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不重形式,而在于心

发布时间 : 2020-08-21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于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 女生喝茶害处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于。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喝茶,不重形式,而在于心”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喝茶,不重形式,而在于心”相关知识!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物世界。在人生的旅途上,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一路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但愿我们守住宁静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时有细雨滋润、天清气爽的季节,春风又吹绿了漫山遍野的茶树,碧绿的嫩叶和春光微妙地交织在一起,那种清新惬意而又浓郁醉人的气息,真是沁人心脾!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仅茶叶的品种和特色之多就足以让中外宾客赞不绝口!据专家考证,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中国的茶饮始于殷周,兴于汉唐,盛于宋代。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也不叫茶,而被称为“苦荼”。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了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还可以清热解渴,又富于清香味道,是一种很好的饮料。于是,人们便开始大量种植、采制,逐渐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茶”字也随之出现。现在,悠久的茶文化俨然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之一。

中国茶移植国外,日本算第一家。但我不喜欢日本茶道的种种清规戒律、繁缛复杂的表演形式。与之迥然不同的中国功夫茶,从欣赏茶色、茶味、茶香到嗅、啜、并举,玩味再三,确如白居易诗云:“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香”。苏东坡也说:“从来佳茗似佳人”。可见个中之味,回味无穷。特别看见那些精于此道,须发皆白的老“茶迷”,三个指头捏一袖珍紫沙小茶盅,腾挪于鼻唇之间,或嗅或啜随心。且双目微闭,如痴如醉,仿佛打坐的道人,外界外物全然不觉,让人不能不惊讶名茗的神奇。

我今天只说“喝茶”,不敢说品茶。古人对品茶是有讲究的,或于竹影窗前,或坐花丛之中,慢慢品啜,且耳能听泉瀑、丝竹之声,眼能断飞鸿、走兽之影。坦诚地说,这种意境相当美,可惜在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中,好像悄悄地消失了。

喝茶除了解渴外,还是很有情趣的。比如,有一天,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房里,桌上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手捧一本爱读的书,对着这杯雾气氤氲的绿茶,吹开上面的烟雾,凝视那些如剑似针般的碧叶慢慢地在杯中舒展、跳跃,确有一种进入春天生机勃勃的茶园的感觉。茶水由透明变为淡绿,茶叶在杯中欢悦地舒展,渐近沉寂,一片片呈现出采摘前的自然状态。唐代诗人刘禹锡传神地道出了新茶的色香之美:“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现在,正值清明时节,新茶已陆续上市,购茶者趋之若骛,品上一口新采的茶,吐一口郁悒之气,好舒服,好惬意,于是整个身心在这一刻松驰下来。

喧嚣尘世,繁华人间,各种引诱纷至沓来。最能净化心灵的除了书与音乐之外,恐怕就只有一杯好茶了。诚然,如今品种繁多的高档饮料数不胜数,且包装艳丽堂皇,无不引诱着我们的感官,但又有哪一种饮料可与绿茶那清醇、自然的口感相匹敌?岂有茶的清淡与馨香入口入心呢?!

古人谓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喝茶需要有一种心境,一种气氛。在蛐儿浅吟低唱的夏夜,一手执壶,一手翻书,虽身处喧嚣凡尘,面对酷暑炎热,心底也就多了几分清爽与安宁;在深秋,月明星稀的午夜时分,萤火虫穿梭于草木之间,若得二三知已,于桂花树下,长石作案,临风把盏,赏月品茗,那情趣自然是逍遥快乐无比,如进入“春江花月夜”或“雨打芭蕉”的意境之中,哪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然至冬夜寒窗,卷帘之内,泡一壶热茶,于小火炉边轻品慢饮,听室外雪落梅枝,风拍竹叶之声不绝于耳,乍暖还寒最让人倦怠困乏,更易生感伤闲愁,这时,一杯清茶入口,顿觉心旷神怡,精力倍增。你定会从淡淡的茶水中得到些许感悟。于是,无论窗外春夏与秋冬,只要有一杯清茶,便有盎然的生机。以平淡之心轻快地跨过坎坎坷坷,从容地向前走去。

茶来自自然界,它应该是一种灵气之物。善饮者,能催人成熟、宽容,使人高尚,不浮躁。回想从前的日子,我独守儿子,在形影相吊的寒宅,年年岁岁,朝朝暮暮,那种孤苦伶仃的日子在外人看来是无法忍受的,我尚能自娱自乐。泡杯苦茶,远看天上云卷云舒,近观庭前花开花落,生活在自己的境界里,那生活自然也就有了滋味。生活中常有风雨,人生中时有失意,常捧一壶清茶在手,永保一副脱俗的禅心。

饮茶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文化,源远而流长。古往今来,咏茶的诗词颇多,或遣兴,或抒怀,或唱和,或借茶言志以表人的情趣心志,而我比较欣赏的却是赵朴初先生的一首五言绝句:“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石千碣,不如吃茶去。”难得浮生半日闲,沏一壶好茶,将其它冗务俗事全抛脑后,尽情享受那份难得的清闲与心境。只要有一杯香茶在手,永保一种轻松、豁达、淡泊的心态,在茶的世界里尽情地舒展。记得一寺院门前有一副对联“是命也是缘缓缓而行,为名乎为利乎坐坐再去。”茫茫人生路,坐下来干什么?我想,还是静下心来喝喝茶吧!

一位医生朋友也喜欢喝茶,一日,她对我说:真希望驻足于一座深山,建一座茶园,有一股山泉悬挂于窗前,每天置身于雾气氤氲,欣赏日出日落、观漫山遍野的墨绿茶树,那该是多么惬意啊……

不过,说句心里话,我以为,喝茶,不一定注重形式,更重要在于心。在平淡的日子里,用心去喝平淡的茶,便能喝出振作,喝出平静,喝出由衷之言。

cy316.com编辑推荐

其实,懂不懂茶不重要


喝茶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懂不懂茶其实真的不重要,每天喝茶才重要!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那么重要。

茶,不是功课,不是束缚,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资格爱茶。喝茶是享受,本着享受和放松的心态去喝茶,暂时不必想着去弄懂它,反而会越喝越懂。要是一开始就认定自己不懂,对茶有隔阂感,岂不是越来越不懂?

你或许认为,那些每天和茶打交道的人,或者那些一开口就很专业的人,肯定很懂茶。即便天天和茶打交道,也所知有限。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特性,宛如芸芸众生。绿茶的清新,红茶的馥郁,花茶的芬芳,黑茶的醇厚。不同的茶具,不同的水温,甚至每一次的冲泡,都会给你不一样的味道。

懂茶?不懂茶?有那么重要么?

其实懂不懂茶,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喝茶。好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于尘世偷来闲暇时光,不失为人生之乐事。都说,茶可清心,那么喝茶时,把身份放一边,把虚荣放一边,把贪欲放一边

茶,承载不了那么多。以平常之心,喝盏中清茶,得惬意时光。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感悟茶道,在于自然


大自然,被称为氧吧。在那里,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呼吸,自由自在地奔跑。所以,我们都喜欢大自然的怀抱。我也喜欢大自然,更感恩大自然无私地馈赠。茶,便是来自于大自然的产物,它像是落入凡尘的精灵,超凡脱俗,惹人喜爱。

闭上眼闻茶香,慢啜细饮轻呷,似也能触及草木的灵韵美,感受到了属于自然的味道!茶道是什么?在我看来,茶道即是自然。自然代表着和谐,茶道的真谛是万事万物的融合与和谐。

感悟茶道,即是感受自然,享受和谐。

一盏茶,弱者在茶里学会坚强;一盏茶,利益熏心者在茶里学会了看淡;一盏茶,追求功名者在茶里懂得了坦然。

天下茶品千千万,不同的茶品蕴含着不同涵义的茶道,而茶道的本真即是和谐。绿茶,浮浮沉沉,终归于沉寂。黑茶,又名为生命之茶,即使颜色深沉,显得污浊不堪,但其仍然不改初心,醇厚如斯,无茶能及。红茶,看似艳丽多彩,如同激荡与热情的生命,却让人平心静气。黄茶,黄汤黄叶,嘉木之气,自然之味。

中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就能保障世事太平。品茶,可使人内心平和,使人心舒坦。如若人人都可通过品茶来净化内心的污秽之气,那么,养成品茶的习惯,便可度无忧生活,时时感受自然之气。

习茶之道,感悟茶道,在于自然,在于和谐。

品茶之乐在于分享


古人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许多美好的东西,一个人欣赏总好像少了些什么。譬如一个人饮茶,总觉得少了些滋味一样。

有人将人的一生比作是一辆公交车,每到一站,总有人下车,也总有人上车。人生旅途上,我们会遇见许多的人,每个人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只能陪我们走过一小段路,却无法陪我们走完这一生。因此,我们珍惜生命中所遇到的每一个人。

我们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尤其是能够坐在一起静静品茶的朋友。美好的东西若是只有自己欣赏,总免不了觉得有些遗憾,若是能和朋友一起欣赏,便可以互相交流,习得另一些新的东西,看到一些新的发现,感受新的美好。

一起喝酒谈天的不一定是知心好友,而一起品茶的知己的概率却是极高的。试想想,两个人或者几个人若不是知心到一定的程度,怎会“浪费”这么一些时间,相依相伴,坐着,静静闲聊。

两个人聊天,不必请求茶叶的品级有多高,不必苛求泡茶之水的出处,不必在意窗外的云卷云舒,不必理会社会世事的变化多端。品茶本在于分享,分享茶中自然本真的味道,分享生命中难得的这一份缘,分享呼吸之间袅袅茶香的淡然。

分享是一种美德,而品茶则在于分享。与好友品茶,仿佛感受着天地之间的风,穿过一望无垠的田野,淌过潺潺的小溪,那是自由的气息,是喜悦。而这些,便是分享的所得。

唐代贡茶制度的两种形式


贡茶从李庸王朝开始形成制度,历代相传,延续几百年之久。唐代贡茶制度有两种形式:

一是朝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定额纳员。有常州阳羡茶,湖州顾洛紫笋茶;睦州鸠坑茶;舒州天柱条;宣州雅山茶;饶州浮梁茶;溪州灵溪茶;岳州岂州含膏;峡州碧涧莱;荆州团黄茶;雅州蒙顶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优茶。

二是选择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白然品质优异、产量集中、交通便捷的重点产品,内朝廷直接设立员茶院(即贡焙制),专业制作员茶。湖州长兴顾堵山,与常山灾兴房贡fII接壤,东临太湖,西北依山,峰峦叠翠,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茶树生态环境优越,水陆运输方便,所产“顾消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而不忘”。厂德年间与常州阳羡茶间列贡品。

大历五午(770)在此建构规模宏大、组织严密、管理精细、制作桔良的贡茶院.它是我国历史广第一座国营茶茶叶加工厂。贡茶院由“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是小火官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中央指派官吏负责管理外,当地州长官也有义不容辞的督造之责。这种官工业体制,对巩固封建经济结构,维护封建制度是极其有利的。

茶艺表现形式的分类


目前,关于茶艺的表现形式的分类,茶文化界说法不一。按照饮用茶叶时是否加入调味佐料来分类,饮茶方法可分为调饮法和清饮法茶艺;根据饮用过程中对茶汤和茶叶香味成分获取的方法不同,可分为煮(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和滤茶法(如飘逸杯泡法等)等茶艺;依照泡茶过程中采用的丰泡茶具不同,又可将泡饮方法划分为玻璃杯泡法、盖碗泡法、盖杯(瓷杯)泡法、小壶(工夫茶)泡法、大壶泡法、飘逸杯泡法和煮水壶(或保温瓶)浸煮法茶艺;有以文化特点为分类依据的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和民俗茶艺等;有以茶类为分类依据的乌龙茶茶艺、绿茶茶艺、红茶茶艺和花茶茶艺等;还有以行政区域划分的潮州工夫茶艺、安溪铁观音茶艺和台湾工夫茶艺等。此外,还有以茶艺表现形式的艺术要求来划分的表演茶艺和生活茶艺。表演茶艺是对生活茶艺的放大,其宗旨重点是以茶为媒,在舞台上传扬茶的文化与艺术。

在我国历史上,茶艺表现形式的主流是随着茶类的发展与茶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人类发现和利用茶叶的早期,茶叶的饮用方法是以煮饮为主流的。随着饮茶器具和茶类发展与进步,先后形成了唐代的煎茶技艺(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技艺,明朝中期后的散茶泡茶技艺。明代的泡茶技法延续至今,成为当今普遍流行的主要饮茶形式,称之为泡茶茶艺。

泡茶茶艺,因其使用主泡茶具和冲泡程序的不同而分为壶泡法、盖碗泡法和杯泡法三大类别。壶泡法茶艺是指在茶壶中泡茶,然后将茶汤分斟到茶杯(盏)中饮用的泡茶技艺。其主泡工具是茶壶,如宜兴紫砂壶、潮州朱泥壶和瓷质小壶等,要求大小适中,容量100-500毫升。杯泡法茶艺是指直接在茶杯中泡茶和饮用的泡茶技艺,即撮茶入杯而泡饮的技艺,根据投茶冲水先后顺序的不同,又有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以及一开茶、二开茶、三开茶之分,泡饮过程茶叶与茶汤不分离。杯泡法的主泡工具通常有玻璃杯、盖碗、大瓷杯和紫砂杯等各种杯(碗)具。而盖碗泡茶法则是以盖碗作为主泡工具,将茶汤沥出后,再分斟到茶杯中饮用的一种泡茶技艺。

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和某些特定地区,至今仍保持着比较原始而独特的饮茶习俗,如客家擂茶、藏族酥油茶等,由于不具普遍性,姑且将其列入茶俗一类。

什么是茶道?茶道的形式有哪几种?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茶道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宋代,有“吃茶”之说。

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之道在于品普洱茶之韵


韵味是一种较飘眇的感觉,每人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又真实存在。

普洱茶之韵,寇丹在《茶韵说》里有这样一段话: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茶韵,在大的方面就是中国的茶和中国的历史,地方风土,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的总和,非指茶的形、色、香、味,指一种精神境界,属茶外之味。小的方面是人在品饮茶汤之后产生愉悦、空灵,瞬间的迷幻和浮想联翩的境界,也是茶外之味。因为都是茶赋予的,故为

茶韵。

可见,茶韵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官色彩,故常常是只可描述不可定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但茶韵无论它怎么飘渺不可琢磨,总是依附在具体的茶香茶味上面的。个人的体会是,茶仅有香而没有气,仅有清而没有幽,茶汤仅有柔滑而没有骨,是不容易产生茶韵的。气和韵是紧密相连的,有了气韵,茶就有了活性,气韵流动了,茶韵就好感受到了。茶的清也还停留在具体的感官上,而有了幽就升华到心灵的感受上了。而强调骨感,就是强调个性,强调醇厚沉稳,

给人以厚重感。

个人认为认识普洱茶之韵首先要分为二个部分:一是山韵,一是体韵。

要认识普洱茶的茶性,首先就是要理解和认识其特殊的茶区之韵,也就是常说的“山头气”。

张天福说:凡茶香种种,不外呼品种香、风土香、加工香。

普洱茶的生茶以风土香,或者叫地域香为主导,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香气和滋味大致判断出产的地域:

思茅的茶口感柔和香气饱满但味道稍淡,缺厚重;

版纳的茶口感厚重、稠浓,香气飘,后味偏苦;

临沧的茶香气高、味道足,但不够醇和,偏涩。

云南省茶区遍及全省,茶区特点有着东南西北各具特色的滋味。山韵就是能代表着各个茶山的特殊气息及滋味,大家所熟悉的班章,易武,景迈等都有其特殊的香型及韵味特点,有经验者在可以在某些特点明显的茶区干茶里闻香韵而知茶区,或者在冲泡一刹那扬起的幽浮之香里感受到山野之韵,但“山韵”并不容易用词汇表达,云南茶山众多,想熟悉一切的山头韵味并不现实,但作为一名品茶者,一定要学会品其韵,享其韵,先从近年的山头纯料开始,把春茶里的头采、二采及秋茶等逐步体验及品试,找出其香味及滋味特点,最好是自己做了些香味滋味的笔记,一个茶区(山)地把体验积累,把学在于品在于玩的过程中,自然学有所成,总之,一切都是要靠多接触多体验。

普洱茶除了特有的山头韵味之外,优质普洱茶还会出现绵长的体韵。对于品饮而言,韵又分为:腔韵、喉韵和身体的意韵,总称为体韵。体韵,也正是普洱茶与其它茶类的有所区别及其魅力所在。一款能有着令人迷恋的浓浓山韵的普洱茶,就是最能体现出云南茶的独特滋味。普洱茶滋味的延伸、难忘、回味、变化、舒畅,,等都可以成为韵的条件,有人认为回甘就已是茶

韵,那样说就过于片面了,茶之体韵,应该是茶滋味在意识中的延伸。体韵,其实也很个人化,感受到的程度与首先是与茶质有关,同时也与品者的身体状况及认识的层面有关,要理解较为飘渺的体韵,经验多寡更是一件很重要的前提,所以,普洱茶,要多试多喝多对比。经验多了,茶之山韵及品者体韵也渐渐清晰。

正所谓:人无骨,如何立世,茶无韵,岂能有魂。普洱茶的终极追求就是寻茶之韵!暗香厚韵,就是普洱茶的真实写照。

闽南茶文化的要点在于五大精髓


闽南茶文化精髓的闽南茶道,保留着古中国的茶道。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是茶艺,它包括:环境,茶叶、茶水、茶具、火候。而做为闽南茶文化精髓的闽南茶道已经具备以上的五点要求。

第一、环境

茶道讲究品著佳境。明代文震彦曾说:"构一小房,相傍山斋,内设茶道,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永日平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叙述的是古代文人骚士追求的清寂糊口。闽南人则爱闹中取静,择街边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厅堂一角,摆下茶几,数人围坐,会友聊天,洽商生意;讲究的厅里茶几周边,置古色古香的雕花交椅,亦有现代沙发。跟着糊口水平的进步,很多人在厅里布置了很多摆设,花瓶古玩,燃香播乐,增添雅致。万石植物园内有很多茶室,有在树荫石凳,有在寺庙庭院,随游客兴致,择席而坐,边品著边观尝天然,交谈情心,十分得意。

第二、茶叶

茶以新为贵,优质茶叶是茶道的基本前提之一。闽南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它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形状光彩青褐,故称"青茶"。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乌龙茶经冲泡后,口味醇厚。闽南人多爱选择安溪的"铁观音"。

第三、茶水

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由于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明代许次经在《茶疏》中说:"精茗,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过去的厦门,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茶,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屿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来水,因海堤建设,北溪引水至厦,经沉淀除污,加上煮沸,都变成软水,符合泡茶对水之要求。

第四、茶具

闽南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有艺术赏识价值。

第五、火候与汤候

茶道讲究火候与汤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时间的是非与汤候有关。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有水有茶,不可以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是说品茗,必须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闽南的品茶行家烧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烧沸,谓之嫩;水开过头,谓之老。用没有烧开的水泡茶,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不能尽数浸出氨基酸、维生素等,茶汤不鲜美。水烧过火,使溶解于水中的气体不断排出二气化碳,同样地茶汤缺乏鲜爽味。若用回烧的开水泡茶,茶汤会有"熟汤味"。烧水过长,水分蒸发过多,开水中的盐类物质含量相对增加,特别是亚硝酸盐的含量的相对增加不利于健康。所以,厦门人"水老不泡茶"。泡茶时间不宜过长,以3一5分钟最相宜,泡得过长,茶汤内的多酚类会增加,带有苦涩味。所以,厦门人泡茶,有"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之说。实在,冲泡乌龙茶两泡便弃之真有点可借,一般可冲泡三四次。闽南茶文化精髓的闽南茶道,保留着古中国的茶道。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是茶艺,它包括:环境,茶叶、茶水、茶具、火候。而做为闽南茶文化精髓的闽南茶道已经具备以上的五点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