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茶几的意向造型

发布时间 : 2020-08-04
造型花茶 花茶造型 花茶造型茶

造型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根雕茶几的意向造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根雕茶几的意向造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所谓“好茶还需好茶具”,当然,这茶具不仅仅只是指冲泡茶的器皿,如紫砂茶具,玻璃茶具、瓷器茶具等等,还有供茶友们喝茶使用的根雕茶几。那何为根雕茶具呢?是所谓根雕茶几,就是以树根为原料,经过筛选、构思、加工而制作成天然的茶几,也有人称为“根雕茶桌”,“根雕茶台”,其主要是供喝茶时使用的,根雕茶具突出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树根的自然造型,发挥人的智慧,变废为宝,做成实用、装饰、收藏价值与一体的特殊产品。

根雕茶几制作看视非常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可是大有文章,且根雕茶几制作应强调“三雕七借”和意向造型,不管是什么根材,创作什么题材,都必须遵守这个原则。随着茶文化的迅猛发展,根雕茶几以其独特的魅力,集实用、艺术、欣赏、收藏于一体,深得名界名人雅士的喜爱,是收藏界的新宠,现在小编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你介绍根雕茶几。

1、根雕茶几取材的特殊性,珍贵性:根雕茶几一般都选用上百年至上千年的树根,上等的树种(由于须耐浸,耐湿、妨虫、不变形,有一定硬度和韧性,色泽、木纹清晰漂亮,因此一般均选用珍贵树根)。

2、天然与工艺的完美结合,融根艺与木雕之所长:根艺创作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他的创作必须尊重根的自然形态,发掘它得自然美,尽量不要人为的破坏它的自然形态,在此基础上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到最能体现这件根材自然美的立意。在加工时,要非常讲究经验和美感的结合,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台面干净大方情况下,最好整个茶几不要拼接脚,这样的作品更具有完整性和收藏价值,同时,要将根雕茶几达到粗中有细,天人合一的效果。

3、唯一性(全世界独一无二):由于根雕茶几是以树根原形创作为主的,而每种树根的原形、及材料都不同,因而制作出来的根雕茶几也是独一无二的。

4、无法合成,不具仿冒性:根雕茶几在制作时是严格贯彻“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制作原则,围绕着主题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计,合理而慎重地取舍,再加上独特的构思加工制作而成的,是无法合成的。

5、大自然的精华,天地间之灵物:大自然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根,为根艺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材料,而根雕茶几贵在自然,巧藉天然要贯穿于创作的始终。

所以,好的根雕茶几是淡泊优雅的山水墨画,是激越典丽的唐诗宋词,是天人合一的道家修行,是参禅顿悟的佛门要义,是对我们生存的世界和大自然的心灵感悟和美学概括。选用前年古树根的茶几泡茶,再配以精巧的茶杯,古雅的紫砂壶,就真的有种“茶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了,茶友们在根雕茶几上喝茶,不仅能把茶性发挥到淋漓尽致,泡出令人饮之销魂的好茶;而且还能品出“茶味人生”,品味出浑然天成,返璞归真的心境。

cy316.com编辑推荐

侗族的打油茶的习惯


侗族人喜欢喝的一种茶,叫做打油茶,其实就是油茶,不过当地人都称之为打油茶。其中的“打”就是制作的意思。这种叫法说明油茶的制作很讲究。

既然成为“茶”,那么制作油茶的原料,当然少不了茶叶。如果不加入其他的原料,也不能叫做油茶,因此还要加上大米、黄豆、花生米、芝麻、笋干、葱花、糯米饭、猪下水等多种原料。它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事先将大米、黄豆、花生米等用油爆成米花,将糯米饭晾干,将猪下水煮熟备用。制作打油茶时,将茶叶用油爆炒出茶叶的清香时,加上芝麻、笋干、葱花和少许的盐,再略加翻炒,就注入白水。待得水沸之后,就立即倒人已经备有米花、炒花生、猪肝等原料的茶碗里。这样打油茶就制作好了。

如果是用打油茶待客,就要将茶叶滤出去,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侗族人很喜欢喝这种打油茶,每天都离不开,不分早晚都是饮这种打油茶。他们喝打油茶时要用筷子,因为茶中的许多原料需要用筷子夹着吃掉,所以也可以叫做吃油茶。到别人家做客时,若是喝过油茶后,不再想继续喝,就将筷子放到茶碗上,这样主人也就不再让茶了。

与侗族毗邻生活的瑶族、布依族也有喝打油茶的习惯,瑶族的习惯大体与侗族相同,而布依族却是在打油茶里不放入猪下水。

黄金桂茶的的由来


黄金桂(又名黄旦),无性系品种。黄金桂的由来有两种传说:

传说一:相传,清咸丰古年(1860)安溪罗岩灶坑村(今虎邱乡美庄村),有个青年叫林梓琴,娶西坪珠洋村女子王淡为妻。当地风俗,结婚一个月,新娘回娘家对月换花,返回婆家时,新娘带回的礼物中要有一种东西带青(即植物幼苗),以象征世代相传,子孙兴旺。王氏带青之物,即为两株小茶苗,种在祖祠旁园地里。经夫妻双双培育,长得枝繁叶茂。采制成茶,色如黄金,奇香似桂,左邻右舍争相品尝,啧啧称赞,特以王淡名字谐音命名为黄旦。后来,茶商林金泰将黄旦运销东南亚各国,供不应求。为进一步提高黄旦的身价,并根据黄旦的特征,取名黄旦。

传说二:十九世纪中叶,安溪罗岩村茶农魏珍,外出路过北溪天边岭,见一株茶树呈金黄色,因好奇心驱使而将它移植家中盆里。后经压枝繁殖,精心培育,茁壮成长。采制成茶,冲泡之时,未揭杯盖,茶香扑鼻;揭开杯盖,芬芳迷人,因而传扬。

后人根据其叶色、汤色特征,取名黄旦。黄金桂是以黄(也称黄旦)品种茶树嫩梢制的乌龙茶,成品茶条索紧细,色泽润亮金黄。香气优雅鲜爽,略带桂花香味,叶底中央黄绿,边缘朱红,柔软明亮,素以一闻香气而知黄旦而着称,古有未尝天真味,先闻透天香之誉。品馀精品黄金桂,汤色金黄明亮,轻啜满口生津,滋味醇细甘鲜,令人心旷神怡。

黄金桂正因挟独特的品格和上市早的优势,赢得市场,倍受茶人青睐。黄金桂早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就山金泰茶庄经营,主销漳州再转香港、新加坡等地。1982年3月,安溪茶厂生产的特级黄金桂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1984年,黄旦在茶树良种评审会被认定为全国良种。1985年黄金桂被农牧渔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评为中国名茶。

1986年又被商业部授予全国名茶称号。诸多茶叶名家对黄金桂心寄存受,曾作不少精辟论断。陈椽在《中国名茶》中论述:提到黄金桂,有幸品尝过的人即刻会想起那种独特醉人的高香和清醇甘爽的滋味。黄金桂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良好饮料。香高味美,品质独特,畅销国内外,以东南亚侨销为主,目前已扩销到日、法、美和西德等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深受喜爱。张天福在《福建乌龙茶》一书中叙述:近年来,黄旦以其奇异透天香品质特点和上市早的市场优势,倍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有各种包装形式的黄金桂出口,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至1999年底,安溪黄金桂的生产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全县黄金桂茶园面积达1.2万多亩,产量达2000多吨,约占全县茶总量的16%。茶叶主产区为虎邱镇的罗岩,以及大坪、金谷、剑斗等乡镇。

黄金桂植株小乔木型,中叶类,早芽种。树姿半开展,分枝较密,节间较短;叶片较薄,叶面略卷,叶齿深而较锐,叶色黄绿具光泽,发芽率高;能开花,结实少。一年生长期8个月。适应性广,抗病虫能力较强,单产较高。适制乌龙茶,也适制红、绿茶。制乌龙茶,香奇味佳,水色金黄,叶底黄亮,独具一格。因其汤色金黄有奇香似桂花,故有黄金桂。在产区,毛茶多称黄或黄旦,黄金桂是成茶商品名称。

茶人的素养,做人的格调


何谓茶味

属于茶人独特的人格品味。表面有残缺的器物,往往经由茶人另类诠释后,可以提升至超越市场价值的精神层面。年份及文物的完整性,已经不能单纯作为茶器的价值评断;茶人独特的审美经验,弥补了古董文物上的不足。

可以说,茶人是个借由器物修行之人。其与文物收藏家的不同,在于不执着之心,舍得与人分享,而非借由茶器收藏来宣示财富。经由茶人摩挲把玩的古茶器,不仅能增添人气,更能感应古代茶人爱器如己的同理心。

没有下班的茶人

如果自视为茶人,如同身着袈裟僧袍的宗教修行者,就不该在台上台下、人前人后表现不一。简而言之,没有下班的茶人。一旦自诩为茶的修行者,茶人的德与格,自然就该受到公众的评论、许多人在习茶的过程中,往往自作聪明,或锋芒太露,反而耽误了茶性的养成。低调内敛,是习茶的安全姿态;留有余地,不强求锋头,才符合茶人的格调。

找一个茶汤的对手

孤僻是茶人应有的特质。长期缺乏与外界沟通的茶人,固然能独享茶汤的静寂之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却总不免令人感慨。对于不同于己的声音,常以逃避或漠视处理,久而久之,便陷于主观偏执。给自己找个茶汤的对手,不仅能增强实力,在这条漫长的修行路上,更可以有个相互扶持的伴侣。

找一个茶汤的媒介,可以是旅行中不同水源产生的茶汤表现。茶汤,则是茶人内在的反射,情绪与素养,都会影响茶汤的表现。一味的唯心论,只能放任茶汤如情绪般的高低起伏,违背了以心驭茶、以茶养性的修行原则。

茶人的养成

一个茶人的养成是漫长的,首要是技巧的锻炼,初学者太多企图从茶书中寻找答案,却未料陷阱重重。茶书院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提供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各人去挑战感官的极限。透过反复的练习,去丰富味蕾经验。最终的结果取决于各自的资质及精进度。

人澹如菊的茶会,一向预留二成茶席给新手上场。道行高深的前辈,总选择坐在新手茶席。虽然技法生涩。手势难掩僵硬,却因对新事物的好奇,而展现赤子的热诚。充满宗教般纯净的趣味,只有在新手身上才容易看到。或许老练的茶人更改自我警惕,停止在茶席上卖弄知识,适度地在事茶流程上展现“涩”的阻力,才能避免流尽匠气。

重视器物,是茶养成的另一阶段。京都高台寺的中野老和尚,曾自嘲是个爱茶碗的老茶人,可以不喝茶,但不能没有茶碗。这种爱器如命最典范的例子,是被誉为日本煎茶道中兴之祖的卖茶翁高游外。他深怕离世后,心爱的茶器会被糟蹋,就筑起一座“茶具冢”将茶具埋葬。一如林黛玉不忍落花随水飘零,而以绢将花埋入花冢。同样对万物悲悯的胸怀,正是古人寓情于器、借物抒己的自况。

我常言“见茶器如见茶人”。即便是个百元茶壶,对深谙茶道的主人而言,却是格调的表征,又岂是万两千金可换?因此,有修养的茶客,绝不轻易触碰茶席上的道具,更遑论将茶器随便地单手抓起。

茶人的天分

茶人的养成,并非急速特训可一步就位。学茶只有三五载的人,论茶说茶很是踊跃,反倒是老茶人鲜少对外谈茶。茶书院曾有同学求知若渴,热衷钻研知识或过度投入装饰茶席,反而远离了茶汤的精神与茶道的本质。

一些在各自专业领域有着深厚学养的人,把学茶当做生活的修行,不疾不徐,从容地亲近茶事,反倒更快进入“心手闲适”的境界。换言之,适度的企图心,可转为习茶人的动力。先天的悟性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仍可弥补资质的不足。茶人的养成,需要付出努力,但不能太用力。

俭约的茶道,简约的美


饮茶,不关于雅俗,文人雅士们爱茶,市井小民们亦爱茶。茶于大众,皆是平等的。都说品茶是一件简单的事,却有很多人喜欢在简单中创造“不简单”出来。

茶与酒不同,酒馆通常为乌烟瘴气之地,而茶馆则为难得的清净之地。好酒者,喜闹,怕静,实则为逃避自己的内心;好茶者,品茶只为遇见最真实的自己,实为面对现实,认识自己。而苏格拉底曾说道,认识自己是最难的事情。品茶,是为迎难而上。

如今,酒馆少了,茶馆却多了起来。林立的各式茶馆,让更多人感受茶文化的精华与魅力。旧时的茶馆讲究俭约,粗陋的茶室,几块方桌,几条板凳,一个烧水的大铜壶。来者,絮絮叨叨,侃侃而谈,这便是生活的本味。

现今的茶馆,在室内设计尽是挖空心思,虽然也是崇尚自然茶道和自然之美,实则,却并非如此。他们将人工制成的木头、物件等摆放在茶馆内,以为这就是古朴。然而,其中却是花费了心思地装扮。

真正的俭约茶道,讲究的是与周遭的融合,与自然的和谐。依湖而建者,需与湖泊相协调;依高楼而建者,也应该与城市气息想协调。俭约不在于造作,而是自然与融合。

除此之外,茶道的俭约还在于茶具与茶器的俭约。无论是新造的陶瓷茶具,还是古香古色的紫砂茶具,皆是泡茶之具,不必太过讲究。茶道俭约,内质亦应该是简约。

熬的茶,生活的滋味


想了解《熬的茶,生活的滋味》知识吗,丰富的《熬的茶,生活的滋味》内容等你来看!

无论怎样的好茶,都是熬出来的。从茶还是茶树上的嫩叶的时候就开始熬,风霜雨露中熬,一直熬到时机成熟,熬到被人们采摘下来,然后要经受一系列的揉捻烘烤等过程,最终成茶之后,在要饮用的时候,还需要在沸水中熬一遍,如此才有茶的味道。

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一个熬炼的过程,用佛家的话说,众生皆苦,苦便是各种不如意。在面对这种不如意的时候,有人选择退缩,选择怯懦的逃避,这就好像茶叶不接受阳光的照耀,逃避风的吹拂一样,这样的茶叶寡淡无色,只会被当做无用的废叶扔掉。

苦水里才能养出打挺的鱼来,生活中的每一步都要走的踏实,都要认真细致,有苦自知,自品其苦,以苦为乐,在苦中不断修行,将苦视为寻常。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意事,有些欣喜但不激动,不如意事,要想着前方就是黑暗中的曙光,只管踏实向前走就是。坚毅与执着应该是我们人生的态度,茶叶熬过艰辛,成就的是香浓,我们熬过艰辛,成就的就是人生的圆满。

百炼成钢,世间事从来不会那般简单成就,需要的是对自身百般的淬炼才有成功的机会,所有的一切都是考验,受不了就会出局。唐僧取经经历的是九九八十一难,其实经受苦难的不仅仅是唐僧,孙猴子也在不断升华着自身,昔年孙悟空熬过了八卦炉的熬炼,成就火眼金睛,后熬过八十一难,成就了金身正果。我们要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也要如此,不断熬炼,熬炼出属于自己的茶香。

本文《熬的茶,生活的滋味》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碗的历史,茶碗的发展


茶碗的历史

最早的茶具是由酒具、水具、食具演变而来的。从在马王堆中出土的君幸酒耳杯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杯这种容器已经出现了用途上的分工,虽然他们在形状上网上完全相同。因此有人推断,当时一定已经有了专门用来饮茶的的杯子。另外,从后来的茶具形式上看,也可以得出早期的酒具、食具有兼做茶具的结论。传说唐宣宗时,有女子好饮茶,但又怕茶碗烫手,就把茶碗放在一个盘子里,为防止茶碗滑动,就用蜡油将茶碗粘住,后来有人将这个创意做成了带托的茶碗。这一传说说明带托茶碗出现的年代,也说明当时有不带托的茶碗。这种有带托的茶碗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明清时流行的盖碗茶。

早期的茶碗中比较受欢迎的是越地的瓷器,在温州一带,无论是浙东还是浙东南,在西晋时期都是瓷器的主要产地,所产的以青瓷为主。晋人对青瓷茶具的推崇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以后很长时间里,青瓷为茶具中的主流。陆羽从茶碗与茶色的关系出发,解释了为什么要推崇越州的青瓷茶具。唐代的煎茶的茶汤颜色偏黄,如果用白瓷、黄瓷、褐色瓷器的话茶汤就好呈现出红、紫、黑的不好视觉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汤颜色发绿,比较好看。宋元时期,点茶法因为贡茶的原因成为主流,但是煎茶法在民间还有存在唐代样式的有托的茶碗自然就有了生存的空间。

宋代的点茶茶汤是白的,所用的茶碗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唐代百姓用的黑、褐、黄茶碗都成为上等的茶碗。这样深色的茶碗可以衬托出茶汤的洁白,而唐代所推崇的青瓷茶碗的效果具就差了很多,需然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但是显然不是点茶用的茶盏。

明代的茶具除了传统茶碗以外,还出现了很多釉色和彩绘的茶具,其中以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白瓷与彩绘茶具最为突出,工艺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彩瓷技术给茶具的风格带来极大的变化,可以说彩瓷茶碗是明清茶具的一大特点。

茶碗的发展

茶碗的大小也随茶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唐宋时期的茶碗普遍都比较大。有托的茶碗的口径相差很大,唐代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宋代茶碗口径变小,一般在7-10厘米之间。这既与当时茶艺风格有关,也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将茶碗与食碗混用有关。不同阶层的人使用的茶具也是不同的,对普通人来说,饮茶主要是为了解渴,茶具当然要选择大一些的,而有闲阶层对于饮茶的讲究,他们不仅要品出茶的味道,还要品出茶外的味道茶碗自然要精致小巧。

淡淡的茶 平静的心


喜欢安静,喜欢呆在小屋里,泡上一杯清茶,悠然享受着没有心事的时光。

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听着电脑硬盘的呼呼声和自己喜欢的音乐,浏览网页,轻敲键盘,写些只有自己才喜欢的文字。喜欢随手拿来一本书,慢慢翻看,旁边泡上一杯清茶,倒不是嗜好喝,欣赏地是这杯茶不紧不慢地飘着热气和升腾满屋的清香。舒展开来的叶片正如耳边流淌的音乐,让我感觉自乐和幸福。微弱的快乐和幸福别人是无从察觉的,只需自己用心去体会,去寻觅。呈现于表面的快乐常被一个微笑、一个闪烁的眼神所传递,而这种急促似的快乐往往不能长久延伸,它是短暂而易破碎的。让自己陶醉在一杯清淡馨香的茶中,这种简单的方式却能让冷漠的心滋生出温暖,感受着一片茶叶,一滴水的淡雅。

端着茶杯凭窗而立,无语胜有语,仰望广袤的天空、疏朗的群星,遐想着音乐里那钢琴与长笛所营造出来的空灵意境。冬去春来,岁月蹉跎,时间像永不会返回的朋友有聚就有分,邂逅了便注定成为永远的回忆与遗憾。转眼一年过去了,这一年里的心路历程踏实而坚定,这一年里的收获富足而欣慰。仰望星空,遥望未来,人生变化无常,生死更是无从掌控,跟随着自己的心走,跟随着自己的心而微笑。

手中的茶氲出白色的雾气,一点一点弥漫开来,最终消逝在视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轻轻啜饮一口,唇齿留香,一片小小的茶叶却蕴涵着大自然的精华,经过阳光风雨的洗礼,被人采撷存贮起来,轻柔地洒到茶杯中注入沸腾的开水,在水中早已干涸的生命因有水的陪伴又重新复活,开始舒展着自己长眠的睡眼和腰肢,原来生活的意义在于有人陪伴与簇拥。冰凉的手因有一杯热腾的茶的衬托而变得温暖,这份纯洁简单的温暖唤醒了自己沉眠的心灵。感谢所有的朋友,有你们的陪伴我将不会再孤单

翻开记忆的扉页,一页一页仔细地回味。曾经为何而泪流满面?曾经为何而雀跃欢呼?曾经是谁在耳畔吟咏爱恋?曾经又是谁斟一杯酒对月宣誓着彼此真诚的友情?将所有的过去用一个恬淡地微笑来回答。

继续追溯往昔的种种,生活留给自己唯一值得珍藏的就是这本用自己的心和时间来装钉成册的“回忆”了。手中的茶温渐渐消逝,也将自己从冥想的世界里带回到现实的音乐中,惟妙清脆的钢琴声依然在耳畔盘旋。垂下头又轻轻地啜饮一口,闭上双眼尽享着它的芬芳与醇香,原来此刻自己心是如此的澄清和快乐。

乌镇的茶馆 品出中国的味道


进入茶馆,靠窗落座,点上一杯菊花茶,自然是上品杭白菊。一注沸水冲下去,只见杯内白浪翻滚雪花飞舞,随着空气中升腾的暖香,朵朵菊花立刻舒展开腰肢,金黄的蕊,雪白的瓣,一朵、二朵、三朵轻轻浮起来,冰清玉洁的感觉。沉在下面的,是曾经沧海的样子。

从风景秀丽的浙北走过,在水乡乌镇驻足,看一看这里的茶馆,能让人品出中国。

乌镇凭河而市,之字形连接的东、西市河与车溪河垂直相交,那一幢幢房屋民居便沿河岸辅陈开来,顺着河道流向,拉出了伸向镇外的三条主要街道,五六十家规模不等的茶馆散落在乌镇街巷的各个角落。

先说说那种最大众化的茶馆,就是当地人常说的百姓茶馆。这些茶馆大都建在水阁里,多为木楼,些许破旧,一面傍河,一面临街,有一种闹中取静的味道。茶馆规模都不大,二三间门面,二三十张茶桌,参参差差地排成二三行,桌与桌的距离只能容纳一人穿行。茶桌上通常放一把茶壶,一只茶盅,茶杯则各式各样,有玻璃的、陶瓷的、不锈钢保温杯的、盖碗的、咖啡杯子的,甚至还有用土碗的。这种茶馆开店很早,往往天不亮就有老茶客坐在里面喝茶,到清晨运河边上的集市开张的时候,茶馆内早已人声鼎沸,茶气漫溢了。茶客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乌镇人,其中当然有真正喝茶的,也有进行手谈、笔谈的,即打扑克、打麻将、下棋、猜谜语的,或是聊天的。喝一壶酽茶,道一筐家常,洋溢着浓浓的市井气息。一直喝到上午十点钟以后,茶客们才陆续散去,茶馆才打烊歇业。

喝好茶,还需好的喝茶氛围,需在幽雅清静的环境中才能品啜出茶之真味。在乌镇,但凡说起喝茶的清幽去处,都会想到访卢阁,访卢阁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茶馆,在人们眼里当然是最有名气的高档茶馆了。传说当年曾经有位乌镇人上山巧遇救治了茶圣陆羽,为了感谢此人,陆羽给了一些茶叶让他开个茶馆为生,访庐阁由此诞生延续至今。现在茶馆里的茶客一般都是慕名而来的四方游客,为的是感受老茶馆的氛围,边喝着茶水稍作休息,边欣赏四周的水乡美景。

另一类则是中档茶馆,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望佛茶馆。望佛茶馆坐落在东栅仁寿桥畔,开窗枕河,斜对面就是茅盾故居。参观了茅盾故居,看了戏台上的花鼓戏,然后再返回。走到茶馆门口,一阵古韵之风扑面而来:蓝底白字的菊字布幌,临窗排列着古色古香的桌椅,素雅的壁饰,蓝边素瓷的茶具,还有诸如《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等优美流畅的江南丝竹音乐作为背景,确实是个喝茶的理想所在。

进入茶馆,靠窗落座,点上一杯菊花茶,自然是上品杭白菊。一注沸水冲下去,只见杯内白浪翻滚雪花飞舞,随着空气中升腾的暖香,朵朵菊花立刻舒展开腰肢,金黄的蕊,雪白的瓣,一朵、二朵、三朵轻轻浮起来,冰清玉洁的感觉。沉在下面的,是曾经沧海的样子。稍晃一晃茶杯,每一朵都仿佛在舞蹈,展示着青春活力。喝茶,再佐以点心和零食,比如姑嫂饼、定升糕、月山麻滋,大快朵颐。

手把着茶杯,手心被茶杯暖着,杯里是清淡香郁的菊花茶,闻着那杯中寂寞的香气。此时茶香弥散,馥郁润喉,丝竹舒缓,人会有飘飘然的感觉,便获得了以心品茶的快感和乐趣。

喝完茶,也赏够了窗外满河轻舟的水乡美景,要离开乌镇了,从茶馆里带一盒菊花茶走吧,回到家里慢慢品味那清醇微妙的感觉,重温那乌镇品茶的心情,在微微的苦、淡淡的香中,去体味人淡如菊这个悠然淡远的意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