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高山云雾出好茶”

发布时间 : 2020-09-15
为什么说碧螺春是好茶 如何冲泡出好茶 怎么揉出好茶叶

【www.cy316.com - 为什么说碧螺春是好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为什么说“高山云雾出好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山云雾出好茶”,这是山区人民长期从事生产的经验总结。高山比平地好,内山比外山好,这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如闻名全国的“黄山毛峰”、“庐山云雾”、“霍山黄芽”都是产于海拔500—1000米的高山上,其品质优异,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古往今来,我国的历代贡茶、传统名茶,以及当代新创制的名茶,大多出自高山。高山为什么出好茶呢?

高山云雾之所以出好茶,是受高山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所致,高山一般来讲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海拔相对较高的山,而不是光看绝对海拔,一般是指离平地的高度,正常情况下离平地600米左右。茶树的生长因海拔不同而从气候、降雨、温度、湿度、土壤、光照、地温、生长周期等方面深刻影响着茶叶的品质。

茶树喜欢温暖而湿润的气候条件,茶树的原产地在我国的云南,那里四季如春,在夏天,因海拔高,气温低,7月份平均气温在22℃以下,盛夏而无酷署,到了冬天,在西南暖湿气流影响下,一般较弱的寒流不能到达到。1月份的平均气温也在10℃以上,隆冬而无严寒。那里的年降雨量在1000—2000mm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由于茶树长期生活在这种温暖而湿润的生态条件下,因而使茶树形成喜爱温湿的特性,与高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是日平均温度在15—25℃之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茶树不但生长快,而且品质也好,日平均温度超过25,虽然生长快,但易老化,品质下降。茶树生长良好的地方,年降雨量最好在1500mm以上,而且雨量分布均匀,在茶树生长的季节,月降雨量要求在100mm以上,大气相对湿度以80—90%为最好。

茶树喜光,但它具有很大的耐荫性,它既能在强光下正常生长,更能在弱光下有效地利用漫射光,生长得更好,而且品质也可以大大提高。

茶树耐荫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茶树的祖先长期在光线较弱的生态条件下,逐渐形成了耐荫的遗传特性。茶树叶片中含有较多的叶绿素b,叶绿素b对蓝紫光的吸收率特别高,而漫射光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土壤是茶树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茶树生育和品质。茶树对土壤的适应范围比较广泛,但要茶树生长好,品质优,就要求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含有机质丰富,呈酸性反应,PH值在4.5—5.5之间。

茶叶品质是由鲜叶质量和制做工艺决定的,鲜叶通过一定的制做工艺,使内在的化学成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特有的色香味。形成鲜叶化学成份是氨基酸、咖啡碱等;形成香气的主要物质是芳香油。蛋白质是其中含氮的结构物质,它的含量高,意味着嫩度好,是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茶树生态条件优劣,深刻地影响着茶树的代谢活动,因而也改变着化学成份,左右着茶叶的品质,在气候温和调匀,雨量充沛,光照较弱,慢射光较多的气候条件下,在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物理性状较好的弱酸性土壤中,有利于茶树氮代谢,可以使其积累较多的有效成份,提高品质。

内含物质的形成和数量的积累经常受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的影响而有显著的变化。高山茶园由于周围峰峦叠嶂,溪水纵横,森林茂密,覆盖度大,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土壤深厚肥沃,形成独特的生态条件,茶园又多分布于群山环抱的山坞之中,终年云雾缭绕,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漫射光多,茶树常年生长在荫蔽高湿的自然环境里,朝夕饱受雾露的滋润,生长良好,因而芽叶肥壮,叶质柔软,白毫显露。

高山茶园气候温和,一年四季温度变化小,昼夜温差大,早晚凉,中午热,白天温度较高,能制造较多的有机物,夜晚温度较低,因呼吸作用减弱,降低了有机物质的消耗,糖类的缩合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这就有利于中有机物的积累,提高氨基酸、咖啡碱、芳香油等有效成份的含量,因而嫩度高、品质好。

明代陈襄古诗曰:“雾芽吸尽香龙脂”,说高山茶的品质所以好,是因为在云雾中吸收了“龙脂”的缘故。所以,我国的许多名茶,以山名加云雾命名的特别多。如江西的庐山云雾茶,浙江的华顶云雾茶,湖北的熊洞云雾茶,安徽的高峰云雾茶,江苏的花果山云雾茶,湖南的南岳云雾茶等。再比如生长在著名风景区的茶叶,黄山毛峰、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太姥山白茶、厦门后花园的安溪铁观音等。其实,高山之所以出好茶,是优越的茶树生态环境造就的。

茶树生长在高山多雾的环境中,一是由于光线受到雾珠的影响,使得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可见光的红黄光得到加强,从而使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叶绿素和水分含量明显增加;二是由于高山森林茂盛,茶树接受光照时间短,强度低,漫射光多,这样有利于茶叶中含氮化合物,诸如叶绿素、全氮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增加;三是由于高山有葱郁的林木,茫茫的云海,空气和土壤的湿度得以提高,从而使茶树芽叶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缩合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茶树新销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鲜嫩而不易粗老。在这种情况下,对茶叶的色泽、香气、滋味、嫩度的提高,特别是对绿茶品质的改善,十分有利。

高山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形成了一层厚厚的覆盖物,这样不但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而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齐全,从生长在这种土壤的茶树上采摘下来的新梢,有效成分特别丰富,加工而成的茶叶,当然是香高味浓。

高山的气温对改善茶叶的内质有利。一般说来,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致降低0.5摄氏度。而温度决定着茶树中酶的活性。现代科学分析表明,茶树新梢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的降低而减少,从而使茶叶的浓涩味减轻;而茶叶中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含量却随着海拔升高气温的降低而增加,这就为茶叶滋味的鲜爽甘醇提供了物质基础。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某些鲜花的芬芳香气,如苯乙醇能形成玫瑰香,茉莉酮能形成茉莉香,沉香醇能形成玉兰香,苯丙醇能形成水仙香等。许多高山茶之所以具有某些特殊的香气,其道理就在于此。

高山出好茶,乃是由于高山的气候与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在制作时工艺精湛,那就更会锦上添花。当然,只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较多,温度较大,以及土壤肥沃,土质良好,即使不是高山,但具备了高山生态环境的地方,同样会生产出品质优良的茶叶。

但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高山出好茶,是与平地相比而言的并非是山越高,茶越好。对主要高山名茶产地的调查表明,这些茶山大都集中在离地高400-800米之间。海拔超过800米以上,由于气温偏低,往往茶树生长受阻,且易受白星病危害,用这种茶树新梢制出来的茶叶,饮起来涩口,味感较差。

茶文化精选阅读

自古高山有好茶


自古高山有好茶在台湾,人们惯称的高山茶其实就是乌龙茶。其主要品种分为:冻顶乌龙茶、金萱茶、翠玉茶、四季春茶、阿里山高山茶、梨山高冷茶、蜜香茶(东方美人)、古早味乌龙、炭培茶等九种类别。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种茶是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进行种植的,当然高山茶只是一个代名词而已,并非都要在海拔非常高的山区种植,有的地区位于高地河谷,同样也能生产出高山气的优质茶叶,但是无可厚非,高山的确出好茶。

高山茶种植地分布极广,但最主要以台湾的嘉义县和南投县两个新兴茶区为主,近年来,台商已经开始进军漳平市永福镇进行投资种植高山茶。永福镇地处闽西的龙岩市,是着名的中国杜鹃花之乡以高山花卉、反季节蔬菜、高山茶为主导产业。也因为当地海拔较高,气候温和湿润等气候条件,适合台湾高山茶的种植,因此有大陆阿里山之称。

高山出好茶,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是分不开的。如高山上的空气、温度、土壤、气候等等自然条件都密切相关。首先,高山地区空气较稀薄,昼夜温差大,气候也相对寒冷,给茶叶的生长提高了有利的条件,茶叶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加快了蒸腾,这样的话,芽叶不得不形成一种抗生素,形成这种来抑制水分流失的抗生素就是所谓的芳香油。其次,高山地区早晚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的时间短,空气湿度大,使得茶树生长缓慢了,这样茶叶就可以长得叶肉厚实又很柔软,增加果胶质的含量。还有一点就是,高山地区大部分为沙质的土壤,土层较为深厚,但是通气性好,酸碱度也适宜,加上树木郁郁葱葱的高山地区,落叶便是最为优良的天然肥料,这又为优质高山茶的种植提供了天然的养分。最后,高山地区的环境清新气爽,几乎没有受到人为的污染,这也是高山茶质地好的原因之一。

从以上种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来看,高山茶出好茶似乎无可争议了。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外在的不利因素,一方面,从地换位置来看,种植高山茶所需要的成本是不菲的,这就包括人们种植和制作过程中的成本,所以需要完整的成本预算和资金投入的规划;另一方面,高山茶采摘完成后,需在当地现做,如果由于天气缘故而经常性起雾,就会影响到高山茶制作的成功率,因此,要生产出极品的高山茶但靠优越自然条件也是不够的。自古兵家胜败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而对于能否成功地生产出优质高山茶,这就是自然和人为因素所决定的。

不是名山,也能出好茶


在普洱茶热中,数名山茶的名气最大也最受茶友追捧。但也因为名山茶叶资源有限,消费者要在市场买到纯正而不经拼配的名山名茶实属不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不能喝到好茶,一直致力于寻找云南地区古茶山中优质普洱茶的资深茶人陈建雄告诉笔者,除了历史上著名的古六大茶山外,在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茶区依旧保存着为数极多的古茶树,这些古茶树的出品一样优质。

“冒牌”名山茶扰乱市场

在茶业界,最受茶友推崇的莫过于产自易武、班章、景迈三座普洱茶大叶茶种的名山出产的珍品。不过巨大的需求也使得其真假难辨。“有些地方居然能买到10-20元一片的老班章,但事实上真正的老班章单原料的价格已经在400块以上,不可能生产出来的茶比原料还便宜,”陈建雄告诉笔者。

对于冒牌名山茶泛滥的乱象,陈建雄还专门撰文写过有关如何识别老班章、易武、冰岛等著名产茶区出品的茶的特点供茶友参考。

非名山茶也有珍品

茶友偏好名山茶,很明显是冲着名山茶的质量和名气而去的,那么是否可以找到一些虽然不是名山,但是出品一样出众的茶山呢?在过去几年,陈建雄走遍了云南临沧、思茅、西双版纳三大茶区众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古茶山,他发现这些茶区保留着为数极多的古茶树。陈建雄告诉笔者,古树茶园采用原始的疏放型的栽培方法,茶树株距较大、营养来源主要来自于土壤及少量的农家肥,茶树越大,树龄越深,茶品的内含物质就越丰富。而且古树茶园海拔高、生态环境好,基本上形成自然生态防虫,没有农药残留的问题。

在陈建雄和几个志同道合的茶友创立的品牌“古道问茶”的专卖连锁里面,笔者看到陈建雄从他走访过的那些古树茶区里挑选出其中优质古树茶,都是用古法制而成,品种多达四五十款。而这些古树茶的价格也十分合理,有高达1000多元的高端产品,也有几十元的大众化产品。

笔者见到一款名称为“气蕴澜沧”的茶饼,它取材于云南临沧、普洱、版纳三大茶区的百年古树茶,以勐库古树茶为主底,取勐库古树茶味足气强,以景谷古树茶增加它的高香韵长,再配上班章古茶助其质重气沉。零售价为138元。

陈建雄笔诉笔者:“这款茶都是名山古树茶拼配,无论在香气、口感、茶气、回甘、回蕴等方面都有一定说服力,而且性价比非常高,在古道问茶的专卖店卖得非常好。”

浙江新昌素有好山好水出好茶之称


浙江新昌素有好山好水出好茶之称

浙江新昌素有好山好水出好茶之称

浙江省新昌县地处浙江东北部丘陵山区,产茶已有1500年历史,素有“好山好水出好茶”之记载。

20世纪80年代初,新昌传统珠茶面临严重挑战,茶农增产却减收,受到巨大冲击。面对困境,新昌茶农相继研制出“大佛玉龙”、“十九峰芽”、“沃洲”、“天姥仙”、“罗坑山”、“回山峰芽”等20余种名茶。这些名茶犹如朵朵山花,在新昌茶苑竞相绽放。新昌生产的茶最初是被杭州的茶商定点收购,装进西湖的包装销售。

由于新昌产的具有高山茶的优良品质,价格又比杭州便宜,利润可观,一时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但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买方市场逐步形成,千家万户各自经营的固有弊端也开始突现,包装样式繁多,品质良莠不齐,茶农顾自吆喝,也没有统一响亮的,新昌毫无市场竞争力可言。

新昌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全县的培育和发展。面对众多的名茶,县领导和茶技人员经过调研,决定通过运营区域对全县的茶产业进行管理经营。1994年,在县^***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新昌县名茶协会,对的种植和加工进行统一管理,推出具有内涵的“大佛”作为全县绿茶的产品名称。取名“大佛”是因为境内有1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第一大佛”,与佛教有天然的“因缘”。从此,大佛在名茶协会的统一管理下,走上了发展之路。大佛凭借自身独特的优良品质,在传播方面另辟蹊径,运用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事件策划和公关宣传,成功打响了“大佛”。

联姻老舍

茶界似乎有条不成文的规则,产品要取得知名度,就必须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打响。推广之初,北京的张一元、吴裕泰等老字号茶庄已与西湖合作,并有独家销售的约定。对大佛来说,若要在北京城打响大佛,只能另辟蹊径。

老舍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自开业以来,先后接待了众多的国际知名人士,是北京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客人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曲艺、戏剧等各界名流的精彩表演,还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北京风味小吃和宫廷细点,古色古香,京味十足。老舍不仅在北京妇孺皆知,在海外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飘天下,老舍需要好茶,优质的必不可少。但杭州“西湖”每年的产量不多,老舍在急切寻找一种货源充足、供货稳定、质量上乘的。

水温如修行 过低沏不出好茶


一位屡遭失意的年轻人来到六安市区的观音寺,慕名寻到老禅师处,沮丧地诉苦道,“人生总是不如意,活着苟且,又有何意义?”

老禅师静听了年轻人的叹息,随后吩咐弟子:“这位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不一会儿,小沙弥送来温水,老禅师抓起茶叶放进茶杯,后用温水沏,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

茶叶静静地浮着,茶杯内散发出微微的水汽,年轻人不解地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沏茶?”老禅师笑而不语。年轻人则细品地喝了一口。不由得摇头说道:“一点茶香味都没有。”老禅师却说:“这可是名茶六安瓜片啦!”年轻人又拿起茶杯尝了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点茶香。”

老禅师又吩咐:“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不一会儿,小师父便提着一壶沸水进来。老禅师起身又取过一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则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年轻人欲去端杯,老禅师作势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杯中茶叶则翻滚更甚,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老禅师如此注水五次,茶杯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老禅师随即笑问:“施主可知,同是六安瓜片,为何茶味迥异?”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禅师点头道:“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各异。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最终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那些不经风雨的人,似如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活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恰似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么沁人的清香啊!”年轻人若有所思,倍感惭愧。

为什么说陈年铁观音以老为贵


众所周知,普洱茶不论生熟都以年份长为佳,铁观音则以鲜香为最大特点。相对于普洱,陈年铁观音到底具有什么特殊的保健作用,是否值得收藏和炒作?相对于当年当季的铁观音,陈年铁观音在口感、韵味上又有何不同?

陈年铁观音是以浓香型铁观音作为基础长时间醇化而成,民间也称之为老茶。据悉,包括安溪铁观音集团、珍田丁香茗、八马、华祥苑在内的不少知名铁观音茶企都有推出铁观音陈茶产品,几家茶企推出的陈年铁观音覆盖了5年、8年、10年、15年、20年、28年等几种年限,最高年限的陈茶为30年,市面上的陈年铁观音定价高的甚至达到每斤数万元。

陈茶的数量非常有限,只有历史悠久的茶厂才有。安溪茶厂始于1952年,是现存的最早生产铁观音的茶厂之一。安溪铁观音集团把安溪茶厂存有的少量陈年铁观音进行市场化包装,已经形成丰富的铁观音产品系列,力求让消费者在品饮中接受铁观音的传统制作工艺。

陈年铁观音推出并被市场接受,正是铁观音茶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可以让部分资深茶客重新体验铁观音的传统韵味。但是,市场上出现的以清香型否定浓香型或以浓香型否定清香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他还指出,陈年铁观音、浓香型铁观音、清香型铁观音均要遵循适度发酵的原则。但是市面上个别山寨版铁观音片面追求清汤绿水,制作过程中发酵严重偏轻或者拖酸,饮后常常不适。

越老药用价值越高陈年铁观音以老为贵

清代有首《闽茶曲》唱道: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可见我国古人早已认识了陈年茶的药理保健作用。

林荣溪说,陈年铁观音以保健功能为最主要卖点,民间一般将其作为祛火、消暑、除腻的佳品。此外,陈年铁观音还有一定的消炎功效,对于痢疾等常见病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陈年老茶性温,有暖胃、补气、降脂、降压和安神的作用。陈年铁观音是铁观音茶叶中的高级茶品,经烘焙冷却后密封,置于石木结构的特别仓窖中储藏,酷暑不热,严寒不冷,促进其后熟作用及一系列变化,醇、滑、清、爽沉淀着大量精华物,沉香凝韵,绵甜甘醇。

陈年铁观音以老为贵,是因为茶越老,药力越足。经十年以上贮藏的陈年铁观音,其内含物质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口感更佳,药效也明显增强。

泡茶时别忽略这些细节 泡出好茶不是难事


泡茶时别忽略这些细节泡出好茶不是难事

泡茶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却不简单。想喝到一杯好茶,泡茶的方法跟技巧很重要,想泡出来一杯好茶,记得别忽略这些细节。

温杯洁具不可少

冲泡任何一种茶叶时,都需要先用开水将所有器皿都烫一遍,“温杯洁具”顾名思义,除了清洁茶具,温杯也是使茶汤更好喝的一个前提。如果直接将茶汤倒进没有烫过的杯子里,茶汤温度就会迅速下降,从而影响茶汤的滋味。除此之外,用第一泡洗茶水再烫一遍茶具,茶味也会更纯正哦!

取茶量要注意

取茶量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茶叶太少的话茶香不足水味太重,太多则茶味过浓,一般来说100毫升左右大的盖碗,放5-7g干茶,能够充分体现一款茶的特质。在刚开始时,最好使用电子称来称量,以求得到准确的投茶量。等到冲泡熟练了以后,量的多少就比较容易把控。当然,最好还是按照自己的口感喜好来自行调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放到茶叶这里来也是一样的道理。

紫砂壶相较盖碗而言出汤更慢,不但投茶量需要酌减,冲泡时间也需要适当缩短。而且不同的紫砂壶,器形不同,壶嘴不同,投茶量也就各不相同。可以说每一款都有适合自己的投茶量,建议大家多做实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冲泡时间有讲究

冲泡时间对茶汤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细节的地方常常容易忽略。如注水和出汤的时间,也是计算在冲泡时间中的,最好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注水和出汤时间。

虽然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冲泡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但第二泡要比第一泡的时间短些,因为第一泡只是醒茶,茶叶经过第一泡的浸润之后,第二泡的内含物质析出速度要比第一次快,所以要缩短一些时间。

另外茶叶如较松散,或碎末较多,则内含物质浸出速度较快,需要适当减少冲泡时间,防止茶汤滋味苦涩。茶饼压制较紧时,醒茶不容易将茶叶完全泡开,则需要适当延长冲泡时间。因此建议大家多做实验,多多交流探讨。

水温是关键

水温是首当其冲的泡茶关键,用高于90℃的水冲泡绿茶,茶汤的活力就会降低且容易烫坏茶叶;冲泡铁观音要用沸水,否则香气不扬,阳刚的风格也表现不出来;红茶则要用85℃至90℃的水冲泡,以保持最香甜的口感,过高容易烫坏茶叶。

单说普洱茶,不同的普洱冲泡水温都不一样,像班章、易武这样滋味醇厚的古树茶必须用沸水冲泡,才能使其茶香充分释放;冲泡熟茶的水温要求更高,在注入沸水前后还需要“淋壶”,保持壶温不降,这样冲泡出的茶汤滋味强、汤感厚;而特殊的普洱茶,例如独芽茶,冲泡水温在90℃至95℃即可。

可以说每种茶都有最适合它的温度,这个问题有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现在有专门烧泡茶水的壶,其底盘上一般都会显示当前水温,根据需要的水温来烧水就可以啦!

水线的影响力

何谓“水线”,就是注水方式。有的茶友可能要疑惑了,简单的倒水还能有什么学问?答案是肯定的,水线的高低、快慢、疾缓、走势、粗细都会影响茶汤的口感,分别影响着茶汤的温度、浓淡、协调度、均匀度和饱满度。

如有些茶因为强调汤感,其茶本身内涵物质丰富,咖啡碱含量高,所以对冲泡手法要求较为独特。如注水时沿杯壁定点注水,避免击打茶叶,出汤时也应避免出汤过急。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稠厚的汤感,另一方面是避免咖啡碱过度析出,使得茶汤过于苦涩。

注水方式常见的有四种:高冲、高吊、低冲、低吊,注水点还分螺旋形注水、环圈注水、单边定点注水、正中定点注水等。

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意思就是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就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

对于普洱茶来说,生茶主要品高扬香气、熟茶主要尝绵长甜韵。像景迈这一类以香气见长的普洱生茶来说,采用“高冲、单边环圈注水”的方式最好,高冲时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最能激发香气。

普洱熟茶则可采用“低吊、定点注水”的手法,低吊时水温保持得较好,注满盖碗时间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便于让内含物质缓缓释放,泡出绵长的口感,茶汤也不易浑浊。

为什么说“茶马古道”是普洱茶之魂?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形态最为险要与复杂的:

——文化传播古道

——商品交换渠道

——中外交流通道

——民族迁徙走廊

——佛教东渐之路

在现代,源于对普洱茶的爱屋及乌,很多人对“茶马古道”会有所耳闻,但却了解不深。

其实,人们口中常说的“茶马古道”,在国内有很多条,诸如「陕甘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安化茶马古道」等,甚至还会有规模小且无法考证的古道遗存。

这些都是在历史发展的推进下,必然的产物,是具有历史诉求与时代色彩的。

虽然现代化的脚步,已经将“茶马古道”的人影蹄印侵蚀得干干净净,但“茶马古道”的历史风骨与文化意义,依然可敬!

“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在这些古道之中,云川地区的“茶马古道”知名度最广,影响也最为深远。横断山脉与三江源在这里交汇,自然风光优美,但同时地势也十分险要,是“茶马古道”中形态最为复杂的地区。

却也正是这条古道上的人和马,将普洱茶从名不经传的茶品,一步步带其走出了大西南的山区,走向了世界,甚至成为了代表一方的“文化标签”,在历史的舞台大放异彩。

云川地区的路线基本有两条:

一条是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公里。

另一条是从四川雅安--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公里。

从一个高原到另一个高原,从一座雪山到另一座雪山,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翻山越岭,将云川的茶和藏区的马、骡、羊毛、羊牛皮、麝香、药材等,进行互换。

在那个交通落后的时代,古道连通了南北,马帮带来的茶,在西藏人民眼中“是肉、是血、是生命”。既是奢侈品又是必需品。有句藏区谚语说的好“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

在上个世纪的《藏族社会生活调查》中,僧人的饮茶开支占到了收入的11%以上,普通人家也占到了8%。

可见,从茶马古道中驮运而来的茶,对于藏区人民影响和改变。也正是有了这样一条道路,普洱茶才有机会走进千千万万人的藏族人家中。

穿过西藏地区,茶叶继续西进,经过尼泊尔、印度,远销到中亚和欧洲。至此,普洱茶的脚步开始迈向国际,其影响也愈发深远,逐渐成为了“东方国度”的特色标签之一。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中,甚至也有能看到关于喝普洱茶的描述,且毫不掩饰对普洱茶的喜爱。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茶马古道”。

可以说,“茶马古道”是普洱茶的“引路人”,是普洱茶之魂。但其真正内核却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商品贸易交换,而是在一来二往中所产生的文化碰撞与交流。

从最初的藏文化和汉文化的交流,到往后的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而这一切普洱茶都全程参与其中。

绵延近千年,贸易之路带来文化接触,对于普洱茶与“茶马古道”而言,不仅仅是一段可供考究的历史,从某些角度来讲,它所反映的是冥冥之中,世界变迁的缩影。对于研究中国与世界的茶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茶马古道”的影响还有很多,比如民族迁徙、佛教东渐等,若要深究怕是很难说的通透,但对普洱茶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它给予了“裹足不前”的普洱茶以新生与脉络,可以说,“茶马古道”就是普洱茶之魂。

为什么难喝的“88青”卖天价,你的好茶躺在仓库睡大觉?


88青,如今有越买越多的趋势,到处都是88青,到处都是天价,88青随着年份说,大师套路的建立,借干仓说顺势光大。

88青的体系的建立,与刻意强调的干仓理论是分不开的。

干仓理论的介入,表面看“干仓茶表面油光,茶底干净”,这都是为消费者好。但是,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问题在于,到底有没有干仓这种仓呢?

按照台湾出版的茶书介绍,仓储环境的湿度大于80%就是湿仓,反之,就是干仓。事实上,粤港台三地的春夏秋三季的湿度都大于80%,也就是说,粤港台三地就是天然的“大湿仓”。往前倒退50年、100年,那个时代没有抽湿机,那些台湾茶书上介绍的100年干仓老茶又是如何造出来的呢?

这个所谓的88青饼的“干仓”又到底是什么“仓”呢?

香港茶商的茶叶都放在“公仓”,所谓的公仓,其实就是公共仓库的意思,是一种专业提供仓储的地方。香港是一个转口贸易发达的地方,所以,物流行业相当发达,这样的仓库与内地的物流仓储也没有任何区别,这样的仓储也套不上任何“干仓”的概念,按照干湿仓理论,反而应该说他是“大湿仓”。我常常想,有时候制作干湿仓理论的人往往是自入囚牢,自己钻入自己设立的陷阱里面去。

“公仓”对应的就是“私仓”,我在《普洱茶营销》一书中有专文介绍公仓、私仓的概念,在此不再赘述。

2008年4月我到版纳、普洱走访市场,同思茅和勐海两地的众多茶厂及茶商有过交流。在思茅是由普洱市技术监督局的魏刚局长接待,在勐海是县茶办的于文平主任接待。由于当地政府的出面,茶厂的老板们都说实话,厂里面车间、仓库也随便参观。当时的目的是由于普洱茶极度低迷,看看我能不能帮着出出主意。主意倒是没有出得到,但是,我留心看了看众多厂家商家的仓库,既没有看到所谓的“干仓”,也没有看到所谓的“湿仓”。

2010年7月,我陪云南普洱茶集团的郑炳基董事长去看广州、东莞的市场,一路有普洱茶的超级大商家陪同,我看了看他们的仓库,也同样没有发现所谓的“干仓”、“湿仓”。

但是,市场的反应却是实实在在的,88青的推广就是靠刻意强调的“干仓存放88青饼”的概念。

那么,干仓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说干仓是干净通风的仓。这显然是不符合当初制作干仓理论的言论,也完全没有道理,普洱茶的转化,一定温度、一定湿度的介入是必然的。现在昆明市场上存放10年的茶饼非常多,开汤出来,第一汤色几乎无变化,第二,普洱老茶要求的“滑感”全无。

但是,市场就这样硬生生把“干仓”这个概念确立了。

有一次,我同一个研究茶叶的副教授喝茶,他冲口而出:“干仓茶好”,这让我万分惊讶,一个茶学教授居然把民间的不确定的一个概念,作为审评茶叶好坏的标准?如果是一个茶商,我觉得不奇怪,茶商总要跟着市场走,但是,一个带研究生的专家也如此评茶?看来,干仓、湿仓的理论的确是深入人心。

有一次同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的陈正荣秘书长喝茶时,也聊到同样的话题。我说了一件事。2010年4月我到北京开一个茶叶会议,会后有个业界权威约我去一家新开的名为普洱老茶博物馆的茶庄喝茶,我进去就发现茶庄打着堆头在卖号称1970年代的7542茶饼,2300元一片。仔细查看干茶样,发现大部分都已经碳化。闻着有强烈的刺鼻霉味,冲泡后叶底发粘稀烂,明显是刻意高温高湿,快速做仓做出来的产品。

在普洱茶所谓的市场标准里,年份模糊,仓储的概念又模糊,这自然让人有机可趁。市场大谈各种虚虚实实的仓储理论,却忽略茶叶、茶汤本身的品质,这实在就是本末倒置。

我解释到刻意的高温高湿,那是做假,而市场对于干仓湿仓的理解是作为仓储的加工工艺,甚至是仓储标准,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仓储的终极要求必然是——品质需求,而绝不是用毫不靠谱的所谓“干仓、湿仓”来界定普洱茶的好坏。

制造出干仓理论的目的很简单,大家都说老茶来源于香港,那么,香港都是“大湿仓”了,别的茶商就都是湿仓茶,只剩我独家销售“干仓茶”。

在各种各样概念横飞的时代,大家都抬出了各自的理论,干仓、湿仓、入仓、未入仓、大马仓、肇庆仓、北美仓。在各种貌似合理的仓储理论下,掩盖的就是各家要主推的茶品。

而从没有人思考过这一套理论包裹的是什么东西。

邹家驹在《姚记存茶》一文曾经提到过姚姓茶商存茶的情况:“姚老头在香港有十多个存茶地点,他或租或买,全部是大楼的地层。仓里各类新老茶叶混杂堆放,从地到顶,见缝插针,堆得满满的,只有屁股大个地方周转。库房里没有圣书上说的缸罐器皿,没有空调更没有除湿机,一切依自然而自然。”

所谓的干仓、湿仓不过是一种戏法,只要汤红即有发酵现象,即有微生物的参与,这是常识。概念,与仓储加工技术毫无关系!客观来说,之前的老茶市场受到霉味茶的影响,大家都是习惯使然,没有霉味、没有仓味不叫老茶。88青由于在当时销售来说,年份短,仓味轻,自然借“干仓”打压“湿仓”,其实两者殊途同归,不过是一路货。如今市场的88青一样是仓味扑鼻,所以才需要销售的大师不断拿一根棍子使劲搅合,目的还是尽量排除仓味,让人能够接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