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

发布时间 : 2020-06-28
无硫磺花茶 茶包无好茶 日月潭乌龙茶

无硫磺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了解《茶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知识吗,丰富的《茶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内容等你来看!

我喜欢喝茶,因为喝茶的时候我可以忘记时间,可以在一种莫名轻松的气氛下,从容的、自由的整理自己走过的岁月,忘记一些不开心,记取一些感动自己的瞬间,等这些瞬间的影像在脑海中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会欣然,发自内心的露出笑容。

在现实生活中,在影视剧中,我们已经见过了太多主人公因为某些事而“借酒浇愁”,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酒入愁肠愁更愁,这种借酒浇愁是一种很消极很被动的方法,完全不能解决问题,是一种对自身的麻醉,饮鸩止渴,人只会比以前更加纠结,更加不开心。而喝茶就不同了。

喝茶的时候,人是清醒的,远比任何时候都清醒,不在乎岁月的流逝,在茶香中立足一个从容安静的角度,在这个角度看问题,会发现那些个困扰自己的问题,远不如之前自认为的那样严重。这样不断品茶,不断静静思索,不断有所感有所悟,饮茶的时候,岁月的流速跟外界是不同的,一个弹指的时间,心头就会浮现很多想法,越喝茶,内心越从容安静,这些想法中有益的成分就会越来越多,负面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而这整个过程,对自己而言就是一次洗礼。

佛家总会讲顿悟,我认为饮茶就是为顿悟创造条件,静能衍发智慧,什么都放下,智慧就会不请自来。茶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茶中醒来,生活中迎来的便是盎然春天。cy316.Com

关于本文《茶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小编推荐

中华茶史:品尽千年普洱情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候遗种(武候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县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称宁洱县。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3~5年。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

茶中日月长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中日月长》内容,感谢阅读!

今年夏天,晚饭过后在邻家董双双(男女主人皆姓董,故有此戏谑)的小院里闲聊品茗几乎成了我们每天的必修课。

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的确,今年济南夏日的夜晚比较凉快,我们四个人泡一壶老茶,在普洱的醇香中,聊聊工作,聊聊生活,聊聊儿女,一个晚上就那么不知不觉倏忽而过。

某天,董大夫(女董)搬出了家中的相册,那些黑白的记忆或有斑驳,或有残缺,直让我们感叹似水流年不舍昼夜。其中有张他的儿子董俊杰小时候在老家拍的一张,小小孩穿着红色碎花的棉裤,站在大窗户前,阳光倾斜地洒在他的面前,画面温馨、自然。让我的妻惊讶的是那条红色碎花的棉裤,几乎和我女儿小时候穿的一条棉裤一模一样,她们都是莱阳人,共同的生活印记在这张照片上就可见一斑。两个小小孩是高中的同班同学,我们两家因此际会,可巧我们又搬到了他们住的这个小区,我的妻和他们夫妇居然又来自同县,真的是因缘聚会。如今两个小小孩一个在上海交大求学,一个在电子科大(成都)求学,留下我们四个“老人”在济南共同期许他们的成长,在品茗中体味日月之长和淡然人生。

壶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古人吟唱惜时如金,时间曾摧毁了多少美人,打败了多少英雄,却独独成就了一片茶饼。“茶中自有天下”,人生三味尽在其中,茶的味道与人生相近,也与哲学相近。我想,其实人生就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那些快节奏的忙碌生活,都不是我们所真正追求的,而只是赢得从容生活的一种手段。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的大千世界。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学会忙里偷闲,约三五好友,泡一壶老茶,在普洱的醇厚茶香中,静静品味和领悟人生。

有月亮的晚上,我总会端着茶杯凝望她一刻,看那弯弯的月牙,它亏去的部分是不是丢给了过去的时间?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淡名,淡利,无争,无夺,就像这盏无味而至味的茶。

关于本文《茶中日月长》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吸尽西江水”一碗茶一口饮尽


吸尽西江水

现今日本的茶道理念中,通常将茶比喻为“西江水”。在茶人看来,一碗茶正如西江之水,蕴涵着宇宙万物、天地乾坤,如果将一碗茶一口饮尽,即称之为“吸尽西江水”,便会对人生有所参悟。“吸尽两江水”原本是一句禅语,出自《五灯会元》中马祖禅师和庞蕴的一段禅机对话。

马祖禅师,法号道一,俗家姓马,因而世称马祖,什邡(今属四川)人。他拜谒南岳怀让掸师修身得法之后,便前往江西聚徒说法,并且创建禅寺,一时间法席隆盛。样宗六祖慧能的众多后世中,最为繁荣的当属马祖道一的门叶,样宗在马祖道一的传播下,达到鼎盛阶段。据《五灯会元》记载,唐贞元初年(785年左右),庞蕴向石头禅师请禅问道:“不与万事万物为伴侣的是什么人?”石头掸师听罢,连忙以手遮掩住庞蕴的嘴巴。庞蕴见状,似乎豁然开朗。但他生性“滑头”,对于石头禅师的回答并不尽信,于是又来拜谒马祖掸师,向其问道:“不与万事万物为伴侣的是什么人?”只听马祖样师缓缓答道:“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就告诉你”。

听完马祖禅师的解释,庞蕴顿时大彻大悟。其实,尘世就是一个相对的世界,天地、阴阳、善恶、是非、得失、利害、大小、长短等一切事物也都是相对的。禅宗认为,如果只看到相对的世界,自然就会因为一点小事的牵绊而或喜或忧,从而产生万千烦恼。庞蕴向大师请教的问题,是在试图寻找一个处于绝对境界里的东西,也就是不凭借万事万物,自己独立存在的事物。而马祖禅师的同答,禅机在于如果能将这个蕴涵人世间-切相对之物的西江水一日乔掉,那么就能够超越得失、利害、大小、是非这一相对世界,自然就会参悟那绝对的世界。也就是说,这个绝对世界是驾驭在一切相对事物之上的“无”的境界。

其实,马祖禅师所说的“一口吸尽西江水”,在现实意义上,是解释不通的,也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但禅宗却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即喝光一碗茶。此外,佛教的另一部典籍《维摩经》中所说的“一毛吞巨海,芥子容须弥”,与 “一口吸尽西江水”在禅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普洱茶的历史发展


对于爱普洱的茶虫来说,想要成为一个资深茶虫,光知道了普洱茶分生熟,如何冲泡普洱茶这些知识,那肯定是不够的。想要深入了解普洱茶,就应该先从它的历史开始,贯穿始终,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今天,昆仑说茶就从普洱茶的历史讲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上古时期

普洱茶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据东晋常璩所著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可知,商周时期云南茶叶的种植传播到巴蜀之地。《茶经》中《七海》云:“巫山株橘,南中茶子”,均指巴蜀为茶之故产地。

三国时期

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鋩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而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发西南,使得云南的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开展。

至今,云南仍有茶树乃“武侯遗种”的传说。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里,至今还流传着“武侯遗种”的传说。武侯便是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公元225年,他率军南征到了缅甸北部重镇腊戎,因而打通了通向印度、缅甸的商路。因为云南一带气候湿热、蚊虫很多,军中疫病盛行。当地医师用野生茶叶煮水让战士服用,使得疫病得到操控。

诸葛亮认识到茶叶的功用,在南征后回来蜀国的时分,他看到许多病弱的战士不能跟从其回国,只能留在当地,所以诸葛亮做了两件对茶叶开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一是从当地部落领袖哪里购得茶籽运回蜀国耕种;另一个就是让那些留下来的战士在当地兴种茶叶,将茶叶作为今后跟蜀国交换的商品。

诸葛亮的这两项行动不仅为留下的战士找到一条活路,还推动了茶叶在当地的开展。到现在为止,当地的基诺族还奉诸葛亮为茶祖,每年举办祭拜活动。

唐朝

唐,陆羽所著《茶经》(公元780年)有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译文:茶是中国南方出产的一种优良木本植物。树高有一尺、两尺甚至几十尺的。在巴山峡川一带,有主干粗到两人才能合抱的茶树,砍掉枝条,才能采到茶叶。茶树的外形似瓜芦木,叶子似栀子,花似白蔷薇,种子似棕榈,蒂似丁香,根似胡桃树。

唐朝时,樊绰所著的《蛮书》记载了很多关于云南的前史,其间在《蛮书·云南志·管内物资》(公元863年)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的记载。银生城,即今日的景东县城,城界诸山,即景东城边哀牢山、无量山及其两山余脉。涵盖了今日的普洱、版纳、临沧、玉溪、红河以及老挝、缅甸、越南的部分区域,这便是公认的最早关于普洱茶产区最早的文字记载。

元朝·明朝改名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因为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其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前史。

普洱茶,最早记载为“普茶”,明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改“普日”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统辖,后“普耳”改称“普洱”。明人饮普洱茶蔚成风气,明代方志学家谢肇涮著《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明太祖·朱元璋

明清时期

清朝为普洱茶的极盛时期,据《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见其时盛况。无论是王公贵族仍是精致人士,都以饮用普洱茶为风潮,更有“冬饮普洱,夏饮龙井”的习俗雅兴。其时,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质料生产区域,而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之一。

明清时期,以普洱(现宁洱县)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乃至欧洲。茶叶,成为了衔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桥梁。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普洱府正式建立,云南省每年都向请朝廷进贡普洱茶,普洱茶因被定为贡茶而名扬全国。

曾经的普洱府

设普洱府本是为推广改土归流,加强清政府对云南西南边远地方的统辖,此时,因为普洱府统辖的扩展,六大茶山正好划进了普洱府统辖区,普洱所产名茶悉数进入朝廷,呈于皇帝和王公大臣的案头。皇帝除了自己饮用外,还将普洱茶赠送给功臣和外国使节等。

普洱府秋集图·茶马古道上的清明上河(局部)

乾隆时期,普洱茶行销全国,名动国内,成为官府的重要税收来历,据《普洱府志·食货》记载,“洱茶名重全国,每年纳茶六七千驮(每驮60公斤计,合36万-42万公斤),如山作茶者(指茶商及工匠)数十万人,茶客收购运于各处。”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今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普洱建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再次兴旺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

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结前,因普洱产区一些私人号制茶运营普洱茶,一些普洱茶得以保存下来,被称为“号级茶”。

1951年12月,经中心私营企业局核准,“中茶牌”(民间称“八中茶”)商标注册成功,因为中茶商标中的茶字是手艺盖印,因印色之别有了红印、黄印、绿印之称,这期间产的茶称之为“印级茶”。

1972年,“中茶牌圆茶”停用,开端改成“云南七子饼茶”,仍用八中茶商标,但因印色不同有红印、黄印、绿印、水蓝印之分,便开端了“饼级茶”的时代。

古人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钟爱普洱之人,必先观其历史脉络,在这滚滚长河中,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瑰丽。

茶马刻痕,尽现古道沧桑


到了云南,不能不喝茶,而这茶又与别处的极不同,是一种生长在树上的叶子,拮下来后经过一番捣制,便是那块块方方圆圆的闻名天下的普洱茶。品其味,甘苦相溶,观其色,浑黄不一,并无常于家居时喝的绿茶、红茶的好,只是唯唯的入喉后叫人无穷的回味,不禁地牵出另一根丝线----茶马人生。念生极此,应是触到了这里的一条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由人生生地从无路之地踏出的一条可与丝绸之路并誉的茶马古道。

从西双版纳出来,一夜的高速公路,到昆明,再一夜的火车到了大理,再西行半日至丽江,再入藏。。。这大抵便是昔时滇藏茶马古道的轮廓了。凭借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滇南的热带雨林尚未褪去泼洒头顶的烈炎,只在一个梦醒来时,便置身于滇西风光旖旎的大理了。有连绵的苍山衬托,有潋滟的耳海相伴,有蝴蝶泉梳妆的女儿留下的美好传说,还有金庸笔下段氏风流逸事等等,大理不能不说是个令人目不暇接和留连忘返的地方。

旧城已经不复存在,见到的只是一座后人修复的方方正正的城池。尽管有导游的指指点点,古道的踪迹物是人非。观着馥郁的山色,游着挺阔的湖水,白族人暄扬的歌舞,竟有些让人要忘记这片经历繁华与衰败的地方曾经是古道的必由。一而再的三道茶,一遍遍地敲打着纷杂的思绪,对古道的神奇和向往便也就一回回地涌来。

当汽车再次飞驰起来的时候,窗外惊过的景象却有了惊人的变化,只在一里间的距离,房屋变得简陋起来,人影也稀薄了,没有了大块大块绿葱葱的田野,山,开始冷峻沉默甚至有些苍凉;路,环山盘桓着蜿蜒直上,海拨很快就到了2000多米。这样的景致,更能让人仿佛看见,一队满载食物的马帮,步履蹒跚地行走在一条瘦石突坷布满荆棘的小路上。然而,眼前越发的空茫。偶有一老妇负薪而过,便疑心村落不远;两三只翔于天边的鸟儿,让人看不清是鹰还是鹫。

昏昏欲睡间,不知是谁在惊呼:看,雪山!困意顿消,顺着指向,隐约望得见覆了白雪的一座金字塔形的峰尖,巍巍地立于群山之中,这便是著名的玉龙雪山了。到了雪山,也就到了丽江,当年古道上最紧要繁华的地方。保留下来的是一个完好的古城,主要居住的是纳西族。能在西南见到这么一座仿似江南水镇般,游人们嗟叹不已。借了玉龙雪山的灵气,清澈的雪水绕城而来,雕梁画栋、小桥流水,柳枝低的令人有些惶惑,步步疑虑走错了方向。街道窄长,大块的山石铺就的路,迂迂折折,这便是当年一队一队马帮走过无数次的那条古道的中转地。

古道踪迹何在?此刻只能凭借新砖角檐、往来商贾以及脚下触到打磨圆滑的石阶来连接散落在小桥流水边的那些被历史车轮碾过的些许残破碎片,一个不经意的回首,或许会在视线的某一处瞥见一方扶栏朽木,已经辨认不出的刻痕,诉说着古道的沧桑。

独独那悠闲飘浮在人们头上的几片云朵,依然千百年前的模样!

尘心洗尽话“斗茶”


斗茶,又称;茗战;,顾名思义,是将品评茶叶质量作为一场战斗来对待。;自在雅集;茶舍的主人、对茶文化颇有研究的余闻荣先生介绍说,斗茶始于唐,发展至宋代,已然风行南北。从高居庙堂的达官显贵,到行吟山水的文人骚客,从策肥御轻的王孙公子,到车水卖浆的芸芸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

茶碾

;斗茶;斗什么?一斗汤色,茶汤色泽以纯白者为胜,纯白表明茶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二斗水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若汤花均匀细腻,则可咬紧盏沿,久聚不散。

要使汤色纯白,汤花咬盏,除了茶品要新,用水要活,器具的选用也是一门学问。;宋代所用的茶品多为饼茶,因而要将饼茶碾为茶末。;要碾茶末,必要用到茶碾。余先生茶舍中所藏的铁质茶碾,为宋代所用,分碾槽与碾轴两个组件。将捶碎的饼茶置于碾槽之中,手握碾轴顺势左右而动,碎茶饼就在吱吱呀呀的声响中,逐渐化为细碎的茶末。

仅仅是;细碎;,斗茶之人仍嫌不够。于是还要置备绢面的罗筛,将碾过的茶末用羽毛或是鬃毛从碾槽中刷出来,再用细密的罗筛一点点筛过,得到的茶末便如烟尘般轻盈细腻了。也唯有如此均匀细腻的茶末,形成的汤花方够匀细,水痕才能长久。

急须

碾茶、罗茶过后,便要点茶添水。添水所用的器具,古人称之为;急须;。据余先生介绍,急须,即古代所用的水壶,质地多为瓷或石,边缘有留口,便于倒水。一般热水烧开后先注入急须,再以急须向茶盏内注水。;有的急须也可以直接置于火上加热,但若是瓷质,则表层不能挂釉,否则加热使会之崩裂。;余先生所藏的这一件急须,便是瓷质,表层朴素无釉彩。捧于掌上观之,造型质朴,憨态可掬:肚圆,留嘴,并配以握柄,易注水亦易倒水,可见古人心思细密,构思精巧。

急须注水入何处?自然是茶盏。要衬托上乘的白色茶末,黑釉盏无疑是斗茶者的绝佳选择。黑釉盏的釉内含有丰富的铁,烧制的过程中,含铁的釉顺势融化垂下,一丝一丝拉长变细,如同兔毛,于是便有了;兔毫盏;一说。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黑釉盏也会呈现出;油滴;等性状。黑釉盏为何又被称作;天目盏;呢?余先生笑言,当年许多日本人来到浙江天目山进修,将黑釉盏由天目山带回日本,从此统称为;天目盏;,供之如国宝,极为珍视。

若想注水至天目茶盏,则另有一番学问。要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顺着茶盏的边沿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此时茶汤表面便会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泡沫留在杯盏内壁的时间长者,即为胜出。

击拂茶汤的过程中,盏面上的汤纹会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图案出来。这是宋代颇为流行的烹茶游艺,叫做;分茶;。陆游曾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描写的便是这妙趣横生的景象。

几百年的光景流逝而过,;分茶;所成的丹青水墨已散于轻扬的茶烟中。;斗茶;已成历史,然而那些古人手中握过的茶碾,炉上暖过的急须,唇边触过的茶盏,仍旧安静的端坐于余先生自创的茶舍;自在雅集;中,记录着一段丰富而鼎盛的;茶生活;。对于收藏者余先生而言,每一件藏品,都是一种品茶的心境。在某个秋风乍起的午后,邀三五好友,倾谈,听曲,细细品茶而不;斗;,于是;洗尽古今人不倦;,别有一番赏茶情。

普洱茶尽展云南美


云南有三美,云朵、孔雀,普洱茶。

沈从文说云南的云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云南的云,每一片都有一种不同的性情,是流动的美。只要你抬头看看天空,从云里你就能取得一种诗的感性和热情,就仿佛自己也在飘浮。

孔雀之美,早已因其开屏时羽毛绚丽多彩而闻名于世。翩翩起舞,在白云之下,碧水旁边,仿佛便是人世间的最美丽,它是吉祥和善良的象征。

普洱茶之美,在于穿越了时空,带来了千百年前的岁月的关怀,娓娓动听,醇美抒怀。好的普洱茶外形富于光泽,滑润褐红,给人以自然之美;而观其内质汤色,晶亮剔透,给人以美感和联想。好的普洱茶汤色就其品质不同,会呈现红宝石、玛瑙红、石榴红、陈酒红、琥珀色等。这些色的亮,亮出了普洱茶的历史,亮出了普洱茶的文化,亮出了云南的古老茶树,亮出了普洱茶的陈香陈韵。这种亮是普洱茶自身拥有的内在品质,它不需要人为的作用,真正突出了普洱茶的自然之美。

鲍令晖,茶尽余香在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诗人、词人中,李清照是很突出的一位,她以女性独特、敏锐而又细腻的感情和手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不同于男人诗作的清新世界,让我们欣赏到女性思维世界的唯美。在古代茶人的世界里,也因为几位能书善文的女茶人的出现,让这个群体的色彩鲜艳了不少。这一回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位女茶人,而且是《茶经》女茶人中星光最璀璨的一位,她就是“鲍昭妹令晖”(唐人为避武后讳,改照为昭)。

这个鲍令晖的名气到底有多大呢?南朝梁代人钟嵘编了本叫《诗品》的书,介绍了自汉至梁的100多个诗人,其中关于宋齐两代能诗文的女子,只有两位,一位叫韩兰英,另一位就是鲍令晖。《诗品》说:“令晖歌诗,往往断绝清巧,拟古尤胜”。关于她的才华还举了个例子进行说明。有一次,孝武帝跟鲍令晖的哥哥鲍照谈话,谈到了鲍照兄妹的才华,鲍照就很谦虚地说:“我妹妹的才华不如左芬,我也不如左思。”我们之前说过了左思,他的《娇女诗》就写了两个女儿饮茶的事情,他的《三都赋》曾让“洛阳纸贵”;而左思的妹妹左芬,也因为才华出众被晋武帝召进宫中,做了皇帝的嫔妃兼文学秘书。鲍照在这里拿自己兄妹的才华跟大名鼎鼎的左思兄妹进行比较,话虽说得谦虚,意思却一点也不谦虚。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过,我有一个同学刚毕业两年就在一家很有名的大公司当起了一个小头头,我们就问他一个月的工资有多少,他就很谦虚地说:“不多,不多,还不到10000呢!”“还不到10000,估计没有9000也有8000了,这还不多呢?”我在心里嘀咕着。只是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同学的母亲在说他儿子收入还可以的时候,告诉我们,他一个月的工资有5000多。我们不禁觉得异常尴尬。但是,细想想其实也对,5000多确实是不到10000,同学的说法也没有错啊!

但是,鲍照说自己兄妹不如左思兄妹倒并不是自夸。在南北朝文坛上,鲍照就和谢灵运、颜延之一起被誉为“元嘉三大家”。杜甫在说李白的诗好的时候也有一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说李白的诗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拿李白比鲍照,不难看出,鲍照确实还是相当有水平的,只是现代人已经不太读他的诗作了,所以对他已经很陌生了。皇帝在跟鲍照聊天的时候把他们兄妹俩放在一起跟左思兄妹作比较,鲍照既然如此有才华,他的妹妹就是再差劲也差不了太多吧!

我们说鲍令晖星光璀璨不是因为她会哪门哪派的茶艺,也不是因为她知道什么茶“越陈越香”,甚至能品出一块茶有几年来,倒还是因为她的诗作,《茶经》将她收录进来也是因为这一点。为了证明这一点,《茶经》说她写有《香茗赋》,不过,跟介绍其他茶人的时候不太一样,《茶经》并没有引述《香茗赋》的内文,而现存的史料中也查找不到《香茗赋》的内文,估计是在唐朝的时候这篇文章就已经佚失了。现存鲍令晖的作品也仅有7首诗而已。可以举她的一首《拟青青河畔草》为例看看她的才情:“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清新之风仿佛迎面扑来,其语言文字功底也可见一斑。

令人不禁再要遗憾的是,鲍令晖的《香茗赋》佚失了,否则,又有一杯清醇的香茗可供我们享用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尽管它已经佚失了,这杯香茗已经被人无意倾倒了,但是杯中的余香却依然隽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