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平桥区:推广茶园病虫害防控技术 提高茶叶质量

发布时间 : 2020-09-24
白茶怎样顶防虫害 信阳明前茶口感 信恒茶叶

白茶怎样顶防虫害。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信阳平桥区:推广茶园病虫害防控技术 提高茶叶质量”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信阳平桥区:推广茶园病虫害防控技术 提高茶叶质量”相关知识!

想要种出好的茶叶和好的茶园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信阳市平桥区在茶叶种植中,大力推广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质量。

2014年,平桥区推广茶树病虫害防控技术。一是开展农药市场专项整治,建立农资可追溯管理等制度,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茶叶产区的销售、使用。二是加强行业自律。各茶叶生产单位通过合作社运作和行业自律,进一步提升茶农自身素质,提高平桥区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三是开展茶农培训活动。以村为单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并接受茶农咨询。通过大力推广普及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从而达到降低茶叶农残,提高茶叶品质的目的。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农民绿色防控意识。五是建立病虫测报网络。从2013年开始,平桥区在各茶叶主产区建立(分布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海拔)茶树病虫测报网点,每个测报网点都有区植保站人员和不脱产的村级植保员或农技员定期定点调查,以保证调查数据能准确及时地汇总。通过全区测报网络的建立,准确掌握全区茶树病虫害发生情况、发生趋势,为能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茶农进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六是大力示范推广绿防技术。2014年,该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农业厅共同建立《平桥区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片》1000亩、示范辐射面积10000亩。茶园病虫绿色防控示范片,通过采取有效的技术防控措施,切实降低茶叶农残,提高茶叶品质。

茶园病虫害防控主要推广四项技术。一是加强农业防治,改善茶园环境,发挥生态调控力度。科学施肥,清洁茶园,适时采摘。二是灯板诱杀,合理搭配。根据茶园害虫具有的趋黄性、趋光性等特点,在茶园内可插加信息素的诱虫板(主要是黄色板)和悬挂杀虫灯进行诱杀,从而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减轻害虫的发生为害。三是保护利用天敌资源,大力开展生物防治。保护天敌,综合防治。四是合理化防,实现茶叶无公害生产。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掌握防治适期施药;讲究施药技术和方法。

通过绿色防控,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年减少化学农药使用6-7次,大大降低了农药残留,茶叶质量明显提高。

茶经网扩展阅读

上虞推行虫害物理防治法,茶园实现绿色防控


每年5至9月是茶树病虫害的高发季节。这几天,绍兴市上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茶叶专家们又忙开了。“为减少病虫害对茶园的侵害,今年,我们引进了黄色诱虫板的物理防治技术。”中心高级农艺师戚建乔告诉记者。

据中心的茶叶专家近日对上虞区各茶园的观察调查,从5月份开始,小绿叶蝉已处于高发阶段,尤其对重剪后良种茶园嫩梢危害更加严重。“我们已在章镇镇新三联村、泰山村、梁湖天香等茶叶基地使用黄色诱虫板,根据我们的观察,大量的小绿叶蝉粘附在诱虫板上,防治效果极佳。”戚建乔说,“黄色诱虫板是遵循农林生产绿色、环保、无公害理念,是推行物理防治的一项综合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茶叶)生产、林果生产、花卉生产中有关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自从我的茶园用了黄色诱虫板后,只要把这个板插上两天,虫子都会粘满这个板,有了这样的物理防治技术,现在的茶园都不用喷农药了。”正在茶园除草的章镇新三联村茶农赵娟笑着告诉记者,“这个黄板使用也方便,价格也合理,比起以前配比农药再进行喷洒省事多了,而且有了这样的绿色防控手段,茶叶的安全就更有保障了。”

据戚建乔介绍,该黄色诱虫板的使用时间需要从4月底或5月初开始,一般到10月份结束,保持不间断使用;用竹片固定诱虫板,插入茶园中,将该板悬挂于距离茶蓬上部15至20厘米,并随着茶芽生长高度不断调整位置;每亩地一般悬挂规格为24×20厘米的诱虫板30至40片即可,可视病虫害情况自行增减诱虫板数量。当诱虫板上粘的害虫数量较多时,用钢锯条或木竹片及时将虫体刮掉,可重复使用,或更换新诱虫板。

勐海县格朗和乡邀请专家“会诊”茶叶病虫害


7日,勐海县格朗和乡政府邀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到南糯山村委会茶园,对病虫害茶叶进行“把脉会诊”,查找原因、现场支招。

当天下午,在格朗和乡相关负责人及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茶叶研究所的两位专家冒雨来到南糯山村委会多依寨的茶园中,调查了解茶叶病虫害情况。

经过实地查看诊断,两位专家指出,茶园发生了长白蚧、茶小绿叶蝉病等虫害,如不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灾害。专家建议,对茶叶病虫害的防治,坚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茶农应及时适时修剪、疏枝、清除杂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产生;对已发现病虫害的茶叶进行及时清理,防止病菌传播;坚持以生物用药为主,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格朗和乡负责人表示,茶叶产业作为格朗和乡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将严格按照专家组的意见建议,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茶叶病虫害治理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格朗和乡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督促检查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并通过该乡为民服务APP服务平台、宣传栏、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动,广泛深入地宣传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向茶农介绍绿色防控的做法和好处,引导广大茶农积极参加到病虫害绿色防控中。全面推进格朗和乡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保障茶叶品质及生态环境安全。(李云)

中国学者破解茶树“主动防御”病虫害的秘密


植物在遭受植食性昆虫袭击时会释放出一种包含“求救信号”的物质,既能吸引害虫天敌前来消灭害虫,还可传达信号给周围未受害的植物,使其提前激发防御响应。近日,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宋传奎团队通过研究,揭示了茶树吸收、储存和释放“求救信号”的“秘密”。国际植物学权威学术期刊《植物细胞环境》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这种信号物质被称为“顺-3-己烯醇”,植物体一旦受到害虫攻击,就会及时释放并吸引攻击害虫的天敌,进而起到利用天敌防御害虫的作用,然而植物体吸收和储存该种质的机制尚未明晰。

宋传奎团队通过体外模拟实验,发现茶树能够吸收外源或邻近受到侵害的茶树释放的信号物质,并在体内通过糖苷化过程转变成顺-3-己烯醇糖苷而存储起来。团队还通过多组学关联分析、体外酶活性分析及异源转基因分析,首次在茶树中发现并验证了控制这一糖苷化的关键酶基因,从而揭示了茶树如何储存这个信号物质的机制。

信阳毛尖茶叶传说


信阳毛尖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期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瘟病越来越凶,不少地方都死绝了村户。一个叫春姑的闺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给乡亲们治病,她四处奔走寻找能人。

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尽,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条小溪边。这时,泉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生长救命树叶的大树,摘下一颗金灿灿的种子。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估下的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进泥土,否则会前功尽弃。想到10天之内赶不回去,也就不能抢救乡亲们,春姑难过得哭了,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画眉鸟。小画眉很快飞回了家乡,将树籽种下,见到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画眉高兴地笑了起来。

这时,她的心血和力气已经耗尽,在茶树旁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不久茶树长大,山上也飞出了一群群的小画眉,她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好了,从此以后,种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信阳因茶叶而更有魅力


毫无疑问,中国的茶叶走过各朝各代,于文明积淀和生活碎片之中,已有了丰富的精神和面貌。多看一眼茶叶走过的路、曾经有过的好样子,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

那片片精致的叶芽赋予人类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自有的精神气质,我们回望历史时空,蓦然发现,茶,已成了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乃至一种美学。

喝茶,算是流行的物质消费,亦可算是时尚的精神消费,长衫旗袍的岁月已逝,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怎样看待那色彩斑斓的信阳茶呢?

这种趣味,这种风尚,这种美学,在信阳人的生活中,融合得花落无声,绵延得温情四溢。

今天,茶经济已是信阳发展途径上一个点的突破,聚点为面,茶经济这个点亦成为信阳发展面上一个美丽的点,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下,这个绿色的点尤为难能可贵。

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915年,信阳毛尖茶与贵州茅台酒并驾齐驱,同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如果说信阳有一张名片,那就是茶。信阳获得的许多国家级荣誉称号之中的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就是因为信阳的茶。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的信阳,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山水相依,泉明林翠。北国江南、江南北国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使信阳成为我国北方的边缘茶区,绿色的茶园装扮了信阳的山山水水,增添了信阳的无限魅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面貌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坚实,老百姓生活的富足,好山好水的信阳显得更美了。山水好,人更好。信阳人喝茶喝得滋润,喝得气色好。以茶为媒介,信阳人广交天下朋友。一方山水造就了一方美景,信阳的茶更是锦上添花。茶园、茶馆,茶哥、茶妹,把信阳装扮得愈加妖娆多姿。信阳可谓因茶而美丽。去年12月1日,市委书记王铁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如此表白,真是此言不虚。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信阳市茶园每年以15万亩至20万亩的速度增长,由2006年的6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50万亩,开采面积达90万亩,我市用5年时间,把过去2300多年发展的茶园面积翻了一倍还多,茶叶年产量达3.6万吨。全市茶叶总产值和综合产值已从2006年的8亿元和1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3亿元和40亿元,分别增长了4倍。

信阳茶都:大别山下茶叶飘香


河南之南,绿茶之乡。毛尖,让信阳载誉海内外的同时,还为信阳人找到了一条走出大山的致富路。

有一片热土令人神往,她是将军的摇篮,红军的故乡;有一个地方让世人敬仰,她在党的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有一个老区叫人感到自豪,她有人间仙境,无限风光。这就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美丽的信阳。

信阳素有“豫南明珠”之称,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东邻安徽,南连湖北,总面积18915平方公里。现辖8县2区,总人口770万。其中所辖罗山县何家冲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信阳市也是河南省唯一被纳入全国十二个红色旅游区范围的省辖市。

“一座青山竖起一道风景,一潭碧水蕴含万般风情”概括了信阳的山青水秀与人杰地灵。如果你身临其境来到鲜花盛开、茶香四溢的大别山上,感受厚重的历史,享受无限的风光,会感觉到人在画中游。

“城在茶中,茶在城中”

信阳毛尖驰名中外。常饮绿茶的人,无人不知“信阳毛尖”这个品牌。“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因质佳味浓久负盛名。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把光州茶(信阳毛尖)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之论。

信阳茶叶经历了千年的栽培,于清朝末期始创“信阳毛尖”品牌。因其外形细圆紧直,白毫显露,内质清香持久,滋味醇和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完整,先后获得多项荣誉。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被评为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荣获银奖,1985年获中国质量银奖,1990年获中国名茶金奖,1999年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国际金奖。

信阳市茶叶生产开发的指导思想是:树立“中国茶都”形象,围绕茶韵广场、茶大观楼、茶韵田园三大板块做文章。建设生态茶园基地、优化茶产品、拓展茶市场、规划茶城市、发展茶经济、弘扬茶文化、开发茶旅游,着力打造“城在茶中,茶在城中”的个性城市。

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风味无与伦比。但这种以传统手工炒制为主的制茶工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生产工艺随意性较强,产品质量不稳定,并且随制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不同而炒制茶叶的质量有很大差异,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近几年,信阳毛尖经过技术人员不断研究、改进、完善,机械加工技术渐趋成熟,生产出的产品完全符合传统信阳毛尖茶的品质要求,外形更加完整紧直,碎茶率低,色泽更加翠绿香气更加浓郁,受到专家和消费者的认可。目前,全市有信阳毛尖茶机械加工生产线近70条,可生产干茶200万公斤。

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信阳地区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加强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保持传统工艺,提高质量。全区茶园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信阳市九个县区,120多个乡镇,1200多个行政村,18万农户种茶,从业人口近百万人。信阳市仅拥有百万资产的茶农就有30余户,茶园面积超过300亩的种茶大户有300多个。全市茶园总面积60万亩,开采面积50万亩,茶叶年总产量约1500万公斤,总产值6.5亿元,社会总收入10亿元以上。

“人往城里去,钱从务工来”

除了毛尖茶,令信阳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已成了信阳农民增收主渠道的劳务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实质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信阳来说,目前全市有近600万农村人口,有350多万农村劳动力。按照现有的耕作技术和条件,耕种全市800万亩耕地,有300多万农村劳动力实际上处于隐形失业状态,用农民自己的话说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蹲闲”。

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利用发达地区的力量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收到了明显成效。从前,困扰信阳农村发展的是两个难题: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通过发展劳务经济,信阳已初步找到了答案,就是“人往城里去,钱从务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全市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123亿元,占当年全市农民纯收入的54%。

但发展劳务经济并不只是为了农民打工挣钱,其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发达地区的培育,形成了信阳自己的人力资源;在于通过增加非农收入,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在于通过返乡资本的注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正是因为走出去的打工者,引回来的是创业者;输出去的是劳动力,引回来的是生产力,信阳找到了一条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子。

养生新知 喝茶也要防


茶树具有富集土壤中氟元素的能力。氟对人体健康有双重性,适量的氟有益于健康,过量引起氟中毒。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七彩云南”中国茶业经济年会高峰论坛上,专家提出,要谨防茶叶中的重金属污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指出,重金属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铅和氟两种元素上。

陈宗懋说,铅在2004年以前曾是茶叶中一项突出的重金属超标问题。铅的污染来源包括:一是土壤基质中的铅含量高,由于化肥施用量的增大,使得土壤中的铅易被茶树根系所吸收;二是茶园周围大气中的铅浓度增高,这和汽车量的增加有密切关系,汽车排放出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铅,构成茶园中茶树的污染;三是茶叶加工机械中含有的铅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转移到茶叶上。目前,茶叶中铅的超标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仍需关注其变化动态。

同时,茶树具有富集土壤中氟元素的能力。氟对人体健康有双重性,适量的氟有益于健康,过量引起氟中毒。每天摄入量小于3.3毫克,龋齿发生率少,过多则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氟主要通过胃肠道吸收,每天吸收的氟50%沉积在牙和骨骼中,50%通过肾脏排泄。我国在2000年时规定每天允许摄入量为3.0毫克,农业部制定的行业标准中规定的茶叶中氟的MRL标准为每公斤200毫克。因此对茶叶中的氟含量问题应该予以重视。

中国茶叶制茶技术的发展历史


中国春秋时代茶叶曾作菜食,其后转变为普通饮料,就要经过加工,改变它的性质。在加工过程中经过相当的历史时期,历代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实践及总结经验,技术不断地革新和演变,才逐步提高品质,成为普通饮料。

中国自仰韶文化时代(神农时期)发现茶叶有解毒作用盾,自然而然引起广大劳动人民的重视,从野生发展为人工栽培。

周朝就有初步发展。西汉成为主要商品之一。晋朝从封建统治阶级的贵重饮料发展为民间的普通饮料。经过六朝的佛教宣传推广,到了唐朝就为人一日不可无的生活必需品。

茶叶既然跟着制法的改变,而逐渐变为良好饮料,封建统治阶级就订贡茶制度,强迫劳动人民每年生产大量优质团茶进贡皇室,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贡茶制度引起士大夫和有闲阶级的重视;文入学士,如唐朝李白、柳宗元、白居易和宋朝欧阳修、苏东坡等等,都歌颂饮茶的好处。劳动人民更有机会亲身体会饮茶有益于身体,更加勤劳地搞好茶叶生产,技术改革,从而促进了制茶技术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