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一杯茶里的幸福

发布时间 : 2020-06-28
一杯花茶 一杯青茶 早上一杯青茶

一杯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三月,一杯茶里的幸福”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了解《三月,一杯茶里的幸福》知识吗,丰富的《三月,一杯茶里的幸福》内容等你来看!

蜻蜓低飞,茶香飘逸,人在兰花中,梦醒不知路。

很多时候,喜欢泡上一杯茶,将茶香静静地握在手心,拿起一本书,倚着窗,看着云雾下的桥,任思绪纷飞。

那飘渺中的摇曳,那纯白中的荒芜,那梦幻中的洒脱,那迎面来的清爽,顿时把满腔愁绪,驱赶到无从可知的地带。内心也随之重新化为虚无。

每一天的阳光,一直都在忙着招呼积极生活的人。而每一天的阳光都是崭新的,无法复制,也许这么久了,它早已习惯自己的工作,当雨天来临的时候,就偶尔休息一下,但是它从来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它想要把人们眼中的易事做到极致。

泡茶,品茗,静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

悲伤的人会说:“是我苦苦追寻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遥不可及。”

快乐的人会说:“是舒爽的夏夜,我摘不到的星星和我之间的距离。”

我说:“是我与茶杯的距离,看似近在眼前,却无法体会到一杯清茶的心意。”

一杯茶里也可以得到幸福,你知道吗?

感受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

幸福是内心的感觉,它不会跑,如果你的幸福感是不稳定的,那就说明你根本还不懂得幸福的真谛。

有人说,人生,一杯好茶,一本好书,一个知己,足矣。越简单越幸福。正如眼前这杯清茶,取自大自然,归于大自然,不管曾经受过的种种苦难,归根到底最可贵的仍然是心安。

静心品一杯清茶,让自己放松,让心放下烦恼只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事,在茶的世界里,品茶让你会有时光变慢的错觉,那是因为你很享受喝茶的时光。

窗外,雨渐停,人的心不再朦胧彷徨,一杯茶里的幸福,握在手心里久久未曾离开,你感受到了吗?

关于本文《三月,一杯茶里的幸福》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小编推荐

会心一杯茶,幸福来敲门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会心一杯茶,幸福来敲门》内容,感谢阅读!

品茶就是品生活,品生活就是悟禅机,悟禅机就是悟做人的修行。人生如茶,有苦有甘。有茶友为此作了一首诗:细啜慢品时,轻松一刻到;品茶如悟禅,茶道即禅道。生活有真谛,尽在手中杯;会心一杯茶,幸福来敲门。

曾经看过这么一部影片,名为《当幸福来敲门》。一位从小父爱缺失的男人,当自己成为一名父亲后,决定要给儿子带来幸福。奈何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妻子的离开,工作屡屡受挫,但他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追求。甚至,寄居在教堂时,仍不放弃梦想。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我们常常将别人的幸福无限地放大,而将自己的痛苦无限地放大。如此,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后的结果是,自己总不如别人来得幸福,人人都比自己幸运许多。生活如茶,茶味不止有甘甜,还有苦涩、酸味等等,如此丰富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才会令人存有念想。

人生如茶,需空杯来对。红茶有红茶的香醇,绿茶有绿茶的鲜活,普洱有普洱的底蕴,乌龙茶有乌龙茶的质感。处世中,若能将自己的内心放空,怀着谦逊的心态,虚怀若谷,方能学习更多,悟道更多,心平气和得多。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会心一杯茶,幸福来敲门》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幸福就是,手里有一杯好茶!


幸福很简单,手里有一杯好茶,足矣!

蜻蜓低飞,茶香飘逸,人在兰花中,梦醒不知路。

很多时候,喜欢泡上一杯茶,将茶香静静地握在手心。

拿起一本书,倚着窗,看着云雾下的桥,任思绪纷飞。

那飘渺中的摇曳,那纯白中的荒芜。

那梦幻中的洒脱,那迎面来的清爽。

顿时把满腔愁绪,驱赶到无从可知的地带。

内心也随之重新化为虚无。

泡茶,品茗,静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

悲伤的人会说:“是我苦苦追寻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遥不可及。”

快乐的人会说:“是舒爽的夏夜,我摘不到的星星和我之间的距离。”

我说:“是我与茶杯的距离,看似近在眼前,却无法体会到一杯清茶的心意。”

一杯茶里也可以得到幸福,你知道吗?

感受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

幸福是内心的感觉,它不会跑,如果你的幸福感是不稳定的。

那就说明你根本还不懂得幸福的真谛。

有人说,人生,一杯好茶,一本好书,一个知己,足矣。

越简单越幸福。正如眼前这杯清茶,取自大自然,归于大自然。

不管曾经受过的种种苦难,归根到底最可贵的仍然是心安。

静心品一杯清茶,让自己放松,让心放下烦恼只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事。

在茶的世界里,品茶让你会有时光变慢的错觉。

那是因为你很享受喝茶的时光。

窗外,春雨渐停,人的心不再朦胧彷徨。

一杯茶里的幸福,握在手心里久久未曾离开,你找到了吗?

漫谈茶马古道与大理三月街的渊源


茶马古道是自1990年以来的一个历史和文化热词,日益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茶马古道因此也成为云南、四川等许多西南地区的旅游热点。随着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交通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以马帮为主体的茶马古道运输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线路和汽车、火车、飞机等快捷的交通工具。伴随着茶马古道的消失,许多古道、驿站、堆店等茶马古道遗址在岁月的长河中也消失殆尽。

然而,从笔者近些年来就大理与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所进行的一些调查和历史发掘中感悟到,大理不仅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而且大理三月街还是茶马古道形成至今在民俗民风上保留下来的一个较好的历史遗存。这与大理自清末民(国)初年以来日益彰显其居于茶马古道上的中心地位不无关系。

茶马古道上的茶马互市最初是在普洱地区进行的。清末民初,滇南一带疟疾、鼠疫等瘴疠流行,加之滇南一带常有匪盗出没,使藏商马帮不敢贸然前往普洱,茶叶交易中心地逐渐西移。随着滇藏、滇川贸易往来的日益增多,位于茶马古道要冲的下关,取代普洱成为西南最大的紧压茶加工中心和茶叶交易集散地。

1902年,沱茶在下关创制定型,奠定了下关在滇茶销藏中的核心地位,每年成千上万的马帮从思茅、临沧等地将毛茶原料驮运到下关,经下关的永昌祥、复春和、茂恒、成昌、元春茂等茶叶商号加工成沱茶、蛮庄茶(后来称心形紧茶)后再销往川、藏地区。

由于下关本身并不出产茶叶,下关加工所用的原料和产品销售全靠马帮驮运,因此每年农阴三月春茶上市时节,从南路茶区来的马帮驮运来春茶,北边过来的藏商马帮驮运来藏药、毛皮、山货等土产,他们都在这个时候来到大理进行物资交易,大理三月街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规模较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大理三月街是大理地区沿袭千年的民间物资交流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在云南乃至西南地区颇有影响,是大理地方民俗及节庆中最有代表性的盛会。《徐霞客游记》记载了三月街当时的盛况:具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此为马市,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

光阴荏苒,岁月漫漫。一千多年来,三月街在物资流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为边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物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时至今日,虽然人们的物质文化十分丰富,赶三月街已成为展示和体验大理白族地区独有民族风貌的民俗活动和喜庆的节日,但大牲畜(骡马)和茶叶、药材、山货交易仍是三月街物资交易中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传统交易项目,三月街上的大牲畜交易市场、藏药市场、茶叶及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市场年年生意红火,购销两旺。如同一台演绎千年的传统剧目,古代的茶马互市,今天的西南边疆民族物资交易,构成了这台传统剧的经典节目。

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当人们在绵延千里的滇、川、藏地区寻觅和关注昔日茶马古道遗迹的同时,不应忽略了大理还有三月街这样一个完好地保留着茶马古道历史痕迹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例证。同时,作为昔日茶马古道重镇上的大理人,更应为弘扬白族茶叶历史文化而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一杯茶里的鸦片战争


如何表述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中英战争,至今仍然是一个问题。

鸦片战争这个颇富争议的词是1840年4月25日的《泰晤士报》生造出来的(卜正民等《鸦片政权》),因此,许多西方学者称之为贸易战争(中国学者郑观应《盛世危言》亦然);还有学者视其为白银战争(弗兰克《白银资本》、林满红《中国之逆转:世界银荒与嘉道咸秩序》),等等。周重林和太俊林则称其为茶叶战争。

茶叶、鸦片与白银

周重林和太俊林所着的《茶叶战争》检讨了我们习焉不察却又至为关键的一些历史细节,重在讨论近代历史中的茶叶和饮茶的文化意味和历史关系,它的旨趣是,透过一杯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衰败的王朝,收获的也不只是那些廉价的屈辱,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那杯茶,是怎么样到了手中,又是怎么丢失的。所谓的全球化,在那个时间里,又是如何展开的呢?

茶叶、鸦片与白银这三种东西之间的关系,是当时的世界贸易的最大主题,由于欧洲(后来还有美国)大量需要中国的茶叶,但他们都没有中国需要的大宗商品,而且中国喜欢用白银交易,白银因此都纷纷流入中国,造成欧洲各国的严重入超。这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发现中国有很多人吸食鸦片,于是从印度购入鸦片走私到中国,这才扭转了由中国说了算的世界贸易格局。

从上述三角贸易关系可见,茶叶在其中的关系至为重要。这一判断的依据,可以从英国对鸦片贸易的态度变化中看出来:雍正七年(1729年),中国首次颁布鸦片禁令,又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禁种鸦片,从嘉庆元年(1796年)起一再禁止鸦片入口,但屡禁不止,中国人吸食鸦片越来越多,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往英国,造成清朝银贵钱贱的局面,中国只好用传统的以茶制夷的策略对付英国,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1785-1850)到达广州禁烟,与英国的贸易需求冲突,因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要用鸦片来换得中国的大把白银才买得起茶叶,所以英国不惜付诸武力,目的就是保证继续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向中国购买茶叶,否则它就没有东西可以挣银子来买中国的茶叶了。

茶叶创造了英国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中英《南京条约》,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被中国拒绝,两年后,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提出全面修改中美《望厦条约》,仍被中国拒绝,英国再次以武力开道,法国后来加入,结果是中国再次惨败,鸦片贸易在中国合法了。

此后,中国的国产鸦片逐渐增多,到光绪八年(1882年)已经完全满足国内需要,甚至还有部分出口(到缅甸等地),而英国则在同一时期自己种出了茶叶,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英属印度出口英国的茶叶数量已经超过中国,还开始反过来向西藏倾销茶叶,这时候,英国禁止鸦片贸易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了。所以,这是一场茶叶战争。讽刺的是,在英国大肆走私、中国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太常寺少卿许乃济(1777-1839)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奏请弛禁鸦片、种植罂粟,却被皇帝和高官痛批,而在中国被迫鸦片贸易合法化之时,英国却在国内立法禁烟。

茶叶创造了英国,并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麦克法兰《绿色黄金(1678.80,-4.40,-0.26%)》、周宁《鸦片帝国》),英国以自由贸易之名行殖民侵略之实,按照他们的逻辑,既然他们可以漂洋过海打过来(西北内陆也有鸦片走私进入中国),中国也可以漂洋过海打过去,要求英国开放市场全面接纳中国国产的鸦片。可是,中国没有这么做,原因很简单:打不过人家。

以茶读史:理解历史的新视角

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了,想关起门来不玩了,人家又不允许,没有办法,中国只好祭起以茶制夷的这杆传统大旗,可是这次面对的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内陆民族,传统的良策在此时一点用都没有,人家竟然还突破了地理和疆域的防线,来自英国的植物猎人福钧(RorbertFortune,1813-1880)在1850年代从中国盗去茶种、茶苗,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茶成功。于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似乎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了,但这条路又谈何容易?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以道德之名谴责这一场战争。但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对于弱者来说,那些自己觉得义愤填膺的谴责,又何尝不是可怜巴巴的申诉?这其实是李鸿章(1823-1901)在光绪七年(1881年)致信英国禁烟协会时就已经注意到了的现象:对于这一场战争,中国从道德立场看待整个问题,而英国是从财政的角度(卜正民等《鸦片政权》)。蓝诗玲发现,鸦片战争只是清政府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中国人谈论鸦片战争带有更多的自我批评色彩;1920年代开始,中国教科书将鸦片战争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把当时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帝国主义。(蓝诗玲《鸦片战争:毒品、梦想和中国之形成》)

《茶叶战争》让人反思我们今天的生活的缘由与意义,因为那段以茶叶为主角的故事到现在还远远没有结束:一方面,大到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小到你我的具体生活状况,都与此关系不小;另一方面,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的那些渐行渐远的故事,历史就活在我们记忆、选择、解读、讲述它们的过程之中,因此被很多人用作提供其行为与权利的合法性、合理性的依据的一种工具,古今中外,往往如此。当然,《茶叶战争》没有直接回答、涉及这些问题,但它让人反省,对于那段历史,我们记忆和传承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记忆和传承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内容,它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不是辱骂和恐吓。

以茶读史,是一个具体而可以触摸的策略与路径。

茶马古道与大理三月街


茶马古道是自1990年以来的一个历史和文化热词,日益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茶马古道因此也成为云南、四川等许多西南地区的旅游热点。随着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交通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以马帮为主体的茶马古道运输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线路和汽车、火车、飞机等快捷的交通工具。伴随着茶马古道的消失,许多古道、驿站、堆店等茶马古道遗址在岁月的长河中也消失殆尽。

然而,从笔者近些年来就大理与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所进行的一些调查和历史发掘中感悟到,大理不仅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而且大理三月街还是茶马古道形成至今在民俗民风上保留下来的一个较好的历史遗存。这与大理自清末民(国)初年以来日益彰显其居于茶马古道上的中心地位不无关系。

茶马古道上的茶马互市最初是在普洱地区进行的。清末民初,滇南一带疟疾、鼠疫等瘴疠流行,加之滇南一带常有匪盗出没,使藏商马帮不敢贸然前往普洱,茶叶交易中心地逐渐西移。随着滇藏、滇川贸易往来的日益增多,位于茶马古道要冲的下关,取代普洱成为西南最大的紧压茶加工中心和茶叶交易集散地。

1902年,沱茶在下关创制定型,奠定了下关在滇茶销藏中的核心地位,每年成千上万的马帮从思茅、临沧等地将毛茶原料驮运到下关,经下关的永昌祥、复春和、茂恒、成昌、元春茂等茶叶商号加工成沱茶、蛮庄茶(后来称“心形紧茶”)后再销往川、藏地区。

由于下关本身并不出产茶叶,下关加工所用的原料和产品销售全靠马帮驮运,因此每年农阴三月春茶上市时节,从南路茶区来的马帮驮运来春茶,北边过来的藏商马帮驮运来藏药、毛皮、山货等土产,他们都在这个时候来到大理进行物资交易,大理三月街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规模较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大理三月街是大理地区沿袭千年的民间物资交流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在云南乃至西南地区颇有影响,是大理地方民俗及节庆中最有代表性的盛会。《徐霞客游记》记载了三月街当时的盛况:“具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此为马市,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

光阴荏苒,岁月漫漫。一千多年来,三月街在物资流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为边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物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时至今日,虽然人们的物质文化十分丰富,赶三月街已成为展示和体验大理白族地区独有民族风貌的民俗活动和喜庆的节日,但大牲畜(骡马)和茶叶、药材、山货交易仍是三月街物资交易中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传统交易项目,三月街上的大牲畜交易市场、藏药市场、茶叶及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市场年年生意红火,购销两旺。如同一台演绎千年的传统剧目,古代的茶马互市,今天的西南边疆民族物资交易,构成了这台传统剧的“经典节目”。

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当人们在绵延千里的滇、川、藏地区寻觅和关注昔日茶马古道遗迹的同时,不应忽略了大理还有三月街这样一个完好地保留着茶马古道历史痕迹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例证。同时,作为昔日茶马古道重镇上的大理人,更应为弘扬白族茶叶历史文化而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古六大茶山三月茶节


古六大茶山三月茶节

在“古六大茶山”的勐腊县象明乡四山,至今还流传着有关“三月三”的山歌:

一年一个三月三,赶起骡马进茶山;

粗茶细茶勒两驮,莫让阿郎空回乡。

茶香浓来三月三,四处马帮闹茶山;

阿郎搜够全年茶,粗茶细茶都勒光。

这阴历“三月三日”究竟是有何特定含义的日期呢?本来,它是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自古以来的传统茶叶节日。“古六大茶山”茶业衰落前,五湖四海的商贩和消费者,为了购买到合意的普洱茶,常常不远千里亲身赶来购茶。为协调好农、商之间的生意机遇,联系“六大茶山”春茶上市的季节,两边商定了这个生意时节。

到了清代,因为宫殿在六大茶山征收“贡茶”,商人入山收茶的时限受官方准则的严厉约束,该节日变得愈加特别而赋有深远的含义。

张泓《滇南新语》载:“普茶贡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清光绪二十九年二月,思茅厅饬令倚邦土司采办“贡茶”的《札文》内“封宾采办,先尽贡典,贡品芽茶及头水官茶速急收……误卯期才缴,定即严提逼追不怠”的记载中,“封宾”就是《茶山茶政碑铭》中所载的“二月初十日封宾,又於五月初十日开宾……二月初十日封票起,每担加倍上交税银七钱,又於五月初十日开票”,也就是每年的这时刻,官方不给茶商发放“茶引”票,并封闭茶山各进口,制止茶客入茶山收买茶叶。一起,平常每担茶交税三钱五分,此时刻违背该规则者加倍上茶税银。直到五月十日起才给茶商发放“茶引”票,并答应茶商入茶山购茶。“先尽贡典”就是这时刻优先采办“贡茶”。“头水茶”就是季节“立夏”前采制的春茶。“误卯期”,就是延误阴历四月初之限。清代“贡茶”中的“芽茶”,也就是阴历三月“谷雨”后至“立夏”前所采制的头水春茶。

虽然在“谷雨”前时刻采制“毛尖”,“谷雨”至“立夏”时刻采办“芽茶”以作“贡”。但这时刻仍有达不到“贡茶”规范的“筛选茶”,也就是此时刻降等处置给商茶者。这些茶的质量较高,仅次于“官茶”,为商茶中质量最优者。若是茶农按官方的上述规则,比及“立夏”今后“贡茶”采办完毕才出售这些茶,只会卖得较低的“二水茶”价,再往后更降为“小满茶”价了。而要在“贡茶”采办完毕前琐细私卖这些茶,又遭到官方制止。这时刻官方对茶叶质量等级操控紧密,这类茶叶质量较高而数量较少,要不是官方约束贩卖私茶,抢购会很剧烈,不易收足所须的茶量并且茶价偏高。这些购茶人期望有很多的春茶及时地会集某地而有选择时机和谈价的地步。官方为了便利茶农及时出售春茶,又为了会集私茶买卖的时刻和所出售的茶叶,以便利检查和办理商场,根绝茶农私卖“贡茶”等级的茶叶。所以,茶农、茶商和官方达成协议并约定俗成,以每年于阴历三月三日为“茶节”,也就是在这前后几天里会集买卖“降等头水春茶”。到了民国时刻,它就是出售很多春茶的隆重节日了。

为了便利农商间的茶叶卖茶,也为了便利官方办理,官方划出各山的各茶贸片区,指定各片区的集贸点,并进行合理布局。到时还要向各茶贸点派出办理人员。每年的这几天,茶山各寨的茶农将自家的散茶带到各集贸地出售,茶农的姑娘、伙子赶往茶市增进往来。各地茶客集合到“古六大茶山”各山的茶贸中间或集贸商场寨购茶。客人中的单身汉会驻扎在茶山的茶农家里面网罗茶叶,边谈情说爱,甚为热烈。

“三月茶节”对推进茶业开展很有含义,很值得传承和康复。

茶史:一杯茶里的鸦片战争


如何表述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中英战争,至今仍然是一个问题。

鸦片战争这个颇富争议的词是1840年4月25日的《泰晤士报》生造出来的(卜正民等《鸦片政权》),因此,许多西方学者称之为贸易战争(中国学者郑观应《盛世危言》亦然);还有学者视其为白银战争(弗兰克《白银资本》、林满红《中国之逆转:世界银荒与嘉道咸秩序》),等等。周重林和太俊林则称其为茶叶战争。

茶叶、鸦片与白银

周重林和太俊林所著的《茶叶战争》检讨了我们习焉不察却又至为关键的一些历史细节,重在讨论近代历史中的茶叶和饮茶的文化意味和历史关系,它的旨趣是,透过一杯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衰败的王朝,收获的也不只是那些廉价的屈辱,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那杯茶,是怎么样到了手中,又是怎么丢失的。所谓的全球化,在那个时间里,又是如何展开的呢?

茶叶、鸦片与白银这三种东西之间的关系,是当时的世界贸易的最大主题,由于欧洲(后来还有美国)大量需要中国的茶叶,但他们都没有中国需要的大宗商品,而且中国喜欢用白银交易,白银因此都纷纷流入中国,造成欧洲各国的严重入超。这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发现中国有很多人吸食鸦片,于是从印度购入鸦片走私到中国,这才扭转了由中国说了算的世界贸易格局。

从上述三角贸易关系可见,茶叶在其中的关系至为重要。这一判断的依据,可以从英国对鸦片贸易的态度变化中看出来:雍正七年(1729年),中国首次颁布鸦片禁令,又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禁种鸦片,从嘉庆元年(1796年)起一再禁止鸦片入口,但屡禁不止,中国人吸食鸦片越来越多,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往英国,造成清朝银贵钱贱的局面,中国只好用传统的以茶制夷的策略对付英国,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1785-1850)到达广州禁烟,与英国的贸易需求冲突,因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要用鸦片来换得中国的大把白银才买得起茶叶,所以英国不惜付诸武力,目的就是保证继续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向中国购买茶叶,否则它就没有东西可以挣银子来买中国的茶叶了。

茶叶创造了英国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中英《南京条约》,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被中国拒绝,两年后,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提出全面修改中美《望厦条约》,仍被中国拒绝,英国再次以武力开道,法国后来加入,结果是中国再次惨败,鸦片贸易在中国合法了。

此后,中国的国产鸦片逐渐增多,到光绪八年(1882年)已经完全满足国内需要,甚至还有部分出口(到缅甸等地),而英国则在同一时期自己种出了茶叶,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英属印度出口英国的茶叶数量已经超过中国,还开始反过来向西藏倾销茶叶,这时候,英国禁止鸦片贸易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了。所以,这是一场茶叶战争。讽刺的是,在英国大肆走私、中国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太常寺少卿许乃济(1777-1839)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奏请弛禁鸦片、种植罂粟,却被皇帝和高官痛批,而在中国被迫鸦片贸易合法化之时,英国却在国内立法禁烟。

茶叶创造了英国,并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麦克法兰《绿色黄金(1678.80,-4.40,-0.26%)》、周宁《鸦片帝国》),英国以自由贸易之名行殖民侵略之实,按照他们的逻辑,既然他们可以漂洋过海打过来(西北内陆也有鸦片走私进入中国),中国也可以漂洋过海打过去,要求英国开放市场全面接纳中国国产的鸦片。可是,中国没有这么做,原因很简单:打不过人家。

以茶读史:理解历史的新视角

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了,想关起门来不玩了,人家又不允许,没有办法,中国只好祭起以茶制夷的这杆传统大旗,可是这次面对的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内陆民族,传统的良策在此时一点用都没有,人家竟然还突破了地理和疆域的防线,来自英国的植物猎人福钧(RorbertFortune,1813-1880)在1850年代从中国盗去茶种、茶苗,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茶成功。于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似乎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了,但这条路又谈何容易?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以道德之名谴责这一场战争。但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对于弱者来说,那些自己觉得义愤填膺的谴责,又何尝不是可怜巴巴的申诉?这其实是李鸿章(1823-1901)在光绪七年(1881年)致信英国禁烟协会时就已经注意到了的现象:对于这一场战争,中国从道德立场看待整个问题,而英国是从财政的角度(卜正民等《鸦片政权》)。蓝诗玲发现,鸦片战争只是清政府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中国人谈论鸦片战争带有更多的自我批评色彩;1920年代开始,中国教科书将鸦片战争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把当时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帝国主义。(蓝诗玲《鸦片战争:毒品、梦想和中国之形成》)

《茶叶战争》让人反思我们今天的生活的缘由与意义,因为那段以茶叶为主角的故事到现在还远远没有结束:一方面,大到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小到你我的具体生活状况,都与此关系不小;另一方面,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的那些渐行渐远的故事,历史就活在我们记忆、选择、解读、讲述它们的过程之中,因此被很多人用作提供其行为与权利的合法性、合理性的依据的一种工具,古今中外,往往如此。当然,《茶叶战争》没有直接回答、涉及这些问题,但它让人反省,对于那段历史,我们记忆和传承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记忆和传承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内容,它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不是辱骂和恐吓。

以茶读史,是一个具体而可以触摸的策略与路径。

《茶叶战争》一杯茶里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这个颇富争议的词是1840年4月25日的《泰晤士报》生造出来的(卜正民等《鸦片政权》),因此,许多西方学者称之为贸易战争(中国学者郑观应《盛世危言》亦然);还有学者视其为白银战争(弗兰克《白银资本》、林满红《中国之逆转:世界银荒与嘉道咸秩序》),等等。周重林和太俊林则称其为茶叶战争。

茶叶、鸦片与白银周重林和太俊林所着的《茶叶战争》检讨了我们习焉不察却又至为关键的一些历史细节,重在讨论近代历史中的茶叶和饮茶的文化意味和历史关系,它的旨趣是,透过一杯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衰败的王朝,收获的也不只是那些廉价的屈辱,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那杯茶,是怎么样到了手中,又是怎么丢失的。所谓的全球化,在那个时间里,又是如何展开的呢?

茶叶、鸦片与白银这三种东西之间的关系,是当时的世界贸易的最大主题,由于欧洲(后来还有美国)大量需要中国的茶叶,但他们都没有中国需要的大宗商品,而且中国喜欢用白银交易,白银因此都纷纷流入中国,造成欧洲各国的严重入超。这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发现中国有很多人吸食鸦片,于是从印度购入鸦片走私到中国,这才扭转了由中国说了算的世界贸易格局。

从上述三角贸易关系可见,茶叶在其中的关系至为重要。这一判断的依据,可以从英国对鸦片贸易的态度变化中看出来:雍正七年(1729年),中国首次颁布鸦片禁令,又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禁种鸦片,从嘉庆元年(1796年)起一再禁止鸦片入口,但屡禁不止,中国人吸食鸦片越来越多,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往英国,造成清朝银贵钱贱的局面,中国只好用传统的以茶制夷的策略对付英国,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1785-1850)到达广州禁烟,与英国的贸易需求冲突,因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要用鸦片来换得中国的大把白银才买得起茶叶,所以英国不惜付诸武力,目的就是保证继续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向中国购买茶叶,否则它就没有东西可以挣银子来买中国的茶叶了。

茶叶创造了英国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中英《南京条约》,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被中国拒绝,两年后,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提出全面修改中美《望厦条约》,仍被中国拒绝,英国再次以武力开道,法国后来加入,结果是中国再次惨败,鸦片贸易在中国合法了。

此后,中国的国产鸦片逐渐增多,到光绪八年(1882年)已经完全满足国内需要,甚至还有部分出口(到缅甸等地),而英国则在同一时期自己种出了茶叶,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英属印度出口英国的茶叶数量已经超过中国,还开始反过来向西藏倾销茶叶,这时候,英国禁止鸦片贸易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了。所以,这是一场茶叶战争。讽刺的是,在英国大肆走私、中国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太常寺少卿许乃济(1777-1839)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奏请弛禁鸦片、种植罂粟,却被皇帝和高官痛批,而在中国被迫鸦片贸易合法化之时,英国却在国内立法禁烟。

茶叶创造了英国,并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麦克法兰《绿色黄金(1737.60,32.00,1.88%)》、周宁《鸦片帝国》),英国以自由贸易之名行殖民侵略之实,按照他们的逻辑,既然他们可以漂洋过海打过来(西北内陆也有鸦片走私进入中国),中国也可以漂洋过海打过去,要求英国开放市场全面接纳中国国产的鸦片。可是,中国没有这么做,原因很简单:打不过人家。

以茶读史:理解历史的新视角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了,想关起门来不玩了,人家又不允许,没有办法,中国只好祭起以茶制夷的这杆传统大旗,可是这次面对的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内陆民族,传统的良策在此时一点用都没有,人家竟然还突破了地理和疆域的防线,来自英国的植物猎人福钧(RorbertFortune,1813-1880)在1850年代从中国盗去茶种、茶苗,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茶成功。于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似乎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了,但这条路又谈何容易?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以道德之名谴责这一场战争。但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对于弱者来说,那些自己觉得义愤填膺的谴责,又何尝不是可怜巴巴的申诉?这其实是李鸿章(1823-1901)在光绪七年(1881年)致信英国禁烟协会时就已经注意到了的现象:对于这一场战争,中国从道德立场看待整个问题,而英国是从财政的角度(卜正民等《鸦片政权》)。蓝诗玲发现,鸦片战争只是清政府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中国人谈论鸦片战争带有更多的自我批评色彩;1920年代开始,中国教科书将鸦片战争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把当时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帝国主义。(蓝诗玲《鸦片战争:毒品、梦想和中国之形成》)《茶叶战争》让人反思我们今天的生活的缘由与意义,因为那段以茶叶为主角的故事到现在还远远没有结束:一方面,大到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小到你我的具体生活状况,都与此关系不小;另一方面,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的那些渐行渐远的故事,历史就活在我们记忆、选择、解读、讲述它们的过程之中,因此被很多人用作提供其行为与权利的合法性、合理性的依据的一种工具,古今中外,往往如此。当然,《茶叶战争》没有直接回答、涉及这些问题,但它让人反省,对于那段历史,我们记忆和传承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记忆和传承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内容,它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不是辱骂和恐吓。

以茶读史,是一个具体而可以触摸的策略与路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