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永德县银竹茶叶公司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 2019-12-17
云南凤庆茶叶 茶叶发展历程 茶叶发展趋势

【www.cy316.com - 云南凤庆茶叶】

在巍峨的大雪山脚下,云雾缭绕的彝乡之中,有一片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万亩茶园。一个充满蓬勃生机的生产企业就坐落在这片茶园中,他就是有名的———永德县银竹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银竹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永德县最大规模的标准化民营制茶企业。公司年产蒸绿茶和300多吨,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年上缴税收37万余元。被永德县县委、政府列为永德县制茶加工重点骨干企业之一。

以产品创新为主题,强化品牌意识,开拓市场空间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还是农民的字太久租赁了原破产的乌木龙乡集体茶厂,开始投资建设发展,创办乌木龙银竹茶厂。建厂初期,资金短缺、技术匮乏、设备落后,字太久确立了“稳固企业,服务茶农,奉献社会,以质求生,科学发展”的宗旨,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乌木龙乡拥有大量优质茶叶资源的优势,进行产品技术创新。同时,制定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对产品原料、生产流程、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管理。在他的带领下,银竹茶厂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效益不断攀升。

在生产过程中,实行生产流程、逐道工序质量包干。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产品,不得进入下道工序。严格执行各项工艺标准及质量管理条件,加强质检,强化物耗管理,降本增效。2004年公司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QS认证。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迄今未发生一起因质量问题而引发的消费倾销和投诉。公司所生产的银竹蒸绿茶、等十余个系列产品在市场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强化公司内部的管理,是保证公司正常运作的基础,是加快实现企业效益的根本保证。公司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解决好队伍管理、培训和素质提高,逐步形成一个素质高、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群体。公司实现办公自动化,推行网上销售、质量监管、成本核算,做到信息渠道网络化、办公系统自动化、质量控制程序化,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推进企业产品质量提升。

抓市场营销,拓展营销渠道,提高企业效益

公司根据自身产品质量特性及市场营销需求,强化了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的力度,进行科学明晰的品牌定位,保持品牌形象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成长性,从原料加工工艺与设备包装等方面入手,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加强市场销售品牌展示,通过茶博会和茶叶节等途经,积极宣传银竹系列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公司在立足本地专卖店基础上,投入国内、国际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公司先后在昆明、大理、广州、深圳、河南、东北等地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完善了销售网点。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诚信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使银竹系列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扩大了产品的销路,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致富思源,回馈社会,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

在企业与茶农的关系上,字太久深有感触地说:“企业和茶农是鱼水关系,茶农是水,企业是鱼;水可以无鱼,但鱼离不开水。”他带领公司团队想茶农之所想,急茶农之所急,切实保护好茶农的切身利益,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茶农的信心,促进了乌木龙乡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茶叶市场变化莫测,茶价忽涨忽跌,很容易导致制茶企业的亏损,挫伤茶农的生产积极性。银竹公司一班人认真分析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律性,狠抓茶叶基地建设和茶农的技术培训,走“低谷打基础高峰求效益”的路子。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公司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加强茶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统一标准,规范管理,狠抓低产茶园改造,建设精品、高效茶园,打造生态茶园,打品牌战略,增加茶农收入,推动茶叶产业向标准化发展。几年来,公司共投入资金11.62万元,复修茶区公路7公里、新修公路1公里;购买1台重修剪机、4台轻修剪机,完成轻修茶园402亩、重修茶园150亩、深修茶园380亩,完成有机茶园转换1092亩;发放有机肥420多吨。在抓好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他们还深入到农户家中、茶园地头现场,共培训茶农3.6万多人次。

公司坚持“奉献于事业、造福于人民、回报于社会”的理念,积极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多年来公司资助特困生、贫困户、弱势群体、残疾人事业及希望工程等,累计捐款达50多万元。

公司和产品先后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认定为“有机茶产品生产企业”;云南省政府授予“守合同重信用单位”、“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临沧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企业”等光荣称号。总经理字太久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村优秀党员致富能手”、“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县政协表彰为“优秀政协委员”。同时,还当选为临沧市、永德县政协委员;当选临沧市和永德县工商联副会长。

cy316.COM编辑推荐

永德县12大茶园,你知道几个?


【引言】之前,山头茶喝大家分享了永德县的忙肺茶山,详见《临沧四小龙之永德忙肺》。今天,大家分享的是几个永德县比较典型的古茶园,悄悄问一句,你知道几个?

这个茶园主要是野生型古茶,主要分布在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干河,药地河,四十八道河等地的原始常绿生态森林中,茶树树围在40厘米以上株数有25~30万株,树围在80~200厘米以上的株数达5~10万株,茶树特征;茶树第一层分支较高,约4~7米。树冠半开无规则,老叶子暗绿色且光亮,芽孢红绿镶嵌,无绒毛,芽肥大。永德大雪山曼来古茶园为云南大叶乔木型古茶,该茶园地分布在海拔2100米高山中,年平均降水量为1700毫米,气温15.7度,雨季为5~9月。

班卡乡放牛场古茶园为云南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面积大约有800多亩。该茶园地处海拔约有2000米,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毫米,气温16.3度,雨季5~9月。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大雪山保护区旁边,距今天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品种特征;树姿半展开,分布高较密,叶长椭圆型,叶平均长约15.8厘米,宽6.1厘米。叶色深绿,叶面隆起。采摘期为3月中旬~11月下旬。

该茶园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忙肺大叶种是省级群体良种。原产于忙肺村。采用茶叶籽育苗方法由人工种植形成,现在已经利用面积为960亩。该茶园海拔1500米,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气温18度。茶园东南角有森林数千亩,植被丰富,生态良好,是云南大叶种最适宜种植区域之一。茶园距今约有80年左右。该品种特征;树姿半展开,分支密,叶长椭圆形,叶长13厘米,宽约6厘米,叶色绿,叶面隆起,一芽二叶茶多酚含量34%。咖啡碱4.1%,水浸出物45%。

该茶园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面积为1486亩,该茶园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气温15.8度。植被丰富,生态良好,距今大约有60年左右。该茶叶长椭圆型,叶长为15.8厘米,宽6.1厘米,叶色深,叶面隆起,叶质柔软,叶脉12-14对。

该茶园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面积约为2213亩,该茶园海拔为1900米,降水量1600毫米,平均气温16度。与党梨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相连,距今约有70年的历史。叶长椭圆型,叶长15.8厘米,宽6.1厘米,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身背卷。叶质柔软。

该茶园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面积有800多亩。该茶园海拔2000多米,年降水量1600毫米,气温16.5度,雨季5~9月。四周都是茂密的森林,距今有60多年。叶长15.8厘米,宽6.1厘米。

该茶园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面积为800多亩。海拔大约有1900米,年降水量1700毫米,平均气温17.1度。距今大约有70多年。叶长15.8厘米,宽6.1厘米,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脉12~14对

该茶园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鸣凤山大叶种是省级群体良种,原产为永德明朗岩岸山鸣凤山村,采用茶籽育苗由人工种植形成,面积约有800亩,该茶园地处1900米的高山中,降水量1400毫米,气温16.8度,是党梨山自然保护区的延伸地,有90多年的历史。该茶园四周森林主要分布有松树,西南桦等树种。

该茶园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采用茶资育苗方法由人工种植形成,海拔2000多米,降水量1400毫米,平均气温16.8度,面积1600亩,距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四周有茂密的森林,植被丰富。

该茶园为大叶种乔木型古茶树,采用茶资育苗由人工种植形成,面积约800亩,该茶园海拔约为1500多米,降水量1400毫米,气温16.8度。大约有80年的历史。

采用茶资育苗的方法由人工栽培形成,面积约800亩,该茶园海拔1700多米,降水量1400多毫米,平均气温18度。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

采用茶资育苗的方法由人工栽培形成,面积大约有800多亩,该茶园海拔2000多米,年降水1400毫米,气温16.8度。距今有100多年。周围是茂密的森林。

永德县政协为茶业发展出谋献策


日前,永德县政协在对全县茶叶产业和制茶企业生存状况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七届七次常委会议行了专题协商,委员们针对老茶园面积大而分散,且建园标准低,亩产茶叶量有先天缺限的制约;新建茶园虽有较好的产量基础,但面积不多,特别是高优茶园面积较少;茶园管理跟不上;投入不足;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茶叶精制加工量小;科技在茶叶初精制加工中支撑不足;茶叶市场低迷,企业融资困难,收购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委员们提出:

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做大茶叶产业的决心不能动摇。茶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饮品”之一,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有160多个国家有茶叶消费习惯。茶叶是我县的传统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目前全县茶叶面积约17万亩,涉及茶农约22万人,占了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从经济作物面积看,除甘蔗外,茶叶面积排在第二位。在一些茶叶主产区,其茶叶收入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对此,我们要坚定信心,做大茶叶产业的决心不能动摇。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业整体素质。一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充实和稳定现有茶叶科技推广队伍。二是要依托各级科技服务体系,切实抓好对茶农茶企的培训和服务,培养一批茶叶种植、加工和管理能手,以确保科技措施的一步到位。三是注重抓好茶叶种植和加工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四是现阶段要注重充分利用农业技术部门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弥补茶叶科技力量的不足。五是要采取培训和引进等多种形式,加快建立与茶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茶叶专业技术队伍。六是总结和探索龙头企业+科技+基地+协会+农户的有效运作模式,引导企业设立专门的科技机构,建立自己的基地,开展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七是加强与有关茶叶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服务水平。

加快标准化建设进程,全面提高产品质量。要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一是要广泛宣传,强化标准化建设意识,把标准化生产变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二是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制订和完善茶叶产品标准体系和茶叶生产技术规程,统一产品规格、质量,指导茶企和茶农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切实加大对主要茶叶品牌和商标的保护力度。三是要加强对企业和茶农的培训,普及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四是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从重视终端产品质量检测,逐步过渡到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以标准化生产树立永德茶叶品牌形象。

整合资源,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路子。一是整合茶叶初精制加工资源。建立茶叶初制加工企业认证体系建设,严格市场准入门槛,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有计划、有步骤地取缔那些不具备加工生产条件、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造成资源浪费的初制加工企业,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有辐射条件,加工条件好,产品质量过硬的初制加工企业,提高优质原料的生产加工能力。二是以推动产业化经营为目的,大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大、加工条件好、实力强的优势,整合茶叶产业资源,走产业集约化发展路子。要选择那些经营战略和目标定位准确,成长性好,有一定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好,实力较强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做强做大,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使优势资源向强企集中。三是积极探索龙头企业+科技+基地+初制所+协会或其它合作组织+茶农的有效运作模式,正确处理好企民关系,积极探讨企民共赢机制。注重企业办基地的示范引导作用,采取鲜叶保护价收购和随行就市的收购机制,充分发挥茶叶协会,茶叶生产合作组织在茶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原料生产供给和茶农利益。五是积极引导组建县乡茶叶集团,形成茶产品生产和营销的强大合力。克服各制茶企业各自为阵,小打小闹的被动状况,强化联合意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多渠道开辟销售市场,有目的有计划的开拓空白市场和终端市场,减少中间环节,确保我县茶叶产业应有的效益。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一是要抓住我县列入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基地县的机遇,认真做好发展规划论证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扶持。二是整合部门资源和项目资金,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支持。三是注重招引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具有开发实力的茶叶开发商来开发。四是加强政、银、企的沟通与协作,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茶叶产业的信贷支持。五是县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茶叶产业的发展。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推广良种、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建设、茶叶科技创新、重点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初精制加工企业改造、龙头企业培植、市场营销、茶产业发展激励、茶文化建设等茶叶产业化建设。

抓原料基地建设,打牢茶产业发展的根基。茶叶种植是茶叶加工业发展的基础,只有种植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茶叶加工业才有发展的源头和希望。从数量上讲,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17万亩,但常规茶园面积大,且建园标准低,全县平均亩产干茶仅30多公斤,按今年上半年的毛茶价,每亩毛收入也只有250元左右,效益比较低,群众种茶的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在稳定现有茶园面积的前提下,要按区域化布局,良种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切实抓好原料基地建设工作。一是下决心抓低产茶园的提升改造,实现亩产在现有30多公斤的基础上翻一番,力争改造后单产达60公斤以上。二是加强对茶农的引导和培训,使茶农真正了解和掌握低产茶园低产原因、改造目的、潜力所在及改造要领,抓住市场低迷时期,加大对低产茶园的改造力度。三是重视高优茶园建设。在合理规划布局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部分高优茶园。做到新建茶园,科技措施一步到位。四是要注重示范样板建设。低产茶园改造也好,新建高优茶园也好,都要重视示范样板的引导。特别要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样板基地,通过基地运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推动整个茶业产业的发展。

普洱景迈古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想那个地方,炊烟绕夕阳,茶的摇篮,云的故乡……”歌中的田园生活图景,来自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内的景迈古茶山。

古茶山由景迈、芒景、芒洪等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村寨组成。在这里,家家有树,户户种茶;茶与树为邻,人与茶相伴。千年万亩古茶林,不仅让祖辈告别了颠沛流离的日子,也让如今的当地人过上了富足安乐的生活。他们恪守传统、吃苦耐劳,在新时代走出了一条“茶最佳,世代传”的绿色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拥有古茶园的景迈山一直为政府和茶叶专家所重视,即使后来新开垦台地茶园,也是在以前种旱谷的轮歇地上进行,古茶园因此得以完整保护。

20世纪60年代,澜沧县政府组织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到芒景村南翁坝建设茶叶示范培训基地,精选古茶枝条扦插,搞密植速生茶园,完成了澜沧县科学种茶的第一次实验。

20世纪90年代,景迈山迎来现代茶园发展的高峰期。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当地拿出部分粮地种植茶叶,景迈山从此形成了古茶林、台地茶并存的局面。在原芒景村党总支书记南康看来,台地茶不符合茶树自然生长规律,因为不种树、高密植,就必须施化肥、打农药,否则茶叶长不好。“2002年以前,农药、化肥用量很多,通过调研我们意识到这会给生态带来破坏,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下定决心要走转型之路。”

转型,意味着要告别单纯追求数量的农业发展模式,走生态茶园建设之路。作为澜沧县现代茶产业的策源地,景迈山再次成为现代茶产业的急先锋。通过继承并发扬传统自然生态文化,当地总结出“稀疏留养生态茶园”模式,成为普洱乃至云南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的一个范本。

2010年普洱市开始实施生态茶园建设,把原有的台地茶园进行稀疏留养改造,移除或砍掉70%的茶树以增加株距,不修剪不打药,只施有机肥,再种植一些遮阴树,恢复茶园自身生态系统。如今在景迈山,“台地茶”已经完全被“生态茶”取代。

景迈山古茶林每年的普洱茶产量不足300吨,但市场上以“景迈山”“景迈古茶”名义销售的茶叶却远远超出这个数字,大量真假难辨的景迈茶随处可见,保护和打造当地茶品牌迫在眉睫。

在南康的带领下,芒景村成立了茶叶合作社,拥有社员300多户、茶园上万亩,注册商标“阿百腊”,在布朗语中是“茶魂”的意思,寄托着布朗人对茶的信仰。2016年6月,澜沧古茶公司、澜沧县芒景古茶农民合作社等5家企业成立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诚信联盟,在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支持下,制订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生茶)紧压茶》产品标准,确定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产地及定义。

门前云海日出,屋后古树茶园。景迈山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普洱市实施的生态茶园建设项目,不仅对生态保护和修复具有重大意义,还大幅度提升了当地人的收入水平,茶农们年收入少则十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景迈山通过种植茶叶和发展相关副业,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一个年轻人因为生计问题外出打工。

让资源禀赋变成财富,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在保护中开发利用,以科学的开发利用促进更好的保护。普洱市及澜沧县数次修改景迈山开发与保护方案,包括放弃对巨型铁矿的开采、关停昆钢在景迈山的铁试验厂项目等,确保当地原生态村落及古茶园不受破坏。“虽然我们眼前失去了快速超车的机会,但保留了永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澜沧县惠民镇党委书记兼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李开富表示。

解析:普洱茶仓储发展之路该如何“走”?


东莞和,早不是简单的消费和被消费关系。如莞商的低调务实,在东莞很难说得清楚谁的藏量最大。但让收藏的越陈越香,是考验东莞收藏投资客的专业命题,也是收藏投资链条上的独特生意。

按茶业通用说法,每年80%进入广东,50%被东莞吸收,东莞累计藏量超过30万吨。天量收藏,成就了东莞的"存茶之都"美誉,也催生了专业仓储市场。投资收藏,储藏问题要怎么解决?藏茶如何做到越陈越香?东莞成品仓储领跑者、"双陈普洱"董事长陈永堂分享了他的专业观点。

茶道:好茶要看叶配工艺

相比其他茶叶,没有绿茶的清香,没有铁观音的甜香,也没有红茶的浓香,却带有原野的香、山韵的芬芳、野花的清香,还有云贵高原特有空气的味道。

在东莞,每个茶客或多或少都能侃侃。陈永堂是资深的收藏投资客,早在1992年就开始关注。

一饼易得,上等成品却难求。陈永堂说,上等成品首重上乘原料,成品原料有两种,一种是茶园树,一种是林间树。林间树与其他树种长于山中,其中茶树约占35%,也被称为野放型茶树,是树龄较长的老茶树,与其他树种相依共生,形成了适宜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完全不用人工施肥打药。"这种茶叶是最好的原料。"

在原料之外,不管对"双陈普洱"还是其他品牌普洱,工艺是上等成品的关键一环,要根据叶片特性确定工艺。而"双陈普洱"在云南就有一支专业技术团队,能准确地界定茶青的特性,并制订合适的工艺方案保证品质。陈永堂认为,在杀青后是压饼还是压砖,用石模还是铁模,要取决于茶青的性状。若要完整保留茶青中的花香,最好用石模,这样压制前不必蒸得太软,可以防止叶片开裂、果胶溢出和香气分解挥发。如果茶青的味道比较浓烈,通常用铁模压制,铁模压得较木模紧,压制后的茶可以在存放过程中慢慢氧化,产生更丰富的物质和味道。

陈永堂认为,有长者风范,既温厚醇和,又越陈越香,浅酌慢饮间回味无穷,因为有历史的积淀。"冲一泡,从始到终可让人品出不同味道,就像人生百味"。

茶经:管卖不管存蕴藏商机

2005年到2007年间,东莞一度掀起投资热。随着时间的推移,投机资本淡出,市场渐渐回归理性。

陈永堂说,东莞现在的市场总体比较理性,预计价格不会再出现2005年前后的大起大落。主要原因之一是当前市场对的消费需求稳步上升,产量却在逐年递减,从2005年开始每年递减1.3%左右。"产优质的地方就那么大,不会扩大了"。

业普遍积极评价当年的投资热,因为做大了市场,使得更多人认识了。不过,市场繁荣的同时,陈永堂看到了产业致命的环节--约90%的商、茶厂只管卖茶不管存储,而很多收藏投资客、茶客并不具备存储条件。"存储不当,品质再好最终都要坏掉。"

成品有自身的营养系统,正常的存放能让其越陈越香。如果存放不当,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杂味,容易吸味,吸味就破坏茶质;二是潮湿,会导致发霉。

对存储不当,陈永堂有过切身体会。在1992年,他收到朋友赠送的一片品质不错的。后来他按包装上的说明到香港又买了一片同一年份、同一配方、同一品牌的普洱,喝起来的味道却大不如前。后来他请教行家才明白,同样的如果保管方式不同,味道就会有天壤之别。

对厂、茶商售后不管存放的普遍现象,陈永堂说:"长期会导致市场的不健康"。他认为,中国业应该学习法国红酒,市场提起红酒就不得不提法国品牌,因为它提供消费、管理、存储的一站式服务。

茶商:把专业仓储生意做到全国

行业的现实问题,东莞的普洱藏量,全国的消费势态,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成品存储的巨大市场空间。今年6月的"疯涨的普洱,东莞的商机"茶叶投资沙龙上,一位品牌高管就建议,东莞有庞大的收藏规模,应该建立全国陈化中心。

"普洱专业仓储将来门槛会越来越高,谁先做谁就有机会。"拥有10万平方米成品普洱仓储基地的陈永堂颇为自信。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一位分析人士说,当前东莞专业做仓储的企业有五六家,"双陈普洱"的仓储面积比较罕见。

陈永堂的专业仓储模式与众不同,实施会员制,会员购买了"双陈普洱"的产品可委托管理,存放在他的仓储基地。"适度也对外开放,但对品质有要求,决定存放前要进行抽检,由专业部门化验。还会对茶的存放给出建议,告诉顾客值得存放多久。"

按照陈永堂的计划,双陈普洱的专业仓储技术将布局全国,在已经走出省外到吉林省设点的基础上,未来全国总代理控制在六七家左右,到二线以上城市设点约100家。"我们不会承诺升值空间,但会对店严格要求服务会员,会员不求多,否则影响服务质量。"

市场需求的扩大,终将带来专业仓储技术门槛的提高。陈永堂作为专业仓储商也意识到这一点,为保持竞争优势,目前正和一家科研机构合作仓储的相关技术和研究,计划成立一家成品仓储研究中心。

云南元阳县进行低产茶园改造


农业局党总支书记亲临茶园指导改造

农户积极投放改造

元阳县现有茶园面积3.5万亩,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群体混合品种,经过多年的采摘,茶树已逐年退化,其产量、产值逐年降低,经济效益比较差,加上这两年茶叶市场比较低迷,茶农管理茶园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茶树未老先衰的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的茶树都到了必须改造的地步。因此,元阳县茶技站结合部门的工作实际,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提出了夏季改造的茶园技改措施,改造以示范为重点,待茶农接受后再推广。今年的茶园夏季改造以新街镇的哈尼青山茶厂、水卜龙茶厂和牛角寨乡的良心寨茶厂为改造示范点,改造面积500亩。

六月份春茶大量采摘,茶树基本不发芽,以内部营养生长为主,是最佳改造时期。技术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对茶树进行改造:保留离地面20—40cm的主干枝,剪去上部分枝条,清理地角枝、细枝、病枝和地衣苔藓;深挖茶地,重施有机肥,适当施追肥,每亩施有机肥料2000kg,追肥100kg。茶树通过改造:一是人工消灭茶树病虫害,减少有机农药;二是保证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六月份改造后的茶园,八、九月份就可以适当的采摘鲜叶,而且鲜叶质量很好,也不影响第二年的春茶生产,第二年春茶产量比上一年可提高10%左右,第三年可提高20%的产量,而且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项技术属于新技术、新经验,为元阳县的低产茶园改造提供了新的途径。

茶话临沧永德


永德是中国西南最古老的郡县之一,秦汉属哀牢国地,东汉永平十二年内附中原王朝,隶属永昌郡。永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而茶文化正是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永德为世界茶树的重要起源之地和云南的重要产茶大县,但直到2006年以前,它在中国茶界却一直默默无闻,充当着配角。直到2006年4月21日新华社发布的一则消息——《云南永德县发现茶树始祖中华木兰》,才让永德这个地处滇西横断山褶皱中的偏远小县,成为世界茶史在21世纪的最重要发现,继而永德被世界茶界誉为“万茶归宗之地”。

距今约3000万年历史的茶树始祖——中华木兰,在永德县章太这个俐侎人居住的山寨中发现,这在世界茶文化史上具有着重大意义,因为茶树是由中华木兰经宽叶木兰演化而来,中华木兰是山茶目、山茶科、茶属及茶种的祖宗爷爷。它的意义正如元谋人之于今天的人类一样,你不能说今天只要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最早的诞生之地,但你可以说,发现了元谋人的元谋、楚雄乃至云贵高原一定是人类重要的诞生之地。永德不仅发现了中华木兰,且境内遍布野生古茶树、古茶林,由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此区域高度集中,证实了达尔文的“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的起源中心”的科学论断,而永德正处于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

“山川毓秀,天赋瑞草。俐侎章太现中华木兰,永德雪山藏古茶玄机。”1982年,对永德野生茶树的普查结果更是让人吃惊,在明朗、乌木龙、亚练、大雪山等11个乡镇都发现了野生茶树。其中最让人震撼的是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的10万余亩野生古茶林,这些古茶树中,树干基围在40厘米以上的多达30~45万株,堪称茶文化史上的“地理大发现”。据不完全统计,永德野生茶林总面积达到了11万多亩,为全省各县之首。

永德不仅是茶树原生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活化石”,同时也是云南茶优质种质资源的基因宝库。中山大学张宏达先生对大叶种茶作过鉴定分类,推荐了:勐库茶、忙肺茶、马鞍山茶、邦东茶、凤山茶、鸣凤山茶等7个地方优良品种,这些,在普洱茶江湖上都是鼎鼎大名,其中就有永德的忙肺茶、鸣凤山茶。

因而,说到茶就不得不说到永德——这地球上独有的中华木兰之“万茶归宗之地”。原题:《万茶归宗之地》

云南普洱茶发展简史(下篇)


(2019年9月18日)~明朝末年,“普洱”茶的名字正式确定,之后“普洱”茶的发展又是如何呢?咱们接着聊。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普洱茶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这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干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

清宫每年收纳的普洱茶,除供皇家饮用外,也选作赠送外国使节的礼品茶。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接见英国使团,并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普洱茶沿贡至清宣统年间,末代皇帝傅仪回忆说:“每年龙井、普洱贡茶,我是照例要喝的。”“夏喝龙井,冬喝普洱,拥有普洱茶是皇室地位的标志。”由此证实普洱贡茶沿贡至少168年。普洱贡茶有别于普洱大众茶,在供销路线、包装、种类等方面更是胜出数筹。特别是,当时有很多普洱茶的官号和私号,品质良莠不齐,普洱贡茶对此有突破性改进和规范,这大大的推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清朝后期,普洱茶已被朝廷官员和社会人士所接受;香港茶楼和马来西亚华人饮用普洱茶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普及;台湾品饮普洱茶更晚些;而广东,是受香港、马来西亚华人、台湾的影响后,才有一部分群体开始品饮普洱茶。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香港和台湾开始盛行品饮普洱茶(此处指传统工艺普洱,即生普),对陈化后的普洱茶非常感兴趣。但由于普洱生茶的自然陈化、转化时间较长,短时间内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香港茶商便开始想办法寻找茶叶快速转化的捷径,刚开始是利用当地地窖的温湿环境,借用外力人工促进茶叶转化,但产量还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直到1973年,云南省昆明茶厂开始以此种工艺加工茶叶,之后,勐海茶厂把这一工艺进一步发扬。但这种人工快速发酵工艺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果在温度、湿度、通风、翻堆等任一工艺时间上有偏差,都会影响茶品的质量。

据此,当年勐海茶厂的技术骨干邹炳良与昆明茶厂原厂长吴启英,经过共同努力探索,通过用渥堆方法来制作普洱茶,并共同撰写了现代制造普洱茶的新工艺——“速成后发酵法”操作规程,由此,使这种新工艺有了可靠规范的制作依据。

1974年,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茶品质量稳定性得到保证,从此揭开了新工艺普洱茶的新篇章。1975年,经昆明茶厂研究决定,用“唛号”来区别不同茶厂生产的茶,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普洱熟茶。

如今,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普洱茶以其强大的保健功效及醇厚的口感,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云南普洱茶发展简史(上篇)


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普洱茶的故乡。长期以来,云南普洱茶以其历史悠久、品质风格独特而斐声中外。除畅销西藏、西北、内蒙、港澳等地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及欧美等国也有一定市场。在国际贸易中,云南普洱茶的销量一直很大,方兴未艾。

在商朝时期,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已经开始有制作茶叶的历史了,周朝时期还将茶叶作为贡品进献给周武王。

唐代,樊绰写了《蛮书》,提到了云南产茶之事,这是普洱茶第一次见出现在历史文献中。不过当时不叫普洱茶,而叫“银生茶”,因为当时的思茅属南诏国的银生府管辖。唐贞元十年,南诏国在古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利润城”,普洱茶成为南诏国重要的经济产业。唐乾符六年,南诏国是现在的宁洱县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管辖包括“利润城”及古六大茶山在内的澜沧江区域。与此同时,茶随文成公主进藏,传入藏区,为之后滇藏茶马贸易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南宋人李石《续博物志》记载到“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十国时期,大理取代南诏开始统治云南。大理国将“步日睑”改为“步日部”,据《澜沧县志》记载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由于后来将“步日部”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西藏、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都开始重视养生,开始青睐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如此火热受欢迎的普洱茶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过程呢?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是中国茶叶中极具特色的茶类。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全国、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存于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中,从中可以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

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清朝是普洱茶到达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末代皇帝溥仪说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清代学者阮福记载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价格最高时期,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金或银的两倍。民国至抗战之间,普洱茶又得到一定发展,很多这个时期的老字号茶现在犹存。

抗战爆发直到新中国建立之间,普洱茶非常寂寥,云南整个茶业萧条。解放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云南的茶叶生产重视红茶、绿茶,并未继承发扬普洱茶优良传统;甚至大面积砍伐毁坏几百年的古茶园而取代种植无性繁殖的台地茶。好在,1970年左右,云南重新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研究和后续生产。

云南南涧县着力开发无公害生态茶


南涧县多数茶园分布在高海拔山区,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无公害茶叶产品优势。近年来,结合市场对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需求不断增大的实际,南涧县狠抓生态茶园建设,着力开发优质无公害茶叶。

一是扩建良种繁育基地,发展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从2002年开始,该县按标准对原茶树良种场进行

了改扩建,扩建了良种苗圃,增强了无性系良种茶苗的繁育能力。并按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的标准扶持茶场、茶农新建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2002年至2007

年,全县新建无性良种生态茶园19949亩。二是按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标准,分期分批改造转化老茶园。南涧县有老茶园6万多亩,大部分茶园管理水平较低。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条将老茶园改造转化为优质丰产生态茶园的技术,5年来共改造低产茶园29200亩,转化老茶园1万多亩。三是大力宣传和推广

茶叶无公害生产。通过召开培训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茶场、茶农宣传无公害生产知识,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鼓励企业采用无公害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申报

无公害生产认证。目前,全县已有30000多亩茶园通过了无公害茶叶生产产地认证,已有6家企业18个产品通过生产认证,生产的无公害茶叶产品达到

77.5万公斤。同时,全县所有茶叶企业根据国家食品安全市场准入的要求进行了技改,14家企业通过了“QS”认证。

通过大力开发无公害茶叶产品,南涧茶叶受到外地客商的好评和赞誉,广大农户种植茶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出现了罗伯克、斯须乐、大平地、范家庄、官地、小米

地等一批茶叶专业村,涌现出许多茶叶年收入上万元的种茶大户,如公郎镇小米地村冉应富、冉应平两户去年茶叶生产收入就达到30万元以上。

云南大理南涧县30年种茶历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到云南代表团看望时提出:“云南要发展高原生态特色农业产业”。省委书记秦光荣根据总书记要求,号召全省要发展高原生态特色农业。

2012年3月29日,《大理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杨铁军率记者到南涧县采访茶叶产业,并深入公郎镇斯须乐村采访茶叶种植大户李进侯。将制作专题报道《30年种茶历程》――南涧县发展高原高生态特色农业产业情况,届时在《云南电视台》、《大理电视台》播出。

南涧县委政府始终把茶叶产业作为富民主导支柱产业来抓,1992年就出台了《南涧县茶叶产业化发展意见》。通过扶持发展,2011年全县茶叶面积达10.6万亩,产量379万公斤,茶叶总产值1.8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8000多万元。茶叶成为富民增收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南涧县是山区农业县,90%以上耕地面积都分布在高原山区。茶园分布在海拔1700-2400米之间的无量山间,环境植被好,气候条件最适宜茶树生长。施农家肥不打农药,茶叶味香气足,氨基酸含量高,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2011年全县有9.16万亩茶园通过无公害认证,6000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茶叶产品出口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成为南涧出口创汇的主要产业。

南涧茶叶产业完全符合高原生态特色农业产业。

临沧永德:茶祖栖居的地方_临沧永德茶区普洱茶特点


欲探寻茶树演化的历史,找寻现实存在的茶祖,不得不去永德。

在茶界,永德似乎是一个美丽无言且被茶人遗忘的远方。长期以来,其芒果的芬芳似乎掩埋了茶叶的辉煌。然而,随着三株三十余米高距今约两三千万年的茶树始祖—中华木兰于2006年被专家发现并由新华社发布,永德茶叶的光芒正穿越远古时空,慢慢朝生活中的我们走来。三株中华木兰,体香饱满,经久不衰,作为野生古茶树祖先的“活化石”,无言地向茶界诉说着关于它如何向古茶树进化的漫长时光故事。它的存在雄辩证明:永德乃是茶祖栖居之地。

“振叶寻根,观澜溯源”。按植物学家公认的观点,茶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是沿着这样一条线索演化而来的:宽叶木兰—中华木兰—山茶目—山茶科—茶属—茶种。中华木兰是在第三纪木兰植物群地理分布区系特定的气候条件下,由宽叶木兰演化而来。野生茶树起源于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乃是中华木兰经数万年时光才进化而成。可以说,中华木兰是山茶目、山茶科、茶属及茶种的始祖。野生茶经过人工训化后才出现栽培茶,此时,人类历史已迈入了近代。植物学家断言,发现中华木兰的地方由于其近缘和遗传关系,在未遭受第四纪冰川袭击毁灭的条件下,必定存在大面积的野生古茶树,进而出现茶界最稀罕的“藤子茶”、“紫茶”等变异型茶种。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个早就应该在茶界光芒四射,但却长期默默无闻,深藏于滇西南一隅的永德县。永德是云南最古老的郡县之一,位于澜沧江怒江纵谷南端。东控南汀河,西扼怒江。县境气候属南亚热带河谷季风气候。海拔、气候和土壤极适宜茶叶发育生长。目前,永德县发现的野生茶林面积多达11万亩,野生茶树约五十万株,为云南省各县之首。

我抵达永德是在清明前的午后。被细雨擦试过的茶芽早已展开嫩绿的翅膀,在众多古茶树枝头翘首欲飞。亚练:永德的一个乡镇,俐侎人聚居的地方。俐侎人的服饰、饮食、祭祀和歌舞等民俗至今古风犹存。婚姻仍保持着远古来去如风的自由以及任情感浪漫流淌的特性,年长的妇女仍在用古老的手工织布染布,少女的目光则羞涩地躲闪着访客拍照的镜头。可以说,亚练是文人雅士称谓的典型的“诗意栖居地”,是当今难觅的那一片净土和世外桃源。

在亚练章太村,三株中华木兰正以它挺拔的身躯,繁茂的枝叶,阅尽时空的沧桑迎接来者。它穿越历史的年轮清晰地刻在树干表面,让人顿生崇敬之情。恬静油亮的叶子细啜着一滴滴雨露一缕缕阳光,为守望它千年的俐侎人洒下一片片庇护的绿荫。它高大的身躯周围静静伫立着众多生长良好的纯种的或变异种古茶树,它们无言地相守清影,如一群群孝顺的子孙依偎在祖先身旁,以茶枝的手牵先祖的衣袖,以茶叶的香献先祖的恩德。中华木兰稳居茶树群中,像一位德高望众的王者,借酒临风,统帅着茶群,在风中还能看到它交流的手语。这景像,颇有中华大家庭的韵味。

在永德访茶,你随时可能在某一座山阅尽茶祖进化演变出的各种古茶树,随时可能艳遇到好茶,使你无法拒绝茶之美的诱惑。尤其永德大雪山,垂直分布着野生茶、栽培茶和变异种茶,堪称茶叶的历史博物馆。我们不得不承认,只有永德,才是将茶的进化历史纪录得如此完整的一方宝地。

谈及永德茶,不得不提紫玉茶业董事长朱永昌先生。朱先生一生热衷于对植物的研究保护,热衷于茶文化的推广普及。他足迹踏遍永德县境内的每一座高山,目光亲抚过县域内的每一株大茶树,他研究茶品味茶和推介茶,一生都把茶放进梦里,在茶香里感受人生的乐趣。他用茶人的眼光和独特工艺,采永德县境内不同方位六座茶山的茶叶精心制作出“天、地、永、德、紫、玉”六款系列高端普洱茶,其纯正、生态、厚重与香甜的滋味得到茶界的赞誉,现已被北京老舍茶馆列为主要供货源,供高端茶客品尝消费。与朱先生谈茶,言语甚欢。他对茶的进化过程,不仅在理论上有独到见解,而且在实践中按茶叶演变的先后顺序分别赋予不同的茶饼以文化元素来提升茶的品味。用“一世茶人,千秋茶心”来形容朱先生对茶的痴迷一点都不为过。临沧茶界认可一句话:要喝稀奇“藤子茶”,只有去找朱永昌。作为中国茶文化始祖的陆羽,虽然作出了“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的科学言论,但因历史和交通原因,他未必能抵达彩云之南面见嘉木之始祖——中华木兰,更未能像朱先生那样有经济实力对众多古树茶作零距离的实践探索与品质推介。

在当今普洱茶表像繁荣的浪潮中,只有为数不多的茶人能准确地从理论和实践上透彻了解普洱茶,科学地尊重普洱茶,善用普洱茶,更多的则是跟风商业炒作。我们可以从茶的历史发展中断言:没有见过中华木兰的人,不配做茶人;而没有喝过野生变异茶的人,亦不配称茶客。

在永德县城德党品茶,必定要用朱永昌先生精心制成的“天意”牌普洱茶匹配上后山的矿泉水。当“天意”被泉水翻动,一种温柔浓烈的暗香便弥漫身体,一种温暖亲切的抚慰便萦绕心灵。在举杯入口拥茶入怀的过程中,我彻悟了著名作家海男的一句话:“永德县城德党是北纬24度以南最温暖的城”。这种温暖,不仅指气候,指心情,更指茶祖与茶人穿越时空的美丽约会以及茶人正给予这些古茶树所需的人文关怀。

面对茶祖栖居的永德,我决非一位匆匆过客,是已将身心融入其茶水成为它生命里喝不尽的一滴,更是拟将茶祖的嫡系子孙们——那群五十万株古茶树等待了千万年的醇香传播出去的一介书生。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云南永德县银竹茶叶公司发展之路》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云南永德县银竹茶叶公司发展之路》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云南凤庆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