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塑受藏家关注

发布时间 : 2020-09-19
普洱茶藏家 油兔家花茶 藏花茶

【www.cy316.com - 普洱茶藏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紫砂陶塑受藏家关注”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名师林立、各擅其长的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秀棠先生的才华、技艺和成就尤其引人瞩目。在今年申城的拍卖市场上,徐秀棠的紫砂陶塑作品受到了藏家的追捧,像济公雕塑成交价为16.1万元、紫砂胎曹操煮酒论英雄成交价为12万元。

徐秀棠先生是紫砂雕塑的开创者;在传统茶壶的花货、光货、筋囊外,发扬光大了塑器,自成一脉。6月27日至7月5日,“十指参成——徐秀棠从艺六十周年作品大展”将于朵云轩艺术中心举行,将使得广大藏家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徐秀棠先生的精品力作。

徐秀棠先生是当代紫砂艺人中掌握技能最全面的人。他立根传统,勇于创新,是传统跟着时代走的民间艺人;同时他又是紫砂文化著作最丰富的人,是紫砂艺人中的学问人;他生活简朴,看淡名利钱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且是无时不在学习、劳动的人。

徐秀棠先生的陶刻传承正宗,融汇了书画和铭文的美感;壶艺造型新颖、古朴大方;雕塑在宜兴开门立派,让宜兴紫砂雕塑在题材上与“泥人张”、“佛山公仔”等知名人物雕塑拉开了距离。徐秀棠的紫砂雕塑形象质朴传神、情感真诚细腻。

徐秀棠在创作出一大批紫砂壶和人物雕塑佳作和精品的同时,还竭力搜集文物史料,整理技艺口诀,描绘陶工形象,大胆著述立说,用自己的创作和辛勤,传承和发展紫砂技艺和文化。徐秀棠是新中国培养成长起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文化部授予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徐秀棠先生从艺六十年来为紫砂艺术的贡献,尤其是作为紫砂陶塑(人物)的开宗立派者,以及以塑入壶、将铭壶与陶刻紧密结合,从而走出自己的一脉一派,既不重蹈历史古人之式,又别于当代其他茗壶作者的风格。“十指参成——徐秀棠从艺六十周年作品大展”汇集了徐秀棠大师从艺六十年间、各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内容涵盖紫砂茗壶、陶塑、陶刻,以及书法、绘画等丰富内容,展厅分区对徐秀棠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重点呈现,将徐秀棠大师六十年来丰硕多彩的从艺历程进行多角度、鲜活的全面呈现。

cy316.com编辑推荐

藏家 | 麦溥泰:愿像宋人那般点茶


最能代表宋人生活、文化趣味的,莫过于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品茶烧香,早已有之,但宋人所做的四般闲事,强调的是细细做来,富有仪式性,从原料备制的过程到呈供时的仪节,无不讲究,从器具到场合,各有雅意。四种雅好,既有讲究与仪规,又紧密相连,祭祀有茶酒并进的仪式,生活中的品茗则无香不幽、无花不雅。

麦溥泰,香港人、泰华古轩堂主、世界华人收藏家协会会员,收藏宋代瓷质茶器约20余年。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内正在展出名为闲事与雅器的展览,280余件展品均是麦溥泰的私人藏品。对于前来参观的好友,麦溥泰都会亲手奉上一杯他珍藏的好茶。而这个展览也要从茶开始说起,因为展品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宋代的茶器。

麦溥泰收藏茶器,源于他年轻起就特别喜欢喝茶,由此对中国历史和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对瓷器的热爱,让他将收藏的关注点落到了宋代的茶器上。在他看来,宋代瓷器造型简洁、流畅,一般都是单色釉,沉静、简淡,将瓷器的极简美学发挥到极致。由此,麦溥泰从各种茶叶的收藏,扩展到了宋代瓷质茶器的收藏。

磁州窑黑剔花缠枝花卉纹矮梅瓶

巩义芝田窑三彩台盏

官窑青釉盏

景德镇窑白釉八棱执壶、台盏

耀州窑青釉刻花带碗执壶

麦溥泰介绍,在宋代茶的饮用方式主要有煎茶和点茶:煎茶的具体做法,是在风炉上煮水,待水微沸,将茶末投入水中煎煮搅动,然后斟入碗中饮用;点茶的做法是先取茶末在茶盏中调膏,然后用滚水冲点。煎茶多用于二三知己的小聚与清谈,点茶多用于宴会,包括家宴,也包括多人的雅集。因此,对宋人来说煎茶蕴含的古意特别为文人士大夫所重视,而点茶引发的斗茶是两宋茶事中的盛事。煎茶所用的器具,标志性用具是风炉、铫子,而点茶所常见的则是燎炉、汤瓶和茶筅等。

煎茶的用具,陆羽《茶经》卷中有详细的记载、共记录25种不同器具,金属、陶瓷和其他材质的器物并用。其中,北宋时期的定窑、耀州窑有一些铫子、茶铛和茶碾等不错的瓷质煎茶用具。而对于点茶器具而言,特别注意饮茶用碗盏的品质。黑釉盏有利于浮乳的保持和留痕,白釉和青白釉的盏则利于观察茶色。吉州窑的黑釉盏、饶州窑的青白釉盏和汝窑的青釉盏都是点茶用盏的上品,麦溥泰说。

麦溥泰按照不同的窑口,对宋代茶器来进行系统的收藏。宋代除了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外,还有很多民窑,其生活器风格更自由、多变,包括耀州窑、磁州窑、建窑等。要找到这些窑口的名品,极具挑战性又能带来满足感。比如,他收藏了一件北宋定窑黑釉酱彩盏就非常难得。定窑主要生产白釉,但因为宋代流行斗茶,所以当时定窑也生产了一些黑釉盏。这件黑定酱彩盏上还有描金特别珍贵,日本茶道界将这种黑定当国宝来看待。

麦溥泰的大部分藏品都来自拍卖市场。每件自己中意的藏品开拍时,心就会提到嗓子眼,只有等到落槌后藏品属于自己,才会长舒一口气。但是在麦溥泰回忆收藏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与拍卖无关,而是2004年去浙江丽水的龙泉窑。在此之前我收过好几件龙泉窑的瓷器,一直梦想能去烧制它们的地方看一看。当我与北大考古系师生一起前往龙泉,去看了几处古窑口以及当地博物馆的青瓷残片时,我感觉一辈子住在那里都不够。此后,我又跑了好几处古窑口,带给我的是一次次的震撼,麦溥泰坦言。

从宋代茶器的收藏开始,麦溥泰觉得宋人的生活态度也特别迷人。麦溥泰谈到,最能代表宋人生活、文化趣味的,莫过于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品茶烧香,早已有之,但宋人所做的四般闲事,强调的是细细做来,富有仪式性,从原料备制的过程到呈供时的仪节,无不讲究,从器具到场合,各有雅意。四种雅好,既有讲究与仪规,又紧密相连,祭祀有茶酒并进的仪式,生活中的品茗则无香不幽、无花不雅。

二十多年来,麦溥泰从最初的茶叶、宋代茶器的收藏,渐渐建立起一个以还原宋人四大闲趣为主线的庞大收藏体系。在此次闲事与雅器展览上,他从收藏的400余件套藏品中,精选出了280余件,时代上起唐代,下迄明代,以宋代(包括北宋、南宋和金代)为大宗。品类以瓷器为主,辅以金、银、等;又以茶、酒器为重,兼及花器、香器、文具。力图按器物的使用功能,细分不同的器物品类,使观众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深入了解宋人的文化生活、用器之道和器艺本身。

在这一主体陈列脉络之后,特别设计了煎茶具、点茶具、酒器、香具和花器5个专题情境展示,根据当今的研究成果,再现当时这些闲事中所使用的雅器组合。

为了使展览更具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麦溥泰在展厅内设夏、冬两个宋代文人书室的复原场景,分为冬、夏两室:夏天的书房,以竹、蔑等为主要家具,文房四宝也比较清淡;冬天的书房,则以颜色较深的木家具为主,像花梨木等,还会铺上垫子。同时,展厅内还设有一个专门的茶室,考虑到宋代的点茶在中国基本消失,但传到日本后却风靡至今,成为了鼎鼎有名的日本茶道。因此他邀请日本知名茶道团体进行表演,并从云南找到一些上千年的古茶树,将其茶叶磨成末,做成当代口味的白茶、红茶和普洱茶,让参观者感受宋人的饮茶风尚。

【对话】

澎湃新闻: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麦溥泰:我喜欢喝茶,因此开始寻找茶具古物。

澎湃新闻: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麦溥泰:一件点茶用的建盏。

澎湃新闻: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麦溥泰:一件官窑青釉盏,因为它釉色润泽、金银线纹理清晰。

澎湃新闻: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麦溥泰:我是将喜欢放在首位,从藏品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澎湃新闻: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麦溥泰:我通过拍卖会收罗不少精品,也从私人、博览会购入过。

澎湃新闻: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麦溥泰:宋代的精品我心里比较有数,大概有400件(套)。其他的我自己也说不准,光紫砂壶就有几百个。

澎湃新闻: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麦溥泰:我是收藏爱好者。

澎湃新闻: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麦溥泰:对茶文化有更透彻的认识,能就自己收藏与专家、学者和同道交流。

澎湃新闻: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麦溥泰:当然遇到过,但是我收藏比较谨慎,喜欢多看、多听、多问。

澎湃新闻:有一天能放弃你的藏品吗?

麦溥泰:暂时不会放弃,至于捐出与否将来再作打算。

本文藏品图片与介绍系由藏家本人提供

紫砂收藏家朱银木和他的明清老物件


“这些好东西一直都没有受到重视,被埋没了。如今,它们在宜兴是没有了,我跑遍全国各地收集而来。”来自宜兴的紫砂藏家朱银木所说的“好东西”指的是挂着釉的老紫砂器物,茶叶罐、酒壶、画缸、花盆、笔筒、水盂、花瓶、灯具、油壶、蛐蛐罐、水仙盆、香炉……这些来自明清的紫砂老物件,在美丽釉彩的装点下,依然流光溢彩,光彩照人。

一只“清中期粉绿冰纹釉菊花纹紫砂茶叶罐”分外夺目,绚烂奔放的粉紫色菊花在翠绿的冰纹釉面上摇曳生姿,独占秋色。这只茶叶罐是分两次烧成,首先由宜兴的紫砂匠人做好壶胎,然后再由景德镇的绘瓷高手上釉和绘画。朱先生介绍,“‘紫砂挂釉’工艺难度很大,且时代特色非常明显。这种工艺只出现在明末到清中期,其中以清中期最盛。”这只茶叶罐从工艺上说是纯手工上弦接,肩部饱满大气,釉色温润雍容,“过去的老釉都是原矿的,不是化工的,因而经历百年依旧光华夺目,历久弥新。这只茶叶罐不论是从用料,还是工艺上,都是极罕见的上乘之作,应该是宫廷所用的观赏器。”

“这只酒壶,造型淳朴自然,是非常有文人气息的作品。”朱先生拿出心爱的“明末老紫砂黑料泥浅黑酱釉酒壶”介绍道。酒壶由手工围片,镶片相接,整个造型上宽下窄,随意中透露着一种含蓄、收敛之美。壶身并没有挂满釉,而是从肩部往上挂釉,在壶身正中形成一道有流动感的波浪,朴拙之中又有一丝率性的神态。“这只壶在造型上传承了宋代的鸡头壶,它的身上体现着民间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一只底款“惠孟臣”的大高圆壶,造型爽朗大气,绘图繁复华丽,朱先生爱若珍宝。惠孟臣是清乾隆年间的紫砂名家,民国的《阳羡砂壶图考·别传》对他有着这样的评价:“所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各擅胜场,亦大彬后一名手也。……‘浑朴工致兼而有之,泥质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出品则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朱先生得意地说:“像这样的大品,十分难能可贵,几乎没有见过的。”壶胎选用深紫色泥料,壶口随意又不失规整,造型古朴、厚重,充满气势。壶身以灰蓝釉描绘着喜狮图,狮子栩栩如生、憨态可掬。朱先生介绍,灰蓝釉是清中期最名贵的釉色,因此,这把壶可算得那个时代的“高档壶”。

清中期紫砂名家华凤翔的粉彩大汉方壶流光溢彩、精巧异常。粉绿的冰纹上描绘着繁复的心字纹,正面一幅精彩的山水画,夺人眼球。天心半弯残月,石上一泓清溪。小楼幽窗里,高士正悠闲地执棋落子。静夜空山上,松间的古刹仿佛传来阵阵梵铃。精妙的技艺让人对画中的图景心向往之。壶的背面绘着一幅“山石菊花图”,山石遒劲,菊花娇媚,亦堪称妙极。在壶盖、壶把之处,前后都绘有青翠的瘦竹,在细节之处也不见懈怠,可谓难能可贵。

“这些明、清的老紫砂器上都沾染着时代的气质,朴拙而真诚。现代人的制作工具有300多种,是那个年代不能想象的。工具多了,工艺也做到了极致,却反而失去原汁原味的意境。”言尽于此,朱先生似乎有些怅然若失。

更多紫砂壶知识请访问

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上海藏家2.8亿港元购鸡缸杯喝茶 称“又糯又温和”


据《新闻晨报》报道,昨日,上海藏家刘益谦拎着一只拷克箱,把成交价超过2.8亿港元的明成化鸡缸杯从香港苏富比带回上海,经海关专用通道办完手续后,直接进入徐汇滨江的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昨天晚上,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刘益谦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并表示这件鸡缸杯百年来一直在外,“今天终于回家,自己很荣幸成为内地第一个拥有它的人。”

今年4月8日,在香港苏富比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中,这件绘有公鸡、母鸡领幼雏于花石间觅食“天伦”图、小如掌中物的鸡缸杯以总成交价2.8亿港币拍出,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买家为上海收藏家刘益谦,此举轰动一时。相隔3个多月后,这件拍卖品终于顺利移交买家。

现场付款刷卡24次

刘益谦于今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上以2.8亿港元拍得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7月18日下午,刘益谦现身香港苏富比进行交接手续,他采用刷卡付款,共在现场刷卡24次,每笔1200万港元。然后随身携带鸡缸杯于昨日返回上海,标志着史上最重要的中国瓷器之一回归中国大陆,这件鸡缸杯也将成为上海龙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刘益谦在香港苏富比的交接仪式上表示,不管鸡缸杯被中国的哪位藏家收藏,大家都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能竞得它带回国内,是一种缘分和福分。我的愿望是它能一直收藏在龙美术馆,但最终还是要看看今后时代的变迁情况。”

入保税仓库省6000万港元

刘益谦表示,此次重金拍下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对其设在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西岸馆的意义较大。龙美术馆西岸馆的瓷器藏品配置了明清各个朝代的瓷器,独缺明代成化瓷器,鸡缸杯回归,使其收藏链更加完整。而进入艺术品保税仓库,既可为艺术品的存放提供保税服务,同时又为鸡缸杯在龙美术馆西岸馆的借出展示提供了保证。

此次鸡缸杯回家之路似乎一路顺畅。刘益谦说:“目前这个杯子放在香港跟我拿回上海保税区是一个概念,都并没有解决关税问题。今天如果不放在上海的保税仓库里,我可以把它作为个人货物,去海关登记,文物局备案,可以在上海放半年,半年以后还要离境,回到香港,然后,如此反复。那么现在有保税区这个概念后,我只需要把它放在保税区,要办展或研究,都可以通过保税区来借,每次最多借出来半年,然后再还回保税仓库。”

据悉,刘益谦采取存放在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的方式,等于把文物带回自己身边,而且还不用交纳关税,根据鸡缸杯的成交价格,刘益谦如果全额交纳关税大约需要6000万港元。

用文物喝茶事先没策划过

7月18日,在香港苏富比公司,刘益谦在办交接手续的过程中,用这件价值连城的鸡缸杯喝了口茶,此举被广泛传播到互联网上,引起了无数网友的感叹。当然,网友们也传说纷纷,有说刘益谦用鸡缸杯喝茶,而且喝的是陈年普洱,有的说他用鸡缸杯喝了口小酒。到底刘益谦用鸡缸杯喝的是什么,此举会对珍贵的文物造成什么影响呢?

刘益谦面对晨报记者的疑惑,解释道:“我其实就是用这个方式来表达一下当时的兴奋之情。这杯子多么有故事,我拿到手,擦也没擦过,就随手往里面倒了点茶,把它喝光了。你想想,这杯子距今有600年了,当年皇帝、妃子都应该拿它来用过,我无非是想吸一口仙气。”

此前,刘益谦用天价拍得过多件国宝,甚至连皇帝的龙椅都拍到过,但其他东西他都从来没有使用过,唯有这次的鸡缸杯例外。

刘益谦对晨报记者说,对文物当然要尊重,这也是他在交接现场看到鸡缸杯后的突发奇想,事先绝对没有设计过。

鸡缸杯上手“又糯又温和”

在谈到上手这件鸡缸杯的第一感觉是,刘益谦说:“鸡缸杯光滑得不得了,又糯又温和,语言都无法形容。这种鸡缸杯的工艺现在绝对做不出来,在当时,已经达到了顶级的水平,后世的人都突破不了,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明成化鸡缸杯写过诗呢。”

至于龙美术馆对于中国瓷器的收藏脉络,刘益谦表示,“这么多年,从我个人的收藏数量看,收藏的瓷器不少,但到现在为止,龙美术馆还没有好好的为中国官窑瓷器举办过一个比较隆重的展览。这也是我感到愧疚之处。说句比较夸张的话,我认为我的瓷器收藏应该是不错的,只是没有好好地宣传展示。所以这次鸡缸杯回来以后,我将和同事们策划一下,看看是不是推出一个隆重的瓷器展,目前,预计时间是在今年年底。”

[新闻链接]

明成化鸡缸杯为何珍贵?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不足一掌大小,烧制于明代成化时期,距今600多年,因其杯壁上画有公鸡、母鸡,故称鸡缸杯。现存于世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被公认为是真品且保存完整的,只有10只,其中4只在私人藏家手中,其余均被博物馆收藏,中国国内公立博物馆目前还是空缺。

之前谁拥有此鸡缸杯?

这只鸡缸杯从1949年起,共有5次转手经历。1949年,香港古玩收藏家仇焱之以1000元港币购得这只当时行家们都以为是假货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在20世纪50年代,它成为了伦敦收藏家LeopoldDreyfus夫人的藏品;1980年11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这只鸡缸杯拍出了528万港元,竞得者为日本著名藏家、有“小拿破仑”之称的坂本五郎;1999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这只品相完好的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港元的天价,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最高成交纪录,竞得者为玫茵堂主人、瑞士银行家Zuellig兄弟。2014年4月,仍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这只鸡缸杯第五次上拍,从1.6亿港元起拍,最后,苏富比亚洲区总裁程寿康电话委托以2.5亿港元的价格竟得,加上佣金为2.81亿港元,再次刷新了中国瓷器的全球拍卖纪录,而竞得者就是上海藏家刘益谦。

侗家煮油茶


侗家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吃油茶的习俗。只要去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

清明前后,风和日暖,草发清香,茶抽嫩芽,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柳江畔、苗岭山旁的侗家姑娘都会背上口袋,三五成群,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把采下尖嫩细小的茶叶放入袋内;有时兴起,还会随手摘取一片树叶放入口中,吹奏侗歌曲调。那悠扬的歌声和婉转的曲调,随风荡漾在山坡上空,给人一种浪漫、抒情的感受。

侗家所采的茶,有采自栽培的茶树,也有采自山上自生的野茶树,品种繁多,如粗茶、细茶、大叶红果茶、节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担紫叶茶等。采摘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可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煮,自然粘合,取出晒干或晾干,所形成的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农忙之时,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侗家人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随到随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操作。四方形的火炕上,架着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油滚滚,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有的地方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撑腰膨胀,形状如金球。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入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这时候,主人视在座人数往矮桌上摆碗筷,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瓢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请吃茶,但第一碗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表敬意。客人吃完后,将空碗递还主人,主人依次摆在桌上。吃油茶的人即使有十个八个,主人绝对不会把茶碗递错,因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时,心中是有数的。

第二次往碗里加入切成小片的糍粑、糯饭、籼饭、熟红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黄豆、泡入茶水后,依次又递给每个客人,再次说:请吃茶,如此三番五次。客人如果吃饭了,就连同碗筷递还主人,或放在桌上,表示不吃了。主人客气,劝你再吃一碗时,你就说:我只吃一点茶了!那末,主人就只在你的碗里放些米花和黄豆。侗家的这种吃油茶礼俗,即文明,又礼貌。

这种煮油茶,吃在嘴里,甜香酥脆,喝入肚内填饥解渴,还可治疗轻微的感冒、泻肚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是侗家必不可少的常年饮料。

茶,是灵魂的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是灵魂的家》内容,感谢阅读!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爱茶,爱的就是传统中这一份善良、平和、典雅与淡泊,冬风阵阵,寒气袭人。

静夜独坐,沏上一壶热茶,看热气袅袅升起,心事也随着热气渐渐氤氲。

纷繁的思绪,纠结的情怀,在茶的浸透下,慢慢湿润,慢慢舒展,飘飘荡荡的浮在温暖里,踌躇的心终于又一次在茶香中渐渐释然……

热茶一杯,暖着我的手,也温暖了我的心

舒展幸福的心灵,茶是灵魂的家,茶伴着人间百态。

孤单的时候喝茶,

茶是心灵的依靠;

苦闷的时候喝茶,

茶是温暖的安慰;

茫然的时候喝茶,

茶是精神的家园;

失落的时候喝茶,

茶是泪浸的辛酸。

品茶,品着世间的阴晴冷暖;

品茶,品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初饮茶时,

感受的是浓浓的苦,难以下咽。

日复一日的喝茶,

才慢慢悟出了悠然的味道,

才品出了满口的余香。

爱茶的人,与红尘无关

醉心于权贵的人,不会懂茶。

这个世界看起来就像雨夜里的霓虹,朦胧而诱惑,

听起来又像舞台上的摇滚,嘈杂得精疲力竭。

而茶,好似心灵的瑜伽,带人远离浮华的闹市,前往那清新的世外桃源。

茶,是灵魂的家(

透过茶,我看到了杨柳堆烟的江南,看到了春雨潇潇的古巷,看到了线装的唐诗宋词,看到了那撑着油纸伞的佳人。

那是谁呢?

着一身素色的旗袍,边饮茶边吟着四月的人间?

那又是谁呢?

挥着婉约的羊毫,边品茗边写下月满西楼的轻叹?

浓浓的茶香里,我的心忍不住在五千年的文化中醉意朦胧、徜徉忘返……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是灵魂的家》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宜兴紫砂大师胡洪明重庆紫砂盛会


图一:与壶友们互动、交流。

9月3日、4日,江苏宜兴紫砂大师胡洪明与其子胡迪锋(青年陶艺家)到访重庆,在北滨路金源购物广场天月茶城举办了首次专场签售会。签售会更邀请了北京天月盛世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毅出席现场,为活动增色不少。

签售会原定于下午开始,部分壶友上午便前往活动现场,在主办方的安排下,临时增加活动场次,便于让壶友们提前与胡大师进行互动、交流茶艺经验。

图二:亲自为壶友讲解收藏知识

下午3:00,签售会正式开始。胡大师介绍了当前宜兴紫砂发展的现状及收藏前景,提醒在收藏、把玩紫砂壶时要注意的问题。同时,并跟壶友们分享了自己的在陶艺生涯中的种种细喜悦与心酸,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让现场不少壶友深有感触,争先向胡大师提出关于紫砂的各种问题。

活动接近尾声时,不少的壶友还带来了自己的藏品,让大师鉴定、品评,现场热情的壶友纷纷选购自己喜欢的紫砂壶并请大师签名,合影留念。壶友们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通过零距离与大师接触,可以更全面的增加对紫砂艺术和茶文化的了解,避免道听途说,对壶的收藏知识产生误区。

图三:为壶友签名题字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1959年10月生,江苏宜兴人。1978年开始从事陶瓷专业创作与设计;1983年进清华大学进修学习;1986年被收录《中华名人词典》;至今多次获得“年度中国十大紫砂名壶”、“华艺杯”、“中艺杯”、“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会”等大赛金奖。其获奖代表作品:《紫光壶》、《神鸟壶》、《燕归来》、《金猪兆丰》、《桃韵壶》、《万象更新》、《抽方壶》、《螭龙壶》、《云肩如意》等。

他的许多作品已载入了《中国紫砂图典》等多部专业书刊,作品也深受紫砂爱好者与收藏家喜爱,更有部分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以及众多国内外博物馆收藏。作品多次荣获得国家大奖,多篇论文被省级以上刊物收录,为古老的紫砂艺术文化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紫砂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茶是灵魂的家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爱茶,爱的就是传统中这一份善良、平和、典雅与淡泊

静夜独坐,沏上一壶热茶,看热气袅袅升起,心事也随着热气渐渐氤氲

纷繁的思绪,纠结的情怀,在茶的浸透下,慢慢湿润,慢慢舒展,飘飘荡荡的浮在温暖里,踌躇的心终于又一次在茶香中渐渐释然……

热茶一杯,暖着我的手,也温暖了我的心

舒展幸福的心灵,茶是灵魂的家,茶伴着人间百态。

孤单的时候喝茶,茶是心灵的依靠;苦闷的时候喝茶,茶是温暖的安慰;茫然的时候喝茶,茶是精神的家园;失落的时候喝茶,茶是泪浸的辛酸。

品茶,品着世间的阴晴冷暖;品茶,品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初饮茶时,感受的是浓浓的苦,难以下咽。日复一日的喝茶,才慢慢悟出了悠然的味道,才品出了满口的余香。

爱茶的人,与红尘无关

醉心于权贵的人,不会懂茶。这个世界看起来就像雨夜里的霓虹,朦胧而迷惑;听起来又像舞台上的摇滚,嘈杂得精疲力竭。而茶,好似心灵的瑜伽,带人远离浮华的闹市,前往那清新的世外桃源。

透过茶,我看到了杨柳堆烟的江南,看到了春雨潇潇的古巷,看到了线装的唐诗宋词,看到了那撑着油纸伞的佳人。

那是谁呢?着一身素色的旗袍,边饮茶边吟着四月的人间?

那又是谁呢?挥着婉约的羊毫,边品茗边写下月满西楼的轻叹?

浓浓的茶香里,我的心忍不住在五千年的文化中醉意朦胧、徜徉忘返……

爱茶,爱的是民族的文化。今生别无所求,只愿可以永远在茶中浸润,任心灵幸福的舒展……

侗家油茶的渊源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丞相南征七擒孟获大军进入蛮夷地区,由于兵士水土不服,多染上头晕呕吐、腹泻腹胀疾病,给行军带来很大的困难。诸葛丞相心急如焚,向土民求治良方。

后来,请来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到军营查看了士卒的病情后,即叫架锅制汤药。她先将大米倒入锅中炒至枯焦,加入茶叶炒出香味,然后加井水、姜、蒜煮成羹汤,分给病卒服用。病卒饮后出一身大汗,休息一日病退,神丹妙药,三军无不称奇。此方传至侗乡,村人患类似疾病,照方制作服用,莫不药到病除。

此后世代相传,人们逐渐加以改进,成为侗家风味膳食油茶。至今,在石阡河坝场等地还流传着诸葛丞相求医治病的传说,且看河坝场乡一个上校军医、现代书法家、诗人李达荣君(现定居遵义市)的《侗家油茶》诗:油茶相传始三国,诸葛孔明正远征。欲擒孟获入苗地,水土不服染大兵。腹泻腹痛腹如鼓,头晕呕吐将士惊。丞相如焚查医典,请来老奶问急症。查看士卒辨病情,即叶架锅做汤饼。先将大米入锅内,添柴加薪火候审。锅内大米炒枯焦,共与米茶混一皿。炒到茶味四溢时,蒜姜井水煮成茗。香茶滚开分卒饮,病卒饮后汗淋漓。休息时日病随减,病愈三军呼神奇。此事一经广传开,之后盛传侗乡里。村中若有生病人,依法开方病速止。户户年年煮香茶,村村寨寨相传递。

如今油茶家家煮,填饥解渴更提神。油茶酥脆增食欲,喝罢益增手脚勤。若有消化感冒病,一碗油茶可安身。烈日炎炎农活紧,品茶对歌更有情。绿绿茶林坡对坡,浓浓香茶好鲜渴。朋友若到侗乡来,手捧油茶请你喝。

达荣君的这首古风,道出了侗家油茶的渊源和妙用。如今石阡侗家仍保留着吃油茶的习俗。

每年新谷入仓,侗家总要将糯米泡胀蒸熟晒成阴米备用。

每有亲朋贵客临门,主人要先煮油茶招待,它比做正餐来得快,只需起火烧锅,倒入食用植物油烧开,放入阴米炒至焦黄,加茶叶炒出香味,然后加清水煮成流汁样,加少许食盐和葱或蒜即盛出食用,香气四溢,味道鲜美,饮后解渴充饥,提神醒脑,亦可解来客路途的疲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