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川大宗天下第一茶——紫笋茶 关于紫笋茶

发布时间 : 2020-06-08
紫笋绿茶 什么叫紫茶 普洱茶笋

紫笋绿茶。

想了解《渝川大宗天下第一茶——紫笋茶》知识吗,丰富的《渝川大宗天下第一茶——紫笋茶》内容等你来看!

紫笋茶,被茶圣陆羽誉为“茶之上上品”,“天下第一茶”。产于阳崖阴林,取紫者、笋者为上上品,故名紫笋茶。紫笋茶色泽乌润,香气鲜灵,滋味醇厚,在唐、宋、元、明作为皇家贡品,已有876年历史。由于此茶对环境气候要求高,产量低,制作工艺繁冗,无人传承,失传已久。

中国农科院茶学专家、茶基因研究员钟渭基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翻阅古籍,行走世界各地,联合中外茶学专家,遍寻天下第一茶——紫笋茶的踪迹,终于在中国四川峨眉山海拔1200米的黑苞山,发现罕见紫色油亮的紫笋茶株,根据《茶经》记载,历史文献的查阅,民间走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无数次的科研攻关,终于确定以红茶制作工艺为基础,运用古法秘制,将失传已久的紫笋茶制作工艺得以复原传承,研发出具有传统茶文化精髓又适应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峨眉紫笋茶,使天下第一茶——紫笋茶重现人间。

紫笋茶以其“紧直带扁、色绿润、香气清高、鲜醇回味甘甜、芽细嫩绿清澈明亮”的品质特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屡获殊荣,先后被评为中国名茶、荣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奖、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等称号。

据记者了解,近期即将上线的渝川藏品平台,将隆重推出天下第一茶——紫笋茶。此次渝川藏品平台首次推出两款藏品及茶叶“皇家贡品腊梅紫笋”和“峨嵋紫笋”俩个稀世珍品,预计在3月初正式上线。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渝川大宗天下第一茶——紫笋茶》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精选阅读

浅谈茶中第一顾渚紫笋,顾渚紫笋的冲泡


顾渚紫笋绝对是茶中的传说,他作为贡茶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而有着一个茶中第一的名号给予这个名号的人正是茶圣本人可以说顾渚紫笋这第一是无人争议的绝世好茶。

顾渚紫笋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而得名,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

顾渚紫笋算是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名茶了,迤逦千年而来,落在每个茶人梦的深处。

早在唐朝,陆羽发现紫笋茶,并将其推荐作为贡茶。自唐朝经过宋、元,至明末,连续进贡876年,是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茶经》中有记载:“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紫笋茶的称呼即来源于此。

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 产地

“阳崖阴林”这是最适宜茶叶生长的环境,而顾渚山就拥有这样的优势。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因该地面向太湖,背靠顾渚山,形成喇叭口的地势特征,太湖水汽慢慢浸养,雨水充沛,山谷属阳崖,潮湿空气,四季雾气缭绕。

野生茶生长在烂石中,茶丛中夹杂着树或毛竹,阳光透过,洒下一串清爽,给茶树以光合作用,不让阳光直射茶树。阴林又为茶树做肥料,落下的枝叶和杂草积下的腐殖质,成为软软的天然肥料。

顾渚紫笋 工艺

顾渚紫笋,每年清明节前至谷雨期间,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其制作程序,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工序制成。

紫笋茶一年只采一次春茶,为了保证茶芽的完整性,不使用工具,由茶农一叶一叶采摘。由于生长于烂石土堆的山崖上,山路崎岖陡峭,每个茶农平均每天仅能采摘6两鲜叶。采摘回来的鲜叶经过人工再次挑选,才能按照绿茶制作工序进行炒制。而全手工炒制的紫笋茶,每一斤干茶都需要32000个左右茶芽。

顾渚紫笋 品赏

顾渚紫笋,有“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之誉。

一年只采一次,故茶芽粗壮肥硕、饱满似笋,色紫,而老叶则成墨绿色,且厚,这是平地茶无法比拟的。外形紧洁,完整而灵秀。冲泡后香气馥郁,汤色清澈,茶味鲜醇,回味甘甜,有一种渗人心肺的优雅。

紫笋茶叶相抱似笋,上等茶芽挺嫩叶稍长,形似兰花。成品色泽翠绿,银毫明显,香孕兰蕙之清,味甘醇而鲜爽;茶汤清澈明亮,叶底细嫩成朵,隐有兰花香气。其内含物质明显优于其它绿茶,故而更耐泡,五泡尤有余香。

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 冲泡

选用洁净透明直升玻璃杯用下投法冲泡

95摄氏度沸水汤杯——投茶适量1:50——85摄氏度开水温润泡——摇香润茶——定点高冲(视茶芽老嫩程度选择)

这绝世好茶茶中第一,如果有幸运品茗那真是 不往此生。

谁才是天下第一茶


中国人植茶饮茶的历史非常久远,起源于文明蒙昧时期,所以,历史文献讲不清楚。

老百姓倒是简单,说是神农发现茶,可解百毒,于是世人就开始喝茶了。

对于这种传说的历史,最好不要去争辩,传说是,就是吧。

千万不要板起科学实证的脸孔,去问,有什么文献或考古的证据啊,神农到底是谁啊,是公元前哪一年生,哪一年死,籍贯何处啊,等等。

不过,我们也可以学学老百姓,使用差不多先生的话语,笼统地说,新石器时代末叶,农耕时期之初,神农传说出现的时候,中国人就开始喝茶了。

喝茶变成中国人普遍的日常习惯,通行大江南北,时间比较晚,要到唐朝中叶,全国统一,天下太平的时候。

人活得舒服了,不愁吃不愁穿,就开始讲究喝茶,而且还要喝好茶,喝高档茶,甚至要喝天下第一的好茶。

这种天下第一的好东西,一般总是要上贡给皇帝,因此,各地出产的名茶也就成了贡茶。

虽说各地贡茶都是上好的茶叶,一旦有了评比,就难免要排名,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天下第一茶”。

中唐时期李肇《国史补》说: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所说的剑南蒙顶茶,就是出产在今天雅安地区蒙山顶上的上等茶。

杨华《膳夫经手录》也说,蒙顶茶天下第一,并讲到清明之前的蒙顶茶: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就是说,十匹绢帛还买不到一斤。

价格之昂贵,除了皇室贵胄,大概也得金马玉堂、钟鸣鼎食之家才有资格品尝,还说:

今真蒙顶,有鹰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其难得也如此。

蒙顶茶之外,杨华对湖州的顾渚茶,也有好评:

湖(指太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

这些唐代品茶排名的共识,也就形成了唐代的俗谚:“蒙顶第一,顾渚第二”,以及“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蒙顶茶顶着天下第一的头衔,在唐代荣耀无比,宋代以后逐渐没落,不再听到赞誉之声,到了明代之后,已经默默无闻,连许多爱茶的雅士都弄不清楚,甚至以为是山东所产。

晚明杭州最著名的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就说到,经过了七八百年的历史变迁,蒙顶茶早已不为世人所知:

古人论茶,必首蒙顶。蒙顶山,蜀雅州山也,往常产,今不复有,即有之,彼中夷人专之,不复出山。

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今人囊盛如石耳,来自山东者,乃蒙阴山石苔,全无茶气,但微甜耳,妄谓蒙山茶。茶必木生,石衣得为茶乎?

可见,到了明代中期之后,讲究喝茶的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蒙顶茶,居然以为山东蒙阴山所产的石苔是蒙顶茶,引发许次纾的讪笑。

不过,这也显示,唐代蒙顶茶天下第一的赫赫名声,经过七八百年,虽然不见踪影,却还在人们的记忆中萦绕不去。

到了宋朝,饮茶的风尚有所改变,“蒙顶第一,顾渚第二”的辉煌已过,代之而起的,是福建北苑茶,这是皇室御茶园出产的最上等贡茶。

上贡的建茶也分等类品级,最初是大饼的龙凤团茶,后来还有蔡襄(1012—1067)特别制作的小龙团。

宋徽宗时期,因为皇帝追求佚乐的兴趣,出现了变换着花样制作的各种龙团茶。

如《宣和北苑贡茶录》所列的,有龙团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无疆寿龙、瑞云翔龙、长寿玉圭,等等,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虽说宋徽宗这个大玩家难辞其咎,把北苑贡茶玩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审美品位的境界之高,劳民伤财的折腾之巨,真是“人间能得几回闻”。

但是,建茶作为宋代皇家贡茶,制成龙团上贡,是从北宋初期就已经开始的。

始作俑者还得算到宋初丁谓(966—1037)的头上,蔡襄追随其后,精益求精,遂成为一代风尚。

比丁谓稍晚的范仲淹(989—1052)写过一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开头就说: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可见,宋初底定天下之后,上层精英已经把建州斗茶(最好的就是北苑上贡的龙茶)誉为天下第一了。

福建上贡的龙团茶虽然备受追捧,却也因为采摘及制作的穷极奢华,招来一些物议。

苏轼有一首《荔枝叹》,就假借批评杨贵妃爱吃荔枝,设置千里快马驿传,导致天怒人怨,借古讽今,指出上贡福建龙团茶的祸害,为了满足朝廷尝新的嗜欲,不惜劳民伤财: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这里说的“前丁后蔡”,就是先后在福建监制龙凤团茶上贡的丁谓与蔡襄。

苏轼写诗讽咏之不足,还怕人不知道他讽喻的旨趣,干脆为这首诗自己加了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耶?’”

梅尧臣(1002-1060)曾经写过一首诗,叙述唐宋期间天下名茶的变化,说道:

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

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

顾渚及阳羡,又复下越茗。

近来江国人,鹰爪夸双井。

说的是唐代蒙顶茶天下第一,到了宋朝今日,就是建州茶的天下了。

江南一带的顾渚、阳羡、浙江茗茶,都要甘拜下风。有江西人夸称江西的双井鹰爪茶好,那倒是近来才出现的新鲜事。

梅尧臣笔下的江西人,大概指的是他的好友欧阳修(1007-1072)。欧阳修是江西庐陵(今天的吉安)人,曾写过《双井茶》一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月夸。

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欧阳修在此指出,江西双井茶是新近流行的名茶,状如凤爪,非常昂贵,是当时上层社会的新宠。

但是,跟上贡给皇帝的建州龙凤团茶相比,恐怕还要略逊一筹。

欧阳修的诗句暗含对双井鹰爪茶的批评,但是说得很委婉,先感叹世人喜新厌旧,再说建州龙凤团茶是“至宝”,不会随着流行风气改变其至尊地位。

那么是什么人推动新潮流,鼓吹江西的双井茶呢?这就要说到黄庶(1019—1058)和黄庭坚(1045—1105)父子了,因为他们是江西分宁(今天的修水)人,双井鹰爪茶就是他们家乡所产,便一味吹捧家乡风味。

黄庶曾经写过《家僮来持双井芽,数数饮之,辄成诗,以示同舍》,其中有一句:

双井名入天下耳,建溪春色无光辉。

吾乡茶友若敌国,粪土尺璧珍刀圭。

黄庭坚也写过《答黄冕仲索煎双井并简扬休》,其中说:

家山鹰爪是小草,敢与好赐云龙同。

父子两人把家乡特产鹰爪草茶,推崇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夸称可以媲美甚至压倒北苑上贡的云龙茶。

黄庭坚在元祐二年(1087)写过《双井茶送子瞻》,矜夸双井茶美妙无比,专门呈献给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东坡,说: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苏东坡也很客气,和了一首诗,步其原韵,感谢黄庭坚致送的双井茶,《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

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汤雪生玑珠。

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

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讲到建州龙团茶与双井茶,其实有很大的分别,前者是腊茶,后者是草茶:

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祐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双井茶是新鲜事物,可算草茶第一,但是天下第一的称号,还是得归建州北苑的龙团茶。

这个看法,大概是宋代的共识,因为北宋末年的刘著写了一首《伯坚惠新茶》:

建溪玉饼号无双,双井为奴日铸降。

忽听松风翻蟹眼,却疑春雪落寒江。

说双井茶与建州龙团相比,只堪为奴,贬抑其品位,不遗余力,好在这时黄庭坚已经过世,否则也得气得不行。

长兴紫笋茶简介


最早出紫笋贡茶的是当时的阳羡(现今的宜兴)。又唐代进贡阳羡紫笋茶,同时进贡金沙泉水。清嘉庆二年《重刊宜兴县旧志》载:“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罨画溪(今宜兴湖父),以唐时产茶入贡故名。金沙泉即在其下。”

紫笋茶产于浙江省长兴县。唐陆羽著《茶经》称:“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紫笋茶制茶工艺精湛,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唐代广德年间至明洪武八年间紫笋茶被列为贡茶。紫笋茶在各种级别的名茶评比中多次获奖。

2000年,长兴桃花岕有机茶厂成为浙江湖州市第一家由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颁证的“生产、加工、销售、条码”四证齐全的有机茶生产厂家,至今已连续六年通过有机茶认证。2002年至2005年,长兴桃花岕有机茶厂被评为“省级科技示范单位”。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农业博览会上“有机紫笋茶”被评为“无公害特别推荐产品”。2001年至2005年连续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2007年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

顾渚紫笋茶|顾渚紫笋茶采制加工技术


顾渚紫笋,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而得名。该茶产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是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

“凤辇寻春半醇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这是唐代诗人张文规对当时紫笋茶进贡情景的生动描述,皇帝对湖州顾渚紫笋特别喜爱,所以宫女人一听到顾渚紫笋已经运到宫的消息,便立即向正在“寻春半醉”的皇帝禀报。

顾渚紫笋茶自唐朝广德年间开始以龙团茶进贡,至明朝洪武八年“罢贡”,并改制条形散茶,前后历史600余年,明末清初,紫笋茶逐渐消失,直至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才被重新发掘出来。

顾渚紫笋的品质特点:极品紫笋茶叶相抱似笋;上等茶芽挺嫩叶稍长,形似兰花。成品色泽翠绿,银毫明显,香孕兰蕙之清,味甘醇而鲜爽;茶汤清澈明亮,叶底细嫩成朵。该茶有“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之誉。

顾诸紫笋外形紧洁,完整而灵秀。开水冲泡,香气馥郁,汤色清澈,茶味鲜醇,回味甘甜,有一种渗人心肺的优雅感觉。

顾紫笋茶在每年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顾渚紫笋鲜叶极为幼嫩,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每制1000克干茶需鲜芽72000个左右。

顾渚紫笋的工艺特点:鲜叶采回后,需经5—6小时摊放,待含水量降至72%左右、发出清香时炒制。其制作程序,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工序制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