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茶区布朗山旅游

发布时间 : 2020-09-29
布朗山熟茶口感 布朗山熟茶香气 布朗山熟茶味道如何

布朗山熟茶口感。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勐海茶区布朗山旅游”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布朗山,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位于西双版纳州境西南边沿,坐落在西双版纳勐混、打洛与勐龙之间,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西双版纳布朗山峦起伏连绵、深谷纵横,地理环境复杂,西双版纳布朗山总面积为1016.34平方公里。西双版纳布朗山这片山地,北部高耸,西南部低矮。

北部的三垛峰和三堕山的海拔都在2000米左右;而西双版纳布朗山西南部最低点的海拔却仅有533米,南北相对高差达140多米。在起伏连绵的山岭中,散布着50多个村寨,聚居着10000多布朗族和3000多哈尼族。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口,占西双版纳全州布朗族的29.93%,是布朗族最主要的聚居地。

景点

勐囡百丈崖瀑布、仙人脚、原始森林、布朗山寨风情、班章古茶园。

交通

景洪大勐龙有道路通往(景洪——大勐龙——布朗山,90多公里),勐海客运站每天有班车至布朗山(勐海——布朗山,90多公里),适合自助旅游。

布朗山上有小旅馆提供住宿,条件一般,10元至几十元都有。

饮食

布朗山以布朗族民族风味为主。布朗山属高寒山区乡,有著名的“班章茶”,章家辣椒等产品;

气候

布朗山昼夜温差大,请带足保暖防寒衣物,并备防蚊虫等常用药品;特别是雨季昼夜温差大,白天暖和,但早晚较冷,要带防寒衣物及雨具、应急药等。

小编推荐

云南勐海茶区历史文化及发展


勐海茶区

“勐海”是西双版纳州下辖的一个县。“勐”为早期行政单位的名称(傣语“勐”为地方之意),“海”是人名,叫“岩海”,又称“召相海”,是最先管理统辖勐海地区的一位傣族首领,因此也有人称“海”为勇者居住的地方。

此茶区为2004年以前,勐海茶厂主要茶菁收购地区。清代以前普洱茶的集散地以普洱为主,清朝末年普洱茶的制作技术向南传递,由普洱(今景东附近)、思茅(今普洱市)到倚邦、易武、勐海等地区。至民国初年,因种种政经因素、交通问题,加之瘟疫肆虐,茶叶的贸易重心完全由勐海地区所取代。20世纪50年代初期勐海茶厂除在本县茶区设站收购毛茶外,并在景洪、勐腊等县设站收购毛茶。且1952年开始,勐海茶厂及所属南糯山分厂开始收购部分鲜叶直接在场内加工,成为初、精制合一的最早典范。目前勐海茶区涵盖在西双版纳地区澜沧江以南的范围,包括景洪、巴达、布朗山、班章、南糯山、勐龙、勐宋、勐遮等地区;广义勐海茶区,涵盖至勐海茶厂收购毛料茶区,如普洱市西南部茶区(如邦崴、景迈)。纬度与海拔较低,气温稍高、雨量较多,茶性强、香气扬、涩度较高,是此茶区茶菁主要特色。

勐海南糯山--由来


在勐海县的地图上,以勐海县为中心,一左一右矗立着著名的两座古茶山,好像女人胸口的两个乳房,养育着西双半纳的生灵:巴达古茶山和南糯古茶山。虽然巴达大茶王已经壹千七百多岁,但是真正的乔木普洱茶发祥地是南糯山。南糯山属于僾尼族居住地。

可是最初南糯山的名字由来却与茶无关:南糯是傣语,意为笋酱。

从前,南糯山没有山名,山上住的哈尼族。山坡上长满茶树,而坡脚下长满竹林。每年雨季来到后,竹林里到处长满竹笋。僾尼族喜欢挖笋吃,除了吃新鲜竹笋外,还喜欢把竹笋腌为笋酱。一年冬天,西双版纳召片领(是高封建领主)带着一批官员来到山上。僾尼族的金伞大帕雅(哈尼族统治者)杀猪宰牛款待召片领,而召片领吃腻了猪肉牛肉,没有一点胃口。金伞大帕雅从老百姓家取来一碗酸味笋酱,召片领吃得津津有味,胃口大开。召片领返回景洪宣慰官邸后,对僾尼山上的笋酱念念不忘。后来,他下了一道指令,要山上的僾尼人年年制笋酱进贡。久而久之,傣家人就把僾尼山称为南糯山,意思是产竹笋酱之山。后来,僾尼族也跟着傣族这样叫,南糯山就这样一直叫开了。

南糯山的牌坊,近几年当地对特色产业的扶持使南糯山得到更多人的认识

南糯山茶区居坐落在半山腰的寨子

从山门到达村落过的小桥,清澈见底的河水,郁郁葱葱的植被。爱伲人对大山的热爱及保护可见一斑。

背着背篓的爱伲大婶,不知是赶集回家还是去往茶山呢?

依山而上的茶园。不知这些茶树年岁几何?

景迈山布朗族祭茶祖


景迈山是普洱茶的圣山之一,种茶历史有1300年,产出的普洱茶有特有的蜜香。景迈山上的布朗族世代以采茶为生,还有一段很智慧的传说。传说布朗族人祖先帕艾冷死的时候对子孙说:给你们留下金银,怕你们花光了;给你们留下牛羊,怕你们吃光了;那就给你们留下茶树,用不完。这里面有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啊!

帕艾冷死后,灵魂化成一片茶林。为了感恩,布朗族每年都会在景迈山上举行祭祀茶祖的活动。

在祭祀开始前,布朗族人坐在草地上等待。。。

在祭祀地方的旁边是一片枯木,很壮观,体现出自然的法则,也说明这篇森林里是多么神秘啊!

祭祀要开始了。

参加祭祀的人在往神坛上放祭品呢!

所有布朗族人已经聚集在了,跪坐在草地上。

仪式开始,这个老人主持仪式,他念诵的是布朗文,里边记载了布朗族人的历史、迁徙、战争、农耕。。。。

大部分人点燃了手中的类似蜡烛的东西,很有神秘感和仪式感,似乎在祈福。

沧桑劳作的手,凭借它们,布朗族劳作、生活。。。

祭台中央是茶魂,仪式还在举行,光头老者还在念着什么,可我不知到,我想去问,但是不能打扰这神圣的仪式!

有人点燃了茶魂上方的蜡烛,可能有光明的意思。

祭台后面的人开始祭拜茶魂。

中间,有山风把茶魂蜡烛吹灭了,有人又把它点燃了。我觉得背刀的人很酷,据说这是习俗,但是很少有男人带刀了。

这是布朗族文字,好像书写纸张也很特别!

布朗人在往用竹子制成的器物中放带来的米饭,意思好像是把带来的饭菜放在祭台上,然后请林深、山神、茶魂等各方神圣享用!

带来的祭品已经放满祭台。

绿色的是芭蕉叶,是铺垫用的。

现在布朗族人在跳舞,可能是表演给众神灵看的,结束是还要大声呼喊茶魂出来享用祭品。

祭祀结束时,布朗族王子、头领还要卜鸡卦,它们手中拿的是鸡骨头,上面插的是削好的竹签,然后看竹签的倒像,分析来年是否风调雨顺。

其中的一个步骤是用手抠煮熟的鸡头,看是否在里面能抠出一个东西,如果能好像是很好的征兆,不能就说明有大事要发生在布朗族身上。

祭祀已近尾声,按照习俗规矩,凡参加祭祀,上山的人不能空腹下山,必须吃完带来的饭菜,席地而坐,展开芭蕉叶包裹的饭菜,在自然中同中神灵共同分享食物。

云南勐海勐宋最老的古茶区之一


勐海勐宋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勐海勐宋地处勐海县勐宋乡境内,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古茶园大多为拉祜族所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保塘旧寨应该是拉祜人来保塘最早的定居点。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3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大曼吕、那卡等寨子,版纳州最高海拔的产茶区滑竹梁子也在勐宋地区。勐宋是勐海县的重点茶产区,不仅古茶园面积广、产量大,新种茶园也有3万多亩。20世纪70年代,勐宋乡已是云南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区、示范区。

古树茶特色:

因勐宋范围广、品种多,口感差异较大。那卡地区叶种与其他不同,高香、口感靠前,刺激性较大;保塘寨质较重,苦涩刺激性虽不若那卡重,也较一般古树茶明显,香型类似南糯,苦底有布朗山甜茶影子,许多茶厂茶商以此地区茶品拼配冒充布朗山茶区。

普洱茶马古道源被认定为国家AA级旅游区


普洱茶马古道源旅游区经政府主管部门认定,成为国家AA级旅游区,这标志着普洱茶马古道已由单纯的历史遗迹转变为同时又是旅游景点的双重功能。

国家在旅游景区规范管理上,实行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有关部门按照旅游区等级标准的评分细则,对普洱茶马古道源旅游区的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质量进行了认真审核评定,并对游客进行了抽样调查,认为普洱茶马古道源旅游区达到国家AA级旅游区标准,评定为AA级旅游区。

思茅市普洱县是“南方丝绸之路一一茶马古道”的起源地,普洱茶沿茶马古道运往八方,香飘四海。茶马古道作为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极具科考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普洱茶马古道源旅游区包括茶庵塘段、孔雀屏段茶马古道、茶源广场、普洱民族茶艺馆、东塔公园、普洱山、民族团结园、文昌宫、龙潭公园等旅游景点。旅游区以普洱茶文化探源为轴线,以亚热带山水风光、喀斯特地貌为载体,以哈尼族彝族风情为依托,开展茶马古道源头游,游客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

布朗茶魂茶,凝聚布朗族人民的祝愿


9月25日,苏国文带着布朗族人民的重托,到北京向胡锦涛总书记敬献布朗族古茶魂茶,因胡锦涛总书记出国访问,礼物由国家民委主任杨晶代为接收。

布朗族自古以来将茶视为珍贵的礼品,同时也视为和平的象征。布朗族人每当开辟一块新茶园,就把茶园里最粗最大最茂盛的那棵茶树作为茶魂树,每年都要隆重举行祭祀茶魂树的活动。

茶魂茶的制作是在每年开春,由布朗族各家各户的年长者在自己家茶园里祭祀茶魂树,然后把采摘的鲜叶拿到缅寺供奉茶祖,之后由佛爷或头人在缅寺手工制作。茶魂茶制作完成后要诵经供奉在缅寺。

茶魂茶既是供品也是最珍贵的礼品,只送给布朗族最尊贵的客人。

这次苏老师献的茶,是芒景全村500多户布朗族群众从500多棵茶魂树上采下,经过念经、滴水祈福,精心做出的国庆60周年献礼茶。苏老师动身到北京的那天,全村男女老少出动,把茶送到村口,又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滴水、念经祈福,郑重地把茶托付给他。

这次苏老师献的茶,是芒景全村500多户布朗族群众从500多棵茶魂树上采下,经过念经、滴水祈福,精心做出的国庆60周年献礼茶。苏老师动身到北京的那天,全村男女老少出动,把茶送到村口,又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滴水、念经祈福,郑重地把茶托付给他。

景迈山芒景布朗族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芒景布朗族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云南澜沧县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也是云南大叶种茶的主要原产地。历史上原生野茶树分布面广量多,虽因开荒多数被毁,但在县境的东、西、北部地区的一些高山原始森林地带,至今还留存有大片的野生古茶树林。除了野生茶树外,澜沧县境内人工栽培茶树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富东乡邦崴村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茶树,就是至今留存下来的极为珍贵的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它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和利用的同源。

惠民乡境内分布在芒景村、景迈村辖区内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则是澜沧县境内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也是目前已知的人工栽培型最大古茶园。古茶园范围包括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基、翁洼、芒洪等村寨,以景迈、芒景分布较为集中。据芒景原缅寺木塔石碑文记载,古茶园为当地布朗族和傣族的祖先所开创,茶树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被誉为天然茶文化历史博物馆。古茶园中的茶树,大部分树冠挺拔,枝叶茂密,品种优良,发芽早,叶质柔软厚实肥壮,是享誉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原料,也是当今最好的天然保健饮料。寄生在古茶树上的“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健胃、防治血管硬化、消除疲劳之功效。

据芒景布朗族传说,芒景的布朗族是由其部落首领叭哎冷率领着从“绍兴绍帕”迁来的,在迁徙过程中,部落中人无意间发现了茶叶的功用。从此,这种野生食物(布朗话称为“得责”)就成被布朗人随时携带在身边,并逐渐变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由于茶的功效被逐渐发掘出来,茶也成了送给当时的傣族统治者的主要“贡品”。布朗族祖先哎冷在与傣族公主结亲时送给傣王召孟勐的最贵重礼品就是茶。参见由苏国文翻译整理的泰文《布朗志》。后来,随着交换关系的发展,茶曾被当做“交换物品”进行交换和“商品”出售。芒景因为有万亩古茶园而曾经是一个比较大的茶叶买卖之地,布朗人称之为“嘎烘”(意为大的买卖茶叶的地方),每年都有众多的商人赶着上百匹马到这里买茶驮茶。由于布朗族称所有的绿叶为“拉”,为了将茶和其他食物和药物区别开来,茶祖哎冷为茶起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是“拉”的滑音。从此,茶有了特定的名称“腊”。其他部落和土著族群尽管语言不同,但都随布朗人称茶为“腊”,一直延称到今天。参见由苏国文翻译整理的泰文《布朗志》。

布朗人自从发现了茶以后,就以茶为生,因此他们对茶树非常敬重,把它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并且认为茶树都有魂,并流传四方。在采摘时要对茶树进行祭拜。在部落时代,每当春茶开采前,要由部落头人预先挑选一个黄道吉日,到某一棵茶树前进行祭拜,然后由头人亲手开采第一把茶叶,以后其他族人才能开采。苏国文讲述。这成了布朗族保留至今的祭茶魂习俗。

为了保护好茶园,布朗人还摸索出了对茶园的管理经验。由于茶树是布朗部落族人共同种植的,因此茶园最早是作为布朗部落的共有财物,共同种植、共同管护、共同享有。随着部落族群的不断繁衍壮大,必须分寨移居部分族人。每分出一个寨子就分出一片茶园。后来寨内又将茶树分到各家各户。分开后的茶园设有防护线,在防护线内规定不得种田种地。茶园所在山岭作为神山保护,不得乱砍滥伐,不得超越各自分得的茶园界线采摘。由这一管理传统所形成的芒景茶园与农田的分布格局,一直保留至今,这是芒景和景迈的农田距离村寨都比较遥远而茶园与村寨都比较近的缘故。

芒景布朗族茶叶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布朗族自从认识了“得责”以后,就开始人工种植野生茶树。由于芒景一带的原始森林里土壤肥沃、疏松潮湿,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因此人工种植野生茶树生长良好、发展迅速,逐渐为周围的其他民族所仿效,形成了今日连片种植的万亩古茶园。

随着茶树的大量种植和茶叶的普遍食用和饮用,布朗族逐渐摸索出对茶叶的加工制作方法。开始时制茶很简单。茶叶一年中一般分三个季节采摘,一是春茶,二是夏茶,三是谷花茶即秋收时节的秋茶,因与稻谷收获同季,故名。无论是哪一个季节的茶叶,布朗族都是把鲜叶采来后,用铁锅炒热,然后用手反复揉搓,使茶叶裹紧后,用太阳晒,逢雨天就放到火炕头的篾笆上烘干,而后筛选,分出三个等级:一级是叶子裹得不紧的称为“腊然”,一级是叶子裹得很紧的称为“腊标”,一级是只有一芽的称为“腊各醒”。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交换和出售的价格也不一样。参见由苏国文翻译整理的泰文《布朗志》。这一传统手工加工制作方法至今依然为芒景布朗族所延续。

随着茶叶产量的增长,芒景、景迈茶山因产茶而出了名。各地茶商纷纷涌入芒景,用食盐、粗布、小百货等换取茶叶。为方便携带、运输和交易,布朗族在干毛茶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扁茶(“团腊”)和竹筒酸茶(“棉”)。扁茶是把加工好的干毛茶放入小布口袋,蒸熟后,用木制的模具挤压而成,与普洱饼茶的成型过程一致。今日芒景的一些村民仍在用此方法加工饼茶或砖茶。竹筒酸茶则是布朗族特有的特色茶,鲜叶采来后,先漂洗干净,然后放入竹筒里,再加入适量的水,并将竹筒口封牢,存放5~7日后就可食用。这一特色茶在很早的时候是布朗族祭神时的贡品,以后成为送给傣族统治者的标志性贡品。竹筒酸茶除作为饮品外,还可作为菜食用佐餐。

2000年以来,随着茶叶市场从升温到暴涨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普洱茶的健康价值被市场重新认识,纯生态的芒景古树茶市场价格也一路飙升,使村民对茶叶的种植与加工充满热情。据调查,芒景6个自然村寨中,除了那耐没有古茶树外,其余5个布朗族自然村都分布在古茶园的范围内,因此布朗族农户几乎每家都有多少不等的古茶树,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开挖的台地茶,平均每家有茶地基本都在10亩左右,多的可达几十亩。茶和甘蔗的种植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粮食的种植与生产基本上已退居次要地位,主要用于满足家庭消费。

景迈山打造世界5A级旅游景区和普洱茶圣地


景迈山简介

景迈山位于普洱市澜沧县的东南部的惠民乡。在普洱绿三角(澜沧、西盟、孟连)和西双版纳之间,景迈山是个结合部,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勐遮乡接壤。景迈山距澜沧县城50公里,距普洱237公里,距西双版纳勐海67公里,距西双版纳景洪120公里。群山、云海、蓝天、山寨、民居、帕哎冷、土著族、佛寺、神树、祭物、古茶、台地茶、森林、鸟鸣等是景迈山环境的特征元素

规划目标

圣地,保护。保护古茶园、原生态环境,传承民族山寨文化,科学的、可持续的建设景迈山新农村,把景迈山发展成为世界经典品牌的5A级旅游景区和普洱茶圣地。以生态保护为主线,提升景迈山的环境价值;以经典品牌创建为主线,提升景迈山的世界性知名度。

规划理念

放归自然,闻香识景迈。天人合一,普洱茶圣地。规划要给景迈山的自然松绑,同时也要向生活在城市钢筋混泥土中的人们提供一个来景迈山松绑的场所。以古茶为核心、以原始森林为母体、以植物昆虫为指针,最严格地坚守住景迈山的原始生态环境空间。

规划性质

世界唯一的千年万亩古茶园、世界茶源文化遗产地和普洱茶源文化圣地。是以普洱古茶、民族山寨、天然氧吧为特征的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度假区。在澜沧县的景迈、芒景茶山上,古老的茶树与参天大树交错丛生。茶人居住的芒景村,完全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自然奇境,大山与村落、古茶与房舍、森林与茶人融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旅游优势

景迈山旅游发展具有旅游互补性(和西双版纳风景区和普洱绿三角景区互补)、旅游文化性(具有茶源文化景观)、旅游观光性(具有民族山寨景观、生态生物景观)、旅游度假性(具有云海氧吧)的优势。最大优势是茶源圣地的不可替代性。

功能布局“三区一镇八寨”

芒景-芒洪旅游度假区(属山寨区)。主要又由翁基、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等四个山寨和帕哎冷茶祖景区等功能区组成。

景迈大寨-大平掌旅游度假区(属山寨区)。主要由芒埂、勐本、景迈大寨、糯干等四个山寨、大平掌古茶园区和云海风光线等功能区组成。

惠民旅游综合服务度假区(属集镇区)。主要由惠民乡政府驻地、现代茶园体验区、传统集市区、宾馆区、夜三角区(酒吧区、大排档餐饮区、现代娱乐等)功能组成。

惠民旅游小镇夜景效果图

惠民(景迈)旅游小镇商业街酒吧步行街夜景效果图

惠民(景迈)旅游小镇商业街酒吧步行街夜景效果图

惠民(景迈)旅游小镇商业街透视效果图

惠民(景迈)旅游小镇商业街透视效果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