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发布时间 : 2020-06-03
一件普洱茶是多少 一套完整的茶艺工具 红茶的茶艺表演

一件普洱茶是多少。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了解《茶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知识吗,丰富的《茶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容等你来看!

许多人经常喝茶,喝茶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懂得喝茶的人并不多。从喝茶中可以感受到很多东西,喝茶看似简单的小事,但仔细思索,却有著很深的道理,如:刚泡好的茶很烫,所以要喝的时候会特别注意,如果分心於其他事物,很可能就会被烫到。当专心喝茶时,会感觉从苦到回甘的茶,很好喝,许多人不懂也不知道什么叫好喝,喝了也觉得没甚麼,只是有种特别的味道,认为不同的茶叶有不一样味道罢了。

其实,喝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会泡茶,泡茶要按照步骤来,要自然熟悉的去泡茶,还得要有很高的稳定性,不能紧张,紧张就会不稳定,甚至出错,就不能泡出一壶好茶来。泡一壶好茶,喝一杯好茶,才算是真正的喝茶,如果要享受茶,那就得懂得茶艺了。

学茶艺,不仅仅只有泡茶这件事而已,要懂得茶叶,从种茶到製作茶,许多的过程,每种茶的好坏都会受到一定的气候、温度、高度、湿度等多种环境条件,还加上人為因素的影响,用心做的好茶叶,价格会那麼高,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

了解如何选茶,找到自己喜欢的茶叶,如何泡一壶好茶,喝一杯好茶?茶筵席的设计,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营造不同的人地时事物,自然又有设计感的氛围,更是茶艺的重要内容。

一组茶席设计是否有水準、有深度、有广度,一般来讲,决定於茶席设计者是否用心;然而,只是用心,还远远不够。茶筵席设计是一种整体文化底蕴,是茶文化的根底和设计理念的综合体现,如果设计者没有足够的文化深度,没有理论,没有学理,那麼茶席就会流於肤浅的摆设,变成没有设计只有佈置,这种佈置没有经过思考、发想,构建,主题不够明确,布局不够统一;甚至有些茶席缺乏茶文化的知识,只适合观赏,不俱备泡茶、品茶的功能。茶筵席是一种应用艺术,是一种生活艺术,主要是能用,不能用就不能称為茶筵席设计了,茶艺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茶席摆设除了要很用心去思考该如何摆设,设计者本身也需要接触很多自然艺术的灵感,真正好的茶筵席设计者,是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学习相关领域的,再融会贯通到茶筵席设计中。

茶艺工作者的仪态也很重要外,一起品茶的茶侣礼仪,也是不可少的,除了服装仪容不可随便外,就连坐姿也不能马虎,谈话也不可大声喧哗,品茶也最好把茶汤都喝完,有些人认為喝茶是一件很轻鬆的事,其实参加茶筵席聚会,是一点都不能随便的。

从红茶、绿茶、乌龙茶,到现在人手一杯或一瓶的液态茶,现代茶文化经过不断地推广演变,已经成為颇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饮茶已是大眾化的时尚,茶艺也就跟许多专业知识一样,成為现代人应该学习的生活知识。

学习茶艺除了认识到茶的专业知识,学会如何泡一壶好茶,如何享受一杯好茶外,还可以更成熟地去学习每一样有兴趣的事务,像插花、掛图、点香,演奏音乐,茶会设计等,不要只学一点皮毛,要深入的去探讨,训练自己以后做每一件事情,都能细细体会,学得一技之长,再认识茶与相关艺术的应用,人生才能拥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喝茶在饮用形式上的突破,从热茶到冷饮,结合东、西方文化又受到欢迎!这需要多少的接受与推荐,才能达到现在的流行,甚至风靡到国际,这是很不容易的事。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文化精华的一支,学习茶艺除了要专精,还要準备好相关知识,把握稳定的技术,将东、西方饮食文化有机地融合和再创造。

茶艺是现代生活中高雅的休閒文化,中华茶文化就是代表著21世纪文明的现代文化。

本文《茶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小编推荐

喝茶,其实是一件需要知音的事


其实喝茶这件事情也是需要知音的,不然再好的茶,恐怕也是难以下饮的。

如果没有的话,不如自斟自饮。

中国古代有著名的“八拜之交”,其中知音之交——伯牙子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其他七拜:刎颈之交--廉颇相如;胶膝之交--陈重雷义;鸡黍之交--元伯巨卿;舍命之交--角哀伯桃;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一曲高山流水让两人成为知音,俞伯牙的一弦一谱,钟子期都能体会其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即便两人身份悬殊,但也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精神上的知己,后来钟子期不行染病离世,俞伯牙摔琴绝弦,自此不再弹奏。

知音不在,弹给谁听?

其实,喝茶这事,矫情些讲,也是需要知音的。

两人对总饮茶,若对方对茶有一定的认知。其实是难得的,更何况能从茶中品出人生。

识茶、懂茶。从茶的外形到茶的汤色滋味,在满是茶香的茶室,没有国家大事,没有家长里短,更没有工作和生活中的无奈。只论茶,只品味。

你喜欢岩茶,他喜欢绿茶,这也无所谓,即便是在茶方面有些争执,但最后忠于对茶的热爱,多半都会相视一笑。

但是如果对方不懂茶。你说山场,他说地皮;你说树种,他说经济;你说香气,他谈香味;你说滋味,他谈饮食。

不怕对方不懂茶,怕的是两人谈话谈不到一起,还不如一言不发,静坐品茶来的痛快。

人与茶之间需要知音,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知音,人与人之间品茶更需要知音。

希望爱茶的你都能找到能共同品饮的知音,色香味也好,形神意也罢。同喜欢一种茶最好,品饮中体会“高山流水”;不喜欢一种也没关系,求同存异,言谈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遇见对的茶不容易,但会遇到,遇到能对饮的人,实属难得,当倍加珍惜。

泡茶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泡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不过投茶、倒水、出茶汤、品茗的过程。喝茶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不过端茶、品尝的过程。虽然我们国家也有很复杂的一套茶艺也就是泡茶的过程,但其实那只是台面上,在生活中,泡茶喝茶如吃饭喝水一样简单,没那么多讲究。

近日很火的歌曲《南山南》的作者在面对别人问他这首歌里是否有故事时,他是如此回答:“当你觉得这首歌里有故事时,其实是你有自己的故事。”由此看茶也是一样的,茶本只是一杯茶,当你觉得茶中有人生,其实是你有自己的人生。而泡茶也是如此,你觉得茶艺茶道是修行的,只因你觉得自己需要修行。不然泡茶,真的只是一件简单的事。

中国自宋以来,就认为“茶之为用无异米盐”,元曲中经常说:“清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泡茶喝茶早已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将泡茶喝茶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完成,这不是说泡茶有多难。原本,泡茶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茶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喝茶的人不同,泡茶的人不同。每个人的心情、感官、喜好都是不一样,每个人泡茶的动作、熟悉程度也是不同的。其实,泡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喝茶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泡茶喝茶只需不负年华不负茶便足够,因为他是一件简单的事。

泡一杯好茶 需做好五件事


一杯好茶,味醇韵雅,宁心除烦。要泡出好茶,选取上品茶叶自然重要,但沏茶的水质、温度、用具、时间及比例,无一不影响茶的色泽、香气和味道。

水质

好水才能配好茶,水质有软硬之分,能够影响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等感官品质。“硬水”一般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相反,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被称为“软水”。泡茶最好选用金属离子含量低的“软水”,如纯净水和高品质的矿泉水。但很多人泡茶图方便,往往直接把自来水烧开用,但其中残留了消毒用的氯,茶汤也会有股异味。因此使用自来水时,需要经过净化。可以将其存在没有盖口的容器中,静置一段时间,消散氯气,并适当延长煮沸的时间。

茶水比

一般来说,茶叶和水的比例因茶叶的种类及喝茶者的浓淡喜好有所不同。绿茶的茶叶与水的比例一般以1∶50为宜,常用150毫升的水冲3克茶叶,冲泡出来的绿茶汤浓淡适中。红茶的茶叶与水的比例与绿茶相当。黑茶的茶叶用量一般是绿茶的2倍,即茶叶与水的比例为1∶25。乌龙茶的投叶量比较大,基本上是所用壶或盖碗的一半或更多。

茶具

选对茶具是泡茶、赏茶、品茶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冲泡绿茶时可以根据茶叶的品质选杯子,品相好、细嫩名贵的绿茶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可以使用透明玻璃杯,以便欣赏“茶舞”。一般品质的茶叶可以用瓷杯。但要注意的是,泡绿茶不要盖杯盖,否则茶汤容易变黄。红茶为了观色,也可用玻璃杯或是用白色瓷器衬托其红色茶汤,但不同的是,使用盖碗杯冲泡更能发挥红茶的浓郁香气。乌龙茶也适合用盖碗杯冲泡,方便闻香和赏叶底,还可以用紫砂壶来冲泡,能使茶汤醇厚,香气不散。普洱茶一般用紫砂壶、盖碗杯都可以。

水温

一般来说,每种茶适宜的冲泡温度与其发酵程度有关,发酵程度较低的茶,水温不能太高,尤其是不发酵的绿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用80℃~85℃的水冲泡即可。这类茶比较细嫩,刚煮沸的水温度太高会破坏绿茶的清香。而乌龙茶如铁观音、大红袍等是半发酵茶,适合用沸水多次冲泡。红茶是全发酵茶,高水温浸泡能够促进其中有益成分溶出,最好用刚煮沸的水来泡。黑茶是后发酵茶,以普洱茶为代表,冲泡时也要用100℃的沸水。

冲泡时间

时间短了,茶没出味,长了则芳香挥散,一般时间的掌握和茶叶种类、冲泡次数有关。绿茶的冲泡时间一般为2~3分钟,最好现泡现饮。如果冲泡温度过高或时间过久,多酚类物质就会被氧化,茶汤不但会变黄,其中的芳香物质也会挥发散失。冲泡时可以先用1/4的水把茶叶润一润,过20秒或半分钟再冲水饮用。红茶的冲泡时间以3~5分钟为佳,冲泡的次数可根据茶叶品质来分,一般为2~3次。乌龙茶可冲泡多次,品质好的可冲泡7~8次,每次冲泡的时间由短到长,以2~5分钟为宜。普洱茶等黑茶,第一次冲泡时要用10~20秒钟快速洗茶,既能滤去茶叶中的杂质,还能使后续泡出的茶汤更香醇,后续冲泡时间一般2~3分钟为佳。

茶艺不是作秀,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想了解《茶艺不是作秀,是中华文化的传承》知识吗,丰富的《茶艺不是作秀,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内容等你来看!

茶艺师是茶文化的传播者、茶叶流通的“加速器”、温馨且富有品味的职业。1999年国家劳动部正式将“茶艺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800种职业之一,并制订《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如今中高级茶艺人才可谓市场中的“抢手货”,各大茶叶公司、茶楼、涉外宾馆把拥有茶艺师资格者看作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专业培训的茶艺师往往能得到消费者信赖,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一名合格的茶艺师应当能够按茶艺冲泡技艺要求,冲泡不同品类茶饮;组织茶艺表演;设计各种规格的茶宴、茶会等。其技术等级分初、中、高三级。工作适用范围主要在茶馆(坊)、茶艺馆、茶艺表演团体等。“从茶中感受平和、追求宁静,享受茶所带来的怡然自得,体会人生的真谛”,举手投足中的优雅,冲泡的准确到位、讲解的栩栩如生、茶席设计赏心悦目……茶艺师所展现的才华,使茶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茶艺师是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培养一名高级茶艺师,不仅要靠国家支持和单位的大力培养,还需要自身的努力和刻苦钻研。如今茶艺师不仅仅是为客人冲泡好一杯茶那么简单,更需要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对美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对不同茶类的识别和冲泡技能,以及专业外语水平等,成为茶叶流通链中的重要一环、名副其实的“茶博士”。大力培养茶艺师特别是中高级茶艺师已是社会各界的共识。

中高级茶艺师的职业前景相当广阔,比如:在茶叶行业内从事各类茶楼、茶坊、茶叶店、茶艺馆的经营管理及高级技术指导;为沪上各家涉外星级宾馆、大型企业公关部输送学员,负责茶会策划、统筹、外事接待及公关策划等项目;在沪上多家茶文化传播公司从事对外文化合作交流,主要从事全市节庆活动的策划、筹备和设计工作。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地区茶叶消费量从10年前的人均每年200克增至现在的800克,而且茶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去年国内市场茶叶销售额超过50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引人瞩目的新兴行业。上海市的茶叶人均消费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品茗之风日益高涨。

据调查,沪上现有各种销售茶叶的专业店6000家,各类茶艺馆、茶楼、茶坊逾3000家,与茶文化相关的产品不断渗入家庭生活,构成一道亮丽的社会风景线。优雅文明、赏心悦目的“茶文化”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在各种饮料文化中,中国茶文化产业正逐渐趋热,且形成独立的体系。逐年递增的上海茶叶消费市场,不仅带来对茶艺师的迫切追求,而且要让每一位中外客人都能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内涵。

但是目前不少从业人员不懂行,不了解茶文化,不会鉴别优劣,不懂得冲泡技巧,从而影响行业的服务质量,这与上海经济、文化的加速发展极不相称。本市3.4万茶市从业者中仅有138人经过培训、考核,获得初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可谓凤毛麟角。随着茶艺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业资质。整个茶叶行业还需要更多优秀人才的加盟和开发。

本文《茶艺不是作秀,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艺师,绝不是简单的端茶送水


茶艺师,绝不是简单的端茶送水茶艺师,茶文化的传播者,而不是简单的端茶送水。茶艺师是一个综合素养要求高的职业。在优雅的品茗环境,一低头,一举杯,举手投足间都是优雅。如果有客人对茶文化不是很了解,茶艺师就应该给他们详细的讲解,包括各种茶的特点、口味、产地等,并且还要负责泡好茶,然后告诉客人,为什么要用这样器皿、这样的水温、这样的程序来泡这种茶,让客人喝了茶,也懂了茶。有些客人不仅仅是来喝茶,还为了解茶和茶文化的知识。

合格茶艺师应有的素质:

1、首先,要懂茶,掌握丰富的茶知识。比如茶的品种、各类茶的主要生产场地、特性,懂得如何来鉴别茶,对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有一定了解。

2、其次,在懂茶的基础上要泡好茶,掌握泡茶的技艺。泡好一杯茶并非易事,要懂得如何选茶、择器、置水,要掌握好茶与水的比例、泡茶时间和浸泡程度。懂得了这些知识之后,还须用心去泡,因为茶汤的颜色、香气与滋味、口感,完全可能因为不同泡茶者的技法和感觉而不同。如果不是用心去钻研,而是按部就班地机械操作,很难泡好茶。

3、再次,要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有所了解,唐诗宋词、书法绘画,了解了一些古代文化,再来理解茶文化,就能够触类旁通。

4、最后,茶艺师多少需要懂得一些插花的技巧、花语及不同风格的音乐等,最好再懂得一门外语,可以与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爱好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也可以向海外人士介绍中国的茶文化。

很多时候,茶叶只是一种载体,对于茶艺师来说,要能够运用好背景、服饰、配乐、演说等,来烘托出一种文化,让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茶、了解茶,让人们在浮躁、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宁静、淡泊的氛围。茶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养。

作为职业茶艺师,在陶冶情操的同时,难免会关注薪酬问题。在茶淘玩家,茶艺师不仅仅是泡茶,也不仅仅是卖茶,她更像是一种美好生活方式的传播者。在这个整合了多种资源的平台上,茶艺师的薪酬,soeasy!

马守仁论茶艺|茶艺表演的内涵(一)


马守仁论茶艺|茶艺表演的内涵(一)

作为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茶艺概念最早酝酿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当时是为了和日本“”相区别,才把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遂成为专用名词,并得到广泛认可。其实早在我国中唐时期,陆羽《茶经》中已有一套完整的艺术演示程式。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并煎茶、炙茶之法,造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 文中提到的常伯熊,应该是茶史上第一位见之于文献的艺术表演家,他看了陆羽《茶经》后,模仿其中饮茶程式,并加以艺术化,使之更适合表演,结果赢得了当时路过湖州的御史大夫李季卿的赞赏,一时传为美谈。这里的所谓“艺术”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茶艺”概念是有区别的,前者偏重于“道” ,后者偏重于“术”。据史料记载,唐代皇宫中每每以茶汤侍奉,估计宫女们也懂煎茶技艺。如《杜阳杂编》记载:“文宗皇帝尚贤乐善,罕有比伦……常延文士于内廷讨论经文,较量文章,令宫女以下侍茶汤饮馔。”流传后世的“唐·宫乐图”反映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场景。王建《宫词》:“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进士及第,天子要亲自进行面试,并赐茶汤,可以想见其煎茶、奉茶程式是相当隆重的。唐代是禅宗发展鼎盛时期,禅门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昔年达摩祖师面壁调心,曾以茶去昏滞;降魔大师叫人学禅,则皆许饮茶,以至“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使禅茶之风大兴。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手订《百丈清规》,专设茶头,详细规约,以备大众茶汤。这些都应该看作茶艺的最初形式,我们姑且以“煎茶技艺”称之。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无论是唐代宫廷还是民间或者禅门,都没有一套完整的“煎茶技艺”以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流传下来,所见到的只是片纸只字。这恐怕和传统重道而不重艺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对于或茶,上至王公大臣、文人雅士,下至僧尼道流、平头百姓都乐于谈论;而对于“茶艺”,士大夫乃至普通民众都不大关心,更不用说那些王公大臣、僧道隐逸者们了。此后历史上也都不以茶艺为然,无论是宋元的“点茶技艺”或者明清的“撮泡技艺”,均被摈弃于正史及艺术殿堂之外,于是“茶艺”便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淹没了。所以茶艺概念的提出是很及时很有意义的,弥补了茶的缺憾,对今后茶发展必将起到到积极的促进。

令人欣慰的是1987年4月,法门寺出土了一套美仑美奂的唐代宫廷茶器,立刻在茶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使茶研究者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法门寺,投向了陕西,投向了唐长安。这套茶器虽然只有“一副七事”(加上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银盐台、素面琉璃茶盏茶托等共计十三件),且是用来供养唐密曼荼罗的,但其器具之精美、文饰之华瞻、气度之尊贵,千载后睹之,仍然令人神往,叹为观止。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完整、早精美的茶器实物了,也有力证明了、茶艺早在我国唐代就已存在的事实。如此精美之茶器,必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茶艺程式——唐代宫廷茶艺相配套,在奉佛时进行演示,可惜没有文字或图画流传下来,给我们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和遗憾。

茶艺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的、适宜于舞台或室内表演的艺术,有着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茶艺按历史可区分为传统茶艺和现代茶艺;按地域可区分为南派茶艺、北派茶艺及港台茶艺;按用途可区分为表演型茶艺、实用型茶艺;按类型可区分为高雅茶艺、流行茶艺以及皇室茶艺、贵族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平民茶艺、民俗茶艺等。虽然名目繁多,但不外乎传统和现代、南派和北派、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茶艺形式,有的则属于拼凑型,姑且以“混合型茶艺”称之。如何严格区分和界定茶艺类型及其概念,如何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茶艺事业,都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

喝茶了事了了东事了了西事了了东西事之一瞬啊


僧家道士的生活是一种啥样的生活呢?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载:“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朝又复朝,夕又复夕,日又复日,年又复年,昼夜间,年岁间,就是这么三碗茶。《五灯会元》中记:“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诚如唐代诗僧皎然诗云:“三碗便得道,何须苦口破烦恼。”

这是简单复简单的生活,是明洁复明洁的生活,这简单与明洁有如一加一等于二,然则,谁又参破得来?佛家以茶表达生活,有如哥德巴赫猜想以一加一相表达,多少智慧超迈的高人为之踟蹰一生,白首穷经,兀兀穷年,终抱憾莫解。一日仅以三碗茶应对世间万端事情,你能么?世间有多事多有事,劳其形,役其心,终日驱策人。心事、往事、愁事、喜事、情事、麻烦事,世间一切事,套轭于人之颈脖上,使人有如堕入万劫不复之畜道之驴,终生转于磨负于途。原以为科技与经济的发达,可解人于倒悬,哪知更让人深坠苦海,譬如轿车与飞机,原是释人之奔波劳碌的,现实却是一点也未曾稍减,反而大增,今日之东,明日之西,昼放江南,夜逐塞北,劳力劳心,苦煞人也。董桥先生说:“科技是人民的鸦片,商业是人民的精神食粮!金属和塑胶的硬体建设压碎了纸张和竹枝拼凑起来的书窗和东篱。”所以,陶渊明的“悠然望南山”是海市蜃楼的虚幻事了。法国作家罗兰·巴尔特曾满怀深情又怅惘地回忆:百余年前的夏天傍晚,巴黎家家户户门前全是乘凉的人,大家呆在一起什么都不干,这种情形,今天的巴黎将永远没有了。岂止是工业废气与商业香气交汇的巴黎,如今,连“人闲桂花落”的辋川与白云深处的寒山寺也见不到那种清胜了。

人生于世为稻粱谋,就让人无法以喝茶了事。苏东坡先生说:“我生涉世本为口”。“为口”实是人生无从拔出的泥淖。先生算是达观的人,然其亦“自笑人生为口忙”。东坡先生天生异质,怀抱的是可天下通吃、即或在长安“白居亦易”的大才,却因乌台诗案险些小命不保,此后而黄州而琼州,颠沛流离,呼吸于瘴疠之地,若非是糊己口养己家的使命压迫太甚,先生怕是懒得这么忍辱负重了。“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满纸虽是闲适与超脱,满怀却是哀哀复沉沉。现代作家姚雪垠生平要平顺一些,虽也免不了悲欣交集,却是欣多于悲:“我端起杯子,喝了半口,含在口中,暂不咽下,顿觉满口清香而微带苦涩,……我在品味后咽下这半口茶,放下杯子,于是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与生活从茶开始。好,微谙了人生三昧。然其喝茶,却非喝茶了事,而是要喝茶干事,其人生之背负也并不轻松噢。香港仙去的专栏作家高雄,每日写稿逾万字,平常一万五,有时两万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不断,抄写二万五便酸软脊骨,何况要从骸骨皮肉中汲髓取血来创作的呢!高速运转的香港一刻不松地推着高雄高速运转的脑子,人何以堪?沦为了文字的农奴,成就自是斐然,而人生终究可怜。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才终卷而撒手西行,是累死的!昼短苦夜长,现代人恨不得二十四小时都是白昼天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忙哪!累哪!为人生者,谁不有这么短促若鼓点的两声叹!前不久,看到某地出台了一个文件,文件规定,必须保证让学生每天有八小时的睡眠。人尚未长成,身心却严重超载,居然要以文件来规定生理本能,说来堪哀,动人深悲。

《红楼梦》中的跛脚道人唱过一首《好了歌》,其偈语颇为沉痛,很多事情洵是忘了好,却又何曾忘得了?曾有僧家编排了一个嘲笑俗家的故事,直中人心:一位俗家受僧家之诱,说是打坐参禅如何好如何妙,俗家就信了,一日坐于蒲团,摒弃万念,转而转进冥冥状态,然后猛拍大腿,说道:“打坐真是好,我这么一冥想啊,就记起了猴年马月某某曾借过我一升米。”功名利禄渗透了人性基因,在每个细胞里都深埋着DNA,谁能悉数剔除?何能粒粒捉尽?吴敬梓笔下有财主,人都快咽气了,却对两根灯芯费油费钱牵肠挂肚,对人事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其实又何止这个财主,为名为利为情为色而死不瞑目的,满天下随处皆是。陆游懂得“死去原知万事空”,却还要“但悲不见九州同”,其牵挂的境界诚然高阔,然牵挂究是牵挂,在人心这个层面上与那“一升米”并无两样。俗家如是,僧道中人未必不如是。茶味即禅味,以为入了茶道之人就真的入了禅道,其实是误读。妙玉好茶,为烹醇厚之茶,竟几年前起意收集雪花,瓶装陈酿,吃茶的心情十分精致,入禅也该是很深邃了吧:但一见宝玉,却情萌心动,神游象外,可见情之割舍之万难,林黛玉竟为情吐血而亡,她是居萧萧清竹之潇湘馆的人,半心已入禅道的哪!清末民初文人苏曼殊,曾把臂入林,髡首摩顶,宠辱偕忘,空诸色相,但一手持黄卷,一心却旁骛,念念不忘油壁香车,见着了“日暮有佳人,独立潇湘馆”,便“恨不相逢未剃时”,深悔剃发。空色与好色,两心纠缠,苏僧之内心,也许比我们常人纯然好色更深痛几分。现在,很多寺院香火通行,行人如盛会,这还不够,还要将佛教总会道家总会搬到城里来。世间之人呢,宁可受劳累之苦,受名牵受利禄受情缠受欲绕,也不愿老衲燕坐,青灯照庙。便晓得僧道也是苦海无边。既然什么都不能了,那就干脆什么都不了了罢。看滚滚红尘,尽是行色匆匆之人鱼贯蚁聚,络绎于途,便知端的。

但“闲”字还是要的。尽管“求得闲来鬓已斑”,但还是要“一生心事只为闲”。红尘如沸锅如火焰山,把人煎熬烘烤得惶惶如犬之后,也要“偷得浮生半日闲”,去“消受山中茶一杯”。英国发明了下午茶,这种发明当不亚于伟大的科学发明,工业解放了人之身手,而下午茶却广惠人之心田,其造福人心,功莫大焉。外面车如飙人如跑,商场情场名利场狼奔豕突,如走乱兵,而茶肆雅间茶香袅袅如佛香,安妥人心。“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按清人袁枚所教来喝下午茶,洵有生趣焉。此生趣近乎“一壶得真趣”之真趣了。自然,一壶得真趣,真趣只一壶,喝了这杯下午茶后,“躁”又钻出来了,“矜”又拱出来了,依然得遵守宿命,依然得归于人流之各类场中去找生活,去找人所牵挂的诸事诸物,真趣转成伪趣,转成幻趣。但总归有过暂且了了东事了了西事了了东西事之一瞬啊,比那些从没有过此趣的人,要有趣多了。了不能长了,好且好那么一下吧。

茶艺术“采茶戏”发展出独立有关茶事剧种


戏曲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唯一发展出独立有关茶事剧种——“采茶戏”的国家。

采茶戏主要流行在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在不同的地区其名称也不相同,比如在广东称“粤北采茶戏”,在湖北则有“阳新采茶戏的地区其名称也不相同,比如在广东称“粤北采茶戏”,在湖北则有“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其中,江西的“采茶戏”最为普遍,种类也多。在江西采茶戏的剧种中就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么多名目的剧种,大多形成于清代中期到清代末年的这一段时间里。 采茶戏,脱胎于采茶歌和采茶舞。其证据有两个。一是采茶戏作为一种戏曲,就要有曲牌,而采茶戏中最早的曲牌名就是“采茶歌”;二是采茶戏的人物表演形式和民间的“采茶灯”极为相似,和茶灯舞一样,最初的采茶戏一般只有两小旦一小生,或者是一旦一生一丑,被称为“三小戏”。此外,不少地方的采茶戏,比如蕲春采茶戏,保留了很多采茶歌、采茶舞的演唱形式。

采茶戏在风格上与花灯戏、花鼓戏相近,并且在发展中相互之间有影响。花灯戏主要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流行,以云南花灯戏种类为多,花鼓戏种类则以湖北、湖南为多,这两种戏曲的形成时间和采茶戏都差不多,起源也都是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这就使得它们的风格比较接近,并在发展中相互学习借鉴。 茶对戏曲的影响除了体现在采茶戏的产生上外,还体现在其他方面。茶文化影响着剧作家、演员、观众,浸染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以至戏剧一刻也离不开茶。在明代,有一个叫做“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剧本创作流派,其得名原因是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而将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最初民间曲艺如弹唱、相声、大鼓、评话,包括戏剧在内,其演出场所最初是在茶馆,或者是演出场所兼营卖茶。因此明清时期,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都统称为“茶园”或“茶楼”。而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最初也是由茶馆支付的,也就是说卖茶是主业,演戏只是为了娱乐茶客或吸引茶客。因此有人说:“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