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茶树的起源及茶树环境条件的影响

发布时间 : 2019-12-19
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 茶树和白茶树 老茶树的茶叶

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

探究茶树的起源,可以运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进行追根溯源,从而找到茶树的亲缘。科学家研究发现,茶树属于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子叶植物在中生代的中期进入繁盛时期;而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又发现了山茶科植物的化石;在山茶科植物巾,山茶属是较为原始的一个种群,它的出现时间大约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树在山茶属植物里面又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所以,植物学家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茶树从起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6000万一7000万年的漫长岁月了。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野生大茶树遍布于南方的各个省区,其中在四川、云南、贵州所发现的数量尤其多。例如,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云南省勐海县境内的巴达的大黑山密林中,发现过一株野生大茶树,高达32.12米,树干胸嗣达2.9米的,树龄大约为1700年。这棵树的周围也都是参天古木。再如,在海拔2190米的云南省澜沧县境内的怕令黑山原始森林中,也有一株野生大茶树。这棵树高达21.6米,树F胸围达1.9米。另外,在勐海县南糯山也生长着一株大茶树,高55米,树干胸围达1.4米,根据当地的哈尼族史料记载,这棵茶树从种植到现在已历55代,经过了800年之久。这些古老的大茶树都是当今研究茶树起源的活文物。

茶树在某种环境中长期生活,受到特定环境条件的影响,通过新陈代谢,在其生长过程中形成了对某些生态因素的特定需要,从而形成了茶树的适生条件。因此可以说,茶树的适生条件是其长期对生长环境适应的结果。茶树的适生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土壤环境中的土壤、雨水、阳光、温度、地形等条件。茶树的生长发育的状况,主要就受这些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土壤方面,茶树要求土层的厚度在1米以上,土质为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并且不含有石灰石,要有良好的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有机质的含量至少在1 g以上。酸碱度方面,pH值在4.5—6.5之间为宜。在降雨量方面,茶树要求雨量平均,并且年雨量应在1500。

精选阅读

茶树生理特性:茶树呼吸作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茶树呼吸作用虽然主要是由自然内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但外界条件如温度、大气成分和水分也有很大的影响。因而,人们可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影响茶树体内呼吸作用的强度和方向,从而促使茶树代谢的调节和控制朝着有利于人们需要的方向发展。(1)温度 茶树呼吸作用是一种酶促的生物化学过程。酶促反应与温度非常密切的关系。茶树呼吸最适温度约在30~35℃之间,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因此呼吸作用一般是冬春季低,夏秋季高。茶树呼吸最高温约40~50℃。茶树呼吸最低温因品种、生理状态而异。大叶种茶树在冬季—5℃左右,呼吸作用停止;小叶种茶树可低于—10℃以下。但当春季萌芽以后,遇0℃左右的低温,呼吸便完全停止。而越冬芽在—10~—16℃仍未停止呼吸。 (2)水分 茶树器官对缺水的反应与其生理状况有关,一般新梢上的幼嫩芽叶,对缺水的反应很敏感,缺水时呼吸作用会明显增强。茶树组织的含水量与呼吸强度具有密切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呼吸速率随组织的含水量增加而提高。如茶籽在含水率较低的情况下,呼吸作用很微弱,含水量从28%上升到38%时,呼吸作用就迅速增强,当含水量达60~70%时,呼吸作用达到最高。 (3)大气成分 大气中氧气不足,会直接影响呼吸速度和呼吸性质。尤其是土壤中氧气不足,常成为根系呼吸作用的限制因子。当土壤中氧气浓度一旦降到20%以下,茶树的呼吸强度就降低约20%,氧气浓度降到15%以下,根的生育就明显受抑。根系虽然能适应较低的氧浓度,但无氧呼吸时间过久,植株就会受伤死亡。在夏秋高温季节,土壤深层二氧化碳浓度增至4~10%,氧气不足,根系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质多,产生能量少,不利于茶树生育。至于大气万分中的二氧化碳,它是呼吸作用的最终产物,当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呼吸速度便会减低。

西湖龙井茶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要求


西湖龙井茶茶树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众多的环境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西湖龙井茶茶树的作用,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探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利于人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气象因子中与西湖龙井茶茶树生长关系最密切的是光照、水分和温度。

1、光照

西湖龙井茶茶树喜光耐阴,忌强光直射。茶树有机体中90%~95%的干物质是靠光合作用合成的,而光合作用必须在阳光照射下才能进行。光照条件差的枝条发育就细弱;光照充分的叶片细胞排列紧密,表皮细胞较厚,叶片比较肥厚、坚实,叶色相对深而有光泽,品质成分含量丰富,制成的茶叶滋味浓厚;相反,光照不足的叶片,大而薄,叶色浅,质地较松软,水分含量相对增高,茶叶滋味表现淡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茶树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并不是越高越好。广东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夏季中午的光照强度往往过高,不利于茶叶新梢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因此常常采取适当的遮光措施(如间种遮阴树或覆盖遮阳网等)。一般而言,茶树光照强度应控制在3万—5万勒为宜。

西湖龙井茶茶树生育对不同光质反应是不同的。在红橙光的照射下,茶树能迅速生长发育。蓝光为短波光,在生理上对氮代谢、蛋白质形成有重大意义,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橙光对碳代谢、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是物质积累的基础。紫光不仅对氮代谢、蛋白质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而且与一些含氮的品质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和很多香气成分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试验表明,在夏季覆盖蓝紫色薄膜可以提高氨基酸含量,而覆盖黄色膜则同时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吴庆东,1987)。

目前一些高产茶园的光能利用率不足1.5℃。提高光能利用率,可大大提高茶叶增产潜力。研究表明,茶树为喜阴植物,不遮阳茶树的光合能力在较强光照(4万~5万勒)下仍比遮阳茶树高,但是在强光(8万勒以上)、高温( 34~38℃)和低湿(40%~60%)的协同作用下,叶片暗呼吸和光呼吸速率大幅提高,使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因此适度遮阳能满足茶树耐阴生理习性要求。就茶叶品质而言,低温高湿、光照强度较弱条件下生长的鲜叶氨基酸含量较高,有利于制成香味较醇的绿茶;在高温、强日照条件下生长的鲜叶多酚类含量较高,有利于制成汤色浓而味强烈的红茶。

为了有效、经济地利用光能,除了做好园地和品种选择外,还可以通过间种遮阴树,夏季覆盖遮阳网,辅以合理密植、人工灌溉、茶园施肥、植树造林等措施来加以调节。

2、水分

水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测定,茶树植株的含水量达到55%~60%,其中新梢的含水量高达70%~80%。在茶叶采摘过程中,新梢不断萌发,不断采收,需要不断地补充水分。所以,茶树的需水量比一般树木要多。一般认为,在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月降水量100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上、土壤田间持水量60%以上的条件下,就可满足茶树的生长发育要求。但并不是水分越多越好。国内外研究认为,在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茶季月均降水量200~300毫米、大气相对湿度80%~90%和土壤田间持水量70%~80%时,最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

空气湿度与茶树生长发育的关系表现为空气湿度大时,一般新梢叶片大、节间长,新梢持嫩性强、叶质柔软、内含物丰富,因此茶叶品质好。茶树生长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比较适宜;当茶园中空气相对湿度小于60%时,土壤的蒸发和茶树的蒸腾作用就会显著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长时间无雨或者不进行灌溉,就会发生土壤干旱,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出现减产;当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0%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接近饱和状态,容易导致与湿害相关的病害发生。

西湖龙井茶茶树对生长环境的土壤含水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一要求随茶树生育时期、品种、土壤质地、孔隙状况及透水性能等的不同而变化。在一定土壤条件下,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一90%时,随土壤含水量提高,生育量增加(许允文.1985)。适宜的土壤含水量能促进茶树生长,据杨跃华( 1987)试验,茶树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90%时彰各顶生理、生化指标均较高,这一土壤相对含水量是适宜茶树生长的。同时,根系活力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除钾外)均是加强的。

3、温度

气温与土温对茶树生长发育都有影响。气温主要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土温主要影响地下部的生长。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气温高,地温也随之升高。

茶树的最适生长温度是指茶树在此温度条件下生育最旺盛、最活跃。不同茶树品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多数品种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在此温度范围内,如其他生育条件满足其生长需要,则随着温度升高,生育速度加快。

高温可以促进薄壁细胞增厚及液泡形成,促进厚壁组织纤维细胞增厚并木质化,促进新梢茎的木质部发育。所以,气温越高,嫩叶展开与增大增厚也越快。同时嫩叶转变为绿色速度加快,对夹叶发生量增加,多酚类物质增多,茶氨酸和氨基酸总量下降,使茶叶滋味苦涩,品质下降。

一般认为,适宜茶树经济栽培的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茶树生长季节的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随着气温升高,新梢生长加快,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茶树生长会受到抑制。最适宜新梢生长的日平均气温为18~30℃。秋冬季气温下降到lO℃以下时,茶树地上部进入休眠,停止生长。茶树对低温的耐受程度因品种而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茶树品种耐低温的表现,一般把中、小叶种茶树经济生长最低气温界限定为-10~8℃,大叶种定为-3.0~2.0℃。大叶种茶树在气温低于一5℃和小叶种茶树在低于-16℃时,茶树新梢将遭受冻害。 早春气温低时,地温更低,为促使茶芽早发,人们常采用耕作施肥和利用地表覆盖技术措施,疏松土壤,加强地上气流与地下气流交换,保温保暖,可有效提高地温,促使根系生长;当夏季到来时,地下5~lO厘米土层温度可升至30℃,通过行间铺草或套种牧草等措施,可以降低地温(黄东风等,2002);秋季增加有机肥以及提高种植密度,均能明显提高冬季茶园土壤温度。此外,茶园四周种植防护林也能有效改善地温、气温和空气湿度。

茶树呼吸作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茶树呼吸作用虽然主要是由自身内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但外界条件如温度、大气成分和水分也有很大的影响。因而,人们可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影响茶树体内呼吸作用的强度和方向,从而促使茶树代谢的调节和控制朝着有利于人们需要的方向发展。 (1)温度 茶树呼吸作用是一种酶促的生物化学过程。酶促反应与温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茶树呼吸最适温度约在30~35ºC之间,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因此呼吸用一般是冬春季低,夏秋季高。茶树呼吸最高温约40~50ºC。茶树呼吸最低温因品种、生理状态而异。大叶种茶树在冬季—5ºC左右,呼吸作用停止;小叶种茶树可低于—10ºC以下。但当春季萌芽以后,遇0ºC左右的低温,呼吸便完全停止。有越冬芽在—10ºC~—16ºC仍未停止呼吸。 (2)水分 茶树器官对缺水的反应与其生理状况有关,一般新梢上的幼嫩芽叶,对缺水的反应很敏感,缺水时呼吸作用会明显增强。茶树组织的含水量与呼吸强度具有密切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呼吸速率随组织含水量增加而提高。如菜籽在含水率较低的情况下,呼吸作用很微弱、含水量从28%上升到38%财,呼吸作用就迅速增强,当含水量达60~70%时,呼吸作用达到最高。 (3)大气成分 大气中氧气不足,会直接影响呼吸速度和呼吸性质。尤其是土壤中氧气不足,常成为根系呼吸作用的限制因子。当土壤中氧气浓度一旦降到20%以下,茶树的呼吸强度就降低约20%,氧气浓度降到15%以下,根的生育就明显受抑。根系虽然能适应较低的氧浓度,但无氧呼吸时间过久,植株就会受伤死亡。在夏秋高温季节,土壤深层二氧化碳浓度增至4~10%,氧气不足,根系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质多,产生能量少,不利于东村生育。至于大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它是呼吸作用的最终产物,当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呼吸速度便会减低。

影响茶叶变质的环境条件


茶叶变质,陈化是茶叶中各种化学成分氧化、降解、转化的结果,而对它影响最大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水分、氧气、光线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温度

氧化、聚合等作为一种化学变化,与温度高低紧密相连。温度愈高,反应速度愈快。各种实验表明,温度每升高10℃,茶叶色泽褐变的速度要增加3~5倍。如果茶叶在10℃条件以下存放,可以较好地抑制茶叶褐变进程。而能在零下20℃条件中冷冻贮藏,则几乎能完全达到防止陈化变质。研究还认为,红茶中残留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恢复与温度呈正相关。因此,在较高温度下贮放茶叶,未氧化的黄烷醇的酶促氧化和自动氧化、茶黄素和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聚合速度都将大大加快,从而加速新茶的陈化、茶叶品质的损失。

2.水分

食品理论认为,绝对干燥的食品中因各类成分直接暴露于空气,容易遭受空气中氧的氧化。而当水分子以氢键和食品成分结合,呈单分子层状态时,就好像给食品成分表面蒙上一层保护膜,从而使受保护物质得到保护,氧化进程变缓。研究认为,当茶叶水分含量在3%左右时,茶叶成分与水分子几乎呈单层分子关系。因此,可以较好地把脂质与空气中的氧分子隔离开来,阻止脂质的氧化变质。但当水分含量超过这一水平后,情况就完全不同,这时的水分不但不能起保护膜的作用,而是起着溶剂的作用。特别是当茶叶中水分含量超过6%时,会使化学变化变得相当激烈。溶剂的特性之一是使溶解后的物质浓度左右扩散,从而使反应加剧,变质加速。主要表现之一是叶绿素会迅速降解,茶多酚自动氧化和酶促氧化、进一步聚合成高分子进程大大加快,尤其是色泽变质的速度呈直线上升。

3.氧气

氧几乎能与所有元素相化合,而使之成为氧化物。在平常空气中大部分是分子态氧,其自身的反应性并不很强。然而,当它一旦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特别是有能促进反应的酶存在,这种氧化作用就可以变得很激烈。在酶失活的情况下,各种化合物仍能被分子态氧所氧化,只是速度缓慢得多而已。茶叶中儿茶素的自动氧化,维生素C的氧化,茶多酚残留酶催化的茶多酚氧化,以及茶黄素、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聚合,均与氧存在有关,脂类氧化产生陈味物质也有氧的直接参与和作用。

4.光线

光的本质是一种能量。光线照射可以提高整个体系的能量水平,对茶叶贮藏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加速了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光能促进植物色素或脂质的氧化,特别是味绿素易受光的照射而褪色,其中紫外线又显得更为明显。研究表明,茶叶贮藏期间受光与不受光的相比较,茶叶中1-戊烯-3-醇、戊醇、辛烯醇、庚二烯醛、辛醇及四种未知成分明显增加。这些成分中除通常因变质增加的成分外,戊醇、辛烯醇及三种未知成分被认为是光照所特有的陈味特征成分。

影响茶叶品质的环境条件


茶叶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制约。引起茶叶陈化劣变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氧气、温度和光线。在诸多的因素中茶叶水分(空气湿度和茶叶自身的含水量)是导致陈化变质的主要原因,温度、氧气起加速和延缓陈化变质的作用。

1、水分的影响

茶叶是一种干燥的农产品。食品学理论认为,绝对干燥的食品因各类成分直接暴露于空气,易受空气中氧气的氧化。而当水分子以氢键和食品成分结合,呈单分子层状态时,似在食品表面蒙上一层保护膜,食品得到保护,使氧化进度变缓。许多研究表明,当茶叶中的含水量在3%左右时,茶叶成分与水分子几乎呈单层分子关系,对脂质与空气中氧分子起较好的隔离作用,阻止脂质的氧化变质。但当水分含量超过一定数量后,情况大变,不但不能起保护膜作用,反而起溶剂作用。溶剂的特性是使溶质扩散,加剧反应。当茶叶水分含量超过6%,或外界大气相对湿度高于6O%以上时,会使茶叶中的化学变化十分激烈,如叶绿素的变性、分解,色泽变褐变深;茶多酚、氨基酸等呈味物质迅速减少;组成新茶香气的二甲硫、苯乙醇等芳香物质锐减,而对香气不利的挥发性成分大量增加,导致茶叶品质变劣。因此,成品茶的含水量必须控制在6%以下,超过此限度则要复火烘干,才能保存。

2、温度的影响

温度是决定茶叶成分发生化学变化速度的重要因素。温度越高,陈化越快。实验证明,茶叶在贮藏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褐变速度加快3倍~5倍。在10℃以下贮藏,可抑制茶叶褐变。在- 20℃条件下冷藏,几乎可以长期防止茶叶陈化与变质。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8个月的绿茶,其维生素C的保留率相差很大。

同样,在较高温度下贮存红茶,一些未氧化的黄烷醇的酶促氧化和自动氧化,使茶黄素和茶红素进一步氧化,聚合速度加快,从而使新茶陈化,品质下降。

3、氧气的影响

大多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是在氧气参与条件下进行的。在平常空气中大部分是分子态氧,其氧化反应并不很强。然而它一旦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特别是有促进反应的酶存在,其氧化反应可以变得很激烈。如茶叶贮藏包装不当,进入氧气,会加快茶叶中易氧化物的氧化作用。如儿茶素的自动氧化,维生素C的氧化,茶多酚残留酶催化的茶多酚氧化,茶黄素、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聚合,以及脂类氧化产生陈味物质,都是在氧气的参与和作用下发生的。

4、光线的影响

光的本质是一种能量。茶叶在光线的照射下,可以加速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诸如使叶绿素有色物质分解退色,有些成分还会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不良气味--日晒味等等。研究表明,茶叶贮藏过程中,受光与不受光相比较,茶叶中1- 戊烯- 3- 醇、戊醇、辛烯醇、庚二烯醛、辛醇及四种未知成分明显增多。这些成分中除通常因变质增加的成分外,戊醇、辛烯醇及三种未知成分被认为是光照所特有的陈味特征成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