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茶毛虫的识别与防治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识别乌龙茶 乌龙茶识别 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

识别乌龙茶。

1、分布危害: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是我国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 ,主要为害茶叶,还可为害油茶、柑桔等。幼龄幼虫咬食茶树老叶成半透膜,以后咬食嫩梢成叶成缺刻;幼虫群集为害,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发生严重时茶树叶片取食殆尽。

2、形态特征:又名茶黄毒蛾、摆头虫 ,属鳞翅目毒蛾科。成虫体长约10毫米,翅展约28毫米;雌蛾稍大,体翅黄褐色;雄蛾稍小,黑褐色;前翅中间有2条淡黄色横纹,翅尖淡黄色区内有2个黑点 ;雌蛾体末端有黄色毛丛。卵成块产,卵块椭圆形,上覆黄色茸毛。成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黄褐色,胸部三节稍小,各体节有8个黄色(前期)或黑色毛瘤,上生黄褐色毒毛 ,全体还密生长短不齐的黄色毒毛。蛹黄褐色,长约9毫米,外有土黄色丝质薄茧,茧长约13毫米。

3、发生规律:多代性,各地发生代数有差异 ;在湖北一年发生2--3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5月,6-7月,8-10月,一般以春、秋两季发生重;幼虫老熟后在茶丛根际落叶土表下结茧化蛹。

4、防治方法: (1)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块 ; (2)摘除各代初孵幼虫群; (3)成虫发生期点灯诱蛾,或利用性激素诱杀雄蛾; (4)结合耕作深埋结茧虫蛹; (5)生物防治:利用茶毛虫黑卵蜂和绒茧蜂防治卵块和幼虫;幼虫期喷洒苏芸金杆菌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6)药剂防治:幼虫期喷施90%敌百虫、80%敌敌畏、50%马拉硫磷、50%杀螟松、50%辛硫磷各1000-15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20%杀灭菊酯、2.5%溴氰菊酯各500D-6000倍液,或25%灭幼脲1000倍液。

精选阅读

茶树茶毒蛾(茶毛虫)


学名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鳞翅目,毒蛾科。别名茶黄毒蛾、茶斑毒蛾。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 寄主 茶、柑桔、樱桃、柿、枇杷、梨、玉米等。为害特点 3龄前幼虫常数十头群集在一起取食叶肉,3龄后分散从叶缘取食。 形态特征 成虫雄翅展20—26mm,雌30一35mm。雄翅棕褐色,布稀黑色鳞片,前翅前缘橙黄色,顶角、臀角各具黄色斑l块。顶角黄斑上具黑色圆点2个,内横线外弯,橙黄色。雌黄褐色,前翅浅橙黄色至黄褐色。卵扁圆形,浅黄色,直径0.8mm,卵块被毛,椭圆形。幼虫体长10一25mm,头黄褐色,布褐色小点,具光泽,体黄色,密生 黄褐色细毛。背线暗褐色,亚背线、气门上线棕褐色,l一8腹节亚背线上有褐色绒样瘤,上生黄白色长毛;气门上线亦有黑褐色小绒球样瘤,上生黄白色毛。蛹长8一12mm,黄褐色。茧土黄色。 生活习性 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贵州、陕西年生2代,江西、广西、湖南3代,福建3—4代,台湾5代,以卵在树冠中或下层1m以下的萌芽枝条或叶背越冬。3月中下旬越冬卵孵化,初孵幼虫群集为害,老熟后于5月中旬群集树下,在枯枝落叶下,根际四周土中化蛹。5月下旬羽化,卵产在叶背或树干上。每雌产卵50一300粒成l卵块,上覆尾毛。6月中旬2代幼虫孵化,7月中旬化蛹,8月上旬羽化,8月中旬3代幼虫孵化,9月下旬化蛹,10月上旬羽化。主要天敌有茶毛虫黑卵蜂、赤眼蜂、茶毛虫绒茧蜂等。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 从11月至翌年3月,注意摘除越冬卵块;生长季节于幼虫l一3龄期摘除有虫叶片;成虫喜在16时前后羽化,此时多匍伏于茶丛或行间不活动,可人工踩杀。(2)农业防治 在茶毛虫化蛹盛期中耕茶园,并在茶树根际处培土6cm,可把部分蛹除掉。(3)生物防治 湿度较高茶园可用每g含10o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喷雾,对茶毛虫防效优异。也可从茶毛虫尸体上分离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成粉剂或乳剂喷洒,田间防效82%以上。(4)掌握在3龄前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25%亚胺硫磷、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50%二溴磷1000一1500倍液。(5)也可用98%巴丹可湿性粉剂或10%多来宝乳油2000倍液、95%乙酰甲胺磷乳油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或10%二氯苯醚菊酯、10%天王星乳油4000—6000倍液、35%赛丹乳油2500—3000倍液喷雾。

茶树虫害--茶树茶毒蛾(茶毛虫)


学名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鳞翅目,毒蛾科。别名茶黄毒蛾、茶斑毒蛾。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

寄主 茶、柑桔、樱桃、柿、枇杷、梨、玉米等。

为害特点 3龄前幼虫常数十头群集在一起取食叶肉,3龄后分散从叶缘取食。

形态特征 成虫雄翅展20—26mm,雌30一35mm。雄翅棕褐色,布稀黑色鳞片,前翅前缘橙黄色,顶角、臀角各具黄色斑l块。顶角黄斑上具黑色圆点2个,内横线外弯,橙黄色。雌黄褐色,前翅浅橙黄色至黄褐色。卵扁圆形,浅黄色,直径0.8mm,卵块被毛,椭圆形。幼虫体长10一25mm,头黄褐色,布褐色小点,具光泽,体黄色,密生

黄褐色细毛。背线暗褐色,亚背线、气门上线棕褐色,l一8腹节亚背线上有褐色绒样瘤,上生黄白色长毛;气门上线亦有黑褐色小绒球样瘤,上生黄白色毛。蛹长8一12mm,黄褐色。茧土黄色。

生活习性 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贵州、陕西年生2代,江西、广西、湖南3代,福建3—4代,台湾5代,以卵在树冠中或下层1m以下的萌芽枝条或叶背越冬。3月中下旬越冬卵孵化,初孵幼虫群集为害,老熟后于5月中旬群集树下,在枯枝落叶下,根际四周土中化蛹。5月下旬羽化,卵产在叶背或树干上。每雌产卵50一300粒成l卵块,上覆尾毛。6月中旬2代幼虫孵化,7月中旬化蛹,8月上旬羽化,8月中旬3代幼虫孵化,9月下旬化蛹,10月上旬羽化。主要天敌有茶毛虫黑卵蜂、赤眼蜂、茶毛虫绒茧蜂等。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 从11月至翌年3月,注意摘除越冬卵块;生长季节于幼虫l一3龄期摘除有虫叶片;成虫喜在16时前后羽化,此时多匍伏于茶丛或行间不活动,可人工踩杀。(2)农业防治 在茶毛虫化蛹盛期中耕茶园,并在茶树根际处培土6cm,可把部分蛹除掉。(3)生物防治 湿度较高茶园可用每g含10o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喷雾,对茶毛虫防效优异。也可从茶毛虫尸体上分离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成粉剂或乳剂喷洒,田间防效82%以上。(4)掌握在3龄前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25%亚胺硫磷、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50%二溴磷1000一1500倍液。(5)也可用98%巴丹可湿性粉剂或10%多来宝乳油2000倍液、95%乙酰甲胺磷乳油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或10%二氯苯醚菊酯、10%天王星乳油4000—6000倍液、35%赛丹乳油2500—3000倍液喷雾。

茶毛虫


中文别名:茶黄毒蛾 拉丁学名:Euproctis pseudoconsperas 分布区域: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一13毫米,翅展20—35毫米。雌蛾体、翅黄褐色,雄蛾略小,体、翅黑褐色。雌、雄蛾前翅中央均有2条淡色带纹,翅尖有2个黑点。卵:近圆形,淡黄色,堆集成椭圆形的卵块,上覆有黄色绒毛。幼虫:成熟幼虫体长20毫米左右,体黄褐色,从前胸至第九腹节各节背侧面有8个黄色或黑色绒球状毛瘤,上簇生黄色毒毛。 蛹:长7—1-0毫米,黄褐色,密生黄色短毛,末端有1束钩状尾刺,外有土黄色丝质薄茧,茧长12—14毫米。 2、为害作物 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茶等。 3、为害症状 幼虫咬食叶片,严重时连芽叶飞树皮、花和幼果都吃光。幼虫体有毒毛,人体皮肤触及会红肿痛痒。 4、发病特点 江苏、安徽、贵州、四川、陕西等省一年发生2代,浙江飞江西2—3代,湖南3代,福建3—4代,台湾4—5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次年4月上飞中旬开始孵化。 2代区,第一、二代幼虫分别在4—6月、7—9月为害。 3代区,第一、二、三代幼虫分别在 4—5月、6—7月、8—10月为害。一般卵期7一15天,幼虫期25—50天,蛹期10—30天,成虫期2—10天。 雌蛾产卵于老叶背面幼虫6—7龄,具群集性,3龄前群集性强,常数十头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上表皮呈半透明黄绿色薄膜状。3龄后开始分群迁散为害,咬食叶片呈缺刻。幼虫。老熟后爬至茶丛根际枯枝落叶下或浅土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 5、防治方法 1、在11月至次年4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块,在1—2龄幼虫期人工摘除虫叶 2、在化蛹盛期进行中耕锄草,清除枯枝落叶及根际培土(2寸左右),消灭虫蛹。 3、在幼龄幼虫期选用90%敌百虫、25%亚胺硫磷、50%马拉松、5%二溴磷、50%杀螟松或50%辛硫磷,每亩1—2.5两(合1000—20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每亩0.25—0.4两(合6000—8000倍液)喷杀。 常用药剂: 敌百虫 亚胺硫磷 马拉松 二溴磷 杀螟松 辛硫磷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杀灭菊酯

茶毛虫介绍


茶毛虫

茶毛虫也叫茶辣子、摆头虫,由于成虫身上有一种毒毛,能引起人体接触后产生奇痒红肿,所以又叫茶黄毒蛾。茶毛虫是茶园里一种杂食性虫害,除危害茶树外,还可危害梨、柑橘、油桐等植物,侵食性大,繁殖能力强,对茶园危害极大。

1.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成虫体长6-13 mm,翅展20-30 mm,雌蛾比雄蛾略大,体黄色。雄蛾体呈褐色,卵圆形,淡黄色,堆集成椭圆形卵块,上面覆盖黄色绒毛。幼虫体长20mm左右,体色由淡黄色渐变成黄色,体背和侧面都有黑刺瘤,瘤上簇生黄色毒毛。蛹长lo mm左右,圆锥形,黄褐色,有短毛,有钩状尾刺,外有黄色丝茧,茧长12-14 mm。一年发生2-3代,第一代在5月上旬,第二代和第三代在6~9月。幼虫期为30-50天,也是危害茶树最重的时期,特别是幼虫的3龄以后食量大增。该虫具有聚集性,一般都在几十到上百头聚集茶树叶背面取食。一株茶树被食完后又会分群迁移到别的茶树继续危害。幼虫期在树上当受惊吓后会吐丝下垂和迁移分散,边走边摆头,口吐黄绿色汁液。白天阳光强时会躲在茶树丛内荫凉处,幼虫成熟后下树到地面浅土层或落叶下结茧化蛹。它既可以幼虫或卵在树上越冬,也可以蛹在地下越冬。第二年一旦温湿度适宜又会大量繁殖蔓延,继续危害茶树。由于它的越冬方式不定,在防治上就很困难。

2.危害症状

幼虫以茶树叶片、嫩芽叶和成叶为食,虫口密度大时,除危害叶片外,严重时连树皮、花和幼果都吃。食过后的叶片呈半透明的网膜斑。只有叶柄和叶脉青枯支撑叶网膜,茶树嫩枝皮也被食光、使茶树非常难看。

3.防治办法。

摘除卵块,特别是在秋冬季,把越冬卵及幼虫摘除后,避免第二年再大量繁生。

利用茶毛虫的成虫有趋光性特点,可在田间点灯诱蛾捕杀,这种防治办法效果很好。生物防治是减少用药次数,促进田间天敌繁殖,通过生态平衡自控。如有一种赤眼蜂或黑卵蜂,是茶毛虫的自然天敌,能控制茶毛虫泛滥成灾。再就近年新研制的一种微生物(EpNPV)制剂,一般在盛孵至幼龄虫期喷施,防治效果非常好。

茶树炭疽病的识别与防治


茶炭疽病在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由乙烯南、江南等三区茶园发生较普遍;病重年可引致 茶树大量落叶,影响第二年春茶产量。

1.症状:主要为害成叶,在叶尖 、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黄褐色小点,扩展后病斑由褐色变为焦黄色,最后为灰白色;病斑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并将分界明显,但受主脉限制常表现为半叶病斑,后期病斑表面散生许多黑色细小粒点。

2.病原:是一种半知菌亚门盘圆孢属真菌。病部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短杆状,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单胞,无色,内含数个油球,大小为3—6x2—2.5微米。

3.发生规律: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组织中越冬,次年5月在与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进行传播,萌发后从叶背绒毛侵入,经发育形成新病斑;以后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该病为高温高湿性病害,全年以5—6月、9—10月发生重;雨湿对分生孢子的传播和萌发最重要。树势衰弱,氮肥施用过多的茶园易于发病,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病差异。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树势培养管理,雨季做好排水降湿工作.。

(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苯来特1500倍液喷雾,有较好的治疗效果;75%百菌清1000倍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茶饼病的识别与防治


茶饼病是茶叶上一种严重的芽叶病害。在世界上一些主要产茶国家,曾因它的发生,给茶叶生产带来灾害性的损失。在山区和海拔较高的茶园发生比较严重。 一、症状识别:此病为害茶树新梢、新叶,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带病斑芽、叶制成的茶易碎,成茶味苦。此病仅在茶树嫩叶和新梢上发生,病斑多分布于叶尖和叶缘。在叶面先产生淡黄色水渍状小斑,以后逐渐扩大,颜色变深,成淡黄褐色圆斑,病斑正面慢慢凹陷,背面逐渐隆起,呈馒头状突起,并在其上面生出白色或淡红色粉状物。最后粉末消失,隆起部分萎缩成为淡褐色枯斑。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互相融合,使叶片肿胀、皱缩、卷曲成畸形。嫩梢被害时,引起嫩茎扭曲或折断,并引致新梢枯死。 二、防治措施:首先要加强茶园管理,勤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要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防止偏施氮肥使枝叶柔嫩而增加发病程度。密植茶园,一定要施足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采摘不要留叶太多。其次,夏季在加强茶园管理的基础上,减少荫蔽程度,利用阳光消除茶饼病病原菌越夏场所,使之无法渡夏。第三,在本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冬春修剪应在15-20天内全园修剪完毕,以控制次年春季茶饼病的发生。第四,化学药剂防治,目前有效的药剂不多,其中以十三吗啉和比锈灵较为有效。发病区在采摘期间如遇此病流行,可用75%十三吗啉乳剂1000-2000倍液或50%比锈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于发病早期喷施,如无上述药物,则可用0.2%硫酸铜或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隔10-13天后,需再喷一次。

识别与防治茶园介壳虫


为害茶树的蚧类多达数十种。广东茶园发生较多的是蛇眼蚧、椰圆蚧、茶梨蚧、角蜡蚧。这些介壳虫身体外表披了一层自身分泌形成的盾壳或蜡质外壳,虫体较小,固定在枝叶吸汁为害,繁殖力强,能在短期内形成密集的群体,满布于枝干、叶片,茶树受害后,养分损耗,树势衰退,老叶脱落,发芽减少,对夹叶增加,虫口多时,枝条逐渐干枯,连干枯死。介壳虫,寄主很多。这四种介壳虫,从介壳的形状便可区分出来:蛇眼蚧雌虫介壳圆形,背面隆起,直径2-3毫米,暗褐色,边缘浅褐色,2个黄褐色若虫蜕皮壳偏在一端。椰圆蚧雌虫介壳圆形,略扁平,直径1.7-1.8毫米,薄而透明,微带淡褐色,蜕皮壳淡黄色,位于介壳中央;茶梨蚧雌成虫介壳长形,后半扩大,淡褐色,蜕皮壳2个,突出于介壳前端,雄介壳白色,有3 条纵脊;角蜡介蜡壳很厚,灰白色,背面中央呈角状突起,周围有8 个较小角状突起。在我省前三种一年发生三代,角蜡蚧一代都是以受精雌虫在茶树枝叶上越冬;次年3-4月开始产卵、孵化。介壳虫的天敌很多,入瓢虫、跳小蜂、蚜小蜂,寄生菌等。天敌多时,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外界环境跟介壳虫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郁蔽、低洼、偏施氮肥的茶园有利于它的发生。

对付介壳虫要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有效的办法是要做好保护天敌的工作,如台刈,修剪下来的虫枝,可集中放于离茶园不远处,待介壳虫大量孵化时再烧毁,这样大部分寄生在其上的小蜂能够羽化飞回茶园帮助消灭介壳虫;红点唇瓢虫在虫口多时会自相残杀,这时可将其人工疏散,放到瓢虫少,介壳虫多的茶园去;施用农药时要注意选择农药种类,时期上也要选好,尽量减少天敌伤亡。

其次要加强茶园管理。这方面要做的工作一是不要偏施氮肥,采摘要注意留养。二是及时除草,剪去徒长枝,避免郁闭,低洼茶园要注意排水,局部发生的茶园,应随时剪除有虫枝条,发生严重、树势衰退的茶园,宜进行修剪或台刈,并对留下的茶丛树桩适时喷施农药,剪下的枯枝、虫枝都要及时清除出园。第三,可用药剂防治。对付介壳虫,用药时一定要掌握时机,要选择卵孵化盛末期至一龄若虫期进行。因此用药首先要掌握虫情,不能盲目用药,喷药时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将需要施药的茶园全部喷洒完毕。可用的农药有25%亚胺硫磷800倍,50%辛硫磷1000倍,松脂合剂10-15倍。

怎样识别与防治茶园尺蠖


尺蠖,俗称量步虫,是鳞翅目尺蠖蛾科昆虫。我省茶园尺蠖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油桐尺蠖、银尺蠖、灰尺蠖、油茶尺蠖,其中以油桐尺蠖发生最多,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曾先后在连平、英德、阳江、蕉岭等地一些大型茶场引发成灾,吃光不少茶树。油桐尺蠖也叫大尺蠖,是茶园发生的尺蠖体型最大的一种,以幼虫为害,食量大、寄主多,严重时将茶园芽叶全部吃光,形成光杆。这种虫成虫银灰色,体长20-25毫米,展翅50-70毫米,翅面有黑色小点密布,前翅有3条较明显的黄褐色波纹,后翅有2条波纹,雌蛾腹部肥大,末端有一束黄色绒毛。幼虫的颜色变化很大,随栖息环境而变,成长的幼虫体长达70毫米,头部中央凹陷,身体腹部第4、5节背面各有一对突起点,蛹头部有角状突起一对。卵椭圆,长0.7-0.8毫米,初产时鲜绿色,后变淡绿,上有黄色绒毛覆盖。 大尺蠖在广东每年发生三至四代,以蛹在被害茶树附近的土内越冬,次年四月出现成虫,广东省内以第一代发生较整齐,受害较重。此虫的成虫白天喜欢栖息在茶园附近的高大树木或电杆或建筑物1丈以下的地方。幼虫从4龄开始食量大增,有保护色和拟态现象。大尺蠖的天敌有黑卵蜂、绒茧蜂、核多角体病毒等。其中以核多角体病毒对其种群发展影响最大。 防治大尺蠖可以采用下述办法: 1、生物防治。用多角体病毒制剂或苏芸金杆菌hd-1制剂,两者产品市面均有销售。病毒多角体也可以通过自己采集而获得,在田间采回染病的虫尸,将虫尸加水磨碎,用其汁液喂饲幼虫,以便扩大增殖,然后将得病幼虫磨碎,掺入一定量的水喷于茶树上,幼虫吃了后便大量发病死亡。据试验每亩地有6-8条死虫就够了。茶园中,若大尺蠖发生病毒病流行一次,以后七八年都将难于再见到其幼虫。 2、捕打成虫。重点在四月份越冬代成虫盛发期,清晨组织捕打。 3、消灭虫蛹。可结合耕管、施肥等,用小齿耙将蛹收集或深埋土下。80年代初温泉茶场曾在3亩地中收到这种虫的蛹150斤。 4、喷药防治。这种虫对一般的农药抵抗力很强,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则有特效。如10%天王星6000-8000 倍液、20%杀灭菊酯5000倍液、10%除虫精或10%高效灭百可5000倍液。但这类药不宜多用,一年用一次就行了。

怎样识别与防治茶园的刺蛾


刺蛾的幼虫通称痒辣子、毛辣子、青辣,它蚕食叶片,且多具毒刺,触及人体皮肤引起红肿疼痛,既影响茶叶产量,又妨碍正常的茶园农事操作。广东各地茶园常见的刺蛾有十多种,中、西部以淡黄刺蛾、丽绿刺蛾发生较多;粤北、粤东以茶角刺蛾、暗扁刺蛾、白痣刺蛾发生较多而严重。现以茶角刺蛾和淡黄刺蛾为代表介绍如下:茶角刺蛾(又称茶刺蛾),在省内一年发生三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茶蓬根际土下越冬,次年4月化蛹,4月下旬出现成虫,各代幼虫分别出现于5、7、9月,分散为害,栖息于叶背,啃食叶片,成虫趋光性强。

淡黄刺蛾,在华南发生3-4代,以幼虫在叶背越冬,田间幼虫发生期为3-4月,6-7月,9-10月,11月中旬。一代平均历期50-60天。成虫多在晚上羽化、活动、交配、产卵。有强趋光性,一雌一生产卵10-252粒,卵散产于叶背,幼虫9龄,初孵幼虫不取食,7龄以后暴食。老熟后爬至茶丛基干或地面枯枝叶间结茧化蛹。

这两种刺蛾天敌较多,有:病毒、细菌、寄生蜂、寄生蝇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刺蛾的发生。

刺蛾常用的防治方法有:

1、结合茶园耕管,冬春耕灭虫,冬季用培土方法可防止成虫出土。

2、灯光诱杀蛾子。在盛蛾期于晚上7-9时点灯诱杀,能使有虫株率下降一半以上。

3、生物防治。可将病毒死虫30-40头研碎兑水喷施,效果很好。也可用青虫菌每毫升含0.5亿孢子菌液喷施。

4、化学防治。掌握低龄幼虫盛期喷施90%敌百虫、50%辛硫磷、80%敌敌畏2000倍液或任选一种菊酯类农药。

怎样识别与防治茶园螨类


广东茶园发生的螨类主要有茶橙瘿螨、茶叶瘿螨、茶短须螨、咖啡小爪螨、茶黄螨等。属蛛形纲、蜱螨目。短须螨、咖啡小爪螨肉眼可见,其他三种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螨类猖獗时,常造成茶树大量落叶,使树势衰退,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影响。 螨类一年发生多代。例如茶橙瘿螨、茶黄螨一年有30多代。茶橙瘿螨在平均18-26℃,相对湿度80%以上,茶芽全面伸展对其有利;而后四种皆在高温干旱时发生多。茶黄螨主要集中在嫩芽嫩梢上,不为害成叶、老叶;茶橙瘿螨嫩叶、老叶上皆有,其他三种螨则主要集中在成叶、老叶上。 茶园螨类的防治可以从下面几个环节着手。 1、加强茶园管理,施足基肥和追肥,不要偏施氮肥,因为偏施化学氮肥,常使茶树上的氨基酸组分发生改变,有利于螨类的发生、发展,而通过调节施肥的种类和配比,常可抑制螨类的发生。 2、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受害茶园应适当增加采摘次数,及时采摘,对控制茶黄螨和茶橙瘿螨有一定作用。 3、结合冬春修剪,认真做好清园工作,把茶园间的枯枝、落叶和杂草集中堆沤或烧毁,可以减少虫源。对发生严重的茶园,可于修剪后喷射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4、对新植茶园应加强管理,促使快速成园;对于郁闭的茶园,要适当疏除荫枝及无效枝条,以改善小气候环境。 5、螨类发生初期,可选用释放捕食螨或喷寄生菌 的办法,让天敌去控制它。 6、在茶叶生长季节中,若发生较多螨类为害可选择杀螨剂,可用的药剂有50%托尔克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双甲脒1000倍液,25%喹硫磷1000倍液,10%天王星3000倍液,73%克螨特3000-4000倍液。至于三氯杀螨醇,虽然它效果也好,但因残留问题突出,不应在茶园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