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是种艺术,怎么喝才会更香

发布时间 : 2020-08-04
砖茶是怎么喝的 怎么喝红茶 早茶怎么喝

砖茶是怎么喝的。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饮茶是种艺术,怎么喝才会更香”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饮茶是种艺术,怎么喝才会更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到茶,不能不提茶艺,茶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杯清淡的水,俨然说是一杯白开水,少许放进几片茶叶之后,便生出了几丝绿意来,原先蜷缩干枯的叶片,在很短的时间里舒展开来,细细的品味也许真能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那么如何饮茶才会更香呢?

乌龙茶宜用宜兴紫砂等小壶小杯,投茶量占壶内腔1/3体积,100℃沸水,先注水作温润泡,在10秒左右时将水倒掉,俗称洗茶,最好始终保持沸水温度,正式泡茶在1分钟左右将茶汤倒出,对火味儿(北京人说糊味儿)重的乌龙茶,要少投茶,水在10秒左右出壶。

绿茶花茶宜用三头盖碗,(绿茶也可用玻璃杯)90℃左右的沸水,投茶3克左右,先冲入少许水作温润泡,后注适量水,三分钟左右即可饮用。花茶宜在杯中余1/3水量时再续水,一般只冲泡三次。

红茶:用沸水冲泡,可清饮,也可调饮。加糖,加牛奶,加果汁,也可制成泡沫红茶作冷饮。

茶和与之配套的茶具、方法之外,要用好水,水的标准除了卫生标准外,应无异味,这样泡茶,才能喝出香味儿来。3.什么叫粗茶细喝,细茶粗喝?以北京人喝花茶为例:粗花茶,梗大叶粗,投茶量要少,水要开,此为细喝。精制花茶,叶嫩芽鲜,味薄汁少,要多投茶,用落开水,或热水机中的开水,此为粗喝。

茶经网扩展阅读

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静默不语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息不止,为人类所用。让我们跟随这片叶子穿越时空,去感受下古人的喝茶方式吧!

一、茶叶当做零食吃

历史上有记载的吃茶鼻祖是上古时期的神农氏。《神农本草》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应该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茶了。

先秦时代的人在神农氏的引导下,估计是拿茶当作一种休闲食品来吃,他们会把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嚼,虽然入口苦苦的,但到后面竟然可以生津,而且可以消除劳累之后的疲乏。

二、加了葱姜蒜的老火汤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采摘茶树枝条和芽叶,一起放在水中烧煮,然后将茶汤一饮而尽,这就是古人说的“粥茶法”,即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别误会,不是把茶叶和米放在一起熬粥哦。《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到了西汉时期,人们觉得之前的那种茶汤饮起来比较苦涩,于是想着怎么改良粥茶法。他们会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和茶叶一起熬煮,用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的苦涩,其实就是加了些调味品的粥茶法。这让我想起了现代还在饮用的擂茶,主要流传于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以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入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三、茶叶糊糊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文章叫《荈赋》,诞生于晋代,是由品茶大神杜育所写。“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看看这句美轮美奂的句子,不把茶叶碾成粉末熬煮怎么出来这个效果呢?从此,饮茶之风慢慢进入上流社会,孙皓、桓温、左思、刘琨等都留下了与饮茶有关的轶事。

茶就这么走进了唐代,时代也成就了一位茶圣陆羽和他写的《茶经》。书中记载了“煎茶法”,即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煮水,等水微沸之后,就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即刻用特制的竹笑搅动,可以适当加入盐来调和茶的苦涩味,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酌入茶碗中饮用。用煎茶法饮茶时,以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是为了口渴而饮,那就可以作罢了。

在《茶经》中,陆羽开始说了不少器皿,尤其是他所设计的风炉。其状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多为铜或铁铸造。炉内为泥壁,炉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风,因而称为“风炉”。

在制茶方面,唐朝人开始玩新花样了,制作一款茶样要经过七道工序,分为采、蒸、捣、拍、焙、穿、封。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阳还没升起,露水未干之时,“采’’下茶口十,放进专用的甑釜中“蒸”煮,随后将蒸好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成团饼“焙”干,最后将茶饼“穿”起,“封”存。

唐朝拍制茶饼,必须使用相应的模具,称为“规承”。这其中,“规”为铁制,形状为圆或方,“承”也称“台”,一般用石头做成。如此复杂的工艺,称为“贡茶”,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喝的。

四、精英们的游戏——点茶

到了唐代后期,一种更为新颖的饮茶方法被创造了出来,就是将茶末置于茶盏之中,另在茶瓶之中煮水,待水煮沸后,再持茶瓶注入茶盏中冲点,此法被称为“点茶法”。

点茶法格外重视点汤的技法,强调注水时水流的通畅、水量的适度和落水点的精准。在点茶的过程中,还要用特定的工具不停地击拂,以求生成浓郁而悬浮的泡沫,如细腻的积雪般覆盖在茶面上,经久不散。

我们看宋代的一些古画,如宋徽宗的《文会图》,就重现了当时宫廷盛行点茶的种种画面,继而在宋代民间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之中流行一種叫“斗茶”的茶事活动游戏。当然,那时的斗茶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斗茶完全是两个概念。现代人拿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昂贵的茶,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的所谓“斗”,最后往往以价格和稀缺成了斗之结果。而古人“斗茶”比的是三昧手、安静心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点茶技术: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越白越厚越好;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出现水痕的快慢,汤花紧贴盏壁不散退叫“咬盏”,汤花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叫“云脚散”,为了延长“咬盏”时间,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谁先现水痕便输了“一水”,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以上两条标准以第二条更为重要。

回到现在,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不管哪个时代,不管什么样的冲泡方式,茶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交流的一个媒介,一种纽带。人们喜欢因茶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彼此映照,吟诗作乐,享受美好时光。

土豪是怎么喝茶的,你是土豪么?


突然间,土豪这个词就热了。网友们纷纷调侃,和土豪做朋友才是正经事!并在微博上发起如何快速变身土豪、如何和土豪做朋友等话题。网民们最初用土豪来形容游戏中舍得花钱的玩家,用于讽刺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尤其是通过装穷来炫耀自己有钱的人。逐渐,土豪的称呼蔓延到了现实世界,成为当代一类中国富人的群体标签。土豪这个原本带有明确历史意涵和贬义色彩的词,经过网络造词运动的重新赋义,如今这个词成为眼下最热门、颇具调侃味道的关于中国富人的群体标签。而几年前,人们还习惯用暴发户来称呼这一人群。

真是风水轮流转,今天国人再谈土豪时,已然不是你死我活的社会氛围了,却还是有对立的眼光和无法言说的莫名感,网上围观的人们也无所依从地嘲笑着土豪,但眼睛里却闪烁着难以掩饰的

打着飞的去喝茶

新土豪喝茶,讲究去原产地,要是没有去过那些出名茶的原产地,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喜欢喝茶的。至于交通工具吗,在天则为飞的,在地上则为路虎,因而被人戏称为飞泡一族。就是国内有一片好水的名山大川,也一律都在土豪的飞行名单上。

有位土豪朋友在喝茶飞行日记中写道,我更喜欢简单一点,带上茶,一个空杯。因为有低压反应,也会把茶膏带着,在飞机降落时,嚼嚼茶膏来舒缓下耳朵的失聪和耳鸣。但身边那些过分讲究的朋友却不那么看,他们到高海拔区域,会带上日本铁壶,一个大箱子里,全是各种茶器。

一路上随身带着水质监测仪的,算是比较省心的了。最过分的是那种还随时要空运水的。有一次在宾馆刚住下,一土豪朋友惊呼道:这里的TDS值这么高,怎么能泡茶啊?便随手拿起手机要求速递矿泉水。

还有随身带着电子秤称茶的,那就太没品了。讲究的土豪随身带着价值不菲的象牙小秤,以便掌控投茶量。随身携带的茶起码也要有十几种,老白茶啊老岩茶啊老普洱茶啊,都有专业的茶袋密封,按照行程准备茶量。

如果每人带着电磁炉也罢,四五个人都带着的话,最悲剧的就是宾馆,提供不了充足电量,只好专门分配出一个服务员,来回送水。因为这样,他们甚至研究出来,哪个牌子的行李箱,最适合装这些物件。

说到茶本身,大家都知道有六大茶类,土豪要想装的话,岩茶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贵啊,不过现在大家都知道大红袍,肉桂,老枞水仙了,要喝就装到底,人家问这什么茶?土豪一般这样说,武夷山野生老树岩茶,生于乱石之上,来来来,坐下喝两杯。

遇到喜欢原生态的土豪,现在白茶很时髦。不过这需要一定的底蕴,如果手里没有年份老的白茶,千万别拿寿眉、贡眉出来丢人,至少也得是牡丹,不是白毫银针不放个十年八载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玩白茶的!

喜欢仙风道骨范儿的土豪,那喝绿茶,必须要装备一个专门放绿茶的冰箱,明前龙井、安吉白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就不用说了,还一定要有点小众茶,比如新茶西涧春雪,味道也很好,而且没人见过,装起行家来效果奇佳。还有,岩茶、普洱这种工艺性非常强的茶,这些茶一定不是从市场上买的,怎么说也是名家或者朋友所赠。如果是花钱买的,也最好是自己定制的,至少可以对朋友说,这茶是做茶的师傅按我口味做的,市场上没有。透着牛。要说到普洱,要是你家里没几饼八八青饼,都不好意思说爱喝普洱,转身走吧。

土豪家里绝对会置办上好的茶架子,从改革开放开始各种年份的普洱,到日本、台湾地区回流的茶,都有,茶叶罐也绝对考究,景德镇大师做的青花为上选,最次也得是紫砂的。摆放的架子如果不是黄花梨,也是小叶檀的,如果连这水准都达不到,那真不好意思拍照秀照片啦,要追求比作家的书房还拉风。

要经常出席各种茶会和雅集

如果能在高手如云的地方装,那就是绝世高手。出席茶会和雅集,土豪评茶的时候一针见血只评茶不评人,都是出来混的,批评泡茶人的水准,不如从火候和韵味上来说道。茶一上口,如果能立刻指出茶的坑口或者山头,是老茶还要指出年份,那现场效果才能达到极致。不过此项甚难,若无多年功力,土豪一般还是达不到这需要真功夫的境界。

平时要多读诗,无病呻吟的句子多记得一点,喝着喝着就来一句,最好是自己写的,才更有效果。《茶经》如果你背不下来或者念错字的话,还是别提这茬了。

喝茶总得有地方,土豪的家里都会有一间屋子装修成茶室。茶桌要那种巨大树根雕的貌似很拉风,器具一定是越古雅越好。土豪一般桌子上至少有3把紫砂壶,不要传统器型,一定要是名家的创意新器型。杯子要更加考究,用台湾晓芳窑的,实在太大众了,不过很贵就是了。当代人有些名家的青瓷和建盏,以及景德镇名家的青花都不错。我见过最装的,有土豪用南宋龙泉窑莲花粉青杯喝茶的,直接把人雷倒。盖碗的话可以选择清三代的东西,以康熙为上。杯子要看似随意的一放,在身后红酸枝或者小叶檀的博古架上,如果有人问起来,土豪一般是漫不经心的回答,以彰显知识的渊博和收藏的水准。

如果你还在用随手泡或者热得快烧水,那么你实在是太家常了土豪们讲究的是日本铁壶,银壶都要有几把,盏托最好也是银的,上面如果还有家族的家徽绝对加分。风炉要用上好的红泥,炭火一定要是橄榄炭!同时要深刻地指出,电煮出的水和炭煮出的水有着本质的区别。

喝茶用的水也很重要,用纯净水的话,您就别提了。最好每周都开车五十公里出去拉一些山泉回来,然后自己用大水缸沉静一周后饮用,实在不行用昆仑山这个牌子,勉强可用。茶室的通风和空气湿度一定要注意,茶都喝到这份上了,能不玩香么?檀香就别提了,土豪点的都是沉香!最好是与茶席的设计配合,那香气,暗自低回,对,还要有一把有来历的老杉木古琴。

要经常请人来家里喝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新手请教如何泡茶时,绝口不提技法,只说以古为法,以朴为道。多牛!

还有更艰巨细碎的秀

微博是很重要的工具,一定要用。微博上装土豪的高手众多,大家切磋才能有进步。对土豪来说发微博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先,你需要有一部全幅的单反,用爱疯4S拍照的小片,麻烦您就别发了。

如果再能懂插花的话,那就会大大加分。如果不是高帅富,也不是白富美,那是绝对禁止出现在镜头上,否则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将被秒杀。

现在的新土豪要是有诗文功底又要加分啦,写点尽量文艺忧伤又不烂俗的小文字,发到微博立刻就能赚来大把的粉丝。如果平时喜欢画个小画写个书法啥的就更牛啦。

中国古代的饮茶艺术 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相统一


茶,是陪伴中华名族成长的一部分。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茶的烹饮方法而随时间不断发展变化,在古代大体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有四种茶的烹饮方法,每一种都是划时代的品饮艺术。

煮茶法

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茶经里对煮茶法有明确的记载。

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二饮,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中唐的陆羽煮茶法讲究技艺、注重情趣,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陆羽煮茶法和唐代茶艺要把握好三个关键:一是煮茶前先要烤茶,烤茶要讲究远近、茶色和时间长度,以保证饼茶香高味正。二是碾茶要适度。

现实意义:特别是作为饮茶文化的重要主体──唐代陆羽煮茶法,距今已有1200余年,当年釆用的用煮茶法饮茶,除书本上有简单记载外,已无踪影可觅。通过唐代陆羽煮茶法的研究与实践,进而将其复原,实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的一种需求,它对拉动茶叶消费,提升中华茶文化,促进茶经济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煎茶法

白居易《谢里李六郎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来搅拌曲尘,北宋苏轼《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写的就是当时古代的煎茶点滴。从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渐趋衰亡,南宋末已无闻。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在茗饮方式﹐可令饮者将以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

现实意义:品茶就是品其味,一般来说,这是一种较为优雅和闲适的艺术享受。煎茶比其他的品茶方式来说更为要求严苛,这就告诉我们在沏茶时要更加注意细节。生活在现代大城市的饮茶者选水会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但在沏茶时,要注意按不同茶品(绿茶、花茶、红茶、乌龙茶等)掌握适度之水温,投壶中茶量之多少,注意茶器、茶具之整洁,以及饮茶时应注意礼仪等,无论家庭生活日常饮茶或待客饮茶时,都应以充分注意的。

点茶法

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宋代蔡襄《茶录》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也用此法。点茶茶礼从元朝起逐渐衰落,最后于明代消失。

点茶法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点茶法直到元代尚盛行,只是不用饼茶,而直接用备好的茶叶碾末。

现实意义:点茶茶礼东渡日本,至今遗风不绝。日本茶道有两大流派煎茶和抹茶,前者是继承了明代以后中国人饮用散茶的习惯,而后者就是继承了宋人点茶的传统,因此,她们复原宋代点茶技艺后,也引起了日韩茶道界的极大关注,因为这不但能增强中国人对中国古代茶文化的了解,也能厘清日本茶道的源头。

泡茶法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于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散、末、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时称庵茶,此庵茶开后世泡茶法的先河。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龙团贡茶而改贡散茶,点茶道随之衰落,茶的生产工艺也由繁到简,中国的茶道因此发展到泡茶道。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明代人饮茶注重色、香、味的完美统一。他们认为:唐宋人将团饼茶经碾末后再煎饮或宋代人的点饮法有损于茶之真味,提出了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饮茶时追求优雅和谐宁静自然的环境。

现实意义:因为泡茶道的简便,茶也就走进了寻常巷陌,百姓人家,成为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泡茶能让人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

古画上的人是怎么喝茶的?


茶画,在中国艺术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文人墨客可以以茶来表明自己淡泊的心志、也可以用茶来悟禅得道。在我国绘画史上,有许多关于用茶、品茶、斗茶的图画,表现了我国茶人积极乐观、谦虚礼让的精神,也就是和的精神。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绢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琵琶声起,江南寂静的夜被铮然拨动,夜宴开始了。

画中,条几上茶壶、茶碗和茶点,散放宾客面前,主人坐榻上,宾客有坐有站,左边一妇人弹琴,宾客们一边品茶,一边听琴。

韩熙载原为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出身官宦名门,投南唐后屡献国策却不被信用,面临北宋大兵压境,苟延残喘的后主李煜想用他为相,自知回天无力的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天天欢宴,夜夜声色,藉此表示对于政治了无兴趣。李后主闻听后派出画家顾闳中和周文矩夜入韩府了解实情,画家以韩熙载夜宴的场景默画成图,李后主看后,唏嘘之余,发出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慨叹。

《调琴啜茗图卷》(听琴图)[唐]周昉

《调琴啜茗图卷》,绢本设色、纵28厘米、横75.3厘米,描绘唐代仕女弹古琴饮茶的生活情景,现由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共画五人,中间三人为贵族妇女,一人于石上调琴,另两位一边啜茗,一边侧耳静听琴声。两侧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执茶杯。人物神念娴静端庄。人物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体,富有变化,画中的妇女丰颊曲眉,浓丽多姿,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斗茶图卷》[南宋]刘松年《斗茶图卷》著录于《石渠宝笈二编重华宫藏》。

斗茶最早出现于唐代中期。据无名氏《梅妃傅》载:开元年间,(唐)玄宗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点。这是斗茶的最早记录。不过,在历史上最讲究、最热衷于斗茶的则要算宋代,斗茶之风在宋代达到高峰。

宋代唐庚的《斗茶记》写得较为详细:二三人聚集在一起,献出各自所藏的珍茗,烹水沏茶,互斗次第。到了南宋,不仅名茶产地及寺院有斗茶之举,就连民间也普遍开展。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斗茶图卷》更是生动地展现了集市买卖茶叶民间斗茶的景象。这种斗茶,很有些现时评茶的味道,并与茶叶市场交易联系在一起。

《斗茶图卷》着录于《石渠宝笈二编重华宫藏》。此图卷描绘的是民间斗茶情景:几个茶贩在买卖之余,巧遇或相约一起,息肩于树荫下,各自拿出绝招,斗试较量,个个神态专注,动作自如,还原了当时的斗茶场景。

《陆羽烹茶图》(元)赵原

《陆羽烹茶图》属纸本水墨,纵27厘米,横78厘米,现由中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表现了唐代著名茶人陆羽的故事。

陆羽一直是淡泊清高的文人崇拜的偶像。此图为水墨画,山石皴法侧笔圆转,树点粗厚,画风学董源而有所变化。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茅檐数座,屋内峨冠博带、倚坐榻上者即为陆羽,前有一童子焙炉烹茶。

画家自题名为《陆羽烹茶图》,并赋诗一首: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图文并茂,铸造了士大夫烟霞痼疾与泉石膏肓的精神世界,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元代的社会思潮。

《惠山茶会图》局部[明]文征明

《惠山茶会图》纵22厘米,横6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春意萌发。时年四十九岁的文征明,和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结伴游览无锡惠山,在天下第二泉的二泉亭下,注泉于王氏鼎,三沸而三啜之,他们品茶畅谈、吟诗唱和。事后,文征明画了一幅《惠山茶会图》,描绘此次聚会。

一三九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制芽茶,自此中国的茶艺由唐代用来煎煮的茶饼到宋代用来拂击的茶末,到明代演变为用来冲泡的茶叶。

明代茶叶制作方法的变动,引动茶具的转变,茶席布置趋向隐逸清静。嗜好茗饮、品鉴名茶,研讨茶艺成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一种时代风尚。品茶成为明代文人追求生活情趣、在日常生活中舒放性灵的重要手段。

明代以前的绘画作品中也有不少茶元素的参与,但是却唯独没有明代这种专门的以茶事或以茶会为题材的作品,文人雅集活动到明代以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大量茶会题材的绘画作品问世。

《烹茶洗砚图》(清)钱慧安

《烹茶洗砚图》为立轴,纸本,设色,纵62.1厘米,横59.2厘米。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这幅作品的背景选择着力地突出了一个雅字。画中主人公置身在一个苍松掩映之下的水榭当中,凭栏远眺,给人以高雅脱俗之感。榭中的琴案上摆放着一张瑶琴,旁边的图书、茶具、鼎彝、赏瓶一一陈列,井然有序。

院中两个小童,一个正蹲在水榭下的石阶上,小心翼翼地刷洗着一方石砚,几尾金鱼围拢过来,在水中欢快地游着;另一个小童正站在火炉边烹茶,红泥小火炉上架着一把东坡提梁壶,炉边还放有一个色彩古雅的茶叶罐,而这时的小童正侧头观看一只飞起的仙鹤。此情此景正画出了那幅名联所描绘的意境: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唐宋如何饮茶,怎么饮茶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宋代饮茶法是怎样的

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钞茶一钱匙,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红茶在英国代表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原标题:红茶:英国的“国饮”

在欧洲,法国的“国饮”是葡萄酒,德国的“国饮”是啤酒,而英国的“国饮”却是与中国相似的茶品。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茶进口国,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一日无茶,且将茶视为“第一饮品”的“国饮”地位。红茶在英国代表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一人一年喝茶2.5公斤

英国人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查理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而被人称为“饮茶皇后”。 新皇后高雅冲泡品饮的表率作用,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茶成为身份的象征,茶盒被锁起来,钥匙由女主人保管,只有在宴会待客时才能饮用。从18世纪以来,英国人便成为世界上最爱喝茶的民族之一。茶叶刚从中国传到英国时,当时让喜爱新鲜事物的伦敦人趋之若鹜,不过由于价格昂贵且稀有,喝茶只是部分上流社会人士才能享受的嗜好,一直到19世纪时茶叶在英国普及后,才成为许多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统计,有66%的英国人每天都会喝茶,而在英国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喝掉2.5公斤的茶叶!

英式下午茶的源起

“英式下午茶”这一称谓的正式发明则是19世纪40年代的创举。当时那些富极无聊的贵族妇女们,每日享用完午餐后,便为如何打发晚餐前的整个漫长下午而苦恼。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发明了喝下午茶这个节目,它一问世立即受到上流贵族的欢迎,从此他们每天便拥有了一个高雅正式的名义聚在一起“说长道短”了。她发明的下午茶,不但成为在世界各地英国人每天生活的一种仪式,并且慢慢地渗透到许多文化中。

过去那种在正规社交中常见的“下午茶”习惯,现在已不多见。但在家庭、办公室、学校以及建筑工地等场所,每天下午三点半左右都还少不了要喝一次茶。而英国人所说的“tea time”,是指那种比较正规的茶点小吃,多半是在下午主妇们有空闲时,邀几位朋友一起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下午。一般都是客人们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围成一圈,手捧茶碟和茶杯,饮着佳茗,佐以精致的点心,这也许就是英国人翻版的日本茶道吧。

英式下午茶特色多

据说正宗的英国下午茶特色有三:幽雅舒适的环境,丰盛的冷热点心和高档的茶具——细瓷杯碟或银质茶具,茶壶、过滤网、茶盘、茶匙、点心架、饼干夹、水果盘、切柠檬器,全都银光闪闪,晶莹剔透。据说在缺乏阳光的英国,银质茶具往往透着人们对阳光的渴望。

当然最好再有悠扬轻松的古典音乐来佐茶,宾主都要衣着得体。下午茶会是仅次于晚宴和晚会的非正式社交场合。至于在一般家庭中,他们也利用下午茶的时间走亲串友,家中的女主人殷勤地沏好茶,烤制好虽然样式不太精美但用料绝对实惠的点心,供客人享用。至于自家的下午茶则没那些礼仪,但也要关起门来营造点小气氛,把玩点小情趣,家人其乐融融地小聚,也很风雅。

茶住进绅士们的生活

“茶壶送进书房来时,房间里立即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一杯茶下肚后,整个身心得到了极好的慰藉。绵绵细雨中散步归来,一杯热茶所提供的温馨美妙难以形容。”《傲慢与偏见》中的主角们都是喝着茶,展现着英伦生活百态。

以茶开始每一天,以茶结束每一天,英国的绅士们乐此不疲地重复着茶来茶去的作息规律。清早刚一睁眼,就靠在床头享受一杯“床前茶”;早餐时再来一杯“早餐茶”;上午再繁忙,也得停顿20分钟啜口“工休茶”;下班前又到了喝茶吃甜点的法定时刻;回家后晚餐前再来一次有肉食冷盘的正式茶点;就寝前还少不了“告别茶”。

英国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以及周末郊游的野餐茶会,真是花样百出。除了传统的英国茶外,如今,英国人又在红茶中添加了各类鲜花、水果及名贵香料,配制成当今非常流行的花茶、果茶和香料茶。

记者手记

与英国有关的一切都显得风度翩翩,高贵非凡。举世闻名的英国红茶更具有魅力不凡的绅士风度。

中国人常说:“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过饺子”。而在英国,他们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过于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每当英国人提到自己的最爱时,常说It’s my cup of tea,由此可见英国人对茶叶的痴迷程度。相较于中国人喝茶时的沉稳,英国人多添了份优雅,而喝英式下午茶,也成为一种流行的象征!

英国人号称是“生来自由的民族”,下午茶从达官贵人普及到布衣百姓,成为他们每日生活中雷打不动的小憩。历史上从未种过一片茶叶的英国人,却用舶来品创造了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文化。英国人将茶叶与牛奶调制成可口的“英国茶”,调出了清香与可口,也调和了两种文化。

优雅的生活应该是惬意的,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节奏的。从现在起,让都市中奔波的我们偶尔停下来小憩,静下心来享受一份精致的下午茶,相信那种幸福与满足的感觉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更多愉悦。(商报记者 马嘉会/文 CFP/供图)

茶艺表演之美视为一种艺术欣赏


茶艺表演之美通过仪表美及内心美来表达,而更看重的是气质。

茶艺表演女性普通可以化淡妆,表达对人客的尊重,但要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而姿势的美更重于姿容之美。茶艺表演中的姿势需要从坐、立、跪、行等几种基本姿势练起。坐时要浑身放松,思想安澜、集中,姿势洒脱、美观。跪姿普通可分为跪坐与盘膝坐。跪坐时腰挺直,双肩放松,向下微收,舌抵上颌,双手搭放于前,女性左手在下,男性反之。

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美与心灵美。仪表是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 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在整个泡茶过程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

文雅的谈吐姿势目标是为使人体吐纳自若,真气运行,经络贯通,气血内调,势动于外。心、眼、手、身相随,意气相合,泡茶能力步入“修身养性”的情境,茶艺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圆活、柔和、接气,而动作之间又要有起伏、虚实、音节,使观者深深寻味其中的韵致。礼仪理当始终贯穿于囫囵茶艺活动中。其中涵盖鞠躬礼、倒茶礼仪和伸掌礼、寓意礼等。

“神”指茶艺的精神内涵,是茶艺的生命,是贯穿于整个沏泡过程中的连结线,可以说缺少神的茶艺表演是失败的。从沏泡者的脸部所显露的神态、光彩、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等,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境界,对他人的感应力也就不同,它反映了沏泡者对茶道精神的领悟程度。能否成为一名茶艺高手,“神”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茶汤浓度平均是沏泡技艺的功力所在。同一种茶看谁泡得好,即能使三道茶的汤色、香气、滋味最靠近,茶艺表演视频里将茶的洒脱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全交融在茶汤当中,实质上就是比“匀”的功夫。用同一种茶叶冲泡,要求每杯茶汤的浓度平均相符,就务必练就凭肉眼能正确扼制茶与水的比例,不至于过浓或过淡。

沏泡技艺能否巧妙使用是沏泡者的水准。沏泡者要反复实践、不断总结能力增长,从天真的临摹转为自我创新。在各种茶艺表演中,更要具备权变、临场施展的能力,从“巧”字上做文章。

茶艺表演中泡好一杯茶,除了要根据各种茶的特性,选好水、配好具外,还要掌握好泡茶的水温、茶叶的用量和茶叶的浸泡时间三个基本要素。同时冲泡不同的茶叶,泡茶的步骤也各不乡土,要使用不同的茶具,其冲泡步骤也不相同,因此应该对不同茶类都有详细的了解。

品饮与喝茶不同。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而茶艺表演者最后需要品茶,品饮则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重在意境,将其视为一种艺术欣赏,要细细品啜,从茶汤美妙的色、香、味、形得到审美的愉悦,引发联想,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的情感。

白居易怎么喝茶


原标题:白居易怎么喝茶

书案上,一本线装版的《白居易诗集》。茶台前,一杯陈年普洱茶。在茶杯的热气缭绕中,我对面似乎坐着的是白居易。他刚从午睡中醒来,约我一起品茶,这茶喝出了盛唐的味道。

暖床斜卧日曛腰,

一觉闲眠百病销。

尽日一餐茶两碗,

更无所要到明朝。

——白居易诗《闲眠》

我记得幼儿时学背唐诗,第一首既不是“春眠不觉晓”,也不是“红豆生南国”,更不是“锄禾日当午”。而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和四合院里的一位老先生学的。虽然不懂什么意思,只是觉得上口、好读、因此也就知道了白居易。

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的苏东坡都是爱茶懂茶之人,两个人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曾在朝中为官,都曾被贬谪至杭州,都在西湖上修堤。而且二人都将诗、禅、酒、茶作为自己的至好。并都以乐观心态面对官场经历中的人生动荡。白居易留下的茶诗约有五十多首。苏东坡也留下七十多篇咏茶诗赋。两位的诗词集都是我案上的常摆常读之书。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署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也算是我的同乡,山西太原人氏。白居易从幼年起就苦读诗书。读到嘴生疮、手生茧、早生华发。《全唐诗话》说,白乐天未及成年便去京城闯荡,拿着自己的文章到处请教。一日,来到朝中秘书郎顾况家,投一个帖子进去。顾况一看,对身边人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戏谐白居易年轻不知深浅。可当他读到白居易芳草诗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十分惊讶:我本以为斯文已绝,今天遇到此人,前面说的该是玩笑了。可见白居易从小文采过人,自信满满。白居易不仅自信,而且乐观。曾有诗句说“无事日月长,不羁天地阔。”乐观旷达是其性格所在。

白居易喜欢喝茶与其在杭州做刺史有关。喝茶成了他官场之外的闲情雅事。而且总结出一套喝茶的方法和体会。以茶交友,多与品茶高手相交。以茶解酒,多在醉后饮茶。以茶解腻,多在饱餐后饮茶。以茶提醒,多在午睡后饮茶。另一首白居易的诗更容易引起我的共鸣:“年年衰老交游少,处处萧条书信稀。唯有巢兄不相忘,春茶未断寄秋衣。”一位朋友曾在杭州一家酒店任总经理多年,每年清明时给我寄一斤明前龙井。每次收到茶,我就会想起这首诗。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与灵隐山韬光寺的高僧韬光禅师过往甚密。有些像苏东坡与佛印之间的关系,引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禅事。一次,白居易备好一顿斋饭,想请韬光禅师来官衙品茶就餐。白居易以一首诗盛情邀请:“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谁知韬光禅师不买账,回了一首诗婉言谢绝:“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依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唯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身在山野,远离市尘,笑说白居易的不解风尘,而成为禅宗佳话。我喜欢白居易的闲情生活。特别是他晚年在洛阳定居后,笃信佛教,研究茶事,诗也就更有禅茶味了。白居易有一首诗《营闲事》说:“自笑营闲事,从朝到日斜。浇畦引泉脉,扫径避兰芽。暖变墙衣色,晴催木笔花,桃根知酒渴,晚送一瓯茶。”

书案上,一本线装版的《白居易诗集》。茶台前,一杯陈年普洱茶。在茶杯的热气缭绕中,我对面似乎坐着的是白居易。他刚从午睡中醒来,约我一起品茶,这茶喝出了盛唐的味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