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毛虫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2-19
介绍茶语 青茶介绍 黑茶介绍

介绍茶语。

茶毛虫

茶毛虫也叫茶辣子、摆头虫,由于成虫身上有一种毒毛,能引起人体接触后产生奇痒红肿,所以又叫茶黄毒蛾。茶毛虫是茶园里一种杂食性虫害,除危害茶树外,还可危害梨、柑橘、油桐等植物,侵食性大,繁殖能力强,对茶园危害极大。

1.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成虫体长6-13 mm,翅展20-30 mm,雌蛾比雄蛾略大,体黄色。雄蛾体呈褐色,卵圆形,淡黄色,堆集成椭圆形卵块,上面覆盖黄色绒毛。幼虫体长20mm左右,体色由淡黄色渐变成黄色,体背和侧面都有黑刺瘤,瘤上簇生黄色毒毛。蛹长lo mm左右,圆锥形,黄褐色,有短毛,有钩状尾刺,外有黄色丝茧,茧长12-14 mm。一年发生2-3代,第一代在5月上旬,第二代和第三代在6~9月。幼虫期为30-50天,也是危害茶树最重的时期,特别是幼虫的3龄以后食量大增。该虫具有聚集性,一般都在几十到上百头聚集茶树叶背面取食。一株茶树被食完后又会分群迁移到别的茶树继续危害。幼虫期在树上当受惊吓后会吐丝下垂和迁移分散,边走边摆头,口吐黄绿色汁液。白天阳光强时会躲在茶树丛内荫凉处,幼虫成熟后下树到地面浅土层或落叶下结茧化蛹。它既可以幼虫或卵在树上越冬,也可以蛹在地下越冬。第二年一旦温湿度适宜又会大量繁殖蔓延,继续危害茶树。由于它的越冬方式不定,在防治上就很困难。

2.危害症状

幼虫以茶树叶片、嫩芽叶和成叶为食,虫口密度大时,除危害叶片外,严重时连树皮、花和幼果都吃。食过后的叶片呈半透明的网膜斑。只有叶柄和叶脉青枯支撑叶网膜,茶树嫩枝皮也被食光、使茶树非常难看。

3.防治办法。

摘除卵块,特别是在秋冬季,把越冬卵及幼虫摘除后,避免第二年再大量繁生。

利用茶毛虫的成虫有趋光性特点,可在田间点灯诱蛾捕杀,这种防治办法效果很好。生物防治是减少用药次数,促进田间天敌繁殖,通过生态平衡自控。如有一种赤眼蜂或黑卵蜂,是茶毛虫的自然天敌,能控制茶毛虫泛滥成灾。再就近年新研制的一种微生物(EpNPV)制剂,一般在盛孵至幼龄虫期喷施,防治效果非常好。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树茶毒蛾(茶毛虫)


学名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鳞翅目,毒蛾科。别名茶黄毒蛾、茶斑毒蛾。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 寄主 茶、柑桔、樱桃、柿、枇杷、梨、玉米等。为害特点 3龄前幼虫常数十头群集在一起取食叶肉,3龄后分散从叶缘取食。 形态特征 成虫雄翅展20—26mm,雌30一35mm。雄翅棕褐色,布稀黑色鳞片,前翅前缘橙黄色,顶角、臀角各具黄色斑l块。顶角黄斑上具黑色圆点2个,内横线外弯,橙黄色。雌黄褐色,前翅浅橙黄色至黄褐色。卵扁圆形,浅黄色,直径0.8mm,卵块被毛,椭圆形。幼虫体长10一25mm,头黄褐色,布褐色小点,具光泽,体黄色,密生 黄褐色细毛。背线暗褐色,亚背线、气门上线棕褐色,l一8腹节亚背线上有褐色绒样瘤,上生黄白色长毛;气门上线亦有黑褐色小绒球样瘤,上生黄白色毛。蛹长8一12mm,黄褐色。茧土黄色。 生活习性 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贵州、陕西年生2代,江西、广西、湖南3代,福建3—4代,台湾5代,以卵在树冠中或下层1m以下的萌芽枝条或叶背越冬。3月中下旬越冬卵孵化,初孵幼虫群集为害,老熟后于5月中旬群集树下,在枯枝落叶下,根际四周土中化蛹。5月下旬羽化,卵产在叶背或树干上。每雌产卵50一300粒成l卵块,上覆尾毛。6月中旬2代幼虫孵化,7月中旬化蛹,8月上旬羽化,8月中旬3代幼虫孵化,9月下旬化蛹,10月上旬羽化。主要天敌有茶毛虫黑卵蜂、赤眼蜂、茶毛虫绒茧蜂等。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 从11月至翌年3月,注意摘除越冬卵块;生长季节于幼虫l一3龄期摘除有虫叶片;成虫喜在16时前后羽化,此时多匍伏于茶丛或行间不活动,可人工踩杀。(2)农业防治 在茶毛虫化蛹盛期中耕茶园,并在茶树根际处培土6cm,可把部分蛹除掉。(3)生物防治 湿度较高茶园可用每g含10o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喷雾,对茶毛虫防效优异。也可从茶毛虫尸体上分离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成粉剂或乳剂喷洒,田间防效82%以上。(4)掌握在3龄前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25%亚胺硫磷、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50%二溴磷1000一1500倍液。(5)也可用98%巴丹可湿性粉剂或10%多来宝乳油2000倍液、95%乙酰甲胺磷乳油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或10%二氯苯醚菊酯、10%天王星乳油4000—6000倍液、35%赛丹乳油2500—3000倍液喷雾。

茶树虫害--茶树茶毒蛾(茶毛虫)


学名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鳞翅目,毒蛾科。别名茶黄毒蛾、茶斑毒蛾。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

寄主 茶、柑桔、樱桃、柿、枇杷、梨、玉米等。

为害特点 3龄前幼虫常数十头群集在一起取食叶肉,3龄后分散从叶缘取食。

形态特征 成虫雄翅展20—26mm,雌30一35mm。雄翅棕褐色,布稀黑色鳞片,前翅前缘橙黄色,顶角、臀角各具黄色斑l块。顶角黄斑上具黑色圆点2个,内横线外弯,橙黄色。雌黄褐色,前翅浅橙黄色至黄褐色。卵扁圆形,浅黄色,直径0.8mm,卵块被毛,椭圆形。幼虫体长10一25mm,头黄褐色,布褐色小点,具光泽,体黄色,密生

黄褐色细毛。背线暗褐色,亚背线、气门上线棕褐色,l一8腹节亚背线上有褐色绒样瘤,上生黄白色长毛;气门上线亦有黑褐色小绒球样瘤,上生黄白色毛。蛹长8一12mm,黄褐色。茧土黄色。

生活习性 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贵州、陕西年生2代,江西、广西、湖南3代,福建3—4代,台湾5代,以卵在树冠中或下层1m以下的萌芽枝条或叶背越冬。3月中下旬越冬卵孵化,初孵幼虫群集为害,老熟后于5月中旬群集树下,在枯枝落叶下,根际四周土中化蛹。5月下旬羽化,卵产在叶背或树干上。每雌产卵50一300粒成l卵块,上覆尾毛。6月中旬2代幼虫孵化,7月中旬化蛹,8月上旬羽化,8月中旬3代幼虫孵化,9月下旬化蛹,10月上旬羽化。主要天敌有茶毛虫黑卵蜂、赤眼蜂、茶毛虫绒茧蜂等。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 从11月至翌年3月,注意摘除越冬卵块;生长季节于幼虫l一3龄期摘除有虫叶片;成虫喜在16时前后羽化,此时多匍伏于茶丛或行间不活动,可人工踩杀。(2)农业防治 在茶毛虫化蛹盛期中耕茶园,并在茶树根际处培土6cm,可把部分蛹除掉。(3)生物防治 湿度较高茶园可用每g含10o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喷雾,对茶毛虫防效优异。也可从茶毛虫尸体上分离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成粉剂或乳剂喷洒,田间防效82%以上。(4)掌握在3龄前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25%亚胺硫磷、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50%二溴磷1000一1500倍液。(5)也可用98%巴丹可湿性粉剂或10%多来宝乳油2000倍液、95%乙酰甲胺磷乳油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或10%二氯苯醚菊酯、10%天王星乳油4000—6000倍液、35%赛丹乳油2500—3000倍液喷雾。

茶树茶毛虫的识别与防治


1、分布危害: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是我国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 ,主要为害茶叶,还可为害油茶、柑桔等。幼龄幼虫咬食茶树老叶成半透膜,以后咬食嫩梢成叶成缺刻;幼虫群集为害,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发生严重时茶树叶片取食殆尽。

2、形态特征:又名茶黄毒蛾、摆头虫 ,属鳞翅目毒蛾科。成虫体长约10毫米,翅展约28毫米;雌蛾稍大,体翅黄褐色;雄蛾稍小,黑褐色;前翅中间有2条淡黄色横纹,翅尖淡黄色区内有2个黑点 ;雌蛾体末端有黄色毛丛。卵成块产,卵块椭圆形,上覆黄色茸毛。成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黄褐色,胸部三节稍小,各体节有8个黄色(前期)或黑色毛瘤,上生黄褐色毒毛 ,全体还密生长短不齐的黄色毒毛。蛹黄褐色,长约9毫米,外有土黄色丝质薄茧,茧长约13毫米。

3、发生规律:多代性,各地发生代数有差异 ;在湖北一年发生2--3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5月,6-7月,8-10月,一般以春、秋两季发生重;幼虫老熟后在茶丛根际落叶土表下结茧化蛹。

4、防治方法: (1)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块 ; (2)摘除各代初孵幼虫群; (3)成虫发生期点灯诱蛾,或利用性激素诱杀雄蛾; (4)结合耕作深埋结茧虫蛹; (5)生物防治:利用茶毛虫黑卵蜂和绒茧蜂防治卵块和幼虫;幼虫期喷洒苏芸金杆菌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6)药剂防治:幼虫期喷施90%敌百虫、80%敌敌畏、50%马拉硫磷、50%杀螟松、50%辛硫磷各1000-15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20%杀灭菊酯、2.5%溴氰菊酯各500D-6000倍液,或25%灭幼脲1000倍液。

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毛虫类


一、分布为害 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茶等。幼虫蛟食叶片,严重时连芽叶、树皮、花和幼果都吃光。幼虫体有毒毛,人体皮肤触及会红肿痛痒。 二、识别 成虫;体长6-13毫米,翅展20-35毫米。雌蛾体、翅黄褐色;雄蛾略小,体、翅黑褐色。雌、雄蛾前翅中央均有2条淡色带纹,翅尖有2个黑点。卵:近圆形,淡黄色,堆集成椭圆形的卵块,上覆有黄色绒毛。幼虫:成熟幼虫体长20毫米左右,体黄褐色,从前胸至第九腹节各节背侧面有8个黄色或黑色绒球状毛瘤,上簇生黄色毒毛。蛹:长7-10毫米,黄褐色,密生黄色短毛,末端有1束钩状尾刺,外有土黄色丝质薄茧,茧长12-14毫米。 三、生活习性 福建3-4代,台湾4-5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次年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2代区,第一、二代幼虫分别在4-6月、7-9月为害。3代区,第一、二代幼虫分别在4-5月、6-7月、8-10月为害。一般卵期7-15天,幼虫期25-50天,蛹期10-30天,成虫期2-10天。 雌蛾产卵于老叶背面。幼虫6-7龄,具群集性,3龄前群集性强,常数十头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上表皮呈半透明黄绿色薄膜状。3龄后开始分群迁散为害,咬食叶片呈缺刻。幼虫老熟后爬至茶丛根际枯枝落叶下或浅土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 四、防治方法 1、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块。 2、摘除各代初孵幼虫群。 3、成虫发生期点灯诱蛾,或利用性激素诱杀雄蛾。 4、结合中耕锄草,清除枯枝落叶,深埋结茧虫蛹。 5、生物防治: 利用茶毛虫黑卵蜂和绒茧蜂防治卵块和幼虫,幼虫期喷洒苏芸金杆菌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6、药剂防治: 幼虫期喷施90%敌百虫、80%敌敌畏、50%马拉硫磷、50%杀螟松、50%辛硫磷各1000-15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20%杀灭菊酯、2.5%溴氰菊酯各5000~6000倍液,或25%灭幼脲1000倍液。

滇红介绍


滇红历史渊源及发展

滇红茶又称云南红茶,是世界茶叶市场上著名的红茶品种。滇红茶是云南省传统出口商品,多年来行销欧美、中东、日本等地,久负盛誉。滇红的发展历史,从1938年秋到1941年秋,经历了调查、创制、建厂成批生产三个阶段。

1938年,著名的红茶专家冯绍裘被中国茶叶总公司派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以求扩大茶源,增加出口。冯绍裘遍寻云南各大茶区,于11月初到达顺宁(凤庆)。时届秋末冬初时节,却见凤山茶树成林,一片黄绿,茶壮叶肥,白毫浓密。于是,冯绍裘亲自动手试制了少量红茶,以观察其品质的优劣,结果使人不胜欣喜: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桔红),香味浓郁,为国内其他省小叶种的红茶所未见。试制的红茶样品邮寄香港茶市,被誉为红茶之上品。12月将顺宁茶区茶叶产销情况和试制的红绿茶样品向民国政府云南省经委汇报,取得同意,筹建云南茶叶公司和顺宁实验茶厂。

1939年,第一批“新滇红”约五百担终于试制成功,当时,开始拟定名为“云红”,意同安徽“祁红”,湖南红茶称“湖红”,故云南所产红茶亦可称“云红”也,同时又想借天空早晚红云喻意其中,但云南省茶叶公司方面提议用“滇红”雅称,即借云南简称“滇”,又借得巍巍西山龙门瞰下秀丽的滇池一水,也别有妙处,冯绍裘则不违众人之意,最终以“滇红”定名。

冯绍裘创制的滇红名茶,开创了我国“滇红”的历史。1940年以后,滇红茶年有发展,品质不断提高,成为祖国茶史上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昆明访问,滇红特级工夫茶被作为礼品馈赠给英国女王。据说,英国女王将“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在酷爱喝红茶的英国,滇红茶备受青睐。英国人还为滇红茶起了一个很英国的名字——王子冠。

品质特点

滇红茶外形均匀,苗锋秀丽完整,金毫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浓透明,滋味浓厚鲜爽,香气高醇持久,叶底红匀明亮。高档滇红冲泡后茶汤与茶杯接触处常显金圈,冷却后立即出现乳凝状的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早出现者是质优的表现。

红茶既适于杯饮,也适于壶饮法。红茶品饮还有清饮和调饮之分。清饮,即不加任何调味品,使茶叶发挥应有的香味,适合于品饮工夫红茶,重在享受它的清香和醇味;调饮则多以加糖加奶调和饮用为主,加奶后香气依然浓烈。

滇红茶味甘性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提神益思、解除疲劳等作用。冬季,北风凛冽,寒气袭人,人体阳气易损。此时,以选用味甘性温的红茶为好,以温育人体的阳气,尤其适用于女性。加奶及糖后,更有生热暖胃之功,还有助消化去油腻之效,于冬季进补肥腻时有利,同时对调节老年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有很好的疗效,对肥胖人群有很好的减肥效果。

大佛龙井鉴赏介绍 关于大佛龙井鉴赏介绍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大佛龙井鉴赏介绍》内容,感谢阅读!

大佛龙井主要产于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山茶区,于2001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域。该茶品质优异,“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属浙江龙井茶中的极品,制作工艺与西湖龙井相仿,分摊放、杀青、摊凉、炒二青、辉干等工序。

特征

产地:绍兴市新昌县

条索:扁平光滑,挺直尖削

色泽:绿翠匀润

汤色:杏绿明亮

香气:嫩香持久,略带兰花香

滋味:鲜醇甘爽

叶底:匀齐,细嫩成朵

鉴赏

大佛龙井茶主要特点是外形扁平、尖削,香气嫩香持久,滋味鲜醇,耐冲泡,具有典型的高山茶风味,喝起来口感比较重。目前,大佛龙井茶分绿版、黄版两种不同风格的茶品。

看外观上扁平光滑,挺直尖削,形似碗钉,色泽绿翠匀润;冲泡后汤色杏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匀齐、明亮。

闻干闻清香扑鼻,冲泡后内质香气嫩香持久、略带兰花香。

品滋味鲜醇,品饮时齿颊留香,甘爽沁人心脾。

本文《大佛龙井鉴赏介绍》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雨花茶介绍


雨花茶是南京特产,因产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而得名。雨花茶的产地在南京城郊。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茶叶外形圆绿,如松针,带白毫,紧直。冲泡后茶色碧绿、清澈,香气清幽,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 ,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简介

雨花茶1959年被评选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是江苏省在建国后研制出的名茶种类。原产地南京市中山陵,即紫金山。1958年江苏省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而成立专门委员会开始研制新品种绿茶,由副省长韦勇义担任主管领导,由中山陵茶厂牵头,延请各地制茶专家,历时近一年研制成功。

雨花茶干茶外形如松针,寓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革命精神永不磨灭。并由时任南京市长的彭冲定名为雨花茶,表示对雨花台牺牲的革命先烈之纪念。59年研制成功当年雨花茶获得全国十大名茶称号。研制至今已有五十年历史,并在雨花台等地开枝散叶,形成雨花茶产业。现今拥有雨花茶原产地生产准用的企业已有三十余家,年产量五百吨左右。

特色

雨花茶是全国名茶,茶叶外形圆绿,如松针,带白毫,紧直。

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冲泡后,茶色碧绿而清澈,香气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除烦去腻等功效,1966年起畅销海外,在日本、东南亚一带,人们将雨花茶当作珍贵礼品赠送亲朋好友。它以碧绿的茶色,清雅的香气、甘醇的滋味闻名中外。它以雨花台为名,其外形似松针,细紧圆直。雨花茶冲上开水,水面顿显白毫,茶入水即沉。色、香、味俱全。

产地

南京市郊,花茶产区属宁镇丘陵区,岗峦起伏,海拔仅60米上下,酸性黄棕色土壤,年均气温15.5℃,无霜期225天,年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南京雨花茶的产区,已由原产地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园林风景区扩大到栖霞、浦口郊区和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等五县。生产工艺已由全部手工操作,逐步走向机械化生产,质量逐年提高,年产量已达8~9吨。

工艺

南京雨花茶是绿茶炒青中的珍品,也是中国三针之一,是优质细嫩针状春茶,产于南京中山陵,雨花台园林风景区,当茶芽萌生至一芽三叶时,于清明前约十天开采直至清明,只选一芽一叶芽叶,采下长度为2--3厘来的茶芽,杀青,揉捻,整形干燥,涂乌柏油手炒,每锅只可炒250克茶。

雨花茶在原料选择和工艺操作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在谷雨前,采2.5至3公分长一芽一叶的嫩叶,经过杀青、揉捻、整形、烘炒四道工序,全工序皆用手工完成。

在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不采虫伤芽叶、紫芽叶、红芽叶、空心芽叶。采后鲜叶避免日晒,及时加工,按炒青绿茶制法,经轻度萎凋,高温杀青,适度揉捻,整形干燥等工序,再经圆筛、抖筛、飘筛,分成特级和1~4级四个等级。雨花成品茶形似松针,紧直圆绿,锋苗挺秀,色泽翠绿,白毫显露,以热水冲泡,叶底均嫩,滋味鲜凉,气香色清,有除烦去腻,清神益气之功效。1982年在商业部召开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全国30种名茶之一。1983年获江苏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由农牧渔业部在南京召开的全国优质名茶评选会上,再次被评为11种优质名茶之一。1986年、1990年在全国名茶评选会上,又接连两届被评为全国名茶。

制作

雨花茶必须在谷雨前采摘,采摘下来的嫩叶要长有一芽一叶,长2.5至3公分,制作过程中全部为手工完成。

如何鉴别

外形:茶叶的外形包括色泽在内,为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审评处形,即检验茶叶外形松紧、整碎、粗细、轻重、均匀程度及片、梗含量与色泽。

嫩度:茶叶的老嫩与品质有密切关系。凡茶身紧结重实,完整饱满、芽头多、有苗锋的,均表示茶叶嫩、品质好;反之,枯散、碎断轻飘、粗大者为老茶制成,品质次。

净度:即正茶内含有梗、片末、朴及其它杂质的程度。

匀度:是指茶叶是否整齐一致,长短粗细相差甚少者为佳。色泽:凡色泽调和、光滑明亮,油润鲜艳的,通常称为原料细嫩,或做工精良的产品,品质优,反之则次。

香气:北方通称“茶香”。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滋味:北方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水色:也称“汤色”。审评水色主要的区别品质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最理想的水色是绿茶要清碧浓鲜,红茶要求红艳而明亮。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

叶底:审评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