照进来,往往很难照透,从而使得山林阴凉潮湿,能涵养水源。如果只是松树,缺乏其他乔木,灌木与杂草,太阳一晒,就一直晒到黄土,林间的水汽就很容易被蒸发,从而出现到处是森林,而大山干旱的现象。”

我明白了云南大旱的真正原因了,一是水田系统的废弃,不但导致水田无水,而且导致以前用于灌溉水田的水库、沟渠、坝塘、扬水站等水利设施废弃,这些本来都是常年承载水体的,以前雨一下,森林可以留住水,水田与各种水利设施能留住水,而现在天一下雨,水就马上跑到江河里流走了,就跟城里到处是钢筋水泥建筑,连土地都打上水泥地板,一下雨,水不能往地里去,就在水泥地上到处流,从而雨稍微下大点城里就到处淹一样。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种的都是单一的经济林木,到处是森林却涵养不了水源。

长期以来,原住民在哀牢山深处已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套生存方式,其创造的农耕文明是一个自循环系统,而现在这个系统已经被打破,由于谷贱伤农,大量水田改种烤烟、甘蔗等其他作物,加上原生林被大量砍伐,多种林木与杂草共生的旧有林业经济被抛弃,种上了水源涵养功能差、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单一经济林木,山区的水循环与生物多样性已经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到处是干旱的青山之现象。通过哀牢山生态困局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用生态经济观念重整山河是迫在眉睫的事。为什么提的是生态经济,因为重建生态系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需要巨大的投入,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是很难完成的。而在景东花山我们看到,茶叶不但能养农富农,而且是打造生态经济的一大利器,是广大山区重整山河,恢复生物多样性,打造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的一条路径。

云南茶叶千百年来都是混林混农茶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先民一边将茶树东一棵西一棵种在村寨旁的树林里,其中有各种果树、薪炭林、水源林以及被原住民供奉起来不能砍伐的神树,茶树与其他树种及杂草构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自循环系统;与此同时,我们的先民还将茶树种在田边地埂,与稻谷、玉米、豌豆、花生以及其他果树与杂木林等一起共生共长,形成远看是树林,近看是田地与菜地的独特风景。到了民国,尤其是解放后由于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混林混农这一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的茶园模式被抛弃,先是改造成只有茶树的满天星纯茶园,然后又大规模推行低产茶园改造,营造了云南茶园面积最大的现代丰产台地茶园。这种单一追求产量的茶园到了90年代与21世纪最初的几年,可谓登峰造极,将一座座山砍得光秃秃的,然后开成只有茶树的万亩茶园,成为云南现代茶产业的骄傲,作为范本在四处宣传与推广。

这一切在2005年以后得到改变,随着原生态茶叶观念的盛行,现代丰产茶园被冷落,老茶园与古树茶受到追捧,于是普洱市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茶园的命题,对全市的台地茶园进行生态改造,通过广植覆阴树,茶园稀疏留养,发展林下产业等措施,重新恢复生物多样性,这样一来生态系统得到重建,而其所产茶叶能以“生态茶”之名卖上更好的价钱,从而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山区打造生态经济指明了方向。

做生态农业不光是投入的问题,其要真正落地还需要考虑品牌与市场的问题。在景东大街乡,我们看到了一处早在五六年前就在建设的生态茶园,不但做了栽种覆阴树,稀疏留养、乔木型留养等工作,而且还高规格修建了电脑控制操作的滴灌系统。但现在滴灌系统已经废弃不用,因为运转起来成本太高,而投资的茶企开拓市场打造品牌的能力不强,茶叶卖不起价,支撑不起建设高投入式生态茶园的高昂费用。当然,建生态茶园不只是高投入一条路径,也可以采用投入相对少的模式,但对于茶农茶企而言,随着生态茶园的普及,不远的将来市场上将到处都是生态茶、有机茶,其将面临巨大的销售压力,利润也将大幅下滑。

通过茶叶的案例可以看出,生态农业不但要在产业上游的种植与加工环节进行投入,更要在下游的营销与品牌环节进行精心打造,这样一来生态农业才会有光辉灿烂的未来,才能用生态经济重整山河,重塑云南美丽乡村。

这次我们来景东花山乡,就是想看看茶企怎样经营生态茶园,创建生态茶品牌,推动生态茶产业的进程。基地的茶园已经放养了好几年,其生态品质是毋容置疑的。但光有品质还不够,还需要对之进行品牌化运作与产业化开发。

我们说,一座山就是一个自循环的生物圈,人虽然能参与天地之造化,但要融入其中,而不能去干焚琴煮鹤的事。我们的先民千百年就融入这个生态循环之中,利用了生物多样化,而不是通过毁弃多样化,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建立在基本温饱之上的更高物质与精神享受。而到了近现代,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被迅速拖进现代化的命题,各种狂飙突进的发展,使得国人在享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也欠下了严重的生态赤字,重整山河,构建和谐的发展模式变得日益紧迫。云南连年大旱,也给沾沾自喜于绿色生态优势的滇省敲了警钟。怎样重整山河,首先我们要打造生态茶叶经济,并将之作为范本在其他生态作物与经济林木中进行推广,以及在畜牧业中进行推广。其次,我们要构建生物圈。具体到一座山而言,我们一是要对单一经济林进行改造,让其像茶园一样体现生物多样性,不能只种万亩连片单一的松树,或者其他树种;二是要恢复山区水田系统,通过选育良种,找到口感好的谷种进行播种,采用生态方式进行管理,在品牌化的运作下打出哀牢山生态米的名气。

这样一来,有了生物多样的青山就能涵养水源,水田系统恢复了,大山也就变得更加滋润丰腴,才能用其宽广的胸怀与出产回报人类。我想,这就是景东花山进行生态茶园建设的意义:一个绝佳的生态经济建设范本!

cY316.com延伸阅读

景东-茶叶种植的历史


景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合于茶树的生长,是主产区之一。

景东产茶历史更为悠久,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多见于史籍记载:唐樊绰《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民国9年《景东县地志征集资料》,记载:南攀箐原有茶树6000株,新植2000株,产量200公斤,远销省城;者干新植茶树1500株,10人栽培;产量1000公斤,远销大理。民国12年,老仓茶以品质良好,加工精细获省政府颁发优质奖章。1949年全县植茶面积2000亩,产茶64吨。县境内的无量山和哀牢山中有许多野生型和栽培型的古老茶树。野生型的无量山野茶分布在海拔2200——2800米之间的无量山滴水箐至高峰一带。栽培型茶叶统称为“云南大叶茶”。

景东县栽培型中最早最大的一棵栽培型古茶树是花山大叶茶树树龄约500年。1953年县政府在安定设立茶叶收购组,负责安定文龙两区茶叶收购加工,当时我在文龙工作便带领工作组同志到龙树、勐涝、邦迈、邦崴等乡搞高寒贫瘠山区改造工作,发动群众种大种叶茶1954年底种植484亩。此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全区普遍开辟茶园种茶。1958年3月政府在安定文龙两区交界的芭蕉河建立了一个县办茶场,1965年该场迁徒县城郊东岳庙后面,1967年更名为茶试站,从此成为全县第一个茶叶科研单位。1964年全县各级培训茶叶技术骨干,指导茶叶栽培技术。掀起了改造老茶园,开辟新茶园的热潮。

在农业学大寨中,把发展茶叶当作开展多种经营增加集体和社员收入的产业来抓。出现了生产队办茶场、联队办茶场的办场潮流。到1965年全县种茶22504亩,产茶叶597200斤。1976年全县推广新的茶叶栽培技术,实行了密植免耕栽培法。当年3月我调到县农林局工作到1982年初,每年下乡深入村寨调查研究,联系各地实际宣传发展茶叶生产。我们一起到文龙公社邦迈、邦崴、勐涝、龙树考察茶叶生产,还参加了干部群众对50年代我从区公所到这些地方改造高寒贫瘠山区乡时,参加开辟种植好240多亩茶园又作了进一步改造,进行开挖、除草、追肥、摘取树干上的藓苔和剪去病枝,让它重新换发青春,发出枝叶,弥补缺塘,保亩苗整数,茶叶产量得到提高同时向广大群众宣传免耕种植方法:开挖台地种植沟70—80厘米,深50—60厘米,种植沟内广置杂草,玉米杆,坚持表土幼年感熟土回填,底沟亩施80—100公斤复合肥,每亩双植栽3000—3500株,待茶苗到一定高度时进行矮化修剪,用此方法栽培、客植比原来产量增加两倍多还可提前两三年投产。干部社员都很高兴。我们返回县上后,把调查了解和参加改造老茶园情况整理好作简报,发给全县各公社,结合实际实施。我们到安定抓春耕玉米种植时,要求社员做到种玉米收春茶两不误。春茶大树在保证采摘质量的前提下完成全年采摘计划的40—50%。可是,有的社员搞杀鸡取卵“剃光头”的做法,粗茶细茶一起采摘,不求质量。我们同领导商量召开社员大会安排讨论交流采茶经验,克服盲目性,实行采春茶、秋茶留一叶,大叶茶树采夏茶留一叶,采春、秋茶留一叶,全年以留一叶或混采相结合,每稍采一芽二,一芽三等办法合理采摘下树,不但增产又保证质量而且还延长茶树寿命,1977年全县植茶面积46577亩,产茶970800斤。

1978年12月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政府把茶叶生产当作“拳头商品大力发展,制定了售茶奖粮,开辟新茶园给予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后安定、文龙、大街、花山、锦屏等地开发出了许多规模不一的茶园,满山遍岭茶树成片。在茶叶加工制作方面,我们在茶试站共同研究、改进、改粗茶制作为精深加工制作,使茶叶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改良的茶树生长快,茶叶采摘期长,质量纯正,汤色青翠,香味持久更深受省内外顾客的欢迎。

民国老账本 佃户用茶叶交租


长沙市民成洋将10年前淘到的两册民国账本一直悉心珍藏着。“这可不是两册普通的流水账,它记载了浏东麻姑峡一个地主家1919年到1949年日常收支的情况。这是湖南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贴有民国印花税票的账本,可以说,是浏阳东部地区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也是研究民国时期湖南农业税收缴的重要史料。”立账讲究:为了保证所记账目的公正,不但对经手人员作出了严格规定,而且还要赌咒发誓

两册账本均长约35厘米,宽约25厘米,封面和封底均为黄色硬纸,正面左上角黑字写着“选公当簿”四字,正中写着“民国八年己未岁”字样,账本一至三页是“选公蒸当清明簿叙”。根据此叙记载,簿主先祖为南昌府新建县人。后来,“大祖金公迁于广东长乐”(1914年改为五华县),再后来,“祖文选公”生有兰振、兰旺和兰荣3个儿子,“皇年间携妻负子自粤来万邑(江西万载县别称)白水大庄”做生意,积下了不少银钱,于是,便迁移到九江建昌(1914年改为永修县)立业居住。因年成坏,“口给不敷”而“复迁浏东万西交界之区小洞麻姑峡,立业建造房屋”。该家族从广东迁出到麻姑峡1919年订立账本时,已“历今二百余年矣”。

该叙还讲明了家族各房在清明聚首相会时,需将上一年度的“田租息结清算明”。而且,有趣的是,为了表示所记账目的公正,还赌咒发誓说一定要“上对得祖宗,下对得列房”。并对“经历蒸当会内理事人名”的“房长”、“总理”、“经理”、“经管”、“簿首”和“禁首”作出严格规定,“倘若瞒私昧己”就要换人。

对契约权证颇有研究的成洋认为,这里的“房长”就是族长,“总理”就是管家,“经理”为收租放贷员,“经管”就是保管人员,“簿首”为账房先生,“禁首”则为复核人。“这些人员不见得是专职的,除了‘房长’、‘总理’是一人外,其他职位人员很可能有多人……正是因为有一干人马经手,从而确保了账目的公正性。”

记者翻阅账本发现,所记内容包括了许多家佃户30年来的交租、借债、返还本息和家族开支等。账本一律用漂亮的小楷字从右至左竖排书写,井井有条。账本最后一页记载了1949年的几次交租和借债还息后结束,这显然与当时新中国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租佃关系从此已不复存在了有关。

“选公蒸当清明簿叙”最后说:“恐后无凭,共立簿三本,誊写字迹一样,若合为记,各执永远存照。”账本的第5页写到:“民国己未八年三月初八日清明期,凭族重立新簿三本,照天地人字号合同为记”。记者仔细比对了两册账本该页左边的骑缝字,虽然骑缝字右边缺失,但合到一处仍可认出“凭天地人字号鉴字”字样。“说明这两册内容相同的账本实为家族账本的‘地’和‘人’字号。”成洋说。

其中,在骑缝字左侧注明了“地”字号账本由“旺房收执存照”,“人”字号账本由“荣房收执存照”。“仅从账本本身来看,簿主显然是一个经历了200多年的大家族。在屡次的迁徙中,可能有家族成员没有随主流迁徙,这样就需要通过账本将家族经营状况如实地记录下来,以便散落各地的各房后裔在清明聚首祭祖时查验上一年度家族账目,清楚家族的经济状况。”成洋说,一个家族的经济能够维系200多年,这在中国都是很罕见的。不过,令他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即使多次寻访,却仍不知“天”字号账本的下落。

记账内容:佃户交租除谷物外,还可用茶叶、鸡冲兑,但民间借贷业务是这个家族的经营主业

“民国九年(1920年)庚申岁清明会期凭众结付收列”时,该家族在1919年度“大共实收谷22担4斗”。这一年,共收了7次佃租,其中收租谷3笔,共26担5斗;收“利谷”1担4斗,收“借项本利谷”2担5斗;一次收“田租鸡一只重2斤和茶叶租半斤”、一次收“田租鸡一只重2斤2两”。这两只鸡分别用于了家族“做会”和“庆寿”。这7笔收入中最大的一笔是一个叫璧亨的人交来“佃麻姑峡高低埚田”的租谷20担。

一年收租才26担5斗谷和两只鸡、半斤茶叶,这个家族看似并不富裕,但该家族还从事民间借贷业务。账本上记载,1919年就放贷13次共125串260文,谷2担。不过,每次放贷都注明了利息,分别是0.2分或者0.12分。按清末民初一文钱大约相当于0.2元人民币折算,这个家族1919年度就放贷25052元。可见该家族并不穷,虽然不是什么特别大的大户人家,但在当时的农村来说也是非常殷实了。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急剧转型时期,受外国资本入侵、国家产业布局调整、政局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当时中国乡村可谓是动荡不安。值此之际,作为与农户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经济行为——乡村借贷,亦因此呈现出剧烈的时代特点。多方资料显示,民国湖南农村的民间借贷异常活跃。“选公当簿”亦真实地记录和揭示了民国家族经济的兴衰和民间经济频繁的往来。

账本叙言曾提到“经历蒸当会内理事人名”,那么,这个“蒸当会”是什么意思?成洋通过走访浏阳东部客家人后裔找到了答案:“‘蒸’就是蒸发,‘当’就是抵押。二者合意,就是钱财使用、抵押放贷的意思。这些说明账本记载的这个家族不仅经营着田地出租,还同时经营着民间借贷业务,而且,从借出的钱物数量来看,家族借贷所产生的收益要高于田地出租带来的收益。”

不过,从账本可以看出,这个家族放贷的对象基本上是家族的租户。上一年度借贷人的名字几乎无一不出现在下一年度借贷人名单中。1919年,借债最多的人就是那个交租最多的璧亨,这一年他分3次借钱45串762文,借谷一次2担。而且,从1919年到1942年,麻姑峡的田地都租给了璧亨和另一个叫春集的人耕种。“应该说,这个家族放贷的目的还是在资助佃户的生产和生活,这属于互助性借贷关系,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高利贷行为。”成洋认为,这个家族之所以能够长期维系,与他们的人性化经营不无关系。这年冬天,家族就向晏江洞村立小学捐常年均费1担谷,之后每年都有捐赠。

家族兴衰:社会动荡、赋税加重,原本富裕的家族也要靠高息借款来举办一年一度的清明聚会

1919年,账本分明记载3次收租谷共26担5斗,可汇总实收为22担4斗。1920年分4次收租谷23担1斗,可汇总实收为21担4斗。那么,1919年少去的2担1斗谷和1920年少去的1担7斗谷去了哪里?如果作为赋税上缴了,那其税率约为8%。

两册账本上都贴有多枚票额为1分和2分的“中华民国印花税票”。税票上有“湘税三”字样,中间有图案,其中,1分的税票为朱红色,2分的税票为墨绿色。在税票两边盖有“公押”字样,正中盖有一枚内容为“浏东得人团代查验”字样的椭圆形章。“经过‘文革’的风波后,湖南地区留存下来的民国富裕人家的账本已经少之又少,像这样贴有民国税票的账本就更少见了。”

成洋分析,这个“得人团”应该是当时农村税务最基层的机构,“印花税票的票额是指查验时的费用,并不代表交了多少税”。根据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的《湖南民国经济史料选刊》记载,民国期间,湖南农村的赋税包括田赋、契税、牙税(营业税)、屠宰税、产销税、印花税和盐税等17种。“从这些税种来看,1919年和1920年‘选公当簿’账本上记载少去的谷应该是交了税。”

1932至1935年,民国政府在重重困难之下,对货币大幅度改革。这次改革是中国货币现代化的开端,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废两用元”,它标志着金属作为货币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中国货币开始走向标准化;第二阶段是“法币政策”的推行,它意味着货币定价方式的彻底改变。同样,“选公当簿”在1936年后所记载的钱款不再称为“串、文”,而是“元、角、分”。

不过,这之后的赋税节节上涨,其中,1937年分5次收租26担7斗谷,可汇总实收为22担7斗谷;1938年,日军大举南下进攻长沙,由于地处偏僻的连云山深处,该家族收租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是年分5次收租26担5斗谷,但汇总实收却为21担7斗谷。仅仅一年的时间,土地赋税由15%上涨到18%左右。同时,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时有土匪出没。

社会动荡,人心不古,这对靠诚信维持的民间借贷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1938年至1948年,该家族每年的放贷业务不但只是寥寥几笔,而且每笔放贷的钱款数量明显减少,有的甚至只有“2元3角”。同时,账本显示,家族经营也出现了危机,几乎每况愈下,不得不以高息四处借款来“砌石堪和修路”,甚至就连一年一度的清明家族聚会和维修房屋也要靠借款或者变卖家产解决。

走近景东,了解无量山


景东彝族自治县是全省粮食、蔗糖、木材、核桃、芒果重点产区,是思茅市的“粮仓肉库”,是主产区之一。“郝思嘉”牌核桃乳名闻遐迩,“金铃”牌松香、松节油远销国内外。境内有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漫湾、大朝山两个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无量山、哀牢山保留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保护区内生息的黑冠长臂猿群为世界所仅有。

景东概况

位置面积

位置面积: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北端,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24°29′之间。东与南华县、楚雄市、双柏县接壤;南与镇沅县相依;西同云县隔澜沧江相望;北和南涧、弥渡两县相连。东西宽61公里、南北长73公里,幅员面积4465.8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5%,坝区占4.5%。县城所在地锦屏镇海拔1171.3米,公路里程距省会昆明市477公里,距思茅市驻地279公里。

景东县城全景

历史沿革

“景东”系傣语转音,意为坝子城。秦以前属西南夷地;两汉至两晋时属益州郡和永昌郡;北周至隋朝属濮子部;唐南诏置开南节度,辖今思茅市,治所在开南城即今景东县;宋大理国后期废节度,属统矢府的当箸袒赕。元至元十二年置开南州,隶威楚路;至顺二年置景东军民府,辖开南、威远、干远3州,隶属云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降府为州,属楚雄府;洪武十七年,重升为府。清乾隆三十五年,设景东直隶厅,隶迤西道。1913年裁府改县,名景东县,属腾越道。1915年改属普洱道。1950年成立景东县,属普洱专区。198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景东彝族自治县。

无量雄峰

行政区划

全县辖锦屏、文井、漫湾、大朝山东镇4个镇和花山、大街、太忠、龙街、文龙、安定、林街、曼等、景福9个乡,共有13个乡,166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

人口民族

到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3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人,非农业人口2.8万人。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瑶族、傣族、回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24万人,占总人口的46.3%,其中彝族人口13.8万人,占总人口的39.5%。

地理气候

景东县位于横断山脉南端,地形北窄南阔,由低到高分布着谷地、丘陵、山地,属深切割中山地貌,岭高、坡陡、谷深是其基本特点。境内最高海拔3371米,最低海拔795米。地形呈现“三水夹两山”之势,无量山和哀牢山在县境内面积分别为2581平方公里和1740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澜沧江、川河、者干河,川河、者干河属红河水系。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因海拔高差悬殊,具有垂直变化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年均降雨量1086.7毫米,年均日照2131.6小时,无霜期355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景东经济社会十分落后。1950年,全县人口16.1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储蓄0.06元,公路通车里程122公里,仅有中学2所,学生341人,医院1家,病床10张。到1978年,全县人口29.9万人,人均纯收入68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7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很低。

都拉移民新村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围绕“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兴科教”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培植林产、蔗糖、畜牧、烤烟和干鲜果5大支柱产业。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37546万元,比2000年增加54539万元,年均递增13.4

%,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1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468万元,比2000年增加3787万元,年均递增10.8%,高出“十五”计划目标2.8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4288万元,是“九五”期间的1.0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50万元,年均增长5.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3175万元,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17倍、13倍、69倍。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7692元,是1978年的14.1倍。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为42.8:24.7:32.5,非农业人口比重7.9%。

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对种植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粮、蔗、畜、果、茶、烟、桑协调发展格局。粮食、甘蔗、核桃、茶叶、畜禽、烤烟、蚕桑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6863万元,粮食总产量12.

78万吨;甘蔗产量17.1万吨;茶叶产量3996吨;咖啡种植2508亩,咖啡豆产量40吨;核桃种植面积155795亩,产量1927吨;烤烟种植面积25411亩,产量63730担;新鲜蚕茧产量906吨。畜牧业产值2488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6%。年末生猪存栏37.9万头,出栏21万头;大牲畜存栏11万头、出栏1.9万头;黑山羊是全县畜牧业的一大特色品种,存栏13.2万只,出栏6万只,远销广东、湖南、上海等地,并销往香港、澳门。

白鹭鸶与人和睦相处

林业

景东县是全国林业重点县。全县林业用地454.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4.91%,在有林地中用材林262.3万亩,防护林76.9万亩,特种用材林3.7万亩,经济林19.7万亩。全县活立木蓄积量为2454.5万立方米,其中,近熟、成熟、过熟林蓄积达846万立方米。目前,全县已形成以林板、林化为主的林产品工业体系。2005年,全县林业总产值14603万元,是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扶贫开发

景东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实施以来,全县实行政策、科教、干部、项目、资金、服务“六进山”,建立县处领导联系贫困乡村、单位部门挂钩帮扶贫困村社、机关干部长期驻村帮社、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4个责任制,有21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定点联系15个乡,353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定点联系166个村,93个单位部门挂钩扶贫76个贫困村,2324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269户贫困户。1999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县内异地开发扶贫项目,到2005年底,已完成10个开发区安置工作,共安置移民8876人。“九五”期间,全县共投入资金1.59亿元,使4个扶贫攻坚乡、56个贫困村、5万多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十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57亿元,使5.18万农村特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同时巩固了4万不稳定低收入人口的温饱。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完成2500户茅草房改造,改善了1.05万人的住房条件。上海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工业

新中国成立时,景东县没有现代工业。如今已形成以林产、蔗糖、水电、建筑材料等为主的各门类工业。2003年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8955万元。主要产品金铃牌松香、松节油荣获云南省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称号,远销国内外。以优质核桃为原料的郝思嘉牌核桃乳荣获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星火计划成果金奖、全国“科技之光”成果金奖,云南省第四届青少年运动会指定饮品及省名牌产品称号;把边乡牌白糖产品被全国糖业研究检测检验中心评为优质产品,产品畅销省内外。

景东黑长臂猿

社会事业

1989—2005年,全县荣获省、地两级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24项,部门颁发科技成果奖29项。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7%和33%,主要农作物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70%和33%,主要农作物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70%以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良种覆盖率分别达70%、60%。到2005年末,有普通中学22所,职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212所,幼儿园4所,共有教职工3078人,中小学在校生4842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积极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有卫生医疗机构22个,床位543张,卫生技术人员68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8人;乡村医疗点241个,乡村医生343人;县人民医院被评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清凉卫生院被评为国家一级乙等医院,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已建成县、乡、村、组四级网络。全县有线电视入网户1.31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9%和92.2%。

人民生活

200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686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63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503元,比2000年增加613元,年均递增11.1%,高出“十五”计划目标4.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4元,比2000年增加1532元,年均递增

5.3%,高出“十五”计划目标1.3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

漫湾电站

景东通过川河防洪整治工程,利用切出的老河道开垦农田置换出土地,再进行拓城建镇——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目前,一个各种市政功能齐全、交通设置合理、方便群众生活、具有优美和谐生态环境的新型县城正在崛起。

景东通信设备先进,网络健全,中国移动覆盖了全县各乡镇,县城和部分乡镇已开通中国联通,县内可上宽带网,仅固定电话用户就达23000多户。交通状况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全县通车里程达3437.2公里。

农田水利

2005年,全县投入使用的水利工程9115件,其中中型引水工程1件、小型水库15个、小坝塘41个,总蓄水量1950万立方米。近10年来共支砌三面光沟渠106公里建成“五小”水利工程3293件,蓄水总量为5.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5万亩,水利化程度达37%。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地32.3万亩,其中吨粮田2.2万亩。

民族乐器-大筒、长号

电力交通

除国家投资建成的15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漫湾电站和在建装机容量135万千瓦的大朝山电站外,到2005年末,全县建成电站13座,装机容量5780千瓦,年发电量2531万千瓦时,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座,100%的乡、村和98.7%的农户通了电,农村电网改造正顺利实施,供电质量明显改善。全县通车里程达2473.3公里,其中,省道113.7公里、县道671.6公里、乡道1317.8公里,公路密度达55.38公里/百平方公里。100%的村民委员会己通公路。

邮电通信

2005年,全县电话交换总容量2.38万门,电话机用户1.55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4.46部,互联网用户547户;移动电话5500部,普及率每百人1.56部;全县有18个报刊发行点,累计发行报刊11.6万份。

城镇建设

现己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文井、者后、花山、大街、漫湾、太忠等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的小城镇群体。川河整治工程共置换土地960亩作为新城区建设用地。2005年底,县城建设面积2.4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1.8万人,城区绿化面积33.32万平方米,新城区“三纵两横”共16966米街道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正在分步实施,全县共有各类市场45个。

用茶叶制茶膏 中国古人的智慧


要说茶膏,无法回避茶、普洱茶,茶膏是国人茗饮方式的发明和改进,它的诞生既是品茗方式的革命,也是对茶,尤其是对普洱茶品质的提升。

把茶与“膏”首度联系起来,还是唐人陆羽,他在《茶经》中说:“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对于这段话,是否就是茶膏的出现,目前学界争议颇多,但不管怎样怎样,陆羽发现了茶有膏、茶出膏的现象无疑。

现在找得到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正式记载茶膏的史籍是清人吴任臣所辑《十国春秋》,这是一部编撰纪传体史书,它记述了五代时期十国君主事迹,史料采自五代、两宋时的各种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等文献资料,该书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即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这段文字告诉后人,“茶膏”一词正式出现,数量极少,只有八枚。

这是陆羽死后至少130年后的事了,即使陆羽时代茶膏未曾问世,但从他的记述看得出,应该是在萌芽了。

有观点认为,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

这个观点尽管只是推测性的,但符合茶制品逐渐出现的逻辑,因此可以理解为,在陆羽生活的8世纪后期,茶膏这种茶制品,已经呼之欲出了。

入宋以后,“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正是这种“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压榨被蒸熟的茶叶的制膏方式,使得业内公认,茶膏,正式形成于宋代。

这种制膏方式,对于云南边陲是有启发的,云南土司则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

有了茶膏,普洱茶膏的诞生就是自然而简单的事了。

云南土司制作普洱茶膏,采用的方式与宋人以“榨”的方式出膏不同,是用柴火给大铁锅加温,在大铁锅内熬制,简称“大铁锅熬制”法,这种方式,直到今天,依然为不少作坊式茶企所采用。

普洱茶膏的正式命名,据说是清代的事。

清乾隆年间,鉴于大锅熬膏有质量问题,加上忧虑安全因素,清廷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皇宫内的御茶房,据说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同时对制作工艺上做了改良。

工匠们借鉴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同时采取了一套类似今日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产出的普洱茶膏绝胜于昔日,“普洱茶膏”于此正式得名。

普洱茶膏在古人看来奇妙到什么程度?清人赵学敏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如此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赵学敏进而说,“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

云南牧工商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伟文认为普洱茶膏继承了普洱茶所有的特点——降脂、解毒,“它同样具有普洱茶的‘三降’(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三抗’(抗癌症、抗衰老、抗辐射)功能,尤其它有止血消炎功能,是天然的植物消炎药。掺普洱茶膏和面做蛋糕,这种蛋糕可在常温下一个月不坏,它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

“甚至,普洱茶膏还有美肤功效。”他说。

18世纪东西方两巨头“交手”的礼品

220年前,即1792年9月26日,一支由三艘舰只组成的船队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启碇,向中国驶来。

中英国家之间的正式交往自此启幕。

1793年9月14日,来自英国的使节马戛尔尼终于在热河见到了大清的乾隆皇帝,这位时年83岁的皇帝面对来自当时世界工业化、科技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使节,显得很傲慢,当时马戛尔尼一行三艘船,800多人以“祝寿”为名,给乾隆带来了19宗,总计590余件礼物,按清朝“上谕档”所载,计有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座钟、天体仪、地球仪、预报气象的试探气候架、可熔化金属的火镜、玻璃制品、铜炮毛瑟枪、军舰模型、羊毛和棉制品、钢铁制品等,囊括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工业文明、科学文明的成果。

对于这些,对当时世界颇为无知的大清皇帝不以为然,乾隆后来在答复马戛尔尼的诏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实际上,马戛尔尼东来“祝寿”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他代英王前来,主要是为了争取平等的经商条件和环境,但傲慢的大清不同意,使得马戛尔尼悻悻西归。

但同时,马戛尔尼也借机觇得大清虚实,他发现,大清帝国是“由一个老迈、疯狂、至高无上的好战分子带领着”,无论是否是宿命,这为50多年后英国和大清之间的几场战争预留了伏笔。大清的愚昧颟顸,通过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所记载可以看出,就在马戛尔尼“祝寿”近70年后,当英法联军打进圆明园后才发现,1793年马戛尔尼作为礼品赠送给大清的火炮依旧在圆明园躺着,到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发现这些大炮与炮弹完好无损地仍在那里,它们从未被使用过,它们被重新运回伦敦。”

这场当时东西方两巨人的风云际会,最终以互赠礼物告终。

与马戛尔尼代表当时西方最新工业文明成就的礼品不同,乾隆帝回赠的礼物,多半是代表农耕文明的产品,据“上谕档”记载,乾隆赏赐英吉利国王、英吉利正副使等使臣的礼品先后66次,计130种,约3000多件,包括缎紗丝锦罗绸等纺织品和瓷、竹、银、漆、玉器,以及绢画、灯具、画册、香袋、食品等。

作为农产品,茶及茶制品,如普洱茶、茶膏,数量相当惊人。

仅普洱茶及其制品一项,据“上谕档”载,赏赐英吉利国王的普洱茶有88团,茶膏12匣,赏赐马戛尔尼大普洱茶二个,普洱茶8团,茶膏2匣;赏赐副使斯当东普洱茶4团,茶膏2匣,砖茶2块;赏赐随从官役计有砖茶22块,普洱茶22团,茶膏6匣。

来自遥远的云南边陲的普洱茶及其制品普洱茶膏被当作贵重礼物回礼英国使节,说明在乾隆帝和大清政府眼中,普洱茶及茶膏的魅力和其他产品一样,足以堪当国际交往的重任。

茶膏在此次随同马戛尔尼出访并担任副使的斯当东眼中,被认为是“一种黑色的性能恒强烈的茶精”,是从制成“球形”的上等茶叶中提炼的。在斯当东所著《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云南作为著名的产茶区被提及。

这种制成“球形”的茶就是普洱茶,在斯当东记述他们一行于1793年9月14日觐见乾隆帝所得到的丝织品、瓷器和茶三种礼物中,关于“茶”,斯当东如此记录:“茶则并非普通散开的茶叶,而是一种用胶水和茶叶混合而制成的球形茶叶。此种茶可以长远保持原来味道,在中国系最贵重之品。这种茶叶出产于云南省,不经常出口外销,但英国人喝起来不大合乎口味。”

不别苛求斯当东,把球形普洱茶主观臆想成是用“胶水和茶叶混合而成”的产物,不是他的错,他没有见过云南人制作普洱茶的工艺技术,他的价值在于,在219年前就为云南普洱茶和茶膏做了详实的记录,并通过他的书,把普洱茶及茶膏推向世界。

柏联银生:生态庄园经济的普洱模式


七月,来到古茶飘香的地方——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的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充盈融融绿意的华美画卷:在1.1万亩郁郁葱葱的茶园里,一棵棵茶树吸纳了天地的灵性与悟性,在云雾里舒展着身姿,散发着茶叶淡淡的清香。庄园规划了茶园、制茶坊、茶仓、茶道、茶山寨、茶博物馆、茶祖庙、精品酒店八项内容,作为世界第一个普洱茶庄园,它以柏联精品酒店作为依托发展高端定制旅游,创新性地将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文化、旅游与茶产业融合发展,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周边经济的提升。

从第一座普洱茶庄园——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到中国第一座畜牧雨林咖啡综合庄园——爱伲庄园,再到银生普洱茶庄园、中国普洱漫崖咖啡庄园、云南斛哥庄园的应运而生,普洱的庄园经济生机勃勃,地域品牌风生水起。

普洱庄园,主打绿色生态

普洱被授予“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称号,享有“云南核心药库”的美誉。绿色是普洱最大的特色,生态是普洱最大的优势。普洱庄园,绿色家园,基调就是绿色生态。

近年来,我市立足特色和优势,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依靠科技支撑、创新驱动、龙头带动、内外联动、品牌撬动,规划建设了帝泊洱生物茶谷、柏联普洱茶庄园、银生普洱茶庄园、爱伲庄园、漫崖咖啡庄园、云南斛哥庄园等一批特色庄园,打造集种植、加工、展示、文化于一体的农商融合、商旅互动的庄园经济,并通过构建从田间到车间、进市场、上餐桌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把绿色资源转换为普惠群众的生态福利,一方面积极打造国家特色生物产业基地,发展形成了以茶、咖啡、生物药、橡胶、蚕桑等为主的种植、加工、贸易一体化的特色生物产业,走产业化、品牌化路子;另一方面以发展庄园经济为突破口,对现代茶园和咖啡园实施生态改造,推进精品庄园示范建设,庄园建设按照有基地、有加工、有销售、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庄园,带动茶产业、咖啡产业和生物药业快速发展。”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局长卢寒说。

走进位于思茅区马兰箐基地的银生普洱茶庄园,林木繁茂、空气清新。你可以看到基地里到处都装有摄像头,生态茶园里到处竖着黄色的粘虫板,茶厂使用的锅炉全部用电,十分生态环保。

“建设银生茶庄园的初衷,就是想让全国各地喜欢普洱茶的人来这里,亲眼看看我们的生态茶园,看看优质的普洱茶是怎样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从鲜叶到茶杯的全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普洱茶。”普洱市银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荣欣慰地说。

目前,银生普洱茶庄园已经建成有大叶种茶园管理、茶叶初制、茶叶精制、普洱茶发酵、普洱茶压制、茶叶感官审评、茶叶品质检测和茶艺茶道体验和茶叶技术培训,并配备了普洱茶文化、茶山精品酒店和普洱美食餐厅等功能齐备的休闲度假设施。全国各地的茶客们可以在这里观看从采茶、鲜叶处理、初制加工成毛茶,到精制加工,再到压制成普洱茶成品的全过程;远道而来的游客可以在这里充分了解普洱茶文化,可以自采自做普洱茶饼,真正体验从鲜叶到茶杯、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生态产品。

庄园经济,促进融合发展

“庄园要发展,最关键的是融合,产业上的融合、经济形式上的融合、经营方式的融合,这三点缺一不可。在漫崖咖啡庄园,您能喝到精品咖啡、品到普洱茶,能吃到生态的蔬菜瓜果,更能体验到中医理念的养生项目。这就是庄园经济的融合发展。”普洱漫崖咖啡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斌探索出了一条庄园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据介绍,正在创建的“中国普洱漫崖咖啡庄园”是一个集咖啡标准化种植示范、精深加工、生产销售、科研推广、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精品咖啡庄园。漫崖咖啡庄园位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太达村老凤寨旁,环境优雅、土地肥沃。项目2013年开工建设,计划投资5600多万元,新建10000余平方米房屋,实现一园之内科研、生产、仓储、销售、传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议聚会等一站式服务。

目前,普洱漫崖咖啡实业有限公司在原计划投资5600多万元建设的“中国普洱漫崖咖啡庄园”项目基础上,新增了生态农庄的建设,并在宁洱县城设了“漫崖金凤凰生态果蔬配送站”,为广大市民提供新鲜的绿色食品。同时公司通过与北京九丰园生态养生公司的合作,引进了大健康养生项目,扩展了庄园休闲养生的功能。漫崖咖啡庄园在建设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融入生态种植、产品加工、观光旅游、休闲养生、娱乐餐饮等,以“庄园经济”引领普洱特色生物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打造具有普洱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一个个代表普洱模式的普洱茶庄园、咖啡庄园、石斛庄园依托着坚实的绿色生态环境,正从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企业提供)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景东地名记忆(三)


三、善种茶的民族

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习俗相近的基诺族,均喜吃酸辣,嗜喝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茶农”之称,是公认的最早驯化茶的民族。

景东茶树,记住了这里曾是蒲蛮的家园。景东属于澜沧江流域、普洱市的西北方,是野生古茶树资源丰富的县份之一。也是古老的普洱茶产区,据资料记载已有1300多年的茶叶种植、加工和流通的历史,到了清朝,景东沱茶已远销青藏高原,享有盛名。

《茶经》开篇第一句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西南8个小国其中有濮国)支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的记载。纳贡的茶叶便是这里的濮人运去的。

经过相关部门一年多的资源调查,景东彝族自治县目前发现的野生茶面积达28.6万亩,面积居普洱市首位,其中一棵位于花山乡石婆婆山的野生茶树高达26.5米。另外,在大街乡发现的一棵高14.8米的栽培型茶树,是目前云南发现最高的栽培型茶树。据介绍,景东县境内的野生茶树分布在无量山与哀牢山,两山分别拥有23万余亩和5万余亩野生茶树。野生古茶树呈现出带状和区域分布特点,树龄超过1500年的野生茶树分布面积达3.5万亩。此外,普查还发现景东县50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3.7万亩。

景东花山文岔(蛮岔)大茶树生长在花山乡文岔上文献村,第一株海拔1762米,坡度15度。树高15米,树幅9.8米,基部径围3.14米,干径1.03米,最低分枝0.8米。春茶萌芽期为2月上旬,3月上旬开采,夏茶开采期为6个月上旬,秋茶采期为8月上旬,休眠期为11月。第二株基部径围1.85米,干径0.588米,树高10.1米,第三株基部径围1.6米,干径0.5米,树高9.95米。单株每年收干茶15公斤以上。据专家考证,这些茶树树龄不低于500年。据有学者调查考证,“至今住居云南金平县普角乡的六十余户少数民族,自称为‘茫’,傣族称他们为‘插满’(在勐腊地区叫岔满),‘插’为高山,‘满’为‘芒’的谐音,意为‘住在山上的芒人’”。花山“蛮岔”应是“蛮人住的高山”,如果是这样,说明景东花山文岔村文献组古茶树是蒲蛮种下。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说:“布朗族和崩龙族统称朴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西双版纳山区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根据现有材料分析,蒲蛮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云南大叶种茶树确系布朗族和崩龙族的先民蒲蛮(讹为“濮人”)所种植。据调查,云南有不少古老茶林,历代传说确系蒲蛮所种植。如德宏莲山大寨背后有野生茶30万株,竹山寨有90万株,是一百多年前崩龙族所种植的(云南日报1955年6月3日),陇川瓦幕发现二万株野茶,系前人崩龙族所栽种的栽培型茶树(团结报1958年7月23日),1965年6月云南省科协组织的保山地区经济林木考察组在保山地区高黎贡山丫口保屯公路81公里(海拔2344公尺)处看到一片云南大叶种荒芜茶园,据向导介绍对面崩龙族居住族地比此地海拔更高,也有许多象这样的荒芜茶园。

在西双版纳傣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区南糯山爱尼族的茶园,传说是前人蒲蛮族(即布朗族)所种,爱尼族从墨江县搬到勐海南糯山,迄今已有五十六代,在爱尼族搬到南糯山前,已有了这些茶园。如以每代十八年到二十年计算,南糯山的茶园至少已有一千多年以上,在―干多年以前的唐朝时期,蒲蛮族已在南糯山种植了茶树。澜沧县景迈、芒景、邦崴,这儿有着千余年从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邦崴古茶树。佤文化研究中心资深佤族文化专家王学兵经过考证,确认了司岗里史诗中提到有茶树出现的地方,就是佤族迁移过的地方。

一个古老民族,以一把双肩石斧、一个地名、一片茶叶,承载起了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是银生节度的物化记忆!

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与景东地名记忆》(全本)

千亿级“睡眠经济”的生力军:茶氨酸


想一想,晚上肚子饿时,你是不是就想吃一些东西?可是吃了呢,会有一股“罪恶感”油然而生,但是不吃呢,脑中又一直萦绕着想吃的声音,都是弄得你难以入睡。由此,诞生了“睡眠经济”,满足你口福还健康,并且又促进睡眠。看看这些公司怎么做的?

饮品似乎是功能性助眠食品生产商常常涉足的品类。而 L-茶氨酸是茶叶中特有的游离氨基酸,具有安神、舒压的效果,因此常被作为助眠成分。

日本可口可乐在2016年曾推出过一款名为Glaceau Sleep Water的功能性表示食品。一瓶含有200毫克的L-茶氨酸成分,起到睡前放松、起床后缓解疲劳和困倦感的功效。

日本著名茶饮品牌伊藤园的助眠麦茶,一条粉末状的麦茶也含有200毫克的L-茶氨酸。

来自美国的Goodnight,在它的巧克力零食中,添加了L-茶氨酸、镁和酪蛋白。

Neuro Sleep助眠水,它是一种膳食补充剂,除了褪黑素,其含有的L-茶氨酸、5-HTP(5-羟色氨酸)也都具有助眠的功效。成为失眠群体的新“福音”。

北京晚安科技有限公司在2018年推出国内首款功能性助眠饮料——晚安果蔬汁饮料,含有GABA、L-茶氨酸,此外还添加了具有宁心安神效果的酸枣仁。

未来,中国的“睡眠经济”或许会在食品行业展露头角。对于有着3亿失眠人群的中国来说,夜间食品还是一片蓝海。

乾隆皇帝用茶养生


乾隆皇帝用茶养生!国帝王当中,最长寿的人当属乾隆皇帝了,享年89岁,不仅在皇帝当中首屈一指,在“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中国,这个年龄已经十分难得,这和乾隆皇帝十分注重养生分不开。

中国历代皇帝,为求长生不老,求仙访道,炼制丹药的比比皆是。秦始皇就曾经命令500童男童女寻找蓬莱仙岛以求仙丹。然而历代服用仙丹的皇帝,不仅没有长生的,很多皇帝还早早地“登天”了,其实大多数是重金属中毒导致的。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极其不科学,不仅用料多是汞、砷一些重金属,而且长期高温熬炼的方法也会带来大量的重金属残留。

与乾隆皇帝不同,乾隆的皇阿玛雍正就是一位迷恋仙丹的皇帝,雍正正是服用了仙丹中毒而亡的。所以说雍正并不是不注重养生,只不过方法和思维受到了局限。雍正死后,对炼丹术十分怀疑和反感的乾隆,马上就将宫中的炼丹术士赶出皇宫(一说是全部杀了)。可见乾隆是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科学认识的皇帝,这也是促成了他长寿的原因。

茶是皇家的主要饮品之一,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保健养生作用。乾隆皇帝就是一位茶叶爱好者,为喝到最好的茶,他甚至发明了一个秤,称不同水的重量,选取最轻的水泡茶,足见他对茶的考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关于茶的诗很多,从这些诗中可发现,乾隆皇帝对云南的普洱茶也是情有独钟的。现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还遗留着云南古六大茶山进贡的普洱茶贡品。其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普洱茶的砖茶、沱茶、团茶和金瓜外,还有一种被称为普洱茶膏的茶制品。现在仍保存在故宫的普洱茶膏,是清朝道光年间宫廷御茶房生产的,除少许碳化外,茶膏没有任何霉变。称奇的是,这个普洱茶膏在自然条件下被存放了100多年,不仅没有变质,且至今仍可以食用。

这种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正是起源于乾隆时期。实际上普洱茶膏早在雍正时期就有生产,由云南土司借鉴中医熬制药膏的方法制作,以普洱茶为原料用大锅熬制而成,并将其作为贡品进贡皇宫。迷恋丹药的雍正,自然比较接受这种茶膏。然而喜爱普洱茶的乾隆皇帝,却不太赞同这种做法,而将普洱茶膏的制作搬进了清宫御茶房,一改高温的制作工艺,采用常温下压榨制膏的方法,制作普洱茶膏。由于这种工艺很好地保存普洱茶中有益菌和生物酶的活性,因此所生产的普洱茶膏能够长期保存,且同普洱茶一样越陈越香,同时也杜绝了长时间高温熬煮产生重金属的问题。至此,普洱茶膏作为清朝宫廷御制的茶产品,深藏红墙黄瓦的紫禁城内,为皇室专用的养生饮品,躲避了世人的眼睛。

受到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制作工艺的启示,当今的人们在低温条件下制作具有“活性”的普洱茶膏。利用现代发酵工程和超膜过滤技术,不仅可以生产出媲美陈放数十年“老普洱”的茶膏,还能完全剔除农残,无重金属超标,成为了安全、营养、快捷的现代高端茶品的代表。近年来普洱茶膏的养生价值,不断为世人所认识,普洱茶膏也因此越来越受到青睐。

目前市场上“玉龙胜雪”、“红运当头”等产品,受到了广大茶膏爱好者的喜爱。这一本来属于皇家的神秘饮品,正在融入当今社会,成为现代茶文化和养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云南普洱市启动建设“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森林覆盖率高达67%的云南省普洱市,启动建设“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着力打造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现代林业、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等四大基地,力争为“绿色发展之路”作出示范。

19日,普洱市召开“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普洱市市委书记沈培平表示,“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将坚持改革创新、大胆先行先试,为云南、全国走“绿色发展之路”作出示范。

据介绍,普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将以绿色生态为特色,加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资源节约利用,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之路。为此,将以国际品牌为引领,打造包括、旅游、生态咖啡、生物药、生态优质烟叶、特色有机蔬菜等在内的特色产业品牌,支撑服务普洱打造国际品牌;以新型工业化为关键,加快建设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四大基地,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最终建成以茶业、现代林业、咖啡、生物药、绿色有机食品等为主体的特色生物和文化旅游养生两大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

“普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绝不能走被动式、低价值、掠夺性开发的死路,必须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前提下,依靠经济转型和技术进步,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提升发展的质量和内涵。”沈培平说。

据介绍,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达67%,人均森林活立木蓄积量81.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2倍。其境内分布着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多个省级、县级保护区,总面积达12.84万公顷,拥有高等植物5600种、动物1496种,物种总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中国生态环境最好、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景东古茶山(一)


景东古茶山位于普洱市北端,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24°29′之间。东与南华县、楚雄市、双柏县接壤;南与镇沅县相依;西同云县隔澜沧江相望;北和南涧、弥渡两县相连。东西宽61公里、南北长73公里,幅员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5.5%,坝区占4.5%。县城所在地锦屏镇海拔1171米,公路里程距省会昆明市477公里,距普洱市驻地279公里。景东古茶山现有茶园23.48万亩,野生茶树28.6万亩,栽培古茶树3.7万亩,是普洱市八大古茶山之一,主要包括老仓福德古茶山、金鼎古茶山、漫湾古茶山、御笔古茶山和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一、老仓福德古茶山

老仓福德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北部,与大理州南涧县相邻。老仓福德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无量山东坡的安定镇迤仓村、中仓村、外仓村、河底村、民福村和文龙镇的邦崴村、邦迈村、义昌村等,是彝族集居区。

老仓福德古茶山海拔在1600至210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1.6-14.6℃,年降水量1280至1390毫米。土壤为红壤、黄棕壤间夹未风化的石砾,沙性较重。古茶山面积0.6945万亩,茶园呈块状分布,种植密度低,管理较粗放,单产较低,茶园大多与国家级无量山自然保护区相连,多在村寨边,古茶树比较集中于景东县安定镇的河底村。代表植株有文龙镇邦迈村山茶(JD2006-061)和安定镇迤仓村勐库茶(JD2006-063),分类上属于普洱茶。以勐库种(早年从临沧市双江县勐库引进)为主,是制作普洱茶、红茶的优质原料基地。

老仓福德古茶山,在历史上几度辉煌。民国年间,爱国人士罗俊卿“因鉴于国家之贫弱,外货之输入”而“竭力提倡奋发兴起,多创实业,振兴实业以塞漏危而救国家”,遂开发老仓福德茶山并创制“老仓茶”。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老仓茶经云南省勤业会审查评定为优等奖,时任省长唐继尧签署并颁发优等奖章以示鼓励。

解放后,老仓福德古茶山的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茶叶面积发展到2万余亩。在计划经济年代建有集体企业文龙茶厂和安定茶厂。其中安定茶厂成为下关茶厂的原料基地。

近年来,新建2个普洱茶加工厂,发展了29个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28个茶叶加工初制所。老仓福德古茶山上生产的茶叶每年销售勐海大益、下关等知名茶企,成为普洱茶优质原料基地。

以老仓福德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主要特征:条索稍粗长,汤色黄绿尚亮,苦显涩弱,回甘稍慢但持久,汤质尚饱满,叶底黄绿,匀齐略花杂。有山野气韵,杯底留香。

二、金鼎古茶山

主要分布在无量山西坡、澜沧江北岸的深山密林里,这片净土滋养出几百年的古茶树。古茶山辖林街乡岩头村、龙洞村、箐头村、丁帕村、清河村以及景福镇的金鸡林村、公平村、岔河村、勐令村等,是彝族、汉族集居区。

海拔1800—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0.6—14.6℃,年降水量1292—1413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透气透水性好。古茶园面积0.48万亩,零星分散,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茶树品种多为有性系群体种,品种混杂,树龄大多为百年以上。

金鼎古茶山的很多茶树成为茶商用于单株收藏。主要代表性茶树植株有勐令村大茶树,基部干围284厘米;岩头村箐门口坝茶(JD2006-109),树高11.0米,基部干围159厘米;清河村清河大茶树,树高7.8米,基部干围170厘米;岔河村凤冠山白茶,树高6.5米,基部干围168厘米及金鸡林村三组的金鸡林茶(JD2006-103),树高7.0米,基部干围90厘米等古茶树。

三、漫湾古茶山

漫湾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无量山西坡,辖景东县漫湾镇的安召村、温竹村、漫湾村、保甸村等。海拔1700—2300米,年平均气温13.6-14.6℃,年降水量1291-1307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夹有未风化的石砾。古茶园面积0.3075万亩,成零星和块状分布。有性群体品种,部分茶园茶粮间作。代表植株有安召村家茶(JD2006-118)和温竹村茶(JD2006-122),分类上属普洱茶。漫湾古茶山属老茶区之一,茶树密度低,茶园管理粗放,树势中等。主要生产晒青茶。

漫湾古茶山代表性古茶园有安召古茶园、窝落地古茶园、中山箐古茶园、王家箐古茶园。窝落地古茶园属于温竹村,是漫湾镇村民居住海拔最高的地方,位于无量山之中,因四周被群山包围,仿佛是一块落陷下去地方,得名窝落地。这里有8个小组,219户人家,738人。彝族为当地的主体民族,也是种植这片古茶园的祖先。古茶园面积0.0637万亩,古茶树龄多在300年左右。茶叶品种虽然混杂,但茶质上乘,在漫湾古茶山中名气较大。

中山箐古茶园位于漫湾村上部,属无量山边缘地带,海拔1800米,包括中山、棉花林、垭口、岔河四个小组。这里是抗战的纪念地,1944年4月的一天中午,美国“飞虎队”的一架运输机不幸被日机击中,坠毁中山箐,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并长眠于此。离纪念地不远处有一颗古茶树,高11.7米,根部最大径围2.74米,是目前漫湾古茶山中发现的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每年可加工普洱茶6.5千克,受商家青睐。

王家箐古茶园位于保甸村,保甸河的上游。居住着石洞、龙潭、王家箐、麻栗林四个小组,四周被群山环包,只在保甸河流入保甸坝子的地方留有一个缺口叫石门槛(又名虎跳石)。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景东古茶山(二)


四、御笔古茶山

上接《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景东古茶山(一)》一文。御笔古茶山是“银生福地、无量景东”的缩影。随着银生文化的不断挖掘,银生文化以中原传统文化、南诏文化、古傣族文化、古彝族、古布朗族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

御笔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城附近,属无量山东坡,分布在锦屏镇山冲村、黄草岭村和文井镇山心、丙必、清凉、竹蓬村等。海拔1700-2000m之间,年平均温度13.6℃,年降水量1300mm,土壤为沙性红壤。古茶山面积0.4185万亩,成块状分布。有性群体品种,茶园多在村寨边。代表植株有文井镇山心村茶(JD2006-078)和锦屏镇山冲村茶(JD2006-082),分类上属于普洱茶。古茶园主要以长地山、五棵桩、菜子地、邓家、高老庄等古茶园组成。

五棵桩古茶园是个有故事的茶园,位于无量山深山中,海拔1960-2150m,距离菜子地古茶园2km,距离邓家古茶园4km,距离高老庄古茶园6km,距离长地山8km,面积0.04万亩,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200年前。茶园常年云雾笼罩,因进山道路不便,只有山里人在春茶发芽时进山采茶。据当地茶农介绍,它是银生节度时期为节度府的官办茶园,当时把犯人发配到哪里进行开垦种植茶叶,为了限制犯人的活动范围,就在不同的地方立了五棵石桩,后来人们就把这片茶园称为“五棵桩茶园”。

菜子地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右岸,总面积0.03万亩,海拔1900-2120m,种植历史也在千年以上。一种说法是当时发配的犯人,释放后留下来开垦种植的;一种说法是后来一些逃难的人开垦种植的。

邓家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左岸,总面积0.05万亩,海拔1800-2000m,种植历史在300年左右,是由当地一家姓邓地主在清代开垦种植的。

高老庄茶园面积有0.04万亩,海拔1800m,是一姓高人家从四川迁往昭通,后几经周折于清末时期迁到菜子地茶园里套种大烟(罂粟),解放后迁到现在的邦崴小组,并种植了这片茶园。

长地山为文井镇丙必村一个名副其实的以茶为生的高寒山区村,有71户人家,271人,离县城15km,海拔1700-1800m,是景东最美山村之一,也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好去处。长地山背靠无量山,古朴的村子就犹如坐落在一把椅子上,南北延伸的小山就像椅子上的扶手,俯瞰着川河坝子,一副美丽的田园风光。登上村后的小山,西面是无量山群峰,云雾缭绕、山峦叠嶂、犹如万象奔腾。长地山瀑布仿佛像一幅水墨画,挂在古茶园里。走上几百米就进入了无量山核心区。东面远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蓝天白云下绿色的群山一直链接到了天际,让人看不够也看不完。

长地山古茶园种植历史悠久,村旁的三棵大茶树,据当地茶农介绍,种植了600多年。但这里的很多茶园曾经是国民党中将38军副军长梁星楼家的私家茶园。在计划经济时代长地山是吃国家商品粮的茶农,今天在长地山你难看到一亩种粮食的土地。智慧的长地山人培育出“普景1号”茶树地方良种,已经在全省推广,长地山原有0.2万亩茶园已经嫁接改造了近四分之三,这项低产茶叶改造工作在全国走在前列。长地山茶叶芽头大、口感好、色泽鲜亮、卖样特别好,每年春季,本地的、外来的茶商就纷至沓来,订购采摘茶叶。

五、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哀牢山西坡古茶山,辖景东县花山镇、大街镇、龙街乡、太忠镇这四个同处哀牢山西坡境内的古茶山,主要包括花山镇的文岗、营盘、撒罗、文岔、芦山村,大街镇的大街、气力、三营村,龙街乡的东山、和哨、祝者、新平、帮庆、戈瓦村以及太忠镇大柏村、王家村、麦地村、花石村等地,居民主要是汉族和彝族。

哀牢山西坡四个乡(镇)的古茶山,面积0.6855万亩,呈块状和零星状分布。有性群体种。茶园多在村寨边,与粮田混杂,有部分茶园粮茶间作。海拔1300-2100m,植被为山地常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由于海拔垂直高差大,常年平均气温12.6-17.6℃,年降雨量1180-1320mm。土壤有赤红壤、红壤、和黄棕壤。代表性植株有花山乡芦山村大石房野茶(JD2006-007),属大理茶;龙街乡多依树荃麻大茶树(JD2006-042),属普洱茶。大理茶是较早种植的“大山茶”,因品质不及“家茶”,很少采制。哀牢山西坡古茶山,主要生产晒青茶。

位于海拔1860m的景东县花山镇文岔村村上社花山大茶树,此茶树在普洱市仅次于邦崴大茶树的第二大人工种植的过渡型古茶树,树高11.5m,树龄在800余年,年可产茶叶10kg。此茶树2015年以后,单株产值13.6万元,成为了普洱市单株茶树产值最高的古茶树。

龙街乡和哨村被称为“茶王村”,村内可采摘的大茶树有几百株,其中有株树高11.9m的瓦泥大茶树,树龄近千年,周围古茶树连片。位于大街乡气力村的灵官庙大茶树(JD2006-026),树高14.8m,是当前景东发现的培养型最大的大茶树。其芽叶呈紫绿色茸毛多,经检测水浸出物约46.09%、茶多酚36.03%、氨基酸3.48%、咖啡碱4.61%、酚/氨10.4,是制作优制普洱茶的原料。而位于大街乡气力村箐门口的古茶树,其中一号茶树的树高8m人工栽种的小乔木野生型古茶树,即箐门口野茶(JD2006-025),树龄近千年。另外,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边缘的秀龙古茶园有古茶园面积0.12万亩;紧连哀牢山杜鹃湖的麦地古茶园,古茶园有0.076万亩。

以哀牢山西坡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主要特征:条索黑亮较细,汤色金黄,尚亮,苦显于涩,苦能化甘,稍长,汤质尚丰满,叶底黄绿,匀齐。

用茶膏制作的各式茶水


奶茶

配料:茶膏1克,鲜牛奶400毫升,蜂蜜3克(约一羹匙)。

步骤:将茶膏用50克开水溶解,并用匙子或筷子搅动,达到基本溶解为止。然后将鲜奶加温至50℃左右,将50克茶汤倒入,反复搅动,待水温降低,再将蜂蜜倒入搅动几下即可。如果夏天为了避暑,可加冰块饮用。

口感:香甜、厚滑。

汤色:浅褐色。

滋补茶

配料:茶膏1克,大枣、桂圆、山楂、枸杞各10克。蜂蜜3克。

步骤:将大枣、桂圆、山楂、枸杞放入锅中,加水500克熬煮20分钟(水开后计时)。然后过滤,将果肉及杂质滤出,放入茶膏继续熬煮5分钟。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到40℃左右,将蜂蜜倒入,搅拌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甜、润、滑。

汤色:红色(葡萄酒色)。

玫瑰香

配料:茶膏1克,玫瑰花酱6克(约两羹匙),蜂蜜3克。

步骤:将茶膏加水500克熬煮5分钟(水开后计时)。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40℃左右,将蜂蜜倒入,搅拌几下,然后再将玫瑰花酱倒入,轻轻搅动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温润、香甜。

汤色:玫瑰红。

橙红茶

配料:茶膏1克,鲜榨橙汁100克。

步骤:将茶膏加水400克熬煮5分钟(水开后计时)。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40℃左右,将鲜榨橙汁倒入,轻轻搅动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微酸、滑润。

汤色:浅红。

当然,普洱茶膏调饮的方法还有很多,由于它没有固定的模式,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人人都可调制出一杯好“茶膏”。

姜茶

配料:茶膏1克,姜片5克,蜂蜜3克。

步骤:将姜片放入锅中,加水500克熬煮20分钟。将姜片取出,放入茶膏继续熬煮5分钟,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到40℃左右,将蜂蜜倒入,搅拌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滑、润、甜、微辣。

汤色:红色,偏暗。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景东花山:用茶叶经济重整山河》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