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茶原本是这个造型

发布时间 : 2019-11-16
宋帝御赐第一茶白茶 宋帝御赐珍品白茶 黑茶老茶

宋帝御赐第一茶白茶。

宋茶,很小巧,很精致,一枚一枚的小茶砖,外面裹着白纸,个个都像一块钱硬币似的,厚度也跟硬币差不多。硬币上有字,他的茶砖也有字,正面印着一个“宋”字,背面印着一个“茶”字,都是阴文,字体是瘦金体的行书,仿佛宋徽宗亲自题写。

我拿起一枚小茶砖,敲碎了,用碾子碾细,用小石磨磨成粉,用茶罗筛一筛——这都是宋朝上流社会品茶之前必须要做的前戏。捏一撮茶粉放到碗里,先用热水调成稠膏,再慢慢续水并快速搅动,搅得风起水涌风生水起,泛出半碗雪白的茶沫。端起碗来啜一口,茶香浓郁,口感鲜爽,嗯,不错。

茶是好茶,造型也很耐看。将茶砖弄成棋子状,这没错;茶砖外面裹白纸,也没错;唯独不该带款儿。听说福建一位茶人也做过另外一款大宋贡茶,同样是圆形小茶砖,同样带款儿,一面印着“北苑”,一面印着“御茶”,其实这种有字的茶砖并不是宋朝的风格。

宋朝贡茶是只印花纹而不印字的。都印什么花纹呢?

龙、凤、云朵、如意、波涛,如此而已。例如“大龙”贡茶印着一条蟠龙,蟠龙周围是一圈云朵;“小凤”贡茶印着一只鸾凤,鸾凤周围也是一圈云朵;“兴国岩拣芽”只印一条飞龙,没有云朵;“龙苑报春”有龙有云,云在龙爪下面。

只印花纹,不印文字,这是宋朝贡茶的一大特色。

为了制作宋茶,我那位老乡专门打造了一条模具。这套模具用熟铁铸造,外观有点儿像过去北方居民过冬前打煤球用的那种手持式煤球机,上面是长长的铁柄,底下是圆圆的一坨。翻过来瞧,这坨模具露出密密麻麻的圆孔,圆孔里凸显出一个个反刻的“茶”字。这坨模具还有一个圆形的铁盖,盖子上反刻着一个个“宋”字。只要将蒸好的毛茶填入模具,盖上盖子,攥住手柄使劲一压,几十枚造型相同的小茶砖就横空出世了。

不可否认,仅就手工作坊而言,他这样做茶很有效率,但真正的宋朝茶砖未必都是圆的。

早在北宋初年,从福建北苑贡入宫廷的上等茶砖叫做“京铤”,个头很大,重约半斤,其样子近似长方形,一头略宽,一头略窄,好像当时大臣上朝用的笏板。

宋仁宗庆历年间,蔡襄主政福建,改变了贡茶造型:首先在个头上变小了,其次把长方形的茶砖改成了圆形的茶砖。蔡襄还让匠人使用特制的模具来压制,使茶砖表面出现一条小小的蟠龙。自此以后,大宋贡茶开始以圆形为主流,不过其他造型的茶砖也为数不少。

仅以宋徽宗在位时为例,福建北苑生产的贡茶至少几十种(现存文献中明确记载的有三十三种),其中半数不是那种圆圆的小茶砖。

两宋之交的熊蕃与熊克父子著有《宣和北苑贡茶录》,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一部分宋朝贡茶的造型。例如徽宗刚即位时有两款贡茶分别叫做“贡新銙”和“试新銙”,均为正方形茶砖,边长一寸二分。大宋宣和二年又出了一款“龙团胜雪”,也是正方形茶砖,边长也是一寸二分。同年有“雪英”与“云叶”问世,这两款茶砖均为六边形,长约一寸五分。有一款贡茶名曰“万寿银叶”,是两头尖尖的狭长形茶砖,状如柳叶。政和二年出了一款“长寿玉圭”,一头窄,一头宽,宽的那头还带一个钝尖,状如玉圭。同年还生产了一款“太平嘉瑞”贡茶,其造型更加奇特,居然被打造成了玉如意的形状。

由此可见,宋朝茶砖绝对不是只有圆形和方形,也有长方形、六边形、柳叶形、玉圭形、如意形等等造型。

当年苏东坡也曾经作诗描写一款贡茶:cy316.COm

“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

这款宋茶的造型更加奇特,既不圆也不方,而是做成月牙状,月牙上面还印着一只兔子,故此名叫“月兔茶”。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的造型与冲泡技艺


目前中国茶的造型,曲直圆扁等共用有40多种,可谓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花样繁多。

中国茶造型的变化多端使人觉得有些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为了便于记忆,笔者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如只考虑造型的主体,忽略其细微的差异,可将它们归类为扁、颗粒(圆)、条、针、曲(卷)、朵、片、束、块九大造型。其中扁型又可细分为扁平形、雀舌形、剑形、雀嘴形和矛形;颗粒(圆)型又可细分为直条形、眉形和浓原形;针型又可细分为松针形、肥针形、细针形和月牙形;曲(卷)型又可细分为曲条形、卷曲形、螺形、拳曲(蝌蚪)形、钩形和环形;朵型又可细分为凤爪形、兰花形和玉兰花形;片型又可分为瓜片形和碎片形;束型又可细分为菊花形、圆球形等;块型为各种紧压茶之形状。同一类造型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做型的工艺基本相同。

同一种类同一类型的茶叶其加工工艺基本接近,品质特征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冲泡过程中应运用相应的冲泡技术,充分发挥茶之色、香、味、形。中国茶之色、香、味、形的表现首先来自于加工工艺,其次来自于泡茶者对其品质特征的了解深度与对泡茶技艺的掌握程度。因此,品饮者在品饮泡茶之时,应允分了解所泡之茶的加工工艺,熟悉该茶的风格和品质特征,掌握其冲泡的基本技巧。只有这样,品饮者才能真正领略到茶色、香、味、形之真谛。

一、绿茶造型与冲泡技艺

绿茶是中国茶中的主体,是中国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绿茶也是中国茶中称谓最多,形状最为齐全的茶类,它的造型包含了扁、圆(颗粒)、条、针、曲(卷)、朵、片、束、块九大类型,其中除块形绿茶的品种较少外,其他类型的茶都有较大的生产量。绿茶的品质特征是色绿汤碧,香清高味鲜爽。同是绿茶,其品质除了具有绿茶品质的共性之外,不同造型的绿茶其品质特性会有所差异。因此,品饮者应根据这不同造型间茶叶品质的差异,应用不同的冲泡技艺。

1.扁型绿茶与冲泡技艺

扁型类绿茶多为名优绿茶,以单芽或一芽一二叶为原料经压扁而成。其比表面积较大,冲泡时茶叶易悬浮在水的表面,且因它平坦,所受浮力较大,不易下沉。因此扁型茶在冲泡时,一般选择透明小型玻璃杯或中型玻璃杯,采用下投浸润泡法,即取茶置于杯中,然后用旋转手法冲入杯容量1/4左右的水量,此时,可轻摇杯底使茶慢慢湿润,湿润的茶叶,茶香喷发,若将茶杯送至鼻端,便可闻到浓浓的茶香,约30秒后,用凤凰三点头法将水加至杯的3/4量。此时透过玻璃杯,可见冲泡后的芽叶在水中,有的徘徊缓下,有的则上下沉浮,细细茸毫闪闪发光,星斑点点,水气夹着缕缕茶香,令人心旷神怡。

2.曲卷型绿茶与冲泡技艺

卷曲型绿茶,其外形纤细、卷曲、紧结,有的多毫。这类茶比表面积小,冲泡时所受的浮力小,易吸水,下沉速度快,所以冲泡时可选用透明小玻璃杯或小型玻璃杯,采用上投法,即将80℃一90℃的水,先冲入水杯的3/4量,然后用茶匙将茶慢慢加入杯中。轻摇杯子,此刻,细观杯子,可见水面之茶吸水后,层层下落。渐渐舒展,而杯中之水由无色惭渐变成嫩绿色,阵阵清香便会扑鼻而来,真可谓妙不可言。

3.条型、颗粒型绿茶与冲泡技艺

条型与颗粒型绿茶嫩度不及卷曲型,成熟度较高,外型较紧结且耐泡。条型与颗粒型绿茶一般选用盖碗、瓷杯或瓷壶,用下投法进行冲泡。冲泡时,按茶水1:50-1:75的比例,先放入茶叶再冲入95℃-100℃水约碗的1/4量浸润,然后用凤凰三点法冲至3/4量,盖上盖子,2-3分钟后即可品饮。此类茶有的重香气,有的重滋味,不用观其叶底,在品饮时,可先取盖闻香,后观其色,细细品尝,别具一格。

4.针型绿茶与冲泡工艺

针型绿茶多为名优绿茶,原料大多较为细嫩,条细,圆,挺直似针型,在冲泡过程中有很强的观赏性。冲泡针型茶应根据针(芽)的长短,选择芽长5倍左右高的玻璃杯,一般为中型玻璃杯,采用下投法。冲泡时,先加茶2克-2.5克,用80-95℃左右的水直接高冲于杯中,利用其水的冲力使颗颗芽头迅速上下翻滚,然后如雨后春笋般地芽尖朝上,芽蒂垂下直立于水面,接着徐徐下落,有的忽上忽下,有的左右漂浮,蔚成趣观,最后亭亭玉立于杯底,芽光水色,浑然一体,美不胜收。面对如此的美景,品茶者往往舍不得开口品饮,而是转动茶杯,从各个角度欣赏茶叶在杯中婀娜多姿。

5.片型,朵型绿茶与冲泡工艺

朵型绿茶均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经烘干而成,较松散,形似花朵。片型茶由叶加工而成,也很松散。这类绿茶冲泡时,水温不易过低,否则易造成茶味淡薄,香气成分不能充分散发出来。其茶具可选择中型玻璃杯,也可用盖碗但不能加盖。放茶采用中投法,既先将90℃-95℃的水冲入杯的1/2量,再加入2克-2.5克茶,最后用直冲法直接冲至杯的3/4量。此类茶冲泡后,颗颗芽叶似含苞欲放的花蕾在水中漫漫舒展、开放,有的像玉兰、有的似牡丹,栩栩如生,真可谓“一杯小世界,山川花木情”。

6.束型绿茶与冲泡技艺

束型茶是把芽叶人为捆扎成菊花形、荔枝形和橄榄形的茶叶,一朵或一颗就有3克-5克,所以其泡茶水温可略高些,配具也因茶量而定,3克左右配盖碗,5克左右则要配壶泡具,冲泡方法可用下投法,取一枚放入盖碗中(橄榄形的茶应将捆扎在外的丝线去除),冲入95℃-100℃的水约碗的1/4量,使其浸润,约30秒后用直冲法冲至3/4量,迅速盖上盖子。2-3分钟后即可品饮。而壶泡具则采用玻璃壶为好,因其冲泡后,芽叶展开,有的似牡丹怒放,有的似绣球花开,有很强的观赏性。品饮时则应将茶汤分三次巡回倒入杯中,使每杯茶汤浓度均匀。

二、花茶造型和冲泡技艺

花茶融茶之韵或花之香为一体,所以冲泡花茶的基本要领是使茶展神韵,使花的香不散失。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先鉴赏花茶茶坯的品种的质地。用乌龙茶为茶坯窨制的花茶,宜采用乌龙茶的泡法。用红茶为茶坯窨制的花茶,主要是玫瑰红茶。玫瑰的花香甜蜜而浓郁,它与红茶的蜜糖香味相配伍,两种香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用之使人精神愉悦,饮之令人齿颊留香,品饮玫瑰红茶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宜用精巧“三才杯”(盖碗)来冲泡。一般的花茶多以烘青绿茶为茶坯,在冲泡时应根据茶坯的细嫩程度及条型来选择杯具及冲泡方法。高级茉莉花茶宜用玻璃杯泡法,用80-90℃的开水冲泡。中档的茶坯可选用瓷杯用100℃的开水冲泡。低档茶或茶末一般选用瓷壶用100℃的开水冲泡后,再斟到茶杯饮用。特种造型茉莉花茶可按绿茶的饮泡技艺操作,具体参见绿茶部分。

三、乌龙茶造型和冲泡技艺

乌龙茶是中国的特色茶类,它是由特定的茶树品种经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品质风格独特,乌龙茶以浓郁高长的香气、醇厚滑爽、回味甘调的滋味赢得了众多的爱好者。乌龙茶的造型有条型、曲卷型、颗粒型、朵型、束型和块型之分,其中条型、曲卷型、颗粒型是乌龙茶造型主体。呈条型的乌龙茶主要有广东的凤凰单枞、闽北的武夷岩茶和台湾的文山包种等,呈曲思型的主要是闽南乌龙茶,呈颗粒型的如台湾冻顶乌龙茶,而朵型是白毫乌龙的独特造型。

1.条型乌龙茶与冲泡技艺

条型乌龙茶体形较松大、略长,宜用潮州式冲泡法,即主茶具选用小盖碗,用下投法进行冲泡。首先用沸水温碗,温杯,按茶、水比1:20—1:40的比例,投茶于碗的1/3至2/3(根据所泡茶的嫩度和加工方法的不同而定,如广东乌龙茶滋味浓投茶量可适当减少),先洗茶,即用回转手法沿碗沿冲入开水至满冲泡时,撇去碗面浮沫,迅速加盖,右手三指持碗将温润泡的水倒入茶船中。再用回转手法沿碗沿冲入95t—100℃水,盖上盖子,45秒或1分钟后即可分茶品饮,二泡、三泡冲泡时间逐次增加。乌龙茶重香气和滋味,不用观其叶底,在品饮时,可先取盖闻盖香,后细细品尝,独有情趣。

2.颗粒型和曲表型乌龙茶与冲泡技艺

颗粒型的乌龙茶如台湾的冻顶乌龙茶、金苞茶等,曲卷型的乌龙茶如安溪铁观音、黄金桂、永春佛手等,它们造型紧结,体积小,比重大,耐冲泡。这类茶的冲泡宜选用福建式泡法即壶泡法,主茶具用宜兴紫砂壶,夕帧克茶盅、闻香杯、品若杯等,冲泡前先用沸水温壶、温杯,用下投法置茶,投茶量为壶容量的1/3—1/2(根据品饮者对茶汤浓度习惯程度和茶叶的松紧程度而定),然后洗茶、泡茶、分茶、品茶,其手法与条型的乌龙茶基本相同。此外,还应注意,此类造型的乌龙茶其发酵程度差异很大,在掌握冲泡技艺时应灵活变化。一般发酵程度轻者,茶具以瓷器为主,水温稍低以90t一9沈为宜;发酵程度重者,茶具以紫砂为主,水温以沸水为宜。

3.朵型乌龙茶与冲泡技艺

台湾的白毫乌龙风格独特,外形成朵,白毫显露,其发酵程度是乌龙茶中员重的,接近红茶。白毫乌龙冲泡选择茶具时,‘既可用瓷器小盖碗,也可用宜兴紫砂壶,冲泡方法与前两者相似。只是在品饮时,如在茶汤中加入几摘白兰地,其风味更佳。

四、中国红茶造型与冲泡技艺

中国红茶历史悠久,品类齐全。红茶品质香气高爽滋味甘和,调配性好,可与其他物质良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的调味红茶。目前中国红茶的造型中有条型、曲卷型、颗粒型和块型,其中条型和颗粒型最具代表性。

1.条型红茶与冲泡技艺

条型红茶为中国传统红茶,有紧细纤秀的祁门红茶,体形中等的小种红茶,肥壮多毫的滇红工夫。这类茶的冲泡选用紫砂壶或瓷壶,用下投法置茶,每壶茶的用量以壶的大小和所配的杯数而定,茶水比掌握在1:印一1:印,用95—100℃的开水高冲于壶中,加盖,约3分钟后,用巡回法依次加入杯中,即可品饮,此为清饮。

2.颗粒型红茶与冲泡技艺

颗粒型红茶为现代红茶——红碎茶,其体积小,内含成分浸出快,易冲泡。这类茶通常制成调饮(在茶汤中加入糖、柠檬、牛奶等)茶饮用。茶具可选择中型玻璃杯(用于袋泡茶)或玻璃壶(有过滤内胆),也可用咖啡具。冲泡方法:先将适量的茶加入有滤胆的玻璃壶中,用巡回手法冲人95℃左右的开水,约2—3分钟后取出滤胆,将茶水分别加入高型玻璃杯或咖啡杯中,然后根据个人所好,加入糖、牛奶、柠檬片、蜂蜜和白兰地等,调制出各种风味的红茶饮品,此种调饮法多为年青人所喜爱。

五、其他茶造型与冲泡技艺

黄茶的品质风格是"黄汤黄叶,香纯味甘”,其造型有扁、圆(颗粒)、条、针、曲(卷)、朵型,冲泡方法根据造型参照绿茶。

白茶有针型的白毫银针和朵型的白牡丹,白茶的冲泡方法与用具的选择参照绿茶,但水温要求偏低,—般掌握在70℃一80℃之间,冲泡时间延长至8—10分钟。

黑茶除少量为条型外,大多数是块型,形状有方形、砖形、圆饼形、柱形、心形等,都是由毛茶精制蒸压而成。块型茶蒸压紧实,用普通冲泡法即开水冲泡难以浸出茶汁,饮用时必须将块型茶捣碎,放入锅中烹煮约10—15分钟,并不断搅拌,使茶汁浸出,然后加入佐料。由于饮用的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习俗不同,所加佐料也各不相同,如藏族同胞,习惯加酥油和盐巴,制成酥油茶;蒙古族喜用奶子和食盐制成咸奶茶;新疆维吾尔族则在茶中加入桂皮、丁香、胡椒等佐料,调成香茶。总之,块型茶是茶类中较为独特的一种,其饮用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所特有的。

总之,不同茶类、不同造型的茶,由于其嫩度、形状、品质特征等的不同,在茶具的选择、水温的把握和冲泡方式等方面也不相同。不仅要会喝茶,还得会泡茶,要想掌握泡茶技艺,应该学会看茶泡茶,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在泡茶时要让茶达到最佳,从而使您进入最高的茶艺境界。

宋茶基本介绍


一、宋茶概述

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

宋朝经济繁荣,茶风炽热,饮茶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事情。茶是民间百姓开门七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也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棋琴书画诗曲茶”之—。茶与宋朝整个社会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和重大的影响。

宋代榷茶制度(政府茶叶专卖)对茶叶经济的管理与控制,使茶利成为宋代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茶叶经济占到了全国经济总量的5%。这种制度从宋代正式确立,直到清代才逐渐消失。同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不可一日无茶以生”,所以通过茶马互市,茶叶也成为了宋王朝与北方敌对政权对抗的重要手段。

茶已融入宋代文化长河之中,又独具一格地自成一溪。宋茶文化盛如中天之日,知名茶人灿若银河之辰:“古今第一茶皇帝”的宋徽宗,亲著茶书《大观茶论》;“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苏轼,笔造奇文《叶嘉传》;“众人之浊我可清”的范仲淹,口诵民俗《斗茶歌》;“听琴煮茗送残春”的陆游,高产茶诗三百余首等等。而宋代保存下来的茶书多达30余本,吟茶咏茗的诗词近千首,皆为历代之最。其他以茶为主题的绘画、书法、文赋、故事等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宋代饮茶之风气昌盛尤甚,点茶之技艺高超独特。宫廷民间各有“斗茶”喜好,文士高人别具“分茶”手段。茶于宋,承上启下犹堪述;宋之茶,冠古绝今不可攀。

二、宋茶与政治

自唐代茶叶传入吐蕃以后,至宋朝时 “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 ,与唐朝相比,宋朝的疆域大为缩小,其控制区主要是农耕地带,而且在北方相继出现了辽、金、夏等政权。他们长期与宋对立,使得宋朝马匹来源极其匮乏。于是宋朝采用榷茶制度加强了对茶马互市的控制,以便一方面从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的输出上制约对方; 另一方面,借以取得足够数量的马匹以加强抗击对方的军事实力。

三、宋茶与经济

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两宋三百年居于重要地位。茶业经济的异军突起,则是该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现象。这个时期,在秦岭淮河以南广袤的土地上,成片的茶园联袂相望,在汴京等喧嚣繁华的都会城镇,茶店茶肆鳞次栉比。茶叶远播日本、高丽以及周边游牧民族地区,同时茶叶也日益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

四、宋茶产区

宋茶和唐茶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国家的茶叶主产区开始向东南转移。在北宋时期,茶叶主产区开始向东南福建和两广等低纬度地区延展 。宋朝继唐朝开江南广袤土地之后,继续向岭南开发. 茶农在广东、广西的山区开垦梯田广种茶树。全国范围内已达到112个州产区,共中:四川14、江西13、湖南12、湖北 11、浙江10、安徽9、广西8、福建7、广东6、江苏5、重庆5、贵州3、河南3、陕西3、山东3。

五、宋茶产量

川陕茶区的产量约3000万宋斤,而川陕以外地区的统计极不完整,按北宋神宗时人吕陶所言:“川陕四路所出茶,比东南十不及一”,按1宋斤折合现在1.19市斤,北宋时的茶叶总产量最高当超过2亿斤。而北宋户口最高统计为两千多万户,约有六千万至一亿人口。

其中北宋政府每年购买的茶叶总额将近3000万余斤,其余社会上流通的还有折税茶、贡茶、耗茶以及无法禁止的私茶。

禅茶一味“茶禅”意境回归原本


禅茶一味:茶禅中的意境

茶在中国的历史记载,自神农尝百草开始就广为中国人知晓,佛教东传后,修行的僧人更发现茶可提神,对于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便有僧人开始将茶道与佛道结合。

唐、宋以后饮茶的习惯在各个大、小寺庙里风行,古书记载唐宋的寺院里设有“茶堂”或“茶寮”,僧人们在此讨论佛理、禅道及饮茶,并在茶堂外悬挂“茶鼓”,击鼓以招僧众饮茶论佛理,《宋诗钞》陈造的“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贴切地描写了茶鼓下寺院的意境,形成了特有的“茶禅文化”。而唐朝赵州禅师有名的“赵州吃茶去”禅门公案,正是茶禅生活的表现。

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其实回归原本,生活是种感觉,泡茶、品茶也是种感觉,所以泡茶并无坊间几分钟、水温几度的制式条规,而是讲求心要沉淀、专注于茶本身,泡茶者中途不言,掌壶、倒水动作轻柔,如对万物的掌握;品茶者采少喝、多品的方式喝茶,也就是慢吞吞、细细品,呈现一种文雅、放松的“茶禅”意境。

茶禅的意境可说是贴近自然的,端看“茶”中文一字结构,发现“人”在草木之间,才能平衡发展“茶”,很有在原野大自然之感,而人在安和、放下、轻松、享受的环境下,说话就会轻柔、柔顺,待人处事也就进退得宜。

茶本是药(茶性本寒),并不适合大口畅饮,喝到饱的豪迈,更偏重于细微处的感受,如同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也是君子,淡淡品尝,更显其优雅。

人对万物要尊敬,对茶树则需感恩,茶经过“炒、煎、煮、泡”后,才能成为一壶好茶;茶就是道人,茶道衍生茶德,我们感恩做茶、采茶农人,及雨露、土壤、天地,饮茶者饮水思源,关怀环境,不知不觉中也有了茶德。

现代人烦恼多,人际关系处理不够圆滑,佛家常道:求圆满不执着,而烦恼就是种执着,禅在破执着,将我执抛弃,配合别人,融入群体之中,放弃原本所学,掏空、学习新知,练习慈悲与包容,专注客观就不会有太多烦恼。

茶本是大自然的灵物,带着自然的芳香


茶本是大自然的灵物

茶本是大自然的灵物,带着自然的芳香,经过人工的培制,现出各式各样的茶品,为人们的生活增香增健康。

与茶相伴久了,便喜欢与茶说话。

茶总是这样通灵性,忧郁时浓烈,心悦时清幽,平淡时无味,变幻着各种心情,如心的荡漾。

每天的心情也是起伏波动,遇难时喜愁,顺境中喜乐,渗杂一起,便是人生。

只有安静下来,滤去了浮燥,如这杯清茶也有了归宿。

茶需要漫漫泡,烧水,洗杯需要个过程。水冲入茶的瞬间,也便开始了茶的人生之旅。

茶是一片片的,慢慢的在杯中散开,天女散花般在杯中溢出清绿的世界。叶片有大有小,有卷有缩,每一个的角色不同,但他们在上演同一个世界,那是清纯的世界,与世无争的世界。

人生的道路漫长,每一个景致都需要欣赏,无论赐予的是悲伤,还是快乐。把风景变人生,慢慢品味,如茶般悠香,永远。

宋茶中的名品


宋代制茶基本都是蒸青茶叶,最常见的分法是依据外形分成两种:一种是团茶(饼茶),一种是散茶(草茶、叶茶)。

散茶通常是将茶叶蒸青散形条茶,与现代通用的散条形茶类似。将蒸过的草茶捣碎而制成的茶末,就是末茶了。将末茶继续加工,压缩制成的饼茶就是团茶。

宋代草茶

草茶就是将采下的茶叶蒸青后以芽茶的形式焙干。当时,草茶主要盛行于两浙地区,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比较有名的茶,比如“瀑岭仙茶”、“五龙茶”、“大昆茶”、“小昆茶”、“双井茶”以及被评为两浙第一的“日注”等。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和大诗人欧阳修一生都嗜好喝茶,草茶之中尤其喜欢江西修水的双井茶,欧阳修更是在他所著的《归田录》中,认为此茶是“草茶第一”。

宋代贡茶

宋代贡茶制度是建立在唐代基础之上的,只是把贡茶生产基地由浙江顾渚迁到了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宋代恰值中国历史上一个寒冷期,太湖冬天冰封,顾渚的新茶赶不到清明节前送到汴梁,而建安新茶走水运可以让东京的皇帝及时喝上节前茶,“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因此皇家贡茶的生产基地就搬到了福建建安的北苑。

北苑贡茶

北苑地名始于后唐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王审知在福州建立闽国,当时建州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凤凰山拥有数十里茶园,所产茶品质上好。相传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廷晖的凤凰山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当时建州屡遭兵灾战祸,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闽龙启元年(933)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闽国,得到闽王封赐“阁门使”官职,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苑囿(闽国御茶园)。因凤凰山在闽都北部,故名北苑。

蜡面茶

蜡面茶也有称为腊面茶。在唐代早些时期,研膏茶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逐渐随后由于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茗规格,在茶中渗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贵的香料,把自然茶发展成为香料茶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茶质特佳,芬香扑鼻,冲泡后有乳状物泛于茶汤之上,与溶蜡相似,所以定名为蜡面茶。

大龙凤团

中国茶史上空前绝后的 “龙茶盛世”正是始于大龙凤团。太宗兴国二年(996),特置龙凤模,第二年始造(997),龙凤茶盖始于此。北苑龙凤茶是一种饼状茶团,属蒸青片类,龙凤茶团面上印龙凤花纹,龙纹称龙团、凤纹称凤团、合称龙团凤饼。每八饼为一斤。

小龙凤团

庆历年间(1041-1048),蔡襄取上品龙茶,所造的小龙团茶不仅是制作精细,产量极少,每二十饼为一斤。据记载欧阳修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经历二十余年,方才获得一饼小龙团,茶盖其贵重如此。欧阳修称其茶为:“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

密云龙与瑞云祥龙

宋熙宁四年(1071),贾青为福建转运使,始制密云龙,二十饼重一斤,双袋装的叫双角团茶,“绯”色包装为赏赐大臣,“黄盖”包装为御用“玉食”。当时宣仁皇帝因被丐赐密云龙闹得不得安宁,感叹道:“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龙算了”,然而密云龙茶的名声却更大了。

以二十饼为一斤,而双袋,谓之双角团茶。大小团茶皆用绯,通以为赐也;密云龙独用黄盖,专以奉玉食”。哲宗时,“又改密云龙为瑞云祥龙。”

龙园胜雪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 年),漕臣郑可简创用“银丝水芽”制了旷世绝品的龙园胜雪。龙园胜雪又有文献称龙团胜雪,其原料“银丝水芽” 把已经拣过的熟茶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浸泡,光明莹洁,芽头细如银线。

白茶

白茶始见于宋仁宗庆历(1041-1048)。宋时所说的白茶,并不是现代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而实际上是指茶树的白化现象,清明前期茶园中会出现少量的变异茶树,其株叶面呈乳白色,但随气温升高,乳白色的叶片会逐渐转为绿色。而在宋徽宗大观年间,由于白叶茶产量极少,徽宗个人崇尚白色,又在《大观茶论》中为白茶专门列传,而使其名扬天下。

勐宋古树茶如何喝 勐宋古树茶的作用


勐宋古树茶是指出产在景洪市勐龙山勐宋镇的特有茶叶,那里有大片的茶园,是一个少数民族集中生活的地方。朦胧山全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而且降水量适中,出产的茶叶质量特别好。勐宋古树茶在茶叶市场上十分热销,是一种滋味诱人的精品茶。不过对这种茶的喝法人们了解却不多,今天就专门为大家介绍一下,并告诉大家勐宋古树茶有什么作用。

勐宋古树茶如何喝

1、勐宋古树茶的冲泡方法比较简单,这种茶叶耐泡性特别强,在冲泡的时候,可以先用开水,把准备好的茶具温热一下,然后再取3到5克勐宋古树茶,直接放到茶杯中,冲入适量的开水,用手轻轻晃动,等茶叶温润以后,罐里面的水倒掉。

2、等茶叶温润以后,再把开水冲入到茶杯中,这时要冲入茶杯的酒盛满,并盖好杯子盖,一分钟以后里面的茶汤就能泡好,帮他取出以后倒入品茗杯,然后再向茶杯中注水,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大约一分半,然后每增加一泡出汤时间可以延长30秒。

勐宋古树茶的作用

1、补充营养

勐宋古树茶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健康养生茶,它不但能为人体补充多种维生素,还能让人体吸收,而茶树叶绿素以及咖啡碱和氨基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以后能提高身体各器官功能,也能促进人体代谢,对维持人体健康有很大好处。

2、抗炎抗病毒

抗炎抗病毒也是勐宋古树茶的重要功效之一,它含有的儿茶素和茶多酚都是天然,药用成分,能消灭人体内的致病菌,也能降低多种病毒的活性,可以防止人体细胞被病毒感染,能从根源上阻止病毒性疾病发生,在流感高发的季节中,多喝一些勐宋古树茶,就能降低感冒的发病率。

茶的6/16种冲泡方法——执盖碗还原本然


茶的冲泡讲究技法,更讲究心性,体现了人之百态

第六篇执盖碗,还原你的本然

对于众多的品茶人来说,用盖碗冲泡一杯魅力四射的茶汤是一门必修课。盖碗的门道很深,要说初学者闻盖碗思烫手,那只不过是开始泡茶要过的一个小关。

学会用盖碗,是一门精准控制茶汤滋味的艺术。盖碗泡茶的灵活程度,会不断给渐渐懂得喝茶的你持续的惊喜。

不管怎么说,这个路可长可短,本篇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拿盖碗的小关卡吧。

据长年于茶圈的观察,各路茶人各自摸索出了一套自己拿盖碗的方法,可谓各有千秋。而学茶课堂的盖碗拿法,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用身体最自然的方式来拿。

身体最自然的方式,对于现代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难意会的难题。什么叫身体最自然?

也许我可以讲一个小案例。有一种调整亚健康和健身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纠正走路的姿势来进行的。正确的走路姿势遵循人体自然的规律,然而,很多人往往没有用这种适合自己身体的姿势走路,长久以往,身体就出现了一些状况。于是,需要通过调整正确的姿势来修正和提升身体的状况。

滴水穿石。正是这个道理。

铁杵也是这样磨成针哒

同样的道理,日常之中,我们的习惯对我们自己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走路、坐卧、站立,时刻伴随着我们。然而,就算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很多人确忘记了什么样的姿势才是最自然而然的了。这便是我们要学习正确姿势的真实理由。

原来自然而然的事情,结果现在即成了要学习的事情,什么时候,我们忘记了自己,应有的姿态?

拿盖碗的自然动作,首先,我们在茶席前端正地坐好,调整好坐姿后,调整茶席上茶具的位置,以方便冲泡动作的施展为宜。盖碗的位置在我们的正前方,或者略微靠近我们使用盖碗那只手的方向(使用右手者靠右,使用左手者靠左)。

然后,轻轻地把用盖碗的手搭在盖碗上。不用急着要拿起它,只是轻轻把手搭在上面,这时,手自然前伸,手掌向前的角度约摸是45度。记住这个感觉。

这个感觉便是使用盖碗由始至终的感觉,使用的动作也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动态变化。

拇指和中指的指腹找到盖碗边缘最近的直径两端的点,就用这两个手指把盖碗拿起来,不用想着出汤,只是拿起来。然后,再用空出来的食指,同样是指腹的位置,轻轻地搭在盖碗盖的顶上。可以以拇指和中指为定点,旋动手,找到合适的位置。注意,碗盖和碗身前端留一条缝隙哦。

于是,你便完成了拿盖碗的动作了。记住,操作的时候,只有拇指和中指用力,食指只是扶住盖而已,无名指和末指也是轻轻搭在中指之后,没有使劲。

出汤用的是前推的腕力,像太极的推手,也像推手推车一样,这样,盖碗的碗底便自然而然地朝像自己手臂的后方,而不是没有礼貌地对着客人了。这个也是一个关键动作,有些人在这里把握不好,不仅碗底朝向前方,自己的手也歪了,手臂和身体也随着手的拉动外凸拱背起来,实在不妥。长久以往,连纠正都得费上很大的工夫。

碗底的方向跟小手臂的方向一致

于是,出汤方向就跟食指一致

前方的客人便能看到盖碗前方最美的角度

{图片来自学茶课堂学员}

一个优雅的出汤动作,不仅是美观,更是礼貌和健康活力状态的展现。

掌握诀窍之后,其实还一点都不烫手

学茶小知识插入

如何遵巡自然的姿态拿盖碗

1.调整好自然的坐姿与茶具的位置;

2.把手自然地搭在盖碗上;

3.拇指和中指的指腹拿在盖碗直径的两个最近点;

4.食指的指腹轻控碗盖,留一出水缝;

5.用向前推球的方式,把握出汤时盖碗的方向;

6.一气呵成,让水顺畅地流出,成漂亮的三角切面。

要是把盖碗当做喝茶的杯,那就更加简单了,一手执碗托,一手拿盖,用盖子轻轻拨动茶叶,留一条缝,靠近唇部轻轻吸一口,让茶汤顺着盖碗优美的弧线滑入口中,瞬间满口芬芳。此时此刻,你所展现的便不仅仅仅优美的姿态,更是品茶带来的心满意足神态,能不美吗!

正确的姿态有助于品茶,品茶由内而外所展露的心灵满足感,表里结合,茶人的气质便形成了。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凤凰单丛茶极品:宋种!


说到凤凰单丛茶,我想喜爱它的人都知道神秘莫测的—宋种。宋种,是凤凰单丛茶中的其中一个品种,不同时期它还有不同的品名,分别为:大叶香、岩上珍、丰收茶、东方红等,这些品名也很好的展示了,它不同时代的风采。

凤凰单丛茶的制作,是从凤凰水仙群体中选育出来的优异单株,古代时候,一株取一个名字,然后分单株来采制,分开加工,每一颗的品质都非常的独特,但由于它的名目非常的杂乱,所以在1950年的时候,统一命名为“凤凰单丛”。

凤凰单丛中的宋种是什么?是不是宋达就已经有的品种呢?事实上,迄今为止,在凤凰山上依然有3000多棵的百年老茶树生长着,它们的生长,已经构成了凤凰茶独特的单丛品系,也很好的见证了凤凰单丛茶的发生,有着属于它的悠久历史。

《宋种的起源》

潮汕市凤凰山是单丛茶的发源地,是广东省产茶历史最悠久,至今保留古茶树最多的“茶乡”。凤凰山濒临东海,茶区在海拔1400多米的乌岽山麓,最高达1498米。茶区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自然环境有利于茶树的发育及形成茶多酚和芳香物质。

根据相关记载,称1278年,宋帝赵昺南至潮州,路经乌岽山,非常口渴,侍从便采来此茶解渴,让宋帝嚼食,宋帝吃厚,顿时觉得非常的精神,所以赐名为“宋茶”,因此就有了“宋种”品系的由来了。

其实,在凤凰山上真正存在过“宋种”的古茶树,生长在海拔000多米处的乌岽山李仔坪草坪地巨石旁,枝繁叶茂,采摘时十人上树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做出的茶叶品质优良。在当地人眼里,这是宝,也是神树,但很遗憾的是,这棵茶树在1928年就已经枯萎死了;目前在凤凰山上,依然有冠称是“宋种”的名丛有4株。

《宋种单丛的品质特点》

宋种单丛,有独特的“山韵味”,而形成着些“山韵”的关键因素,是优越的生态条件、良好的茶树品种资源,再加上精湛的采制工艺。

成品宋种单丛,茶叶片大,芽叶肥大,成茶外形条索紧结重实,条制粗壮,色黄褐,油润。

宋种单丛,香气馥郁,自然花香突出,汤色橙黄,清澈明亮,口感香醇,滋味浓厚,鲜爽润喉,饮后口舌生津、口齿留香。

叶底肥软,黄亮匀齐,红边明显,素油绿叶红镶边的美誉。

宋种的市场价格一般都是所有凤凰单丛茶中非常高的,原因是品种很珍贵,产量很稀少,每一片茶叶都是非常的珍贵的,堪称是茶中极品。

1、宋种1号

被名宋茶,又叫团树叶、大叶香、岩上珍、黄栀香、民兵茶、丰产茶、东方红、老茶王、宋种古单丛。有性繁殖植株。乔木型, 大叶类,中芽种。

树型高达5.8米,是凤凰山茶区中现存最为古老的一株茶树,是从乌岽山风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生长在位于海拔约1150米的乌岽李仔坪村。据说是南宋末年由村民李氏几经选育后传至今天,树龄约700年。

2、宋种2号

别名大丛茶,有性繁殖植株。小乔木型,中叶类,迟芽种。

宋种2号,据说是乌岽山中心劣村老宋种单丛茶(1928年枯死)传下来的实生后代,树龄大概有320年了,是四大名单丛茶树之一,生长在海拔950米的凤西大庵村村后的茶园里。老丛已经有较大批量扦插和嫁接繁殖,形成大庵宋种2号无性繁殖系后代。目前凤凰茶区栽培较广泛。

3、宋种蜜香单丛

这款宋种老名丛,是4株宋代老名丛之一,因它有明显的“甘薯蜜味”,所以别名又叫做“宋种红薯香单丛”。该品种蜜香高锐、持久,花香明显,滋味浓厚爽口,“蜜韵”突出,饮后满口生香,回甘力强,有耐冲泡的特点。

4、宋种芝兰香

该品种是幸存在凤凰山系中4株宋代老名丛只一,香气幽雅,有高锐持久的芝兰花香味,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力强,汤色橙黄明亮,有非常耐冲泡的特点,冲泡10次以上,韵味依然明显;重要的是,每年年底,茶叶都会出现“返春”的现象,品味非常的佳。

宋明点茶道


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十一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二篇,上篇论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①盏、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其《茶录》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十二世纪初,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缶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赵佶是杰出的艺术家,书画、诗文皆佳,且精于。点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而成熟。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下“月”。(一)点茶艺点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1.备器《茶录》、《茶论》、《茶谱》等书对点茶用器都有记录。宋元之际的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对点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号,并附图及赞。归纳起来点的主要茶器有:茶炉、汤瓶、砧椎、茶钤、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2.选水宋人选水承继唐人观点,以山不上、江水中、井水下。但《大观茶论》“水”篇却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日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汗,虽轻甘无取。”宋徽宗主张水以清轻甘活好,以山水、井水为用,反对用江河水。3.取火宋人取火基本同于唐人4.候汤蔡襄《茶录》“候汤”条载:“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候汤最难。”蔡襄认为蟹眼汤已是过熟,且煮水用汤瓶,气泡难辨,故候汤最难。赵佶《大观茶论》“水”条记:“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赵佶认为水烧至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蔡襄认为蟹眼已过熟,而赵佶认为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汤的老嫩视茶而论,茶嫩则以蔡说为是,茶老则以赵说为是。5.习茶点习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①盏、点茶(调膏、击拂)、品茶等。蔡襄、赵佶、朱权、钱椿年、顾元庆、屠隆、张谦德而外,丁谓、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林通、苏轼、黄诞坚、陆游等人对点茶艺都有所贡献。苏轼的《叶嘉传》,明写人,暗写茶,文中暗含点茶法。(二)茶礼朱权《茶谱》载:“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日: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点注重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且礼陈再三,颇为严肃。(三)茶境点对饮茶环境的选择与煎相同,大致要求自然、幽静、清静。令诗有“果肯同尝竹林下”,苏轼诗有“一瓯林下记相逢”,陆游诗有“自挈风炉竹下来”,“旋置风炉清樾下。”朱权《茶谱》则记:“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四)修道《大观茶论》载:“至若茶之有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百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之。”“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士庶率以薰陶德化。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列“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号”,附图及赞语。以朝迕职官命名茶县,赋予了茶具的文化内涵,而赞语更反映出儒、道两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理。木侍制《砧椎》赞有“上应列宿,万民以济,禀性刚直。”金法槽(茶碾)赞有“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圆机运用,一皆有法。”石转运(茶磨)赞有“抱坚质,怀直心。啖嚅英华,周行不怠。”胡员外(茶瓢)赞有“周旋中规而不逾其问,动静有常而性苦其卓。”罗枢密(罗合)赞有“凡事不密则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扬之。”宗从事(茶帚)赞有“孔门子弟,当洒扫应付。”陶宝文(茶盏)赞有“虚已待物,不饰外貌。”汤提点(汤瓶)赞有“养浩然之气,发沸腾之声,以执中之能,辅成汤之德。”竺副帅(茶筅)赞有“子之清节,独以身试,非临难不顾者畴见多。”朱权《茶谱》序日:“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其惟清哉!”又日:“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象惊寒。……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活火烹清泉,以副内炼之功。助诗兴,倍清淡。探虚玄大道,参天地造化,清心出尘,一瓯通仙。赵佶、朱权贵为帝王,亲撰茶书,倡导。宋明茶人进一步完善了唐代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赋予了茶清、和、淡、洁、韵、静的品性。综上所述,点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十一世纪中叶北宋时期发展成熟。点鼎盛于北宋后期至明朝前期,亡于明朝后期,历时约六百年。

宋茶的相关器具


茶笼

茶笼为储茶器,以箬叶编制,因“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所以贮存茶时“密封裹,以箬叶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茶焙

茶焙是养茶器,其作用是经常给茶加温。茶焙用竹子编成,上面有盖,中间有隔层。当给茶加温时,用箬叶包裹茶叶放入焙中,两三日一次,可以抵御湿气,使茶新鲜如初。

宋代煮水器具基本都是采用茶灶或茶炉。而盛水而煮的器物,茶书中一般只出现“汤瓶”一种,不过实际中应该还有水铫、茶铛、石鼎。

汤瓶

汤瓶为煮水、点茶的器具。材质则以黄金为上,银、铁、瓷、石次之。手柄非提梁,为侧耳。冲嘴后大而出口小,使点茶时冲力细劲,以利茶面之象。

茶钤

茶钤为炙茶工具,为金属制成的夹子,用以夹住茶饼。

砧椎

砧椎为碎茶工具,包括砧和椎两部分,砧常以木制,椎则为金或铁制,作用是把茶饼或茶叶槌碎。敲碎茶的:一块砧板,一只击椎。

茶磨

一般是石制,一般不会有害于茶色,从物性上来说更接近自然。

茶托

茶托为茶盏的附件,是承托茶盏。茶托出现于唐代中后期,宋时的茶托要精细多姿,托口突起,远远高出下面的托盘,因漆器隔热性好,茶托材质多采用漆器。

茶碾

茶碾应用金属材料制就,以利碾细,以银质为上,造型要求碾糟深,利于辗轮运转,辗轮要薄而锐利。碾茶要速碾,不能长时间地碾下去,不然会有损于茶末的新鲜。

茶罗

茶罗为筛茶工具,进一步保证了茶末的细碎。罗圈常用竹制成,罗面用细绢制成。筛面,要绢细、绷紧,这样才可保持茶末的透畅。

棕帚

是碾茶的,辅助道具,用来将万花磨开的茶末清扫归拢至碾或磨的中心。

茶匙

茶匙是点茶的工具,其作用是击拂茶盏中的茶汤,令茶乳泛起。茶匙多以金、银、铁制成,因金属较重,击拂有力,便于点茶。

茶筅

茶筅是点茶的工具,在北宋末期逐渐取代茶匙。其材质多为较厚重的老竹制成,形状类似于细长的竹刷子,筅刷部分多用根粗梢细剖开的众多竹条。这样可以在以前茶匙击拂茶汤的之上同时对茶汤进行梳弄,使点茶的进程更容易受点茶者控制。

茶盏

宋代茶品推崇白色为贵,而茶具则崇尚建盏黑釉。其原因有多条:

1.宋代茶汤贵白,点茶时为了黑白分明,能衬托出汤花之美,同时黑釉表面可出现各种美丽的异形花纹,平添了不少品茶斗茶时的艺术之美。

2.黑釉盏通常大口小底,盏壁外撇,好似一只翻转的斗笠,口面积大,可容纳更多的汤花,而盏沿下内折的折线,还能起到注汤时标准线的作用。

3.胎体厚重,铁质含量高,隔热效果好。斗茶预热茶盏后,点注时也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温度,利于汤花的形成。

4.盏壁斜直,饮茶时更易吸尽茶汤和茶末。

5.宋代崇尚道教,白茶黑器也深谙了道教中的阳明之道、黑白分明的文化。

因此黑釉茶盏则成了最受宋人青睐的茶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