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活的,需要“保姆”式呵护

发布时间 : 2019-12-10
哪种茶需要洗茶 属于黑茶的是 黑茶是哪里的

哪种茶需要洗茶。

2013年4月,云南则道茶业构建的“普洱茶谷”在昆明呈贡区落成面世,首创普洱茶仿生仓储“天窖”,开启了“云南十九怪,茶叶论缸卖”的先河。当时,“云南茶,云南放”这个命题,在本地茶人心头无疑一记沉重的闷棍,谁也没法给出一个掷地有声的答案,5年过去了,则道“天窖”这份答卷的结果恐怕还悬在许多人的心里。

仓储在选址上对外在大生态环境有一定要求,昆明地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干燥少雨、日温变化大,因此,昆明存茶温度和湿度便是关键要素。此外,良好的空气洁净度这一项指标是许多茶人最为看重的,呈贡是轻工业区,尚无污染,外围湖山环抱,植被完好,在此环境下的天窖茶仓颇占优势。天窖独占呈贡中豪新册产业城“普洱茶合”其中一栋建筑体的整个三楼,甫进入则道茶业电梯,便即觉得茶香袭人,待得身入窖内,更是满室皆香。

进入则道仿生仓“天窖”之中,四壁俱不做装饰,为避免阳光直射,使用百叶窗帘进行有效遮光,整个空间齐、整、净、洁。入眼所见,是排列整齐的土陶大缸,这些大缸经四川“隆昌土陶”特别定制,直径1.10米,共500口,精选优质土坯,厚实有度,质地紧密,有去潮防寒之效。这种敞口大缸不单是成形率低,运输上就够折腾,耗时一年半才完成,可说下了血本。当初李伟一行找遍四川隆昌,才找到一家愿意制作如此规格大缸的供应商。隆昌被誉为中国土陶之都,驰誉600余年,其出产土陶陶质细腻、色泽浑厚,透气性好、支撑力强,宜于藏茶。每一口缸自重过百斤,底座带有独立桤木(俗称水冬瓜木,质坚、耐水)支架,无异味,不会产生油腻。辅以红河州少数民族纯手工编织草帽盖顶,营造了一个透气而不透水、聚香而不串味,利于微生物发酵的最佳储藏环境。

对于这个数控仿生仓储—“天窖”而言,意会胜于赘述。“天”而又为“窖”看似不通,却中藏妙窍。天所藏者,摒除日月星辰等诸天体外,最接近人类日常生活的,便属风云流散、光照强弱、气温干湿的变化,而以之为窖,正取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最为古老,亦是亘古不变的定律。“自然”具有莫测之妙,以人力而法自然,反倒是最艰深的工程。则道茶叶有限公司总裁李伟却偏偏选取这么一个方式来做普洱茶仓储,源于他秉持的“仿生”之道,就像一个手握长鞭的牧羊人,他可以任由羊群逐水草而行,不加控制,但是,当有羊羔离群的迹象时,他就有必要动动鞭子,使之随顺于大集体之中。整个天窖的温湿度等环境模拟室外气候之变化,让普洱茶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转化。天窖通过人工合理温控,每天凌晨、早、中、晚时段的温度体现本地区四季的交替,并且常年保持在5-30℃之间。为普洱茶提供了最合理且最贴近自然的存放温度。一般来说,在5-28℃范围内,不做人工干预,气温低于5℃,便要启动天窖大缸底部特设的天然气加热管道。而在窖内天棚设置的超声波雾化加湿器,共均匀分布了84个金属喷头,通过人工智能控制,室内湿度始终保持在55%-65%,确保了适宜湿度,同时避免了湿仓存茶的霉变风险。

这就是天窖仓储的管理模式。李伟说起来极简单:“我就是干物业公司的工作,当个合格的茶保姆。”李伟不仅把普洱茶仓储当作生产的延续,且更进一步,他认为茶叶是有生命的,并不是离开茶树之后,它就失去活力,相反,对于普洱茶,离开大树才是他生命的开始。从“天窖”的管理来看他们对这些叶子的呵护可比当初它们长在茶树上还好得多。Cy316.com

cY316.com延伸阅读

体验普洱茶的分步式


近年来,普洱茶已逐渐成为人生生活中高尚的体验之一,其健身作用自不必说,饮茶时得到的陶醉境界更是普洱茶渐趋流行的主要原因。掌握争取地和深入的饮茶方法,在日常生活或闲暇时光中,冲一壶茶,感觉世界之大世界之奇;抿两口入口入腹,感觉历史之悠长深远,人生之无穷怀想,则不是神仙,胜似仙人:飘飘然,淡淡然,物我两忘,优哉游哉。

这个情况让人深思;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和分析后,我初步整理出了一种普洱茶的饮用方法,暂名就叫作分步体验式品茶法。现在写出来,以与各位茶友(主要是新手)共享。

分步体验式品茶法的品饮重点在于八个字,即“分步体验,综合评估”。这一方法的得出主要来自于一种基本现象。大家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若是一个人失聪了,他的观察力就会格外敏锐;而一个人若是失明,他的嗅觉和听觉也就会比正常人发达得多。这说明一个问题,除了刻苦的锻炼以外,专注是非常重要的。分步体验式饮茶法主要即植根在这一前提下。利用这种饮茶方式,我们-即便是新手-也就会很快地和更深入的体验到普洱茶令人迷醉和沉入的快乐了。

首先我们先列举出一泡茶中我们需要和能够体验到的元素。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五类:

1.香气(基于嗅觉);

2.水性(包括了茶汤的柔顺度,绵滑度,粘稠度,水路的粗细度等,指的是茶汤对饮茶的通道造成了什么样的刺激以及该类感觉的程度的描述的总称);

3.喉感(也就是茶人们常说的喉韵); 

4.滋味(苦涩度对口腔中的各种部位造成的刺激和程度);

5.回味(饮茶过后口腔和舌面等部位的生津回甘情况)。

以上这些元素构成了一泡茶最终给人的感觉。

一般来说,人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大都是混合在一起的;饮茶时,多数人往往同时使用着嗅觉和味觉,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这样,大脑接受到的就是一种“综合信号”。而“综合信号”和较单纯的味觉、嗅觉等“单一信号”之间一般有较大的差别。举例来说,当我们喝中药时,如果端起来就喝下去,往往就会感到很大的苦味;而当一个人捏着鼻子喝一些较苦的中药的时候,感觉苦味好像少很多。在前者中,因为味觉和中药对鼻腔产生的嗅觉信号综合在一起,所以就产生了“非常苦”的体验;而在后者中,由于捏住鼻子摒弃了嗅觉的介入,喝药时就只有较单纯的味觉存在,只有单一的信号,所以苦味的感受就淡了许多。

分步体验式饮茶法就是要利用这一原理,培养和训练我们对单一信号的认知和把握能力。

下面来介绍下此方法。

首先,我们来做几个练习,做这些练习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培养在饮茶过程中专注的单一体验能力:

1.避开呼吸训练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泡较香的茶(譬如铁观音)来练习,目的是要学会在不呼吸的状况下完成从茶汤入口到下肚的整个过程。其意义在于在茶汤入口时暂时摒弃和排除掉嗅觉的介入,为以后的水性的体验打下基础。

方法是这样的:在自然状态下,茶汤入口-用舌搅动一至两秒中,然后咽下,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不能有“闻到任何气味”的体验,反复几次,若均能做到,则说明掌握了该方法。

2.咀嚼茶汤训练

不知道大家可见过那些无牙的老奶奶吃东西,她们蠕动着上下唇,用牙床来触碰食物使之碎裂,以方便吞咽和消化。因为没有牙,所以老人们会对食物的粘稠度,硬度,包括形状等会产生较细腻的感觉,因此,我们以类似的动作来培养一种通过用口腔中上下鄂和舌的运动来体验茶汤的汤感,为将来饮茶过程中对茶的粘稠度,顺滑度,柔软度的评估打下基础。大家可以多练,因为类别的判断虽然容易,但是程度的评估则比较较难。

3.吞咽训练

一般来说,人吞咽汤水,往往是会用舌的后部以及喉部的动作来共同完成;但是这样就会令舌面紧张,因此而影响舌面中后部味蕾的感知力。所以,我们要求尽可能的放松舌头,尽可能的采用仰脖子的辅助动作来完成吞咽,这样,舌面在此过程中就会得到相对的放松,味蕾对滋味评估就会客观一些。

这个练习可以先使用水进行锻炼,日常不妨多练练。具体方法是:舌在口腔中平铺,呈自然放松状态,然后用仰脖子的动作来吞咽,尽量放松并打开喉咙,要感觉到,在很大程度上,水是自己“流下去”,而不是有意的“咽下去”。

4.回气训练

普洱茶的品饮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体味它的喉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喉韵”,从而在回味中感到喉感的类别和强弱,并从中得到深度的体验。回气的方法因此就显得格外重要。

吸一口气,但注意不要吸得太深,然后闭口,让气息从鼻腔呼出;在呼的时候,需要感觉到“顿”感。这个“顿”感要在喉部,而不是在鼻腔内。具体训练方法是,在呼气出喉的一瞬间,用喉部挡下气,自鼻腔中发出类似“空”的声响,声音要发在喉部,而不是鼻腔内,一般来说反复几次即可做到。这将有助于喉感的体验和评判。在日常训练时,动作和声音都可以夸张一些,但是在具体饮茶时则不需要出声,关键是掌握了此种感觉就好。

接下来,我们介绍具体的品饮法。

品饮的基本程序分为以下几步:举杯--嗅香;这一过程主要体验其茶汤有无香气并对其类别和程度做出评估判断--调整呼吸;目的在于让鼻子休息--饮汤;不用吸,喝一口,大概普通小盅的二分之一左右――咀嚼茶汤;两三下即可,判断其粘稠度和柔和度以及融合度――吞咽;这一过程应注意茶汤过舌后部和喉的感觉,评估其水路的粗细――回气;闭住嘴,从鼻腔将气呼出,注意其有无喉感并评估其深度和程度类别――回味;主要体验口腔中各个部位的触感,苦涩味,收敛性,并对其程度做出评估。

本文一开始说过,这个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分步体验”,因此,在品饮过程中,每一步骤一定要将注意力只放在这一项上,即要专注。嗅香时,要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鼻腔中,努力分辨其嗅觉的种类和强度;因为调整呼吸后,香气的概念和感觉将不再存在;另外,饮汤和咀嚼茶汤时,大家应将注意力放到“汤感”上,评估其柔软度,粘稠度,润滑度;若此时呼吸,则该评估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样,在吞咽的时候,注意力则应当集中在对茶汤经过舌,喉,到达胃的整个过程的关注上。若是此时还沉醉在对汤感的体验上,则其评估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回气的过程尤其重要,若是在之前的过程中有呼吸动作,则这个阶段受到的影响就非常大了。回气时注意力的重点要放在“喉部”,这个对于坊间常说的很多名优茶的“喉韵”都有较大的评判意义。而当“喉感”体会过后,注意力则应当马上转移,放到口腔和舌面上,此时,对滋味和生津回甘程度要做出准确的评估,时间和程度和区域的概念必须非常明确,这个,也是一泡茶中内涵物质的客观呈现。

开始时,初学者往往不能够做到注意力快速的转移,那么,则可以采用重点评判法。譬如,第一口主要评估香气,第二口主要评判汤感,第三口重点放在水路,第四口体验喉韵,第五口重点体验滋味和回味。这样比较容易做到,相对来说也深刻一些,然后随着时间和不断的品饮,渐渐的,就能够做到“一口下肚,满盘皆知”的理想境界了。

普洱茶膏的逆袭式“复活”


普洱茶膏的逆袭式“复活”!美国汉学家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曾提到:“五?四”之后,中国文化状态就像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一样,已经被“博物馆化”。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只是博物馆玻璃柜里陈列的一件件古董,或是旅游景点的某一个古建筑,死板且毫无生气。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对现代普通民众来说,也只是一个和自己不太相干的历史记忆而已。

其实大多数人都不希望传统文化遗产永远都只是“遗产”而已,文化遗产中所闪耀的先人智慧,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传统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也许还有更多。

一个关于文化遗产的“例外”

2004年,又一个被历史洪流淡忘的传统文化遗产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聚光灯面前。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将一块来自清朝皇宫的普洱茶膏拿出在广州进行拍卖,一个富商花了12000元拍得,并当众冲泡品尝。在场的普洱茶专家们品尝后对这块茶膏历经百余年仍旧不腐的品质及其醇厚的口感赞不绝口。

作为历史上珍贵的宫廷御品,普洱茶膏一直是备受历代皇室喜爱的“奢侈品”。中国清朝乾隆年间,普洱茶膏更一度成为历史上“皇权”与“国礼”的象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

清朝结束后,这种珍贵的宫廷御品却就此失传。

同大多数传统文化遗产不一样的是,清宫普洱茶膏,在此次拍卖曝光热潮过后,并没有回归“被遗忘”的命运。谁都没有想到,它居然是一个关于文化遗产的“例外”。

“激活”传统文化遗产基因

灵感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只是脑海中稍纵即逝的想法,但对于执着的研究者们来说,却是一种源源不绝的创新动力。传统文化遗产若被现代科技认真的“考量”或是“再创造”的话,终有被“激活”的一天。

2002年,一群有着生物制药背景的科研人员,偶然见到了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朝制作的普洱茶膏。与其他初见清宫茶膏的人们一样的是,他们感到迷惑——为什么这块清宫茶膏历经百年仍旧不腐?

带着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崇敬与热情,带着对普洱茶膏百年不腐奥秘的好奇心,他们对云南普洱茶进行了诸多检测和实验,用熟知的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机理,探求从普洱茶到普洱茶膏的加工“路径”,终于成功的破译了这块清宫普洱茶膏的秘密。2005年,带着破译清宫“压榨制膏法”的新技术,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专业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

存留在清宫茶膏里的传统文化遗产基因,就这样被“激活”了。

纯正“血统”的传承与超越

“既然是复制清宫普洱茶膏的基因,我们必须要保证这种茶膏‘血统’的纯正,血统变了,其它的基因就很难保持了。”蒙顿的研发人员如实说。

爱喝茶的人都知道,琳琅满目的茶膏市场上有很多“血统”并不纯正的茶膏,虽然这些茶膏制作简单,省去了很多生产上的繁琐流程,对技术工艺也没有太高的要求,但大多经由“大锅熬制法”炮制,熬制的过程中,高温破坏了普洱茶中脆弱的营养物质,再加上粗糙的设备和器具,使得熬制出的“茶膏”存在着种种安全隐患。

而清宫“压榨制膏法”并没有把普洱茶中的生物酶破坏,这种生物活性酶在普洱茶膏里,就像一条“鲶鱼”一样,激发了茶膏内部“自行转化”的基因,使得表面上安静的普洱茶膏,其实内部暗流涌动,充满了勃勃生机。能够“自行陈化”,不仅不会腐烂,并且味道越来越醇厚,品质越来越好。所以说,这种能保证茶膏活性的“压榨制膏法”,便是清宫茶膏的纯正“血统”。

在清宫“压榨制膏法”的基础上,蒙顿创造的“低温萃取、低温干燥”技术,虽然与清宫制膏工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大意义上,却是用现代生物科技对清宫制膏工艺的传承与超越。

传统文化遗产需要的不仅是“复活”

水井坊、阿胶等传统文化遗产的“复活”,让我们得以回味历史的味道,而有着纯正“血统”的普洱茶膏在蒙顿科技创新下的“复活”,却不仅仅是“复活”。

表面上看,清宫普洱茶膏“复活”的意义是让现代人也有机会享用古代皇帝的“宫廷御品”,但更深程度上,这种创新式“复活”,使清宫普洱茶膏以现代的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以一种更安全、更具活性和更养生的“现代茶膏养生方式”,重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低温状态下萃取“纯茶饮品”,可以将茶叶原有营养物质做到最大的保留,也使茶膏在发酵过程中不会受各种添加剂的干扰与抑制,避免了现代人受到添加剂、重金属、农残超标等安全问题的侵袭。另外,低温工艺对原茶精华即纯茶生物酶的保留,也使得现代普洱茶膏不仅能够进行自行“陈化”,更具有“一茶一味”的丰富口感,真正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茶膏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

因此,对很多传统文化遗产来说,“复活”更多的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超越”。正因为这种在现代科技引领下的“传承”与“超越”,才能让传统文化遗产有了在当下满足人们需求,并在未来能有所发展的存在意义。

历史是“活”的。作为历史生命体的一部分,在面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能做的也许不仅是凭吊、也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可以像清宫普洱茶膏一样——在传承精髓、保持“血统”的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和发扬,让曾经“失宠”的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它应有的“崭新荣耀”,更成为一场关于传统文化遗产复活的华丽“逆袭”。

普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茶


上海的一个小茶商每次开50年代红印大铁饼都要听交响乐,结果我的书出版后,该茶商誓死力争,结果是,50年代的大铁饼终于被证实为80年代末期的茶品,结果是,该茶商喝50年代大铁饼时永远不听交响乐了。

这是学艺不精、茶叶包装学不够的一个典型例子。

普洱茶是比较复杂的,讲山头,讲树龄,讲年份,讲包装,讲仓储,每一讲都是一门大学问,每一门学问精通,都可以成为大师,都可以挣上亿的人民币。

某种程度上而言,普洱茶又是不复杂的。

举个例子,我自己喝茶,不问年份,不问山头,只喝茶汤,留待真味。我也追问包装,也追问山头,也追问年份,只不过,是一个倒秩序。茶不好喝,山头年份也就无所谓。

然而,这一点落实到茶商,却是万万做不到的,年份、包装和山头是如今市场的利器,缺乏此,卖点就丢失了。这也可以说是今天普洱茶的一个罩门,如果没有年份、包装、仓储和山头,你讲什么呢?

所以,整个老班章出名,市场上都是老班章,而稀少见到新班章茶、班盆茶、贺开茶,广别茶。落实到口感,老班章和贺开茶的确有明显的差异,然而,这种差异在“拼配”之后,又如何鉴别?

所以,88青出名,88青就源源不断,88青之父的名号则争得不亦乐乎。

所以,干仓、纯干仓老茶不断问世,各种纯干仓老茶的理论研究不断问世。

总而言之,普洱,的确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茶。

普洱的复杂性,不仅仅是销售末端的各种年份、包装、树龄的鉴别。而是在初制的第一个环节,采摘环节即可显。今年的茶山,鲜叶收购的方式又有部分恢复成毛茶收购方式,原因在于茶农若是自己采茶,则挑选仔细,老叶不采,败叶不采,毛茶制成,油润乏光,显毫而黄片少。

轮到茶商的鲜叶采摘,则能采即采,老梗老叶也一劲采光。制成毛茶,粗枝大叶,色弱而黄叶多。两相比较,宁愿直接采购茶农的毛茶还划算。

从茶树到加工,到仓储到品牌到渠道,普洱茶,千变万化,原本有迹可循的事,一旦经过“茶文化”的加工,又变得复杂。

一开始的时候,我与大家一样,作文喜欢往高处走,坐在电脑前,就仿佛坐拥世界,俯瞰世界,其实狗屁。

茶就是茶,没人去玩它,它就是树叶子,比如布朗族的酸茶,不就是汉族的酸菜么?至于那么让人五迷三道吗。

赋予茶价值的,是人,不是树,否则,本末就倒置了。

普洱茶的分布式体验法


近来和茶友论茶,常常碰到一些初入门而对普洱茶深感兴趣者,交流间发现,双方在在交流上存在着很大障碍。对于资深茶客来说,茶的香气,水路,汤感,滋味,回味,喉感,乃至茶气虽然在用语上存在差异,但通过交流往往能够达到共识;和新手交流则较费力,除了词汇用语方面需做大量阐释外,其对于滋味、嗅觉、喉感、回甘等等方面的体验几乎没有经验可谈,所以对接较困难。另外还发现,新手因此也常常容易被诱导,产生误解。

这个情况让人深思;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和分析后,我初步整理出了一种普洱茶的饮用方法,暂名就叫作分步体验式品茶法。现在写出来,以与各位茶友(主要是新手)共享。

分步体验式品茶法的品饮重点在于八个字,即“分步体验,综合评估”。这一方法的得出主要来自于一种基本现象。大家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若是一个人失聪了,他的观察力就会格外敏锐;而一个人若是失明,他的嗅觉和听觉也就会比正常人发达得多。这说明一个问题,除了刻苦的锻炼以外,专注是非常重要的。分步体验式饮茶法主要即植根在这一前提下。利用这种饮茶方式,我们-即便是新手-也就会很快地和更深入的体验到普洱茶令人迷醉和沉入的快乐了。

首先我们先列举出一泡茶中我们需要和能够体验到的元素。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五类:

1.香气(基于嗅觉);

2.水性(包括了茶汤的柔顺度,绵滑度,粘稠度,水路的粗细度等,指的是茶汤对饮茶的通道造成了什么样的刺激以及该类感觉的程度的描述的总称);

3.喉感(也就是茶人们常说的喉韵);

4.滋味(苦涩度对口腔中的各种部位造成的刺激和程度);

5.回味(饮茶过后口腔和舌面等部位的生津回甘情况)。

以上这些元素构成了一泡茶最终给人的感觉。一般来说,人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大都是混合在一起的;饮茶时,多数人往往同时使用着嗅觉和味觉,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这样,大脑接受到的就是一种“综合信号”。而“综合信号”和较单纯的味觉、嗅觉等“单一信号”之间一般有较大的差别。举例来说,当我们喝中药时,如果端起来就喝下去,往往就会感到很大的苦味;而当一个人捏着鼻子喝一些较苦的中药的时候,感觉苦味好像少很多。在前者中,因为味觉和中药对鼻腔产生的嗅觉信号综合在一起,所以就产生了“非常苦”的体验;而在后者中,由于捏住鼻子摒弃了嗅觉的介入,喝药时就只有较单纯的味觉存在,只有单一的信号,所以苦味的感受就淡了许多。

分步体验式饮茶法就是要利用这一原理,培养和训练我们对单一信号的认知和把握能力。

首先,我们来做几个练习,做这些练习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培养在饮茶过程中专注的单一体验能力:

1.避开呼吸训练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泡较香的茶(譬如铁观音)来练习,目的是要学会在不呼吸的状况下完成从茶汤入口到下肚的整个过程。其意义在于在茶汤入口时暂时摒弃和排除掉嗅觉的介入,为以后的水性的体验打下基础。

方法是这样的:在自然状态下,茶汤入口-用舌搅动一至两秒中,然后咽下,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不能有“闻到任何气味”的体验,反复几次,若均能做到,则说明掌握了该方法。

2.咀嚼茶汤训练

不知道大家可见过那些无牙的老奶奶吃东西,她们蠕动着上下唇,用牙床来触碰食物使之碎裂,以方便吞咽和消化。因为没有牙,所以老人们会对食物的粘稠度,硬度,包括形状等会产生较细腻的感觉,因此,我们以类似的动作来培养一种通过用口腔中上下鄂和舌的运动来体验茶汤的汤感,为将来饮茶过程中对茶的粘稠度,顺滑度,柔软度的评估打下基础。大家可以多练,因为类别的判断虽然容易,但是程度的评估则比较较难。

3.吞咽训练

一般来说,人吞咽汤水,往往是会用舌的后部以及喉部的动作来共同完成;但是这样就会令舌面紧张,因此而影响舌面中后部味蕾的感知力。所以,我们要求尽可能的放松舌头,尽可能的采用仰脖子的辅助动作来完成吞咽,这样,舌面在此过程中就会得到相对的放松,味蕾对滋味评估就会客观一些。

这个练习可以先使用水进行锻炼,日常不妨多练练。具体方法是:舌在口腔中平铺,呈自然放松状态,然后用仰脖子的动作来吞咽,尽量放松并打开喉咙,要感觉到,在很大程度上,水是自己“流下去”,而不是有意的“咽下去”。

4.回气训练

普洱茶的品饮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体味它的喉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喉韵”,从而在回味中感到喉感的类别和强弱,并从中得到深度的体验。回气的方法因此就显得格外重要。

吸一口气,但注意不要吸得太深,然后闭口,让气息从鼻腔呼出;在呼的时候,需要感觉到“顿”感。这个“顿”感要在喉部,而不是在鼻腔内。具体训练方法是,在呼气出喉的一瞬间,用喉部挡下气,自鼻腔中发出类似“空”的声响,声音要发在喉部,而不是鼻腔内,一般来说反复几次即可做到。这将有助于喉感的体验和评判。在日常训练时,动作和声音都可以夸张一些,但是在具体饮茶时则不需要出声,关键是掌握了此种感觉就好。

接下来,我们介绍具体的品饮法

品饮的基本程序分为以下几步:举杯--嗅香;这一过程主要体验其茶汤有无香气并对其类别和程度做出评估判断--调整呼吸;目的在于让鼻子休息--饮汤;不用吸,喝一口,大概普通小盅的二分之一左右――咀嚼茶汤;两三下即可,判断其粘稠度和柔和度以及融合度――吞咽;这一过程应注意茶汤过舌后部和喉的感觉,评估其水路的粗细――回气;闭住嘴,从鼻腔将气呼出,注意其有无喉感并评估其深度和程度类别――回味;主要体验口腔中各个部位的触感,苦涩味,收敛性,并对其程度做出评估。

本文一开始说过,这个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分步体验”,因此,在品饮过程中,每一步骤一定要将注意力只放在这一项上,即要专注。嗅香时,要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鼻腔中,努力分辨其嗅觉的种类和强度;因为调整呼吸后,香气的概念和感觉将不再存在;另外,饮汤和咀嚼茶汤时,大家应将注意力放到“汤感”上,评估其柔软度,粘稠度,润滑度;若此时呼吸,则该评估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样,在吞咽的时候,注意力则应当集中在对茶汤经过舌,喉,到达胃的整个过程的关注上。若是此时还沉醉在对汤感的体验上,则其评估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回气的过程尤其重要,若是在之前的过程中有呼吸动作,则这个阶段受到的影响就非常大了。回气时注意力的重点要放在“喉部”,这个对于坊间常说的很多名优茶的“喉韵”都有较大的评判意义。而当“喉感”体会过后,注意力则应当马上转移,放到口腔和舌面上,此时,对滋味和生津回甘程度要做出准确的评估,时间和程度和区域的概念必须非常明确,这个,也是一泡茶中内涵物质的客观呈现。

开始时,初学者往往不能够做到注意力快速的转移,那么,则可以采用重点评判法。譬如,第一口主要评估香气,第二口主要评判汤感,第三口重点放在水路,第四口体验喉韵,第五口重点体验滋味和回味。这样比较容易做到,相对来说也深刻一些,然后随着时间和不断的品饮,渐渐的,就能够做到“一口下肚,满盘皆知”的理想境界了。

近年来,普洱茶已逐渐成为人生生活中高尚的体验之一,其健身作用自不必说,饮茶时得到的陶醉境界更是普洱茶渐趋流行的主要原因。掌握争取地和深入的饮茶方法,在日常生活或闲暇时光中,冲一壶茶,感觉世界之大世界之奇;抿两口入口入腹,感觉历史之悠长深远,人生之无穷怀想,则不是神仙,胜似仙人:飘飘然,淡淡然,物我两忘,优哉游哉。

撬茶是门技术活,巧用茶针茶刀茶针与茶刀的区别


就算茶针茶刀在手,对于普洱茶饼、砖、沱,依旧无从下手,许多茶友都有这样的问题,当然,使用以上工具也都是有技巧可循的,掌握了这些在撬茶时就不会再犯难了。

茶刀

1、要点:注意一边施力一边撬动,掌握好茶刀的握法,实行撬动原则,基本上没有难开的茶。

以饼茶为例,把茶刀从茶饼侧面沿边缘插入。稍用点力,把茶刀再往茶饼里推进去些,这样不会把茶饼撬的很散碎。向上用力,把茶饼撬开剥落。再用同样的方法顺着茶叶的间隙,茶饼就一层一层的撬开了。

一般开茶饼,最好从饼窝的一面也就是“后面”开始拆取,同时尽量在同一水平扩展,逐层撬取,至上既保持了饼面的相对完整,看起来也会很美观。

2、注意:握刀时用大拇指紧紧地压在刀面上,整个刀尖只留出约2厘米的距离为宜,刀尖如果留得过长,撬取时较难控制。然后其他手指紧握茶刀,如果不习惯用大拇指压刀的话,可以用食指,刀子可以更紧地握住。握刀时,手力要实要稳,使刀行进的方向始终在自己的力量能控制的范畴之内,切不可因一时撬不开而烦躁之下突然用力。开茶时,刀尖也绝对不要朝向自己。

茶针

1、要点:选择实在、好用的茶针。好用是关键,在好用的前提下再去考虑是否选择名贵树种做的手柄之类。一般选择针尖较细的圆头或扁头茶针,且用起来非常顺手的茶针。

以砖茶为例,将茶砖竖立起来,按照茶叶压制的纹理把茶针插进去,多插几针,可完整的剥离下一整面的茶,一块100克的小茶砖可成功撬成4块片状小茶砖,剩下的徒手轻轻掰开即可,掰的时候注意茶的完整性。

2、注意:使用茶针需要用巧劲,应该使用“撬动”而不是使劲扎入茶内部就行了,还要一边施力撬动,茶才容易松开。现在压制的饼茶、砖茶一般来说都不会太紧,拆开都不困难,注意不要扎到手。

布朗山:“濮人植茶”活见证


布朗山,是一座以少数民族布朗族而得名的古茶山。

居住在布朗山的布朗族,是西双版纳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也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其先人古濮人擅于种茶,寨子迁到哪里,他们就在哪里种茶。有关史料记载的“濮人植茶”也证实了布朗族先民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创造过古老的民族茶文化。

布朗族迁徙到布朗山的历史和植茶史迄今已上千年,布朗山也是西双版纳州最古老的古茶山之一,至今保存着近万亩栽培型古茶园。这里最古老的布朗族村寨和最古老的茶园就在老曼峨,建寨历史接近1400年。布朗山的人、布朗山的茶就是从老曼峨开始生根繁衍,遍布在全乡1000多平方公里的山林中,真实、直观地见证了“濮人植茶”的历史。

2004年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普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整个布朗山有栽培型古茶园9505亩。除了古茶园,目前全乡还有2万余亩的新植茶园,是西双版纳州最重要的优质普洱茶原料产区之一。由于受土壤、气候、海拔、生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布朗山茶条索较粗长,茶味重,苦涩强,茶气足,茶质好,汤质饱满酽浓,山野气韵强,是极品中的绿色健康生态茶,倍受全国各地“重口味”的普洱茶茶友们的青睐。

在普洱茶中,布朗山的茶名气极大,“江湖”地位特殊:一方面,“班章王,易武后”逐步被普洱茶“发烧友”公认,以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老班章古茶园为代表的古树茶被冠之为茶中之“王”,显示出班章在普洱茶古树纯料茶中的至高地位。这因素也使老班章茶一举统领了古树普洱茶价格新高(当然,有价无茶的皇家贡茶曼松茶除外),同时成为每年影响古树普洱茶价格涨跌的一个风向标。

另一方面,从改制前勐海茶厂走出来的老拼配、发堆师傅们长期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来看,来自布朗山的普洱晒青毛茶原料,又是各个普洱茶加工厂生茶加工普洱茶产品中的“味精”,无论加工普洱生茶还是普洱熟茶,只要拼配添加了布朗山的茶,其口感滋味必然更加酽烈、丰富,气感韵味更加充足、张扬,后期保存香气、口感、滋味的变化,也让人更充满期待。

干货|读不懂熟茶的“活”,你就吃大亏了


熟茶发酵技术,是直接决定一款熟茶的口感和内质活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熟茶后期转化的空间。熟茶发酵过熟,口感甜润但活性不足;熟茶发酵过生,口感会偏苦涩、也会略带难化开的苦底,所以掌握一款熟茶发展的命脉,在于它的发酵技术。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活性熟茶”中“活”的特点。

引“0.618”黄金分割线

——熟醉美“6.18黄金酵度”

随着普洱熟茶专业市场的细分化,消费者对熟茶热潮持续不断,对熟茶口感、滋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杯具备“活性”的熟茶成为消费者评判品质的标准之一。“活性熟茶”,我们可以理解为“熟茶从口感与滋味上带给味蕾的丰富体验”、“品饮后体感反应明显情况”以及“后期仓储的内含物质不断丰富的过程”,即是活性熟茶的特点。

我们知道,“熟茶发酵”其实是一个遵循自然规律的过程。毛茶通过渥堆产生酶促反应,在微生物湿热作用下,让一个有棱角的生茶性格转化为温润的熟茶,经微生物参与发酵后,不仅自身发生了深度的良性变化,如酚氨比降低,芳香物质增加等,还融入大量微生物代谢活性物质,改善茶叶品质,使茶叶不单单升华出良好的口感滋味,还衍生出很多有利于健康的微生物,让微生物的活性保持最佳状态。

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时间,将发酵程度接近“熟”得刚刚好,后期转化空间就会很大,而且也会转化出更具个性化与香气的熟茶。比如,厨心熟茶2016年“流年”的冰糖香、2018年“熟醉美”的绿豆奶香等。

目前,不少对熟茶行业具有前瞻性的茶企不断研究和了解熟茶技术,并衍生出市场现有各自不同的“熟茶”技术,较多被认可的是“熟茶应该具备活性特征”,除了熟茶口感的“顺、滑、醇、甜”以外,“生津、回甘,富有层次感和持久性”等特征,便是“活性”熟茶与普通熟茶的口感差异。

由此,用厨心熟茶专属发酵技术6.18黄金酵度所研制的“活性熟茶”与消费者口感吻合度非常高,也是未来抢占市场的“核心武器”。

解密:熟茶发酵并非“失活”,而是涅槃后的“重生”


导读:熟茶的发酵并非“失活”,而是涅槃后的“重生”,普洱熟茶也具备长期存放的效果。仓储优良的长期存放,也会使熟茶达到“越陈越香”的效果。

晒青生毛茶是鲜叶经高温杀青、太阳晒干制作而成,没有经过陈放的生茶大多口感苦涩,会影响睡眠,而且多喝伤胃;而熟普又不一样,它经过人工发酵,茶性温和,当下品饮也不会有很强的刺激性,且有暖胃的功效。

所以市面上存在“喝熟存生”的说法,更是有“熟茶因为快速发酵,茶性已死”的误传,使得熟茶成为一种消耗型茶品,并造成一种不能长期存放的错觉。熟茶的发酵并非“失活”,而是涅槃后的“重生”,普洱熟茶也具备长期存放的效果。仓储优良的长期存放,也会使熟茶达到“越陈越香”的效果。

熟茶具备后发酵条件

生茶随着存放,因后发酵,其苦涩感降低,茶性趋于温和,从而具有长期存放的收藏价值和品饮价值,熟茶是晒青生毛茶经渥堆发酵后形成的,就没有了吗?

茶叶发酵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内源性酶促发酵”,全发酵茶;另一种便是“外来微生物发酵”,是后发酵茶。

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能形成多酚氧化酶,蛋白酶、纤维酶、果胶酶等,不但可形成类多酚,还可水解出更多的可食纤维,茶多糖和肽类等物质。所以,后发酵是以茶为“养料”的外来微生物作用,由此可见,熟茶也具备后发酵的基础条件。

熟茶发酵并非“失活”

自1973年熟茶的快速发酵工艺始创,经四十多年磨砺与海内外市场的反复检验,现在的普洱茶熟茶产品,其用料、工艺、产品线已经日趋成熟和丰富。

关于熟茶发酵有一个专业的概念叫做“发酵成熟度”。从发酵成熟度来说,普洱散茶是“全熟”的,通常定义为“十成”发酵,而紧压茶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并非是全熟的,这就为收藏的后发酵留有不少空间,为形成老熟茶独特的品味风格奠定基础。

纵观普洱紧压茶的产品线,高档原料的产品多为偏轻发酵,在七、八成间,这样控制发酵的熟茶陈香初显、滋味香气纯正、回甘生津异常持久;所以,熟茶发酵“未死”,仍旧有活性;故而普洱熟茶的紧压茶也是具备收藏价值的,特别是偏轻发酵的普洱熟茶产品。

原料决定熟茶存放价值

跟生茶的收藏道理一样,原料是决定一款熟茶后期转化的重要因素,好的原料加上合理的发酵技术控制是一款熟茶具有存放价值的关键。

在喝一款新熟茶的时候,往往会闻到一股堆味,这种味道在新制熟茶中普遍存在,正常情况下,堆味的衰退期为3年左右,熟茶一般在完成初步陈化后才进入市场,以确保消费者现饮口感的舒适体验。

普洱茶的水性(滑、化、活、砂、厚、薄、利)


普洱茶的水性:指茶汤带给口腔的每种不同的感觉,如滑、化、活、砂、厚、薄、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重视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那么大家知道普洱茶水性吗?普洱茶水性怎么样呢?

普洱茶水性一、活

活泼的水性,是各茶种品茗者一惯重视的茶汤优美的表現,在口腔中产生一种活的感受。活的口感如同陈韵一样,是偏重于比较抽象性,也都是靠个人多次实际品茗中,培养出鉴別能力,无法以文字或言语描述,非从实际体验而难以言传。

在普洱茶行列里,只有干仓普洱生茶茶汤,才有较强的活性品味。在制造过程中,经过一定程度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以及产生霉变的湿仓陈化普洱生茶,这两种普洱品都会增加水溶性物质成份,而且越是重发酵或越是重霉变的,越增加茶汤中的水溶性物质,茶汤顏色也越深浓,甚至成为黑色。水溶性物质的增加,直接影响水性活泼品味。所以只有生茶干仓普洱茶,才可能有最好的活性品味表现,活性能給人活泼、愉快、力量的感受。

普洱茶水性二、砂

喝过茶汤之后,口腔内有一种砂砂的感觉。如同喝了一碗红豆汤,留下口中那种浓砂感觉。这种砂砂感觉会带给口腔一种舒服的感受。

砂的口感主要来自普洱熟茶茶汤,而且是有较长陈化期的茶品。三○年代的佛海鼎兴茶庄所生产那批末代紧茶,可能在晒青时,延误了时间,促使自然发酵过多,变成了熟茶紧茶;还有七○年代初期的73厚砖茶熟茶,这两批茶叶为比较陈旧的熟茶茶品。凡喝过这两批熟茶的,都能感受到砂的品味。

普洱茶水性的砂感,透过口腔感觉,使人有一种粗犷而浓郁感受。砂感是普洱熟茶水性一大特色,而普洱生茶则不易见到。

普洱茶水性三、厚薄利

普洱茶水性在还没有到达到化劲之前,有厚、薄、利分別。这些厚、薄、利在口腔的感覺,使品茗者有厚重甸实或轻薄浮荡或刃利难受之感。

水厚和茶汤并不相同,厚是普洱茶质地的关系,茶汤在一定的强度,溶于水中物质成份较多的,在口感上觉得会比较混厚稠密。越稠密者称之越厚,或越稠。浓是沖泡技术上的影响,同样一泡茶,茶叶浸泡在热水中越长,茶汤就越浓,也就是茶汤的强度增加了。相反的如浸泡時时很短,茶汤便会显得淡淡的,与水性厚薄无关。往往厚、重以及甸实都是相伴共存的,所以有说茶汤水性很厚重或很厚实,其意义就是指水性有厚之感。如一些无纸绿印圆茶、凤山茶青的福禄贡茶,茶汤水性都很厚重。厚的茶汤水性,使人感到饱满而实在,带給品茗者有较平和稳定的心境。

水性薄和水性厚恰好相反,水性薄的茶汤喝到口腔里,没有坦荡舒張气势,水质也感觉轻且萧条。由于水性薄而造成小器的格调,使品茗者产生了轻浮、薄弱、不安稳而抗拒的感觉。灌木新树茶青制成的普洱茶品,和一些边境普洱茶品,茶汤水性多半会显得单薄。

普洱茶水性四、滑

滑是最柔和的感觉,比如将最细纯豆浆,含在口腔里有一种至柔感。滑会使人有温和舒顺而亲切,也会使人心神比较安適稳定。

比较陳旧或熟的普洱茶,其水性比较滑。早期的敬昌号、江城号、普庆号等普洱圆茶,以及七○年代厚砖普洱茶、七○年代白针金莲普洱散茶,其茶汤都表现很滑。水性滑是普洱茶的一大特色,尤其現在生产的新普洱茶,多半是以熟茶方法制造,水性大多能表现醇滑,有許多人就因此而喜欢饮用普洱茶。

普洱茶水性的醇滑,随着陈化时间越长,表现得越为优越,最后达到化的境界,这也就是构成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要点之一。

普洱茶水性五、化

「入口即化」:同样是陈年好茶和好酒的象征,普洱生茶的水性要达到化的境界,通常必须要贮放六七十年以上,而且还要在比较理想环境中陈化。熟茶要比生茶容易得到化的水性,如那批七○年代的普洱厚磚熟茶,只有三十多年陈期但其水性渐渐由滑而转向化劲之中,六十多年的末代紧茶,八、九十年的同庆老号普洱茶圆茶以及红芝普洱,已达到入口即化的境界了。一般经验告訴我们,普洱生茶所表現的劲道要比熟茶来得高雅,因为熟茶的水性较粗厚,化的感觉总没有像生茶那样的活泼清逸。但是生茶的陈化时间必须长很多,才能与普洱茶的化劲道相等。「入口即化,喝了没喝」,是一句品茗普洱茶時,对茶汤水性最高境界的赞叹语。

虽然把茶汤喝到嘴里,好像喝酒一樣,立刻化为一股升华之气。但喝酒只感觉一陈酒气向上颚冲起,而后渐渐挥发过去。普洱茶的化劲,远比酒的化劲柔和而宁静,不会有那股熏脑的难过。酒气的化劲会使人自我膨胀,心神恍忽,醉言失态。普洱的化劲则令人清神明智。

润活发酵,为熟茶制作注入新活力!


普洱熟茶历史非常短,只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从原料到成品,从工艺到口感,远未到成熟发达期,还有巨大的探索与创新空间。

然而,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及品鉴水平的提高,熟茶受众拥有更高享受级别的需求,熟茶品饮消费进入多元化、精品化的新时代,这些不断地推动着熟茶制作技术的改革。

其中,作为熟茶制作过程中影响着普洱熟茶特殊品质的最关键工序——渥堆发酵,其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尤显重要。润活发酵技术,润元昌十二年发酵经验沉淀和技术积累后的创新,专注精品熟茶,为熟茶制作注入新活力。

润活发酵是什么?

润元昌首创的国家专利“润活”发酵技术,是指在熟茶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富氧发酵”、“加压发酵”等一系列新工艺的应用,提高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度,减少鲜爽物质损耗,更大程度保持茶叶活性,最终达到提升熟茶滋润鲜活口感的目的。

润活技术具体体现在一下4个方面:

1、春茶原料

好原料是好产品的基础,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物质基础,技术上的锦上添花才更具意义。春茶是一年中最好的茶,茶叶中的营养类物质积累最为厚实,用春茶发酵的熟茶具有汤浓、香高、水润的特点。润元昌是业内率先提出“春茶发酵的熟茶”这一明确定位的品牌,并坚持全线熟茶产品均采用春茶发酵,内含丰厚的春茶奠定了润活发酵的基调。

2、富氧发酵

针对传统普洱熟茶加工发酵过程中的供氧不足,发酵程度不均匀等问题,采用通过向堆子中导入通气管和缩短翻堆解块的时间,促进茶叶酶促反应,有效减少鲜爽物质的损耗,更多地保留活性。

3、加压发酵

用特制的棉布将堆子进行覆盖包裹,配合全方位均衡加压技术,较大限度地破碎茶叶细胞壁,提高茶叶内含物的释放渗出。

4、陈化后再出厂

一定的沉淀时间可以更好地改善熟茶的现饮舒适度。润元昌发酵好的原料在压制前会有两年的陈放时间,压制后还会在专业仓库存放半年到一年再上市,即完成初步的陈化再出厂,因此刚上市的新茶几乎无堆味,口感纯净,现喝口感舒适。

简单来说,润活发酵能够将春茶的内含物质更好地保留下来,制作出的熟茶更有润感、更有活性。

润活发酵倡导:做更有润感、更有活性的精品熟茶

低端熟茶讲究量大、快速、低价,常常发酵过熟以掩盖原料的先天不足。结果,叶片焦死,茶汤淡寡,只能满足茶叶市场最低端的需求。润感、活性,是对熟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普洱茶发烧友的追求。

“润感”是普洱茶的高端口感。润,是春之声,是甜之美,是和谐,是融洽,是一体。涩为骨架,苦为厚度,鲜爽和糖分,带来润感。润感沁人心脾,使人有安稳、充实、舒适的满足感。这种由润感所带来由内而外的体感,让茶变得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世界万物,活着最美。一款有活性的茶,意味着是一款有生命力的茶。茶叶里面氨基酸、芳香物质还有留存,梗叶柔软,茶底有弹性,茶汤有张力,滋味清爽,赏心悦目,茶叶拥有继续巨大转化空间。

春茶发酵的熟茶具有香高、汤浓、水润等诸多优点,但由于成本太高,发酵困难,春茶发酵对技术积累、资金支持、原料储备以及销售渠道等多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润元昌作为一家专注精品普洱茶、坚持产品力的茶企,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渠道布局,以及品牌美誉度的建设,具备了承载“春茶发酵”这一挑战的综合基础,同时润元昌这些年为精品熟茶持续不断的发力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在勐海建立面积3000平的发酵空间,超一万平的熟茶陈化仓库,构建超过千吨的原料库存,多年来上游资源的长期布局,为熟茶的制作和后期陈放做着坚实有力的支撑。

将技术落实到品质,不断发力精品熟茶领域,目前已形成以大班章原料为主、具有深厚内涵的和极高转化价值的高端熟茶系列,以知名山头春茶原料发酵,具有“香浓甜润”之特点的经典熟茶系列,通过丰富的规格形态、实惠的价格来进行品牌扩张和培育新用户的国民熟茶系列,以及采用活性轻发酵工艺和独创压制技术的铁饼熟茶系列等,丰富的产品线覆盖不同价位级别,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

对于熟茶的技术升级和微创新,润元昌一直在做着层层蓄力,润活技术正式推出之前,也进行过某些特定技术的摸索尝试,轻发酵的老铁、用山泉水发酵的巴达之春等产品推出市场后,引起广泛关注,大受渠道和消费者喜爱。结合市场反馈后,润活技术依然进行了多番改进,此次终以成熟应用。

历经十二年的技术沉淀与积累,从蓝铁的成功研发及口感表现展望未来,润活发酵技术必将能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选购普洱茶标准参考:顺、柔、活、洁、亮


选购普洱茶时,我们常常以“清纯正气”作为评鉴标准。所谓“清”,就是闻其茶味,味道要清,不能有杂味。所谓“纯”,是指辨其色,关注茶菁和叶底的色泽。三是“正”,普洱茶要存其位,存放干仓,不可置于潮湿处。四看“气”,品其汤,口味醇和,不可五味杂陈。

品饮普洱茶,茶人常会用“顺、柔、活、洁、亮”来评说。

“顺、柔”是品普洱茶时,茶汤入口,稍停片刻,可以细细感受茶的醇度;滚动舌头,使茶汤游过口腔中的每一个部位,浸润所有的味蕾(不同部位的味蕾感觉出的茶汤的滋味通常是不相同的),体会普洱茶的润滑和甘厚;入喉时可领悟普洱茶的顺柔。

“活”是普洱茶优质原料、良好工艺、科学贮放综合水平的反映。好的普洱茶内涵特别丰富,茶汤入口即能感受活力十足的茶性,给人以活泼、愉快的感受。经过长期陈化,普洱茶苦和涩的味道因氧化而慢慢减弱,甚至完全没有,而糖分仍然留在茶叶中,经冲泡后,慢慢释放出甜的味道。好的普洱茶,越冲泡到后面,甜味越明显。茶中的淡然甜意清雅且对健康无害,纯正清雅也最能代表普洱茶的真性,淡然而悠然,将普洱茶品茗提升到艺术境界。

“洁”是普洱茶的原则,普洱茶属于饮品,因而清洁卫生至关重要。普洱茶的洁可从香气、汤色、喉韵、滋味等多个方面来品味。香气以纯正、干净为佳,不论是哪种茶香,均以舒适淡雅为上。汤色以清澈透亮为佳。只有洁的普洱茶,品饮中才能体会到甘、滑之美,醇、厚之味,顺、柔之态。

“亮”是普洱茶之美的内在标志。好的普洱茶外形富于光泽,油润,给人以自然之美;而观其内质汤色,晶亮剔透,给人以美感和联想。生普的汤色多为青黄色或金黄色,较透亮。而熟普的汤色多为栗红色或暗红色,微透亮,这就是为什么熟茶很容易被当成红茶。

普洱茶品质的鉴别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怎么去判断一个茶,它好不好?以什么为标准?除了学习一些技巧、提高对茶的感悟以外,这个所谓的标准,它不好说。如果非要明确一个标准,那就是:适口。一个茶,它适合你的口味,那么,对你来说它就是好茶。

关于便携式喝茶,你知道多少?


普洱茶好喝,但冲泡比较麻烦。大壶喝普洱茶没感觉,闷泡出来的茶特别苦。硕大的茶砖、茶饼携带不便,出差的时候想喝一泡好茶,那可太难了。其实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便携式喝茶了。

既然是便携式喝茶,首先得有可以随身携带的产品。目前在市场上能找到的便携装按照外形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像手撕饼、微型砖这样可以不借助茶针就可以用手掰开的产品。

这类产品保留了普洱茶的基本特征,在不耽误转化的情况下兼顾便携品饮。它对茶客的水平要求较高,需要精准的控制份量。

第二种是小沱茶、龙珠、小玉饼这样的快销品。

这类普洱茶基本都是每包装单位以一泡茶为基准。优点是份量精确,不用考虑投茶量。缺点是量比较少,因为每一枚龙珠都需要人工手揉成,成本比较高。

第三种就是袋泡普洱茶。

这类普洱茶很早就被加工出来了,但是有一个难题始终没有攻克,那就是袋泡茶泡出茶汤的味道。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只有普洱茶的形,没有普洱茶的神。若非没得选择,还是不要把袋泡普洱茶作为便携冲泡的对象。

便携茶能解决茶叶的问题,但解决不了茶具的问题。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冲泡普洱茶最起码也要有个盖碗吧。可就是这个小小的盖碗,难倒了无数人。因为盖碗属于易碎品。

现在市面上有一种便携式泡茶神器,它的外观很像中学化学实验课的滴管。如果用它泡茶,只要把茶叶放入其中,然后一杯热水就行了。

泡茶很简单,只要把这个“滴管”神器置入茶杯之中,根据出汤的时间取出即可。有了这样一个神器,就是出门在外,随时也可以像在家里那样喝普洱茶。

《茶是活的,需要“保姆”式呵护》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哪种茶需要洗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