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北上进藏时,丽江木土司为何出面阻止?

发布时间 : 2020-09-29
北海绿茶 土司普洱茶 青茶木

【www.cy316.com - 北海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徐霞客北上进藏时,丽江木土司为何出面阻止?”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徐霞客壮游滇南与木土司交往的史实,一直在徐霞客研究中不被特别重视,相关史料和研究文章,大多是云南学者或江苏徐氏后人所提供,较有价值的也仅得数篇,研究下来,几个问题仍是悬而未决——

一是木土司究竟为何要阻止徐霞客北上进藏?徐霞客被木土司所阻,终于没能完成进藏勘察长江源头的壮举,是为霞客一生憾事。现在的研究众口一词:木土司纯粹出于爱护霞客,怕他的安全无保证,因此阻止了霞客进藏。

但问题又来了:二是霞客进藏受阻,退而求其次,要求到泸沽湖看看传说中的女儿国,却也被木土司阻止,霞客十分郁闷,再退而求其次,仅要求到石鼓一带查看一下金沙江,以证实他长久以来的一个悬疑:长江到底是不是如古籍所记载,发源于四川岷江?但这个看来并不遥远且就在木土司控制下的石鼓,木土司还是没让徐霞客去,于是乎成为我的剧本中得主要矛盾冲突,谓之“三求三拒”——木土司真的仅仅是为了徐霞客的安全考虑吗?如果这样,则他又为什么同意让徐霞客南下去大理保山呢?难道南下就绝对安全吗?

我至今怀疑:木土司阻止徐霞客的真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徐霞客不放心,担心这个游历家查看了他对西藏的军事布防,泄露了他的军事机密。联系到木土司始终不让徐霞客参观巨大辉煌的木府,这个推断或可成立——木土司虽然在丽江雄霸一方,但却时刻担忧皇宫里的变故,深怕被皇帝怀疑不忠——何况那时的国势:后金已然踏破山海关,而李自成也已攻到了北京城下,当此乱局之际,木土司不完全信任来自东南的徐霞客,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木土司拒绝霞客深入西北边境,另一方面,却对徐霞客的到来表示出极大热情,可谓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八十品大菜都上了,又送了霞客若干金银礼物,使霞客受宠若惊,不便再提其他要求,而最令人震惊的是:当霞客重病于鸡足山不能行走之际,是木土司派出八个纳西汉子,用滑竿抬着霞客,历时五个月,行程四千里,生生把霞客抬回江阴老家,以至于霞客临终之际,深感木公大德,吩咐儿子将其坟墓朝向西南方,以遥望远在西南的挚友木增土司,更离奇的是,就在徐霞客去世不久,木土司也忽然从人间蒸发,一夜之间不知所踪,至今活不见尸,生不见人,丽江人传说,木生白是到玉龙雪山中修道去了,学者们至今也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木增土司到底为何失踪?他到底去了哪里?

霞客在丽江仅短短半月,西去不得,遂转而南下,游大理、进保山,过临沧,翻越高黎贡山,抵达腾冲,考察热海,勘踏火山,历时半年后,遵木公之请,于鸡足山盘桓又半年,写毕《鸡足山志》、《江源考》《法王缘起》、《滇南游记》等著作,终于大病不起,瘫痪在床。今有学者研究认为:霞客患的不是风湿之症,乃是登革热病。

小编推荐

丽江重拾茶马古道文化


昔日马帮驮茶成就茶马重镇,今朝普洱神韵香满丽江。为期四天的2011和谐之旅--绿色云茶惠万家活动暨第二届丽江绿色名优茶博览会于近日在丽江古城玉河广场举行。

市人大副主任和世华、杨忠义,副市长杨静全,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奚丽宏等领导出席开幕仪式。

杨静全在致辞时说,丽江是茶马古道重镇,滇藏贸易及南亚次大陆贸易的桥头堡。丽江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演绎出众多名人茶事,留下了无数茶文化胜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丽江已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900多万的游客拉动了丽江商贸发展,目前有来至全国的近千户茶商在丽江经营。丽江茶叶市场的兴盛既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成为提升丽江旅游业,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内容。茶博会的举办,即可促进茶文化的交流,又可让更多的客人了解丽江、了解丽江的茶叶市场。

据悉,本届茶博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商53家,本次博览会将继续秉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倡导茶为国饮,发展茶业经济,传承茶马古道精神,打造茶马古道文化产业发展,培育茶文化市场,引导绿色健康消费,促进云南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升丽江文化旅游内涵力争开发成旅游的又一优势产品,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强丽江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化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战屡,为实现丽江建设国际金品旅游胜地的目标服务。

滇川古道——从永宁到丽江


川滇藏大三角中,永宁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地名。甚至,永宁这个地名能够为人所知,还要拜泸沽湖所赐。正是因为有了泸沽湖,有了泸沽湖畔令人遐想联翩的“女儿国”摩梭人,更多人才得以知晓永宁这块地方。(宁蒗县永宁乡温泉村,彝族、摩梭人、普米族等和谐地生活在秀美的景色中。)

当然,永宁也曾闪现过那么几次光芒。南宋末年,忽必烈率军南下征战大理经过这里,并将此地定名为“永宁”,其意不言而喻。这个位于云南省宁蒗县北部川滇两省三县交汇处的高原乡镇,东与四川省盐源县、北与木里县接壤,是川滇两省三县的经贸重镇。占据这种地理优势,永宁当地的几家大富和封建领主各自组织马帮商队,由土司武装护送,一头连起四川,一头经永胜过金沙江至丽江大研,汇入滇藏茶马古道主干线。(虽然马帮的经营多以男人为主,但在一些日常的短途运输中,也不乏有女性的身影出现。)

丽江的大研,也即现在的丽江古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这块纳西族人居住着的土地,在古道上正处于藏族与白族、汉族贸易往来的交接地带,于是也就多了几分特别之处。(玛尼堆。藏传佛教是永宁地区的主要宗教。)

那时,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人,特别依赖于内地生产的茶叶、手工器皿等,而藏区的山货、药材、织毯等到了内地同样畅销,最初的贸易往来因此很自然就形成了。但滇藏之间的大山决定了货物的运输只能靠马帮来完成,不过当西藏的马帮到了丽江之后就很难再继续前行,语言、生活习惯及气候的差异使他们只能走到丽江为止,而内地的商队想要进入藏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是摩梭人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人们要到格姆女神山进行朝拜,祈求女神福佑。)(扎美喇嘛寺的佛事活动。扎美寺是云南摩梭人和普米族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明朝时期由噶玛巴活佛始建。)

生活在丽江的纳西人,既能与内地汉人打交道,又熟悉藏人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于是藏区与内地的贸易中转和交互,很自然地要在丽江由纳西人来完成。丽江也因此成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自宋、元以来,大研始终是滇藏商道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南来北往的马帮在此落脚,及至明、清时期,滇藏茶马古道的贸易往来已经非常兴盛了。大研古镇上的店铺、客栈越来越多,使原来古镇的中心与周边的村子连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以四方街广场为中心,若干条道路放射状延伸出去的格局。(地处川滇两省三县交汇处的永宁,是一个以摩梭人为主,汉、彝、普米、纳西、藏等民族聚居的高原乡镇,历史上就是著名的滇、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和商品物资集散地。)

随着现代交通的日新月异,许多发生在古道上的马帮故事与茶马古道一样,逐渐在人们的视野里从依稀可辨到渐渐隐去,古道上延续千年的故事曲终人散了。然而马帮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一些较为偏远闭塞的山区,小规模的马帮依旧在短途物资运输中发挥着作用,成为那段历史的缩影……

别人给你倒茶时,为何一定要敲三下桌面?


人给我们倒茶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些人会敲三下桌面,这其实是中华茶道中的一种礼仪!

不管你喝不喝茶,都必须有所了解!主要分以下几种:

1.长辈给晚辈倒茶:这时,晚辈应将右手握拳,拳背朝上,用五指轻敲桌面。一般敲三下即可,意思是五体投地,为倒茶之人行叩拜之礼!

2.平辈给平辈倒茶:只需要食指和中指并拢,轻敲桌面三下即可,表示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

3.晚辈给长辈倒茶:长辈可以用一只手指在茶杯边缘轻敲一下,表示尊重。或者,如果长辈遇到比较欣赏的晚辈,可以用中指在茶杯边缘轻敲三下,表达你的欣赏。

有这类经历的人肯定会感同身受,德高望重的人一般都会主动行叩指礼,会让我们服务的人感受到对方的好意和尊重,双方关系无形变得更加融洽。

盖碗茶具的摆放是有讲究的,每一种茶阵都蕴含了各自的暗语,看似普通的盖碗茶有很多门道。

茶盖朝下靠茶船——堂倌,我要添水了

用这种方式请堂倌单独为客人添水,一般只能添两次。如果你想要堂倌给自己第三次添水,那就只有等到茶馆给所有茶客统一添水时才行。

茶盖上放石子——暂时离开,莫收盖碗

老茶馆一般是先付钱后喝茶。客人有事想暂时离开,可以在茶盖上放个小东西,火柴、石子甚至树叶都行。

茶盖朝外斜靠茶船——外地人,有困难

如果外地帮会的人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找本地帮会的人寻求帮助,就会如此摆放茶具。堂倌看到暗语后便会在茶馆里寻找,介绍双方认识。

茶盖朝上放进茶碗——可以收桌子了

通知茶馆老板,你喝完茶走人了。

一座“活着的茶马重镇”——丽江


想了解《一座“活着的茶马重镇”——丽江》知识吗,丰富的《一座“活着的茶马重镇”——丽江》内容等你来看!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走完全程。古道沿途的很多商品集散地、中转站就成了滇川藏各地马帮行走茶马古道的起点或终点,如丽江、拉萨、雅安、昌都等。其中,丽江古城因保存最为完好,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丽江位于滇川藏的交接点上,“踞全滇之上游,通巴蜀之要塞”,“外控蕃藏,内敝滇西”,“自内地入藏,必以丽江为正路”。历史上的滇川藏贸易及宗教、民族文化等的交流都在这里汇集。据《三国志》记载,早在汉、晋时期,纳西先民就同巴蜀汉商交换布、帛和盐、铁、畜产品;唐、宋时期与西藏吐蕃及南诏大理国的交往更加频繁,《云南志》中有博易三千二百口大羊的记载,在被誉为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里,也有“‘聪本’(藏商老板)马帮九兄弟,赶着九十九个驮子来”的记述;到了元、明和清初,丽江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市场,市场上充斥着从各地赶来的和在本地做生意的马帮。

从清初开始,经济逐渐发达起来的纳西族地区与邻近藏区的物资贸易十分兴盛。清嘉靖年间,丽江纳西族中的“藏客”崛起,开始大规模前往西藏经商。从那以后,丽江人就把那些赶着马帮前往西藏做生意的人叫做藏客。很多纳西商人到藏区经商,以专销内地茶叶、丝绸、铜器皿为主,较大的商号有牛家的“裕春和”,赖家的“仁和昌”,李家的“永兴号”等,后来发展到30多家。到抗日战争时期,丽江在茶马古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户达1200家。

与此同时,西藏及各地的商家也纷纷到丽江设店开号,丽江逐渐成为各路马帮的中转站,在这里,大多数商号和马帮能办好一切所需的货物。据《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初步统计,当时每年来往于丽江、西藏、印度等地之间的马帮约有二万五千驮之多。

随着大量马帮的蜂拥而至,古城的积善村中段还专门形成了卖马草的场地。古城中的马店也随之兴旺起来。马帮的兴旺为丽江人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关于本文《一座“活着的茶马重镇”——丽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专家学者齐聚云南丽江 共谋云茶发展


新茶马商道“以茶为媒共襄文明”战略发展研讨会现场。和占惠摄

新茶马商道“以茶为媒共襄文明”战略发展研讨会20日在云南丽江举行,研讨会旨在促进丽江由“茶马古道重镇”向“新茶马商道重镇”转变,形成“共商·共享·共建”的格局及“互联网+茶+旅游+品质生活+商贸合作”的机遇与模式。

云南省政府相关部门、丽江市政府相关部门、经济学专家、行业相关问题专家、茶企代表、渠道商、茶文化领域精英人士、社交媒体机构等参加了研讨会。

云南省副省长张祖林表示,新时代,云南茶业将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茶产业的升级换代,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要大力整顿市场,维护好普洱茶、云茶品牌。

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董胜说,在丽江探索、构建“新茶马商道”,就是要以茶为媒,实现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开放、交流与融合,力求把“新茶马商道”共商、共享、共建战略合作项目和“古道留痕博物馆”项目、“古道留痕旅游特色小镇”项目等打造成展示丽江茶马古道风采与普洱茶文化的亮丽窗口。云南省普洱茶协会2018年将服务好、融入好“一部手机游云南”工作,建立推行普洱茶诚信商户、诚信消费、诚信帐户体系,通过“一部手机游云南”,让优质味美、诚信诚心、价实惠宜的普洱茶成为游客最心仪的云南伴手礼。

研讨会上,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花泽飞作了题为《云南旅游业与茶产业的“1+1>2”发展》的发言,他认为,云南茶文化底蕴深厚,结合云南旅游发展可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现在云南的茶产业小散弱居多,规模不大,下一步,应该创龙头企业,进行产业整合,打造生态有机的特色产业。

天猫普洱茶官方旗舰店负责人雷潇在作《互联网+现代茶农普洱茶电子商务发展思路》的营销研讨时介绍,2017年广东省占据了普洱茶27.13%的市场消费份额,其次是山东、浙江、江苏、河南,云南省的消费份额在市场中并不是特别的高。电商的崛起为普洱茶顺利进入消费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普洱茶电商的快速发展也使电商慢慢从市场中的配角变为主角。目前,普洱茶在茶业类中的搜索排名仅是第八位,不及铁观音、龙井、碧螺春,因此普洱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随着普洱茶文化的普及和大家对于健康的追求,普洱茶的市场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花泽飞作题为《云南旅游业与茶产业的“1+1>2”发展》的发言

天猫普洱茶官方旗舰店负责人雷潇作题为《互联网+现代茶农普洱茶电子商务发展思路》的营销研讨。和占惠摄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仁作题为《让丽江茶缘走向世界》的研讨。和占惠摄

大益集团品牌总监、大益茶道院副院长王宏斌作题为《古道热肠行者无疆》的主旨研讨。和占惠摄

腾讯政务旅游总经理舒展作题为《互联网+全域旅游的实践与创新》的发言。和占惠摄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吕才有作题为《普洱茶——大健康时代的符号》的发言。和占惠摄

签署建立联合预防、打击涉及普洱茶及普洱茶品牌违法犯罪协作机制的《合作备忘录》现场。和占惠摄

参会的领导嘉宾合影留念。和占惠摄

普洱茶展示。和占惠摄

丽江束河古镇茶马古道博物馆


茶马古道博物馆旅游简介

茶马古道博物馆也称大觉宫,是明代木氏土司“束河院”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内有壁画六幅,与白沙壁画一样,是云南硕果仅存的明代壁画典范之作,列为省级文物。其周围建筑为民国年间束河小学的教学楼,现已整体保护,是游客了解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分为序言厅、壁画展厅、史事一厅、史事二厅、束河生活厅、束河皮匠厅五个展区。向游客展示着该地区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其中的壁画展厅最值得一看。

壁画展厅

大觉宫壁画是丽江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壁画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300多年间陆续绘制而成,分布在丽江古城内及周围的觉显寺、护法堂、万德宫、珊碧院、皈依堂、光碧楼、寒潭寺、大觉宫、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福国寺、雪松寺等十几处,约在200铺以上。现仅存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和束河大觉宫等处。共计50铺,总面积154.57平方米。在历史上称为蛮荒之地的祖国西南边陲保存了如此大规模的壁画,堪称奇迹。

大觉宫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的束河村,现存6铺壁画,形成于明木增时代的万历年间,壁画风格与大宝积宫近似,应是大宝积宫近期或稍晚之作。

史事厅

在千年茶马古道上,发生过许多具有重大历意义的事件,并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博物馆中介绍了吐蕃南征、天宝之战、滇茶进藏、茶马互市、元跨革囊等历史事件。

开放时间:

8:00-17:00.

“茶马古道”老镇丽江忆旧——老城之韵


古城的街市情趣盎然,给古城增添了意味无穷的俗世乐趣。历史上,丽江古城是滇藏贸易的重镇和中印贸易的枢纽。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个远近闻名的集市,过去,四方街上的摊位都撑一顶很大的红油纸伞,从街西面的狮子山望下去,四方街在高原的蓝天下闪烁着一片夺目的红光,煞是好看。

多年来,我的田野考察范围除了那高山大岭、莽原深峡,自然还包括那生我养我的古城小镇──丽江大研镇。但这种田野考察与浪迹山乡的考察又有区别,是一种重新踏上石板路,寻找逝去的旧梦,审视和发现尘封岁月中遗落的故事,感受新的阳光月色的精神回归之旅。

我从多年的田野调研中得知,丽江古城最初是在日聚夕散的乡村露天集市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纳西语称丽江叫衣古堆,一般译为江湾之地;最初称丽江古城叫衣古芝,意为衣古地的集市;有些金沙江沿岸的纳西人也称古城为衣古;而丽江坝区农村的居民则多称古城为古奔,意思是用背来的货物做生意之地,或认为是粮仓之村。从小时到现在,乡下农人都喊我们巩本若,即城里(男)人之意;而在城里,我们告肯的男子则被称为告肯若,女的称告肯美,过去古城人都以这种居家所在地段来指称人。家住大石桥附近的人就是阿溢灿若(男)或阿溢灿美(美)。

衣古过去也指现在位于古城北面象山之麓的吉瓦村,这是个很清幽的村子,我有亲戚在这个村,多次去过此地。那里有很多泉水从大树和古岩下迸涌而出,形成一道道清流,因此汉语称这村为清溪村,纳西人又称这儿的泉水为神米吉,意为石榴水,是因为过去村中多石榴树,还是取其清溪流荡如石榴状,尚未知晓。此村附近形成了丽江古城最早的集市衣古芝,古城的汉语名称在元代是大叶场,明代称大研厢、清代称大研里,民国称大研镇。大研一词,民间相传是因古城所在的台地因形似大砚台,城西南又有神圣的文笔山,著名的明代纳西土司木生白便取其巨笔大砚、文脉旺盛、地灵人杰之吉祥寓意而取古城之名曰大砚,古音砚研相通,因此后来就写成了大研。

明代是纳西族历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被视为西南屏障的木氏土司相当开明,不闭关自守,积极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广交中原名士,从内地引进文、医、教育、建筑、开矿、艺术、工艺制作等方面的人才俊杰到丽江。明洪武十五年(公元一三八二年),在古城设丽江军民府府署,丽江古城很快成为纳西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木氏土司建筑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如以石和木为材料建盖的3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阁、三清殿、光碧楼、经堂、家庙、万卷书楼、玉音楼、议事厅等。

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宫殿式建筑群和建构古城时,虽模仿中原风格,但又不忘将它植根于地方和民族传统,未像大理城等效法中原方形根基的传统建筑模式,始终保持自然形态平面。木府的座向未按照以座北朝南为佳的中原风水理论,而是根据纳西族喜欢朝向太阳和东方属木,木原为纳西东巴教中的神秘崇拜物,(明朝洪武皇帝将木赐为纳西土司之姓,真有天作之巧)因此欲得木之气而盛的想法,座西朝东。明末到丽江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记曰:丽江诸宅多东向,以受木气也。古城周围也不筑城墙,我小时就听一些老人讲,不筑城墙的原因是木氏居于城中,一筑城就将形成一困字,无异于把木困住。后来研究丽江历史文化,知道木氏土司不筑城墙的做法与他们那种不想坐井观天困守边隅,力图容纳百川之河,海阔天空地发展的思想和他们广纳天下俊杰,博采众家之长的开放襟怀和明智策略是一脉相承的。清廷在丽江实施改土归流后,曾一度在古城筑城墙,但后来很快处处坍塌,百姓也不以为然,很快这短命的城墙就了无踪影。看来历来笑纳四方俊杰、八面来风的丽江古城天生就讨厌中原很多古城那种困守一隅,封闭萎缩的小家子气。

木氏土司府门迎东方朝阳,背枕狮子灵山,在狮子山上遍植柏树,我听不少老人讲过,木府在狮子山上还养过纳西人所崇拜,并被视为门神的老虎,至今木府院内还有一个被称为拴虎石的钟乳巨石和一棵古树。小时听老人讲,木府的老虎曾走失,逃到南面的拉趣瓦村一带,被村人抓住。后来木府责成该村赔偿老虎而形成这个地名(拉趣瓦意为赔偿老虎之村)。如今狮子山上还有一大片古老的柏树林,是古人笔下著名的丽江十二景之一黄山古柏。这一片墨绿色的柏树苍劲挺拔,气象萧森,在烟霞明灭中无言地俯视着古城的沧桑巨变。除了这一片古柏林,当地民众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义务栽种的大批柏树也日益茂盛,形成了密密匝匝,郁郁葱葱的柏树林,狮子山可以说是一个吉祥的柏树林之山。在晨曦霞光和薄暮烟霭中,从狮子山极目下望,古城一大片栉次鳞比的民居瓦房呈一片与天地混融的黛青色,宛如细浪绵绵的一片苍青色深湖,又如铺开的一幅巨大水墨画,苍苍茫茫,如梦如烟。我如今每次回家,都要到柏树林中俯瞰古城,领会这在孩提时的匆匆步履中被忽略了的美。

木氏土司的府第虽巍峨壮观,模仿中原王者气度,但也没有落入中原皇宫帝苑居中为尊,一切其它建筑皆须围绕王宫而建的俗套,它僻处城南一隅,而作为全城中心的则是商贾云集的四方街,如蛛网般纵横交错的街道像星光般从四方街这一最明亮的商贸中心向四方八面辐射。从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于乡村集市,最终也因商业贸易而繁荣。这与古城千百年来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密切相关。

走进大研镇,便走进了一座独立不羁的边城,它有别于中国任何一个王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礼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势水蕖建房布街,房屋层叠起伏,错落有致;道路亦结合水系顺势而建,曲径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间疏朗和谐的街景;在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中又常常别开生面地辟出宽阔的街头空地,可供居民茶余饭后的休憩,又延伸了古城的集市贸易空间,还使城中建筑物和街道显得舒展有度,整体和谐。整个古城结构自由活泼而充满灵气,既有山城风貌,又有水乡韵味。古城结构空间变化无穷,形式活泼多样,古拙与精巧相得益彰,充溢着自然的灵气。它虽得中原建筑神韵,但又不照搬古代中原王城的建制和模式。在总体结构上融进了纳西人传统的自然审美观和生活的情调意趣,使其成为一个自然流畅,人情味浓郁的边地古城。

水是丽江古城的灵魂,古城的水来自城北黑龙潭公园象山脚下,泉水从无数山麓岩石隙缝的泉眼中迸涌而出,形成近四万平方米的黑龙潭水面,纳西人称这水叫古鲁吉,民间有的解释为如马群般奔腾的水,有的解为九龙水,如黄瑞璧老人就作这样的解释,说古鲁吉有九龙治水的含义。这些解释皆从古鲁吉三字的谐音而来。古鲁吉流出黑龙潭,汇成玉河,在双石桥(又称玉河桥)处一分为三,形成西、中、东三条河流,继而又形成无数水流如经络纵横于古城,滋润着古城的生命。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亦是传统集市贸易中心。四条主要街道,由此向四面延伸,无数小街小巷又从这四条主街上岔出,流向四面八方,古城的大街小巷,全用红色角砾岩石铺成,经无数人年年月月步履走磨,光滑洁净,大雨过后,石呈五采斑纹,民间称其为五花石。条条街道临水盘旋萦徊,构成古道、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居住环境和情调,人在街上行,常与流水相伴,人在睡梦中,静聆水声清韵。古城安静如水的岁月在这依山临水,纵横曲折的街道上流淌而过。

祖父、父亲和我的邻居黄瑞璧老人对我讲过,古城的五花石街道,有不少是古城各地段的居民自己集资铺砌的。如我家所在的告肯街(民国时期叫兴仁村,现叫五一街)的五花石街面,是在一九四五年重新铺的,当时这一地段的路因年深月久,已经坑洼不平。于是,由告肯街的一些年轻人发起集资修路的活动,我父亲当时才十一岁,因跟我祖父学了一些滇戏唱腔,伴相又好,同学赵耀刚也是一个喜欢唱戏的小学生,二人在古城颇有点艺名,于是,由大人组织,我父亲唱小生,赵耀刚扮花脸,一起登台演唱,竟博得满堂彩,募集到不少钱。居民们以种种方式筹集到资金,便把从当地豪绅习家到大石桥的五花石板路全部铺完。古城的一些富商也出资铺过五花石街面。

四方街西侧的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居民利用西河与东河的高差冲洗集市和街面,居民也喜欢用水桶汲水冲洗门前的五花石街道。抗日战争期间在丽江古城居住八年之久的俄裔作家顾彼德(P。Goullart)在《被遗忘的王国》一书中曾说,他周游列国,而丽江古城是他所见过的唯一每天用溪水冲洗街市的城市。我小时候,在四方街收市时常常去看市管员关闸放水冲街,常常脱了鞋就在水流中踩水玩,有时鱼儿也会随着河水冲到街上来,看着人们把它捉住又放回河中,古城里人人都知道这河里的鱼属于黑龙潭的龙王,不能吃。

城中还有从不干涸的白马龙潭和很多水井,古城居民巧用井水和潭水,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靠近出水口为头塘,居民在此汲取饮用水;头塘水从溢水口流至第二塘,居民在此洗菜;此塘之水又流至第三塘,为洗涤衣物之用水。这种用水方式在丽江古城有井泉的地方到处皆然,体现了古城人独具匠心的用水爱水传统。过去,古城人还利用水的冲力来碾米磨面,有些河段上设有水磨房。

古城有家家流水,户户垂杨之誉,清溪旁树木葱茏,垂柳拂水,从玉龙山流下来的雪水清澈见底,它滋养着古城的花草树木,也熏陶着古城千家万户纳西人的心灵和气质,托出一片雪域冰洁清纯之态和高原的静气灵气,纵贯古城大街小巷、古柳庭院人家的无数条小河日日歌吟着,伴着高原山城纳西人清寂宁静的梦。

丽江古城是个古朴而融多种风格于一体的建筑艺术之苑,历史上,纳西人素来开放亲和,乐于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开门笑迎八面风,广采博纳他山玉,建筑上吸收了汉、白、藏等族的技术精粹,形成融多族建筑风格于一体,以中原古老的建筑风格为主调的格局,并保留了很多唐宋中原建筑风格的流风余韵。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在《丽江古建筑考察》一文中曾说:我国将来之住宅建筑,苟欲其式样结构,犹保存其传统之风格,并使之发皇恢廓,适应时代之新需求,则丽江民居,不失为重要参考资料之一也。

人和草和木做伴即谓“茶”


人和草和木做伴,即谓“茶”。

茶有幸忝列开门诸事,盖因茶的实质是“水”———饮茶喝水可以解渴;茶又能“品”,雅俗之别在举手投足间立现。

茶是国饮。茶事———茶种、茶制、茶藏、茶饮、茶用,兴于唐而盛于宋。北宋的王安石虽不善“品”,却深知茶之价值,首次将茶与米、盐相提并论:“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议茶法》)

茶有喝茶、饮茶、品茶之分。想来,茶之雏形应当是凉开水。即便是现在,江浙一带的农人依然视饮水为“食茶”。至于坊间的“粗茶淡饭”之俗语,既是自嘲,也是写实。因为用于解渴消暑之茶是粗茶,且多是六月雪、冬青之类的苦茶,隔天饮,大碗喝。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茶”才有“饮”和“品”之分。

清晨上班,泡杯清茶润润喉,该是几十年养成的好习惯,“雅”得很———当开水冲入杯中,但见茶叶似绿色的生灵缓缓膨胀、蠕动、绽开,丝丝缕缕的热气带来淡淡的清香;呷上一口,回味无穷———似酒,不如酒烈;似泉,比泉更甘,那份感觉,远非“沁人心脾”所能形容。

“呷”类似于“饮”,都偏重于茶的实用价值。旅途倦怠,饮上一杯疲劳顿消。文思枯竭,难于下笔,呷上一口也颇能益思。饭后一杯茶,更能消食解腻。但不管怎么说,“饮”多是茶馆(室)的活,既消磨时间,又享受休闲的日子。

据记载,唐诗中有“茶舍”、“茶寮”的名词。到了宋朝,茶馆已相当普及。《儒林外史》说,乾隆时南京城,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专门描写宋朝都市生活的《东京梦华录》,还描述了汴梁城几乎彻夜不眠的夜市中的茶坊。

上善若水,万物离不开水。茶水是至善之水。这个至善不只是物的道理,更是人的道理。喝水是生命之必需,饮茶却不一定是生命之必需,而是精神生活。“饮茶之所宜者,一无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童”。所有这些,都环绕着一种懒洋洋、无须谋食的闲适。

老舍先生的《茶馆》是老北京的茶馆,有大清的遗风。茶馆里聘有说书高手,居中摆一位置,说唱的都是些侠客传奇、野史别传。到了紧要关头,往往留下一句“且听下回分解”,既为茶客添趣,更为自己招徕生意。当然,最为人们熟知的还是阿庆嫂的“春来茶馆”:“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去年葵花盛开时节,我曾去义乌市佛堂采风,见到了最原始的乡下茶馆:茶桌大多是用早晨开门时落下的门板搭成的,光顾茶室的也都是村里的老者。烘青现泡,一元一杯,续水免费。从进门开喝,到起身离开,老人们手捧茶杯,无拘无束地从古今中外聊到天南海北,从世界风云说到身边琐闻,好不惬意。

品茶,是闲人的活计,意在品评、鉴赏。行家里手,一嗅,一看,一尝,就可品出此茶属几品,辨出某种茶产于哪一类茶树,甚至能说出某茶是哪一个季节晴天雨天采摘的。

如此高超之品技,文人雅士兴许没有,但品感之高绝不亚于鉴赏家。三毛说,喝茶有三道境界,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若爱情,第三道淡若微风。一杯清茶,由苦而甜而淡,甚至连生命、爱情都喝出来了,不是“品”,又是什么呢?

“分茶”是宋元时文人雅士煎茶品茗的游戏。曾在金华落脚的李清照好酒爱赌,还经常玩赏“分茶”。她在“转调满庭芳”中曾忆及“分茶”:“当年,曾胜赏,生香薰袖,活火分茶。”而在另一首《摊破浣溪沙之二》中,她又写到不宜玩赏:“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矛盾的心理恐怕源于“分茶”之游戏,犹如瘾君子吹烟圈,非常人所能及。

林语堂论茶,更有“三泡”之妙:“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

林的这一妙语,出自明代茶人许次纾。许在他的茶著《茶疏·饮啜》中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余尝与冯开之戏论茶候,以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荫矣,开之在以为然。”

不过,无论是“林”还是“许”,以佳人喻茶,或许都从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句生发开来。窃以为,苏东坡之比格调高雅,而许、林之妙喻虽然富有情趣,但显得俗气,并对女士有不恭不敬之嫌。以当下的价值观视之,妙语者,谬论也。

我属“牛饮”之列,虽不善评品,但“苦茶庵”主人“茶以绿茶为正宗”之说深得我心。依我之浅见,喝茶总比喝酒好。人们见过因喝酒而打架斗殴的,却绝少见因饮茶而动气伤神的。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相关文章