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白茶是晒出来的

发布时间 : 2020-06-03
白茶泡出来是红色 白茶怎么泡出来是红色 白茶晒制

【www.cy316.com - 白茶泡出来是红色】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好白茶是晒出来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好白茶是晒出来的”相关知识!

想了解《好白茶是晒出来的》知识吗,丰富的《好白茶是晒出来的》内容等你来看!

做白茶主要是靠太阳晒,七分晒三分焙,不用机器来弄,就靠手工做。吸饱了太阳光,自然也就能喝到“阳光的味道”。

晾晒,学名萎凋,是白茶初制工艺的第一道工序。

在萎凋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个过程摊开来可以写篇专业论文了)之后,茶汤变得更鲜爽了,苦涩味降低了,茶也更香了(好神奇呀)。

萎凋工艺是决定成品茶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不同萎凋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很大。当然,在这里也要加上一个设定: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如茶青品质。但不可否认,要做最好的白茶,关键看萎凋。

日光萎凋(日晒茶)

日晒是白茶最理想的加工方式,品质最优。通过日光萎凋的白茶,光味明显,茶香有花香,茶汤甘甜。后期存放的转化效果最好,转化速度最快。当然,人工成本也是最高的。

室内加温萎凋

茶季如果遇上阴雨连绵,那就只能通过室内萎凋技术解决了。室内加温萎凋的白茶,茶味重,香气浓郁,茶汤的甘甜度偏弱。在这点上,我们不得不说,目前茶业还没办法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呀。

复式萎凋

所谓的复式萎凋就是将日光萎凋与室内自然萎凋相结合(自动脑补图1图2)。

热风萎凋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不正常气候对白茶品质造成的影响,是日晒萎凋的补充。但另一方面两者结合,能降低纯日晒的人工成本。当然,资深的制茶师傅也能通过这种办法制作出口感不弱于日晒的白茶。

小编:并不是说阳光日晒的茶就一定好,但总体来说出好茶的几率比较高,一般带有花香和蜜韵。如果是用来日常喝的,可以不用太过在意如何晒法,如果是自己几斤十来斤保存的话,建议还是选择正规日晒茶。因为日晒茶温度比较低,发酵过程自然而均匀,对长期存放具有比较高的价值。

本文《好白茶是晒出来的》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艺是“玩”出来的


茶艺如今已列入国家职业技能系列,各地都有一批获得职业资格的茶艺师和茶艺技师。他们是经过考核有专业身份的。于是有一群热爱茶艺、业余玩茶、无意取得茶艺师职业资格的,戏称自己是“玩票”。

近日,应邀参加了两位“玩票”族的一次岩茶会。一位是广告公司的老总汪君。茶会就在他公司的办公室里。另一位也是广告公司的老总董君。那天喝的岩茶就是他亲自上武夷山,从茶农家里选来的,有五款名丛:状元红、铁罗汉、步步娇、水金龟、佛手,还有一款野生茶未有名称,每种不过三四两至半斤。一个广告公司的老总,欲喝好茶,竟有如此闲工夫上山去寻。那次茶会上泡茶的壶杯,是汪君自己设计从宜兴定制来的。壶形似曼生的半瓜壶,壶形倒过来便是杯状,杯的大小和色泽各有不用,以便于饮者识别。在诸多紫砂杯外,另有一只青花白瓷杯,为的是让大家能欣赏到茶汤的本色。汪君亲自主理沏泡,煮水投茶,注汤斟茶。操作自如,若行云流水,毫不做作。两位“玩票”的择茶之精勤、配具之创意、沏泡之熟手,丝毫不逊于专业的茶艺师,尤其在一些细节的关注和处置上更显周全。

由此联想到近年流行的陈年普洱沏泡品饮,已形成一套从选择水品和烧水器到茶量与水量的配比、浸泡时间,以及如何沏后再煮等比较成熟的技艺,这恰恰不是出于专业的茶艺师之手,而是出于邓时海、何作如、苏荣新、申强等一群超级“玩票”之门。如今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杭州等一些茶艺馆的陈年普洱沏泡技艺,大多直接或间接来自他们的传授。还有他们玩出来的“听千年古琴,品百年普洱”雅集。在现今茶艺师教材中是找不到的。

其实,茶艺原本是“玩”出来的。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称茗饮“为闲暇修索之玩”。袁桷在《澄怀录》中记蔡襄嗜茶“老不能欲,但把玩而已”。

明清之际江南文人玩茶之风尤甚。最出名的是张岱,他在《自为基志铭》中喜称自己是“茶淫橘虐”,他改制家乡日铸茶制法,又探究出一种杂入茉莉的冲泡法,他说:“余戏呼之兰雪”。此戏玩出来的兰雪茶后来竟风靡茶市。盖过了休宁的松萝茶。

明人许次纾起初是每遇茶期,必去朋友姚绍宪在顾渚明月峡的小园,吸金沙、玉窦二泉。细啜而探讨品赏。后与许才甫在春茶采摘时游西湖龙井,假宿僧舍旬余,每日品茶尝水,抵掌道古。几年后他玩出了一本《茶疏》。

还有一个明代的藏书家、文学家高濂,他在《遵生八笺》中列杭州“四季幽赏”和“四时逸事”各十数则,每季都有茶事相伴:春去“虎跑泉试清茶”,夏坐“三生石谈月”。秋有“满家巷赏桂花”,冬可“扫雪烹茶玩画”。真是四季赏玩不可无茶。

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的才子袁枚晚年在南京筑随园,精于美食,著有《随园食单》。他也是一个茶的玩家,泡茶必亲自操料:“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这“间不容发”是玩出来的技艺、独到的功夫。

回顾历史,玩茶一族,有过百年断层。如今茶艺发展进入了一个最好的时期。新一代喝茶爱茶、有钱有闲又有高文化修养的玩茶族正在生成。所谓“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不是等闲人”。我对能闲静玩茶诸君一直怀有敬意,因为他们才是传承中华茶艺和弘扬茶文化的中坚力量。

黑茶好滋味如何泡出来?


黑茶好滋味如何泡出来?

安化黑茶类的制作过程一般注重发酵或后发酵,有的紧压成砖茶、饼茶和颗粒茶、散茶。怡清源国家高级茶艺技师教你如何冲泡一壶好滋味的黑茶。一、泡饮方式:黑茶一般选用茶壶茶具冲泡,用普通的功夫茶茶具冲泡就可以。但是条件准许下,讲究一点建议“煮茶”。黑茶里面的茶多糖主要是在茶梗里面,沁出比较慢,用煮的方式能加快茶多糖的沁出速度,也就是的口感能更加统一,避免了“先涩后甜”。二、黑茶取茶:黑茶一般形态有三种,饼茶、砖茶、颗粒茶。千两饼、茯砖茶取茶:用黑茶刀顺着茶叶纹路,倾斜将整茶撬取下来即可;颗粒茶取茶:由于颗粒装的黑茶已经切取好,把黑茶从包装拿出即可,一般一颗一泡,具体依人数而定。三、黑茶具体泡法:冲泡黑茶一般用100度沸水冲泡;也可用沸水润茶后,再用冷水煮沸其滋味更佳(黑茶煮饮法流传我国西北边疆牧民有千余年历史,如现在的藏奶茶)。解茶时尽量让茶成块状或坨状,因为黑茶紧压茶的面茶和里茶选料及陈化程度有所不同,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尽量完整地品好这一款茶。浸泡时间:约十秒至三十秒(第一泡是洗茶);紧茶和老茶第一泡时间稍长;第二泡后,茶叶松散出汤应稍快。冲泡黑茶时,较嫩的茶多透少闷,粗老茶则多闷少透。粗老茶也可煮饮。另外还要注意泡黑茶时不要搅拌黑茶、或压紧黑茶茶叶,这样会使茶水浑浊。

福鼎白茶的生晒制作工艺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福鼎白茶的生晒制作工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关于白茶的描述当中,我们常听到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这样一句话:“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做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在这段文字中,道出了白茶的制作工艺——生晒。

且生晒,对于白茶来说,可达到提升品质的效果,并且提到日晒白茶,相对来说,价格都要会高出不少。芽茶的制作,要以生晒者为上品,且制作白茶时,手和器皿一定要干净整洁,火候还要得当到位,否则就容易损失茶香、破坏茶滋味。

制作得当的生晒茶,拿来于盖瓯中浸泡品饮,茶色清脆、旗枪舒展,尤为可爱。

不得不说,又一次行走、制作福鼎白茶之路上,每年都要重点关照的白毫银针,它不正是这般模样吗?

生晒出来的白毫银针,颗颗饱满,亭亭玉立,杯瓯中上下沉浮之间,尤为动人,难怪被称作为“茶中美人”。

而生晒,本就是福鼎白茶最传统的日光自然萎凋工艺。

至于怎么晒?晒多久?在什么样的季节?什么样的天气?那就百花齐放了。

晒青的长短,由于茶青的不同,采摘的大小标准不一,季节、温度、湿度、风向和时间各异,再加上周边地域及地理环境地势的高低,晒制师傅水平的高低,摊放到竹匾水筛的朝向,茶菁的摊放厚薄等等很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到白毫银针的生晒。

同一天做茶,在福鼎各地,因低海拔茶区的晒青和高海拔山区的晒青,时间段一定是不一样的,靠近湖海河流的和内地干燥之地,对于日晒的讲究也不一样。林地覆盖和很宽阔的场地,由于受风力的大小不同,更是日晒的长短不同。虽说,在同一天,有同样的风向,但各地的温湿度,由于山区小气候环境及十里不同天的区别也会明显有差别。

特别是风向,对日晒白毫银针起到很大的区别作用。在福鼎,如果刮南风,很多茶农都是不大喜欢这样的天气的。由于南风的温度多是闷热,茶鲜叶易泛红,导致茶高等级白毫银针或其它白茶的损伤而降低品质。日晒白毫银针最好的风向是北风。

晒青的竹匾,传统以来的福鼎白茶的日晒,一定是背光晒茶的,茶鲜叶均匀的摊放竹匾上,并且要斜放,背对太阳。

再者,由于以往农家茶叶产量及晒青竹匾的稀少,很多晒青时,会根据晒的进程,逐渐两匾(筛)并一匾(筛),是为了让日晒茶更加的均匀。而目前,大多晒茶师傅已经不再并筛。特别是高等级的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以防止擦伤芽叶而红变,或损失芽叶毫毛,影响美观及品级。

而白毫银针由于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日晒茶青的时间如果天气晴好温度适宜、并且风向风力北风又当好,大多日晒两天左右时间不等就OK了。

这里面还包括了晚上要把茶青移入室内摊晾的时间,如果坚持传统、及中午温度升高过快,白天晒的过程中,就要不停的移入室内再移出室外,交替进行,如此就要延长日晒时间,基本到第三天时达到合适的干度。

一般从茶青采摘回来到制作是从傍晚开始。

茶青(鲜叶)到加工厂后,就会均匀的摊入竹匾,然后放在室晾青架上。

根据情况,室内多有风扇,以使室内对流通风,这样能除去茶青由于采摘之时茶篓或运输堆积而起的热度或芽叶上附带的水分,防止茶叶返潮,为第二天的日晒做准备。

第二天的日晒结束,晚上依然要收起移入室内,然后为第三天的日晒做准备。

当然,各地域的日晒时间会有区分,就是前面所说的受多种因素影响,这就完全看制茶师傅的经验及制茶习惯,还有受商业利益的影响而定了。

一般都要把茶青晒至干度为80%左右才行。这其间,整个过程,每时每刻,茶青都在“萎凋”转化。

白茶制作,虽然是“萎凋”和“干燥”两个工序,但如此日晒萎凋之后,制茶厂和师傅都不会立即进行“干燥”,而是要让如此“萎凋”到适度的茶,再摊晾一段时间,会一周,也可能会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再进行一点点“干燥”,真正要让白毫银针干透达到6%左右的干度适宜上市或存放,并且要不反潮,基本要到4月份,如此,一款上等的日晒白毫银针才算完成。这就是真正懂白茶的人所说的“三晒三晾”。

所以说,白茶制作加工,看似简单,却是很难,所谓“大道至简”,越简单越不容易做好。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茶友反应说,喝到好品质白毫银针较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滇红茶历史“滇红”是怎么样创制出来的


一、调查

“七·七”抗战开始不久,我被疏散离开祁门茶叶改良场。1938年春,应旧中国中茶公司寿景伟、吴觉农先生电邀到汉口参加该公司工作,任技术专员,搞茶叶产销技术工作,同年八月随旧中茶公司迁往重庆工作。九月中旬,即被派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和我一同前往的有旧中茶公司专员郑鹤春先生,十月中旬,我们由昆明乘汽车三天到达下关,然后步行山路十来天,十一月初始到达顺宁(即现在的凤庆县)

这是秋末冬初时节了,但看到顺宁县凤山茶树成林,一片黄绿,逗人喜爱。茶树均为单本植,高达丈余,芽壮叶肥,白毫浓密,芽叶生长期长,顶芽长达寸许,成熟叶片大似枇杷叶,嫩叶含有大量黄素,产量既高品质又好,这些云南大叶种茶的特点,非常合乎我的理想。

经了解,云南各茶区当时只生产青毛茶,属绿茶一类,高温杀青后,揉捻、晒干而成,然后由茶商到产区高站收购,驮运到茶叶集散市场,设厂压制各种“紧形茶“以便运销,其中饼茶侨销,“紧茶”(心形)边销,沱茶内销,从来没有生产过红茶。

二、试制

一向不生产红茶的云南,能否生产出好的红茶呢?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是完全可能的,如能采用大叶种茶创制出好的红茶,其发展前途是无可估量的,为此,我怀着满腔热忱,决心试一试,创制名茶为中华民族争荣。

我到顺宁第二天即商请凤山茶园试采“一芽二叶”样品,以观察其品质的优劣,找出问题之所在。 一切都很如意,两个茶样,看去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使人不胜欣喜。红茶样: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桔红),香味浓郁,为国内其它省小叶种的红茶所未见。绿茶样:满盘银白毫,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亦为国内绿茶所稀有。

当时把试制的红绿茶邮寄香港茶市,认为这两种茶堪称我国红绿、茶中之上品。沿长江南北一带地区都不产冬茶,而云南迤西顺宁初冬季尚能生产这样的高级红、绿茶叶,诚属可贵。经了解,云南迤西以南一带气候温暖,从不下雪,四季如春,土壤肥沃,茶树生长旺盛,采摘期长,从三月初到十月底,一年九个月都有芽叶可采,量多质优,实为大叶种优良茶区,尤宜于红则大有作为。十二月转回昆明,兹将顺宁茶区茶叶产销情况和试制的红绿茶样品向旧中国云南省经委汇报,取得解放前当地政府同意,由郑鹤春先生和我负责筹建旧云南茶叶公司和顺宁实验茶厂,并负责“滇红”的试制生产和运销工作。

三、建厂成批生产

1939年初,旧中国云南小经济委员会决定由郑鹤春负责云南省茶叶公司;由我即刻着手规划筹建顺宁实验茶厂。建厂工作在旧小茶叶公司支持和具体帮助下,进展顺利,一方面先搭临时厂棚,赶制竹木器具投入生产,并加紧向茶农宣传如何改制红茶我始终认为这是想要制出好茶必不可少的一环;另一方面则忙于征用土地五十余亩,积极兴建茶厂。并通过旧中茶总公司,向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省招聘技工,举办培训班,积极培育制茶技术人员和技工。当时,顺宁实验茶厂机构和员工配备是这样的:厂长室,由我兼任厂长;生产室,主任技师童衣云,技师祁曾培、冯元伯;业务室主任吴国英(我离云南后由代厂长);总务室主任周东白,会计室主任蒋振庸等;初,精制技工共32名。

顺宁地处山区,交通困难,百余里山路,只能靠骡马驮运,所以制茶机器设备和物资购运既难又慢,为了争取早日试制,我们在机器和动力设备没有配齐安装完毕的情况下,采取土法上马,使用人力手推木质揉茶桶,脚踏烘茶机,竹编烘笼烘茶等办法,保证“新滇红”试制工作顺利开展。1939年,第一批“新滇红”约500担终于试制成功了,当时没有木箱铝罐。即用沱茶篓装运香港,然后再改木箱铝罐出口。

“滇红”创制出来了,当时,我拟定名为“云红”意即安徽“祁红”,湖南红茶称“湖红”,故云南所产红茶亦可称“云红”也,同时又想借天空早晚红云喻意其中,但旧中国云南省茶叶公司方面提议用“滇红”雅称,即借云南简称“滇”,又借得巍巍西山龙门瞰下秀丽的滇池一水,也别有妙处,我则不违众人之意,最终以“滇红”定名。

1940年后,“滇红”年有发展,成为祖国茶史上的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滇红”问世之后,国际市场上齐加赞赏,认为外形内质都好,可与印、斯红茶媲美,据说英国女王将 “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特别是解放后,“滇红”又进一步得到发展,现在“滇红”已占云南省茶叶出口量的85%,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挣得了大量外汇,立了功劳,我感到十分欣慰。

传统当然需要继承发扬,新的事业更需要努力建树,加快步子搞四化建设,需要更好的名茶。我高兴地看到,我国最近经茶叶界同事们的努力又创出一些新兴的名茶,富于生命力。这篇回忆距当时创制“滇红”成功已达四十多年之久,难免有些出入,我谨愿这篇回忆能向茶叶界的同事们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为蓬勃发展我国历史悠久、誉满全球的茶叶事业,不辞辛苦,不避艰难,不拘一格地栽培出一朵又一朵名茶之花,点缀在我国四化建设的壮丽之锦上。

余秋雨:"普洱茶是土地创造出来的艺术"


“茶是土地创造出来的艺术。来到普洱之前,我没想到这里的茶园会如此壮观,如此震撼,如此悠久。让我感受到对整个自然、整个生命及整个人类文化的敬畏。”在谈及两天来探寻普洱茶文化之旅的感受时,著名学者余秋雨如此感叹。

6月3日至4日,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携夫人———著名表演艺术家马兰以及全国农业展览馆馆长唐珂、上海大可堂董事长张奇明、中央电视台制片人王小节等,在市领导沈培平、柳彬、鲁斌、盛军的陪同下,考察了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菜阳河国家森林公园、澜沧县惠民旅游小镇、柏联普洱茶庄园、芒景村、翁基古寨、糯干古寨、景迈山大平掌等地,探寻普洱茶文化、普洱茶制作工艺及与普洱茶世代相惜的原始傣族、布朗族古村落。

在青山环绕的中华普洱茶博览苑,余秋雨一行登上了“问茶楼”,听取了市委书记沈培平对普洱茶历史文化、种植生产、发展演化过程的介绍。在柏联普洱茶庄园,余秋雨参观了普洱茶从采茶、杀青、揉捻的全过程,并饶有兴趣地亲身体验了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在纪录着布朗族兴衰与普洱茶发现、栽培与推广历史的帕哎冷寺里,余秋雨听取了布朗族先祖发现普洱茶,把茶叶奉为神灵供奉并广为种植的历史传说。

在感受了古老的普洱茶文化后,余秋雨一行来到澜沧县芒景村、翁基布朗族古寨,糯干傣族古村落。近年来,我市在帮助这些古村落的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致力于对当地民族民居、自然风貌的保护。这些村落的民居至今还保留着本民族最原汁原味的建筑特点。看着傣族、布朗族村落里的杆栏式建筑,余秋雨说,在世界文物史上,有一种对文物本来面貌作原汁原味保护的方式叫封存,而在普洱市澜沧县的芒景村、翁基古寨、糯干老寨就完全保持了这个状态。

“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然后拿出自己家种的很珍贵的茶叶送给我们,当场冲了以后让我们喝。我觉得这种方式很淳朴。”在景迈山大平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载歌载舞,用原生态的民族歌舞欢迎余秋雨一行的到来。余秋雨说:“在景迈山,我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非常重要,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在这样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当地人非常快乐。因为这种自然没有经过修饰,没有经过改造。我很陶醉于这种纯自然的状态。”短短两天时间,悠久的普洱茶文化、原生态民族文化让余秋雨深受感染,“我以前就爱喝普洱茶,不管在哪里,都能感到普洱这片土地给我们一种虚幻的安慰。来到这里以后更能感到自己就是自然之子。我会经常来。在这种淳朴的地方才会知道自己是谁,才会知道人类社会最高的乐趣是什么。”(曹竞予)

青饼的晒青和烘青问题


青饼的晒青和烘青问题

云南的原料-晒青毛,也就是滇青,与云南烘青最主要的制程差异是在杀青温度与干燥方式为日晒或烘干,也就是温度与时间掌控。当然,滇青特殊的『太阳味』是无可取代的特色。日照充足是滇青在制程中,干燥工序最具关键的因素。云南与江南地区的气候差异甚大,江南二十四节气的说法在云南并不适用,采摘制时节明显不同,『散收无采造法』『采无时』一词已充分将云南传统制精确的形容。但云南每年五月到十月为雨季,阴雨绵绵无日照时,如何制?民间少量制只需一至二天的时间,在阴雨绵绵的天气里是很少制,鲜叶过于潮湿杀青不易,而青毛干燥不足容易发霉;另或避免干燥不足,以烧材火烘干,但如此处理毛或成品特色尽失。现代拜科技文明之赐,在阴雨天气制,仍可以烘干机或烘房将青毛与紧压成品干燥完全。杀青温度在摄氏210~240度之间,而滇青杀青温度应该低于摄氏180度以下,此为两者第一个差异处。雨季时,鲜叶过于潮湿杀青不易,过与不及都容易导致杀青不透或发酵度过高、香气不足、薄汤或苦涩不化等现象。晒青在揉捻完之后,直接均摊在竹席或水泥晒场,以日晒干燥,晒干过程翻拌2-3次,日温一般不会超过摄氏40度。但如果以烘干机进行干燥工序,通常温度掌控在摄氏80度以上,甚至100-130度之间;杀青温度高、毛高温干燥,紧压成品如果仍以烘房高温干燥,就成为标准的滇绿普洱。杀青温度过高导致陈化完全停止,加上新制品含水量低于9%,在长时间存放与空气接触过后,可能只会让出现类似的吸湿受潮劣变而不是后发酵。新制滇绿普洱的特色为菁浅绿或青绿色、汤色黄绿清香,但一二年后通常汤色变浊、香气减低、口感变薄而较不回甘,无法出现晒青越陈越香的特色。有一些十多年的生饼,虽未入过湿仓,但品茗之无香无味。

斗茶,好茶可以这么斗出来!


对于斗茶来说,可能大家有听说过,但有真正见过的人比较少吧。一般情况下大家饮茶就是自己冲泡品饮,或者和别人一起冲泡品饮的吧。

斗茶,顾名思义,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当时任何一个阶级都热爱的一种雅玩,与烧香、挂画、插花并称为宋代的四艺。

斗茶是一种古代时期比较流行的休闲文化活动,最早是起源于福建的建州地区。在唐代时期人们将其称为茗战,到了宋代之后才将其取名为斗茶。在古时的斗茶中,等到新茶开始上市的时候,茶农茶商们就会聚在一起,对新茶的优劣进行一番品评排序。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俱备上乘者为胜。

据宋、明人的文献记载,斗茶一般包括以下三项内容: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

斗茶品中的茶以新为贵,故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适合参斗。而水以活为上。

一斗汤色,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茶汤纯白,表明茶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够及时;色偏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

二斗水痕,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宋代擅饮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加之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显得匀细,甚至可以紧咬盏沿,名曰咬盏。咬盏时间越久,茶汤与盏相接处就不易出水痕,而水痕出现最晚的,则为胜者。

「行茶令」

酒有酒令,茶自然也有茶令。茶令,是宋代兴盛斗茶的产物,而茶令的首创者当推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贫居青州专心治学时,每得一本好书即共同校勘、重新整理。在一次煮茶品茗时,她突发奇想了一种与酒令大相径庭的茶令,即互考书经典故,一问一答,说中者可饮茶以示庆贺。

纳兰容若曾在《浣溪沙》一词中用过李清照行茶令的典故,曰:被酒莫惊春睡里,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茶百戏」

茶百戏是斗茶中最为高深的,由于年代久远也没有传承者,因此至今也未揭其奥妙所在。只在文献里看到别使妙诀,使汤纹水脉成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意思是茶汤在盏内瞬间显示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花鸟鱼虫、水墨图画,不禁让人遐想万千。

几百年的光景逝去,宋代斗茶曾有的繁华盛况已飘散于轻扬的茶烟之中,那些古人握过的茶碾、炉上暖过的急须、唇边沾过的茶盏,依然让如今的茶文化爱好者如痴如醉。品茶无关于形式,更注重一种心境,可谓是洗尽古今人不倦,别有一番赏茶情。

斗茶胜负的决定标准: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者则稍逊。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色泽与汤色密切相关,因此汤花的色泽也以鲜白为上,再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也兼有房间,老板家人也住在里头。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凑热闹,特别是当时在场欲购茶的顾客,更是一睹为快。

在现在的生活中,也有些会举办斗茶的比赛。现在的斗茶比赛主要是为了给茶友们提供一个交流茶文化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中,茶友们不仅可以受到到茶香与茶文化,还能在交流中增加大家对于茶叶的辨别,储存等方面的能力。

总会有一杯茶是你的心头好


茶品千千万万,总有一款是你的心头好;一杯茶,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滋味,也总有一杯会成为你的心头好。

曾看过这么一个好茶者对心上好茶坚持追寻的一段故事。从只知道西湖龙井茶,到寻到最爱的武夷岩茶,从喝茶,到懂茶,他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带着对岩茶的喜爱,他奔赴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大红袍、水仙、肉桂、名枞……闻名遐迩的茶品非常之多。名茶多出于高山峻岭,武夷山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骨花香“蛊惑”了一大帮人的心。因对武夷岩茶喜爱之极,他便倾情于岩茶的采摘和制作,在此过程中,他收获了许多。

不同茶山,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制作手法,让同一片绿色的叶子,形成了不同的状态。有的人喜欢绿茶的清爽,有的人喜欢红茶的醇香,有的人喜欢黑茶里岁月的味道,有的人喜欢乌龙茶里的沉静气息,有的人则喜欢花茶的芬芳四溢……

有的人喜欢白茶的鲜爽纯净,像个天真无邪的孩童;有的人喜欢熟普,仿佛那是一本记录了过来人的至理名言的经典书籍;而我则喜欢质如铁的铁观音,浓香略显苦味,清香略显平淡,可我就是喜欢它的多变。

无论你的口味有多么奇特,无论你有多么的挑剔,你总会寻得一款茶,它会是你的心头好,然后,一日不饮,便觉不自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