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无上品,适口为珍”,有多少人被这句话忽悠了

发布时间 : 2020-08-07
松珍茶有什么作用 安化黑茶有多少历史了 上品黑茶

松珍茶有什么作用。

每次品茶时,一旦出现了激烈的言论时,茶友会来一句:“茶无上品,适口为珍。”听到这句话,众人都平息了火焰。“茶无上品,适口为珍。”的原意是茶没有好坏之分,适合自己的口味就可以了。这句话原本没毛病,却成为了某些人的百试百灵无往而不利的必杀技。

你喜欢老班章的霸气,他喜欢易武的柔甜,你喜欢昔归的雅致,他喜欢猫耳朵的撩人,我喜欢冰岛的冰糖甜,你喜欢花香,他沉迷于陈韵,你喜新茶的鲜爽,他爱老茶的醇厚...

一句“茶无上品,适口为珍”则圆场得恰到好处,谁都没得罪之余还讨好了一番。你是不是也被如此忽悠过?

试问,茶是否真的无上品么?那为什么古树茶那么贵?为什么古树茶不和台地茶一个价格呢?为什么还要分这么多产区?还要分山头?还要分年份呢?

刚刚接触茶的时候,常会问老板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一个“适口为珍”,活活把我的问题堵死了。后面,久而久之,对于一些问题,也选择了这个答案。如今思量一番,感觉不妥,因为这是误导别人,是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喝茶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实则是特别讲究的。新晋茶友就像个小学生对浩瀚的知识领域略懂皮毛,对于这类的茶友,用这句话是不合适的。从评茶的角度来讲,每一款普洱茶都有其的特色和级别,这通过其毛料,叶底,汤色,口感,后期转化价值去判断。

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个是学习普洱茶最基本的。虽说,对于刚刚接触普洱茶的人而言,一款茶好不好,其实她很难去判断的,即便是老班章古树茶。

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没有喝过其他差的茶,没有对比,没有参照物,自然不知道这个品质到了哪个级别。所以,有些茶,你喝不懂,其实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因为你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懂的开始。

话到此,可能会有人反驳说,若是不懂辨别,再多的山头也是忽悠,若是不想要,再好的茶叶也只是树叶,若是自己不喜欢,那只是一种负担。喝茶图个啥?不就是喝的舒心么?能让自己喝的舒心的,不就是好茶么?

可,茶无好坏模糊了人们对优秀和粗劣的辨别视线的同时,也忽略了对茶品的甄别尺度,如同在古树茶和台地茶之间划了等号,而事实是,古树茶优于台地茶太多太多。

适口为珍,对茶对事对人原本都没错,但,对于品茶时间不长、茶品辨别能力不足的茶友而言,这是瞎忽悠。真正懂茶的人,绝不会这样来评价一道茶。喝完一道茶,即便是不言,对茶的信息也掌握了七七八八。

cy316.Com精选阅读

“茶无上品,适口为珍”,真的是这样吗?“适口为珍”就是好茶吗?


几天前,一茶友聊天,聊到关于对普洱茶的品饮。喝普洱茶,一般都是从熟茶开始入门,这是事实,也算是一般人的认知和接受的开始吧,至少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在有的地方,喝普洱茶是需要找老师带,具体哪些地方不说了,但这的确是个存在事实。但是在讨论到对茶的喜好上,茶友说了一句“茶无上品,适口为珍”,看上去很让人觉得茶的玄妙,但仔细想想却又不是。

“茶无上品,适口为珍”,这话是一句很不错的话,但是被卖茶的老板来使用的话,那就有点过了,普洱茶江湖,深不可测,无上品,个人理解是因为普洱茶生茶的变化莫测,生茶属于后发酵茶,在不同气候条件和存储时间下,会有的不遇而遇的口感,这样的口感不好确定标准,比如同一批次的茶叶,可能到不同气候条件下存储了不同的时期,到后面开汤的时候,口感上也会存在不一。有的口感确实非常不错,自己没有喝过,那肯定不好评价,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茶也一样,可能会有更好的品饮体验,只是自身没有遇到,没有即无也,所以无上品。

“适口为珍”,适口更多地的还是强调适合自己的,比如有的人因为体质原因,只能喝熟普,不能喝生普,这样叫做适合自己体质。当然也有的人很偏激,喝茶我只喝生普,不存在什么体质之类的说法,生普越寒,我越要喝等等。

还有一种说法是,喝茶算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工薪阶层不可能去追求各种浮夸炒作之茶,就比如月收入4K的人去喝4K一公斤茶也一样,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选择喝符合自身条件的茶。比如喜好某个品牌的茶叶,觉得某个品牌的茶叶,自己很喜欢,那也算作适口,就像网络上很多“某益粉”、“某关粉”等。还有很多说法,不胜枚举,不一一熬述。

这里要开始讲负面性的东西了,卖茶老板喜欢用“适口为珍”来忽悠茶客,喝茶的适口性,就如同做菜放盐的量一样,喜好咸口和喜好淡口的不一样。咸口和淡口的初始,无非是食盐的量多少而已,经常吃咸的人,时间久了,肯定喜好咸味。清淡口味的人则是不喜咸口。卖茶最讲究的手艺无非也就是?洗脑的艺术?,经常给你喝某款茶,然后加重投茶量,喝成重口后,和其他茶无非都是淡了,都不好喝。同时又不断的贬低其他茶叶,茶客的认知从而定型,然后某款茶就变成适口之茶。当然首先要喝茶,还是先多方面了解,不要经常去茶店蹭茶听故事,蹭即免费,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总结上述,“茶无上品,适口为珍”,普洱茶,极致品饮体验的茶,到底是什么样,我们无从得知,只能说没有止境。适口则是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合适自己的茶,而不是任何茶,随便喝喝,不加选择,不经分析就觉得适合自己,喝茶要全面的喝,多喝,多体验才知道适口是什么回事,综合客观评价每一款茶。

适口随心,自我唯识的一种表现,并不能说明茶好与不好,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在舒服适度上的相对比较而已。当然有的人认为“我认为我喜好的就是好的,就是珍贵的”那也是正常的事情,这个世界就是由不同的价值观构建而成,和而不同,饮茶得趣,开心就好,计较太多,反而没趣,淡然处之,真水无味,方为饮茶之道。

个人观点,乱说而已。

普洱茶的一些解答,解密“茶无上品,适口为珍”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很多喝茶人,脸色发黄,发暗,发灰,皮肤暗沉,身体虚胖浮肿,越来越老,皮肤松弛,精神萎靡,胃都感受难受,身体无力的时候,认为网上卖的中国茶叶是炒作,喝茶没保健效果,喝茶属于夸大营销的,无论是普洱茶或是中国六大茶类,别忘记了,还有我。我是做普洱茶解决方案的。

每当有人说“你的茶太贵,比大品牌还贵”,我总会和你说,你买的不是贵,而是物超所值。

每当有人说“我还没喝会,以后再说”,我总会回答,下次来您来我这里可以付咨询费,我是你最好的普洱茶保姆。

每当有人说“我还没喝出效果”,我总会回答,您要哪种效果?要养颜,按照微整形付,感冒按照感冒付,效果不行,我可以给你换茶。

每当有人和我说“你的普洱茶包治百病”,我回答,医院包治百病,我也可以包治百病。

每当有人说“你没行医资格不能看病”,我的回答,是的,我没资格行医,麻烦你有病了,别扯上我,而且,你不可以相信任何医生的建议以及你的检验报告,也不要去买药。你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那些最初诸如《黄帝内经》,青霉素之类的,一开始都不被人承认的,而且中医之初是没人认证的,虽然这些东西,以及元素都是在人或者物体上提取的,比如普洱茶中的洛伐他汀,以前说普洱茶对心脏有好处也是不会有人承认的,而且据说喝茶没用处的。

有人说“你认真的被茶玩了,被茶迷住了,执念了。”我回答,一国两制,改革开放当年算不算是执著?那么,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算不算执?

有人说“茶不是万能”,我也没说它万能,只是用处太多了,神话,哲学,科学,全都包括了,文化,文明都体现了,这是我们古人的智慧浩瀚,都集中在一泡茶上了,只是你没看见而已,你要真切体验,去游乐园玩个项目也是要门票的。您喝了几十年的茶,连茶的折扇门都没打开,就像游乐园,只能眼睛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然后自己yy。

有人说“你这人怎么这么固执,更一个钢铁似得,很难跟你沟通呢”,我说的是“无欲则刚,才能有容乃大呀”。

有人说“就你的普洱茶是第一,眼里都没有人了”,我的回答“世界上同质化的东西这么多,奇货可居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做茶要有茶拿的出手。”

有人说“我喝茶喝了几十年,你不要引导我”,我并不是引导你,我只是为了公平,让您用最公平的方法来喝我的茶,仪式也好,认真也好,我做的只为彼此信任,为了将来简单,简单,再简单,因为——你的人生比我更美好,你的时间,精力比我更宝贵,我需要的是——你可以简单喝茶。你需要的是——明明白白喝茶。

有人说“喝个普洱茶还整的高大上,解决个锤子”。我的回答,同一泡普洱茶喝了可以增肥,还可以减肥,怎样情况下可以增肥,怎样情况下可以减肥。当然我能解决的问题不只是这样而已。

有人说“茶无上品,适口为珍贵”,我的回答,世界上最高的峰是珠穆朗玛峰,茶的品质是有底的,只有适口是没底的,茶很简单,复杂的是——人心。对于适口,请别拉着茶下水,茶是无辜的,你的过失不是茶的过失,你的欲望不是茶的欲望,众口难调,茶的品质是有底的,只是人的品——层次不齐。

普洱茶缘 适口为珍


我们为什么戒不了普洱茶,答案在各自的心底。要遇到一杯适合自己的好茶,需要的不是昂贵的价格,而是随遇而安的茶缘。好茶不一定贵,贵的茶也不一定适合自己。岁月不是童话,经历才是人生,适口为珍。

接下来,我要讲一下怎样才算是好的普洱茶。我说的都是我的认识,你可以不认同,各人看法不一致很正常。

生茶简单来说一般就几个点:香气、苦味、涩味、生津、回甘和体感。

【香气】分为嗅到的香气和口腔中的香味。而嗅到的香气又分为:干茶香、公道杯香、叶底香。

【苦、涩】重点说下涩,涩是指舌面或口腔附着一层东西,一种使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

【生津】是分泌唾液,回甘在前面的帖子里已经详细说过了。

【体感】是指喝过茶后的身体感受,比如说嘴唇发干、额头冒汗、喉咙难受、胃不舒服等。

那什么是好的普洱茶生茶呢?生茶又要分为新生茶和老生茶来说:

【新生茶】好的新生茶干茶不一定香,公道杯和叶底必须香(叶底植物清香)。口腔中能感受到香气最好。苦涩要化得掉,也就是说苦涩不是一直存在,化得越快越好。生津回甘越激烈越持久越好,单一的生津好或者回甘好不能算是很好的新茶,试饮者身体不出现不舒服状况,如果你的胃本来就接受不了新茶,自然一喝身体就会不舒服。

【老生茶】首先要仓储正常没有异味,公道杯有香气,口腔中有一定的陈香(旧物舒服的味道)。入口苦涩弱并化得开,生津回甘持久迷人,喝了不出现不舒服情况。这就是好的老生茶。市场中一般的生茶太多了,多得只能算做口粮茶

普洱茶好熟茶简单来说一般也就这几个点:干净、入口滑、有滋味、体感。

【干净】指两个层面:一是眼睛看到的干净,二是口腔中的干净。

【入口滑】很容易理解,就是茶汤入口的时候不出现砂的感觉,出现糯的感觉一直到胃里。

【有滋味】指茶汤在口腔中有甜度,有香气。

【体感】熟茶中的体感比在生茶中的体感明显,而这种体验不是简单的胃热、冒汗等词语能描述,多喝不同年份不同仓储不同品牌的熟茶,更能体验到这种体感,只可体验不可言说。

“适口为珍”的普洱茶就是好茶吗?


“茶无好坏,适口为珍”,刚开始接触普洱茶时,大多数茶友都听到过这种说法。如果将范围扩大一些的话,这句话似乎适用于描述所有茶类。

喜欢的就是好的,对于喝普洱茶这件事来说,也是这样吗?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好品质的普洱茶都是有标准的。在评价普洱茶的品质高低时,感官审评是比较常见又相对客观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好的普洱茶,对应到人体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个层面,所带来的感受必须是美好的、令人愉悦的。

对于目前有人在说的“好的普洱茶,既是有标准的,又是没标准的”,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普洱茶的好坏,要综合考量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茶品的香气、滋味、口感等除了要符合好的标准,还需要考虑个人的喝茶喜好,好品质与符合个人口味兼备,才是好普洱茶。

但是在喝茶时,用“茶无好坏,适口为珍”这句话来解释“什么是好品质的普洱茶”,无疑会漏洞百出。不同的人喝茶的经验不同,茶叶知识的储备也不同,在喝茶的过程中,自然会对普洱茶的香气、滋味和口感做出不同的理解,甚至仅仅只是以喝茶时身体会有何反应来定义茶叶品质……如此得出的“好”普洱茶的结论,不仅不具备参考性,更不具备普适性。

所以,你喜欢的普洱茶不一定就是好的。好品质的普洱茶,只有在感官审评达到“好”的标准的基础上,再讨论个人喜好才有意义。

如果对普洱茶的品饮价值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在“有标准的好”的范围内,挑选一款符合个人喜好的普洱茶,这样的普洱茶才是好茶。

多少人理解错了普洱茶的喉韵?


喝普洱茶,我们不仅要喝它的香气、苦涩、回甜,也要喝它的质感和冲击力,会喝茶、喝懂茶,才是对好茶的不辜负。很多茶友都在问:究竟什么是普洱茶的喉韵,怎么听别人描述时,总感觉非常玄妙?普洱茶的喉韵,真的有那么“深”不可测吗?

喉韵

茶叶中的某些内含物质,会对我们的口腔造成甜感,甜感表现在口腔,我们称为回甜,当甘润的感觉到了喉结以及喉结往下的部位,我们就称之为回甘。当茶汤穿喉而过的时候,依然可以有甜感,穿的越深,强度越强,我们就说这款茶喉韵越好。

有喉韵的茶就是古树吗?

当古树茶越来越受到茶友的追捧和喜爱时,一些商家会告诉消费者:我这款茶喝起来有喉韵,只有古树茶才能喝到喉韵。这样的言论靠谱吗?

在新茶期间,记住,重点是新茶期,通过喉韵,有90%的把握可以试出小树和古树的差别,但不是所有有喉韵的树都是古树。小树茶的喉韵,在新茶期,凸显的并不明显,但是当我们把小树茶储存2~3年的时候,再拿出来品饮,它的喉韵很明显,但是深度不够。

所以说,在新茶期间,同片茶区的茶叶,喉韵是判断树龄大小的一个关键,但也并非唯一因素,茶汤入口的质感、韵感,以及苦涩协调感、回甘回甜的持久性,还有自己喝茶的经验,都是分辨古树茶和小树茶的标准,存放2~3年后的小树茶和古树茶,更不能仅仅通过喉韵来判断了。

买茶时,你被这些话忽悠过吗?买茶时经常听到哪些忽悠?


茶叶市场鱼龙混杂,品质良莠不齐,老板也会用一些技巧性的话术来诱导消费者的选择,如果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稍加润色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有些话完全可看做是“忽悠”,这时就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然自己被骗了还要帮着数钱。

一、“我的一个朋友在云南有一片自己的茶园”或“我爸就是茶农”

互联网发展促使信息走向透明化,茶友在买茶时也会网上比价,当看到一款大名鼎鼎的山头古树茶只卖非常低廉的价格时,就会感到迷惑,这时候店家可能会告诉你:“我在茶山有人脉”或“我爸就是茶农”,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一种营销手段。卖茶不是卖人情,况且常年在茶山奔波的人,谁没点人脉?至于“我爸是茶农”这句话,亦是有真有假,茶农的水平同样又高有低,茶友在选择的时候,还是要多留个心眼。

二、“茶无好坏,适口为珍”

这句话原本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没有个前提,就很容易被店家钻空子。比如有的茶,采取了高温杀青工艺,初喝香甜可口,深得一些茶叶初学者的喜爱,但这样的茶却不利于长期存放,更不要说一些施加过农药化肥的茶叶了。

经常喝高品质的茶,嘴巴会告诉我们茶叶的好坏,“茶无好坏,适口为珍”,这句话是对的,但前提是茶叶的生态、工艺要过关。

三、“不苦不涩不是茶”

这句话乍一看也没什么问题,苦涩味是茶叶最基础的味道,但是对于好茶而言,是“苦要能生津、涩要能化甘”,也就是说好茶的苦涩是要很快化开的,在短时间内转化为润泽甘甜。如果苦涩味一直停留在口腔,不能转化为甘甜,那么茶叶的品质很可能也不好。

所以茶友们一定要弄清楚“不苦不涩不是茶”的深层含义,不要被表面意思所蒙蔽。

普洱茶包装上的通风储存还要误导多少人?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茶为神、水为体、汤为色、味为骨、香为魂。

水漂香、香入水、水含香、水生香、水即香。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最响亮的广告词。

纵观绝大多数的普洱茶外包装上,在存储这一栏都会莫名其妙的印上通风。

我们应该知道,通风环境在严重阻碍普洱茶中后期的优质陈化。很不幸的是目前绝大多数厂家的普洱茶外包装上,却都标注了储存环境是通风,并没有注明在什么条件下可使用通风,误导了茶友认为普洱茶储存需要全程通风。

通风,普洱茶在外包装上的所谓通风环境中长期储存,误人至深!

普洱茶的香气

普洱茶生茶是自然发酵。在新茶发酵最初阶段,香气多以樟香、荷香、兰香等为主。

普洱新茶的自身香气形成与茶树生长环境的负氧离子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网上多有文说到发酵进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樟香、荷香和兰香,这是不对的。樟香、兰香与荷香基本是普洱新茶初始发酵期具有的自身香气,普洱茶这些自身香气会随着普洱茶的陈化进程逐渐消失,转而逐步形成一级级的陈化香,也就是我们说的陈香。

普洱茶的初香、花香、蜜香、果香、菌香等,基本都会在三四年时间内完全消失,但这些初香会成为普洱茶陈化过程形成陈香的重要组成基础。

普洱茶陈香形成是一个缓慢过程,包括了生物、化学和混合等,是庞大的活性生态体系平衡的多次打破和重建。

普洱茶从飘起的花香,逐步转为果香(水果类)进而进化为实香(木本或坚果类果实)。当发酵转入深度时,会显现出明显的枣香或果糖香;当发酵达到成熟并趋于稳定时,会出现药香。

普洱茶陈香的形成机理

在这里不能给出对应多少年份会出现的香气类型,是因为存储环境的不同、茶叶拼配的不同等都会影响普洱茶的初始香与陈化香的生成,这很难形成一个具体时间表。

欲得到一款陈香四溢、味醇滋厚的普洱好茶,其基础条件必须包括茶树的品种和龄、树的生长环境、叶的采摘时节、师傅的制茶技术、成品的仓储环境(温度、湿度、混杂)和陈化时间等。

并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可以越陈越香,霉茶不会越陈越香,毒地生长出来的茶也不会越陈越香,使用绿茶工艺也不应该会越陈越香或大打折扣,应该不会有多人喜欢喝三年以上的绿茶。

我们知道因红茶、青茶、黑茶或普洱熟茶等在制作初期就工艺不同,锁定了普洱茶陈化初期阶段的重要物质基础。

制作普洱茶时借鉴或采用上面任何一种所谓的工艺改良,在以后的陈化就会从一个残缺不全的物质基础上形成变化,导致最终的茶品成为不伦不类的非普洱茶产品。

普洱茶的陈化,不单局限在感官所感应到的内容。至关重要的是茶叶内含物质在合适仓储环境中,随着时间推移所得到的改变和提升。

普洱茶陈香的形成是一个繁杂庞大的体系,目前尚缺少详实科学的实验室数据,其微生物升级及陈香形成机理还有待与以后的纵深研究才有可能解决。

普洱茶陈化初期降解与合成

需要有氧环境

普洱茶香气的生成与茶类高温提香不同,普洱茶是通过生物酶降解产生芳香类物质的过程。

茶叶细胞液泡在揉捻时破裂,内含的儿茶素迅速被氧化。在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作用下,被分解为多酚化合物。酶促氧化下产生两种主要的色素基团:茶红素和茶黄素。

多酚氧化酶主要作用于儿茶素继而产生茶黄素,过氧化物酶主要产生茶红素。

普洱茶第二个阶段陈化

需要厌氧发酵

普洱茶陈香与高温提香截然不同,下面是普洱茶陈香形成的变化示例。

微生物→酶→脂→芳香类物质

在厌氧环境下,陈化过程中各种物质经过复杂庞大的合成系统,产生了微生物继而转化为对应的酶,酶又转化为脂类物质,脂又转化为芳香类物质。整个过程是一个忌高温,这是普洱茶所独有的陈化机理。

红茶的发酵模型研究茶红素形成的机理,得到以下的茶色素演化路径为: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

红茶的发酵是先产生茶黄素,然后是茶红素。因茶红素极不稳定,随既向茶褐素转化。因此在对红茶的检测中,只能检测到茶褐素,不能检测茶红素。红茶中的色素演化到茶褐素时就完结了,再往后的演化就成了霉化过程,所以有烘焙提香制茶工艺的茶不能久存。

普洱茶陈化前期色素的演变与红茶相似,陈化到中后期却与红茶的色素演化不同,在茶褐素后又再析出了茶红素。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红素

优质陈化普洱老茶汤色

通风是厌氧环境吗?

显然,通风绝对不是普洱茶中后期所需要的厌氧环境。

所以通风环境,绝对不符合普洱茶中后期陈化过程中各类益生菌所必需的低氧条件。

茶叶中大量的酚类物质在微生物及酶类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茶叶内含物质的降解与转化,导致大量具备营养价值的活性衍生物出现。

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一直存在着降解、分解与新物质合成转化,并持续保持物质活性存在于茶叶形态中。

普洱茶在长期厌氧发酵阶段,茶多酚指标迅速衰减,在茶多酚衰减过程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没有让普洱茶走向霉变,这要归功与缺氧环境有效阻止了霉化形成。

前发酵茶与后发酵茶

陈化的不同结果

前发酵茶是经过了人工提香工艺的干预,让茶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失去活性。直观他们的外形色彩,基本就可以分辨出来。也正是因为工艺不同,让我们从茶品色泽上一目了然的定义了中国六大茶。

普洱熟茶以及六堡茶也被划分到了黑茶大类中,唯独普洱生茶一直没有准确的归类,或许他真的会成为中国的第七大茶类。

传统工艺的白茶,因为几乎没有人工干预,其叶内细胞几乎都是完整的,其活性也是最好的,但是因为他没有因被揉捻而细胞破壁,这些活性基本也就被锁在了其所处的空间环境形成微发酵。

灭活的绿茶、重发酵的黑茶、红茶、乌龙茶等,虽然经过了细胞破壁工序,因工艺对活性的前期锁定,让其后期的陈化之路比较狭窄。

唯独普洱茶使用了晒青工艺,加大、保留了茶叶的内体活性,这让其后续的陈化有了更宽、更多的变化方向。

普洱茶的香气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时间沉积,普洱茶会依据自身的基础产生各类的有续变化。

普洱茶外包装上的通风储存

定义可以休矣

新茶,适当通风是散去他们的异杂青气,在初期就需要阻止这些异杂气参与陈化;在中、后期普洱茶存储时需择时通风而非全程通风,通风主要是散去陈化过程中,那些微生物新陈代谢时所聚集不适合下一步优质陈化或非我们喜好的物质气味。

在保障合适的温、湿度、防晒、洁净、适当通风的存仓环境下,普洱茶整桶储存比单饼好,整件储存比单筒好。让同一批次的普洱茶形成一个小生态互通、增厚陈化效果的存储环境,是茶友们需要注意的内容。

存储普洱茶需要注意些什么?多少人存的普洱茶输给这两个字


说到普洱茶的存放条件,相信很多茶友都能朗朗上口。可,为什么你家的普洱茶没别人存得好呢?普洱茶的存放还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仅仅是温度湿度空气流通就好了?如果你做不到这点,估计你家的普洱茶也会秒变“废品”。

在日常的普洱茶存储中,最容易发生的事情,就是茶友们忘记了生熟分开。

我们都知道要避异味,却忘了,对于生茶而言,熟茶的味道也是一种异味。一旦生熟混在一块,香气也会混为一体,生不生熟不熟的味道,贻笑大方。

我想很多茶友也是极其简单的,没有将普洱茶的存放细致化,才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普洱茶的存放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区别在于是否用心对待了。

在和茶友沟通的时候,还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人都误以为普洱茶怎么放都能越陈越香。事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普洱茶没存好,是不会越存越香的。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普洱茶为什么会越存越香?普洱茶越存越香是能量释放过程中的香味沉积。在茶叶的内含物质中,香味物质属于挥发性物质,其释放会较明显,会比较容易感知到。

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普洱茶是不会越存越香呢?

在这里,就以散茶和紧压茶作为例子。

普洱茶仍旧保持其茶叶原本的零散的叶形,没有经过重力紧压,没有被压制成特殊的形状,为散茶。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重力紧压成某些形状如圆形饼状,大小不同的沱型,方茶,砖茶等等紧压茶。

把一定数量的散茶和饼茶,放在同一个空间。再隔一段时间去看,你会发现,散茶的香气快跑光了,而饼茶身上的香气变得浓郁起来。通过这个小小实验,就能告诉我们,长时间被压制的茶叶有更好的自然后发酵条件而使得其有更好的口感,有利于收藏。

某大师说,普洱茶不是越陈越香,而是越存越香。就是这个道理。普洱茶想要越存越香,除了要避光,控制温度湿度之外,还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密封才好。要不然,茶身上的香气会跑光的。

从普洱茶到普洱茶膏,为何普洱茶膏为上品


天地独酿普洱茶,

乔木古树生茶山。

茶膏千年终不衰,

缘自原料本天然。

上有苍天的古树,下有百草奇花,更身披藤蔓、苔藓、地衣、螃蟹脚,这就是普洱茶膏的原料,云南特有的古树奇木——乔木大叶种古茶树,千百年来,他们和热带雨林和谐共生,汲取低纬度横断山脉的天然灵气沉淀、沉淀,再沉淀,最后经由人类的智慧凝结成茶的琥珀——普洱茶膏。

研究过茶膏发展史的人或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上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其他茶类的茶膏,为什么只有普洱茶膏流传下来,且独以普洱茶膏为上品?

中国的茶膏自唐代开始有了它的雏形,到了宋代工艺已经成熟,如宋代的“玉蝉膏”就是以白茶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可这些产品为什么到后来都销声匿迹了呢?

甚至,对于当今的喝茶人而言,只要一提起“茶膏”两字,就是指普洱茶膏,而无须再缀上“普洱”两字。换句话说,“茶膏”已成为“普洱茶膏”的代名词。

为什么?很多人在问。中国各地有那么多的好茶,难道只有普洱茶可进行这种“膏类”的深加工,其他茶为什么不行?

原因有两点:

一是原料本身的优势。

绿茶与乌龙茶分别为小叶种与中叶种,其茶叶本身内含物质太少。绿茶不耐泡是茶人皆知的事实。乌龙茶强于绿茶,但可提取与浓缩的物质仍然与大叶种的普洱茶不能相比,实际上是差别很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云南茶人用大叶种茶制作的龙井、碧螺春及铁观音,虽然外观没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漂亮,或者说做工尚属粗糙,但耐泡度绝对超过它们。

二是具有独特的发酵过程。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茶膏”的产生,没有发酵的基础,是很难生成的。因为发酵的过程是大分子被逐步降解而转化为小分子的过程。未发酵的茶或发酵不充分的茶,其内含大多是大分子物质,而这些大分子物质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将其“提取”出来,其品质都是极差的。绿茶是不发酵茶,甚至忌讳发酵。因此,将绿茶硬性做成“茶膏”,其汤色必然混浊,苦涩味极重,失去了绿茶原有的“鲜爽”。同样,铁观音虽然进行了轻发酵,但也由于发酵度不够,其制成的“茶膏”也同样是汤色混浊,味觉极差,脱离了原茶的本质。其实,就发酵而言,同样适用于普洱茶。如果普洱茶不经过发酵的过程,同样制作不了“茶膏”。

因此,普洱茶膏的原料以两种为最佳:一是人工发酵的普洱熟茶;二是陈化50年以上的“老普洱”。除此之外的普洱茶,都很难制成真正意义的“茶膏”。普洱茶膏的制作,不是为了制作“膏体”物质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以浓缩茶叶精华,为人体的健康服务。

普洱茶膏就属于发酵食品。没有发酵这个载体,恐怕会早已退出茶叶家族,不可能成为皇宫贡品的角色,更不可能担当“国礼”的大任。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原料与发酵的特殊要求,必然造成后人对唐宋时期研究成果的自然抛弃。我们中国人是一个特别务实的民族,也特别重视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所以,当宋代的“茶膏”失传后,其工艺却被巧妙地保留下来。今天我们应当看到,宋代茶膏的彻底失传,其真正的原因还是与品质有关。

天地独酝—云南普洱

云南因有世上最美的云、最美的土而被称为彩云南、七彩地。上天赐爱这块土地,将离不开云的茶树最先留给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与茶有缘,茶生这里得天独厚,不仅树干高直而且叶面肥大,得了一个天地独有的好名字——普洱茶。

普洱茶四奇:

(一)第一奇——奇在木本,独有的乔木大叶种茶树

1.乔木大叶种表现为多区域、成片状的存在,为云南独有;

2.乔木大叶种茶相比其他产区的茶叶营养成分更高、更丰富;

3.具有特殊的“长寿基因”;

4.多样性的特征。

(二)第二奇——奇在工艺,独特的加工技巧

1.独有的晒青工艺

2.独有的拼配工艺

3.独有的发酵过程——自然发酵

(三)第三奇——奇在陈化,品质再造的过程

1、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自始至终体现“活”的产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酵过程的渐进,又体现出“变”的特性。这种“变”,不是数量的增减,而是“质”的改变。这其中,体现最明显的是茶汤颜色的变化。

2、普洱茶陈化过程中香气的有续变化。

(四)第四奇——奇在功效,独特的养生机理

1.普洱茶具备食品的“第三功能”

【营养功能】——即具备茶叶所需要的基础营养素,可以涵盖所有的茶类;

【感官功能】——侧重人们对茶叶中的色、香、味、形等主观偏好,满足人们品茶中的美感和愉悦的享受。

【特殊功能】——即在满足营养(第一功能)又能满足感觉(第二功能)之外,并具有对人体产生调节生理机能的茶品。称为“功能性茶品”,也称“第三功能”。

2.普洱茶“第三功能”的核心是天然植物药用成分的生物转化。  

不要被忽悠了,国家认定的云南普洱茶只有这5种


勐库大叶茶

勐库大叶茶属于乔木型,植株高大,主干明显,分枝比较细。1985年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认定编号GS13012-1985。

勐库大叶茶加工的普洱生茶,清香浓郁,滋味醇厚有回甘,勐库大叶茶种熟茶,汤色红浓,有陈香,滋味浓醇。

凤庆大叶种

凤庆大叶种属于乔木型,原产于云南省凤庆县,1985年被认定为国家品种,认定编号GS13013-1985

凤庆大叶种适合制作成红茶,香气高设持久,滋味浓强鲜醇。

勐海大叶茶

勐海大叶茶是比较著名的乔木型茶树,1985年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认定编号GS13014-1985。

由勐海大叶茶制作的普洱生茶外形条索肥硕,显毫,香气浓郁,滋味回甘;制作的普洱熟茶汤色红亮,滋味醇厚回甘,入口润滑,香气独特有陈香,叶底红褐色。

云抗10号

乔木型大叶种,1987年被认定为国家品种,认证编号GS1302-1987

云抗10号适合制作普洱茶,绿茶,红茶。

云抗14号

云抗14也是属于乔木型大叶种,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临沧、保山等地区都有大面积栽培。1987年被认定为国家品种,认定编号GS13021-1987。

云抗14号适合制作普洱茶,绿茶,红茶。

茶香究竟可以归纳为多少种?


都说闻香识女人,也说美丽女子的灵魂有香气。可见,香所蕴含的意味,美好而高贵。自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美人譬喻高洁人品与忠直臣僚之后。香,从此便赋予了特殊含义。人类对香的运用,早在上古时代便开始了。人类发现了自然界各种令人舒畅的味道,闻之身心愉悦,于是认为天上的神灵应该也是喜欢这些味道的,因此在祭祀之时,供奉各种香草。香,最初作为娱神的功用,代表人类表达对神的敬仰与虔诚。此后,人类也在其他重大仪式以及日常生活中,开始佩戴香草,并发展香文化。几千年下来,香文化亦如茶文化一般,生出许多支脉,同样成为拥有系统体系并博大精深的一门生活艺术。现今随着茶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复兴,香道也在复兴的路上。

然而本篇所谈论的香,非香草香料之香,却是特殊的茶香。在茶的审评中,香气是一项重要的指标。那么,茶的种类如此繁多,茶之香,究竟可以归纳为多少种?真实的情况是,每一款茶,皆有其自身独具之香,纵使与别样茶有类似之处,却总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质。正如世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每一款茶,因其所蕴含的内质不同,必然在外观和内容上,都会区别于其他茶。从香气的表现来讲,肯定也没有百分之百一样的茶香。但若是这样细分,则会把这事变得极为复杂。如果不做研究,仅仅只作为一种知识来了解,以便帮助我们分别茶的种类和茶的优劣,则可以将茶香大概分为九大类型:甜香、毫香、栗香、清香、花香、果香、松烟香、火香、陈香。

甜香,通常包含两种情况:其一,多见于火功足的高档茶,比如高级武夷岩茶,闻之除了火香之外,渐渐就能闻出甜香,入口明显觉得甜;其二,红茶普遍都有甜香,品饮过红茶之后的杯底,大多带有浓厚蜜糖的香味。

毫香,顾名思义,产生于多毫嫩芽制成的茶。多见于名优绿茶、白茶和高档红茶,台湾的东方美人茶,也有明显毫香。尤其白茶中的白毫银针,毫香最为明显。

栗香,有两种:一种是嫩栗香。多见于春季用福鼎种或无锡大毫茶的鲜叶所制成的细嫩绿茶;另一种是板栗香,仿佛熟板栗的甜香。多见于制作中火功恰到好处的高档绿茶。如用福鼎种鲜叶加工的高档绿茶大多具有板栗香。

清香,清纯而悦鼻。多见于在杀青后经快速干燥的高档烘青或半烘半炒型绿茶。

花香,包括玫瑰香、桂花香、兰花香、茉莉香等等。花香在绿茶、红茶、乌龙茶中表现最为明显。尤其凤凰单丛中,表达出花香的品种就难以准确计数。还有些花香是因为窨提的工艺所产生的,比如茉莉花香、桂花香等。这是在制作再加工茶时,由相应花朵传递给茶的香。

果香,此类香也非常丰富,有橘香、水蜜桃香、桂圆香等。橘香多见于发酵程度较轻的夏季红碎茶;水蜜桃香,多见于广东凤凰单丛、闽北武夷岩茶、台湾红茶等高档茶叶;桂圆香,多见于制作工艺良好的茯茶或用松烟熏过的红茶。

松烟香,指茶叶含有松脂燃烧的香气。多见于福建的小种红茶,也就是日常所说的“正山小种”,还有湖南安化的黑毛茶,初制时用松针燃烧烟熏,使茶叶吸附其特殊的香味。

火香,有足火香和高火香。足火香为茶叶香气中稍带焦糖香,常见于干燥温度较高的制品,比如在辉炒工序中采用较高锅温炒出的糙米色龙井茶。高火香似炒黄豆的香气,为黄大茶的典型香气。另外武夷岩茶也有典型火香,不过武夷岩茶的火香属于焦糖香。

陈香,茶叶陈化后产生的香气。是普洱茶、广西六堡茶、茯砖茶等黑茶的典型香气。但其他茶类若出现陈香,则表示茶不好。

除了这些香气的特征之外,要看一款茶是否优质,还得看香气的高低、纯异、持久性等内容。通常会用一些形容词来定义:浓郁、馥郁、持久、高长、高纯、高郁、高锐,这些词都是褒义词,证明茶的品质尚好。浓郁指香气高锐,浓烈持久,见于福建、广西的高档茉莉花茶,一级滇红。馥郁,香气芬芳浓郁,多见于高窨次,下花量多的花茶或乌龙茶。持久,指香气充沛,保持时间长,冷闻的时候还有余香。高长,香高持久,多见于表达高档茶的香气。高纯,香气充沛而纯净,多见于红茶的香气审评。高郁,香气高锐而浓郁。多用于表达高档茶的香气,但很少用于花茶。高锐,香高扑鼻,有锐利感觉。多用于表达高档茶的香气。

此外,如纯正,纯和这类词语,通常用来表述茶香既无明显突出优点,也无明显缺点,属于中档茶的香气评语。

还有许多词汇,属于贬义形容词,得到这样评价的茶,则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进不了名优之列,甚至都不能称为合格的茶叶。这类词有:香贫,指香气低弱;香浮,香气轻薄,浮于表面,一嗅即逝;香短,保持时间短,很快消失;钝熟,香气、滋味熟闷,缺乏爽口感;滞钝,香气、滋味缺乏鲜爽感;陈气,香气、滋味不够新鲜;陈闷,香气不新鲜;陈霉气味,霉变的味道;陈熟,香气、滋味不新鲜,叶底失去光泽;青气,带有青草或鲜叶的气味;焦味,炒制过程中火温过高所致;烟熏味,除小种红茶等特殊工艺的茶之外,其他茶不应有烟熏味;平薄,香气低弱或滋味淡薄,品质平庸,多见于质地瘦薄的茶叶;水闷气味,常见于用雨水叶或揉捻叶闷堆而不及时干燥的茶制品;辛辣,茶叶香气、滋味刺激性强,似有灼烧感,常见于夏秋季的低档红、绿茶。还有铜臭味、铁腥味、机器油味、竹油气味、油墨气味、麻袋气味、烟味、烟焦气味、塑料味、酸馊气味、樟脑气味、木炭气味、石灰气味、异味、串味等等。这些都是审评中对于不良品质的茶经常使用的词语。

了解茶的香气大类,以及褒义、贬义评价语,方便我们在习茶过程中,习惯这套标准术语,并能够自如使用,更好地掌握茶的知识。

优质茶香,层次丰富,自有其迷人之处。好茶的香气,具有穿透力,这样的茶汤和香气入了我们的身体,则身心惧受其滋养。因此,闻香识茶,是需要努力掌握的基本功!

上品普洱茶膏


上品普洱茶膏!我们知道从茶膏出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历史上虽然有多种茶膏出现,却惟独留下了普洱茶膏?其实很多人也曾对绿茶、乌龙茶进行过“茶膏”的深加工研究,为什么独以普洱茶膏为上品?

原因有两点:

一是原料本身的局限。

绿茶与乌龙茶分别为小叶种与中叶种绿茶与乌龙茶分别为小叶种与中叶种,其茶叶本身内含物质太少。绿茶不耐泡是茶人皆知的事实。乌龙茶强于绿茶,但可提取与浓缩的物质仍然与大叶种的普洱茶不能相比,实际上是差别很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云南茶人用大叶种茶制作的龙井、碧螺春及铁观音,虽然外观没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漂亮,或者说做工尚属粗糙,但耐泡度绝对超过它们。以至很多的福建茶商跑到云南,采购部分大叶种茶制成的铁观音,拼配到他们的原料中,以提高品质。

二是缺少发酵的过程。

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茶膏”的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茶膏”的产生,没有发酵的基础,是很难生成的。因为发酵的过程是大分子被逐步降解而转化为小分子的过程。未发酵的茶或发酵不充分的茶,其内含大多是大分子物质,而这些大分子物质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将其“提取”出来,其品质都是极差的。绿茶是不发酵茶,甚至忌讳发酵。因此,将绿茶硬性做成“茶膏”,其汤色必然混浊,苦涩味极重,失去了绿茶原有的“鲜爽”。同样,铁观音虽然进行了轻发酵,但也由于发酵度不够,其制成的“茶膏”也同样是汤色混浊,味觉极差,脱离了原茶的本质。其实,就发酵而言,同样适用于普洱茶。如果普洱茶不经过发酵的过程,同样制作不了“茶膏”。

因此,普洱茶膏的原料以两种为最佳:一是人工发酵的普洱熟茶;二是陈化50年以上的“老普洱”。除此之外的普洱茶,都很难制成真正意义的“茶膏”。普洱茶膏的制作,不是为了制作“膏体”物质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以浓缩茶叶精华,为人体的健康服务。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茶无上品,适口为珍”,有多少人被这句话忽悠了》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