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的态度问题

发布时间 : 2020-06-19
品茶的方法 品茶的过程 品茶怎么品

【www.cy316.com - 品茶的方法】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品茶的态度问题”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品茶的态度问题”相关知识!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品茶的态度问题》内容,感谢阅读!

喝茶时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呢?很多时候,主人热情邀请一起品茗,但自己对茶叶不是很懂的情况下,往往被问到茶如何,感觉怎样,完全说不出所以然来,通常含含糊糊说一句好喝糊弄过去,主宾皆尴尬。

喝茶时应该坦荡一些,尤其喝到自己不懂的茶要虚心请教对方,不能含糊,也不能不懂装懂,比如培火功夫比较高的岩茶,一般人开始喝的时候会接受不了那种焦糊味,这时候不要勉强自己,坦白跟主人讲自己的感受,如果实在与自己的口味不协调,主人会为你调换,或者会对你讲说焦糊味的原因,顺带着讲岩茶的诸多妙处,经主人一番讲解,或许自己会爱上这种茶。

另外不要随意贬低茶,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喝而讲茶贬的一无是处。茶是主人的颜面,礼数上不能冒失。茶有几十种类别,各有各的特点,即便是十大名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尊重主人尊重茶,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要做一个客观坦荡的人,在喝茶时的任何感受,都需要真实的表达。不能人云亦云。比如普洱茶,普遍的感觉是茶香浓郁,但有的人会觉得茶香不足,比如白茶,普遍会觉得清爽甘甜,但有的就会觉得清淡无味,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所有人的感受不可能完全一致,主流感受并不能代表个人的口感,所以要大胆表达自己,这样主人才会清楚怎样的茶更适合客人,才会据此调整,才会宾主尽欢。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品茶的态度问题》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小编推荐

品茶之道,品茶的诗句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都有礼仪茶室,品茶的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茶道精神体现了和谐,尊重,纯洁,欣赏和安宁的基本原则。品茶之道是一种专注于精神灵性,放松和享受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的方式。这些原则代表了人类的最高理想。重要的是要反思这些原则,以实现自己的精神成长。

中国品茶文化品一杯茶,心中专注于茶道的有意义的价值,人们可以获得纯净和平的心态,真正体会到茶的精致细微之处,并能认出茶。品茶作为一种精致的艺术作品,将一个人的欣赏扩展到一个简单的抽象概念之外,超越了对味蕾的简单诉求。品茶之道涉及五种感官中的每一种。茶饮者品尝茶的颜色,香味和最后的味道,同时聆听杯中的酿造物的旋转并感受到满满的杯子的温暖。中国的品茶文化从中国古代就开始,对茶的热爱可以成为精神觉醒的开始。品茶之道,如何泡一杯中国茶第1步:冲洗锅。如果您有一段时间没有使用茶壶,请先用热水冲洗干净。第2步:将茶放入茶壶。

切勿用手或金属来处理茶叶。仅使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勺子。储存茶的最佳方式是放在玻璃罐中,放在冰箱里。

您添加的茶量取决于您计划服务的人数。通常用干茶叶填充小罐1/4至1/3满。

第3步:加热水。

根据您制作的茶的类型,您可以将水加热到不同的温度。绿茶的水不应该煮沸。它应该只加热到足以使微小的气泡从水壶底部升起(约85°C)。

茉莉花茶的水可以稍微热一点,乌龙茶(乌龙茶)或黑茶的水可以煮沸(100°C)。

切勿在微波炉中加热茶水,也不要使用某些水槽中的即热式热水器。用传统方法加热,在水壶和炉子上。

然后将水壶中的水倒入大型粘土茶壶中。舒适的放置在大茶壶周围将保持温暖。

步骤4:从这个大茶壶中将水从一定距离倒入小茶壶,直到叶子被水覆盖。

几乎在热水倒入小茶壶后立即将水倒入小茶杯中。

你不会喝这种茶。这种浇注的目的是为杯子加热和加热。

步骤5:用水重新填充茶壶。

然后从第一次倒在茶壶上的茶杯中清空茶杯。这样可以保持茶壶的温暖,并有助于治愈茶壶的粘土。

第六步:将茶倒入茶杯中。请注意,这第一份茶应该实际上“冲泡”10-30秒。当你把茶杯倒在茶壶上时,是时候把茶从茶壶里倒进杯子里了。

随着每次后续输注,在酿造时间增加约30秒。好的茶会产生至少3次输注。

步骤7:将茶杯放入漆,木或竹架中。优惠给您的客人。如果您是客人,请用双手接收茶杯和支架。

要喝茶,用左手拿着茶杯架,用右手的手指轻轻抬起茶杯。每个茶杯将容纳2或3啜茶。

补充说明

最优质的茶是昂贵的,即使是散装的,但仍然比茶袋中的茶更便宜,质量更高。我们在这里品尝的四种茶是:西湖龙井(绿色),铜亭湖绿峰(绿色),铁观音(乌龙茶)和普尔茶(黑色)。

品茶的诗句茶文化诗词:茶语人生经典句子古代「茶诗」中的传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茶文化茶与诗-茶中有诗意,诗中有茶味描写茶道的诗句赏析七碗茶诗茶席之美静而不争诗情画意中感悟茶道

一杯茶,传递的是态度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一杯茶,传递的是态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或许说得有一些绝对,但这也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着实很难做到。让我们对于一件悲愤的事情保持冷静的态度,无疑让我们生吃蔬菜那样,难以下咽。态度,确实重要。遇到难事,我们常会感到无助。可如果我们学会转换思维,就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俗话说得好,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为你留有一扇窗户。

有人说,喝茶是为了修身养性。喝茶就是喝茶,简简单单的茶叶冲泡,简简单单的拿起与放下,谈什么修身养性呢?其实,在这过程中,特别是越是细小之处越能够让我们转变自己的态度。泡一杯茶,传递给别人的是自己的态度;品一杯茶,感悟的是态度的磨砺。

对于泡茶来说,每天用心、耐心以及认真地泡茶,把每一个小小的细节做好了就是修行,这修的就是我们的态度。泡茶待客,若是带有抱怨之气,必然泡出的茶水口感是不行的,茶水的温度也是有欠缺的。接过这杯茶水,品茶者亦能从中感受到你的态度,从而郁郁不乐。

品茶,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动作,拿起与放下。在这拿起与放下中,若能持有心情气和的态度,不仅自个人身心舒畅,看透世事,也能够坦诚待人,获得真诚的情谊。

泡茶,可修身养性,在于让人保持着向上的态度。一杯茶,传递的是我们的态度,值得时刻注意。

关于本文《一杯茶,传递的是态度》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有一种“浅”的态度!


想了解《茶,有一种“浅”的态度!》知识吗,丰富的《茶,有一种“浅”的态度!》内容等你来看!

朋友说,倒茶七分满,留得三分人情在,似乎有道理,然而照此说法,酒杯倒满难道就没有人情了吗?

酒席上热烈的气氛和豪言壮语似乎比品茶时浓得多。

浅是茶,细细味来,还是很有道理。

泡绿茶的杯大多是玻璃杯,便于观赏茶叶在水中徐徐舒展,婀娜多姿,但玻璃杯隔热效果差,如果茶水太满,杯就太热烫手。

茶水不仅是品啜,香气也很重要,倒七分的茶,留出三分空间来,既贮茶香,又使茶香有了一个上升的通道,便于茶客鼻闻,同时茶叶比较轻,一般先浮于茶水面,如果水太满,容易溢出杯子,既烫了手,又浪费了茶叶,还弄得桌面不整洁,败坏了品茶的兴致。

浅,作为一种审美的状态,大致对应的是东方文化中的简约、含蓄、克制,精致,自律……是以少胜多,是删繁就简,是标新立异,是雄辩为银后的沉默是金,是众绿中的一点红,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浅还包含笑傲人生、淡泊名利的意思。

茶圣陆羽一生贫困,半饥半饱,但他杰出的文学才能和茶学知识名震朝野,朝廷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陆羽都婉辞圣命,写下了“乞我百万金,封我异姓王,不如独悟时,大笑任轻狂”的诗句,体现了浅是茶散淡的人生态度。

浅,是每一个日子的平平常常;浅,是不想当元帅但努力站好岗的士兵;浅是宜兴易碎的紫砂壶,更要小心呵护;浅是汪曾祺小说中不动声色暗暗流泪的心;浅是齐白石的菊花图;浅是悠扬而又即逝的古琴声……

浅茶满酒,如果说,酒像一个豪爽、讲义气的汉子,那么茶就像一个温和、文静的书生;酒像北京故宫,茶如苏州园林;酒像《英雄交响曲》,茶如《春江花月夜》;酒像红闷猪蹄,茶似清笋蒸虾。

浅是茶,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问桌上冉冉热气的茶,茶不语。

关于本文《茶,有一种“浅”的态度!》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品茶


品茶,不似喝茶。喝茶只为解渴,品茶,品的却是一份情怀,这是一种难得的恬静悠闲的生活享受。本不喜饮茶,觉得入口平淡,不似酒来得猛烈刺激,后渐渐接触,渐渐迷恋,直至无法自拔。

喝茶的人或许很多,但懂茶的人却不见得有几个。何为品茶?品茶重在“品”字,需要慢慢品味,仔细体会,急不得也不能急。品茶与饮酒并不相同,饮酒重在氛围,人越多气氛越好,饮酒才越痛快;而品茶注重精神感受,上好的茶叶,精致的茶具,宁静悠闲的氛围才能品出茶的意境。独饮也好,共饮也罢,均有一番意境,邀上三两个好友,围坐一桌,品茶论道,闲聊几许,岂不快意人生。

虽然民间有“早不饮酒,晚不喝茶”的说法,但在我看来,一天中最适合品茶的时候却是夜晚这时。快速发展的社会总是逼着人们踉踉跄跄地前进,不给停歇的机会。劳累一天之后,歇息片刻,沏上一壶好茶,慢慢饮用,细细品尝,疲乏感倒是减少许多。品茶,品的不仅仅是茶,更是一种心境,一种情调,心旷神怡,世界皆显得平静和谐。

茶不醉人人自醉,淡淡的一丝香醇,深入心底;悠悠的一杯茶水,可静人心。那份香醇,那份淡然,都需要慢慢品,细细尝。

茶之美:美是一种态度


美总是产生在懂得欣赏的眼睛里。茶美在爱茶人的眼中,也美在爱茶人的心中。玻璃杯是透明的,它真实而完整的记录了名优绿茶、黄茶、白茶外形的秀美,浮浮沉沉间体现了茶在水中舞姿的优雅。茶叶的起起落落更充分的展示了茶的灵秀之美。茶叶的美吸收了水的灵气,也吸收了茶叶原产地美景的灵气。茶叶的美吸收了天地云雾的精华,也吸收了日夜星辰的寄托。茶叶的美是在水中缓缓绽放的美。

茶的美也是泡茶的水之美。《茶经》中记载:“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对煮水的要求,《茶经》中记载:“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好水遇见好茶是一种幸运,再遇见好的茶师,更是幸中之幸。

茶的美体现在泡茶器皿的美,一个普通的直身玻璃杯,一只素雅的瓷质盖碗,一把古朴雅致的紫砂壶,看似不经意间的相遇,却是多年以前就已经修下的缘分。茶器美在素雅、安静、光润、细腻,美在简单、真实、素净、爽气。人生最大的幸事就是,在某一天,同时遇见好茶、好器、好水和好茶师。如此而得的茶汤,得饮一杯,真是可以成仙了。

茶的美是茶席之美。茶具的布置体现了茶师的独具匠心,茶师在茶席上布器的时候把每一件茶器放在他最顺手的位置上,这样的细致与安然体现了茶师的细心与认真。茶师在茶席上布器时,除了顺手还要兼顾艺术的美感。例如有的茶师在放置品茗杯的时候,会选择以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分布,这就体现了茶师的知识、涵养和匠心。茶师的平淡和宽厚与茶和茶席融为一体。

茶的美更是茶艺之美,茶艺之美,美在茶与人的交融。茶艺之美,美在品饮的过程。茶与人与器与水的交融过程,也就是茶师倒茶、分茶的过程。一个最简单的动作,一再重复,就是一种美。把一个最简单的动作,无数次重复,不厌其烦地,每一次重复都当做第一次做那样的虔诚和认真,才是最美的。

茶的美美在茶师待茶和待客的心。不论茶叶优劣都一样认真对待,不论客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不论重复多少次倒茶的动作始终虔诚如一。茶师面对再粗老的茶叶都要以泡优质茶叶的心去对待,来尽可能泡出茶叶最佳的滋味。茶师的不疾不徐,茶师的涵养修为,都在他倒给客人的每一杯茶里。茶师从他倒的每一杯茶里把内心的美好、善良、公平、公正一一传达出去。

茶的美美在品饮茶的人眼里和心中。饮茶的人可以精通茶道,也可以对茶一窍不通,但是饮茶的人眼中要懂得茶的美:茶美、水美、器美、茶席的布置美、茶师的动作美、茶师的心灵美、饮茶的人要懂得这一切的美。要懂得饮入口中的并不是单纯的茶水,而是融合无意和有意的一切而产生的美感。

茶的美美在一个忘我的世界。唯有茶,才能拥有整个世界的美好。

吃茶的心境|品茶


吃茶的心境|品茶

一个人平日里散淡恬静,与世无争,轻声细语,拈花微笑,就可以说是有“吃的心境”了。我常常有个胡想,如果老庄思想产生的年头,已经成熟,那么,老庄思想被这香一熏,或许阴差阳错熏成了我们的主流。这也说不定。其实在的流传,差不多是与佛教的流传同步的。尽管我不信佛,但我爱。以至见了带“”字的东西,我也喜欢。南京有个地名叫“大仕亭”,“大仕”是不是这样的写法,我已记不清了,但“亭”两字,肯定是没错的。我去过不下十回,在莫愁湖附近。但每次去“大仕亭”的路上,还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一座大亭,茅草潇潇,等待在路旁。我仿佛看见了,尽管这一带已是高楼大厦。因为“”字,连日本俳人小林一的俳句,我也极喜欢,曾经用写经体抄过一通。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诗人米沃什写过一首诗,有关小林一,有这样的句子:

白雾巨大的静默 在山丛中醒来 屋檐上凝聚着微滴 也许还有那另一座房屋

这是一个多好的吃地方。在我看来,还很有吃的心境。杯在手,当然是要好,即使身处闹市,内心里的确“还有那另一座房屋”。那房屋就是宁静的所在。

夜里睡得好,早晨起来就神清气爽,这时候,泡一杯“碧螺春”是最适宜的。我总觉得早晨是喝“碧螺春”的最佳时间段,其清淡,但清而丰,淡而腴,更主要是色鲜味新,能除一夜宿旧气。的器具,为上,但我泡“碧螺春”却爱用玻璃杯,为了欣赏它的色。我曾有一只法国造的玻璃杯,品质晶莹剔透,造型又峭拔,用它来泡“碧螺春”,像是一次中西的最好交流。泡“碧螺春”时,要在杯内先注上水,再加叶,因为它绝嫩,一如二八妙龄,太炽热了会伤了它。我在注水时,是不使杯满的,留两截手指节的余地,“碧螺春”放下后。忙把杯口凑近鼻子,香会蓬蓬地在鼻端弥漫。

因为早为它留下了空间,这香显得饱满,停伫的时间也就长些。

“碧螺春”之嫩,一个最好的证明就是隔夜开水也能泡开它,杯内注上水后,叶一放,照样是沉鱼落雁,是不会浮在面上的。但开水一隔夜就老了,就死了。我们现在已无条件吃上“天下第一泉”或“天下第二泉”的,吃得上的只是龙头一开,哗哗流来的自来水,只得把自来水在七石缸里存放上一夜。第二天现烧现吃。刚烧开的水是活水,沸腾的时间一长,虽然没有隔夜开水那么老,但也是风烛残年了。的水,自然很重要,尤其是“碧螺春”这二八妙龄,不配个翩翩少年是如何了得。

写到这里,我想起苏帮菜中有一款名肴,叫“碧螺虾仁”,每到“碧螺春”新上市之际,一些饭店就纷纷推出,作为时令菜。我在苏州生活多年,实在没吃到过一回有味的,就自己动手做给自己吃,并革新了一下:虾仁上好浆后,放在冰箱里冰上半小时左右,是为了使浆挂住,临下锅时,要用纱布把虾仁的水分吸干。这些都是基本法,我的革新之处是在油锅半热时,抄一撮“碧螺春”放入油锅,“碧螺春”受热后,会菊花般舒展开来,色泽金黄。这晌的油锅是香四溢,袅袅上升,邻居都闻得到。火候很重要,把“菊瓣”捞出,此时,它是脆的,碾碎后拌进虾仁,让它们和光同尘。我的“碧螺虾仁”真正是有“碧螺春”味的。烹饪界的某权威到我家小酌,尝了此菜,也大大夸奖了一番。

据说“碧螺春”过去叫“香煞人”,采的时候、只让处女去采,采之前上下沐浴,采下的叶贴放在胸口,处女的肌肤体温能增加的香度。后来,乾隆下江南,吃到“香煞人”。龙心大悦,只是觉得此名太俗,遂改为“碧螺春”。这只是个传说。以前人喜好皇帝,故什么都想附会到龙头老大上去。“碧螺春”的“碧”,是指色;“螺”是指形,它的每一片叶的形状,都是蜷曲如螺的;而“春”的解释,就说法不一了,其中有一种,说得风流蕴藉,说“碧螺春”的“春”,是指味温暖如春。

吃“碧螺春”时,读读杜牧的清词丽句,最是相得。水淡下来之际,一个早晨、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下午,泡一杯“白毫”,或泡一杯“”。或泡一杯“紫笋”,其味自长了。

我极爱“紫笋”这名。它产于浙江长兴。长兴是神陆羽的故园,临近太湖,人杰地灵。我手边有一本《全唐诗话》,中有“陆鸿渐”条: 太子文学陆鸿渐,名羽,其先不知何许人。竟陵龙盖寺僧姓陆,于堤上得初生儿,收育之,遂以陆为氏。及长,聪俊多闻,学赡词逸,诙谐辩捷。性嗜,始创煎法,至今鬻之家,陶为其像,置于汤器之间,云宜足利。……鸿渐又撰《经》三卷,行于代。今为鸿渐形,因目为神,有售则祭之,无则以釜汤沃之。

这本《全唐诗话》是本伪书,伪托宋代诗人尤袤之作。但文字的气味却并不寡淡。而我前不久喝到的“紫笋”,却是伪紫笋。现在伪假太多,常常使我失了吃的心境,变得烦躁不安。最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在我看来,就是这些作伪造假者了。把陈年的老叶染上绿颜料,从枇杷叶上刮下点毛,洒到其中,以充“碧螺春”的绒头。既使消费者破财,又不利消费者的,如果有狂欢节的话,或许还说得过去,因为吃了如此新,舌头一伸,绿幽幽的。

江南人把吃,看作很重要的日常生活。的“饮”,如果光有酒没有的话,是很空洞的。

江南人,尤其是苏州城里人,是不吃的,如说某人不解吃的趣味,或品低下,就会很不屑地嘀咕一下:“吃的。”我没有这么绝对,自有味,宜用大壶大罐大坛大瓯地泡,水要热,趁热喝,对于,用一个“喝”字,比用“吃”字传神。

喝的时候,宜读元曲,宜读弹词,宜读子弟书,宜读杂文。

苏州人不吃,因为当初的的确来路不正。北方不产,从南方运往北方,路途遥远,但性敏感,容易串味,也容易霉变。运到了北方,已串味了,已霉变了,怎么办?商就想出个歪点子,以茉莉等花遮丑。名之为“”,不料歪打正着,竟大受欢迎。当然以后走上正道,但因为出处在此,所以在苏州总不是名正言顺的样子。苏州人也吃得极少,主要是。

北京人把喊作“青”,倒也有趣。

在冬天,在雪朝,风风雨雨,能吃上一杯,我想,是有福的。之色,如丹枫趵梦痕。

的味道,对我而言,像是往事的味道。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我曾用过一个笔名,“宋”,我祖母姓宋。我觉得这是我最好的笔名。后来我不用了。是因海宁已故老画家沈先生。我再用这名,有夺人之美或占人便宜之嫌吧。沈先生的绘画,我没有见过,但我真喜欢这个名字。

品茶的至高境界


茶饮到一定程度,便要讲究境界。第一是识茶。中国茶品类繁多,各有特色。饮者的最起码功夫,要一尝便知什么茶。至少也要懂得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的区别。其次便是要分辨得出茶的优劣。茶的品质差别极大,也极细。同是绿茶,龙井与碧螺春有差别;同是龙井,特级与一级有差别;同是乌龙茶,岩茶与铁观音有差别;同是岩茶,本山与外山有差别。虽然不必如专业茶师那么精确,至少也要闻得出香型,喝得出醇厚浅薄,这才能品出韵味。

有了识茶的基础,才能进入更高境界:首先是识水。茶既是一种饮料,就要讲究泡茶之水的质量。对此古人已有许多高论,经典的说法是“山泉最佳,井水次之,江水又次之”。而且要如王安石一样能喝得出江中水与江尾水的区别。今天情况已有许多变化。对于都市饮者来说,真正的泉水井水无处可觅,江水则污染得不能饮用。比较容易得到的就是优质矿泉水。注意不要用纯净水,更不宜用自来水。有了好水后,还要懂得冲泡的方法。一般来说,绿茶比较简单,八十度左右开水即可。乌龙茶的温度要求则较高,既要现烧,又不能沸滚太久。有了好茶好水,还要有好的茶具。这便是识器。中国的茶器,是一门洋洋大观之艺术。最好的当然要数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壶价值胜过黄金。除此,还有许多茶器如德化、景德镇的瓷茶器也很漂亮。对于一般饮者来说,要懂得欣赏。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茶水与器具相配的道理。比如,乌龙茶要用“曼生壶,若琛瓯”,必须将茶水从壶里倒到小瓯里,考究的还配有拇指大小的闻香杯,先闻后饮,所以又叫功夫茶。绿茶就最好用玻璃杯,看茶叶在晶莹剔透中如花般绽放,未饮先醉,自然别有风味。识器的还一重意思是要能识大器。即饮茶时的外部环境。品茶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可在陈设典雅的茶室中边饮边听若隐若现的轻音乐;可在朋友家中自泡自饮,随心所欲,慢慢啜品。可在花前月下,树旁水边,席地持壶,与自然为伍。不管什么环境,当以清静、洁净为上,方有情趣。

识得水识得器,就该识人了。现在人们饮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解乏,而是一种交际、休闲的方式。这也是如今都市中茶馆大兴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若要使这茶饮的身心两畅,选择什么样的人一起喝茶就十分重要。因为喝茶跟喝酒不同,酒是越喝越热闹,越喝越兴奋,所以人多一些,杂一些不要紧。而茶呢,一般来说是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淡泊,所以共饮者就不宜多,品格也要高雅。若与势利小人之流共座,就只会糟蹋好茶,败坏胃口。

饮茶的最高境界,则是识道。饮茶有道,道在何处?有人说:茶禅一味;有人说:和敬清寂;有人说:道在屎橛;种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惜都叫人一头雾水。按我的理解,如果将茶作为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茶道就是饮者通过饮茶这个活动形式,感悟到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很难用儒、释、道任何一家的理论来固定。有时候,哪怕只要有一些小小的,甚至很世俗的感悟,也就够了。到了此种境界,就不再是一般的饮而是“品”了。饮茶之乐趣,或许也就在于此。

品茶之乐


想了解《品茶之乐》知识吗,丰富的《品茶之乐》内容等你来看!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在如今忙忙碌碌的快节奏生活中,“有好茶喝”与“会喝好茶”,都代表着一种闲逸自在的生活方式。可见,“快起来”容易,“慢下来”却很难。

据说,韩国人十分热爱喝咖啡。每年韩国一次性咖啡杯的消耗量约3亿个。星巴克为了推行环保的理念,将外带盒子作为花盆,培养盆栽,星巴克免费赠送种子。这无疑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些作用。

但是,从以上的资讯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星巴克一次性咖啡杯的消耗量反应出了人们生活节奏之快。因为匆忙,因为没有闲暇时间,因此,更多人选择了外带咖啡。而茶却恰好相反,在生活中,我们甚少看到外带茶饮的。

品茶,需要有不紧不慢的时间,需要有耐心,因此,我们不可用喝咖啡的心态来喝茶,不仅会损害个人的健康,更无法品出茶中的滋味。

品茶之乐趣,或许不在茶具的艺术上,或许不在于泡茶用水的特质上,或许更不在于茶叶的好坏上。仅仅因为在这一小段时光中,我们内心收获的欢愉与偶然的悸动。

品茶之时,正是我们身心放松之时。在这一小段的品茶时间里,暂时忘却了种种烦恼与忧愁,让我们的心与压力绝缘开。

品茶之乐,留存在永恒的时光里。

关于本文《品茶之乐》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